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及 第15页

及 第15页

  • 探讨附子中毒剂量及如何安全应用

    探讨附子中毒剂量及如何安全应用

      附子(乌头)一直被作为有毒中药进行应用,探讨其中毒剂量及如何安全应用的理论颇多。   如:季宇彬编著的《中药有效成分药理与应用》说:生药乌头碱LD50为:0.295~0.32mg/kg(皮下用药)。日本学者用乌头碱灌胃LD50为1.8mg/kg。   但国医大师李可老先生善用大剂量附子。自制“破格救心汤”抢救重危急难病例,在24小时内用附子500克以上,从无一例中毒。颜正华也曾在其编著的《中药学》中说:附子经过久煎,其毒性成分乌头生物碱水解为乌头胺。乌头胺的毒性仅有乌头生物碱...

  • 丰富一带一路内涵 让中医药惠及更多民众

    丰富一带一路内涵 让中医药惠及更多民众

    中医药全行业正努力紧抓“一带一路”战略机遇,整合资源、争取支持、形成合力,开创新局面。本报记者日前专访了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李振吉,介绍了世界中联围绕“一带一路”倡议,将工作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整体规划和中医药事业发展大局,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经验和下一步计划。 问:作为国际性学术组织,世界中联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基础和条件是什么? 答:目前,我们在&ldquo...

  • 兼析中医体质分型的实质及与中医证候的关系

    兼析中医体质分型的实质及与中医证候的关系

    以结构为基础,以疾病为对象的近现代医学,经过近三百年的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涵盖多个系统的庞大的疾病分类体系。应当说人类从病因、病位、病理等静态角度,对疾病的认识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然而,在这种进步面前,面对人类生命过程和病理过程中依然存在的大量不确定性,医学家们却越来越感到茫然了。 在确知的致病因素存在的情况下,有的人发病,有的人不发病;同样的疾病,在不同的个体,却有着不同的发展路径和转归;而同样的疾病导致的同样的病理变化,采用同样的治疗方法,在不同的个体却有着很大的效果差异。 可见,仅仅了解...

  • “上池之水”未沾及地面之水?

    “上池之水”未沾及地面之水?

      上池斋,距今已有292年历史,是百年老字号中药店,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处江苏泰州兴化市昭阳镇东城外大街十号。   上池之水   神医华佗到广陵(扬州)为太守治病,开的药方需要用“上池之水”煎药,于是华佗便带着徒弟吴普四处寻找,终于在江苏兴化城找到了上池泉眼,把太守的病治好了。到了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迁居兴化的扬州人方石川就在这口上池神井旁开了药店。   民间还相传清朝湖广总督张之洞生病,慕名派人到兴化礼请名医赵海仙,赵海仙开了一副药方,指名到上池斋买药,...

  • 朱良春的治学精神及学术思想

    朱良春的治学精神及学术思想

      笔者于1977年~1986年随朱良春学医,9年中,先生的治学精神、医德医术及学术思想,影响了笔者一生。   每日必有一得   从南京中医药大学刚毕业,就随朱良春教授到门诊,老师教诲:对病人要有和蔼的态度,仔细耐心地望闻问切,准确地辨证施治。最终讲究卓越的治疗效果。他常讲:世上只有“不知”之症,没有“不治”之症。除了看病,他都在研究、讲学,为的是使中医薪火相传。他说做一名合格的中医要“以德服人,以术服人”,并要求做一名好医生必须要...

  • 夏季中药煎服注意事项及保存的方法

    夏季中药煎服注意事项及保存的方法

    健和堂中医医院 中医硕士 张海峰 炎炎夏日,天气闷热,中药和食物一样容易变质,若服用变质中药不仅对疾病无治疗作用,可能还会造成肠胃疾病。以下便教给大家一些夏季中药煎服注意事项及保存的方法。 泡中药不超过30分钟。我们在煎服中药时常讲到需要先泡药,那是为把中药泡透,以便煎药时能煎出更多的有效成分,这跟煮稀饭时先泡豆子道理一样。在秋冬季节时,一般泡药30-60分钟,甚至需要泡2小时。但是,夏季炎热,我们要求中药不可泡太久,一般不能超过30分钟,一是为防止药材泡久变质,二是夏季本身水温偏高容易泡透。若像金银花...

