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及 第14页

及 第14页

  • 浅谈甘温除热法及其运用

    浅谈甘温除热法及其运用

    甘温除热法者,乃用甘温之药来治疗虚劳发热之谓也。此法是后世医家从《内经》“劳者温之”并结合临床实践领悟出来的。因此,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虚劳病用甘温之药,说明虚在气。当然,也有血虚而累及气虚的,但必以气虚为主。基于上述,笔者以甘温除热法来治疗气虚为主引起的发热证,计有18 例,且均获治愈。如张某某,男,42岁,已婚,农民。1990年8月11日来诊。述身热(体温正常)烦渴欲饮不多已半年。发病1周后,先求西医诊治,医者考虑系糖尿病,但经反复检查血糖、尿糖,均未发现异常。因为如此,故西医建议患...

  • 茯苓饮方源 方义及对应的核心病机 方义及对应的核心病机

    茯苓饮方源 方义及对应的核心病机 方义及对应的核心病机

    •《外台》茯苓饮方证脉证病机之关键在中焦,消水补津以通调三焦气机为重,应看作是理中法的扩展方。 •《外台》茯苓饮方虽六味,但已包含了理中汤去甘草、橘枳姜汤、枳术汤等多个经方方证的方义。 《外台》茯苓饮(即《外台秘要》所记载的茯苓饮)的应用不应仅限于治疗胃肠病,依据病机可用于辨治胃虚痰饮津伤兼挟三焦气滞气逆的多种证候,以下为笔者的思考。 茯苓饮方源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附方:“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后,心胸间...

  • 前列腺肥大及增生(秘方数:17)

    前列腺肥大及增生(秘方数:17)

    前列腺增生病又称前列腺肥大病,是老年男性常见的多发病。现代医学对前列腺增生病的病因目前尚未完全了解。目前比较一致的认为是由于内分泌激素平衡失调等综合因素引起腺体增生,使后尿道延长、弯曲、受压,膀胱出口抬高,出现排尿困难并逐渐加重的下尿路梗阻、尿潴留,继发感染、结石、肿瘤,以致肾功能衰竭等。前列腺增生病的临床表现主要是排尿困难进行性加重。早期为尿频,尤其是夜尿增多;逐渐出现排尿踌躇,增加腹压迸尿,排尿无力,尿流变细,以致淋沥不尽,急性尿潴留或尿失禁。也可能发生不同程度的血尿等。中医学无前列腺增生病病名。就其排尿困难,...

  • 迁延性及慢性婴幼儿腹泻(秘方数:5)

    迁延性及慢性婴幼儿腹泻(秘方数:5)

    腹泻病程超过一个月以上,大便次数和性状不稳定者,称迁延性腹泻。 本病在临床上表现为腹泻病程迁延,超过一个月至数月,反复发作,时泻时止。轻者一日3~4次左右,糊状黄色或黄绿色便,或夹有白色奶片(皂块)和食物残渣,食欲不振。重者多因病程久长,或因致病性大肠杆菌肠炎久治不愈,或因体弱,长期应用广谱抗菌素或激素者,可并发真菌性肠炎,大便稀黄,泡沫较多带粘液,有时可见豆腐渣样细块。常伴鹅口疮。患儿营养状况日益恶化,食欲不振,对食物耐受力极差,精神萎靡,消瘦贫血和多种维生素缺乏。...

  • 看舌象 及时自我保健与调理

    看舌象 及时自我保健与调理

      常言道:每天照一照,有病早知道。健康人的舌头应是舌体柔润,舌质淡红,舌面上铺有薄而均匀的、干湿适中的白苔,此谓“舌淡红,苔薄白”。但是患病后,舌质与舌苔就会发生变化。因此,经常观察舌象,可以了解健康状况,及时自我保健与调理。   中医认为,舌与脏腑是通过经络和经筋的循环运行联系在一起的。望舌,主要是观察舌质、舌苔以及舌的形态的变化。中医将舌划分为舌尖、舌中、舌根和舌边四部分,分别反映心肺、脾胃、肾、肝胆的病变。   看舌象   观舌象主要是观察舌体及其颜色的变化,它反映...

