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研 第10页

研 第10页

  • 探索研发实验服务 推广中医诊疗技术

    探索研发实验服务 推广中医诊疗技术

    为提升中医临床医生诊疗能力和技术水平,培养一批过硬的中医临床诊疗技术骨干,日前,市级继续教育项目——《子宫内膜增生症的规范化诊治》中医诊疗技术培训班在江苏省大丰市中医院举办。 培训班邀请中医专家就子宫内膜增生症的规范化诊治相关内容系统讲授,旨在提升全市妇产科卫生技术人员在中医特色临床诊疗技术规范化方面的能力。 4月3日,中国中医科学院研发实验服务基地召开会议,决定根据首都科技创新券的管理办法,充分发挥自身科研资源优势,探索出一条市场化条件下中医药研发实验服务的最优路径,助推首都科技创新...

  •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医研产学”四位一体互动发展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医研产学”四位一体互动发展

    1月18日,广州中山图书馆。3名护士在舞台上翩翩起舞,引起台下观众全体起立模仿。其实,这是广东省第二中医院(下称“二中院”)公益讲座的一个环节,教大家做二中院最新创立的“健康操”。 在广东省,年轻的二中院一直以“走差异化之路”而著称。上面的故事是其中一个小小的缩影。作为国内最早成立的中医研究所,二中院1986年获批筹建,1993年正式成立,成为省卫生厅、省中医药管理局唯一的直属中医医院。与拥有深厚历史积淀的同行相比,二中院必须...

  • 经典文化研讨 李茂如资料暨学术成果

    经典文化研讨 李茂如资料暨学术成果

    3月17日,李茂如捐赠资料暨学术成果研究室在北京中医药大学成立,《大医垂范——李茂如人生实录》纪念册同时印发。 李茂如(1917-2001),著名中医学家、中医文献目录学家。1932年在北京西鹤年堂当学徒,1942年入京城四大名医之一汪逢春先生主办的“北京中药讲习所”学习,并拜名医赵树屏学医。曾参与创建山西省中医医院、山西省中医研究所、山西中医业余大学等,为山西省中医药事业做出了贡献。他勤奋一生、清贫一世,在艰苦的条件下保存了从民国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医...

  • 中药企业创新 中药制剂研发应用

    中药企业创新 中药制剂研发应用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谈到创新,全国人大代表、神威药业董事长李振江感触颇深,他认为,科技创新最终要落实到增加和壮大市场主体上,落实到创造新的增长点上,形成产业规模。他建议,政府要创造激励企业创新的政策环境、法治环境,为公平竞争搭建舞台。 建议为企业创新产品在医保目录、基药目录、招标采购、税收优惠、专利保护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和优惠,实行点对点帮扶,促进企业扩大市场占有率和品牌知名度,实现更高层次发展。及时对侵犯企业专利、诋毁企业声誉,开展不正当...

  • 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取得丰硕成果

    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取得丰硕成果

    5月17日,以“行进中的现代活血化瘀学派”为主题的第五届陈可冀院士学术思想传承座谈会在京举行。 “任何学科都要与时俱进,西医学在不断地吸收现代科学,中医药也要现代化。”会上,陈可冀做了题为“现代活血化瘀学派传承创新发展轨迹”的主题报告,并对学派未来提出期许。 “无偏不成家,成家必不偏。”上世纪50年代末,在名中医郭士魁研究活血化瘀临床经验基础上,现代活血化瘀研究团队三代200余人、历经50...

  • 习近平总书记西安调研 肯定社区中医馆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西安调研 肯定社区中医馆模式

    2月16日上午,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主持召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研究局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成员调整事宜,审议通过了2014年深化中医药改革工作总结报告和局深化改革领导小组2015年工作要点。会议同时提出,要把抓改革作为重大任务、重大责任扛在肩上。 会议认为,2014年深化中医药改革工作认真学习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加强组织领导,做好改革统筹谋划,以完善中医药发展政策和机制,进一步激发中医药发展活力和潜力,全面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和水平为...

