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 第168页

医 第168页

  • 程莘农 学中医最难的是坚持

    程莘农 学中医最难的是坚持

    记得上小学的时候,我写过一篇作文《我的爷爷》,现在我还能清楚地记得开头几句:每天清晨的晨曦中,一位留着山羊胡子、精神矍铄的老者,走过中医研究院的院落,走向他的诊室,十几年如一日…… 今天,重写此文,往事一幕幕,耳畔仿佛还回响着清晨他拄拐行走时,拐杖击地的清脆之声,眼前仿佛还浮现着针灸所第一诊室里微微佝偻、忙碌的身影,鼻中还能嗅到他的“暗香楼”书房里墨香、艾香、烟草之香混合的特殊味道,唯“十几年如一日”要改为“几...

  • 首届国医大师 纪念恩师徐景藩教授

    首届国医大师 纪念恩师徐景藩教授

    徐景藩是首届国医大师,白求恩奖章获得者,也是我的研究生导师。35年前我跨入南京中医学院大门,幸运地成了他的学生,从此有机会能够伺诊左右,亲聆他的教诲。记得徐景藩给我们上脾胃病课时,有些课程我们在本科时已经学过,但徐景藩的讲解非常生动、细致,旁征博引,补充了很多课外的东西和个人的学习体会、经验,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如他讲脾时引用了《难经·四十二难》:“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说明中医不仅对脾的生理功能有认识,而且有解剖学的知识。徐景藩的课是同学们最爱听的...

  • 宋以前之仲景并非“医圣”其方只是经验方

    宋以前之仲景并非“医圣”其方只是经验方

    •宋以前之仲景并非“医圣”,其方只是经验方 •宋以后仲景被奉为医圣,其方被称为“经方” •最早称仲景为“医圣”者,首见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 当代中医学界普遍尊称东汉名医张仲景为“医圣”,那么,“医圣”桂冠加于仲景,究竟始于何时呢? 宋以前之仲景 清代名医陆以湉在《冷庐医话》中对范晔在《...

  • 那易被误读的中医概念

    那易被误读的中医概念

    讲究养生的中老年人大都略懂一点中 医常识,有些人甚至自认“久病成医”,自行 对一些症状和中医概念对号入座。可是,您 真的了解这些常见的中医概念吗? 上火了,怎么降 口干、便秘、口腔溃疡、心烦易怒…… 遇到这种情况很多人就说是“上火了,降降 火就好”。但是这“上火”到底是哪儿的 “火”,因何而起呢? 中医理论中“火”有着双重的临床意 义,一方面存在有生理之火,机体的...

    养生秘方 2024-03-07 9 0 中医
  • 中医药事业中标准和创新的关系

    中医药事业中标准和创新的关系

    中医药标准化对推动中医药事业具有重大意义,标准化战略已成为中医药发展的战略之一。明确中医药事业中标准和创新的关系,使之相互促进,有利于中医药事业的稳步发展。 标准是创新的根本 中医药事业的创新依赖于长期医疗实践的积累,是在原有的医疗实践基础上,结合社会需求变化,产生的更能适应社会的成果,离不开已有标准作为基础。例如在春秋战国时期, 当时的医药学家总结以往医疗经验,并上升为理论, 著成《内经》一书, 成为中医药学基础理论的经典著作。此后, 历代中医学家们依据《内经》的理论原则,并在此基...

  • 中医的精华“辨证施治”“望闻问切”

    中医的精华“辨证施治”“望闻问切”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和国粹,这些年来有了较大发展,但让人感到困惑的地方也不少。现在不少中医特别是所谓大医院的中医执业人员诊疗能力较弱,他们长期过多地依赖现代西医诊疗设备,却丢掉了传统中医的精华,“辨证施治”“望闻问切”的意识和能力在不知不觉中严重退化。 此外,目前中医人才队伍年龄偏小且年龄结构不合理。以山东为例,全省现有中医药院校3所,公立中医医疗机构122所,科研机构2所,中医药从业人员6万余人,每年都培养一批大中专毕业生乃至研究生,并对已有医护...

