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 第177页

医 第177页

  • 中医学理论 飘逸用药法

    中医学理论 飘逸用药法

      飘逸用药法是指医者用药时信手拈来,不拘一格,洒脱自然,效如浮鼓,透露出飘逸脱俗,与众不同的风格,看似漫无目的,其实蕴含丰富中医学理论的用药方法。   已故甘肃凉州名医席梁丞先生治疗婴幼儿小便不通,取母乳一杯,加入葱白一寸,煎沸分两次喂服,并嘱其母用口吸吮患儿心窝前后各一处,两手、足心各一处。外用妇女耳屎少许塞入患儿尿道口,上面覆盖半个花椒壳。内服兼外治后约一小时,其小便即通,此法屡治屡效。医者匠心独运,取生活中随处可得的物品和母亲的吸吮,治小便不利,为何会立竿见影呢。究其原因,其中葱在春天生长很快,得春...

  • 有病不治  常得中医

    有病不治 常得中医

      古人强调未病先防,“衣烂从小补,病从浅中医”的道理,不只是昨天、今天乃至明天都具有指导意义。   想吃就吃食贵有度   周天寒认为,民以食为天,想吃什么是由人体需要所决定的,想吃就吃,不必在吃的问题上讲究太多,关键是要把握好度。   前人说饮食有节,就是要人们食贵有度,度把握好了,什么东西都吃点,对人体无疑是有益的。一个人的食谱应该广泛,但除了主食外,有些食物不能天天吃,顿顿吃,这是底线,是原则。再好的食物也不能多吃,少则有益,多吃有害,过则为灾。   另一方面,饮食...

  • 佛医与中医在互补中发展

    佛医与中医在互补中发展

      中医哲学自身所释放的伟大光芒,源自对自然深刻的观察和思考,来自于对人这一生命体的精神意念(即心识)的独特探究。佛医自身哲学功能在医治人的“心”所发挥出来的强大力量,为中医哲学思想的建立提供了精密的向度。佛医与中医以独特的观察视角和意识状态拯救人、塑造人,重生人。   佛医为中医提供了强大的主观能动性的支持,为中医“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思路注入了强劲的理论支持。中医之所以几千年没有消亡,一在于其实用性,二在于其思想兼容并蓄,以博...

  • 中医是世界未来的优势医学

    中医是世界未来的优势医学

      近日,吉林省白城市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开展“真中医”工程,并举行拜师仪式,省级名中医吴铁与徒弟闫宏胜当场签订师徒协议书。   为了更好地发挥市级名中医效应,培养地方“真中医”人才,提高知名度,指定1名省级名中医和9名市级名中医为指导老师,为他们配备了11名学员,并逐一签订师徒协议书,制定教学大纲。   发展中医药事业,特别是培养“真中医”人才,是白城市中医药管理局开展“真中医”工程的主要内容,而培养中医人才则...

  • 名医牟聘三进行中药改良尝试

    名医牟聘三进行中药改良尝试

      中药治病有两大缺憾,一是煎煮麻烦,二是药味苦口。近代西学东渐以来,一些中医药有识之士受西药制作的启发,对中药进行了改良的尝试,辽宁名医牟聘三就是最早进行这种改良的先行者,而且颇有成效。   牟世珍,字聘三,号儒佛,祖籍山东省栖霞县,沈阳人。生于1870年,卒于1953年。幼年随父迁居辽宁法库县,弱冠时拜师学医。刻苦攻读《本草纲目》、《医宗金鉴》二书。三年后行医于法库、开源、铁岭等地,数年后以坐堂医在开源、法库开设药铺。   民国初年,在东北军任军医官,随之声望日隆。后离开军职,于奉天(沈阳)小河沿开...

  • 对中医的认可度

    对中医的认可度

      随着中医养生观念的普及,大家对中医的认可度也越来越高,但仍有不少朋友对找中医看病感到无所适从。以下10条建议也许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不要网诊经常有朋友在网上问:我孩子老感冒吃什么中药好?我想减肥用中医怎么调理?我亲戚得了某某病,开个方子好吗?事实上,这些问题都无法回答。中医看病须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讲求个体化辨证治疗,绝不是说一两个症状或一半个病名便可以处方用药的,只有经过全面的诊断和细致的辨证之后,处方用药才不致有失。所以,有病还是建议大家找当地有经验的中医当面诊治。   就诊准备找中医看病前...

