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甘温

甘温

  • 肿瘤热病机 甘温除热法医治肿瘤热

    肿瘤热病机 甘温除热法医治肿瘤热

    发热是恶性肿瘤的常见临床体现之一,乃至是某些肿瘤初期的临床体现,原因大体上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依据《肿瘤的科学根底》的观念,恶性肿瘤患者发热约40%为非感染性病因所造成的。而肿瘤热是指患者呈现的直接或直接与恶性肿瘤相关的非感染性发热,其发热特色是不伴恶寒与寒战,热型多为弛张型或不规则型。患者体温每日至少1次大于37.5℃,持续时间大于2周且扫除感染和其他非肿瘤性疾病引起的发热,而且抗生素运用1周以上不能较好操控。现在肿瘤热机制尚不清楚,一般以为是肿瘤细胞分化发作的内源性致热源和肿瘤引起的安排坏死因子开释等...

  • 万友生治疗脓毒症中应用甘温除热法

    万友生治疗脓毒症中应用甘温除热法

      万友生认为应用甘温除热法治疗脓毒症的辨证应立足脾胃气虚,阴火内生。对于“阴火”的界定,他认为“火分阴阳,是以阳火病性属热而治法宜清忌温,阴火病性属寒而治法宜温忌清。   扩展看“阴火”的病因可以是寒湿、七情内伤、饮食积聚以及瘀血痰浊等阴寒性病理因素,夹正虚而表现为“内虚外实”兼杂的临床症候,其病位不仅仅涉及心、肾还包括了脾、肝、肺等脏器。在脓毒症的进程中,认识这点尤为重要。   万友生教授是当代著名的中医临床家、理论家和教育家。江西省首批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有突出贡献专家之一。他从医60余年,著...

  • 坐骨神经痛,风寒湿邪乘虚侵入人体,方桂枝甘温入膀胱经

    坐骨神经痛,风寒湿邪乘虚侵入人体,方桂枝甘温入膀胱经

    坐骨神经痛属中医“痹症”“腰腿痛”等领域。多由风寒湿邪,乘虚侵入人体,引起气血运转不畅,经络阻滞;或外伤跌仆,致气血瘀滞,经络不通,不公例痛而致病。医治应以祛风散寒除湿,温通经络为主。临床采用桂枝芍参汤治之,有较好效果。 取桂枝12g,白芍、丹参各30g,制川乌、炙甘草各9g。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服用。 方中桂枝甘温入膀胱经,可温通经脉、助阳化气,治风湿痹痛。《神农本草经》记载:桂枝“补中益气,久服通神,轻身不老。&rdquo...

  • 产后风湿症 甘温益气法为组方治疗经验总结

    产后风湿症 甘温益气法为组方治疗经验总结

    宋绍亮教授为全国首批200名优秀中医临床人才,从事中西医结合诊治风湿病工作30余年,对常见风湿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现对其治疗产后风湿症状的经验进行总结,以供同道参考。 产后风湿症状亦称“产后身痛”、“产后关节病”、“产后风湿痹痛”,是一个发生于产后(包括流产、小产)百日内出现的肢体、肌肉、关节不适,疼痛,酸痛,重着,麻木,或功能轻度受限的常见病证。宋绍亮教授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认为产后体虚,外受风寒湿邪、瘀血留滞是本病的基本病机,&ld...

  • 款冬花辛甘温润 入肺经气分治咳嗽

    款冬花辛甘温润 入肺经气分治咳嗽

    王女,44岁,2008年11月18日就诊。患者主诉每日咳嗽已有两周多,干咳,多因咽喉痒而咳,夜重于昼,舌淡红,苔薄,脉细弦。2007年夏天因空调受凉后,也曾发生慢性咳嗽,冬天为甚,直至次年春天方始好转,西医多方求治无效。处方:款冬花30克,7剂。水煎服。 二诊(12月5日):服药以来,咳嗽日减,服至第5剂时咳止。晚间因唇干而醒,舌淡红,苔薄黄,脉细弦。故拟处方养阴润燥方善后。 款冬花辛甘温润,入肺经气分,兼入血分。以其温而不热,辛而不燥,甘而不滞,为润肺化痰止嗽之良药。故凡一切咳嗽属于肺病者,不...

  • 浅谈甘温除热法及其运用

    浅谈甘温除热法及其运用

    甘温除热法者,乃用甘温之药来治疗虚劳发热之谓也。此法是后世医家从《内经》“劳者温之”并结合临床实践领悟出来的。因此,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虚劳病用甘温之药,说明虚在气。当然,也有血虚而累及气虚的,但必以气虚为主。基于上述,笔者以甘温除热法来治疗气虚为主引起的发热证,计有18 例,且均获治愈。如张某某,男,42岁,已婚,农民。1990年8月11日来诊。述身热(体温正常)烦渴欲饮不多已半年。发病1周后,先求西医诊治,医者考虑系糖尿病,但经反复检查血糖、尿糖,均未发现异常。因为如此,故西医建议患...