  • 寒露过后 注重脚部及下肢保暖

    寒露过后 注重脚部及下肢保暖

    “寒露脚不露”,这句俗语提醒大家:寒露过后,要特别注重脚部及下肢保暖,同时注重科学饮食,保持健康身体。 进入寒露后,就不能再“秋冻”了,夜晚温度会降得更低,要特别注意保暖,不要赤膊,以防凉气侵入体内。最重要的是注意脚部的保暖,不要再穿凉鞋了,要穿保暖性能好的鞋袜。还要养成睡前用热水泡脚的习惯,因热水能使血管扩张、血流加快,可减少下肢酸痛的发生,缓解疲劳,同时还能提高抵抗力。 寒露一过,随着气温不断下降,感冒成了“流行病”。很多有慢性...

  • 老人要及时清肝火

    老人要及时清肝火

    最近.退休教师沈阿姨突然出现了耳鸣,觉得耳朵里声音特别高,听起来就像潮水一般,一阵阵的“哗哗”作响,这让她十分心烦…… 除了耳鸣,她有时还爱发脾气,夜里辗转反侧难以入睡,睡着后又特别容易醒,于是去就诊中医。大夫说是肝火引起的,开了一些清肝火的中药。服药后第2天,耳鸣的症状就消失了,又坚持吃药3~5目,_失眠、爱发脾气的情况也明显改善。沈阿姨见人就夸中医效果好:“只花了十块八块钱.还真管用!” 其实,肝火就是肝脏功能过于亢盛所表现出来的热...

  • 夏天容易导致脾失健运 要及时调补

    夏天容易导致脾失健运 要及时调补

      夏天,雨水比较多,空气湿度大,中医认为湿气通于脾,容易导致脾失健运,所以人在夏天容易出现脾虚。脾气虚是指脾功能不足,特点是吃得少,吃东西不香,食后腹胀,人懒乏力,四肢没劲,发展下去就会出现形寒肢冷、大便稀溏、腹冷浮肿。所以要及时调补。夏天多吃豆子,能够补充因出汗而损失的B族维生素和钾镁元素,又充足的蛋白质,是美味与营养兼得的好办法。   蚕豆:蚕豆营养丰富,富含膳食纤维、钙、钾、胡萝卜素等多种有益健康的营养素。它还含有大脑和神经组织的重要组成成分磷脂和丰富的胆碱,有增强记忆、健脑的作用。蚕豆还有益气健脾...

  • 针刺戒烟机理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报告

    针刺戒烟机理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报告

      世界卫生组织(WHO)已将烟草依赖作为一种疾病列入国际疾病分类(ICD-10,F17.2,属精神神经疾病),确认烟草是目前人类健康的最大威胁。因而,戒烟日益受到人们重视,许许多多的戒烟方法也应运而生。我们检索了截至2011年12月的中文文献112篇,英文187篇,现将针刺戒烟机理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报告如下。   机理研究尚浅   目前有关针刺戒烟的机理研究仅处于初始阶段。多数中医专家认为,吸烟与脾肺两脏密切相关,烟进于口而出于鼻,脾开窍于口,肺开窍于鼻,而脾与胃互为表里,经常吸烟则邪气壅塞,肺失肃降...

  • 盛夏需及时补水勤加养心

    盛夏需及时补水勤加养心

    6月21日为夏至,标志着盛夏的到来。虽然还没到三伏天,但天气已经相当闷热。在这个阳气最盛的时节,市民尤其需要及时补水,勤加养心。 多补水防中暑 在岭南地区,夏至时有吃狗肉和荔枝的习惯。有句俗语为“吃了夏至狗,西风绕道走”,大意是夏至时要吃狗肉,可以抵挡西风恶雨的侵袭,祛邪补身。其实,无论是狗肉还是荔枝,都是偏温性的食物,热性体质的人不宜多吃。 但在补水方面,所有体质的人都要注意。夏至气温较高,人体会大量排汗,倘若不及时补充水分,会出现电解质紊乱,从而引发中暑。因此,要想预防中...

  • 茶除了饮用 有非常多的药用及保健作用

    茶除了饮用 有非常多的药用及保健作用

    中国人发明茶的时候,只是作为饮料来用的。后来,人们渐渐发现茶除了饮用,还有非常多的药用及保健作用。 李时珍非常喜欢喝茶,说自己“每饮新茗,必至数碗”。他的《本草纲目》中特别记录了茶的药用功效:“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沉也,降也,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然火有五次,有虚实。苦少壮胃健之人,心肺脾胃之火多盛,故与茶相宜。” “李白醉酒诗百篇”,文人爱酒也爱茶。中国文化常常把喝酒称为“醉乡”,把喝茶称为&l...

