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研 第14页

研 第14页

  • 马有度 深研中医为百姓 甘为人梯轻名利

    马有度 深研中医为百姓 甘为人梯轻名利

    “小马哥”是一位80高龄的老人,一个会用微信写字聊天谈工作的老儿童。 “小马哥”叫马有度,“小马哥”是他叱咤中医江湖的名号。 他有很多“高分量”的头衔:重庆医科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科普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中医健康信使,重庆市优秀科技工作者;历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科普分会主任委员、重庆市中医药学会会长、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常委、重庆市政协委员。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普分会顾问、...

  • 李业甫从事推拿医教研工作57年 学术思想杏林传道

    李业甫从事推拿医教研工作57年 学术思想杏林传道

    李业甫,主任医师,教授,获国务院特殊津贴,第二批和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安徽省名老中医,安徽省跨世纪人才中医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指导导师。 李业甫从事推拿医教研工作57年,参与和见证了中医推拿事业50多年来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自立兴盛、蓬勃发展的历程,是我国中医推拿界的大家之一。 成长经历 李业甫,1934年生,安徽省定远县人,他出身贫寒,17岁才被送入免费的民间私塾学堂认字读书。由于年幼的弟弟得了慢惊风不治身亡,他立志从医,初中毕业后就毫不犹豫地报考了合肥医士学...

  • 孟河医派 博采众家精研医道 古为今用开拓创新

    孟河医派 博采众家精研医道 古为今用开拓创新

    孟河医派发源于孕育了1600年齐梁文化的孟河两岸,传承数百年,枝繁叶茂,百花齐放,诞生了众多中医大家,创造了独特的学术思想及诊疗方法。新时代,孟河医派在传承先贤的基础上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集诊疗、科研、人才培养于一体的综合体系,为更多人民群众的健康保驾护航,也为中医药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博采众家 精研医道 孟河医派起源于孟河流域,发展和繁荣都得益于其独特有效的学术思想和诊疗方法。孟河医派学术思想及诊疗方法为何能够一直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除了其疗效显著、效用如神之外,这和孟河医派...

  • 研讨扁鹊的含义 史书中的扁鹊

    研讨扁鹊的含义 史书中的扁鹊

    扁鹊在我国甚至世界上都是众所周知的人物,在我国又是“神医”的代称,可是长期以来围绕着扁鹊的许多疑团和多种说法使人无所适从,复原前史上实在的扁鹊是一件有含义的事。 研讨扁鹊的含义 扁鹊为中医学打造的特色,深深地融入了中医的根脉之中,至今难以撼动。”研讨2500年前的医祖扁鹊,不仅为中医史补上了先秦阶段的空白,更是探求古拙长远的中医经典的最佳切入点。 不久前在《我国中医药报》上发表了“以脉定证”的学术建议与扁鹊脉学也有着深入的前史...

  • 研究名老中医学术思想 开辟新途径

    研究名老中医学术思想 开辟新途径

    孔嗣伯老中医系中国近代“四大名医”孔伯华先生三子,1948年即随父学医,临诊左右,并先后从师于萧龙友、杜文甫、汪逢春、陈慎吾等名家,自20世纪50年代起,调至北京同仁医院中医科,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50余年。孔嗣伯继承和发展了孔伯华的学术思想,进一步发展了中医温病学,将温病学辨证思想应用到中医内、外、妇、儿、五官科等科,尤其在运用孔门家传方药治疗诸多内科疑难杂症方面,有所建树。本研究采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对孔老内科疾病医案进行研究分析,综合归纳,得出高频次药物,形成孔老内科常见疾病基本...

  • 郭泰恒苦心钻研各家医学名著

    郭泰恒苦心钻研各家医学名著

    相传明代弘治年间,离山西潞城5公里的城北合室村,有一位叫郭泰恒的人略晓医学。当时郭泰恒的母亲患半身不遂,腰腿痛疼,卧床不起,多年来四处求医问药,皆医治无效。 郭泰恒苦心钻研各家医学名著,总结前人经验,结合母亲实际情况,精选有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通经络功效的药物,合理配伍成方剂。郭泰恒的母亲服用数次后,半身不遂以及腰腿痛逐渐减轻,最后痊愈。后来郭泰恒将此方又用在同类患者身上,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因此名声广为百姓传颂,成为久传不衰的独家名药,定名为“大风汤”。 至明代嘉靖...

