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 第171页

医 第171页

  • 国医大师干祖望教授于2015年7月2日在南京仙逝

    国医大师干祖望教授于2015年7月2日在南京仙逝

    1983年7月,我从南京中医学院毕业后分配至江苏省中医院。院领导告诉我,今后将跟随耳鼻喉科干祖望教授学习,我心中既兴奋又忐忑。早有耳闻干老业务虽好,却是位“倔老头”。30多年跟师学习历程,让我受益匪浅。恩师虽然离去,但我永远无法忘却。 严格 刚到科室,干老就问我,《四书》《五经》读过没有,《内经》《伤寒》《金匮》《温病》熟不熟,《药性赋》《汤头歌》能不能背。他让我必读两本书,《柳选四家医案》和《类证治裁》,说临床很有用。刚开始在跟随干老门诊抄方的日子里,心理说...

  • 充分发挥中医药简便验廉的作用

    充分发挥中医药简便验廉的作用

    3月26日,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京召开的2015年全国中医医政工作会议上,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指出,要将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与探索建立分级诊疗制度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中医药简便验廉的作用,将患者“留”在基层。 看到这样的报道,在农村从事中医临证已过20年的笔者有自己的一些见解。笔者认为,要让患者“留”在基层,必须优先发展基层患者信得过的中医。当前,一些卫生院招来的中医院校毕业生不会看中医,民众不信任其医术;长期在山...

  • 甘肃已故名医:董静庵 张涛清

    甘肃已故名医:董静庵 张涛清

    甘肃现代已故十大名医——张涛清...

  • 晁恩祥 国医大师的中医梦 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导师

    晁恩祥 国医大师的中医梦 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导师

    中医学是有优势的。中医理论来源于临床的不断总结,我坚信中医的科学性、有效性。西医有了诊断才可以治疗,当一种病尚不能明确诊断时,中医可以用四诊八纲分析病情,也能早期介入,开出处方。对于新发传染病,只要见到临床表现,再结合历代医家的诊疗经验,我们就可以从四诊中得知其意,辨证用药;对于亚健康状态,中医可以根据病人的感受选方用药。面对快速发展的西医,中医应努力发挥自身优势,弥补现代医学在整体性认识和辨证个体化方面的不足,中医不会被取消或“吃掉”。 希望中医能薪火代代相传,有我们自己...

  • 诚实的中医药界名家

    诚实的中医药界名家

    郭士魁(1915年~1981年)是我国著名中医药学家,心血管病专家,早年在仁和堂、太和堂药店学徒,后随名中医赵树屏学习,参加过北平国医学院、北京中医讲习所。1941年在北京行医。1953年调中医研究院筹备处。1955年师从冉雪峰。1962年筹备并组建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心血管研究室,曾任心血管研究室主任、西苑医院副院长、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劳动模范等,被《人民日报》誉为“为冠心病病人造福的人”。 郭士魁教授是“活血化瘀法”在现代内科领域应用与研究的第一人...

  • 中医健康服务的重要性

    中医健康服务的重要性

    近年来,国家卫生部门为了提高居民健康素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措施,要求在基层开展相关的中医药健康服务,比如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要配备中医类别医师,配置中医诊疗设备,能够提供中药饮片等6种以上中医药技术方法,开展常见病多发病基本医疗和基本预防保健服务;在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要配备中医类别医师或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临床类别医师、乡村医生,配置中医诊疗设备,能够提供3种以上中医药技术方法,开展常见病多发病基本医疗和基本预防保健服务等等。在给居民建立健康档案中要求对居民按中医体质分型。凡此种种,说明国家对中...

  • 中医养生五谷五果

    中医养生五谷五果

    现在,不少人推崇“多吃蔬菜水果,少吃主食”的所谓“健康理念”,其实,从科学营养的角度来看,这种光吃菜少吃饭甚至不吃饭的说法是个误区,如果形成长期习惯对身体健康是很不利的。因为,人要想获取全面的营养,就必须吃由五谷组成的主食。 传统中医养生认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就是说麦、稻、豆类、杂粮这些主食能养五脏之真气,是人体最好的补药,而果菜肉类是主食的有效补充部分。五谷从种植到收割,根系吸收大地的营养,叶子进行光合作用,...

