首页 自 第45页

自 第45页

  • 刘志明 岐黄世家 自身精湛学术造诣与丰富临证经验

    刘志明 岐黄世家 自身精湛学术造诣与丰富临证经验

    我认为,中华民族的复兴首先是中华文化的复兴,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中医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中医药为载体,是中医药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因此,传播中医药的同时也是在弘扬中医文化与中华文化。 中医事业能否得以振兴发展,关键取决于中医事业是否后继有人。我们应该高度重视中医药人才的教育和培养,尤其是中青年高级人才的培养,以相关方法和制度促进他们加强学习。依靠国家与政府的力量,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一定是最有效的途径,让中医药能够造福更多的人,产生更加积极的影响。...

  • 中医学自身的理论缺陷和方法学局限

    中医学自身的理论缺陷和方法学局限

      几千年来,中医学自诞生之日起就一直沿着自己的轨迹运行,遵循着自身的规律发展。近百年来,西方医学进入中国并迅速成为主流医学,特别是近30年来,随着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中医学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些挑战对中医学的发展走向和前途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我们必须清醒认识,积极应对,回避与坚守壁垒是行不通的。   明确中医学面临的四大挑战   治疗目标转换产生的理论障碍和方法学困扰   所谓治疗目标转换是指中医诊疗面对的已不再是传统的中医病证,而几乎完全是经过明确诊断的西医疾病,疗效目标也从单纯追求中医&...

  • “医道法自愈”的缘由

    “医道法自愈”的缘由

      在《伤寒论》中有太多次提到“自愈”,在仲景心目中,治疗不应该是在做对症处理,而应该是在模拟“自愈”的过程。这就是笔者提出“医道法自愈”的缘由。   笔者认为,有些学者在刻意地回避《伤寒论》中明示或者隐含的医经理论体系,无论是出于什么目的,都是不合适的。应该说,一切零散的治疗经验,只有发掘出其背后的理论背景,才可以真正“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才可以让中医在当代发出持久的光芒。   近来在学习《伤寒论》时,...

    养生秘方 2024-03-07 8 0 自愈
  • 来自越南的特产药

    来自越南的特产药

    元代蒙古铁骑纵横天下,人间罕有敌手,可还是不能胜天。忽必烈东征日本失败于“神风”,南攻安南、占城(均属今越南一带)、爪哇(今印尼)则败于一个老问题——“士卒多瘴疠,多死伤者”(《续资治通鉴》)。后来元成宗征讨“八百媳妇国”(今泰国缅甸交界,据说国王有800个媳妇而得名),大军“远冒烟瘴,未战士卒死者已十七八”,也是铩羽而归。大臣痛陈:“自征伐倭国、占城、交、缅诸夷以来,近三十年,未尝有...

  • “自”欲解时才用药

    “自”欲解时才用药

      《伤寒论》第54条“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第233条“阳明病,自汗出……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虽硬不可攻之,当须自欲大便,宜蜜煎导而通之。若土瓜根及大猪胆汁,皆可为导。”   这两条表面上看没有多少关联,但一个“自”字让这两条有了内在的联系。   “病人脏无他病”,为什么会“时发热自汗出&r...

  • 自学中医走出去 追医梦

    自学中医走出去 追医梦

    一位博士的追医梦 张天翼37岁,中国科学院博士、大学老师,生物学专业出身的他一直从事中药研究工作,在工作中,他发现中医药的神奇疗效,激起他学习中医的浓厚兴趣。 在张天翼看来,中医药是门经验性、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如果有机会进入临床,即便没有学历学位证,他仍愿意尝试学中医。 想跨入非医攻博的门槛并非易事,经历两次考试张天翼均败北,这让这位生物学博士感到些许无奈。 但梦想还要继续追逐,张天翼说,“希望对非医攻博学生,入门条件不要太苛刻,出门条件要...