  • 中医治病重在辨证论治

    中医治病重在辨证论治

      中医治病重在辨证论治。但疾病原因往往是复杂的,症候表现有时也有疑似之处,故遣方用药稍不留意则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外感表虚证   王某,女,47岁,2005年11月6日初诊。   诉外感10余日,始发热,体温38.7℃,曾服扑热息痛好转,热势虽退,但仍恶风汗出不止,经当地乡医治疗数日未果,查其处方,用桂枝汤去姜枣加收敛止汗之品:龙骨18克,牡蛎12克,麻黄根6克,浮小麦30克。   笔者观患者面容憔悴,着厚衣裤,神疲乏力,肌肤汗出不止,脉浮缓,重按无力,舌淡苔白,脉证合参,证属太阳中风表...

  • 寻找适宜中医的尺子

    寻找适宜中医的尺子

      医学知识的起源首先是外治医学。大约在170万年前的元谋猿人时期,外伤和虫蛇咬伤是能看得见的“外病”,对此,必然会发生用植物或燃烧的灰烬止血以及其他减轻痛苦的外治方法。比起胃痛、肺炎等引起痛苦的“内病”,“外病”更容易直接认识。自然而然地,在火堆旁烤食物和取暖时筋肉劳损引起的疼痛得到缓解成为原始的火灸疗法;此外,还有选择性地用植物贴敷伤口、水洗、刺痈排脓等医学活动。   外治虽是首先产生的医学知识和医事活动,但却是最晚形成体系的医学;...

  • 国医大师陆广莘医学思想的形成

    国医大师陆广莘医学思想的形成

      作者简介:   诸国本,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原副局长,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名誉会长。对国医大师陆广莘医学思想颇有研究,曾发表“一枝高竹独当风——论陆广莘医学思想”等论文。   ●把陆广莘的学术经历和中医学的坎坷命运联系起来考察,知人论世,陆广莘医学思想不仅是他个人60余年学术生涯培育出来的丰硕之果,而且是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历史舞台上的满山红叶。   ●陆广莘医学思想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生生之道,涉及哲学、社会科学、生物学、环境生态科学、传统医学、现代...

  • 佛教医药属于中医的一部分

    佛教医药属于中医的一部分

      佛教医药的实用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寺院的医疗经验、诊疗方法和单验秘方,至今仍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开发研究价值;二是佛学理论和佛教思想,对人生的启迪和心理疾病的治疗具有无与伦比的生理与心理效应;三是史料价值、文献价值和学术价值。   从广义来说,佛教医药属于中医的一部分。但从狭义来讲,中医指的是以汉族文化为主体的医药体系,这时的佛医、藏医、蒙医等与中医则为并列关系,他们长期以来相互补充、相互影响和相互包容,共同构建了辉煌灿烂的中华医药文化。   佛教医药是以古印度“医方明”为...

  • 中医教育过程十分注重经验的传授

    中医教育过程十分注重经验的传授

      ●中医药高等教育尤其应当重视科学精神的培育,让学生在中医中药治病救人的过程中寻求学科真理,而不要桎梏于单纯的科研之中。   ●教育者要传达的应当是思辨过程、思维方式,学生掌握了这些中医的精髓,才能更好地运用。   ●应把文化教育作为中医药教育的重要内容。而文化教育中,德育应占主导地位。   ●中医是原创性学科。教育者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发掘原创,还应严谨地对原创内容去粗取精,以便提炼、升华。   ●注重对学生视野、思维能力的拓展与锻炼,激发其创新热情。   笔者从事中医药高校教...

