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 第163页
-
拜访国医大师朱良春先生记
因为仰慕朱良春老先生的学识、品德、对中医药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今年3月,我们一行来到江苏省南通市拜访国医大师朱良春老先生。 朱良春今年97岁,高大的身驱,略微驼背,声音因为讲课过多有些沙哑,时不时地咳嗽几声,但仍然精神矍铄,耳聪目明,思维清晰,笔耕不辍,传道授业解惑。 从拜见朱良春,参观南通良春中医医院,以及与朱良春家人的交谈中,他的形象在我们心目中更加清晰、更加丰满和高大。朱良春不仅是一个医者、学者、师者、长者,更是一个仁者、智者,是中医药事业的领航人、传承者、发扬者。 自上世纪40年代动荡中办学,学...
-
中医外治法 临床广泛应用
中药保留灌肠、热熨疗法、中药外敷等都属于中医外治法,这类方法都具有方法简便、适应症广、疗效显著、副作用少等优点,被临床广泛应用。本版将分3期详细介绍。 中药保留灌肠是指将药液通过肛门灌入直肠,使药物通过直肠粘膜吸收入血,以发挥局部或全身治疗的作用,具有易释放、易吸收、易扩散的特点。该疗法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慢性结肠炎、慢性盆腔炎和急腹症等疾病,均能取得令人满意的疗效。 1、慢性肾功能衰竭:慢性肾衰者可用附片、大黄各10克,槐花、牡蛎各30克,浓煎灌肠;尿毒症患者可用生大黄、生牡蛎、地榆各30克,广木...
-
中医“治未病”是一个系统工程
所谓中医治未病应当理解为按照中医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理念,遵照中医养生保健的思想和方法,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一项公民健康工程。 国家应从政府层面上对中医治未病加以重视并加强行政干预力度,制定相关战略,尽快明确各级政府和部门的职责和任务;卫生行政部门依据国家相关方针政策,制定并监督实施中医治未病的相关具体举措;中医药行业应从既病防变,摄生防病,掌握规律先时而治,因人﹑因地﹑因时制宜几方面来开展工作。 2013年6月,国家卫计委、财政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出通知,明确要求将中医治未病纳入基本公共...
-
追记国医大师徐景藩治脾胃临床经验
全国首届国医大师徐景藩教授于2015年逝世。他从医60余年,秉承家传,通晓古今,学贯中西。他认为中西医各有所长,当相互取长补短,把中西医割裂,甚至对立起来的观点是非常错误的。徐景藩常谓,中医精于气化而粗于形质,而西医则精于形质的解剖。参考仪器检查并非丢掉中医特色,反可增加临床 “四诊”的手段,如B超、CT可以让望诊有“透视”功能,而胃镜检查则让大夫直接看到胃黏膜的表面,这些对辨证用药治疗都有帮助。中医学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历来都不是故步自封的,它一直在不断吸取着同...
-
古代“铃医”走街串巷
“铃医”就是拿着串铃,游走在江湖上的民间医生,送医到家,送药上门,又叫走方医、草泽医。“铃医”游走江湖,正好与坐堂医生相反。 古代“铃医”走街串巷,一手拿串铃,一手拿招牌,肩挑药囊,悬挂葫芦,有时还要喊上几嗓子,介绍治病用药以及药物的用法及疗效等等。虽然辛苦,但却乐此不彼,古代的华佗、扁鹊以及孙思邈等,都是“铃医”。提起“铃医”,就不得不提他们手中的串铃,又叫“虎撑&r...
-
《问中医几度秋凉》读后感
在上大学之前,我并不是非常相信中医,还曾一度认为中医是一种迷信。自从我踏入了中医的校门之后,天天被灌输中医的思想,我开始了解中医,起初我从来没把阅读中医文献当作一种乐趣,觉得它晦涩难懂,助人睡眠还差不多。直到我读了艾宁的《问中医几度秋凉》,从一个外行者的眼中看中医,我发现它是多么的神奇,它不仅蕴含了人生的智慧,还容纳了豁达的胸襟。当然严格地来说,她也不算是一个真正的外行,她从小受到母亲的耳濡目染,后因女儿的身体时而关注中医,她对中医的某些理论也是耳熟能详的。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能体会到作者对中医的一种崇敬之情...
-
“医道法自愈”的缘由
在《伤寒论》中有太多次提到“自愈”,在仲景心目中,治疗不应该是在做对症处理,而应该是在模拟“自愈”的过程。这就是笔者提出“医道法自愈”的缘由。 笔者认为,有些学者在刻意地回避《伤寒论》中明示或者隐含的医经理论体系,无论是出于什么目的,都是不合适的。应该说,一切零散的治疗经验,只有发掘出其背后的理论背景,才可以真正“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才可以让中医在当代发出持久的光芒。 近来在学习《伤寒论》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