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 第176页

医 第176页

  • 中医下法 荡涤胃肠排除病邪

    中医下法 荡涤胃肠排除病邪

    下法,亦称泻下法,指运用有泻下、攻逐、润下作用的药物以通导大便,使停滞于肠胃之宿食、积滞、实热及水饮等从下而出,从而荡涤胃肠、排除病邪的一种方法。下法的应用范围广,见效快,凡是胃肠实热积滞,大便不通,以及体内蓄水等邪实之证,而正气未虚者,均可使用。此外,落马坠井、跌打损伤等外伤疾患也可用下法。 下法之最初来源于《黄帝内经》:“中满者泻之于内,因其重而减之”,后张仲景根据《内经》以及自己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创立了寒下的大承气汤、温下的大黄附子汤、峻下的十枣汤、润下的蜜煎导等36方;元代...

  • 名医治病时有独见

    名医治病时有独见

      近读袁枚的《随园诗话》使我受到很大触动,古代中医抢救治疗急性病医技,让人拍案叫绝。只是近年来受西医冲击,中医阵地萎缩,中医医技传承不力,以致古代中医治疗急症绝技濒于失传。   袁枚和清代著名医家薛生白是好朋友,《随园诗话》书中写道:“乙亥春,余在苏州,庖人王小余病疫不起,将掩棺,而君来,天已晚,烧烛照之,笑曰:‘死矣!然吾好与疫鬼战,恐得胜亦未可知。’出药一丸,捣石菖蒲汁调和,命舆夫有力者,用铁箸锲其齿灌之。小余目闭气绝。喉汩汩然似咽似吐,薛嘱曰:‘好遣人...

  • 中医药学 辨证论治奥妙无穷

    中医药学 辨证论治奥妙无穷

      中医药学作为我国独有的医学科学,她采用独特的视角和思维方式,具有很大的优势。中医治病不仅仅是针对病因、病灶或某个病理改变简单地进行对抗性治疗,而是强调“调和治中、以平为期”,立足于对人的整体调节,使整体功能恢复平衡和谐的状态。   中医最大的特征就是强调天人合一、形神合一,从整体联系度、功能、运动变化的角度来把握人的健康与疾病的规律,并形成了四大原创诊疗核心理念:一是用整体观认知健康与疾病;二是用中和观调治健康与疾病;三是用未病观预防疾病维护健康;四是用制宜观关注个体的健康与疾病...

  • 习俗中巧妙运用中医药

    习俗中巧妙运用中医药

      “一年月色最明夜,千里人心共赏时”,人们赋予明月丰厚的文化内涵,中医药文化就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神话传说与中医药   中秋节的神话传说非常丰富。据《淮南子》载,“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托与妲娥。逢蒙往而窃之,窃之不成,欲加害妲娥。娥无以为计,吞不死药以升天。然不忍离羿而去,滞留月宫。广寒寂寥,怅然有丧,无以继之,遂催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欲配飞升之药,重回人间焉”。汉乐府《董逃行》又记载,月中玉兔拿着玉杵,跪地捣药,成蛤蟆丸,服用此等药丸可以长生...

  • 中医临证用药心得

    中医临证用药心得

      治疗疾病必须根据不同的病因病机,轻重缓急,症状有别,采用不同的药物,在多次临床用药有效之后,方有用药心得可言。如果单纯根据药理研究,认为使用某几味特定药便可治疗某病,那么在临床中是很难站住脚的。   在治疗中必须综合分析、四诊合参,得出虚、实、寒、热的主次变化,及选择某药用于本证之虚或实,某药用于本证之寒或热。同时还要注意药物用量之多少,服用时间的长短,如何中病即止;这全靠医者灵活的思想,清晰的分析,需要总结。   很多人试图从临床中总结用药经验,却发现其成果没有实际价值。这是因为,中医临床必须运用...

