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 第160页

医 第160页

  • 朱良春 由病入医 苏州求学

    朱良春 由病入医 苏州求学

    故事 诉衷情──九秩述怀 人生匆匆, 瞬已虚度九秩, 从医七旬。 医理幽奥, 上工难臻。 学海无边, 皓首穷经。 期有所得, 恫瘝在抱。 先贤心悟铸辉煌, 经典阐岐黄, 七旬孜孜求索, 宝库犹深藏。 勤读书, 多临床, 心欢畅。 杏林甘露, 遍洒人间, 夙愿以偿。 ——朱良春 朱良春,江苏丹徒人。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中医学家。先后拜太医传人马惠...

  • 蜜丸是中医临床最为广泛的一种剂型

    蜜丸是中医临床最为广泛的一种剂型

    蜜丸概述 蜜丸是将打粉机打好的药物细粉用炼制过的蜂蜜为粘合剂所制成的可塑性固体丸剂。 因蜂蜜具有润肺止咳,润肠通便,补中缓急,润燥解毒等作用,可与主药相辅相成,增进疗效,故尤其适宜于制作补益类中成药。同时,因蜜丸味甜,能矫正药味,且质软可塑,可任意改成小粒服用,也可用水化开饮服,所以又适宜于制成小儿中成药。 蜂蜜炼制后粘合力强,能有效地粘附药物,且与药粉混合后丸块表面不易硬化,崩解缓慢,且作用持久(丸者缓也),便于保存药性,避免药物有效成分的氧化变质和散失损坏,保持中药固有的气味特征,故临床...

  • 中医“口袋书”

    中医“口袋书”

    2014年年底,吉林省举行了《吉林省基层中医实用方选编》首发式,向基层中医免费配发了5000册“一看就懂、一用就灵”的基层临床中医医生“口袋书”。(中国中医药报12月24日) 中医实用方是我国历代医药学家在实践中逐步积累和总结出来的,作为一名基层临床中医师,须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但也须掌握一定数量的实用方剂,这样才能更好地吸引基层群众就医。而据调查了解,现在有部分基层中医师很少为病人开中药方,临床西化现象严重,这种现象影响了中医的继承与发展。...

    养生秘方 2024-03-07 11 0 中医
  • 整理了各大洲中医针灸立法情况

    整理了各大洲中医针灸立法情况

    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历时3年,先后对全球202个国家和地区的针灸发展现状进行调研,发现有183个国家有针灸应用,调研分析了针灸在世界各地的发展历史及现状,整理了各大洲中医针灸立法情况。 亚洲 针灸已在中国、泰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韩国、以色列等国家取得合法地位。 目前日本针灸师尚不能得到医师待遇,针灸治疗费可部分从保险中支付。斯里兰卡将中医药纳入传统医学下归口管理,经斯里兰卡医药委员会审批并在有关部门注册后,中医师可以在斯里兰卡行医。缅甸国家卫生部设有传统医药管理局,并...

  • 古老中医传统治方 药枕

    古老中医传统治方 药枕

    枕头是我们生命三分之一时间里的伴侣,除了为我们带来舒适的休息,其实为枕头适当“喂点料”,也是可以让我们在睡眠中享受它带来的保健防病作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科副主任、主任中医师林兴栋教授表示,这其实就是中医提到的药枕保健。 药枕是一种古老的中医传统治疗方法之一,借助患者处于睡眠中,充分利用枕头,发挥中药的治疗作用。林兴栋教授解释,药枕中的药物多具有芳香走窜的性质,作用于头部后侧的穴位,再通过经络的传导,对人体有活血通经,调和气血作用。常与药枕接触的部位有双颞侧、枕部、肩部为...