  • 邹燕勤:孟河飞出金陵燕 勤研经典愈痼疾

    邹燕勤:孟河飞出金陵燕 勤研经典愈痼疾

    邹燕勤,1933年4月生,中共党员,生物学、中医学双学士,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中医院肾病科学术带头人,主任中医师,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分会顾问等职,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对于第三届国医大师、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邹燕勤这个年纪的人来说,回忆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 在江苏省中医院的名医堂里,85岁的邹燕勤穿着白大褂,面前放着一个玻璃茶杯,杯中绽开的白菊、枸杞、玫瑰花和薄荷叶,或浮或沉。这杯茶是她出诊的必需品。 刚下过雨,天阔云低。坐在诊桌对面听她娓娓道来,艰辛的童年,少女...

    养生秘方 2024-03-06 9 0 经典
  • 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医师承研究概况与分析

    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医师承研究概况与分析

    在中医学两千多年的发展传承中,师承教育起 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很多中医学派依靠着师承教育 模式,通过师徒几代的学术思想和经验总结而形成 发展并不断完善起来; 与此同时,师承过程也在潜 移默化地塑造着中医学术精神和中医自身的价值判 断,如刘完素- 罗知悌- 朱丹溪- 刘叔源的河间学派, 张元素- 李杲- 王好古、罗天益的易水学派等 [1 ] 。新 中国成立后,传统师承在现代医学教育的冲击之下 一度陷入停滞状态。20 世纪 90 年代传统师承再次 受到重视 , 《关于开展中医带徒弟工作的指示》 《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

  • 苏礼:大医书中坐,精研莫求名

    苏礼:大医书中坐,精研莫求名

    3月的西安市温暖而舒适,保存完整的明城墙将喧嚣阻隔在外,给这个城市留下一方古韵天地。 在西安市中医院旧址旁的臧平立中医工作室中,从事古方医案研究工作40余载的“老学究”、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文献信息研究所原所长苏礼,默默地躬耕于这方小天地。 很多人对这个名字感觉到陌生,但如果提到《千金方医方辞典》《百病效验方》等这些中医临床必备的医案类工具书,则没有人能否定这位老者响当当的功绩。 乡村医生成文献名家 苏礼,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人。上世纪70年代末,中医药行...

  • 世界针联2015国际针灸学术研讨会召开

    世界针联2015国际针灸学术研讨会召开

    9月25~27日,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2015国际针灸学术研讨会在加拿大多伦多召开。来自六大洲26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名代表,分别就针灸机理研究,针灸教育标准,针灸立法发展,针灸临床研究,针灸的安全性、有效性评价以及针灸美容等专题进行主题演讲。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闫树江出席大会开幕式。 闫树江对世界针联在中医药国际交流中发挥的作用给予充分肯定,希望世界针联作为连接世界各国针灸界的桥梁与纽带,继续加强与各国中医针灸社会团体在科研、教学、医疗、生产等领域的合作,更好地发挥对外交流的窗口作用,为世界针灸的发展...

  • 基地建设带动“医研双赢”

    基地建设带动“医研双赢”

    “吉林省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是由国家发改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组织实施的重大项目,于2008年12月起实施,重点研究病种是中风病、冠心病。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自承担该项目建设任务以来,按照国家的总体部署,头三年工作重点在“打基础、谋长远、建机制”上,中医临床科研紧紧围绕优势病种,建立了科学的管理运行机制,加大人才培养力度,解决好长远发展的问题,取得了丰硕成果。 基地建设与医院发展并重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努力把基地建设与医院发展放在同等重要...

    养生秘方 2024-03-06 9 0
  • 德国的中医药发展概况 德国的中医药研究

    德国的中医药发展概况 德国的中医药研究

    无论注册医师还是Heilpraktiker(传统医生),他们要获得行医执照,就必须系统地学习现代医学,参加现代医学考核。获取行医执照后,只要不违反法律,可以从事其他体系的医疗活动,比如中医药、印度医学、顺势疗法。所以在德国合法从事中医药的人员都有坚实的现代医学知识,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很多针刺导致的医疗事故,究其原因就是对现代医学知识缺乏,尤其是解剖学知识不足,导致在身体重要部位针刺过深,或者角度错误,或者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时认识不足、延误抢救。这些血的教训,促使人们反思。因此,国内中医院校...