  • 中医认为 燥为秋天 干涩易伤津液及易损肺脏

    中医认为 燥为秋天 干涩易伤津液及易损肺脏

      秋天因晴多雨少,气候常较为干燥,加上昼夜温差大,容易诱发呼吸道及胃肠道疾病。人们往往会在口、鼻、皮肤等部位感受到不同程度的干燥感,更甚者会出现干咳气促、痰液粘稠难以咯出、大便干结等症状。不少老年人因抵挡不住“秋老虎”的侵袭,纷纷到医院求医。   指导专家:广州市中医院综合科肿瘤二区主任副主任医师 邓力   见习记者 陈晓琨 通讯员 高三德   中医认为,燥为秋天的主气,有干涩易伤津液及易损肺脏的特点。而秋燥又分为温燥和凉燥:初秋夏末带有余热之邪为温燥,深秋近冬结合寒气之邪...

  • 膏方体质辨识及调理原则

    膏方体质辨识及调理原则

    气虚质 临床特征:元气不足,以疲乏、气短、自汗等气虚表现为主要特征。 调理原则:补益元气,健脾和中。 阳虚质 临床特征:阳气不足,以畏寒怕冷、手足不温等虚寒表现为主要特征。耐夏不耐冬;易感风、寒、湿邪。 调理原则:温阳补气。 阴虚质 临床特征:阴液亏少,以口燥咽干、手足心热等虚热表现为主要特征。伴鼻微干,喜冷饮,大便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 调理原则:滋养阴液。 痰湿质 临床特征:痰湿凝聚,以形体肥胖、腹部肥满、口黏苔腻等痰湿表现为主要特征。面部皮肤油脂较多,多汗且黏,胸闷,...

  • 发病的运气学要素 六经气化失常及对策

    发病的运气学要素 六经气化失常及对策

    自古,中医在面对大型瘟疫时都有杰出的表现,对于现在医学暂未解决的疾病同样具有完备的病因病机模型。笔者试根据《内经》和《伤寒论》的气化理论分析该病症状及证治思路如下。 发病的运气学要素 今年岁次甲午,岁土太过,少阴君火司天,也就是说五运中“土运”较强,六气中“火”为主导。 《素问·气交变大论》:“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民病腹痛,清厥、意不乐、体重烦冤、上应镇星。甚则肌肉痿,足痿不收行……病腹满溏泄...

  • 中医药文化核心理念贯穿于管理及服务

    中医药文化核心理念贯穿于管理及服务

    “2013年,患者投诉减少到155起,同比下降70%;今年上半年,仅有投诉35起,同比下降56%。据2013年北京市12320热线统计,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成为北京市唯一一家投诉率下降的三甲医院。” 医患矛盾作为医改难题常令人深感无奈,眼科医院却创造了一个奇迹。 12月12日,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眼科医院院长范吉平在四川成都举办的首届中国中医医院院长论坛上,介绍了中医药文化建设促发展的经验,引起全国120家中医院院长们共鸣,他们共同探讨文化建设、绩效管理、...

  • 李平书承担经费及中医教术

    李平书承担经费及中医教术

    20世纪初,一些仁人志士将兴办女学看作是救亡图存、改造社会的重要手段,于是乎创办女学便成为最崇高的事业。1905年,生于医业世家、光绪年间曾任湖北武备学堂总稽查、提调的李平书(1854年~1927年)和民国女权运动者,辛亥革命先驱,中国第一位女西医的张竹君(1876年~1964年)创建了上海女子中西医学院,这是我国近代第一所中西合璧的女子医科学校。 为培养女医生筹建学院 1904年10月下旬,李平书得知在上海公共租界胜业里由广东人张竹君开设的育贤手工女学校,“成绩颇佳,惜乏经费,行将散学&rdq...

  • “辨证”及“辨证论治”思想源于《内经》

    “辨证”及“辨证论治”思想源于《内经》

    •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大量中医著作、教材甚至中医辞典,都写有《内经》含有“辨证”“辨证论治”或“辨证论治的思维方法”的论述。笔者在此提出质疑,“辨证”与“辨证论治”思想真的是源于《黄帝内经》吗?细究《内经》中“证候”及“证”的论述,可见《内经》时代只有辨病思维,尚无《伤寒杂病论》的“辨证”思维概念。...

