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研 第12页

研 第12页

  • 陈宝贵学术思想研讨会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陈宝贵学术思想研讨会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10月9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召开第三次局务(扩大)会议,总结2015年前三季度重点工作进展和深化改革工作方案落实情况,研究部署第四季度重点工作。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主持会议,并强调要以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为动力,加快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深入剖析屠呦呦获奖带来的启示,认真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王国强表示,要做好李克强总理祝屠呦呦获奖贺信的学习宣传工作;进一步梳理中医药传承创新的未来需求和现实问题,进一步明确中医药传承创新的总体思路和方向目标,进一步聚焦中医药传承创新的前沿问题和重...

  • 藏医药学硕博研究生 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

    藏医药学硕博研究生 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公共卫生学院教授May-Choo Wang日前为青海大学藏医学院研究生上课。截至目前,加州大学已派遣赴青专家11人次,青海大学也已有9位博士研究生赴美学习。 此次为May-Choo Wang教授第三次到访青海大学。讲课期间,她围绕藏医药临床研究,以自己的研究经验为例,为学员们讲授了科研设计中的真实验研究和准实验研究、观察研究等医学科研方法。 2007年,青海大学藏医学院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公共卫生学院签订了关于培训青海大学藏医学专业硕博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合作备忘录...

  • 为医当研读经典精于临床

    为医当研读经典精于临床

    这还是今年夏天发生的一件事。周日的清晨,我被手机的铃声叫醒,原来是朋友的父亲想在泸州找一个中医专家给他看看病,最近3周来他实在太痛苦了,希望我能帮老人家瞧瞧。 这位老人姓李,是四川达州市一名教师,今年68岁,退休后居住在成都双流县。既往有糖尿病和高血压病史十余年,但经过药物治疗,都还比较平稳,一直没有大碍。3周前的一个中午,天气实在闷热,忍不住吹了一会儿空调,到了下午,突然感觉寒颤、高热,体温38.5度以上,伴有头身困重,口淡乏味,汗出不畅,家属急忙把他送到双流县省人民医院分院就诊,医生建议住院治疗。谁知...

  • 陈士林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陈士林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陈士林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养成了奋发有为、不断开拓、乐于沟通、团结协作的品质,带领全所干部、职工全面抓住机遇,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充分调动干部职工的创新积极性,开创了全新的管理局面。 陈士林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所长;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合作中心主任;欧亚科学院院士。自2012年起负责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管理工作以来,带领全所干部、职工全面参与“五位一体”的布局建设,抓住机遇,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立行立改、推陈出新,通过一系列措施充分调动干部职工的创新积极性,有效提...

  • 刘渝松 精研医术孜孜以求创佳绩

    刘渝松 精研医术孜孜以求创佳绩

    刘渝松,是重庆市中医骨科医院筋伤三病区主任,重庆市中医骨科医院筋伤中心副主任,全国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郭剑华学术经验继承人,重庆市第二批中医高级人才培养对象。2015年荣获“全国医德标兵”称号,同时荣获“重庆市第三届优秀青年中医”称号。2016年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称号。 工作十多年来,刘渝松一直从事中医筋伤疾病的临床治疗与研究工作。应该说,在以经验为主导的中医领域,这样的从业经历很不起眼,在普遍信奉老中医的氛围中,刘渝松能够脱颖...

  • 中医五运六气研究专家齐聚长春中医药大学

    中医五运六气研究专家齐聚长春中医药大学

    7月初,全国中医五运六气研究方面的专家齐聚长春中医药大学,为各地近百名中医五运六气教学、医疗、科研骨干和爱好者授课。 这是长春中医药大学第四次承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育部的全国五运六气师资培训项目。培训期间专家为长春中医药大学五运六气示教馆揭牌,并参观了示教馆。五运六气示教馆是长春中医药大学苏颖教授带领研究团队,根据五运六气理论,结合现代科学技术,独创的中医经典实践教学场地。 长期以来,长春中医药大学高度重视中医经典教学和科研,尤其在《黄帝内经》,以及中医运气学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取得了丰...