  • 中医药学家郭士魁先生是中医出身

    中医药学家郭士魁先生是中医出身

    著名中医药学家郭士魁先生和我有一段密切关系,在1940至1942年我们两人在北平市中药讲习所是同窗共事的同学。这个学校是历史上唯一一所由政府主办专门培养中药人员的学校——“北平市中药讲习所”,该所的所长是由京城“四大名医”之一的汪逢春担任,任课的教师均为京都中医名宿,如清末御医瞿文楼,以及赵树屏、杨树澄、安斡青等。 本校的学生年龄数郭士魁先生最大,属我最小,他长我9岁。由于所学课程大多为古文,我学习很吃力,为此郭士魁先生经常辅...

  • 不应忘记那些为中医事业做出贡献的人们

    不应忘记那些为中医事业做出贡献的人们

    人事代谢,时代沧桑,60年前我曾与任应秋先生为新中国的中医事业并肩努力,许多往事时时浮现眼前,就像昨天发生的事,着实令人感慨万千,难以入寐。 我与任老有不解之缘 我是1952年进入卫生部医政司医政处中医科工作的。1954年,毛主席发出了“重视中医,学习中医,对中医加以研究整理并发扬光大,这将是我们祖国对全人类贡献中的伟大事业之一”的指示。为了从行政管理、科研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来加强中医工作,国务院作出了在卫生部设立中医司,组建中国中医研究院、并在全国建立四所中医...

  • 学院式中医教育需改革

    学院式中医教育需改革

    @选择中医_董洪涛 不少学子学医五年毕业,仍觉境界低、识见浅、经验不足,想提高医术。我有几点建议:一则重视经典的学习,每年都需重读一遍《内经》,结合一年的临床实践,每遍都将有新的体会。二则拜一明师,需是理论与实践俱强的明师,耳提面命,有助于迅速进入境界。三则勤奋不懈,夜则读书思考,日则临证实践。 @赵进喜大夫 对团队新毕业的博士硕士十一位,提出三点要求:第一,敢于吃亏,吃亏是福,诚心对人,厚德载物;第二,做好本职工作,把自己的活儿干漂亮,自强很重要;第三,勤勉谨慎下苦功...

  • 中医学术“辨证论治由来”

    中医学术“辨证论治由来”

    笔者撰写的《辨证论治的由来》一文(以下简称“拙文”)在2015年4月2日“学术与临床版”发表后,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陈永灿先生又于2015年5月27日刊发了《辨证论治首见于〈证治要义〉》一文(以下简称“陈文”),对笔者的有关说法提出了质疑。有商榷就得有回应,倒不是为了争辩出什么,目的是使围绕“辨证论治由来”这一问题的讨论进一步深入和广泛,以期对中医学术与临床的发展有所裨益。 可能首见于《临症指南医案》...

  • 延年益寿 中医“九窍”

    延年益寿 中医“九窍”

    中医将人体内部与外界相互沟通的几个通道概括为“九窍”,即两眼、两鼻孔、两耳、口、尿道、肛门。平时,做好九窍的保健,能对人体各器官及脏腑机能起到调节作用,可延年益寿。 1、耳部保健。⑴双掌心向内,将位于二三指之间的劳宫穴对准两耳孔,两手五指紧贴脑后,两手掌共同一抬一按为一次,共做36次;(2)双手食指分别插入两耳孔中,顺时针同时转动18圈,再逆时针转动18圈。两手食指从耳孔中同时拔出,再插入,一拔一插为一次,共9次。 2、眼部保健。(1)双手食指弯曲,用指腹侧分别刮左右上下眼眶;(...