  • 从活血化瘀法的泛滥探讨当前中医临床存在

    从活血化瘀法的泛滥探讨当前中医临床存在

      国人都为祖国医学的博大精深而自豪,但是今天,却有很多患者感叹找不到“好中医”;同时,各级中医教育机构也在通过各种方式反思中医教育的得与失。既然存在问题,就该深入剖析,力求解决之。笔者现仅从活血化瘀法的泛滥探讨当前中医临床存在的问题。   活血化瘀法自古就有,但是自清代王清任的《医林改错》创制系列活血化瘀方以来,活血化瘀法便被后世不断地扩展,已经应用到各科各种疾病的中医治疗之中。因此,各式各样活血化瘀类中药、中成药的应用更是不断扩大。   比如,作为中西医结合的代表药物,今天各...

  • “医不自医”之说背后有何内涵呢?

    “医不自医”之说背后有何内涵呢?

      对于“医不自医”之说,有人会反问:“难道医生绝对不能给自己或自家人治病吗?”“难道医生永远不能给自己或自家人治病吗?”“难道医生给自己和自家人治病就绝对没有效果吗?”一个论断,只提示某种可能性,其背后有丰富的内涵。“医不自医”之说背后有何内涵呢?   首先我认为,医者是可以自医的。医生给自己或家人看病,往往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前提条件是,这个医生水平还可以,自己或家人能够积极配合...

  • 吐法乃中医八法之一

    吐法乃中医八法之一

    吐法乃中医八法之一,在我国医著中早有记载,如《素问》“其在高者,引而越之”,就是吐法的理论依据之一。在历代医家的临床医案中,也常可以看到吐法治疗疾病的记载,如公孙阳庆有“郁金吐蛊毒”之说,张仲景有“大法春宜吐”之论等。 吐法是利用能够引起呕吐的物理刺激,或促使病人呕吐的药物,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等部位的宿食、痰涎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法。此法通常是用在一些病情急迫,病邪在上焦(咽喉至胸膈)或中焦(脾胃)的实证上。 用干净的手指...

  • 中医“治未病”工程

    中医“治未病”工程

      郭文海   主任医师,现任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国家中医预防医学学科带头人。   学术地位:   黑龙江省康复医学会养生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黑龙江省康复医学会亚健康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委员,黑龙江省医师协会针灸临床专业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专家。   主治病症:   擅长运用针灸、中药治疗脑血管疾病、颈腰椎疾病、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神经性疼痛、亚健康状态等。   未病先防、既病早治、已病防变、瘥后防复&hellip...

  • 什么是中医药文化呢?

    什么是中医药文化呢?

      晨间笔者到公园散步,常见到有举着牌匾、衬衫上印有弘扬中医药文化字样的营销员在活动,当我问他们何谓中医药文化时,竟然没人能作出一个像样的回答。   文化是什么?究其源,来自《周易·贲卦彖传》:“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有人解释为以文饰之,以文化之。文化的作用是以文化人,教化天下。各家对文化的释义很不相同,取决于时代、民族、宗教、信仰、社会历史背景的不同,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始终没有一个对文化的共识。   ...

  • 经学对中医学的影响

    经学对中医学的影响

      中医古籍,尤其是《内经》,在传承过程中亦经历过秦汉之际的文字变革,在理论上亦与汉代经师一样同讲阴阳五行。   董仲舒是儒家最早言说五行者,强调“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规律。中医学也非常强调“天人合一”思想,其具体表现为《黄帝内经》中的“天人相应”学说。   “君臣佐使”学说也是封建等级制度在中医学中最明显的体现,体现儒家思想对于封建等级秩序的推崇,明显带有儒家对于秩序的强调。   经学的产生与分类...

  • 诸多西医也饶有兴趣地开始学习中医

    诸多西医也饶有兴趣地开始学习中医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中医药事业进入正常发展轨道。全国相继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南京成立了中医学院,开启了中医药高等教育之门。同时,中西医结合工作也逐步展开,诸多西医也饶有兴趣地开始学习中医。   卫生部组织南京中医学院编写了《中医学概论》,并于1958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南京中医学院(现南京中医药大学)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后期起,向全国输送了大批优秀中医药师资人才,组织编写了系列高等中医院校教材,协助制订了课程教学大纲,被誉为“高等中医药教育的摇篮”。   《中医学概...