  • 食品安全 农残波及中药

    食品安全 农残波及中药

      食品安全关系到每个人的健康,关系到环境的保护,在食品安全问题频发、老百姓谈“吃”色变的当下,农药残留问题也威胁到了中药,直接影响了我们的用药安全。7月4日,首届“重建城乡互信,保障食品安全”论坛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举行,吸引了众多的媒体。专家认为,化学农业是不安全的根源;发展有机农业,才是真正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模式,才能从源头保障我们的食品安全和用药安全。   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农残波及中药   苏丹红鸭蛋、孔雀绿鱼虾、三聚氰胺奶粉及牛奶、顶花带刺黄瓜、爆炸...

  • 人参及人参花的服用方法

    人参及人参花的服用方法

    人参,为五加科植物,其花、茎皆可人药,为补益上品。 人参花,为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人参的花蕾。于每年6-7月间,人参花蕾在含苞待放时,经人工采集,烘干或日晒即成为干品人参花。中医认为,本品性味甘、温,人肺、脾、肾经,有健脾补虚,开胃消食之功,适用于神经衰弱、消化不良等。能使人体处于最佳状况,增强免疫力,缓解疲劳,延缓衰老,有效防治动脉硬化、高血脂、高血糖、高黏血症以及更年期综合征,恢复人体健康。 人参及人参花的服用方法有: 1.研粉:将人参烘干,打磨成粉,每取1—2克吞服或放入杯中,冲入沸水,再盖...

  • 养性之道 常欲小劳 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

    养性之道 常欲小劳 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

    《黄帝内经》指出,视、卧、坐、立、行五种动作持久过度的疲劳,均能伤及血、气、肉、筋、骨,同时也会伤及其所应的五脏。其中“久视、久立、久行”是劳作过度,“久卧、久坐”则是安逸过度,“五劳所伤”实为劳逸太过、病起过用。 过劳与过逸都会成为疾病的发生因素,唐代医药学家、养生家孙思邈《千金要方》认为:“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因此,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建立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劳逸结合,使&ld...

  • 复方丹参滴丸的治疗范围及适应症

    复方丹参滴丸的治疗范围及适应症

    问:复方丹参滴丸的治疗范围及适应症有哪些? 答:复方丹参滴丸在临床上广泛用于冠心病、心绞痛的预防、治疗、急救。1.用于预防:长期服用可降低血脂、降低血黏度、抗动脉硬化、抗血小板聚集。2.用于治疗:扩张心脑血管,增加心脏供血量、改善微循环。3.用于急救:滴丸剂型,有效成分吸收快,3分钟可迅速缓解心绞痛。 问:如何服用复方丹参滴丸? 答:复方丹参滴丸一般可采用口服或舌下含服,一般一日3次,每次10粒;心绞痛急性发作时需要采用舌下含服方式,根据发病情况可适量多服。 问:临床上复方丹...

  • 运用中医药及亚健康理论

    运用中医药及亚健康理论

    中医亚健康医师:运用中医药及亚健康理论,进行亚健康人群测评、调理、咨询和管理的专业人员。主要工作任务包括,运用中医亚健康学诊断方法,进行咨询、记录;运用亚健康状态测评系统、设备,进行亚健康状态分析;制定亚健康调理方案;调理亚健康状态;运用亚健康状态测评系统、设备,评估调理效果;指导实施预防保健、身体锻炼和康复调理;建立亚健康调理档案,进行随访观察。 一个成立仅8年的临床科室,6位医师,年门诊量6万人次,每天有200位患者进出诊室,他们带着五花八门的健康问题前来,这些问题涉及身体各个脏器乃至全身。这里的医生...

  • 药膳常用药物常识及类别

    药膳常用药物常识及类别

    药膳用药物主要是中药;中药主要起源于中国,除了植物药 以外,动物药如蛇胆、熊胆、五步蛇、鹿茸、鹿角等;介壳类如 珍珠、海蛤壳;矿物类如龙骨、磁石等,都是用来治病的中药、 少数中药源于外国,如西洋参等, 目前,随着对中药资源的开发和研究,许多民间药物也归入中药的范畴。所以,中药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用于防治疾病的 植物、动物、矿物及其加工品,不论产于中国、外国均称中药: 中药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充分反映了我国自然资源 及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药物的基本知识 中国的药文化,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所以其...

