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
-
骨质增生与肝肾 小夹板外固定的教训
骨质增生与肝肾 我师刘柏龄教授,精通骨伤科学,尤其对骨质增生病颇有研究。一日,随师出诊,见一男子约五旬,背曲肩随,极为痛苦。自谓腰背疼痛多年,虽求医多处,未能见效。现在不能直立行走,特来求治。自带X线片显示,胸腰椎均有不同程度的骨刺形成,增生明显。经体格检查,其腰活动受限,舌苔薄白,舌质淡红,脉沉缓。诊断为增生性脊柱炎。以金匮肾气丸合六味地黄丸治之。余问刘师:“此病系骨质增生,给补肝肾之药治之,何也?”师曰:“虽是骨质增生,实属骨的退行性改变,即骨质退化的表现。肾主骨生...
-
桡骨远端骨折血肿内麻醉 手法复位外固定 功能锻炼
桡骨远端骨折是老年人最常见的骨折之一,约占全身所有骨折的6%~11%。临床上多采用中医正骨方法治疗,很少采用手术固定处理。不论骨折粉碎与否,在具体操作中,只要全面理解正骨要领,采用以下治疗步骤,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血肿内麻醉 虽然在伤后1~2小时内复位较易成功,有些甚至可以不用局麻,即可复位或基本矫正。但疼痛会造成患者恐惧,甚至影响复位效果,所以应当使用麻醉,最简单的方法是:常规消毒后,5%利多卡因注入骨折处的血肿内,约1~2分钟左右,将血肿内血性液抽出,既起到麻醉作用,又减轻局部肿胀...
-
中国蒙医整骨术骨折固定的特征、特质及其准则
目前为止,人类骨折固定方法有两类:一类立足于现代科技,有创伤、有遮挡,称作手术固定术[1];一类立足于生命自然法则,无创伤、无遮挡,称作手法固定术[2]。手术固定术借助现代科技后来者居上,似乎成了当今骨折固定概念的代名词[1]。 当下随着自然疗法、天然药物、传统医学的回归与被认可,千年中华整骨术(中医称:正骨术)骨折复位、固定、愈合优势越被人们所关注,尤其在基层及边远山区突发事件的“短、平、快”效果更明显[3]。本文以中国蒙医整骨术为范例,立足于蕴含肢体与全身一体、躯体与功能统一、...
-
胃脘痞闷不适 痛处不固定 中医处方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徐世恩 杨发超 患者邱某,女,48岁。初诊时间2017年11月28日。素有胃病多年,近日加重已有月余,胃脘痞闷不适、甚则疼痛,痛处不固定,并时有烧心、反酸、恶心、欲呕,心烦易怒,食少,大便偏干,睡眠欠佳,脉弦细少力,舌淡红、苔白,腹诊未查,脉证合参,辨为少阳证。 处方:黄连8克,桂枝6克,党参4克,干姜6克,清半夏9克,甘草6克,大枣10克。3服。冲水服。 2017年12月1日复诊:服药后,反酸、烧心减轻,仅晨起明显,胃痛仍有,或左或右,发无定时,夜...
-
肱骨骨折内固定术后中药辨证治疗
肱骨外科颈远端1cm以下至肱骨髁部上方2cm以上为肱骨干。肱骨干骨折多见于青壮年, 好发于中部,其次为下部,上部最少。中下1/3骨折易合并桡神经损伤,下1/3骨折易发生骨不连。常用的治疗方法很多,保守治疗如手法复位夹板、石膏等外固定,往往因骨折复位不确切,骨折稳定性较差,易发生移位、短缩、骨不连,且长期制动,功能练习受限,从而导致各种并发症的发生,致残率较高。我院骨科自2005年1月~2008年9月,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应用中药分期治疗80例,骨折愈合快,一期愈合率高,肩肘关节功能恢复好,术后发生骨折延...
-
骨折固定如何护理
骨折经整复固定后,患者多回家调养,做好固定后的家庭护理,对促进骨折愈合,预防并发症有重要意义。一般家庭护理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点。 1.注意观察。 骨折固定后要注意观察指、趾端的皮肤颜色、温度、感觉及运动状况,若肤色、血运等尚可,说明固定得当;若固定后出现持续性胀痛,患处麻木发凉、发绀,说明固定太紧,应及时找专科医生处理。 2.抬高患肢。 在平卧或坐位时都宜适当抬高固定的患肢,以利于静脉回流,促进水肿消退。 3.定期复查。 固定两周后应拍片检查,了解固定情况,以便及时处理。 4.动静结合。 被固定的患肢,应加强肌肉收...
-
儿童孟氏骨折正骨后固定位置有讲究
孟氏骨折是较为常见的一种骨折,为尺骨上1∕3骨折合并桡骨头前脱位,在小儿前臂骨折中常见。小儿孟氏骨折如不注意复位后的固定位置极易造成桡骨头再次脱位。 临床上该骨折一般采用中医手法复位外固定方法治疗。手法复位并不难,其复位方法为:患儿平卧,不用麻醉或强化分离麻醉,屈肘90°,先行拔伸牵引,在拉直尺骨的同时,以拇指抵住桡骨头同时前臂旋后屈曲肘关节桡骨头即可复位,复位后用前臂超肘小夹板或石膏固定。 儿童孟氏骨折正骨后固定位置有讲究。有的医生认为应常规固定于中立位,其实不然,此位置下桡骨头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