  • 首批中医药标准研究推广基地

    首批中医药标准研究推广基地

    中医药标准化研究推广基地建设项目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建立中医药标准研究制定、应用推广和评价反馈机制的重要举措,也为每家建设试点基地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获批成为首批中医药标准研究推广基地建设单位。以后,明确指导思想,确立建设目标,积极推进中医药标准化基地建设,切实发挥中医药标准化知识对临床工作的助推作用,取得了显著建设成效。 良好的管理机制是推进基地建设的根本保障 中医药标准起草、制定和修订的过程是对中医药学术进行整理、研究和提升的过程,对推动中医药学术发展具有...

  • 中医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控制临床研究风险

    中医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控制临床研究风险

    2月5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召开中医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推进工作视频会议。会议总结了中医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工作,交流了上海、四川、湖南、石家庄等地实施过程中好的经验和做法,并对下一步工作提出了要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马建中在会上指出,要充分肯定中医药项目实施工作取得的进展和成效,认真对待中医药项目实施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以问题为导向积极推进中医药项目实施工作落到实处。 2013年6月印发的《关于做好2013年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的通知》正式将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作为单独一类纳入...

  • 中俄中医合作 苗药工程研究

    中俄中医合作 苗药工程研究

    由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举办的“一带一路”中俄中医合作示范项目暨“海外惠侨计划”实施方案研讨会4月9日在京召开。该项目将依托清华大学中俄战略研究所与莫斯科国立交通大学的合作基础,发挥世界中联国际中医药领域的资源优势,在俄建立中医示范医疗机构;以世界中联国际组织标准规范俄罗斯境内中医医疗行为,在国际上率先形成依据中医药国际组织标准管理的范例。 世界中联副主席兼秘书长李振吉认为,中俄中医合作项目要可持续发展,核心问题是取得合法资质、制定长期规划和研究运营方...

  • 对于非医攻博临床专业的研究生

    对于非医攻博临床专业的研究生

    《广州中医药大学非医攻博专业研究生就业现状调查与分析》的调查报告,发表于2007年11月的《中医教育》杂志上。报告对广州中医药大学2002~2006级,5个年级的学生进行了问卷等调查和访谈。 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有:医院方,对于非医攻博临床专业的研究生,了解不够深入,评价也不够客观,普遍对临床专业的学生经过2年课程学习、3年临床实习及轮训能否达到临床型博士研究生的水平表示了质疑,甚至反对非医攻博研究生进入医院工作。同时,医院更偏爱理工背景学生。用人单位对物理、化学、生物等本科学生青睐,尤其在科研中,理...

  • 中药资源普查 学术思想研讨

    中药资源普查 学术思想研讨

    “钱老之学,四学合一。四学者,文字、音韵、考据、训诂……钱老师承宗达,传承乾嘉,终成大家。”3月17日,在北京举办的钱超尘教授学术思想研讨会上,全国专家学者研讨钱超尘的学术贡献。 被誉为“国学大家,杏林鸿儒”的著名中医训诂学家、中医文献学专家钱超尘是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医史文献学科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文化建设与科学普及专家委员会专家。他早年师从古汉语专家陆宗达教授,学习以《说文解字》为核心的文字学、音韵学...

  • 中成药二次开发核心技术体系创研

    中成药二次开发核心技术体系创研

    “中药是古老的,但科技水平是现代的。”1月9日,201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揭晓,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领衔的“中成药二次开发核心技术体系创研及其产业化”项目荣获一等奖。 两大因素五大瓶颈 制约中成药产业发展 近年来,中医药现代化有力推动了中药产业快速发展,使中药工业产值从1996年的234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5600余亿元。然而,由于历史原因,中药科技基础相对薄弱,导致中成药功能主...

