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研 第7页

研 第7页

  • 中医临床研究  平台建设瞄准“国际化”

    中医临床研究 平台建设瞄准“国际化”

      编者按:中医药是我国五千年文明传承的瑰宝,是我国独具特色的卫生资源,也是我国少数几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且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行业,因此“国际化”已成为本世纪中医药发展的大趋势。为了进一步提升中医领域的科研水平,使中医药的科学研究成果能够更广泛地被国际了解、认可和接受,应吸引不同地区研究人员共同参与项目的全过程,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在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同生育阶段中医防治方案及转化应用研究》实施过程中,对中医临床试验研究国际化进...

  • 酷爱中药 研究艾叶

    酷爱中药 研究艾叶

      《尚书·益稷》云:“烝民乃粒,万邦作乂。”“乂”与“艾”是通假字,有治理、安宁的意思。与治国的道理相同,艾被称为“医草”,有治百病,使机体安宁的作用。医学意义之外,艾还具有广泛的社会学意义。写艾之人,古今有之;揭示艾含义者,医人、文人有之。文且不论,医人写艾者亦难计其详,500年前明代医家李时珍父子算是其中的两位:李父闻言有《蕲艾传》赞艾,说它“产于山阳,采以端午,治病灸疾,功非小补&r...

  • 古医案研究慎用数据统计

    古医案研究慎用数据统计

    古代医家记写医案是选择性记录,记难不记易、记变不记常。我们看不到所选医案代表的“总体”,只能看到“样本”,这些样本又不是从总体中随机抽取的,而是选择性记录和保留的,因而不可能真实反映“总体”的情况。 中医医案,在古代又称诊籍、脉案、方案或病案,它是古代医生临证实践的记录,客观地记录医生诊病中辨证论治和处方用药的过程,是我国历代医家临床经验的结晶。中医医案是传承历代医家学术思想和经验理论的重要载体,认真研读医案,可以探究医家辨证施治、遣...

  • 陕甘宁边区第一个中医团体:国医研究会

    陕甘宁边区第一个中医团体:国医研究会

    陕甘宁边区自然环境恶劣,社会经济文化落后,医疗卫生整体状况极差,几乎没有正规的医疗机构。人民群众虽大多相信中医,遍山郊野也皆有中药,中医人才亦复不少,但真正有研究、有经验的中医却寥寥无几,一些中医肆意无忌。为“提高边区国医质量,达到国医科学化;培养新国医人才,一方面解除人民痛苦,同时以新鲜血液灌溉国医事业”(《国医研究会呈文》),边区政府于1940年成立了第一个中医学术团体:陕甘宁边区国医研究会。 为使“国医科学化”而成立 为充分发挥陕甘宁边区一千...

  • 古医籍研究应注意古今中西异同

    古医籍研究应注意古今中西异同

    中医古籍文献,是中医之“根”,如何在中医诊疗指南编制工作中做好古医籍文献研究,做到继承不泥古,发扬不离宗,现略表个人看法,供批评指正。 从疾病史入手辨别古今异同 在浩如烟海的中医古籍文献中,去研究一个疾病,如果单纯依赖图书馆检索,可能是“瞎子点灯”。因为当前古籍文献检索尚未发展到疾病诊疗技术方药的程度。笔者建议从李经纬总编的《中国医学通史》入手。该书有各学科、各历史时期的诊疗技术发展史,可提供各历史时期有关医家、著作名称、学术成就的重要线索,在此基...

  • 中药上市后要做好临床研究

    中药上市后要做好临床研究

    随着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中药上市后临床再评价开展如火如荼,作为上市后的后续事宜应做好临床研究。笔者对中药临床研究存在的问题思考如下: 首先,中药上市后临床研究安全性指标设计“八股”现象严重。中药上市后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应以临床实际应用中的治疗特点和安全性风险为主要设计线索或假设,进一步深度研究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但是目前中药上市后临床评价安全性指标设计“八股”现象非常严重,例如:所有中药上市后临床评价安全性指标都设计便常规,但本指标设计受饮食等因素干...