  • 国医大师的养生秘药:夏桂成

    国医大师的养生秘药:夏桂成

    国医大师夏桂成今年已八十四岁,仍然精神矍铄,奋战在医疗、教学、科研工作的第一线,每周的工作安排是上午门诊四次,查房一次,下午图书馆查阅资料或撰写稿件或著书发表。学术“高产”,风采依然,他并无养生秘药,全凭朴素的生活和崇高的思想境界。 生活规律 合拍日月星辰 夏桂成根据《周易》所阐述的自然天、地、人之间的关系,阴阳之气总体协调人体的代谢,平衡着阴阳,使之顺应自然变化,顺应自然就会颐养天年。他非常反对不规律的作息时间让一些人夜作昼用,昼则夜寝,黑白颠倒,生活无序。他常谓之:阴阳...

  • 中医进补须知

    中医进补须知

    前几天,一位年近八旬的糖尿病患者来电,询问她自服六味地黄丸几十年,近几年查出有糖尿病还能不能继续服用。在这里向大家介绍一下应该如何辨识自我体质,选择适合自己的中医进补方剂。其次简要介绍六味地黄丸的服用误区。 著名中医学家匡调元将人类体质分成五种病理特征,且对“风、寒、暑、湿、燥、火”六淫的易感性做出归纳。体素阴虚者,口干舌燥,常呈一派燥象,其新陈代谢往往偏高,行动急躁,手足心热,不耐暑热而易感湿邪。此类人往往肺阴不足,难耐秋令之干燥,入里化火而伤肝肾之阴液,多喜进甘寒而忌辛燥。体素阳...

  • 本立而道生 纪念国医大师陆广莘

    本立而道生 纪念国医大师陆广莘

    自从1994年夏季在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第一次听到陆广莘先生的演讲,时间已经过去了20多年。这期间,又一代中医人成长起来,大家都会有其标志性的记忆,陆广莘应当是这一代人遇到的最富创见性的中医思想家。 本立而道生 陆广莘那一次演讲的题目是“本立而道生”,按照儒家的教化原则,这是面向“君子”的开示。也许是“人以群分”的缘故,听众对陆广莘关于养生、气功和中医的解释反应甚好,我也有“涣然冰释”的感觉。在这之后,我甚是注重陆广...

  • 中医药标准化工作至关重要

    中医药标准化工作至关重要

    •临床实践指南是系统发展起来的说明,以帮助在特定临床情况下,对合理的卫生保健做出决策。中医临床诊疗指南的主要使用对象是临床医生,主要作用在于提高临床安全性、控制医疗费用、提高临床疗效。 •42家中医药标准研究推广基地的调查显示,超过50%的临床医生提出要及时修订指南,主要原因在于当前指南的适用性和整体水平已不能满足临床实践的需要,尤其是指南中缺乏指南制定的方法学,从而使得临床医生对指南缺乏信任性。 •科学编写的临床指南可分为两大类,即基于专家共识的指南和循证指南。在中...

  • 中医里的“神”

    中医里的“神”

      中医认为,活人与死人之间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活着的人有精、气、神这“人生三宝”。前面已经介绍过精和气,今天要讲的则是第三宝——“神”。      “神”的概念   中医里的“神”指的不是某种具有神秘力量的生物,而是每个凡夫俗子都具备的一种状态。狭义的“神”可以理解为人的思维意识,广义的“神”则是人的生命活动及其外在表现。   《灵...

    养生秘方 2024-03-07 10 0 中医
  • 中医药在四川

    中医药在四川

    四川号称“中医之乡,中药之库”,巴蜀自古出名医、产中药。据历史文献记载,从汉代到明清,见诸文献记录的四川医家有1000余人,川派中医药影响了医坛两千余年,历久弥新;川产道地药材享誉国内外,业内素有“无川(药)不成方”的赞誉。 先贤名医 人才辈出 唐代成都人晷殷撰著了我国第一部妇科专著《产宝》,北宋名医华阳人唐慎微所著《经史证类本草》集宋以前药物之大成,清代德格丹增蓬卓所著《晶珠本草》被誉为藏医学的《本草纲目》,清代彭县唐宗海的《血证论》、《中西汇通医...