  • 清代名医叶天士 为柳大娘“治病”

    清代名医叶天士 为柳大娘“治病”

      清代名医叶天士不但医道高明,而且医德也很高尚,他经常无私地救助贫困患者,叶天士为柳大娘“治病”便是一个“典型案例”。   一日,叶天士听说本地的柳大妈身体欠佳,因白天无空,便在傍晚时分和小徒登门前去看望。这位柳大娘也是命苦,守寡带大了独子,好容易才张罗着为儿子成了亲。不料,上半年儿子、媳妇竟前后患病,扔下周岁的孙儿,双双去世。柳大娘食无粮,愁断肠,带着孙儿苦度时光。叶天士看了看柳大娘那张蜡黄的脸,立即要小徒上街买几个热包子来。小徒心中纳闷:包子怎么可以治病...

  • 突出中医特色

    突出中医特色

      在国家医学教育及医改政策指引下,在广东省中医药局支持下,我院为适应医学人才国际化、标准化培养的现实需要,将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中医专科医师培训工作融为一体,探索现代中医师培养模式,初见成效。《中医专科医师培训考核指标体系构建与研究》获2012年度广州中医药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   “两步合一”,保持中医特色   我院从1996年开始启动并试行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2001年正式实施。至2012年8月,医院已培养合格中医住院医师数百名。中医专科医师培训工作启动于200...

  • 中医温里法 祛寒法

    中医温里法 祛寒法

    温法,又称温里法、祛寒法,是运用温热性质的方药,扶助人体阳气,以达到祛除寒邪的目的,主要用于里寒证的治疗。《黄帝内经》中所谓“寒者热之”、“劳者温之”、“治寒以热”,皆是指“温”法。 寒证有表寒证和里寒证之分,表寒证需用辛温解表法治疗,属于“汗”法范畴,而寒邪内侵脏腑所致的实寒证,以及阳虚寒从中生之虚寒证,这二者均属里寒,需用“温”法治之。根据寒邪所在部位的不同和病...

  • 中医调理方法“虚则补之”

    中医调理方法“虚则补之”

      “虚则补之”是中医治疗疾病的调理方法,不过,进补不能不分清红皂白地胡乱服药,必须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否则不但无益,反而有害。比如人参、鹿茸一直被视为祛病延年的灵丹妙药,不少人即使无病也常服用。实际上,它们有温补阳气的作用,对气虚阳虚患者比较合适,而阴虚火旺或阳气亢盛的患者,服用后可造成鼻出血,月经量多,甚至崩漏。   欲话说“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精神补”,尤其女性朋友当以愉悦心情,增加锻炼为首要,适当营养为宜。进补之前应辨明个人体质,需进补的人一般以虚证为多,中医...

  • 中医到底是一门什么科学?

    中医到底是一门什么科学?

      笔者与《中医是无形的科学》一书的作者,山西科技出版社郭博信总编辑相识已久,常在一起讨论如何振兴发展中医。   中医到底是一门什么科学?经过多年研究,他以道家的思想、儒家的文化,悟出了“中医是无形的科学”的论断,可谓医医之大方矣。笔者拜读后更坚定了对中医的信念,即中医决不能走西化之路,必循中医之道,用西医研究中医,必然死路一条。   “中医是无形的”含义有多方面,但主要是指中医重视功能,不像现代医学那样囿于解剖实体。西医着眼于人体与疾病有形的一面,而中医...

  • 痿病的中医诊治

    痿病的中医诊治

      《素问·痿论》提出治痿的三条原则,“治痿独取阳明”、“各补其荥而通其俞”、“各以其时受月”。这本是指导针刺治疗的原则,但现在已广泛地用于指导临床的组方与用药。   “治痿独取阳明”只适用于“足痿不用”,但对后世的影响较大,有学者认为“治痿独取阳明”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清胃火以肃肺气之热;滋胃津以润五脏气之燥;祛湿热以防下损肝肾;补运脾胃以资气血...