  • 上热下寒证及左寒右热证

    上热下寒证及左寒右热证

      上热下寒案   刘某,女,52岁,初诊:1990年9月9日。   患者主诉上半身躁热,下半身冰凉已半月。患者自感上半身烘热出汗,腰以下寒凉如冰,非常难受,伴面红,唇红干,头晕,躁烦,失眠,腰困痛,大便干结,小便频数,苔黄,脉寸关浮弦,尺沉细。   此为肝阳上亢,经络阻遏,阴阳不交,上热下寒;治以平肝心之阳,温两肾之水,兼活血通络,交通阴阳。   处方:钩藤15克,夏枯草20克,草决明15克,葛根15克,牛膝15克,地龙15克,莪术20克,大黄10克(另包后下),淫羊藿15克,阳起石30克,苍...

  • 名老中医学术经验及流派传承

    名老中医学术经验及流派传承

      当前关于名老中医学术经验及流派传承研究问题成为中医学界的热点,对于传承研究的要点不外乎学术思想、临证经验以及人文精神等三个方面,这似已成共识。但对于这三者内涵的认识未必一致,以致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直接影响了传承研究的质量和水平。   学术思想研究   在整理研究名老中医(或学术流派)学术思想过程中,经常看到以下一些表述:“提倡中西医结合,共谋发展”,“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重视女子以肝为先天”,&...

  • 张锡纯胸中大气及其下陷学说孕育过程

    张锡纯胸中大气及其下陷学说孕育过程

    胸中大气说肇始于《内经》,张仲景《金匮要略》沿用继承,喻昌《医门法律》成就中坚,可以说是育于仲景和喻昌。其中,喻昌付出的心血最多,对胸中大气说精心培养。《衷中参西录》完善成熟,张锡纯先生丰富完善创新的胸中大气说,特别是其首创的胸中大气下陷说,无疑就像一缕春天的阳光,为传统中医理论和临床带来了勃勃生机。 自《内经》首创“大气”后,后世医家深入研究者并不多,足见其深奥。张锡纯先生在汲取《内经》《金匮要略》《医门法律》三家之长的基础上,完善创新了胸中大气学说,进而首创胸中大气下陷学说,为...

  • 中医药新媒体传播及舆论引导 新媒体助力中医成长

    中医药新媒体传播及舆论引导 新媒体助力中医成长

    如果做好新媒体传播和舆论引导,从策略层面有以下七个方面:第一,要高度重视,专门团队负责。第二,加强学习培训,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第三,完善制度建设,创新工作格局。第四,加强舆论阵地管理,打造中医药媒体矩阵。第五,加强正面宣传,主动舆论引导。第六,加强舆情预判,主动出击提前引导。第七,创新工作方法,实现策略升级。 中医药舆论引导有三大制度建设非常重要,当下最要紧的三件事,一定要尽快做。第一,中医药行业新闻信息及健康科普信息的规范发布制度。第二,培育中医药意见领袖并发挥舆论主体作用的制度。第三,强化主动舆论引导...

  • 中药国际化入世十年回顾及前瞻

    中药国际化入世十年回顾及前瞻

      从产品结构来看,我国出口的中药产品,仍以中药材及饮片、植物提取物等原料型产品为主,出口额占比均在80%左右;而中成药产品占比则相对较小。以2011年数据为例,出口额最大的商品仍为提取物,出口额为11.3亿美元,占比达48.5%;中药材及饮片出口额为7.7亿美元,占比33%,位居第二;中成药出口额为2.3亿美元,占比仅为9.9%。   中药国际化步履稳健   全球化的开放平台,极大地促进了我国中医药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增长。据中国海关数据统计,2001~2011年间,我国中药产品进出口增长稳定,进出口额已...

  • 当代文化对中医发展的阻滞及对策

    当代文化对中医发展的阻滞及对策

      自19世纪以来,随着西方医学进入我国,中医地位日渐削弱;尤其是20世纪中期之后,伴随着现代科学的飞速发展,现代医学突飞猛进。相比之下,中医在百余年间明显发展缓慢,医疗市场渐次萎缩。是什么制约了中医的发展,应该如何破解这个难题,使古老的中医焕发活力?本文从文化视域关注中医的角度,从中医自身发展的特点出发,探析中国当代主流文化对其产生的阻滞作用,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策略。   中医的危机实际是文化的危机   中医学是我国传统自然科学中硕果仅存的一支,它的理论体系形成于古代,其框架中蕴含了中国古老的自然观、...