  • 改善中医药服务基础条件和大力推广中医适宜技术

    改善中医药服务基础条件和大力推广中医适宜技术

    5月12日11时许,准备回家吃中午饭的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秦祁乡农民司秀,走出药材种植塑料大棚的第一件事就是进入旁边的“缓冲棚”,从一个盒子里取出火罐和艾草对自己进行治疗。“在塑料大棚种植区,这种疗法很受农民们欢迎,对腰腿疼痛、风湿性关节炎等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司秀告诉记者,这些中医药适宜技术是通过村医培训学会的。 强化培训 让中医适宜技术惠及百姓 近年来,定西市通过大力培养中医药实用型人才,有力地促进了中医药适宜技术的推广...

  • 疗效是中医的生命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精髓

    疗效是中医的生命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精髓

    •预防用药、慢病调理时,经方1两可折合1~3克应用。 •治疗一般疾病时,经方1两可折合3~6克应用。 •治疗急危重症,经方1两可折合6~9克应用。 •涉及剧毒药的经方,宜参照药典。 疗效是中医的生命,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精髓。当辨证、选方、用药确定后,合理用量便成为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理、法、方、药”为传统辨证论治体系的四个关键要素,而关于“量”的问题则缺乏系统的理论阐述...

  • 甘肃现代已故十大名医 柯与参 张汉祥

    甘肃现代已故十大名医 柯与参 张汉祥

    柯与参(1903年~1978年),名敏,字与参,甘肃宁县人。1926年,开始行医。历任中央国医馆理事,上海光华医药杂志社兰州分社社长,甘肃省国医分馆馆长、省中医学会理事长、省中医学院筹备领导小组组长等职。他一生坚持“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治学思想,精研《灵枢》《素问》等经典著作,曾先后受教于章太炎、恽铁樵、陆渊雷、施今墨等医坛大师,治学严谨,既通中医经典,又善辨证施治,尤以治疗妇科、儿科及消化系统疾病见长,研发了著名儿科良方“健儿素”。发起创办了甘肃第一个中医学术...

  • 中国传统医药与现代化并行

    中国传统医药与现代化并行

    编者按:2005年至今,文化部已建立了4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正在进行中。如何在现代化浪潮冲击之下,引领更多传承人守护住传统医药的文化根基,并让传统医药项目在新时代焕发生命力,是当下亟须思考的问题。本报今起连续刊发系列文章。 说起传统医药,有着至少5000年历史的针灸最具代表性。2010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中医针灸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一消息无疑让中医人为之振奋。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

  • 大样本随机双盲实验是中医的亮点

    大样本随机双盲实验是中医的亮点

    @选择中医__董洪涛 大样本随机双盲测试是现在医学界公认的确定药物疗效的方法,这也是一把利剑,不管某种疗法背后有多雄厚的文化支撑,也不管其被实施了多少年,无效就是无效。有人说,中医从来不敢做的大样本随机双盲试验,这可是诬蔑了中医。中医最不怕的就是大样本随机双盲试验,因为中医有效,百试百效,不怕检验。 大样本随机双盲实验是中医的亮点。一则,自秦汉至今历经两千多年的检验,早已充分证明中医能治病。不管如何设计实验来检测中医,中医都不畏惧。实验要求样本越大越好,两千年的医案记录算不算大?以针...

  • 让中医药辐射国内外

    让中医药辐射国内外

    《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中将服务贸易上升到一定高度,提出要“积极促进中医药健康服务相关支撑产业发展”,“大力推进中医药服务贸易”。 业内人士表示,中医药事业要发展,前提是中医药服务贸易取得丰收,通过经济价值,引领带动中医药产业升级。我国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稳增长调结构的时代背景下,国务院提出要发展中医药服务贸易,显现出不一般的战略意义。 让中医药辐射国内外 杭州师范大学副校长郭清认为,目前中国经济处...