  • 中、傣医学对脏腑认识的比较研究

    中、傣医学对脏腑认识的比较研究

    中医学、 傣医学都有两千多年悠久的历史, 均为 我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者对人体多从整 体、 功能态的角度加以认识。然而由于植根于不同 的传统文化, 有着不同的历史发展过程和形成背景 以及相异的理论体系, 二者对于脏腑的认识有着不 同的阐释。 1 认识脏腑的哲学基础比较 精气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也是中医理论的方法论。精气学说认为, 气是构成 世界万物的本原, 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 人体五脏 六腑等生理功能的运行都要依赖气的推动作用。阴 阳学说认为, 气分阴阳、 阴阳交感而化生万物...

  • 古代巴蜀地区针灸学术特点研究

    古代巴蜀地区针灸学术特点研究

    巴蜀山川秀丽, 人杰地灵, 名医辈出, 素有“中 医之乡” 的美誉。而针灸医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 部分, 巴蜀针灸置身于针灸医学的发展中占有先机, 且理论体系及临床诊疗颇具地方特色。现探寻巴蜀 针灸学术发展的源头, 总结提炼出具有规律性的学 术特点。 1 巴蜀针灸学术起源及发展 巴蜀地区是远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形成以三 星堆文明为代表的古蜀文明, 后不断发展为独特的 巴蜀文化。西汉四川经济发达, 繁华程度超过关中 地区而被誉为 “天府之国” 。明清之际, 湖广等...

  • 中医药科研临床应分轨管理

    中医药科研临床应分轨管理

    过去几十年里,不仅获得诺奖的青蒿素,麻黄(麻黄素)、砒霜(三氧化二砷)、青黛、千层塔、山慈姑等传统中药提取物,无一例外都是根据中医临床经验或文献记载的启发而取得成功的,都成为了有效的单体临床药物。而使用现代药学模型随机筛选中药成分或天然资源,虽然可以快速测试成千上万的化合物,但到现在为止成功实验寥寥无几。美国NI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曾投入巨资,用最先进的生物医药学方法和设备,试图从天然植物中寻找抗癌药,几十年下来,也仅仅找到了一个紫杉醇,救了整个领域,勉强保全了面子。 这说明如果没有千百年来的传统医学...

  • 重视艾灸技术研究 提升艾灸防病治病技术水平

    重视艾灸技术研究 提升艾灸防病治病技术水平

    艾灸具有温经通络、祛湿散寒,升阳举陷、回阳固脱、消瘀散结、拔毒泄热的作用,具有保健养生、防病治病、调节人体免疫系统和抗衰老的功效。有资料显示,可防治各种急慢性病、常见病、疑难杂症等400多种疾病,是我国宝贵的传统国粹。这种疗法产生于我国远古时代,具有易学易用、安全经济、治病广泛的特点,历朝历代在民间广为应用,为人们解除病痛做出过巨大贡献。日本人把艾灸看作一件大事,民间流行有“勿与不灸足三里之人旅行”“风门之穴人人灸”等谚语。在当前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方式下,充斥各种污...

  • 艾灸治疗运动系统疾病和损伤的研究进展

    艾灸治疗运动系统疾病和损伤的研究进展

    艾灸是用艾绒为材料制成的艾柱或艾条点燃以 后, 在体表的一定部位熏灼, 给人体以温热性刺激以 防治疾病的一种疗法 [1 ] 。作为中医治疗的常用手 段, 艾灸已被应用于许多疾病当中, 并与针刺合称为 针灸。温热刺激是艾灸疗法的核心 [2 ] , 艾灸有两大 特点为针刺所不及, 一是艾灸所用艾绒取自艾叶。 《本草纲目》 记载 : “艾叶苦辛, 性温, 熟热, 纯阳之 性, 以之灸火, 能透诸经而除百病。 ” 二是艾灸可作 为针刺的补充和延伸, 应用于不适合针刺的患者或 部位 , 《灵枢 &mi...

  • 针刺机器人在针刺定量研究中的应用探索

    针刺机器人在针刺定量研究中的应用探索

    针刺的疗效在国际上一直存在较大争议,如美 国医学会杂志发文称,针刺治疗中、重度的慢性膝 盖疼痛的效果等同于安慰剂 [1 ] ,《科学美国人》提 出针刺是 “超级安慰剂” [2 ] 。目前国内关于针刺疗 效的临床研究难以得出获得国际公认的结论,其部 分原因在于传统针刺讲究 “得气”并以其作为判 断疗效与预后的标准,而得气一方面是指患者因针 刺产生酸麻胀痛等感觉,另一方面是指医者刺手感 到的沉滞,两者均有较强的主观性。国外对得气进 行定性定量分析后认为得气是否与疗效相关存...

