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及 第10页

及 第10页

  • 土茯苓治外阴及阴道瘙痒

    土茯苓治外阴及阴道瘙痒

      土茯苓,善治湿热疮毒。阴痒是妇女常见的多发病,症见外阴及阴道瘙痒,甚则痒痛难忍,坐卧不宁,或伴带下增多者,亦称“阴门瘙痒”。因肝肾阴虚,精血亏损,外阴失养而致阴痒,属虚证;因肝经湿热下注,带下浸渍阴部,或湿热生虫,虫蚀阴中以致阴痒,为实证。临床上以后者多见。余常用燥湿止痒汤治之,多获立竿见影之效。方用:土茯苓30克、槟榔10克,苦参、忍冬藤、车前草、地肤子、当归、白芍、黄柏、苍术、白鲜皮、土槿皮、川椒、百部各15克,甘草10克。每日1剂,外洗阴部,或坐浴,早晚各1次,每次15~30分...

  • 温病病机病理特点及表现 治带下病温病理法运用要点

    温病病机病理特点及表现 治带下病温病理法运用要点

    国医大师班秀文为中医妇科大家,擅治各种妇人疾患,本于经典,临证活用,经验独特,疗效显著。其治带下,提出“治带不忘瘀”的学术观点,在对湿热兼夹瘀血及肝郁化火证等的辨治,充分体现了其对温病病机病理特点和规律的认识。 温病病机病理特点及表现 温病分温热类与湿热类两种性质。班秀文认为病变过程中,正邪相争,除表现为热炽、热灼、热盛等病机改变以外,还极易阻碍人体气机,产生阳气怫郁。尤其湿为阴邪,最遏阳气;湿与热合,一阴一阳,异性相吸,互为阻遏;湿热有形,胶着难开。故湿热邪气侵袭人体,...

  • 中医对乳腺癌及乳腺癌脑转移的认识

    中医对乳腺癌及乳腺癌脑转移的认识

    引经理论联合靶向药治疗乳腺癌脑转移 乳腺癌脑转移临床常见症状有头痛、头晕等症状。而靶向治疗已经成为治疗乳腺癌脑转移的一种新方法,但是大多数靶向药物不容易通过血脑屏障,因此,如何增强靶向药物对血脑屏障的通过性,成为肿瘤分子靶向治疗重点之一。而中医药单味中药和中药复方具有多种有效成分,奠定了中药多靶点、多环节、多部位效应的物质基础[1]。笔者通过阐释在中医引经理论指导下运用中医中药,结合分子靶向药物,深入研究恶性肿瘤中医药多靶点联合治疗的机制,结合典型案例,探索肿瘤精准治疗和抗复发、转移的有效手段[2]。...

  • 痹病及许多慢性病 久必及肾 温养法

    痹病及许多慢性病 久必及肾 温养法

      痹病日久,无论是痰浊瘀血,还是毒邪凝寒,大都属于阴邪范畴。阴邪在阴盛的环境中,其阻滞瘀塞的特性容易形成胶固黏腻之势,既不容易推动,更不容易化除。此时主要治疗方法,当是先改变人体阳虚寒凝的状态,温养人体阳气,使人体内的环境恢复温暖温热的状态,使阳气有足够的能量去温通经脉,恢复气血运行的流利通畅,为化除寒凝打下基础。   久病体气亏虚,传变及肾,也必然耗损肾之阴阳,所谓“穷必及肾”、“久必及肾”。因此,痹病及许多慢性久病在治疗上,都与肾阴阳的亏损有关;而培补肾...