  • 中西医合作团体:中西医药研究会

    中西医合作团体:中西医药研究会

    中西医团结,创造新医理 1944年春,定边城区发生了白喉瘟疫,流行甚快,医治困难。三边分区专署于5月9日召集中西医生座谈,希望交换经验,得出治病良方。大家一致认为,中西医必须合作,才能增强医药工作力量,于是就提出组织医药研究会(《三边分区中西医药研究会》)。“参加的有中药铺十一家,有驻军卫生部和医院、地方的治疗所,共有西医十一人、中医九人、兽医六人、外科三人、接产妇三人”(《定边成立医药研究会,中西医生合作治病》)。 1944年7月中旬,延安县召开中西医会议,讨论中西医合...

  • 中医四诊仪器研发

    中医四诊仪器研发

      编者按:自上世纪50年代我国学者开展脉诊仪研究以来,已在脉诊仪、舌诊仪、四诊仪等诊疗仪器研发方面取得一批成果。在新形势下,为进一步系统梳理中医四诊的源流和现状,深入研讨中医四诊仪器研发的主要瓶颈,明确未来发展方向,5月15~16日,围绕“中医四诊仪器发展的关键问题与前沿方向”的主题研讨会召开,现摘编部分专家的发言,以飨读者。   医改给中医药发展提供了契机,中医药为医改提供了动力,医改离不开中医药。美国医药卫生的经费占GDP(国内生产总值)的8%,中国占5%,而中国的GDP是...

  • 用络病理论指导难治性疾病防治研究

    用络病理论指导难治性疾病防治研究

      与时俱进的学术理论创新是中医药学科保持蓬勃生机的内在动力,只有重大学术理论创新才能带来治疗方法和药物的革命性变化。络病学学科的建立发展过程,为在21世纪生命科学时代中医自身学科发展探索了一条有效途径,即“理论+临床+新药”的发展模式,真正实现理论、基础与临床的相互转化。   纵观两千年的形成发展历程,中医药始终遵循“以临床实践为基础,以理论假说为指导,以治疗方药为依托,以临床疗效为标准”的中医学科自身发展规律。以史为鉴不难发现,从秦汉时期《黄帝内经》奠定中...

  • 李约瑟与战时中医药科研

    李约瑟与战时中医药科研

    考察中国荐论文 以著《中国科学技术史》闻名的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于1942年来到重庆,担任中英科学合作馆馆长。 来华之前,李约瑟在鲁桂珍影响下,已经对中医药有所了解。鲁桂珍出生于医药之家,“鲁桂珍是鲁茂庭(字仕国)的独女。她有两位弟弟。鲁茂庭是南京的—位富裕药商。她曾在上海雷士德研究所工作,当时伊博恩认为传统中医对脚气的食疗方法有合理性,指导鲁桂珍等进行了一次用西代科学检验中国传统医学疗法治疗脚气的尝试,治愈了80名患脚气的纱厂工人。1937年鲁桂珍来到李约瑟的英国实验室...

  • 探索新型举国体制中药研发体系

    探索新型举国体制中药研发体系

    10月25日,中药资源与大健康产业峰会—首届西部中医药论坛暨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资源学分会成立大会在贵州省贵阳市召开。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中华中医药学会会长王国强在会上指出,推动企业成为中药研发主体,探索新型举国体制的中药研发体系。发挥中药资源优势,助推大健康产业。 会前,贵州省省委书记陈敏尔、贵州省代省长孙志刚会见了王国强。贵州省副省长何力出席成立大会。 会上,王国强表示,大力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必须充分发挥好中药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此次峰会就是要进一步探索中...

  • 中医在“精准”药物研究方面有独特优势

    中医在“精准”药物研究方面有独特优势

    有了“精准”的证候规定,有了“精准”的状态描述系统,以此为参照系,基于统计分析,就可筛选出针对各种病理状态的“精准”药物(或其他治疗手段),同时使中医学对药物作用的认识进一步精准化。从近年来对非小细胞肺癌治疗手段的进步可以看到,医学诊断的精准化带来的药物研究参照系的精准化,对精准药物研发至关重要的作用。 精准医学助推精准中药研究 肺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中国,居城市人口恶性肿瘤死亡原因的第一位。非小细胞肺癌约占所...