  • 中医理论体系框架内的概念体系及科学内涵

    中医理论体系框架内的概念体系及科学内涵

      概念是理论的基本要素,联系概念的判断即为理论的核心要素——基本原理,又是中医理论体系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理论体系的概念体系范围。首先要明确界定中医理论体系的概念体系范围的原则,其次要界定概念体系的范围,还要抽取界定范围内的基本概念,为揭示中医理论体系框架内的概念体系层次结构与概念科学内涵提供数据支撑。   概念体系的层次结构及其逻辑关系。依照中医药学特点及学科体系特点,将语言学与中医药学有机结合在一起,整理并完善语义与学科相结合的分类体系、语义类型及语义关系,进而确...

  • 谈双心门诊及双心医疗

    谈双心门诊及双心医疗

    访心血管病专家胡大一教授 许多令人震撼的病例使医生们意识到身心全面健康的意义,意识到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的片面、形而上学和苍白无力,卫生部健康教育专家胡大一教授开始摸索作为一个心血管病专科医生如何实现对患者身心全面服务的途径。经过8 年的摸索,他找到了今天倡导的“双心门诊”、“双心查房”和 “双心会诊”等服务模式。 双心门诊 胡教授介绍说,由我和我的团队开展的双心门诊是由不同的专业共同构成的。开始时我们采取的方式比较保守,因为必须以对患者负...

  • 中医诊疗价廉种种及成因

    中医诊疗价廉种种及成因

      据媒体报道,最近北京医疗机构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医风湿骨科特色治疗方法濒临失传,能够运用中医治疗风湿骨病的疗法更是凤毛麟角。而中医治疗风湿病之所以“失传”,其主要原因是价格低廉。例如,一名风湿骨病患者,采用中医治疗,不需要住院,加上中药费,医院最多收800元。对于同样的病人,如果用西医手术治疗,又是手术费、住院费、医药费,至少收2万元。同时,使用中医治疗技术,医生需要耗费大量体力,而这些是没有回报的。中医几乎成屠龙之术。   中医诊疗价廉种种及成因   收费标准低   众所...

  • 体倦乏力看似虚证实则痰湿伤阳所致 诊断及用药思路

    体倦乏力看似虚证实则痰湿伤阳所致 诊断及用药思路

    重庆医科大学王辉武教授是全国第三、四、五批师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我跟随王辉武老师临证,发现一些体倦乏力、身体沉重的患者,看似虚证,实则痰湿伤阳所致,现举例说明王辉武老师对此类患者的详细诊断及用药思路。 病案一 谭先生年近五旬,穿着考究,身材魁梧,若隐若现的小肚腩提醒有点体重超标外,看上去与健康人无异。走近后,方见到一张垂头丧气的浓眉大脸,经一番仔细问诊得知,谭是退役军官,转业后在一家国企做管理,收入颇丰,衣食无忧,典型的金领族,是王辉武的老病号。 谭先生瓮声瓮气开了口...

  • 张仲景的药物服用及药后调摄方法

    张仲景的药物服用及药后调摄方法

    张仲景的药物服用及药后调摄方法 《伤寒杂病论》为东汉医学家张仲景所著,其中对服药方法以及药后调摄的论述尤为详细,可见张仲景对煎药、服药方法以及药后调摄的重视以及其在疗病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关于服药都有哪些需要注意的问题,服药后如何进行调摄,我们一起来看。 服药时间 《伤寒杂病论》有不少方药着重强调了服药时间,如十枣汤要在平旦服,桃核承气汤与乌梅丸应在饭前服,大黄䗪虫丸强调酒饮服,桂枝人参汤强调“日再,夜一服”,黄连汤强调“昼三,夜二服&rdqu...

  • 秋冻有度及时加衣 贵在“冻中有动”

    秋冻有度及时加衣 贵在“冻中有动”

    俗话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指的就是秋季不要过早过多地添加衣物,适当的冻一冻,激发身体逐渐适应寒冷,可预防冬季多种疾病。“秋冻”既是顺应自然收敛的养生需要,也是预防疾病的良方。中医养生讲究“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秋天是阴长阳消的季节,要以养阴为主。天气凉爽,穿衣要有所控制,可有意识地“冻一冻”,以免身热汗出,伤阴耗气。随着气温的变化,毛孔会越来越收紧闭合,毛孔闭上了,外界的邪气就不容易侵入,人体对外界的御寒能力也就增强...