  • 补脾胃者 脾喜甘温 胃喜甘凉

    补脾胃者 脾喜甘温 胃喜甘凉

    中医认为,胃燥脾湿,其相反相成,燥湿得宜则脾胃受纳运化升降有序,此乃正常生理现象,如燥或湿有所偏盛,则疾病乃生,喻嘉言云:“脾胃者土也,土虽喜燥,然太燥则草木枯槁,土虽喜润,然太湿则草木湿烂,以补滋润之剂,使燥湿相宜,随证加减耳。”其义明了。 补脾胃者,当使燥湿相宜,则在医者选方用药,当以甘味为主。然甘有甘温甘凉之分。阳不足者治以甘温,阴不足者则宜甘凉,甘温可助脾升,甘凉可助胃降。补脾胃当首分阴阳,不可认为补脾必甘温,补胃皆甘凉,当以辨证论治。 脾喜甘温,《脾...

  • 昔东垣立甘温除热之法

    昔东垣立甘温除热之法

      昔东垣立甘温除热之法,出补中益气一方,用治脾胃气虚,阴火上乘而见发热之证。验之临床,其效迅捷;询之理论,其法深奥。然今人但闻是方效捷便径自用之,于其理法却茫然不明。夫理不明则用不灵,是以临证有效亦有不效者也。   试问何为阴火?阴火又何以上乘?即使上乘,其所乘何处?其所乘之处,又当见何证?是证何以必用甘温?甘温何以能除大热?如此种种,不一而足。考东垣书中相关论述亦不够明晰,甚或有前后不一之语,而另后学有亡羊之憾。笔者今不揣浅陋,试结合东垣原文,约略论之。   《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

    养生秘方 2024-03-06 8 0 甘温
  • 阴火发热 治以甘温除热为法

    阴火发热 治以甘温除热为法

      崔某某,男,27岁,工人,1995年3月15日初诊。   患者于1月1日因娱乐过度而夜发高烧,体温39℃,微恶寒,身痛肢痠,无汗。自服银翘解毒片、速效感冒胶囊,未见缓解。遂住院治疗,各项理化检查正常,使用青霉素钠、螺旋霉素、先锋霉素Ⅳ号等多种抗生素和辛凉清热解毒中药,治疗15天,收效甚微。体温持续在38℃~39℃。   患者现体温39℃,神情痛苦,神疲乏力,身热面赤,微恶寒,面色少华,心慌气短,不思饮食,二便通利,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数。   辨证为阴火发热,治以甘温除热为法。   药用:黄...

  • 李东垣甘温除热法

    李东垣甘温除热法

      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著有《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兰室秘藏》、《医学发明》等多部医学典籍,在中国医学史上的学术地位可圈可点。李东垣所生活的金元时期战乱频繁,疾病大范围流行,他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提出“脾胃内伤、百病由生”的理论,在临床用药时注重用味甘性温的药物滋养脾胃、补益气血、升发阳气,创立了补中益气汤、调中益气汤、升阳补气汤、当归补血汤等多个著名方剂,临床治愈了无数的患者。   补中益气汤是李东垣众多方剂中的代表方剂,已传承数百年,其组方中黄芪、党参、甘草、白术都是补脾...

  • 中医认为仔鸡性味甘温入肾经补虚填精

    中医认为仔鸡性味甘温入肾经补虚填精

    主料:仔鸡1只,土豆2个,毛豆100克。 调料:葱姜、料酒、盐、豉油、胡椒粉、花椒粉各适量。 做法:1.将仔鸡剁块,加料酒、盐、豉油、胡椒粉、花椒粉等调料拌匀入味腌渍一夜。2.将土豆切块、毛豆洗净备用。3.锅内放适量油,将鸡块爆炒至三分熟后加入土豆块和毛豆继续翻炒片刻。4.倒入高压锅内,加适量开水,盐及其他调料,定时10分钟,焖至软烂熟,即可出锅装盘。 功效:中医认为,仔鸡性味甘温,入肾经,具有温中益气、补虚填精、益五脏、补虚亏、健脾胃、活血脉、强筋骨的功效。对营养不良、畏寒怕冷、乏力...

  • 白菜味甘温微毒

    白菜味甘温微毒

      俗呼白菜即为菘,颇有贞操耐岁终。   酒醉服时随醒悟,添疮敷处即消融。   愁看发落涂头上,欲去丝飞滴眼中。   药内虽教甘草在,食多诸病不能攻。   按:白菜味甘温微毒。时珍曰:按陆佃《埤雅》云:菘性凌冬晚凋,四时常见,有松之操,故曰菘。今俗谓之白菜,其色青白也。陶隐居云:菜中有菘,最为常食,性和利人,无余逆忤,今人多食。如似小冷,而又耐霜雪。其子可作油,敷头长发;涂刀剑,令不锈。菘有数种,犹是一类,只论其美与不美。其功用《别录》云通利肠胃,除胸中烦,解酒渴。萧炳载能消食下气,治瘴气,止热...

  • 大出血后发热 甘温除热法

    大出血后发热 甘温除热法

    甘温除热法,是指用味甘性温、具有健脾益气养血作用的方药来治疗气虚发热或血虚发热的一种方法,属于中医学“八法”中“温法”“补法”范畴,亦是“热因热用”的从治之法。 甘温除热法的理论来源较早。在《内经》中就有“劳者温之……损者温之”的记载,为后世医家用温热药治疗虚性发热提供了理论依据。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用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来治疗少阴表证发热。李东...

1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