  • 记武威市凉州区中医院中药房主任李德成

    记武威市凉州区中医院中药房主任李德成

    今年4月的一天,笔者在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中医院遇见中药房主任李德成,他知道我对中药有研究,叫我到中药房去一下:“我有话跟你说。”因为离上班时间还早,药房里只有我们两个人。李德成拿出一袋中药饮片说:“这是某医药公司拿来的样品,你给把把关,看有没有假货。”我瞄了一眼,像是人参切的直片,拿上一片嚼嚼,感觉味特甜。我摇头说:“这人参有问题啊!”李德成认真地看着我说:“我也这么认为,这货肯定是假的,让公司的人赶快把这东西拿走,我们不能让假...

  • 中医从整体辩证去看 用经验解决了医学问题

    中医从整体辩证去看 用经验解决了医学问题

    •医学与科学属于两个不同的“范示”(Paradigm),有不可通约性。科学确定的是一种世界观和自然观,而医学确定的是一种生命观和健康观。 •西医的整个体系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的,所以常有医学科学的提法。中医的整个体系是建立在实践经验的归纳分析和总结之上的,所以不常有中医科学的提法。 •中医从整体辩证去看,用经验解决了医学的一些问题,但解决不了医学的全部问题。西医从分析还原去看,用科学解决了医学的一些问题,但解决不了医学的全部问题。...

  • 中医的学习在实践中融会贯通

    中医的学习在实践中融会贯通

      本期专家 李爱华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主任中医师、院名中医、硕士研究生导师。   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名中医,获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2项。   从事内科病房、急诊、门诊工作30余年,擅长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疑难危重疾病的诊疗,尤其对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甲亢、甲状腺炎、甲状腺功能减退的诊疗有深入研究。运用中医药对眩晕、失眠、便秘、汗证、虚劳等内科慢性疾病的调养、康复治...

  • 解读《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

    解读《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就相关问题进行了解读,他表示,作为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牵头编制及实施的首个关于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的国家级规划,《规划》注重充分释放中医药健康服务潜力和活力,充分激发并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中医药健康服务需求。 首个国家级专项规划 明确中医药健康服务概念内涵 中医药是我国独具特色的健康服务资源,是构建中国特色健康服务体系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

  • 追求的临床中医师心中都有杆秤

    追求的临床中医师心中都有杆秤

    一日同道座谈,席间有人云:“中医治愈率、有效率实际上是不高的。”笔者认为,如果出于自谦,这样说自然无可厚非,但如果是对于对自我的客观判断,就着实有待商榷了。 临床上,中医需要时时考虑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中医的基本原理,另一个是针对某科或某个特定病种的临床实践问题。 如果说中医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的话,那么,针对专科专病的临床实践,就是“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 脱离了实践,基本原理往往流于...

  • 中医夏季防过敏性疾病三法

    中医夏季防过敏性疾病三法

    夏季是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过敏性皮炎等过敏性疾病的高发 季节。中医认为,一个人之所以出现 过敏,多是由于先天禀赋异常,正气 不足,肺卫不固,以至于风、寒、燥、 火、湿等病邪入侵所致。以下是一些 中医改善过敏体质的具体方法,供参 考。 一、服玉屏风颗粒玉屏风颗粒 是由中医经典方玉屏风散转化而来, 由黄芪、防风、白术三味药配伍而成。 黄芪补气固表;白术健脾,脾胃之气 固,则卫表之气方有生化之源;防风 祛风散风,为风中之要药。三味药组 成的玉屏风颗粒具有益气、固表、止 汗之功效,对于抵抗外邪入侵,提高人体抗病能力,...