  • 养性之道 不欲饱食便卧及终日坐久

    养性之道 不欲饱食便卧及终日坐久

      “养性之道,不欲饱食便卧及终日坐久,皆损寿也。人欲小劳但莫至疲,及强所不能堪胜耳。人食毕,当行步踌躇有所修为快也。故流水不腐,户枢不朽蠹,以其劳动数故也。故人不要夜食,食毕但当行中庭如数里可佳。饱食即卧生百病,不消成积聚也。食欲少而数,不欲顿而多,难消,常如饱中饥、饥中饱。故养性者,先饥乃食,先渴而饮,恐觉饥乃食,食必多,盛渴乃饮,饮必过。食毕当行,行毕使人以粉摩腹数百过,大益也。”   ——语出梁陶弘景《养性延命录·食诫》   释文:这...

  • 张劲翀让世界更了解中医及中医养生

    张劲翀让世界更了解中医及中医养生

      张劲翀是个国际营养师,也是一个“搭桥者”,他用通俗的语言将中医“翻译”成现代语言,“翻译”成外文,让世界更了解中医及中医养生。      中医为什么那么玄?   阴阳五行上、君臣佐使……这些中医里玄妙的词语,有多少人能了解个中奥秘?张劲翀在国外工作时,常因无法将中医的理论精确地翻译出来而深感遗憾,他曾对一个外国患者说:“你有点上火。”那名老外当即问:“上火了?那...

  • 中医药文化的研究与普及

    中医药文化的研究与普及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药事业在党和国家的扶持下,形成了目前“六位一体”全面协调发展的新局面。中医药人正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完善中医药事业发展政策和机制,力争将中医药发展纳入国家战略,在用中国式办法逐步解决医改这一世界性难题中做出新贡献。   但我们也要看到,百年来总有人对发展中医药抱有歧见,即便支持中医者,也有对中医发展方向、方法等问题认识不清的现象。作为中医人,如果不维护中医药的特色优势,不坚持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将对人民健康、对医学科学进步、对中华民族复兴带来消...

  • 通阳法运用要点及常见证治

    通阳法运用要点及常见证治

      通阳法是中医学颇具特色的一种治疗方法,但由于很多医者对其适应证认识不清,因而常常出现用之不当或被忽略的现象。笔者今就此作一浅析。   通阳法适应证及成因   通阳法的适应证为阳遏(即阳气阻遏)。笔者认为,阳气是机体的一种营养物质,呈现一种流动状态,弥漫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等。   它的运动能激发体内的气化过程,推动和调整人体的新陈代谢,促进物质与能量的转化,在生命活动过程中承担着源动力的角色。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言:“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 络脉的特点及其色诊

    络脉的特点及其色诊

      络脉为人体经络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除具有经络所共有的通行气血,沟通表里等作用之外,还具有渗濡灌注、沟通表里经脉、贯通营卫、津血互渗等作用。《灵枢·经脉》云:“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络脉从经脉分出后,又逐层细分,形成由别络、浮络、孙络组成的网络层次。因络脉“不能经大节之间,必行绝道而出入,复合于皮中,其会皆见于外”,所以体内脏腑气血的盛衰皆可反映于体表的络脉。《灵枢&midd...

  • 与青年中医谈及学习一事

    与青年中医谈及学习一事

    近些日来,常与青年中医谈及学习一事,话语总是勉励多多,学习方法则难以概全,每当静思此事,总觉得应该总结一下学习之经验,以励后学。 学习贵在坚持不懈 学习首先要具备的重要条件是勤奋刻苦,古人云:“勤能补拙。”学习贵在坚持,持之以恒,要有攀登高峰的信心,三国时魏人董遇常教学生利用“三余”读书,谓:“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宋·欧阳修著《归田录》云:“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

  • 芝麻油的药食及外用疗法

    芝麻油的药食及外用疗法

      专家介绍,中医认为,燥邪易伤肺,导致肺阴不足,肺津亏损,肺与大肠皮肤相表里,它依赖肺布散的卫气和津液的濡养和温煦,成为机体抵抗外邪侵袭的第一道屏障。因此,要防燥邪入侵,需注意养肺护肺,更要注意养肤护肤。   芝麻油内服可润燥,是体内脏器的“润滑剂”,外用可防燥,成为外表皮肤的“防燥墙”,将水分和空气隔离开,让皮肤保持湿润。中医认为,芝麻油性凉味甘,有润燥、补液、息风等功效。   现代研究表明,芝麻油中以油酸、亚油酸、棕榈酸、甘油酯为主要成分,含蛋白质、氨基酸、...