  • 悼念国医大师程莘农

    悼念国医大师程莘农

    国医大师,是祖国授予您的最高荣誉, 针灸泰斗,是国医界赋予您的最高桂冠, 程莘农大夫,是人民给予您最亲切的称呼。 每天清晨, 您就早早来到东直门针灸医院的门诊室, 像迎接朝阳一样,迎接着每一位患者, 几毛钱的挂号费, 几块钱的医药费, 几句亲切温暖的医嘱, 践行着您悬壶济世,患者有医,医者无私的信条。 这一信条,化为您高尚的医德, 几十年如一日,从未改变,...

  • 中医手法诊疗

    中医手法诊疗

      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和观念的原因,人们缺少对于中医正骨手法的了解,更不知手法诊疗的绝妙之处。其实,很多骨折是可以用手法解决、避免手术的。作为一个骨科医生,我深感,发展手法诊疗势在必行。   何谓手法诊疗   手、手法与诊疗   手,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劳动工具。手,也是医生先天具备的诊疗工具。对于一位训练有素、知识渊博、经验丰富的医生来说,手的医用妙不可言。   当手作为“诊断仪表”时,则是连接结构复杂、“软件众多”的大脑最灵敏的“探头&...

  • 中医体检快速发展做到与时俱进

    中医体检快速发展做到与时俱进

    •目前的中医体检市场多是挂中医名,行西医事。中医体检行业急需一个通用的、普遍认可的、可操作性强的行业规范,这对加快中医体检走向市场的脚步,深化中医“治未病”理念,提升中医在健康保健领域的影响力有重要意义。 •中医体检要得到快速发展必须做到与时俱进,做到客观化、标准化、规范化,一定要有一些可量化的指标才能更准确,更能说明问题,才容易被现代人接受。因此,中医体检只靠传统的四诊是不够的。 •如同西医的快速发展是由于借助了科技的力量一样,...

  • 广州中医药大学 首席教授徐鸿华

    广州中医药大学 首席教授徐鸿华

    广州中医药大学大学城校区有两座山,一座叫时珍山,一座叫药王山。山是校区规划图上就有的,原来叫1号山、2号山。从1号山、2号山,靓丽转身为时珍山、药王山,倾注了一位“药圃老园丁”晚年的满腔心血。这位“药圃老园丁”,就是该校首席教授、关工委副主任徐鸿华。 中药材GAP研究带出一个团队 1999年,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启动,广州中医药大学投入了作为这个建设工程重要内容之一的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中药材GAP)研究。已是66岁的徐鸿...

  • 实现中医传承的繁荣昌盛

    实现中医传承的繁荣昌盛

    •医学不是一个简单的知识积累,也不是一个谁乐意从事就可以做好的职业。把医学这种关系到人体生命的宝贵知识传授给不合适的人,就低估了医学的社会价值,会造成学术退化,学科的衰落。 •乡村中医是历代中医创新的基地,应该从保护原产地的高度保护民间中医,为四五十岁以上的乡间老中医配备传承人,给予一定的工资补贴,把中医的根留在民间,把三级卫生网的中医网底补牢。 •中医属于低碳环保的学术体系,也是道术并重的国学,理应受到尊重,保障传承。应承认中医诊疗疾病的合理合法性,不...

  • 甘肃现代已故名医 裴慎 刘景泉

    甘肃现代已故名医 裴慎 刘景泉

    裴慎(1917年~1989年),字慎之,武山县洛门镇裴家庄人。最初从事教育,曾任小学校长。酷爱中医,于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弃教从医,先后去上海、南京等地,师事我国著名中医欧阳予仲、余无言等人。学成后在西安、平凉、天水等地开业行医。三十岁左右,即以伤寒、杂病闻名于陇东、陇南一带。1949年秋,倡导组建洛门及洛门大众诊疗所和中医药研究组。其论文《麻疹的辨证论治》《天冬合剂治百日咳113例》因临床验证疗效确凿,被列为协定处方推广。1953年,被评为省甲级模范,洛门医研组获省甲级模范奖。1956年,调武山县医院,将原洛门诊...