  • 养生达人 分享养生经验自制神器
  • 孙光荣九九自振养生操

    孙光荣九九自振养生操

    身材适中,步履稳健,精力充沛,思维敏捷,谈吐文雅风趣,且常旁征博引,气质超然卓越而不乏锐意进取——年届75岁的孙光荣给人第一印象比想象中年轻且意气风发。 “养生第一要务是养心。”翻开他编著的《中医养生大全》和《中华经典养生名言录》,在中医养生领域深有造诣的孙光荣将他的养生经娓娓道来。 养生先养慈悲心 深受代表儒学正统的湖湘文化、徽州文化的双重熏陶,孙光荣光明磊落的性格中具有湖南人的忠厚坚强和安徽人的淳朴重义。他家学渊源,安徽籍的父亲学贯古今、达...

  • 中医世家“叛逆者”的自述

    中医世家“叛逆者”的自述

    怀着精诚济世的心来到广州中医药大学,以为是纯粹的中医文化经典教育,一心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希望有朝一日能成为孙思邈口中的“苍生大医”。可惜,这不是古代,我不是医学世家中成长的叶天士,也不是时疫爆发环境中的张机,更没有近代很多名老中医拜师学艺的契机。我心中思虑,在大学这种大班教育的环境下,该如何才能成为一个与时代同步的好中医?古人的学习条件与我截然不同,我翻遍了历代名医传记和名中医成长之路也找不到让我心动的答案。 偶然翻开艾宁的《问中医几度秋凉》,首篇对其母亲行医的记述便震撼我...

  • 中医药文化研究者当自觉、自信、自强、自谦

    中医药文化研究者当自觉、自信、自强、自谦

      ●中医药文化研究者在完整传承的基础之上,自觉围绕中医文化传统的价值观念,主动结合现代社会对中医从业人员新的要求,进行新的富有文化气息的创作,才能够形成与现代百姓价值观念相契合且新颖的文化产物。   ●目前人类医疗现状和生存环境的危机,使得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未病先防为特色的中医学理念再次为人们瞩目。中医药文化所拥有的厚重历史,应当是我们中医药文化研究者的信心来源。   ●中医药文化研究者需自觉强化中医药学科的文化特色,强化自身科学严谨的态度,以更为合理的方式诠释中医学,用既符合本色又契合大众的文化...

  • 全身之气来自肺 心不爽则气不顺

    全身之气来自肺 心不爽则气不顺

    一口气爬六层楼,数数你的呼吸频率,如果增加20%,就可能存在肺气不足。肺在五脏六腑中所处的位置最高,被称为 “五脏六腑之华盖”。中医所说的“肺”,远不止肺脏本身,大肠、皮肤、毛发、鼻咽等都是其成员。肺的最主要作用是“主气”。肺掌管呼吸,吸人外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保证人体新陈代谢正常进行。 心不爽则气不顺 邻居秦大爷退休前是企业的高级工程师,退休后企业又返聘工作了五年。虽然平时的工作较紧张,精神压力也大,但他40余年来一直是乐在其中...

  • 自创养生操 养生心得

    自创养生操 养生心得

    湖南中医药大学百岁老人夏禹甸最近 被评为全省教育系统唯一一个百岁以上的 “健康长寿老人”。夏禹甸老先生1913年出 生于湖南安化,自幼酷爱中医,自学成材, 并著有《伤寒论新诠》及《方药备要》等多部 中医书籍。虽已年届百岁,但夏禹甸的身体 仍十分硬朗。总结夏禹甸的养生心得,主要 有以下四点: 1.起居作息规律 夏禹甸的起居作息非常规律,每天6 点准时起床洗脸并泡脚,中午12点吃饭, 晚上5点半吃饭,天天如此。 2.饮食习惯健康 夏禹甸早晨就是一碗面条,中午和晚 上都吃一小碗饭,饮食清淡...

  • 张元素“治病不用古方,自为家法”

    张元素“治病不用古方,自为家法”

    在李杲请兰泉老人张建为其师张元素《医学启源》撰写的“序”中有云:“洁古治病,不用古方,但云古方新病,恐不相宜,反以害人。”这句话经《金史》编撰者在《张元素传》中改编为“平素治病不用古方,其说曰:运气不齐,古今异轨,古方新病,不相能也”之后,张元素“治病不用古方,自为家法”,甚至极力反对用古方治疗新出现疾病的说法,即广为流行。陈陈相因,流风所及,至今尚未明确其正确含义。 此论有其时代背景 要正确理解&ldquo...