  • 中医的本质是自然医学

    中医的本质是自然医学

      最近读了一些同道的文章,发现同道中有很多人对于能够“顿挫病势”颇为自豪,笔者认为这是一种将眼光停留在疾病医学范畴内所导致的错误认识。如疾病是正邪交争,是在给身体内的“不正之风”找出路,在身体自发掀起一场自洁运动的时候,医生是应该帮助、顺应?还是压制?这是原则上的大是大非问题,不容小觑。   先来看两则实例:   一男性患者,患银屑病近20年,在追溯自己的起病经历时谈到,16岁时的夏季,鼻衄次数和量都特别多,当时只是想把流鼻血止住就好了,一个乡村医生给他...

  • 中医传承 体会“熏”的重要性

    中医传承 体会“熏”的重要性

      协和有著名的三宝,这已为大家所熟知。一说是:图书馆、病历、名教授;而另一说则是:图书馆、病历、严格的住院医培养制度。而“名教授”及“严格的住院医师培养制度”可以概括为一个“熏”字。   协和是怎么“熏”出优秀的临床大家的呢?1940年毕业于协和医学院的著名儿科专家、今年99岁的周华康教授,曾回忆起自己做实习生时的一段经历:一次,主任教授查房,查到一个肾盂积水的病人,内科的著名欧洲教授斯乃博(Snapper)大...

  • 中医古代教育

    中医古代教育

      中医古代教育大致可分为官办学校教育和师承教育。官办学校教育起源很早,据考证早在隋唐时期就出现了我国最早的,亦是世界上最早的医学校——太医署,其等级相当于中央医科大学,在培养中医人才、制定行业规范、确立学科地位及中医药国际交流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其本质更多是为统治者服务的,所以在整个中医教育史上,并没有培养出多少杰出医家来,而师承教育则与此不同。   师承教育,亦可称为私学教育,在中医教育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方式主要包括家传、师带徒、私淑等。   所谓家传,父子亲人,...

  • 传统中医凸显“特色化”新亮点

    传统中医凸显“特色化”新亮点

      悬壶济苍生,杏林焕华彩。始建于1954年10月的江苏省无锡市中医医院,昨日迎来了建院半个多世纪以来的一次重大飞跃——医院整体搬迁、新院全面启用。这所国家三级甲等中医院,将以空前的规模效应、崭新的功能定位、雄厚的技术实力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凸显龙头优势,跻身一流行列。   无锡市中医医院(南京中医药大学无锡附属医院)是一家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性中医院。内设无锡市中医药研究所、无锡市骨伤中心、南京中医药大学骨伤研究所、无锡市龙砂医学流派研究所,建有国...

  • 新中医疫病防治理论亟待构建

    新中医疫病防治理论亟待构建

      不同时期疫病理论的普适性在于坚持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原则,而其特殊性则是在原有辨病与辨证理论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辨病与辨证的思路与方法,整个创新发展的趋势使得辨病与辨证更加深入,更加准确,更加精细。   在原中医温疫病种(四时新感温病)基础上,以温病病因学说为纲,结合现代医学病因学内容,创新温疫分类学,界定每一疫病的内涵,整理研究传统有效方法与方药。   中医学有数千年的历史,在与传染病的斗争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体系。中西医结合治疗H7N9禽流感所取得的成就表明,中医学的理论和经验不仅能用于古代传染病的...

  • 入春中医养阴润肺

    入春中医养阴润肺

    入春之后,天气反复无常,感冒、鼻炎等各种疾病接踵而至,有些人疾病迁延没办法痊愈,比如在感冒后还一直咳嗽。这种情况在中医看来,是需要养阴润肺了。 萝卜饮 材料及做法:红皮萝卜一只,洗净切碎,加入麦芽糖两至三匙,搁置一夜,饭后服所得萝卜糖水;或萝卜切成块或片状,每次100~150克,加水煮熟,然后加冰糖适量,一次全部吃掉。 功效:止咳化痰。 杏仁粥 材料及做法:将去皮甜杏仁10克研成泥状加入到淘洗干净的50克粳米中,加入适量水煮沸,再以慢火煮烂即可。宜温热时服食,日服2次,可作早晚餐。 功效:具有止咳平喘之...