  • 中医是中华文明之自然国学的最高精华

    中医是中华文明之自然国学的最高精华

    •中国医学从起源到今天,5000多年的发展可以分出阶段,但从未发生断裂;有突破和创新,但从无模式转换;学术思想、理论观点、临床防治一脉相承地发展至今,形成一个历史与逻辑高度统一的学术体系。 •起源于中国的和西方的自然科学的各学科的成就,到19世纪末已经全部融合了——只有中医是个例外,至今与西医学格格不入,找不到可融合的基本点。即使由政府决策和推动也不能促其融合。 •两千年前确立的理法方药体系之所以一直有效地主导临床防治至今,在于它...

  • 读《走近中医大家朱良春》有感

    读《走近中医大家朱良春》有感

    品读完国医大师朱良春的一生经历,让我思绪万千,一个人在年轻时勤奋苦读,不甘落后并立志学医济苍生,学成之后不忘父亲恩师教导,舍医赠药、开业南通、创办医院、办学、讲学各地,技不私密育后人。很多人对朱老的生活经历感到很神秘,有些不大理解,有的人说是“朱良春现象”。朱老是这样回答的:“其实也没有什么好奇怪的。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有一分耕耘,必有一分收获,这是一条颠簸不破的真理。” 笔者以为在”朱良春现象”中或者说在任何有所成就者的...

  • 遵循中医药自身规律规划发展

    遵循中医药自身规律规划发展

    “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与中医治未病”被列入国家“十三五”发展规划重点,按计划本月底将完成初稿起草工作,随后进入联席会、咨询会审定阶段。若一切顺利,最快今年10月有望对外发布规划草案。 这是记者在7月15日召开的国家中医药发展会议(珠江会议)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上获得的消息。会上,专家们畅所欲言,为“十三五”规划建言献策。 全链条设计成新亮点 科技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十三五”中...

  • 中医“中等水平的医生”

    中医“中等水平的医生”

    “中医”一词产生于汉代,多见于两种语境:一是见于古代文献尤其是医学文献;一是作为谚语中的词语,见于“有病不治,常得中医”及相关谚语中。因去古甚远,人们对“中医”古义不太明了,甚至存有歧异,孰是孰非,让人莫衷一是。笔者立足古代文献,结合语境进行综合考释,还原其词义,望能有助于研读中医文献。 汉代医学文献中的“中医”,指“中等水平的医生”。张机《金匮玉函经·证治总例》:...

  • 中医之路 漫长而有韵味

    中医之路 漫长而有韵味

    也许是命中注定,我有幸能与《大学的最后一课》相遇,并与它拥有过一个真挚的心灵碰撞过程,似乎也让我那如秋枫叶般无力再亮的心有了再次灿烂的可能。书中说:“其原因固多,而大学毕业生不为社会所重视,亦其一端。其所以不为社会所重视,得分数点言之:第一,自视太高;第二,欲望过奢;第三,经验欠缺;第四,责任心薄;第五,学业荒废。以上五种缺点,在政治已上轨道之国家,鲜有暴露与发生,因政府取材恒有固定程序,而社会用人亦有一定标准。躐等倖进既不可能,而希冀非分亦无由而生。”虽说我没有大彻大悟,却有如沐春风的...

  • 中西结合重疗效 医患和谐人称道

    中西结合重疗效 医患和谐人称道

    谚云“姜是老的辣”,尤其是对看重经验的中医而言,年龄本身就是一块无形的招牌,但40出头的樊志明在2012年就获得了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中青年名中医”荣誉称号;去年经单位与区、市卫生行政部门推荐,赴杭州通过专业知识考试、专家评议等层层选拔,又被确定为浙江省“第二批基层名中医”培养对象。从普通的头疼脑热,到众多疑难杂症,樊志明正用他的丹心妙手,为患者们解除病痛折磨,做着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努力。 立志高远拜名师 书山有路勤钻研...