  • 韩明向:60载医教研路从未停息

    韩明向:60载医教研路从未停息

    他身为国家级名老中医,待病患谦谦有礼,对学生不耻下问,极重视跟学生的交流,倾囊相授,帮助每一位学生在短时间内提升临床技巧。 他常告诉学生,不要见病治病。有一次遇到一位多源性室性早搏的患者,他没有见心病就局限于治心。临床辨证见患者舌苔厚腻而黄,脉濡滑,心细胆大的他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治之,效甚,且再无复发。 他热爱科研,认为科研能为学术发展和临床进步提供不竭动力。他拥有国家专利局发明专利2项,研制国家三类新中药2种,获得科研类奖项7项,曾是安徽第一个中医学重点学科——安徽中医药...

  • 维吾尔区地产中药民族药研发

    维吾尔区地产中药民族药研发

    4月15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15年中医民族医药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今年新疆将大力提升基层中医民族医药服务体系和能力建设,提高中医民族医疗服务群众的覆盖面和可及性,让各族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质优价廉的中医药服务。同时,以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为新引擎,发挥独特优势,启动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中医民族医药国际服务中心、服务区与服务点建设。 目前,帕雪雅等18种维吾尔医诊疗项目已纳入自治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项目目录,自治区中医医院4种院内制剂和维吾尔医医院的26种院内制剂经...

  • 973项目“脉络学说理论研究”

    973项目“脉络学说理论研究”

    近日,由吴以岭院士担任首席科学家主持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基于心脑血管病变的脉络学说理论研究”2014年度工作总结会在北京召开。该项目是2006年主持承担的国家973项目——“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血管病变防治基础研究”的延续和深入,在2013年顺利通过科技部组织的中期评估后,近一年来项目组在“基于临床、传承经典、创新理论、指导临床”研究思想引领下,以中医络病理论和脉...

  • 傣医药 记云南民族医药研究李朝斌

    傣医药 记云南民族医药研究李朝斌

    多年来,李朝斌怀揣着一个“梦想”:傣医药的产业化开发。如今已年逾古稀的“好摩雅(好医生)”,仍步履匆匆——编撰傣医药本草类辞书,研发傣医新药和保健品,推动举办民族制药企业、创建民族医药博物馆。 作为民办的云南民族医药研究所所长的李朝斌,常自言是一个普通的民族医药工作者。但在傣医药现代研究者群体中,他的成绩却是难以掩去的“亮色”。他先后主编了《傣医四塔五蕴的理论研究》《傣医传统医药方剂》,参与编著《傣医中专班临...

  • 灸法治疗热病的临床研究

    灸法治疗热病的临床研究

      从古至今,“热不可灸”与“热病可灸”一直是灸界争论较为激烈而又至今尚无明确定论的问题。这与中医经典《黄帝内经》的治则“热者寒之,寒者热之”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为《黄帝内经》奠基性的治则“热者寒之,寒者热之”是很难被怀疑、甚至是推翻的。   古往今来在中医传统理论的严格指导下,灸法一直惯用“热者寒之”指导着临床实践。所以,灸法一直被用于治疗虚寒性疾病者为多,却很难被应用于“...

  • 对针灸理论的研究

    对针灸理论的研究

    喻晓春,香港大学生理学博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研究员、常务副所长。 分析国外针灸研究的文献不难发现,其研究目的、病种选择、研究方法、看问题的角度以及研究结论等,与国内针灸研究不尽相同。 发表在高水平期刊上的国外针灸研究显示,真针刺和假针刺、穴位和非穴位刺激均可产生相似的、没有统计学差异的疗效;针刺与安慰对照的效果相似;经皮电神经刺激疗法和扳机点刺激疗法等照样可以产生不错的疗效,显示不用传统针灸理论指导照样可以产生治疗效果。这些对传统针灸腧穴功能的特异性以及不同针灸手法等不同的针刺方法的疗效特异性提出了...