  • 抓住机遇,大力研发民间中医药

    抓住机遇,大力研发民间中医药

    民间中医药是我国中医药事业和医药卫生事业的一支重要力量,我完全拥护30年前老革命家习仲勋同志提出的理念:“中医中药来之民间,用科学方法加以研究提高,再用之民间,为人类造福。”此语指明了中国民间中医医药发展的渊源、宗旨、方向、方法和目标。 30年来,由于党和政府的关心指导,人民群众的喜爱支持,以及同道的坚持努力,我国民间中医药的研究与开发取得了长足进步和丰硕成果。我们更要看到,在新时期,在越来越国富民强的今天,在习近平总书记率领的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人...

  • 培养有国际视野的中医科研人才

    培养有国际视野的中医科研人才

      7月的南京,烈日炎炎,与气温同样火热的还有南京中医药大学举办的“系统生物学与中医药”研究生暑期学校。本次暑期学校邀请了美国NI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美国Emory大学、香港浸会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等国内外著名高校及科研院所的10位专家,以英文授课为主,介绍国际最前沿的研究和技术,使广大学员获得“科学技术的高峰体验”,从而激发广大研究生的创新思维。   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是教育部推出的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思想交流、...

  • 活血化瘀法研究不断开创新领域

    活血化瘀法研究不断开创新领域

    活血法、化瘀法是中医医疗中十分古老的治病法则之一,将两法合而并用而成的,活血化瘀法也有着很悠久的历史,历代医学家在其医疗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使其日趋完善。在他们的著作中,对各类临床疾病何以需要活血化瘀治疗,活血化瘀的理、法、方药,以及疗效观察,都有内容十分广泛的记载。 上世纪50年代后期中西医结合方针确立后,活血化瘀的显著疗效又在中西医结合的研究中得到了现代医学的验证,进而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多年来血瘀证和活血化瘀研究先后被列入四个五年计划,成为中西医结合学术研究有活力、见成效、受国内外关注的领域之一...

  • 立足于医学研究的基本对象——身体

    立足于医学研究的基本对象——身体

      山东中医药大学刘鹏博士的《中医学身体观解读》,立足于医学研究的基本对象——身体,这本身就是一个新颖的选题。因为一切医学问题的提出、解决与应用,都是围绕它展开的,中医学自然也不例外。   对于身体的理解,中西医学的认知是不同的,这是《中医学身体观解读》要表达的主要观点之一。中医学把人看成是流动着的生命,注重对身体动态功能演变的阐发。在中医学的视角中,身体“绝非等同于肌肉骨骼的‘堆砌物’”,“不能只泥于解剖,而必须全面考察和...

  • 研究生物标志物 发展中医证候疗效

    研究生物标志物 发展中医证候疗效

      科学研究从微观走向宏观,整合的系统生物学即将来临,国外的现代医学正从经验医疗向个性化预防、诊断、治疗方案的医疗模式转变,这与中医辨证论治的思想不谋而合。基于各种组学方法筛选出的生物标志物(药物靶标)可用于早期诊断疾病、预测疾病、判断药物疗效和评估患者预后等。血液神经—内分泌—免疫学的网络调控作用、尿代谢组学指标等涉及大量内源性物质的变化,能比较充分反映患者的整体状态,可以通过研究发展为中医证候疗效非常恰当的生物标志物,从而成为中医药机制研究与疗效的指标。   转化医学框架下开展研...

  • 药膳中药炮制的现代研究

    药膳中药炮制的现代研究

    药膳用中药炮制的技术,是从1980年成都同十二堂药膳餐厅开 业后,开始对其研究,研究目的要逐步用现代科学理论来阐明药 膳用中药炮制的原理,使其标准、规范、入膳安全。 前先对药膳用中药炮制理论和炮制方法的研究。比如,“天麻鱼头”这道药膳菜,其功效是:平肝熄风,定惊止痛,行气活 血。适用干虚风头痛、眼黑肢麻、神经衰弱、高血压头昏等症。 针对天麻鱼头的功效和适应证,我们在炮制天麻时,首先考 虑其引天麻药性到达头顶,用什么药和辅料可以达到这一目的, 我们研究认为首选川芎、茯苓、二泔水来炮制天麻。...