  • “百年中医史研究”由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承担

    “百年中医史研究”由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承担

    民国中医发展历史告诉我们,中医发展与中华民族文化的命运休戚相关,与当局中医政策密切相关;对于外来文化,一定要根据国情,予以借鉴,但不可照搬;科学有阶段性,不能等同于终极真理;中医、西医自成体系,各有优势,相互借鉴,共同发展;西医不能作为判定中医的标准;中医有自己独特的理论和方法,有自己发展的规律。发展中医,要遵循自身规律,发挥特色优势。 近代西方科学文化传入后,我国原有学科开始脱离传统模式,向西方科学文明融会,大多数传统学科或被外来科学所取代,或被肢解成新式学科中的构件。只有中医药学,虽然遭受前所未...

  • 又是一年毕业季 中医院校校长寄语

    又是一年毕业季 中医院校校长寄语

    安徽 王键:壮志凌云开启人生新篇章 马蹄踊跃驰千里,羊角扶摇上九霄。同学们,让我们放下万般离愁别绪,壮志凌云,开启更广阔的人生新篇章。临别之际,提出三点希望与大家共勉: 首先,立身之本,在于做人。 要做一个正派的人。只有行得正,做得端,顶天立地,堂堂正正,襟怀坦荡,光明磊落,才能问心无愧、无私无畏,赢得别人的信任。 要做一个善良的人。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同学们,生活中,素昧平生,赠人玫瑰,此乃小善;身为医务工作者,发大慈恻隐之心,...

  • 中医药五种资源优势互相联系

    中医药五种资源优势互相联系

    •中医药五种资源优势互相联系,其主体是“独特的卫生资源”,其根基是“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因为离开了医疗卫生,中医药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不会有重要的现实作用;不具备原创性的科技优势,也就不可能很好地走向未来。 •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文化的广泛传播,中医药必将改变人们对生命的认识,也必将影响人类对于自身健康关注的重点,通过治未病,管理健康,调理亚健康,治疗不健康,全方位养生保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201...

  • 中医养生学 简单16个字

    中医养生学 简单16个字

    中医养生学中有这样一句谚语:“汗要出透,水要喝够,便要排清,才能长寿。”简单16个字,却把我们日常生活中最朴实、科学的养生方法进行了概括。 汗要出透出汗是最有效的排毒方式,一年四季只有夏季是能够自然出汗的,有利于人体的新陈代谢、经络平衡和免疫系统的健康。如果老憋着不出汗,时间长了,皮肤就不会呼吸了,最后就会造成代谢系统紊乱,并将皮肤的排毒功能都转到了肾和肝上。因此,炎热的夏季一定要少吹空调,让身体自然排汗。其他季节则应该多增加体育锻炼,主动让身体出汗,有利于保持人体内的温度,散发热量,有益...

  • 中医“四逆”症状一类证候

    中医“四逆”症状一类证候

    《伤寒论》中“四逆辈”所指为何?对此,医家有多种看法。如:“四逆”是一个症状,“四逆辈”指一类方剂,是用来治疗具有“四逆”症状一类证候的。 “四逆汤”当为“回逆汤” “四逆”所指,正如《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篇》第337条所说:“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从概念上看,&l...

  • 中医医疗发展向医、教、研全面发展转型

    中医医疗发展向医、教、研全面发展转型

    在深化医改的关键阶段,公立医院改革在探索中逐步推进,分级诊疗在甘肃省已正式实施,甘肃省中医院发展面临的压力和竞争空前增强。如何才能务实高效地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更好更快地实现跨越式发展,为群众提供更细更精更优的医疗保健服务,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我就如何做好医院转型跨越,提升服务水平,推动科学化、制度化、精细化、集团化发展谈几点认识和体会。 粗放型、经验型管理模式向精细化、科学化管理模式转型 近些年来,我们重点抓了医院发展空间扩展、基础设施建设、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学(专)科建设、医疗集...

  • 中医用药如用兵

    中医用药如用兵

    历代医家用药,如同战场 用兵,知己知彼,方可取胜。稍 有不慎,则会药效大打折扣,甚 而适得其反,危及生命。同时, 药物本能补偏救弊,促使机体 阴阳之平衡,但须知药物虽能 治病,亦能产生毒副作用损害 身体,犹如“水能载舟,亦能覆 舟”。尤其是辨证不确,施药不 当,对人不但无益,反而贻害无 穷,故有“用药如用兵”之说。 中药运用方面,同是热 性药,附子的热与干姜的热 不同;同是寒性的药,石膏的 寒与黄连的寒不同;同是发 散的药,桂枝的发散与麻黄 的发散不同;同是滋阴药,...