  • 对中药注射剂的研发

    对中药注射剂的研发

      “中药品种共受理707个,而中药注射剂仅为4个。”这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所提供的2013年统计数据。   这一数据似乎证实了业内人士对中药注射剂审批趋严的担忧。甚至一些中药制剂企业因担心审批风险而放弃了当前所做的中药注射剂研发。   缘何中药注射剂遭受众多非议?当前形势是否真如表面看来那样增加了中药注射剂产业发展的难度?中药注射剂将如何发展?笔者走访了多位专家,试图解析中药注射剂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应受到公正对待   中药注射剂被看作是中药现代化的延伸,...

  • 安全性研究 中药注射剂

    安全性研究 中药注射剂

    以天津中医药大学为总负责单位,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为临床监测负责单位,40多家中医医院、综合性医院参加的注射用血栓通上市后临床安全性医院集中监测研究项目1月23日启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任德权,中恒集团董事长许淑清,以及来自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河南中医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等机构的专家出席启动会。 据悉,该项目以天津中医药大学为总负责单位,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为临床监测负责单位,在广西梧州制药以及各参与监测医院的配合下,...

  • 陈士铎《辨证玉函》学术思想研究

    陈士铎《辨证玉函》学术思想研究

    陈士铎(约 1627 - 约 1707), 字敬之, 号远公, 别号 朱华子, 又号莲公, 自号大雅堂主人。浙江山阴(今绍 兴)人, 清初著名中医学家, 一生著述甚多, 今存世著作 有 《 外经微言 》 《 脉诀阐微 》 《辨证玉函 》 《洞天奥旨 》 《辨 证录 》 《 辨证奇闻 》 《 石室秘录 》 《 本草新编》 等 8 种。 《辨证玉函》 是陈士铎论述辨证方法的专著, 现存 清刻本 , “历代目录学专书很少记载, 民间亦罕流传。 经查阅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 《中国医籍考 》 《医学读书 志...

  • 太极拳国内外研究进展

    太极拳国内外研究进展

    “太极” 一词, 最早见于《易传·系辞 》 : “易有太 极, 是生两仪, 两仪生四象, 四象生八卦。 ” 太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阴阳未分, 天地混沌时期, 因为大到极 点, 故称之为“太极” [1 ] 。古人认为, 人世间的一切事 物都是不断运动、 发展和变化的, 而其反映出来的周期 性规律就是太极原理。 “太极拳” , 古时又称 “长拳 ” “软手 ”...

  • 湿热证的现代研究进展

    湿热证的现代研究进展

    湿热证是湿邪和热邪共同为患引起的临床常见证候。 在许 多疾病中, 湿热证都占有很大的比重, 探究湿热证的生物学基 础对于中医证候的现代化和多种疾病的防治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就湿热证的现代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以期为证候的研究和 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现代医学研究对湿热证的认识 中医对证候的辨证过程有较强的主观性, 因此, 证候的客观 化和规范化是困扰中医发展的重大难题。 上世纪50、 60年代伊 始, 对肾本质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1] , 推动了中医证候研究的 进程, 随后湿热证等证候本质的研究也取得了长足...

  • 巴戟天酒制炮制方法研究

    巴戟天酒制炮制方法研究

    巴戟天为茜草科植物巴戟天Morinda officinalis How.的干燥根, 始载于《神农本草经》 , 曰: “主大 风邪气, 阳痿不举, 强筋骨, 安五脏, 补种, 增志, 益气” [1] 。 其炮制始载于《华氏中藏经》 , 《肘后备急 方 · 卷四 · 治卒患腰胁痛诸方》 曰: “干漆熬烟绝, 巴戟 天去心” [2] 。 历史上巴戟天炮制方法众多, 有净制、 去 心、 酒炙、 酒蒸、 酒煮、 酒浸、 酒洗、 盐炙、 甘草炙、 菊...