  • 结肠炎及慢性痢疾用“仙桔汤”

    结肠炎及慢性痢疾用“仙桔汤”

      谈到如何学习中医,朱良春告诫我们,首先是继承,《内经·灵枢》云“其未可治者,未得其术也。”学中医必须把基础打好,熟读中医经典,熟谙阴阳五行、四诊八纲、脏腑气血、药性方剂,犹如胸中有雄兵百万,临证遣方用药,才能运用自如,辨证准确,配伍得当。临床上应该对至少200味药物非常熟悉,作为自己的“子弟兵”,每次出征时,成为精锐部队,克坚攻难,临床上才能应对自如,取得佳效。   在对中医理论创新方面,朱良春谈到自己治疗顽痹(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的学术...

  • 褥疮的疾病描述及治疗

    褥疮的疾病描述及治疗

    疾 病 描 述 褥疮是指因久病卧床,患部受压磨擦而形成难愈之溃疡。古称席疮。其特点是:受压部初起红斑,继而溃烂,坏死难敛,甚至累及皮下组织,肌肉,骨骼。与季节、年龄、性别无关。主要为重病或慢性消耗性疾病引起的并发症,因此,应积极预防本病的发生。 1、白黄散 组方:将上3味共研细末,过细筛,装瓶备用。疮面常规消毒后,撒满该药,外敷消毒纱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7天为1疗程。 制用法:大黄、煅石膏各40克云南白药适量 2、白红散 组方:共研细末,过细筛,装瓶备用,疮面常规消毒后,撒满该药,外敷消毒纱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

  • 便秘的临床表现及疗法

    便秘的临床表现及疗法

    便秘,即大便结不通,粪便在肠内停留过久,水份被吸收过多,粪质干燥而坚硬,以致排便困难,经常3—5天或6—7天,甚至更长时间才解大便一次。引起便秘的原因很多,大多由于热邪壅积,食物停滞或过食辛热厚味而引起,或因年老、病后气血虚弱,津液不足所致。 1、轻松开塞汤 组方:水煎服。日1剂,7天为1疗程,大便通后,每日用炒决明子20克,开水冲泡代茶。 制用法:熟地15克当归15克火麻仁12克玄明粉(后下)12克白蜂蜜(冲)30克燥实甚者加番泻叶2克 2、冰甘贴灸方 组方:取神厥穴,每日1次。将上药研为细末,和匀。将药末撒入...

  • 治老年尿频及遗尿偏方

    治老年尿频及遗尿偏方

    药物蛤蚧(焙干细末兑药水服)、金樱子、巴戟天、肉苁蓉各10克、熟地、黄芪各15克、山茱萸、杜仲、党参、白术各12克,淮山药20克,五味子、肉桂各6克,炙甘草5克。 适应症老年夜尿频数偏阳虚者,伴腰腿酸痛、头昏眼花、记忆减退、耳鸣等症。 加减尿频甚者加入参、桑螵蛸、益智仁、台乌药;肾阳虚加补骨脂、附片;肾阴虚去肉桂、巴戟天,加麦冬。 用法水煎成浓汁,3日1剂,15剂为1疗程,连用2-4个疗程。 说明长服该方具有抗衰老作用,可防治老年痴呆,具有补肾阳、固肾精、缩泉止遗的作用,对卧床遗尿、夜尿次数频繁者(除泌尿道感染以及...

  • 应用火针痛点及火针 “肩三针”穴治疗肩周炎

    应用火针痛点及火针 “肩三针”穴治疗肩周炎

    肩周炎是肩关节关节囊和关节周围软组织的退 行性炎症性疾病,50 岁多发,女性多于男性。本 病属中医学 “五十肩 ”“漏肩风”范畴,火针治疗 疗效显著 [1 -2 ] ,为观察不同腧穴疗效差异,我们应 用火针痛点及火针 “肩三针”穴治疗肩周炎,报 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 1 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及辨证标准参照 《中医病证诊断疗 效标准》 [3 ]190 制定。诊断标准: 1) 慢性劳损,外 伤筋骨,气血不足复感受风寒湿邪所致; 2) 肩...