  • 罐疗国际化 罐疗基础研究标准化

    罐疗国际化 罐疗基础研究标准化

    •罐疗标准化——进一步发挥罐疗在治已病、治未病中的作用,标准化至关重要。罐疗标准化,可以分治已病、治未病两个层次,即医疗操作标准、养生操作标准。 •罐疗基础研究——为了更好、更快发展罐疗,要加强罐疗科学研究的顶层设计,在三方面下功夫,即大样本的罐疗效果评价研究、罐疗机理研究、罐疗标准研究。 •罐疗人才培养——重视罐疗人才培养:一是要加强中医专业学生基于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罐疗临床教学和技能实...

  • 引领科研攻关 载誉无数启发来者

    引领科研攻关 载誉无数启发来者

    瑞典时间12月10日下午4:30,2015年诺贝尔奖颁奖典礼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音乐厅举行。出席典礼的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屠呦呦从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手中接过了诺贝尔奖的奖章和证书。这是中国科学家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屠呦呦是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现任中药研究所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她在青蒿素 (artemisinin) 的发现及其应用中做出了杰出贡献。疟疾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严重疾病,是热...

  • 气功对癌症康复有优势 气功抗癌研究仍需加强

    气功对癌症康复有优势 气功抗癌研究仍需加强

    全球癌症病例呈现迅猛增长态势。随着发病率和死亡率越来越高,癌症正成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国家首要的死亡原因和一个全球性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癌症患者因病痛影响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诊断、治疗、治疗的副作用等共同构成了患者的心理压力源,焦虑与抑郁在肿瘤病人中普遍存在。 即使经过治疗后已经完全清除了病灶,复发、转移与死亡的威胁,手术、放化疗引起的身体残缺与并发症,社会、家庭、职业角色的变化,以及慢性消耗性疾病带来的疲劳感、睡眠质量差、食欲不佳等问题都给癌症患者带来巨大的困扰,而这些仅仅靠药物是远远不能解决...

  • 针刺得气影响因素研究概况

    针刺得气影响因素研究概况

    在中医学几千年的发展史中,针灸作为治疗疾 病的主要手段之一,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了不可 磨灭的贡献。得气是传统针灸理论中的重要内容之 一,早在先秦时期就有 “气至而有效”的经典论 述,现代临床得气与疗效的关系也一直是研究热点 之一 [1 -4 ] 。要探究得气与临床疗效的关系,首先需 要明确如何才能得气,即影响得气的因素有哪些。 基于这一问题,我们通过阅读归纳古医籍文献,并 整理概括近年来国内外的现代文献,分别从干预因 素 [5 ] 和机体因素 [6 ] 两个方面对针刺得气的影响因 素进行概...

  • 热敏灸与穴位灸量学研究概况

    热敏灸与穴位灸量学研究概况

    热敏灸是指使用普通的艾条,点燃后在选取的 热敏化穴位上针对性施灸来治疗疾病的方法,热敏 灸过程中会出现浅表局部或深层远部的传热、透热 等现象,一般以热敏现象消失为度 [1 ] 。穴位的热 敏化则指在病理状态下,相关穴位产生一个局部渗 透的或远部深入的传导热感,甚至非热感,这种状 态的穴位则称热敏化穴位,即穴位的热敏 [2 ] 。穴 位热敏可由艾热的刺激引发并产生灸性感传甚或气 至病所,如 《灵枢》 所言 “刺之要,气至而有 效 ” , “刺”指针刺或艾灸的刺激。灸法具...

  • 读《痧证文献整理与刮痧现代研究》

    读《痧证文献整理与刮痧现代研究》

    刮痧的魅力之处有三:一是这门从远古石器时代传承至今的中华文明标志何以长荣不衰;二是在刮痧技艺流变中发现了经络及穴位,这些在何时与刮痧分离,又是在何时重回刮痧体系中的;三是刮痧对于认识、研究生命本质有何启迪。近日读中国中医科学院杨金生、王莹莹编著的《痧证文献整理与刮痧现代研究》获益匪浅。 砭术为医术之源 刮痧在远古石器时代称砭(碥)石治病。《山海经》记载“医源于砭”,砭石出于东方高氏之山,《素问·异法方宜论》也说“砭石从东方来”。砭石分...