  • 清朝康熙帝讲求养生之道 研讨医理药性治病方法

    清朝康熙帝讲求养生之道 研讨医理药性治病方法

    清朝康熙帝不仅创造了康熙盛世,而且通读儒学经典,学习自然科学,讲求养生之道,并经常和臣下研讨医理药性,治病方法,他赐方治愈了不少臣子的顽疾。 据清宫医案记载,康熙之御前武英殿赫世亨,于康熙四十六年患痢疾,久病不愈。经御医刘声芳诊治为“下痢赤白,色如鱼脑,里急外重,腰腹疼痛,年老气虚,又兼病后六脉尚大,脉症不宜,其病甚险,恐变虚脱之症”。“迭服医药无效”,卧于病榻,奄奄待毙。嗣后经康熙特旨,改为饮食调治,赏食野味,和养胃气。据七月初八日之奏折称:“...

  • 研读经典之要点

    研读经典之要点

      ●博大精深、昭源质本、与时偕进是中医药学的三大特征。   ●医经,不仅昭铸了很多医学发现与医学发明,富藏学术资源,还有诸多难以计数的学术生长点,以供后来者续接和培植。   ●经典的诠释既为方法也是创新,经典的诠释学体系是基于经典原创思维的最为重要的发展路径。在诠释经典的同时,也壮大了理论内涵,使理论不断出新、增长、壮大,这也是古代中国学术发展的规律、方法和路径。   在流传中能自我壮大为体系的源头名著被称作经典。任何学科都把它的经典著作视为宝贵的学术资源或财富,中医学更是如此。中医药的经典著作,...

  • 研究清宫医案中时方的应用

    研究清宫医案中时方的应用

      时方是相对于经方而言,实寓时下之方、时令之方之义,又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时方,概指唐宋以后的方剂,率多历代名家名方。狭义时方,一般指金元以后医家创制的方剂,尤以温病学家所创制方剂为代表。前者如《千金》温胆汤、《局方》藿香正气散;后者如吴又可之达原饮、吴鞠通之桑菊饮等等,不胜枚举。从方剂学发展史来看,无论是数量还是诊治范围,时方方剂都远远超过经方方剂。   研究清宫医案中时方的应用,有以下几个特点:   1.不少唐宋金元时期的时方,也是历史上著名的方剂,如温胆汤、犀角地黄汤、香苏散、泻白散、清暑益气汤...

  • 益气活血法促进神经再生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益气活血法促进神经再生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多年来,我们课题组从事中医药防治中风治则治法研究,较好地阐明了名老中医王乐匋教授所创立的益气活血法及其代表方剂脑络欣通的神经保护作用。在既往的研究中,我们课题组已对大鼠脑缺血损伤动物模型的建立探索了稳定、可靠的造模方法。同时,从形态学、血液流变学、凝血和纤溶、兴奋性氨基酸、自由基损伤、细胞因子调节网络、神经元与胶质细胞的关系、细胞凋亡及其信号转导通路、诱导干细胞增殖分化等角度,对益气活血法及其代表方剂脑络欣通进行了研究。已有的研究表明脑络欣通和左归丸均能促进体外培养的NSC生长和分化,益气活血治法和补肾生髓...

  • 应将吸烟纳入中医病因病机学研究范畴

    应将吸烟纳入中医病因病机学研究范畴

      吸烟是多种疾病独立的危险因素。烟雾为火热之气,其火热有烧烤薰灼之害,极易动火生痰。烟毒入肺,随气血周流一身,遍布脏腑百骸,为害多端。   当代中医对吸烟致病的主流研究与认识存在不足。对吸烟危害的认识与论述不够。中医传统的病因病机分类,大致将病因分为三类,包括内因、外因、不内外因。在这些分类之中,没有包含吸烟及其危害,各版《中医基础理论》中有关病因病机的论述未见涉及吸烟的相关内容;即便是《中医内科学》在讨论与吸烟关系最密切的病证,诸如胸痹、中风、眩晕、肺系病证、癌症等疾病病因时,也鲜见有吸烟致病机理的论述...

  • 择时服药 中医时辰药理学研究

    择时服药 中医时辰药理学研究

    择时服药是中医时辰药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它是根据病情发展变化,明确时症之间的主次关系,掌握时症相参互补的原则,尽量使药与人体节律同步协调。除依四时节律立法用药外,还应考虑一天中服药的最佳时刻。 涌吐药宜清晨午前服因为“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此天气在上,人气亦在上……故宜早不宜夜。”如《东医宝鉴》以吐法截疟,所载截疟常山饮、截疟七宝饮、截疟饮、人参截疟饮等方均强调“辰巳午前用药取吐”。...