  • 无痛便血的痔疮 及时就医

    无痛便血的痔疮 及时就医

      无痛便血作为痔疮的一个典型症状,却并没有被所有痔疮患者关注,仍有很多由于便血时无痛,所以忽略或是不愿看医生,有的甚至导致贫血。除此之外,仍有一部分的痔疮便血伴有疼痛,虽然只占小部分,但也不可忽视。专家建议,在发生便血时,无论是否疼痛,请及时就医。   指导专家 谢尚奎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中西医结合肛肠外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   记者殷鑫通讯员简文杨   痔出血大都无痛   痔疮可分为内痔和外痔,大多痔疮便血由于内痔出血,所以不伴有疼痛。这类便血通常具有以下特点:便血呈点滴状或喷射状...

  • 指压天枢穴通腑化滞及通便

    指压天枢穴通腑化滞及通便

      刘某,女,4个月。2012年4月29日初诊。其母诉患儿便秘3天,现腹胀,食不下,卧不安,予以指压天枢穴治疗,当晚排出燥屎数枚,即食进神安,腹胀减轻,5次痊愈。   治疗方法如下:   令患儿仰卧,医者用双手拇指指腹置于欲按压的穴位上,然后将心静下来,逐渐加力按压,心里默念数“一、二、三、四”当数到“五、六、七”时则保持力量,而数到“八、九、十”时再逐渐放松,如此反复轻压六遍以局部皮肤出现红晕为度,每日1次,5次为1疗程。  ...

  • 浅析胆囊炎的发病机理及治疗

    浅析胆囊炎的发病机理及治疗

    常见胆囊炎虽有急性,慢性之别,但都是饮食和情志所致。或饮食不节,或情志不畅,肝胆气滞,湿热壅阻中焦,损伤脾胃,滋生湿热,热毒熏蒸肝胆,气滞血瘀,肝失疏泄,胆失通降,土壅木郁,或肾气不足,水不涵木。西医认为是胆汁被细菌感染,或返流入胆囊的胰液之化学刺激等而引起该病。慢性胆囊炎有部分患者是由于急性病期未能及时治愈,迁延日久而致,常伴有胆石症。 治则:疏肝利胆,泻火解毒,理气化瘀,开郁通络。 方药:柴胡15克,蒲公英150丸,鸡内金30克,大黄15克,杜仲20克,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分温服。 加减:疼痛甚加玄胡15克,...

  • 治肝炎转氨酶高及絮浊试验阳性

    治肝炎转氨酶高及絮浊试验阳性

    【简介】转氨酶水平在0—40之间是正常的。 【组成】女贞子、茵陈各30克,败酱全草(连根及果枝)50 克 【制法】水煎,分3次服。 【用法】每日1剂,连服5-7天。 【出处】中医中药秘方网...

  • 胆囊炎疾病描述及治疗

    胆囊炎疾病描述及治疗

    疾病描述 胆囊炎是胆道系统感染性炎症的一种。急性发作多以胸脘疼痛,发冷发热和黄疸为主要临床表现。慢性过程则多具有脘腹胀闷,嗳气恶心,厌食油腻和大便不调等症状,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女性多于男性。 1、利胆灵 组方:水煎服,每日1剂。 制用法:柴胡、虎杖各15克大黄、郁金各12克蒲公英、金钱草各30克。 2、利胆汤 组方:水煎服,每日1剂。药量为一般常用量。 制用法:金钱草柴胡枳壳赤白芍平地木板蓝根生川军生甘草...

  • 肝郁证模型及其方法评价进展评述

    肝郁证模型及其方法评价进展评述

    有效实验性动物模型的建立和应用是中医证候基础研究的基石。90年代就有学者在开展肝郁证模型的研究时提出两大即便是到现在仍有很大参考价值的可能导致肝郁模型定性不准的症结问题:一是对“肝郁”的定义, 认为“肝郁”是一类证, 是对几个近似证候的概称, 不是单一证, 而复制类证模型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引起应用与判断上的混乱。二是实验动物的情志表现, 行为如何定性与评判的问题, 缺乏统一的认知与标准[1]。这些年来, 致力于中医实验动物模型的研究不断深入, 有些实践逐渐完善成熟成为...