  • 中医药作为我国特有的医学诊疗模式

    中医药作为我国特有的医学诊疗模式

    •中医药作为我国特有的医学诊疗模式,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不可替代。政府部门迫切需要了解中药尤其是《药品目录》中中药的经济性,实现有限医疗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 •目前我国药物经济学评价研究的对象主要是西药。由于中西药的文化背景、理论指导、研究体系以及药物来源等方面的不同,直接导致了评价指标的各异,也决定了中药药物经济学评价与实施的困难。 •制定符合中药特点的药物经济学评价指南,指导中药开展药物经济学评价是大势所趋,任重道远。中药药物经济学的研...

  • 中医科普 全体中医人的培养

    中医科普 全体中医人的培养

    中医科普是中医药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药通向大众的桥梁,是戳穿“现代巫”和“伪大师”的利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在我国首部中医药科普培训教材《走好中医科普路》的序言中指出:“人民大众呼唤中医科普。我们相信,中医人为了传承与发展中医瑰宝,一定会更加自信、自尊、自觉、自强。我们期待每一位中医人都成为中医科普人,人多才势众,人强才有力。只有不断培训中医文化科普人才、壮大中医文化科普队伍、增强中医文化科普实力,中医药才能更好地走进乡镇、走进社区、走进...

  • 体寒畏冷中医辨证用中药治疗

    体寒畏冷中医辨证用中药治疗

    我今年才23岁,但体寒、畏冷,冬天穿再多衣服也怕冷,夏天不敢吃冷的东西。怎么办? 怕冷的这种情况与体质虚弱、阳虚、风湿、中医痹证等有关。需要检查确诊。也可以找中医辨证用中药治疗。或服桂附地黄丸、天麻丸、追风透骨丸。...

  • 纪念国医大师裘沛然逝世5周年

    纪念国医大师裘沛然逝世5周年

    又到5月3日断肠之日,恩师裘沛然先生逝世已经5周年。忙忙碌碌之余,及至夜深人静,不时忆及与老师相处20年间的点点滴滴。 在延安饭店统稿 我认识老师裘沛然先生多年,但真正近距离的接触,是在1982年的12月。《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内科学》在上海延安饭店统稿,主编是金寿山、潘澄廉及裘沛然,由于年事已高,需要几位中青年专业人员协助。我有幸被选中,并被安排与裘老同室。有一次我在查阅《简明中医辞典》时,裘老说你把《辞典》中有关伤寒的著作报给我听,我能说出这些书的作者、年代、内容特点...

  • 中医治病有效 小病往往一诊见效

    中医治病有效 小病往往一诊见效

    @选择中医__董洪涛 中医治病有效。小病往往一诊见效,再诊即愈。多数慢性病或大病则需缓缓用方,久久服药,亦可渐次见功。中医治病有效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则,病情不再有加重的趋势;二则,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特别是缓解肿瘤晚期病人的剧烈疼痛;三则,减少或停止西药的用量;四则,症状减轻或疾病康复。 @贠克强 科学家需要专门知识和实验技能,而哲学家需要广博知识、理念智思及概念范畴逻辑推演即可。同理,成为一位高精西医,位置很重要甚至是关键,县级甚而地级西医不可能高精,但好中医不必...

  • 忆国医大师徐景藩教授

    忆国医大师徐景藩教授

    首届国医大师徐景藩教授于今年3月因病离世。这位德高望重、受人景仰的一代宗师,毕生执着于中医药事业和脾胃病学术研究。徐景藩曾担任过江苏省中医院院长,并兼任江苏省中医研究所所长;1990年被遴选为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1994年被评为全国卫生系统先进个人,1996年获全国白求恩奖章,为国家人事部、卫生部特聘高级专家。他实事求是,淡泊名利,做人低调,体现了一代名医的大家风范,平实、平和、平稳、平凡,构成了他为人、为师的本色人生。 作为徐景藩的学生,我从1978年进院之始即有幸随师...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