  • 当脾脏被湿气困扰 及时把体内多余的水分排出

    当脾脏被湿气困扰 及时把体内多余的水分排出

      庄礼兴   指导专家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主任、主任医师   广东地区夏季的湿气重,当脾脏被湿气困扰时,应及时把体内多余的水分排出体外,清除引起身体不适的物质。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主任庄礼兴教授指出,若湿气长期滞留于人体,并难以外出,则应该多揉按健脾祛湿的穴位。   血海穴血海穴可辅助缓解气逆腹胀、湿疹、皮肤瘙痒、贫血、月经不调、闭经等状况。   取穴方法:取坐位,将腿绷直后,膝盖内侧会出现一凹陷处,凹陷上方隆起的肌肉顶端就是血海穴。   丰隆穴...

  • “五味”的自然属性及与“五行”的关系

    “五味”的自然属性及与“五行”的关系

    近代对五行学说颇多怀疑,有学者认为五行比类有很大程度的唯心性,而且通过不断演化,有些内容已失去本义,乃至完全相悖,五味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笔者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和思考,发现了古代对五味的解释的确存在不足,但其与五行的配伍并非率意而为,而是有其内在的规律性。故与同道探讨如下。 五味属性及五行比类之不足 《黄帝内经》认为土生甘、水生咸、金生辛、木生酸、火生苦,其与五脏的关系是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古人多单纯从“五材”的物质基础阐述,土味甘、水味咸、金味辛、木味...

  • 胆的生理特性及临床应

    胆的生理特性及临床应

    现今中医临床中常提到肝胆湿热而致的黄疸、肝胆火盛而致的胆囊炎,却很少单独提到胆气虚弱、胆火不升的胆虚病症。其实,早在《素问·六节脏象论》中就记有“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之说(以下简称“取决于胆”),我们认为“取决于胆”蕴藏着深刻的含义,胆在十一脏腑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同时亦有它的指导临床意义。笔者认为,“取决于胆”应理解为:十一脏腑多要依赖胆的生理功能来维持。其含义亦是多方面的,下分几方面结合临床述之。...

  • 谈及汗须知正汗

    谈及汗须知正汗

      要说“给邪出路,以汗为凭”,先要说明几个问题。   一是“邪”。谈及邪,笔者头脑中出现的是临床大家张子和的名句:“夫病之一物,非人身所素有也,或自外而入,或自内而生,皆邪气也”,“邪气加诸身,速攻之可也,速去之可也……邪之中人,轻则传久而自尽,颇甚则传久而难已,更甚则暴死。若先固其元气,以补剂补之,真气未胜而邪已交驰横骛而不可制矣。惟脉脱下虚,无邪无积之人,始可议补…&helli...

    养生秘方 2024-03-06 9 0
  • 石斛的功效与作用 药膳及验方

    石斛的功效与作用 药膳及验方

      石斛为兰科植物,由于生在石上,体瘦不肥,色黄如金,有的旁枝如钗,故又名金钗石斛。   石斛,味甘淡,性凉,其功用为润喉清音,生津益胃,清热养阴,消炎明目。石斛素有“千金草”之称,被国际药用植物界称为“药界大熊猫”,其特殊的生存环境和卓著的滋补食疗功效名列中华“九大仙草”之首。   石斛品种繁多,以霍山石斛与金钗石斛为优。金钗石斛主产于广西、贵州、云南等地,清热力强;霍山石斛又名铁皮石斛,因产于安徽霍山而得名,生津力强。近代更有所...

  • 太阳表证汗之不及 下失序致误

    太阳表证汗之不及 下失序致误

      太阳病本应当汗,但要汗之得法,仲景在《伤寒论》第一首方剂桂枝汤“方后注”中名言,太阳病发汗应“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这就要求,太阳病发汗有两个条件:第一要汗出周身,不能只是局部出汗,否则发汗不彻,病邪不去;第二,要微似有汗,不可大汗,否则将有可能伤气耗阴或亡阳,酿患无穷。仲景之论看似平淡,其实恰恰点中了临床治外感病之要害,太阳病汗之不当,当今临证屡见不鲜,因此造成严重后果者甚重,所以有必要对《伤寒论》中太阳病误汗之原文进行总结分析...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