  • 朱良春治晚期肝硬化及腹水临证精华

    朱良春治晚期肝硬化及腹水临证精华

      国医大师朱良春认为,肝硬化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肝纤维化,肝结节形成,早、中期属于癥积、痞块,晚期出现腹水,则属臌胀。   对于晚期肝硬化(腹水为主)的患者,临床辨证以瘀血为本,水湿为标;且本有病本、共本之分。此说见于明代张介宾氏。所谓病本,即指起病之因;所谓共本,即人体阳气、阴精(血)与脾胃。因肝硬化腹水先有肝脾肿大,后有腹水,肝脾肿大为瘀血、痰浊、湿热阻滞肝络所致,故瘀血、痰浊、湿热即为病本,治宜化瘀消积治其本,利水宽胀治其标。   同时,肝硬化起病缓慢,病程长,正邪长期相持,则虚实夹杂,且往往是邪...

  • 用中医思维对骨刺的思考及治疗

    用中医思维对骨刺的思考及治疗

    最近有位朋友说家里老人脚上长了骨刺多方治疗没有好转,因老人年纪较长行动不便,又不在北京,问我有没有好的方法推荐,这时我想起看过一个类似案例,就把方法推荐给了她。 首先我们先了解下现代医学骨刺的概念及临床表现: 跟骨骨刺是由于足底筋膜在跟骨的附着处过度牵拉骨膜所致,过度牵拉引起足底筋膜内缘的疼痛(足底筋膜炎),导致跖筋膜紧张的病变有平足及跟腱挛缩。 增生的跟骨骨刺压迫血管神经,可导致脚部剧痛、行走困难,一般晨起较重,行走片刻后减轻,但行走过久疼痛较重,常伴有严重平足畸形,跟骨结节前方压痛...

  • 浅议肾玄府理论及辛味风药在肾病中的运用

    浅议肾玄府理论及辛味风药在肾病中的运用

    “玄府”出自 《素问·水热穴论》 ,曰 “所谓 玄府者,汗空也” 。古汉语中 “空”通 “孔” ,故 玄府即指汗孔,此谓狭义玄府。而广义玄府的概念 则由后世金元四大家之首的刘完素加以拓展及延 伸。刘完素在 《素问玄机原病式》中开创 “玄府 气液理论” ,曰 “然皮肤之汗孔者,谓泄气液之孔 窍也,一名气门,谓泄气之门也。一名腠理者,谓 气液出行之腠道纹理也; 一名鬼神门者,...

  • 跌打损伤 临床经验及中医自拟苏木灵仙汤

    跌打损伤 临床经验及中医自拟苏木灵仙汤

    软组织损伤是指各种暴力因素直接或间接作用于机体,引起机体软组织损伤,发生一系列病理改变的疾病,是骨伤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主要表现为局部疼痛、肿胀、瘀斑、肢体活动功能障碍等,属中医学筋伤范畴。《圣济总录·伤折恶血不散》记载:“若因伤折,内动经络,血行之道不得宣通,痞结不散,则为肿为痛。”《血证论》曰:“凡跌打未破者,其血坏死,伤其肌肉则肿痛瘀血凝滞之故也。”该病是由气滞血瘀、经脉不通所致,据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肿胀是由于毛细血管破裂出血,血管壁通透性增加,...

  • 踝关节扭伤后的踝关节及足的练习

    踝关节扭伤后的踝关节及足的练习

    “踝关节扭伤”是骨科常见的外伤性疾病,多数是下楼梯、走路、运动不留意形成的,归于中医“筋伤”领域。很多人都认为踝关节扭伤是“筋伤”,骨头没断,因此是个小问题,歇息歇息就能够了。殊不知即便是简略的踝关节扭伤,假如医治不妥,仍可能会呈现韧带松懈导致踝关节不稳,然后引发习惯性踝关节扭伤,也会导致经久不愈的痛苦,甚而引起膝关节、髋关节乃至是腰椎的疾病。临床上常常见到踝关节扭伤几个月依然有症状的患者,原因大多是不注重医治导致的。所以踝关节扭伤后必定要留意...