  • 严苍山 著名中医临床家

    严苍山 著名中医临床家

      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于今年3月启动了丁氏内科严苍山临床研究基地的建设工作。严苍山基地代表性传承人为严世芸、潘华信、潘华敏教授。   基地传承和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严苍山先生。严苍山(1898-1968),我国近代著名的中医临床家、中医教育家。他师承名医丁甘仁先生,曾任上海四明医院中医师,并创办上海中国医学院。在近50年的医学生涯中,在内科杂病与外感热病方面均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提出了诸多独到的学术见解。通过一个阶段的学习,笔者认识到,严苍山和严世芸(严苍山之子)等大家在学术方面有如下特点。   ...

  • 中医启蒙三字经

    中医启蒙三字经

      序   医之始,本岐黄,五千年,育栋梁;   少学医,志昂扬,长悬壶,济四方。   四季篇   人之初,树之苗,欲繁茂,有其招。   天人一,形神道,养生法,四时调。   春风起,防感冒,食要清,缓去帽;   夏多热,避暑扰,食须净,着轻薄;   秋风劲,常润燥,食喜津,慢加袄;   冬多寒,应日照,食当温,衣棉袍。   医理篇   气为元,功能强,天地道,化阴阳;   水与火,温与凉,静与动,升与降。   列五行,万物纲,木火土,金水详;   配五色...

    养生秘方 2024-03-06 9 0 中医
  • 三读《永炎医说》

    三读《永炎医说》

      《永炎医说》是一本系统总结、整理王永炎院士医论、医话、医说的著作,也是作者在王永炎教授传承博士后工作期间完成的出站报告。笔者初读该书的部分内容始于中国中医药报连载的“熟读经典勤临证,发煌古义创新说”专稿;再读是该书由人民卫生出版社正式出版之后;近月当笔者被选定为全国中医药传承博士后流动站导师后,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我又第三次通读。三次读来,获益良多。其中最重要的是该书通过探寻王永炎院士崇尚国故,追思前贤,读经典、做临床、参名师的成长历程,为读者提供了“举重若轻&rdquo...

    养生秘方 2024-03-06 9 0
  • 中医药是维护生命的粮食

    中医药是维护生命的粮食

      笔者读到9月18日第8版署名潘德孚的《生命的诠释》一文,不禁浮想联翩。“是生命生病,不是身体生病”这样的代表“东方科学”的文章出现在中医大报上,让更多人看到“岐黄高科技”曙光。为此,笔者就数十年的临床体会谈点对生命医学的粗浅认识。   中医文化是养生的智慧   养生,就是养护生命。现代官方语言是“中医治未病”,并且这一养生之道得到政府的大力提倡。养护生命和锻炼身体是相辅相成的,但养护生命比锻炼身体更具有广...

  • 中医药饼家庭制作法

    中医药饼家庭制作法

    中国传统的药饼,是用中药和米粉或麦粉、豆粉等粮食粉做成的饼状食品,不仅是充饥裹腹的点心,而且还可防病治病,更能发挥养生强体的功效。下面介绍常用的几种传统药饼及其家庭制作法,供读者选用。 一、期颐饼 配料:芡实180克,鸡内金90克,面粉0.25公斤,白糖适量。 制作:将芡实、鸡内金打成细粉,置瓷盆内,用温开水浸泡半日许。再将面粉、白糖一起倒人盆中,和匀,做成极薄的小饼,在锅中烙成黄色如饼干样。早晚作点心服食。小儿喜吃零食者,可常吃此饼。 功效:此方能健脾强身,使消瘦老人长胖。适用于治疗小...

  • 全面地理解中医的可贵之处

    全面地理解中医的可贵之处

      ●文化首先的含义是知识,它包括了人类对社会、自然和人自身思维的认识和总结。文化没有新旧之别,凡是对人类、对这个时代有用的,凡是它的相对真理性没有被打破,并能向着绝对真理再迈进一大步的文化,就永远是新的。读国学的目的,就是要对学者的文化思维进行塑造。   ●中医和西医是面对不同研究对象在不同研究方法的前提下,所形成的两种不同的学术体系。中医和西医的服务对象都是人,但中医研究的是人和天地自然的关系以及人自身的关系,研究方法是哲学与系统论。   ●饱满地拥有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我们就能真正准确、全面地理解中...