  • 常见病 进行自我调理

    常见病 进行自我调理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 器官功能会逐渐减退,难免 会出现一些病症和不适症 状。对此,只要通过一招半式的简便方法,进行自我调理便可获得改善。 视力减退用指肚按 摩两眼眶四周各36次,耳 闭眼轻揉眼球36次,至微 有眼泪出来为度,然后按摩 睛明穴(位于目内眦角稍上 方凹陷处)36次。还有一招 是转眼珠,顺时针、逆时针 各转20余次,再用双手中 指和无名指压在上下眼皮 上左右来回搓36次。以上 二招若常练习,可延缓老 花,防治目赤肿痛、近视、早 期白内障、迎风流泪等,能 有效地提高视力。 耳鸣不止耳鸣时立 即咬牙切齿,...

  • 中医是中华文明之自然国学的最高精华

    中医是中华文明之自然国学的最高精华

    •中国医学从起源到今天,5000多年的发展可以分出阶段,但从未发生断裂;有突破和创新,但从无模式转换;学术思想、理论观点、临床防治一脉相承地发展至今,形成一个历史与逻辑高度统一的学术体系。 •起源于中国的和西方的自然科学的各学科的成就,到19世纪末已经全部融合了——只有中医是个例外,至今与西医学格格不入,找不到可融合的基本点。即使由政府决策和推动也不能促其融合。 •两千年前确立的理法方药体系之所以一直有效地主导临床防治至今,在于它...

  • 遵循中医药自身规律规划发展

    遵循中医药自身规律规划发展

    “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与中医治未病”被列入国家“十三五”发展规划重点,按计划本月底将完成初稿起草工作,随后进入联席会、咨询会审定阶段。若一切顺利,最快今年10月有望对外发布规划草案。 这是记者在7月15日召开的国家中医药发展会议(珠江会议)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上获得的消息。会上,专家们畅所欲言,为“十三五”规划建言献策。 全链条设计成新亮点 科技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十三五”中...

  • 夏季喝药茶 在家可自制

    夏季喝药茶 在家可自制

    很多地方都有夏天喝药茶的习惯,其目是为清热解暑,防止中暑、腹泻等夏季常见病。其制作方法简单,每种配方剂量在3克左右,只需开水冲泡,完全可在家自制。 老少皆宜“全能”药茶 六月神仙茶以六一散、青蒿、荷叶为主料,该药茶具有清热解毒、利湿消暑的作用,老少皆宜。此时,正是服用六月神仙茶的最好时间。 消暑茶以金银花、藿香、生地为配方,具有清热解毒、消肿祛暑的功效,每天喝1杯,可预防中暑、热伤风等。 美容养颜“女性“药茶 三花清凉茶该药茶由三种花组成,分别是杭白菊、野菊...

  • 摸耳日常自我保健法

    摸耳日常自我保健法

    因为行医几十年的缘故,我的朋友非常多。去年正月十五早上,有位肝病朋友来登门拜访,想向我学点儿万能的日常自我保健法。 包治万病的方法,我没有,不过,简便易行而且效果不错的保健方法我倒是不缺。“耳朵一摸,万病哆嗦。”我笑着说。“你这是旁门左道吧?”他瞪大了眼睛,似乎不相信我。“什么旁门左道啊,这可是来自《黄帝内经》。” “耳者,宗脉之所聚之地”,耳朵不是一个孤立的器官,它和全身经络及五脏六腑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人体...

  • 古之成大医者 大多属于孜孜不倦的自学派

    古之成大医者 大多属于孜孜不倦的自学派

    中医理论幽深,文辞古奥。但当代出版的各种中医系列教材和名医著作一般人都可以看懂。尽管脉学“心中了了,指下难明”,但可以掌握基本的浮沉迟数、弦涩细滑,结合问诊(详细的问诊可以对疾病掌握70%)、闻诊和望诊(特别是望舌),通过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对疾病大略掌握,同时具有方剂、中药和经穴基础,基本可以诊治临床常见病。事实证明,先学白话本和临床课程一定程度上可以掌握中医的精髓。随着经验和教训的不断积累,不断地去学习、临证,再进一步研究经典和中医古典原著,仍然可达到一定的造诣,甚至名...

