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 第157页
-
中医理论并非来自经验 中医古代天文历法
@选择中医__董洪涛 学习中医一定要通晓历法,包括以太阳运行周期为主的阳历以及合太阳月亮运行周期为一体的阴历,特别要学习中国独特的干支历法。《内经》里不但有四时养生,四时即源自太阳运动;还有随月亮圆缺而选择补泻之法;且五运六气理论又要依赖干支纪年。因此说,从历法而入中医,即是溯源;源明则其流自清。 @中医唐云 中医理论并非来自经验,而是来自对宇宙自然规律的观察和探究,以自然之理参悟人身之理而得来之医学。 2014年12月18日和19日分别发表了熊继柏先生的《人体气血盛衰与日月盈虚相...
-
中医药科技天下养生文化养生园
如今,走进皇甫谧养生院,在古色古香、干净舒适的中医养生馆里,前来治疗的群众络绎不绝…… 躺在理疗床上接受针灸治疗的平凉市崆峒区柳树巷居民郭某某告诉记者,长期患有腰椎和颈椎病,致使他行走困难。经过一个多月的治疗,已经可以行走自如了。中医特色治疗不但缓解了他的痛苦,而且收费也低。 记者了解到,类似的例子,发生在平凉市的各个中医馆、中医诊室里,对平凉中医工作者来说,是再普通不过的事情。如今,覆盖市、县、乡、村的中医药服务体系日益完善,服务范围进一步扩大。利用皇甫谧针灸技术、地道中药材治...
-
名老中医的长寿养生经验
经对170余位当代名老中医养生经验的分析(其中100岁以上2人,90岁以上8人,80岁以上52人,70人以上97 人),发现他们的长寿因素有七点。 饮食有节,以素为主:这些长寿老人喜爱吃当地生产的五谷杂粮,更爱吃蔬菜、豆类、水果,而鱼与肉吃的较少。虽有个别偏食鱼肉的,也是荤素搭配,从不过嗜。他们的食养经验是:一不过饱、二不过咸、三不过甘、四不过肥、五不偏食。还有早餐好、中餐饱、晚餐少等。有些老中医把清代袁枚的诗作为食养之鉴,即“多寿只缘餐食少,不饱真是却病方。” 起居有序,顺其自然:老中...
-
老中医夏禹甸的养生之道
夏禹甸老人是湖南中医药大学的退休教授,生于1913年11月14日,他少时酷爱中医,对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十分仰慕,可惜那时家贫没有入学深造的机会。但夏老对中医的热爱很执着,没能拜成师他便自己学。每当有乡村医生来村,他就会跟在后面看,直到医生离开还要跟他跑几个地方。回到家他就会找一些医书来看,还经常上山采摘药材。 功夫不负有心人,多年后,夏老终于自学成才,1947年他的著作《伤寒论新诠》问世。这在当时是个了不得的新闻,因此他成了医学界令人瞩目的人才。解放后,他被调入湖南中医学院中医药研究所工作。文化大革命期间...
-
气功具有医疗与养生的双重作
理从摄养 即气功的理论主要随从各家的摄生保健学说,尽管气功具有医疗与养生的双重作用,但其医疗作用长于补虚而逊于泻实,气功疗法中的其他常用治法,也直接或间接与补虚有关,这与传统养生学的理论十分吻合,故古代各家摄生保健说,如主动、主静及保精、调气、食养、药饵等的理论与实践,很大程度上一直影响和指导着气功活动的开展和气功学术的发展,其中尤以动形、静神、调气学说与气功的关系最为密切。 主动,即主张通过运动来保养人体之形体(以动养形)。这种学说的依据是,形体是生命的依托、精神的宅宇,形体动则气血流通。...
-
中医药教育当顺势而为 办中医新机制
发展基层中医药服务,是优化中医药资源配置和中医药服务升级的重要环节;鼓励社会力量办中医,推进中医医师多点执业,成为进一步丰富中医药服务资源的有力抓手。今年初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的《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国家卫生计生委等5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进和规范医师多点执业的若干意见》,以及2015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提出的重点任务,为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增添了新动力,也为社会力量办中医开辟了新空间。 在深化医改中,基层中医药的发展有诸多利好政策,而落实好这些政策,同样需要来自基层的探索实践,特...
-
八旬中医名家:要想长生 经络常通
曾任北京崇文中医医院针灸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著名针灸学家金伯华教授已近80高龄,但她说话利落,动作麻利,身上透着豁达、洒脱的阳刚之气,而言谈举止义体现出五六。卜年代知识分子特有的优雅气度。其良好的体力足以应对每周3次针灸门诊,并参加一些讲座和社会活动。金老说,自己的养生经验,就是注重经脉气血的畅通。 经络常通健康无病 经络遍布全身,内连脏腑,外络四肢百骸、皮毛孔窍,沟通内外,贯穿上下。但经络不是静止的,它既然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就要使之畅通,这样才能维护脏腑正常的生理功能。若经络阻滞不畅,轻则不适,重则患病。...
-
中医预防保健 治病上做足内功
走进吉林省长春市郊的幸福乡中心卫生院,古色古香的中医文化墙映入眼帘。楼道墙壁上精美的中医图谱、生活注意事项,清一色的木质桌椅和地板,紫檀色墙壁装潢让人顿觉舒心。李大妈正在治疗颈椎病,她说在三甲医院,治疗一次颈椎病需要98元,而这里只要30元。对于参加新农合的农民则不收费,城镇居民只需要交30元的30%。 李大妈是在去年卫生院进社区时才开始喜欢上中医的。她只是幸福乡和明珠街道7.6万人群众中的一员。仅2013年,就有4.4万人次来卫生院中医馆求医问药,夏天时有的老年人为了治未病贴三伏贴甚至早上6点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