  • 《寒湿疫:新冠肺炎中医诊疗与研究》自序

    《寒湿疫:新冠肺炎中医诊疗与研究》自序

    人类之历史,既是一部医学发展史,亦是一部与瘟疫斗争之血泪史。中医之“疫病”相当于现代医学之急性传染病,有着发病急遽、传播迅速、致死率高的致病特点,故常为病者所惧、医家所重。己亥末庚子初,新冠肺炎暴发,席卷全球,给人类带来了百年未有之浩劫。余临危受命,以中央指导组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疗救治专家组共同组长之职,于己亥除夕抵达江城武汉。 武汉疫区先有秋旱之劫,又逢罕见暖冬,当冷不冷,当雪非雪,替之连绵阴雨,湿冷异常,此非其时而有其气也;依“冬九九”节气划分,此...

  • 中医方剂功效精准性量理法的研究

    中医方剂功效精准性量理法的研究

    作为全科优势的中医面对疾病错综复杂的现象,怎样才能融会阳阴五行、贯通温寒实虚地辨证施治?怎样才能得到显著或者极至的疗效?怎样才能与时俱进地传承和发展中医?所有这些对于中医药同道都是极其重要的问题。笔者通过长期观察认识到,精准辨治是中医发挥疗效优势的关键,但由于西医观念的影响和中医历史的局限及发展的阻碍,并由于中医药体系的博大精深,存在对于人体机能复杂现象认知的问题和困难,如本质与现象、统一与对立、模糊与精准、空间与时间等,导致了中医药理法传承的创新不足,使得中医施治仍然不能精准纲目功效的性量,造成了方剂应用的难题,...

  • 病证结合观下的辨证论治与精准医学的对比研究

    病证结合观下的辨证论治与精准医学的对比研究

    精准医学与中医学虽属于两个不同的理论体系,但是两者在某些方面具有一定的共性,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可比性,通过对两者的异同性进行对比研究,以实现它们的互通与促进,丰富各自理论体系,为人类健康服务,为健康中国服务。 精准医学的背景、发展简史及概念 1. 精准医学产生的背景 20世纪以来,临床医学研究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已经从以前的直觉感受和经验的传统方式逐渐进入了依据实验室数据指标为标准的循证医学模式,循证医学随之兴起,其目的是寻找确凿证据支撑,随即以各类专家共识形成一些系列的临床指南报告诞生了,并产生了...

  • 基于文献研究解读腧穴的发生与特性

    基于文献研究解读腧穴的发生与特性

    腧穴疗法在中医临床疾病诊疗、防病保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黄帝内经》的腧穴理论内容详尽,流派众多,堪称古代针灸学的“第1次大总结”,相关条文主要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本输”“邪气脏腑病形”“寿夭刚柔”“官针”“终始”“经脉”“经筋”“骨度”“背腧”,...

  • 《四部医典》本源医理研究

    《四部医典》本源医理研究

    《四部医典》是藏医药学最具代表性的经典著作,其本源医理是藏医学的核心理论思想,必须参阅历代藏医先贤对《四部医典》术语名词、医理思想、实践要法等诸多内容进行的注疏与解析,并通过专家老师指导和系统学习,再到具体临床实践中进行验证,方能较为客观、准确地领悟、掌握其本源医理。 《四部医典》记载了藏医药学中最系统、最完整、最根本的理论体系,是由著名藏医学家玉妥·云丹贡布及其弟子编撰完成的一部集学术理论与临床实践于一体的藏医药学百科全书。该书是藏医药学最具代表性的经典著作,代表了当时西藏最高的医疗水平,...

  • 评《国医大师邓铁涛学术经验传承研究》

    评《国医大师邓铁涛学术经验传承研究》

    2021年7月,刘小斌等主编的《国医大师邓铁涛学术经验传承研究》由广东科技出版社出版,该书扉页写道:“谨以本书之成纪念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国医大师、我们敬爱的导师邓铁涛教授!”体现了作者对老师的真挚敬意。 该书在扎实的文献收集、理论研究及现代科学研究下,将邓铁涛宏大的学术体系溯本求源、条分缕析。该书的出版在很大程度上标志着邓铁涛学术经验传承研究的新突破,该书的研究模式对于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研究能起到示范效应,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拓宽研究视野 既往对邓铁涛学术经验...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