  • 中医阴阳学说指导下的DNA甲基化研究思

    中医阴阳学说指导下的DNA甲基化研究思

    表观遗传学由 Waddington [1 ] 于 1942 年作为后 生论和遗传学的合词而提出。1975 年 Ledford [2 ] 对 表观遗传学进行了较为准确的描述,认为个体在成 体阶段可遗传的基因表达改变的相关信息可经有丝 分裂、减数分裂方式在细胞和个体间世代传递。而 在现代生物学中,表观遗传学一般是指不涉及 DNA 序列改变的基因或者蛋白表达的变化,并可 以在发育和细胞增殖过程中稳定传递的遗传学分支 学科,主要包括 DNA 甲基化、组蛋白共价修饰、 染色质重塑、基因沉默和 RNA 编辑等调控机制, 其中...

  • 民族医药发掘整理研究

    民族医药发掘整理研究

    一、项目摘要 民族医药是我国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的统称,是我国具有原创性的传统医药的一部分。它与中医学的生命观和思维方式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在民族文化背景、医学理论体系和医技药物应用方面存在根本区别,呈现出多元文化的特色。继承和发展民族医药使之服务于当代人民,是深化医疗改革、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医药卫生事业的一项重要任务。 20多年来,我国对民族医药开展了大规模时发掘整理工作。藏、蒙、维、傣等有文字的民族医药开展了医药文献整理和方药收集工作,基本上建成了医疗、教学、科研体系;壮、苗、瑶、土家等历史上无通行文字的民族...

  • 读《<八十一难经吕杨注>辑校与研究》有感

    读《<八十一难经吕杨注>辑校与研究》有感

    《黄帝八十一难经》,简称《难经》,是中医学中继《黄帝内经》之后以假设问答、解释疑难的体例编撰而成的又一部经典医集。其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而重要的影响。后世医家常把《内经》《难经》并称,并将《难经》与《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并列为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 《难经》之注,莫先于吕、杨 《难经》成书既早,年久日深而辗转相传,原书今已不存,原貌今亦不可复睹。历代仅以校勘、注释流传。远在三国时,吴太医令吕广,便是注《难经》的第一人,也是古典医籍中注疏最早的,所注名曰《黄帝众难经》。但吕...

  • 中药标准化问题与对策研究

    中药标准化问题与对策研究

    经过近3 000年的渐进积累和衍生分化, 现代 中医药科学已经演化成为包含众多分支学科的科 学知识分支体系。 在全面梳理中医药科学分支学科 的基础上建构有层次的学科结构, 辨识中医药科学 的科学定位和知识特征, 对于确认中医药科学的科 学属性、 持续推进中医药科学的有序发展具有重要 意义。 中医药科学分支学科名称的由来 中医药知识是为满足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需 求而总结出来的医疗领域认识成果。 一般意义的中 医学包含着中药学的内容, 因此可以称之为中医药科 学。 据医史学者考证, 中国在南朝刘宋时期就出现了 &...

  • 张志远研经典创立新论 倡论“医易相关”说

    张志远研经典创立新论 倡论“医易相关”说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刘桂荣   •张志远认为,《周易》乃“群经之首”,通过研究大量的医书与《周易》的资料,明确提出“医易相关”“医之阴阳源于《周易》”的学术观点,并通过《周易》释疑中医古籍。   •张志远根据前辈用药经验,把《伤寒论》的九十多味药重新根据其应用、性能、主要作用,总结出经方“十八罗汉”“四大天王”等。   •张志远重视研...

  • 跨学科视角在医史研究中的应用

    跨学科视角在医史研究中的应用

    当前我国医史研究处于令人尴尬的状态, 学界 将主要精力集中在文献考证, 而对真正的医史研究 却无暇顾及。 李建民教授评价这一现象 “严格来说, 这是治医书而非治历史” [1] 。 继而韩启德副委员长感 叹 “流传于世的医史寥若晨星” [2] 。 究其缘由, 或许 是源于医史研究的动力、 史料和方法的缺乏, 从而 导致医史尤其是上古先秦医史研究的滞后。 医史研 究不同于临床研究, 既没有立竿见影的医疗效果, 也 没有救死扶伤的职业荣耀, 对于应用学科的医学来 说, 这无...