  • 老中医颜德馨教授的健康长寿经

    老中医颜德馨教授的健康长寿经

    全国著名老中医颜德馨教授,1928 年生,今年84岁。他身材高大,气宇轩昂。当笔者向他请教养生经验时,他娓娓道来,令人增长见识。 颜老说养生首先必须有良好的心态。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又脚踏实地,就会感到生活实实在在,不会产生老人常有的孤独感和心灵空虚。对事业要认真,要付出爱心,做到热心、醉心、痴心,达到了痴迷忘我的程度,就会转化为对生命的珍惜和热爱,从而对生活产生动力。抗衰老,就是要战胜产生悲观和阴霾的心理;抗衰老,就要不断与衰老病死、与困难做抗击。 “生命在于流动。”这是颜德馨教授从巾医...

  • 《中医药法》呼之欲出

    《中医药法》呼之欲出

    加快《中医药法》出台时不我待 记者:您对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有哪些感受?您今年最关心的是哪些问题? 于文明:去年,习总书记在十八届四中全会上提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李克强总理也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以及2015年工作重点做了一个务实的报告,报告很鼓舞人心。 无论是去年取得的成绩还是今年经济社会发展重点任务部署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民生改善和社会建设部分更是引起了我的关注和思考,既有战略目标部署,又有务实工作要求;既有...

  • 中华传统保健医疗 膏方进补

    中华传统保健医疗 膏方进补

      膏方进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保健医疗方法,是属中医药学中的“补法”范畴,其历史源远流长。早在《黄帝内经》就有“精气夺则虚”,“虚则补之”的论述,指出人体最本质的“精气”消耗后,需要扶正补虚。由于人体之虚各有不同,有阴阳、脏腑、气血之失调而产生了各种虚证,如阴虚、阳虚、气虚、血虚、心阳虚、心阴虚、肾阴虚、肾阳虚等等,进补的方法变化万千,因此中医的进补需要有经验的医生辨证施“补”。重视中医进补的研...

  • 用中医思维管理卫生院 用中医技术造福患者

    用中医思维管理卫生院 用中医技术造福患者

    今年50岁的管寿明,在浙江省江山市是位名人。这个“名”至少有两个含义,一是浙江省基层名中医,备受患者追捧;二是乡镇卫生院院长,曾率多家卫生院向前奔。 临危授命成为卫生院“当家人” 管寿明1987年从浙江省丽水市卫校中医专业毕业后回江山市到王村乡卫生院从事中医诊疗工作。他在王村乡卫生院工作了10年,从一名中医新人成长为这家卫生院的“当家人”,不仅使卫生院的业务收入在全市卫生院中“拔头筹”,而...

  • 孙光荣:希望有人的地方就有中医

    孙光荣:希望有人的地方就有中医

    我有一个中医梦,希望有人的地方就有中医。中医药学植根于人民大众之中,生生不息,但凡有人之处就需医药,有医药必然要有中医。 希望中医梦融入中国梦,中医药的发展能“上通下达”。如今,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多方给予支持,如推进立法,列为国家战略等,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此谓之“上通”;中医药真正进入家庭,防病治病,深入百姓日常生活,让人人都掌握养生防病知识,了解中医,靠自身的中医健康素养提高身体素质,以致少生病、不生病、不得大病,此谓之“下达&...

  • 中医养生 因时制宜地调节健康

    中医养生 因时制宜地调节健康

    顺天时大自然有四时气候的不同变化,地上万物有生、长、化、收、藏的规律,人体也要适应这个规律。人的五脏六腑、阴阳气血的运行必须与四时相适应,不可反其道而行之。“逆春气易伤肝,逆夏气易伤心,逆秋气易伤肺,逆冬气易伤肾”。只有因时制宜地调节自己的生活行为,才能健康长寿。 重饮食古人认为,合理的饮食可以调养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寿。饮食既要注意“博食”,即以“五谷为养、丘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又要苇视“五味调和&...

  • 中医师生情

    中医师生情

    近日我收到师妹的微信,说我们的导师得了重病,问正在国外做访问学者的我能不能回去看望。获得这个消息后,我的眼泪一直都没能止住。 时间过得真有这样快吗?往事还历历在目。 1982年,我考上了导师的研究生,那时,中医培养研究生还在摸索阶段,现在想来,有一点师带徒的味道。导师说:“你是我的第一个研究生,我并不知道该怎样带你。但是培养目标是明确的,要掌握基本的古代中医文献的研究方法,也要掌握基本的现代医学实验技术,将来才能成为中医院校培养的医学科学工作者。” 那个时候,国家图书...