  • 筋伤介绍 罗氏正筋八法手法特点及理论探讨

    筋伤介绍 罗氏正筋八法手法特点及理论探讨

    罗氏正筋八法理论探讨及应用 中医正骨手法历史悠久、疗效确切,“罗氏正骨法”作为中医正骨疗法的重要分支,2008年6月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罗素兰(以下尊称罗老)是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罗氏正骨法第七代代表性传承人,罗老自幼跟随祖母罗有明学习正骨技术,深刻领悟并掌握罗氏正骨法的手法精髓,她不仅重视人才的培养,同时还顺应时代的发展变化,根据疾病谱的改变,不断进行理论与手法创新。通过长期临床观察和手法经验总结,凝练出罗氏正筋八法,着力解决筋...

  • 仲景关于痹症的条文 总结及临床应用

    仲景关于痹症的条文 总结及临床应用

    这个范围相当的广啊,现代的风湿性关节痛当然属于这种,那么,像这个类风湿啊,骨质增生啊,都概括在内的。以至于这个神经发炎,骨节疼痛,古人啊分不开的,都叫做痹痛,现在呢,我们有几节书,要温习温习。 一、仲景关于痹症的条文 在金匮要略里头,在痉湿暍篇里头,专门提出了一个湿痹。 ①他说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此名湿痹。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桂枝去桂(芍药)加茯苓白术汤主之。这节说是啊,他就指这风湿。所以他也当太阳病了,也有关节疼痛,发热而烦。那么这种病,要是太阳病呢...

  • 中国蒙医整骨术骨折固定的特征、特质及其准则

    中国蒙医整骨术骨折固定的特征、特质及其准则

    目前为止,人类骨折固定方法有两类:一类立足于现代科技,有创伤、有遮挡,称作手术固定术[1];一类立足于生命自然法则,无创伤、无遮挡,称作手法固定术[2]。手术固定术借助现代科技后来者居上,似乎成了当今骨折固定概念的代名词[1]。 当下随着自然疗法、天然药物、传统医学的回归与被认可,千年中华整骨术(中医称:正骨术)骨折复位、固定、愈合优势越被人们所关注,尤其在基层及边远山区突发事件的“短、平、快”效果更明显[3]。本文以中国蒙医整骨术为范例,立足于蕴含肢体与全身一体、躯体与功能统一、...

  • 治痿经验方 组方及功效 方论解析

    治痿经验方 组方及功效 方论解析

    首届国医大师、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家级非遗传承项目中医诊法(张一帖内科疗法)第十四代传承人、首批全国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合作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安徽省皖南医学院终身教授李济仁,毕生致力于新安医学和疑难重症研究,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和学术研究,提出了痹病的寒热辨治理论,创立了“痹痿统一论”新说,治病注重培补肾本,强调辨治痹痿同病,建立了益肾填精、健脾和胃、养血舒筋等治则治法,并总结出以清络饮、温络饮、治痿方为代表的一系列经验方,现将治痿方介绍如下。...

  • 肺系病之肺风痹论及其临床意义

    肺系病之肺风痹论及其临床意义

    1. 肺风痹病的提出 “厥阴风化, 施于太阴” , “阳明燥化, 施于厥阴” (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第 七十一》 ) , 厥阴与太阴阳明相施与, 厥阴之气化, 在 外为风, 入里为痹。 如《灵枢· 九针论第七十八》之 论: “虚邪客于经络而为暴痹者也” ; “风者, 人之股 肱八节也。 八正之虚风, 八风伤人, 内舍于骨解腰脊 节腠理之间为深痹也” 。 而其纲领, 可借《灵枢 ·...