  • 中华传统养生观及养生流派 通络治久病

    中华传统养生观及养生流派 通络治久病

    络病理论在指导 “通络治久病” “通络治新 病”取得显著进展的基础上,以 “通络治未病” 理论指导健康服务产业发展,采撷医家、道家、佛 家、儒家不同领域传统养生精华,挖掘提炼养生流 派的代表性观点,提出通络养生八字经 — — — “通 络- 养精- 动形- 静神” ,为中医药健康养生服务提供 理论指导,并促进健康养生服务产业的发展。 1 中华传统养生观及养生流派 “养生...

  • 中医优化疗法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

    中医优化疗法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

    马军光,马乾,马雪颜(北京中医药大学) 摘要:中医疗法十分丰富实用,大体有:疾病的背景分析与干预(祝由)、中药、针刺、艾灸、推拿、导 引、心理、药膳等。每种疗法又有具体施用于人体的方式,如中药有口服、外洗、熏蒸、灌肠等用药方式,以及 丸散膏丹等剂型;针刺又有很多针具,如毫针、三棱针、芒针等;中医优化疗法即是根据诸疗法的适应症,在充 分分析患者年龄、性别、体质、病势缓急、病位、证型等诸多因素的基础上,优选出一种或多种疗法组合(包括 具体实施手段)应用于患者,以期获得最佳疗效,这种优选思路来源于现代系统论中的优化原则...

  • 乌贝田螺羹 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乌贝田螺羹 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乌贼骨30克,浙贝母10克,田螺肉150克,蜂蜜100克。将乌贼骨、浙贝母研成极细末;将田螺放清水中养3天,吐尽泥沙,捞出在沸水中煮 10分钟,去壳取净肉;将田螺肉放入砂锅,加水1000毫升,小火煨至烂熟,加乌贼骨、浙贝粉、蜂蜜调匀即成。 每次空腹吃下30~60毫升,早晚各1次,连吃3剂以上。 适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酸过多者。用本方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酸过多患者30余例,大都连续吃3剂后获愈,而且极少复发者。 牛旭方...

  • 药膳及其特点

    药膳及其特点

    药膳既是营养丰富的美味菜肴,义具有滋补疗疾的作用,主要特点是: 1.药膳以中医药理论和中国饮食文化为理论基础 由于药膳是和祖国医药学和烹饪学的结晶,因此它在药物和 食物的配伍组方、药膳烹饪等方面,均以中医药学和烹饪学的基 本理论为指导。如药物和食物的配伍组方是按照中医方剂学的原 则,针对临床表现的各种证型,按药物食物的性能进行选择、调 配、组合成各种药膳方,以药物、食物之偏性来矫正脏腑机能之 偏,使之恢复正常,或增加机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功能: 辨证施治是祖同医学特点之一:施用药膳,也是以这一理论为 指导,根据用...

  • 中医学与天文地理学及气象历法学

    中医学与天文地理学及气象历法学

      理学宗师朱熹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任何一门文化知识都有其理论思想基础,认识中医学的本质不在于以否定抛弃其形而上理论思想为导向的唯经验论。也不在于以扭曲肢解,甚或废弃其形而上理论思想为基础的唯科学化。而应广泛了解中医学理论思想体系产生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深刻领会指导中医学理论思想体系构建形成的宇宙哲学观内涵,在于准确把握中医学一系列生理病理观点及其建构形成过程。   那么拥有什么样的文化背景知识才能深刻理解诸如脏腑理论、命门三焦理论、经络理论、伤寒六经理论、气血津...

  • 漫谈“中医”及其“中”

    漫谈“中医”及其“中”

      “中医”一词早在东汉时代就出现了,如《汉书·艺文志·经方》云:“以热益热,以寒增寒,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故谚云:‘有病不治,常得中医’。”之后,又陆续有所述及,如唐·柳宗元《愈膏肓疾赋》云:“夫上医疗未萌之兆,中医攻有兆之者。”宋·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云:“‘不服药,胜中医。’此语虽不可通行,然疾无甚苦...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