  • 易学的思维方式奠定中医哲学基础

    易学的思维方式奠定中医哲学基础

      中医诊断疾病以四诊为法,并运用辨证思维综合分析,以掌握病机所在,为辨证论治、立法用药奠定基础。因而象和辨证思维是中医诊治疾病不可或缺的核心内容。二者都是在中医阴阳五行、整体观的理论和个性化综合辨证分析相互结合基础上得出的结果。   中医学的“整体观”、“辨证论治”、“治未病”等理论,都与“象和辨证思维”有关;而且,“象和辨证思维”也是中医分析、认识疾病以及诊断、治疗、用药的理论核心,更...

  • 中西医结合治疗 不拘常规

    中西医结合治疗 不拘常规

      余无言(1900-1963)原名余愚,江苏省阜宁县人,是民国时期著名的“经方派”医家,学验俱富。他崇尚经方,辨证精准,用石膏、大黄治伤寒、温病,量大且效验卓著,被称为“石膏、大黄先生”;在上海业医30年,治疑难重病和伤寒、温病殊多。   《余无言医案》原名《翼经经验录》,系其生前自撰稿。记载的医案涵盖伤寒外感、温热病、妇科、儿科疹痘、水臌、食中等内科疾病,以及疔痈疔疮等外科疾病,每案均有精要之阐论。   余无言文笔甚好,所录医案引人入胜、令人读得畅快淋...

  • 有病不治 常得中医

    有病不治 常得中医

      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及失其宜者,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故谚曰:‘有病不治,常得中医’。”   这段话的基本涵义为:经方是根据草木金石药物寒热温凉的不同属性,测度病位的深浅,病情的轻重,凭籍药物的性味功能,以及自然气候感应适宜的情况,分辨药石的性味不同,应用寒凉或温热的方剂,疏通郁闭,解散瘀...

  • 中医治病八法之首的——汗法

    中医治病八法之首的——汗法

    中医治病讲究辨证论治,而“论治”有八种不同的方法,称“中医治病八法”,即“汗、吐、下、和、温、清、消、补”。治疗疾病时,只有正确灵活地运用这八种方法,才能确切地治愈疾病,做到“药到病除”。首先,我们先来介绍一下八法之首的——汗法。 中医认为,“汗为心之液”,来源于血,在中医的治病八法当中,汗法居首。《黄帝内经》记载:“体若燔炭,汗出而散”,意...

  • 络病理论是中医理论体系独特的组成部分

    络病理论是中医理论体系独特的组成部分

      当前,转化医学以患者的需求为导向开展医学科学实践,强调基础理论研究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和向新药转化,是满足社会发展和人类健康的重大需求。中医药在两千年的形成发展中,始终遵循“以临床实践为基础,以理论假说为指导,以治疗方药为依托,以临床疗效为标准”的自身发展规律,这正体现了转化医学的优势,其中与时俱进的学术理论创新是其保持蓬勃生机的内在动力,从仲景创立“六经辨证”到金元四大家学术争鸣,直至清代卫气营血辨证,无不显示出中医理论创新是中医药学学科发展的灵魂和核心。...

  • 被异化和失真的现代中医理论

    被异化和失真的现代中医理论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非常重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中医院校规模空前,培养的学生不少,但为什么大家感到中医院校毕业生的整体临床水平不尽人意呢?笔者认为,中医教育的不成功,问题首先出在教材上。   现行教材是向西医学靠拢的产物   古代中医教育以家传师承为主。真正意义上的中医学校教材的系统编写始于民国时期,当时社会风气以西方科学为时髦,对中医学持怀疑、否定态度,卫生行政机关悉由西医掌握,认为中医“不科学”而将中医排斥在学校系统之外。中医为求生存,争取中医教育加入学校系统,不得不向所谓科学...

  • 中医典籍的传播与“申遗”

    中医典籍的传播与“申遗”

    据韩国文化遗产厅宣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将韩国申报的《东医宝鉴》一书的初刊本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 《东医宝鉴》是一部怎么样的医书呢?据考证,《东医宝鉴》是公元1595年至1610年由朝鲜李氏王朝的太医许浚等人历经近15年编篡而成的一部医书。全书23卷,全部用汉字写成,主要选集r中医80多种医书,如《黄帝内经》、《圣济总录》、《世医得效方》、《万病回春》、《医学纲目》等等,其中亦收录了数种朝鲜的医学书籍。总体来看,《东医宝鉴》90%以上的内容均辑录自中国中医著作,并非原创。 由于明代中国中医十分发达,医学典籍众...