  • 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 协同创新体系建设与探索

    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 协同创新体系建设与探索

    编者按: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是独具特色的中华民族文化,也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为发展中医药事业,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其中,“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项目”(以下简称“基地”)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曾被纳入国家“十一五”总体发展规划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发展规划,是迄今为止政府资金投入最多的中医专项。 基地的业务建设坚持以基本条件建设与能力建设为主线,对重点病种的研究提供支持和保障,同时着手管理体制和运...

  • 中医理论指导研究脑退行性疾病共性机制

    中医理论指导研究脑退行性疾病共性机制

    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是退行性脑病中发病率最高的两种疾病,目前对其发病机制缺乏清晰认识,尚无确切有效的治法。基于“肾生髓”理论,中医学认为二者发病的基本病机属于肾精亏虚而致脑髓空虚,基本证侯同为肾虚髓空,临床应用益肾生髓为基本治疗原则,体现了中医学异病同证的独特思想。现代医学认为神经元凋亡或者死亡是这两种疾病的共同病理表现,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受到脑内两大具有阴阳属性的神经递质的调控,即兴奋性神经递质谷氨酸和抑制性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异病既然可以同治,必有其共同的物质基础。抓住中西...

  • 新形势下中医理论研究与发展战略专家共识

    新形势下中医理论研究与发展战略专家共识

    一、中医理论是中医学数千年临床实践经验和学术思想的结晶,是中医学科特色的集中体现,是中医药生存与发展的基石和前提,是在中医药创新驱动发展中需要首先予以关注和支持的战略核心,在中医药发展及健康中国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前瞻性的重要地位。 二、近30年来,中医理论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为未来深化创新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但相比于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和健康服务业快速发展的迫切需求,中医理论的发展现状尚难以满足人们健康保障、中医临床实践和中医药相关产业快速增长的需要。主要表现为传承不力、创新不足、转化滞后、应用指导作...

  • 岭南医学研究须拓宽视野

    岭南医学研究须拓宽视野

      岭南,是指五岭包括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以南的粤、桂、琼、港、澳等地区,广义还包括福建、湖南、江西与广东接壤部分,台湾、越南北部。岭南医学产生并发展于岭南地域,是中国地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吴粤昌归纳为四性,即继承性、区域性、务实性、包容性;邓铁涛归纳为“三重视”,即重视岭南地区的多发疾病,重视岭南地区的特产药材和民间经验,重视吸收新知。岭南医学一方面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和独特的地域特色;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变迁,服务对象和范围发生了重大变化,如核心地域广东常驻人口已经...

  • 传承创新齐驱,推进中医药科研

    传承创新齐驱,推进中医药科研

    中医药只有紧跟科技发展步伐,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不断挖掘和研究中医药学术理论和临床成效,才能产生更多有世界影响的科研成果。有关中医药的研究取得了越来越多的进展,但仍存在诸多方法学问题,以经验为主的中医疗法如何构建符合传统医学自身特点又被现代科学认可的研究模式,是目前中医科研的焦点和热点。那么,作为中医药人,又该如何应对挑战,巩固优势,创新发展呢? 突破瓶颈 建立多层次中医药传承模式 “中医的创新发展面临重大需求”,安徽中医药大学校长王键表示,坚持中医理论的指导,并在实践...

  • 青蒿素科研方法 兼与李慎明先生的几点商榷

    青蒿素科研方法 兼与李慎明先生的几点商榷

    •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中医药学现代化发展以及现代医学发展,认真贯彻“中西医并重”“中西医结合”方针,形成集成优势,在不断探索和研究中西医结合防治疾病的思路与方法中,逐步形成中西医结合的生命观、医学观、疾病观和方法论 •与时俱进,及时引进、消化、吸收现代科学、现代医药学和中医药学等先进科研方法,保持科研方法的科学性、先进性,是中医药或中西医结合科研的关键之一。 •青蒿素研制成功并获2015年诺贝尔奖,其源泉是&ldq...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