  • 中医症状规范化研究现状的思考

    中医症状规范化研究现状的思考

    中医学所采用 “症” , 是指包括症状和体征在内 的所有临床表现。 症状、 体征是机体有病变时的各 种单个的 (不是指有内在联系的一组)表现, 是判断 病种、 进行辨证的主要依据, 是疾病的外在现象, 而 不是病变的本质。 二者皆属于中医的广义症状, 都是 临床诊病、 辨证的主要依据, 都属于症状规范化的对 象, 是病证规范化的前提 [1-4] 。 随着中医证候规范化 和症状量化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探索, 开展了中医症 状有关的规范化研究, 对中医药研究起到了促进作 用。 现将中医症状规范化研究...

  • 古代兵法对中医学影响的研究

    古代兵法对中医学影响的研究

    从兵法奇正看中医治法思想与分类 在中医学理论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 多方位地受 到了古代兵法的影响 [1-2 ] 。尤其是治疗学, 在治疗的思 路、 原则、 方法乃至策略运用等诸多方面, 都深受兵法 的影响。广为人知的“用药如用兵” 之语, 即充分说明 了这一现象 。《灵枢·逆顺》 也曾直接引用兵法中“无 迎逢逢之气, 无击堂堂之阵” 之说, 来指导疟疾的治疗。 最早在 《周礼·天官冢宰第一》 中就有 “凡疗疡, 以五毒 攻之&...

  • 阳虚证病、证、症分布特点文献研究

    阳虚证病、证、症分布特点文献研究

    阳气是人体生命的动力之源,张景岳总结其为 “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 真阳” 。阳气充足,脏得温运,机能旺盛; 阳气不 足,温运失常,机能衰退,诸病丛生 。 “邪之所 凑,其气必虚 ”( 《素问·评热病论》 ) ,气虚日久 可发展为阳虚,阴虚日久可阴损及阳,再者,久病 及肾,肾为 “五脏阴阳之本” , “五脏之阳气,非 此不能发” 。综上,无论是临床实际还是理论分 析,阳气的盛衰变化在疾病...

  • 古代五运六气临床研究述要

    古代五运六气临床研究述要

    运气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 古人用来研究天时气候的变化规律以及与人体疾病发 生的关联性的一门学说。它作为《黄帝内经》 中独具 特色但又相对晦涩难懂的一部分内容, 其深奥至要被 称为 “医门之玄机” [1 ] 。后世医家对运气学说颇为重 视, 并将其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本研究将通过梳理、 总 结古代医家对五运六气临床应用的认识, 探讨五运六 气临床应用的特点, 以期为运气学说的现代临床应用 提供参考。 1 《黄帝内经》 奠定五运六气临床应用的基础 “七篇大论&rdq...

  • 当代经方精髓在于研究方证

    当代经方精髓在于研究方证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范天田   当代经方应用与研究是一个宏观的话题。查阅文献,得出当代针对经方的研究方法和临床应用,大致包括文献研究(原文原方)、实验研究(药理实验)和当代临床应用三个方面,从理论到实践皆有很大进展,但也存在许多矛盾。   经方是挖掘中医药药物学体系宝库的根源   “医之学,方也”。方是中医的根本,而经方是众方之祖,所谓经方,一般是指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所载的方剂。黄煌认为:“《伤寒杂病论》是中医的根,经方是临床的本”...

  • 李士懋:“八面受敌法”研习《伤寒杂病论》

    李士懋:“八面受敌法”研习《伤寒杂病论》

    治学方法对学者来说至关重要,方法对了,事半功倍;方法不对,事倍功半。 “八面受敌法” 是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苏轼提出的读书方法,属于精读法的一种。对重要的作品,不能一下子完全领会,就分多个角度多次学习,有重点地研究,“每次做一意求之”,集中精力打“歼灭战”,逐一攻克再融会贯通。初读经典,这也不懂那也不懂,有四顾茫然之感。八面遇敌,不能四面出击,当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这就是“八面受敌法”的读书思路。...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