  • 云南深谷的宾川县 中医发展如火如荼

    云南深谷的宾川县 中医发展如火如荼

    云南宾川 文以化人培养中医铁杆粉 偏居云南深谷的宾川县,中医发展如火如荼。在该县人民医院对面的巷子里,便是李伯藩工作室。屋内围满了几十号病人,挤不下的,就站到了门外。 李伯藩原是宾川县中医医院院长。2005年退休后在家免费义务看诊。病人来此,不收一分一毫,他只开方子,至于抓药、取药由患者自行他处,概不过问。 一位患者道:“我见过不少所谓名医,看一个病人要收几十元、上百元的诊断费,还要高价卖药。开处方神秘兮兮的,使用代号,或者把字写得如天书一般。...

  • 宋贵杰倾注毕生心血从事中医事业

    宋贵杰倾注毕生心血从事中医事业

    1月22日,全国著名中医学专家、甘肃中医骨伤学科奠基人、甘肃陇中正骨学术流派杰出代表人之一,宋贵杰教授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77岁。宋贵杰倾注毕生心血从事中医事业,享誉陇原。 宋贵杰教授一生不计个人名利得失,为中医骨伤科学之发展殚精竭虑,无私奉献,可敬可佩!他不愧为“中医骨伤界的一面旗帜”。“案上长短书两卷,袖中冷热风几丝”是他工作生涯的真实写照。 宋贵杰教授生前是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奠基人和学术带头人,中医骨伤科教授、主任医师,中...

  • 瑞士中医诊所

    瑞士中医诊所

    诊所运营公司化 在瑞士,中医诊所都是以商业公司的形式开办和运营的。这是一个公司林立的国度,宪法保护贸易和企业活动自由,任何人(包括外国公民)都可以开办企业或投资参股。上百人的公司在这里就算中型企业了,不少公司里里外外就一个人(称家庭公司),很多中医诊所就是这种形式。当然,中医行业也有较大的公司,如我们谈到过的MediQi和莲福。但就开办程序和要求来说,开办大的股份公司也很简单,只要公司董事会成员有一位居住在瑞士,注册资本达到10万瑞士法郎即可建立。 与国内的中医诊所不一样,瑞士中医诊...

  • 中医药事业步入了健康发展的轨道

    中医药事业步入了健康发展的轨道

    民国时期,中医在抗争求存中艰难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认识到中医的价值与重要性,制定了扶持中医的政策,并采取了一系列保护和促进中医药发展的措施,使中医药事业步入了健康发展的轨道。 新中国成立之初,医疗卫生条件非常落后。1949年9~10月间,毛泽东为中央军委卫生部第一届全国卫生行政会议题词:“必须很好地团结中医,提高技术,搞好中医工作,发挥中医力量。”1949年11月中央卫生部成立。1950年8月,第一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召开,毛泽东主席又为会议题词:“团结新...

  • 记甘肃省名中医

    记甘肃省名中医

    郭均甫(1901年~1977年),河南省洛阳市人,“平乐郭氏正骨”嫡系传人。曾任甘肃省中医院中医骨科负责人、兰州中医学会会长。郭均甫6岁入私塾,少儿即喜读中医典籍。16岁拜在通晓中医内外科和针灸、正骨的郭鸣岗、王宏基两位老先生门下。后又投师于当时享有盛誉的郭耀堂攻正骨学。经过多年的刻苦学习和实践,郭均甫深得郭氏家传理法方药和正骨绝学的真髓。青年时代,郭均甫就开始独立行医,先后到过开封、郑州、洛阳、西安、宝鸡等地行医,1944年,到兰州开业行医。新中国成立后,郭均甫精湛的正骨医术在兰州已声...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