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 第41页
-
中医辨证论治诊疗技术的理论体系
标准是衡量学科成熟的标志,辨证论治诊疗技术的标准化是体现中医疗效优势的核心技术载体,可对中医诊疗技术行为发挥规范性作用和指导作用。作为中医药的核心技术,辨证论治要服务于全人类,不但临床疗效要取得世界医学界的认可,更重要的是形成辨证论治诊疗技术的规范,将其技术特色与优势以标准的形式固定下来,形成技术标准。所以,实现辨证论治诊疗技术标准化是提升其技术的科学内涵,走向世界服务于人类的前提。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中医药研究者们围绕证候标准开展了系统研究,对证候概念和内涵、证候分类、命名、证候量...
-
郭氏家传正骨 整体与辨证施治相结合
从著名的兰州黄河百年铁桥朔流而上,甘肃省中医院就坐落在美丽的黄河之滨,神奇的陇中正骨手法的传人们正在这里为众多慕名前来就医的骨伤患者解除病痛。络绎不绝的患者足以见证陇中正骨的社会影响力。 从平乐郭氏家传正骨起步 陇中正骨的兴起离不开一位老人,他就是郭均甫,1901年出生于河南省洛阳县平乐镇一个正骨世家,师从当时享有盛誉的平乐郭氏正骨专家郭耀唐先生门下,专攻正骨学,经过多年的刻苦学习和临床实践,他师承了郭氏家传的理法方药,真谛要诀。 上世纪40年代,日寇南渡黄河,河南省大部沦陷。郭均甫遂携眷来到甘肃,开始...
-
认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 辨证论治
•中医药学的蓬勃发展和它与现代医学的汇聚和互补已经成为迅速发展的时代潮流,这一潮流不仅成为医学科学发展的强大推动力量,而且也已成为临床实践中提高医疗保健水平、降低医疗费用和社会成本的有效手段。 •当代科学技术正出现从分析向综合回归的显著趋势。通过多学科交叉,应用信息科学、系统科学、复杂科学等新理论和新方法来认识生命奥秘和疾病现象已成热点,从而为认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因人施治、复方用药等优势和特色提供了机遇和条件。 •随着中医药国际化不断深入,中医药发展过程中对生命和疾...
-
中医药学术需方主体多元化
•构建新形势下的中医药科技成果评价体系,对项目的立项、设计、实施、验收,成果的推广、应用、经费投入等都会产生积极影响。该体系一要符合国家法规政策,二要吸纳发达国家成功经验,三要遵循科技进步和中医药学术自身发展的规律。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中发﹝2012﹞6号)明确指出,推进科技项目管理改革。构建新形势下的中医药科技成果评价体系,是科技项目管理改革的重要内容。它对项目的立项、设计、实施、验收,成果的推广、应用、经费投入等都会产生积极影响。中医药科技成果评价体...
-
祖国医学治疗体系“回阳救逆法”
“回阳救逆法”是祖国医学治疗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法则,也是临床上抢救阳气衰亡、正气虚脱危重病人的重要手段,如运用及时、得法常能使病情好转。但由于临床病情复杂变化,故须抓紧时机,针对病机,权衡病情,辨证处理:若是回阳后,阳衰末复,仍须继续补阳。若阳回后,呈现热象,则阳已回,即转为救阴;如仍继续补阳,则更速耗竭其阴,不可不察。 阳复之后当救阴 如急性传染病,邪气伤人易生高热,由于邪气亢盛,既耗气又伤阴,且持续高热,气阴大伤,致气竭阴衰,病情恶化,突然出现体温急剧下降,大汗淋漓,面色苍白,口唇...
-
脉诊是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灵魂
最近,一场关于“脉诊验孕”的中西医约战受到很多人关注,在热烈的网络讨论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质疑:以现代诊疗技术的进步来否定中医的基本技能,是否有失偏颇? 脉诊是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灵魂,四诊(望、闻、问、切)之中,以脉诊为首。早在1700多年前,西晋人王叔和著有一本《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脉经》中根据脉象的频率、节律、充盈度、通畅的情况、动势的和缓、波动的幅度等不同,将脉象总结为24种,包括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滑脉、洪脉、细脉、弦脉等,并详细记录了每一种脉...
-
体质泡脚 最好是清水
随着养生行业的兴起,足疗、按摩已成为很多人的常识。人们泡脚往往喜欢加一些中药材,美其名曰加强泡脚的功效,孰不知加中药材不当反伤身。拙文《睡前泡脚 胜似补药》经《中国中医药报》刊登后,即有中医同道发来消息说,临床已发现多例因为泡脚不当而导致不适的病例,而这些病人都是在泡脚时添加了中药。 在《睡前泡脚 胜似补药》一文中已经明确指出, 睡前用热水泡脚特别适合寒证,如平素怕冷、手足凉,伴有慢性腹泄、痛经、冠心病、小便困难等病症。 对于热性病患者则不宜泡脚,如高热、出血、口热舌干等。需要注意的是,有些人对温度不敏感,或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