  • 左振素治湿六法及临证方药运用整理

    左振素治湿六法及临证方药运用整理

    •不同部位之湿病,病情不同,各有特点,故立法处方各有不同。因此临证需熟知湿邪的致病特点,针对病因病机立法处方遣药。 •左振素治湿六法,选用的祛湿药物各有特点,但总体以健脾为纲,化湿为主,针对病位病性,选用不同的化湿方药。 湿之为病非常广泛,可及全身多脏器,涉及临床各科。不同部位之湿病,病情不同,各有特点,故立法处方也各有不同,因此在临床诊疗过程中需要熟知湿邪的致病特点,针对病因病机立法处方遣药,灵活变通而不拘泥于一方一法。 湿之为病,与脾有关,可及他脏。病位...

  • 诗词中的“肝”及其蕴含的医学道理

    诗词中的“肝”及其蕴含的医学道理

    魂兮归来!去君之恒干,何为四方些?舍君之乐处,而离彼不祥些! 魂兮归来!东方不可以托些。长人千仞,惟魂是索些。十日代出,流金铄石些。彼皆习之,魂往必释些。归来兮!不可以托些。 这段楚辞选自屈原的《招魂》。楚怀王被骗入秦,郁愤而死,楚人怜之,屈原因此有《招魂》之作。中医认为,肝藏魂,主疏泄而藏血,为将军之官。古代诗词之中有许多关于肝的描写,蕴含着深刻的医学道理。 肝藏魂 中医的魂是意识、思维等精神活动的一种,魂乃神之变,属神志活动的范畴。一是指伴随心神活动而做出反应的意识、思维...

  • 抑郁症的表现及治疗的临证思路

    抑郁症的表现及治疗的临证思路

      郁病是指情志失合,气机郁滞,脏腑功能失调而导致的以抑郁悲愤、情志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甚或易怒欲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感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疾病,本病的发病率呈逐年增加趋势。从临床上看,本病涉及现代医学的焦虑症、抑郁症、心脏神经症、癔病、胆囊炎、肠易激综合征以及更年期综合征等。笔者跟随导师赵志付教授临证,发现其治疗本病思路清晰、用药精准,疗效显著,现将其整理如下。   病因病机   赵志付认为郁病多为情志因素所致,如怒、思、悲、恐等不良情志刺激,长期作用于人体,超过人体自我调节的能力,渐渐导致机体...

  • 白及粉治疗食管炎

    白及粉治疗食管炎

      方药白及15g,白芍、威灵仙、甘草各12g,随症加味煎服,也可在辨证基础方中加白及30g。   煎服法浓煎,频服,徐徐咽下。最好卧床服,并左侧位、平卧、右侧位、俯卧各咽药数口,最后静卧30分钟,使药液均匀分布于食道。   说明白及粉有良好的消肿生肌、促进局部炎性水肿和溃疡愈合等作用,所以治疗食管炎有特长。(王载)...

  • 天麻及钩藤验方治面肌抽搐

    天麻及钩藤验方治面肌抽搐

      面肌痉挛,又称为面肌抽搐,临床多表现为阵发性半侧面肌不自主抽搐,多从一侧下睑开始,逐步发展至同侧口角抽搐,临床多伴有眩晕、耳鸣、头胀不适、烦躁等症状。症状常进行性加重,每因紧张、疲劳等原因诱发或加剧,入睡后停止。本病缠绵难治,容易复发,重症患者可致患侧面肌挛缩,患侧眼裂变小,面肌扭曲变形,严重影响患者工作及生活质量。陈宝贵教授经过40余年临床实践,体会到风邪在面肌痉挛的发病中具有重要地位,总结出以袪外风、熄内风联用的治则,采用祛风散寒、熄风止痉法治疗面肌痉挛。临床疗效显著。   病因病机   肝风内...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