  •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医临床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医临床

      陈明,医学博士、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席健康科普专家;中央电视台“中华中医药”、北京电视台“养生堂”等栏目主讲专家。   师从我国著名中医药学家、伤寒论研究大家刘渡舟教授,潜心研究张仲景学术思想,主张中医临证与科研必须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充分体现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传统特色,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临床上灵活运用经方治疗多种疑难杂证。著有《中医四大经典临证指要》丛书等学术专著13部,...

  • “对中医医论存疑”的现象

    “对中医医论存疑”的现象

    人们在谈论医学时,往往会有“中医治本,治病效果好”的既定思维,但同时又认为中医的医论存在诸多疑问和不科学。这显然是一种矛盾的心理。 以“肺”为例,中医治疗皮肤病,可以从肺论治,因为“肺主皮毛”;而中医治疗肠道疾病,也可以从肺论治,因为“肺与大肠相表里”。那么,你有见过西医用治疗呼吸道疾病的药来治皮肤病吗?显然没有。 再举一例,就是西医理论认为,地中海贫血是不可治愈的,而30年前我就在没有任何经验的情况下根据《...

  • 中医所重“天地人合一”

    中医所重“天地人合一”

      @选择中医__董洪涛   中医所重,在“天地人合一”,其学问精微渊深。必有聪颖明达之士,肯花得数十年功夫,忍受得住寒窗、贫困、寂寥,且能透悟医理,明了人事,然后或能成就大医事业。吾自知才薄智浅,不能比翼前贤,但深明学问在于居敬持志、循序致精,故用功不懈,朝晚于斯。纵然毕生未能契合大道,亦终可跟得前贤步伐。   中医不仅是医学体系,亦是文化,是哲学,是历史。因此,我认为学习《黄帝内经》,需尽量多地了解春秋战国时的人文历史,需多读先秦诸子著作;同理,学习张仲景,亦需多了解汉代的文...

  • 中医人才培养要适应社会需求

    中医人才培养要适应社会需求

      随着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步伐加快,高等教育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问题越加凸显。中医高等教育更是面临着知识经济社会与全球经济一体化,对中医人才多元化的需求,如何从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的质量评价体系等方面对中医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创新中医人才培养模式,这是一个必须要解决好的重大课题。   中医人才培养要适应社会需求   人才培养要适应社会发展,中医人才培养也要与时俱进。在进入知识经济社会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中医人才培养要转变观念做到两个适应:一是要适应现代大学的教育观念,按照知识经济社...

  • 中医“承者”对“传者”合理内容的收纳

    中医“承者”对“传者”合理内容的收纳

    传承是“承者”对“传者”合理内容的收纳。创新是对固有理论技术、运用范畴等方面的改进。笔者认为,在“十三五”中医药发展规划中,应阐明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正确对待传承创新,才能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早日实现中医药现代化。 中医药事业是救死扶伤,造福人民的事业,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和切身利益、健康长寿息息相关。中医药在我国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保护和增进人民健康需要中医药。发展中医药,实现中医药现代化,满足人民对中医药的需求,是时代的要求。...

  • 中医特色铸就地方新名片

    中医特色铸就地方新名片

    浏阳市骨伤科医院为湖南省一家乡镇医院,加挂县级中医骨伤专科医院牌子,如今凭借一位名医,湖南浏阳江氏正骨术之第三代杰出传人江林,使得浏阳骨伤一科誉满全国,医院逐步发展壮大,甚至因此带动了整个浏阳社港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 传承百年,妙手名家 湖南浏阳社港江氏正骨术最初起源于清代末期,历经四代相传,迄今已逾百年,当代尤以第三代传人江林最为著名。 江林是社港江氏正骨世家之衣钵传承人,被誉为“乡间大医”。在骨伤临床治疗方面,他坚持以传统中医正骨疗法为本,继承了祖传...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