  • 唐代著名医学家王冰的养生之术

    唐代著名医学家王冰的养生之术

    王冰是唐代著名的医学家,号启玄子,又作启元子,活了95岁。曾做过太仆令,故称为王太仆。 他年轻时笃好养生之术,留心医学,潜心研究《素问》达12年之久。他通过分门别类、迁移补缺、阐明奥义,使得《素问》深奥的含义得以明白晓畅。 王冰对祖国医学理论的某些问题,具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说:“夫病之微小者,犹人火也,遇草而芮,得木而燔,可以湿伏,可以水灭,故逆其性气以折之攻之。病之大者,犹龙火也,得湿而焰,遇水而燔,不识其性,以水湿折之,适足以光焰诣天,物穷方止矣。识其性者,反常之理,以火逐之,则燔灼自削,焰光...

  • 张劲翀让世界更了解中医及中医养生

    张劲翀让世界更了解中医及中医养生

      张劲翀是个国际营养师,也是一个“搭桥者”,他用通俗的语言将中医“翻译”成现代语言,“翻译”成外文,让世界更了解中医及中医养生。      中医为什么那么玄?   阴阳五行上、君臣佐使……这些中医里玄妙的词语,有多少人能了解个中奥秘?张劲翀在国外工作时,常因无法将中医的理论精确地翻译出来而深感遗憾,他曾对一个外国患者说:“你有点上火。”那名老外当即问:“上火了?那...

  • 食术思药 中医养生

    食术思药 中医养生

      中医养生方法有许多,但都要求耐心、细致。以下从四方面来讲中医养生的方法,即食、术、思、药。   食:即食疗、食补。即利用食物来影响机体各方面功能,使其获得健康或愈疾防病。中医很早就认识到食物不仅能营养,而且还能疗疾祛病。如近代医家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曾指出:食物“病人服之,不但疗病,并可充饥;不但充饥,更可适口,用之对症,病自渐愈,即不对症,亦无他患”。可见,食物本身具有“养”和“疗”二方面的作用。而中医则更重视食物在&ld...

  • 著名中医临床家 北京四大名医 施今墨

    著名中医临床家 北京四大名医 施今墨

    施今墨是近代著名中医临床家、教育家,北京四大名医之一。 施先生每天都看很多病人,晚上还要躺在床上,把当天应诊的情况回忆一遍,如发现有不妥之处,第二天必派人找到病人予以纠正。如有心得体会,则马上开灯坐起,记录在本子上,经常是不到凌晨一两点不能入睡。这样一来,失眠对他来说就如家常便饭,八十四岁高龄的时候,他曾就自己的失眠赋诗一首: “人因不睡苦事添。 我自欣然愿失眠。 昼夜无分寻乐事, 余生岁月倍流年。” 大...

  • 中医药服务体系 捍卫针灸疗效

    中医药服务体系 捍卫针灸疗效

    2月9日,2015年浙江省中医医院院长会议举行,浙江省省长李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积极发展中医药事业”,省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徐润龙在全省卫生计生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八个方面的工作任务。 一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提出的中医医院发展目标,科学制定并实施“十三五”规划。形成以省、市级中医医院为龙头,县级中医医院为骨干,综合医院中医科为重要力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的中医诊疗服务网点为基础,融合预防、...

  • 长春中医药大学 一流中医药大学建设的新成就

    长春中医药大学 一流中医药大学建设的新成就

    长春中医药大学 ☆吉林省唯一一所以中医药学科为主体的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省属重点大学 ☆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项目高校(又称中西部100所、小211工程) ☆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首席科学家单位 ☆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单位 ☆全国毕业生就业工作典型经验高校 ☆全国中医药文化建设先进单位 ☆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建设单位 2月2...