  • 人体免疫系统自带“小药箱”

    人体免疫系统自带“小药箱”

    很多人一有头疼脑热就想到吃药,年纪越大吃药越多。其实,我们每个人体内都有免疫系统自带的“小药箱”,若能开启它,许多平常使用的药物都能被替代。 小腿内侧刺激小腿内侧相当于服用补肾药六味地黄丸的功效。小腿内侧的复溜穴f内踝尖上2指宽处,胫骨与跟腱间)是足少阴。肾经上的经穴,肾经气血在此向上汇聚,刺激该处可滋阴补。肾。每天按3~5次,每次3分钟。 脚趾刺激脚趾内庭穴(第二三脚趾之间)具有牛黄解毒丸清心去火的功效。对治疗胃火牙痛、咽喉痛效果尤佳。每天早晚用大拇指点揉50~100次,以产生微痛感为...

  • 外寒恶寒 热自内生

    外寒恶寒 热自内生

    在《伤寒论》中大青龙汤证凡两见,一者为中风脉浮紧,见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等症,以大青龙汤主之如第38条说“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二者为伤寒脉浮缓,见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等症,以大青龙汤发之。如第39条说:“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从文字表述可以看出,前者病程新、病情重、病位深、体质盛,正因为体质盛实...

    养生秘方 2024-03-06 8 0
  • 自配草药 治好瘫痪:百岁老人张新发

    自配草药 治好瘫痪:百岁老人张新发

      张新发像一本散落在民间的古老宝书,记录着百年来的点点滴滴,也传承着民间的医学智慧——有小病小痛时,他会用缝衣针刺手指放血;90多岁时突然生病瘫痪,他自己配草药来吃,竟然把瘫痪治好了。   “我年轻的时候,国民党招人守城,我就去了。我拿过枪,但是一发子弹没打过;我背过手榴弹,但是一个都没扔过……”6月15日,桂林市永福县101岁老人张新发向记者娓娓道来自己年轻时的经历。      生活现状   一本活“日历...

  • 陈国福 自幼立志学医 研制出肺宁合剂

    陈国福 自幼立志学医 研制出肺宁合剂

    陈国福,男,1971年生,吉林省磐石市人。1990年9月到1995年6月,就读于长春中医学院(现长春中医药大学)中医系本科班;1995年11月至今,在吉林省磐石市烟囱山镇卫生院中医科工作。 走进吉林省磐石市烟囱山, 在清新秀美的景色中,记者被一间洁净的门房所吸引,这就是镇中心卫生院。房间的主人——陈国福医生正在忙碌着,量体温,测血压,把脉,看舌苔,询问病情…… 在一旁等候的患者们告诉记者,陈国福医生原本为中医药大学的高材生,竟然能安...

  • 纪念我们亲爱的岭南汤王佘自强老师

    纪念我们亲爱的岭南汤王佘自强老师

      岭南汤王佘自强6月10日凌晨驾鹤仙去,留下众多“汤粉”伤心不舍。   佘老师与老人报渊源颇深,早年即撰写汤方,亲自送到《老人报》编辑部。曾是文学青年的佘老师,落笔严谨、表述清晰、行文流畅,文风为老年读者所喜爱。凡刊登汤方的当期报纸一定会洛阳纸贵,抢购一空。   不仅写,佘老师还讲。佘老师应老人报之邀,为读者举行健康讲座不下百场。每场讲座,佘老师都会认真准备,并根据时令和读者的需求介绍适合的汤方。讲座后,老年读者必与他热烈互动,他亦是逢问必答。   他平易近人,老人报众多记...