  • 中医骨科 骨干之科

    中医骨科 骨干之科

      中医骨科,骨干之科;国粹长廊,长河历烁。新石器萌芽孵化,夏商周锋芒初拓。甲骨文,骨折名病刻骨铭心,青铜期,铜屑试水破铜愈挫。西周风云,剑戟森冷弄清影;“疡医”器具,折创流红矫畸疴。伤创折断,《礼记》勘四段崎岖路;祝药劀杀,《周礼》谱三支咏叹歌。卫侯“折股”,哀公“残疾”,《左传》折伤也上大夫;华佗“麻醉”,关公“刮毒”,东汉扩创直指将军。骨也生长,骨也修复,生理病机战国先知;留者攻之,坚者...

  • 对中医药文化进行文化学解构

    对中医药文化进行文化学解构

      近年来,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大力推动下,中医文化研究掀起热潮,取得系列成果。其中,地域中医药文化研究更是硕果累累,如孟河医派传承规律与模式的研究正式列为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中医药领域项目;安徽省“十一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中明确纳入新安医学的挖掘、整理和开发研究,打造新安医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广东省将开展岭南中医药传统文化保护列入广东省中医药发展“十一五”规划等等。   湖南中医药大学何清湖教授,学识渊博,才思敏捷,勇于创新,...

  • 中医治则 醒脾法

    中医治则 醒脾法

      醒脾法是中医常用治则之一,但中医工作者对其认识尚不统一。笔者欲探求醒脾法的实质,明确对中医名词术语的认识。   在《中医大辞典》中说:“醒脾就是用芳香化湿健脾药物,祛除湿邪,健运脾气,以治疗脾为湿困,运化无力的病证。”《中医名词术语选释》认为“是治疗脾气虚寒运化无力的方法。”显然两种解释迥异,前者针对标实本虚证,强调芳香化湿健脾药物的作用,后者针对脾气虚寒证,未提及芳香药。   据笔者考究,醒脾法以芳香药入药的记载源于《内经》:“治之以兰,...

  • 疑难病用中医的方法从容以对

    疑难病用中医的方法从容以对

      对于疑难病、系统病(整体的、复杂的、涉及全身系统的疾病),如何才能用中医的方法从容以对?笔者找到一个大法,即“见病知源”。   《庄子·天地》中有一句话叫“通于一而万事毕”,中医《内经》中有类似表述“知其要者一言以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和“治病必求于本”。当我们将医学的目标重新定位于人和健康、而不是疾病和治病的时候,会发现健康的道理才是医学最本质的内容。如果非要从疾病的角度来解读健康,则必须重视...

  • 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

    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

      平日反复阅读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其中的不少名句让我受益匪浅,每每能从这些名句中领悟些许人生哲理。   《黄帝内经·素问·天元纪大论》: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   旧事物的发展就是“变”的过程,新事物的产生就是“化”的过程。新旧事物的更替就是“变化”的过程,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中医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会有整体观的体现,注意从病的全程考虑,并作出预见性的治疗。有句名言:这个世界除了“...

  • 中医“望闻问切”之术和“精气血阴阳”辨证

    中医“望闻问切”之术和“精气血阴阳”辨证

    人一旦上了年纪,身体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毛病,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高、头晕失眠、心慌气短、胸闷胸痛、腰膝酸软、尿频尿急、胃肠不好……不得不吃药打针住院,但大多是用药时减轻,停药后反复,病情反复难愈。 北京中医疑难病研究会专家张举儒教授认为:中老年慢性病、疑难病之所以迁延难愈,其主要原因就是中老年人都不同程度地出现“精气血阴阳”失衡,脏腑功能下降所致,而所用之药,大多并非针对“精气血阴阳”失衡下方,加之长期服药,五脏六腑都会受到损害,故...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