  • 中医从仲景方讨论细辛的运用

    中医从仲景方讨论细辛的运用

      中医理论认为,细辛主祛风,散寒,行水,开窍。治风冷头痛,鼻渊,齿痛,痰饮咳逆,风湿痹痛。细辛辛香透窜、解表通窍温脉之力皆强;其用途较多,但有“用不过钱”或“用不过五分”之说。笔者认为,丸散剂可遵此说,汤剂则不尽然。在此从仲景方讨论细辛的运用。   临证运用   发散风寒:细辛辛温,能发散风寒,尤善散少阴经之风寒。伤寒少阴病,脉沉发热,仲景有麻黄附子细辛汤。方中附子温阳,细辛配麻黄入里使风寒外达而散。   温经祛寒:细辛辛温,能达经脉,与桂枝配伍,温...

  • 中医祛邪三法

    中医祛邪三法

      中医学认为,任何疾病的发生都是在一定条件下,正邪相争的结果。即如《内经》所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遗篇刺法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疾病发生及发展的过程,始终存在着“正”、“邪”之间的力量对比和消长盛衰变化,并直接影响着疾病的发展和转归。   邪胜于正则病进,正胜于邪则病退。故治疗当扶正祛邪,进而改变邪正双方的力量对比,使疾病向轻或向愈。这是...

  • 中医理论中的五运六气 增益理论核心

    中医理论中的五运六气 增益理论核心

      中医理论中的五运六气,理层高端,奥蕴宏深,被历代医家称为医门之玄机。又因源初文本之七篇大论,浩瀚委曲,文辞典雅,往往令读人莫得其津涯,以致学者寡而知者鲜。或因王冰次注《素问》以后才纳入《内经》,以伪书之嫌认其泛滥不经;或因内容有测望推候而被视为玄幻乖邈,无稽之术;或因推验难以尽合,而质其失轩歧义,乱仲景法,无裨于医。以致于对这桩最富创新,最具天人特质的医学理论不乏微词。   历代虽多有睿智先贤疏注发明,但仍广有发展空间,既期待普明奥义,更需要挖掘者和耕育者,在探骊取珠同时,把那些科学的生长点培育成林,结...

  • 中医学发展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中医学发展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中医学基本理论体系结构和其他科学理论一样,不是极限真理,其认识成果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许多自身的不足。因此,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之后,仍需接受实践的检验,只有不断实践,不断修正、补充和完善,才能实现自身发展。 ●基于近百年中医发展之规律,参考西医之发展,设想医学体系结构无论中医、西医都以分为基础医学、应用医学、工具医学、医学工程技术四部分为妥;结构主要是抓学科基本概念、命题陈述及其相关性研究,重在抓知识点、逻辑结构。 ●西医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而发展,而中医相对而言在现代科学技术的“...

  • 广东医疗界的代表委员谈中医药

    广东医疗界的代表委员谈中医药

    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和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不久前胜利闭幕。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委员精彩发言,吸引了众多媒体的眼球,其中自然少不了广东医疗界的代表委员。“两会”期间,《中国中医药报-广东中医》月刊专访了其中三位代表委员,他们对广东中医药事业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提出很多宝贵意见。 以“‘十三五’中医药现代化推进方略”为主题的国家中医药发展会议(珠江会议)第17届学术研讨会3月19~20日在广州举行。专家研讨认为,在国家重点研发技术...

  • 中医联和医学诗歌

    中医联和医学诗歌

      章太炎是中国近代史上的思想家和学者,还是一个颇有造诣的中医大家。郑逸梅在《艺林散叶荟编》中说:“有人问章太炎:你的学问是经学第一,还是史学第一?太炎笑答:都不是,我是医学第一。”由此可见章太炎与中医的渊源。   其实,从上世纪20年代初开始,章太炎就已经在不断进行医学活动,直到1936年6月14日他病逝于苏州为止,章太炎于中医之学,精思多悟,深受景仰,时人称其为“国医革新之导师”。章太炎晚年在苏州定居时,曾经受苏州国医学校之聘,任该校名誉校长。章太炎还与当...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