  • 自血疗法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

    自血疗法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

    自血疗法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集针刺、放血、穴位注射于一体的中医特色疗法之一。该法始于20世纪50年代,因其结合了多种中医传统治疗的功能,根据不同的病症取穴,具有较为明显的增效减副的优势,适用于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银屑病、皮炎、慢性荨麻疹、泛发性湿疹、青年痤疮和全身皮肤瘙痒症等疾病,在某些顽固性皮肤疾病方面具有显著疗效。 自血疗法是将患者自身的静脉血抽出,再注入其自体穴位或肌肉组织,通过针刺来调和阴阳,借助放血以祛瘀生新,利用自血促使免疫应答,从而激活人体的脏腑经络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主穴常取...

  • “五味”的自然属性及与“五行”的关系

    “五味”的自然属性及与“五行”的关系

    近代对五行学说颇多怀疑,有学者认为五行比类有很大程度的唯心性,而且通过不断演化,有些内容已失去本义,乃至完全相悖,五味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笔者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和思考,发现了古代对五味的解释的确存在不足,但其与五行的配伍并非率意而为,而是有其内在的规律性。故与同道探讨如下。 五味属性及五行比类之不足 《黄帝内经》认为土生甘、水生咸、金生辛、木生酸、火生苦,其与五脏的关系是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古人多单纯从“五材”的物质基础阐述,土味甘、水味咸、金味辛、木味...

  • 中医博士自创“五脏养生功”

    中医博士自创“五脏养生功”

    中医学博士彭鑫总结古人经验,自 创了一套五脏养生功。这套功法重在调 理内脏,内脏气血运动起来,人会感觉活 力倍增。此功法共有五个动作,可结合起 来练,也可单练,长期练习可防治不同的 疾病。 舒展心胸 伸展双臂,开胸通肺,配合呼吸排出 浊气,对呼吸系疾病有调整作用。 做这个动作时,要将肢体伸展开,配 合呼吸,内心想象肢体像莲花一般绽放, 慢慢打开。在两臂下降到与肩膀齐平的 时候,要求双肩放松,手掌上翻,中指上 翘。会感觉到两臂正中的手厥阴心包经 发热,刺激这条经络可以很好地保护心 脏,防治心脏问题,如心脏病、心...

  • 立秋节气 民间自有养生妙义

    立秋节气 民间自有养生妙义

    “风吹一片叶,万物已惊秋。”在岁月的轮回中,“立秋”这个节气终在今年公立8月8日姗姗而来。站在秋季的门口,如何“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民间中自有养生妙义,且与它共顺四时阴阳,体万物之根本! 秋当润肺 中医有“秋不食肺”之说。就是说秋季燥气当令,易伤津液,饮食应以滋阴润肺为宜。譬如立秋素有“贴秋膘”一说:立秋这天悬秤称人,体重通常较立夏时轻,于是“以肉贴膘&rdqu...

  • 适己养生寿自高

    适己养生寿自高

    “适者生存”,是万物发展的规律。养生也不例外,故适己养生,恒者必成。我年逾古稀,亲朋见面称我不见老,这是善意问候。其实,在我不惑之年时还担忧能否活到退休,更不敢奢想逾古稀!我从青年到中年一直在病中生活,长期腹痛、腹泻、便秘、消化不良,胃下垂、痔疮频发,便血如注,先后9次手术,始终未能治好,严重影响了机体对营养的摄取,损害了健康。一米七的身高,体重不足百斤,经常晕倒,终年畏寒怕冷。为此,我自年轻时就寻医求药,成了药物和补品的信奉者。但奏效甚微,我很迷惘,不知保健之术在何方。 养生保健...

  • 男性或女性更年期综合征 自我推拿疗法

    男性或女性更年期综合征 自我推拿疗法

    更年期综合征是指男性或女性因年龄增大,身体内分泌功能衰退,激素平衡失调而引起的身体和心理上的一系列不适应变化,女性一般以绝经期表现最明显。其常见的症状为头痛头晕,失眠多梦,情绪不稳定,易烦躁,激动,潮热,易出汗,心悸,食欲不振,腰膝酸软等。 取穴 印堂:两眉头连线的中点。 太阳: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约1寸处凹陷中。 风池: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的凹陷中,平风府穴处。(风府: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 内关: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神门: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中。 合谷:手背,第一、...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