  • 中药研粉后调成膏状敷贴治疗多种疾病

    中药研粉后调成膏状敷贴治疗多种疾病

    将中药研粉后调成膏状敷贴于人体之特定部位,可以治疗多种疾病。尤其在三伏天,采用“膏药贴敷”,药力更易直达脏腑,用以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等冬季好发的疾病,疗效显著。 ●药物:取白芥子、延胡索各20克,甘遂、细辛、生半夏各12克,将此五味药共研成细末备用。每次取1/3,用生姜汁(100克生姜捣碎取汁)调成糊状,分别捏成6个小药丸,每丸约4克左右。 ●方法:将药丸按贴在直径3厘米的牛皮纸中心,分别贴于背部肺俞、心俞、膈俞6个穴位上(分别位于背部第三、第五、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 艾灸疗法临床应用研究新成果

    艾灸疗法临床应用研究新成果

    专家简介:许明辉,男,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传统中医师承导师。现任广西中医学院中医保健美容教研室主任,从事中医针灸临床工作二十余年。 许博士目前受聘于广西中医学院,从事教学及学院专家楼针灸科坐诊(周一、三下午,周五上午),临床上重视理论指导实践,不尚空谈, 以追求临床疗效为第一要务。因此,为各类常见病和疑难病症患者带来了福音,其临床应用具有神奇疗效。 艾草,自古在民间即有食用、祛风邪等用途,端午节有些岭南人士,除了会以糯米掺艾草制成“艾饭”等应节食品之外,还有人将艾草...

  • 气虚,血虚证的循经脏腑调理研究

    气虚,血虚证的循经脏腑调理研究

    亚健康状态是处在健康和疾病之间的状态, 在中国城市中普遍存在, 临床表现涉及到人体疲劳和精神状态、心血管、消化道、免疫系统[1]。积极调理人体亚健康状态有助于向健康状态转归。四诊合参辅助诊疗技术在临床中应用广泛, 在健康、亚健康、疾病状态诊断辨识中, 提高了中医诊断标准化的准确性和速度[2], 使中医诊断标准化, 规范化。中医证的标准化、规范化研究在临床辨证论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微观辨证”的新概念, 延伸了中医传统的四诊, 建立可量化、通过仪器收集的诊断信息, 有中医特色的微观参数是微...

  • 中国药膳研究会成立藏餐药膳学组

    中国药膳研究会成立藏餐药膳学组

    10月21日,中国药膳研究会民族药膳专业委员会藏餐药膳学组在京成立,并举办首届学术研讨会。中医专家、藏族名医、藏餐名厨等专家学者在北京藏医院研讨藏餐药膳研究开发、烹饪技艺和藏医的饮食疗法,北京藏医院介绍开展藏餐药膳工作的经验。 藏餐药膳学组成员由来自北京、西藏、青海、甘肃等地的藏学研究机构、藏医院、藏族餐饮企业等,由中医药、藏医药专家和餐饮文化大师、藏餐名厨等组成。为进一步推动藏餐药膳理论研究和技术交流,充分发挥藏餐药膳的食疗养生作用,指导和配合藏餐药膳学组工作,中国药膳研究会还成立藏餐药膳专家委员会。...

  • 中医脉象、舌象研究

    中医脉象、舌象研究

      中医脉象、舌象客观化研究的历史几乎一样长,但是舌象研究的成果比较容易为临床接受,而脉象研究则遇到了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   中医脉象客观化远未实现   研究者从一开始对脉象只当作生理学或病理学现象来研究,而没有把它当成一种触知觉,从心理学角度加以认识。   中医脉象客观化的实验研究在国内始于上世纪50年代。虽然新一代“脉象仪”(实为脉搏图描记仪)性能稳定、灵敏度高,所描记的脉搏图可以精确测量到毫秒、毫伏,也时有关于某某脉象图“客观化”的研究报道,但是中医脉象客观化...

  • 陈邦贤 医学史料学的研讨

    陈邦贤 医学史料学的研讨

    陈邦贤(1889~1976年)是我国医学史研讨的开拓者,也是我国中医科学院奉召建院专家之一。他是我国倡议医学史教育的先行者、教育家,创始了医学通史研讨、专科史、疾病史研讨,创始了医学史料学的研讨,使得医学史在我国逐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拜师丁福保 闯路医学史 陈邦贤自幼聪明, 4岁开端在爸爸妈妈的教习下识字读书。因其爸爸妈妈亦通英文,他8岁开端学英文,还曾随从王吉人学习英语。他学习反常吃苦,不畏风雨艰苦,还曾涉水至王师家肄业。早年中英文的学习为他日后开阔的视界打下了根底。陈邦贤13岁时,其父患...

  • 《新安医学研究集成》刍议

    《新安医学研究集成》刍议

    “古人往矣不行见,山高水深闻古踪。”(清·梁启超《去国行》)八百多年风云年月,有多少可追可忆的往事;八百多位儒医咱们,有多少可歌可泣的成绩;八百多部传世经典,有多少可圈可点的精彩,这就是新安医学留给中医的财富,留给人类的辉煌!由国家出书基金立项、安徽科学技能出书社出书的《新安医学研讨集成》一书,就是瞄着这段不寻常的前史去回忆、去根究、去整理、去总结的。这部164万字的大部头学术专著,汇聚了近20年来新安医学研讨的效果,从学术、临床和实验研讨三个部分浓缩了新安医学传承团队对新安医...

  • 从成语中研究中医药学习中医知识

    从成语中研究中医药学习中医知识

    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载和记录,其内容丰富多彩。在成语的大家族里,中医药是一个大的主题,从成语中研究中医药能更准确学习中医知识、掌握中医药理论。 病入膏肓 人吃五谷杂粮没有不生病的,小痛小痒,疾在腠理,要是大病一场,那就是病入膏肓。膏指心尖脂肪,肓乃心尖和膈膜之间的位置。古人认为膏肓是药力不能到达的地方。所以这个成语是说病已危重到不能救治的程度,多用来比喻境况严重到不可挽救的地步。《三国演义》五十二回曰:“吾观刘琦过于酒色,病入膏肓,现今面色羸瘦,不过半年,其人必死。”...

  • 重视经典 构建研讨生课程系统

    重视经典 构建研讨生课程系统

    1978年,闻名中医学家岳美中先生、方药中创建了我国中医研讨院(现我国中医科学院)研讨生班,由方药中长时刻掌管作业。那时,中医药研讨生教育可谓从“零”起步。长时刻从事临床和教育作业的方药中登高望远,以战略眼光,倾其才智和汗水,提出了中医研讨生教育的新理念、构建了顶层规划并一路艰苦饯别,奋力开辟,对我国中医药研讨生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作为首届研讨生、方药中的学生和传承者,结业留院一向从事研讨生教育的作业者,我感触、见证并饯别了中医药研讨生教育40年来的展开。 诞生于改革开放的中医研讨...

  • 失眠症的中医理法研究概况

    失眠症的中医理法研究概况

      睡眠研究在国内外均有基础和临床研究两部分。中医对睡眠的阐述已有二千余年,早在《黄帝内经》就有记载,主要通过阴阳、营卫气血学说对“寐寤”进行了比较深刻朴素唯物的阐述。有“卫气昼日行于阳,夜半则行于阴。阴者主夜,夜者卧;阳者主上,阴者主下,故阴气积于下,阳气未尽,阳引而上,阴引而下,阴阳相引,故数欠。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等描述。此后历代医家对此进行了临床与理论方面的补充,丰富和发展了中医睡眠医学。但睡眠问题仅作为“症&rdquo...

  • 中医药文化 把文化概念理清是研究文化的前提

    中医药文化 把文化概念理清是研究文化的前提

    •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进程中,儒学在文化精神和民族独立意志、华夏人格意识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增进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中医学与儒学的文史哲诸多方面,有其天然的内在联系,历史证明了二者有诸多方面的相互补充和相互促进。 •中医学的发展不是在自我封闭中完成的。没有外来文化(如佛学文化)的冲击,没有异质文化的融合,中医学也就不会如此完整。中国学术体系之所以有顽强的生命力,就在于它不断地吸收外来文化,历史不断赋予其新的内容。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几千年理论与实践的...

  • 读《黄帝内经百年研究大成》有感

    读《黄帝内经百年研究大成》有感

    上海中医药大学王庆其教授等主编的《黄帝内经百年研究大成》,全书183万字,历经8年之久,终于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了。王庆其老师渊博的学识、深邃的科研目光、老骥伏枥的雄心壮志,以及团队精诚合作、深入钻研的治学精神,都值得我辈学习。今将读后感加以梳理,以供同道商榷。 •《内经》研究成果梳理的集大成之作 《黄帝内经百年研究大成》,顾名思义,是对近百年(1911~2011年)来《黄帝内经》研究状况的系统、全面梳理,全书分《内经》文化研究、《内经》学术理论研究、《内经》语言文字及文献研究...

  • 树立传统中医思想就是研习经典

    树立传统中医思想就是研习经典

    当下,中医药振兴展开迎来了有利地势、有利地势、人和的大好时机。十九大报告作出“坚持中西医偏重,传承展开中医药作业”的重要布置,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中心的党中央对中医药展开的高度重视,为咱们在新时代推进中医药振兴展开提供了遵照、指明晰方向。在大好形势下,怎么做好中医药的传承展开是值得中医人考虑的问题。 笔者以为,在临床上遵照传统中医思想是传承展开中医药的要害。现在,考量一个单位或许个人的中医临床展开情况,中医处方量、中药药占比是首要的考量根据,这是客观的规范,但也存在必定的问题。...

  • 《伤寒论》研讨思路 医治办法与对病下药

    《伤寒论》研讨思路 医治办法与对病下药

    临床思想的来历最早是张仲景序文写到的“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批评“各承家技,一直顺旧”,这要求医生在临床中要多读经典、多领会、多立异。 象数理论的实践 道家常称“天人合一”。着重的是一,但从医学的角度看,长时刻仰观天象,俯察地舆,意图是中知人事。中医疾病发生学的起点就是人与天然是否谐和,这联系到疾病的发生。《伤寒论》序文说:“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这是人与六合...

  • 张震对中医气机学的研究及其证治略述

    张震对中医气机学的研究及其证治略述

    •张震指出,当前人群中发病率较高的证候之一便是气机紊乱,通常在功能性疾病和不少器质性疾病过程中均易出现。 •疏调汤为通治气机失调的“广谱方剂”,可以治疗所有肝气失调证。在治疗气机失调时,不可忽视调和脾肾之气,张震将这种治法称为“一体两翼”,“一体”就是疏调肝经气机,“两翼”就是健脾与补肾。 国医大师张震从事中医临床工作70余年,是中医证候学系统研究的开创学者,且对中医气机学的研究认...

  • 中医问诊内容的发展历程 中医问诊客观化研究现状

    中医问诊内容的发展历程 中医问诊客观化研究现状

    中医问诊内容及客观化研究探析 中医问诊是指医生采用对话的方式,向患者及其家属了解疾病的发生时间、发展及现状、治疗过程等,是诊断疾病的方法之一。中医问诊是中医四诊之一,是医生了解患者病情的重要方法。由于疾病的某些情况,如患者的自觉症状、过去的情况、用药效果等,只有通过问诊才能了解。在某些疾病或发病的早期,患者缺乏明显的客观异常体征而问诊获得诊断病情的资料就显得尤其重要。 中医问诊内容的发展历程 综合中医问诊的发展过程,查阅相关文献,根据其时间大致可以分为以下3个阶段:初期:先秦时期至战国时期;...

  • 术数,田野研究与中医

    术数,田野研究与中医

    经方配伍术数机制研究方法 学界久享盛誉的“诺贝尔奖”设立者Alfred Bernhard Nobel,同样以“炸药大王”著称于世,其发明的129种炸药,脱胎于中国著名的炼丹家葛洪发明的火药(又称“黑火药”)。熟知的黑火药“一硫二硝三木炭”基准配比(2KNO2+S+3C=K2S+3CO2↑+N2↑+Q),具体实践中,据不同用途、条件,准确用量时也有差别。这种大致比例确定,实际运用又有相应调整的...

  • 中西医在认识物质与研究方法上的差异

    中西医在认识物质与研究方法上的差异

    中西医世界观与方法论的不同,决定了中西医在认识人体和诊疗疾病上的差异。 中西医的共同点有三:都是基于物质而形成与发展的;都只研究了复杂物质世界的一个方面,而且都采用了使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方法;目的都是为了疗效,即为了人类的健康。为疗效而存在,为疗效而发展,综合考虑近期疗效、远期疗效、不良反应等,使患者收益最大化。在这三个共同点基础上,又有物质层面、研究方法和解决临床问题的差异。此文仅就中西医在认识物质与研究方法上的差异进行探讨。 认识物质上的差异 元气论的世界观决定了中医必然走向宏观,原子论的世界...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