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 第5页
-
奠定了中国本草史研究的基础
尚志钧(1918年-2008年),皖南医学院教授,本草文献学家,本草文献整理研究奠基者。长期致力于本草文献的研究。60年来,他依据历代经、史、子、集及各种类书、专书,相互参证,运用独特的考据方法对本草文献进行深入研究,钩沉辑复亡佚的本草14种,撰写专著8种,发表论文180余篇,奠定了中国本草史研究的基础,为中国本草文献研究的开拓和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今再读中医史学家尚志钧所赠《罗氏会约医镜》,整理尚老写给我的30余封信,睹物思人,勾忆起我和先师交往的点点滴滴,不禁潸然泪下,撰此文缅怀先师。 我和尚老是通...
-
读《<本草图经>研究》
本草研究是中草药研究的第一手资料,是现代中草药开发的基础,因此,对本草著作的研究整理工作至关重要。长春中医药大学的多位专家学者致力于《本草图经》的研究,苏颖教授、赵宏岩教授带领学术团队完成的《<本草图经>研究》一书是这一领域研究的力作。 《本草图经》由宋代科学家苏颂(1020年~1101年)等奉诏编撰而成,全书收录药物814种,附图933幅,载方1067首,引用文献200余部,是我国第一部版刻的药物图谱,是一部承前启后的药物学巨著,堪称宋朝最完善最科学的医药书籍。惜原书已佚,其内容散见于后代诸家...
-
中医药文化的研究与普及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药事业在党和国家的扶持下,形成了目前“六位一体”全面协调发展的新局面。中医药人正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完善中医药事业发展政策和机制,力争将中医药发展纳入国家战略,在用中国式办法逐步解决医改这一世界性难题中做出新贡献。 但我们也要看到,百年来总有人对发展中医药抱有歧见,即便支持中医者,也有对中医发展方向、方法等问题认识不清的现象。作为中医人,如果不维护中医药的特色优势,不坚持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将对人民健康、对医学科学进步、对中华民族复兴带来消...
-
研究《本草经》研究应用中药的方剂
受近两百年来西方强势文化的影响,国人对自己的文化有些瞧不上了。现行教育把学习西方文化作为基础,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却重视不足。以中医为例,中药为什么能治病,自有其中医理论源由,但主流意志却要求拿现代实验去证明中药的疗效。比如麻黄经过现代研究之后反而不能治中风了,这是把中医给阉割了。 学习中药,一定要先学格物致知的思路与方法,特别是中药的取类比象思维模式。我读大学时,老师只要求背诵中药的基本功效,既没有要求熟读《神农本草经》,也不肯讲述古人观察药效的思维方式,如此学习,将来面对病人时却无法灵活辨证用药。...
-
活血化瘀研究 用于治疗老年病
血瘀证与活血化瘀是传统中医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也是当前最为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陈可冀院士率领团队将我国传统的活血化瘀疗法及有关方药的理论与现代医学病理生理结合,开展了一项深入、系统、全面的研究工程。 通过对中医古典医籍的深入发掘和系统研究,结合现代临床医学视角,建立了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理论。通过对不同时期血瘀证认识的总结归纳,不断探索制定血瘀证诊断标准,为标准规范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现代研究中深化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病理机制,从血液流变学、炎症相关、...
-
中医药文化研究者当自觉、自信、自强、自谦
●中医药文化研究者在完整传承的基础之上,自觉围绕中医文化传统的价值观念,主动结合现代社会对中医从业人员新的要求,进行新的富有文化气息的创作,才能够形成与现代百姓价值观念相契合且新颖的文化产物。 ●目前人类医疗现状和生存环境的危机,使得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未病先防为特色的中医学理念再次为人们瞩目。中医药文化所拥有的厚重历史,应当是我们中医药文化研究者的信心来源。 ●中医药文化研究者需自觉强化中医药学科的文化特色,强化自身科学严谨的态度,以更为合理的方式诠释中医学,用既符合本色又契合大众的文化...
-
现代活血化瘀学派临床实践与研究
发展简史 1956年,高血压研究小组成立;1959年,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协作研究心血管病起步;1962年,首篇动脉粥样硬化中医治疗经验论文发表;1972年,周恩来总理指示成立北京地区冠心病协作组,16家医院合作研究活血化瘀复方冠心II号;1978年,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心血管病研究室成立;1981年,创建中国中西医结合活血化瘀专业委员会;1992年~2000年,中日、中日韩等国活血化瘀国际会议;1997年,首届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海峡两岸活血化瘀学术会议;2013年,中国中医科学院心血管病研究...
-
任应秋中医理论体系研究 中医古籍整理
任应秋(1914年~1984年),本名任鸿宾,字应秋,后以字行,四川江津(现重庆江津)人。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著名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4岁启蒙,习“十三经”等。稍长,就学于江津国学专修馆,且有机会问学于经学大师廖季平。历时14年打下深厚国学功底。1932年遵祖父任益恒命,进入其创办的医学研究社,师从当地名医刘有余,3年满师后即在祖父创办的济世诊脉所免费诊病。1936年就读上海中国医学院。1937年转入湖南国医专科学校,后返江津,一面行医一面执教中学,并任中央国医馆江津...
-
“百年中医史研究”由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承担
民国中医发展历史告诉我们,中医发展与中华民族文化的命运休戚相关,与当局中医政策密切相关;对于外来文化,一定要根据国情,予以借鉴,但不可照搬;科学有阶段性,不能等同于终极真理;中医、西医自成体系,各有优势,相互借鉴,共同发展;西医不能作为判定中医的标准;中医有自己独特的理论和方法,有自己发展的规律。发展中医,要遵循自身规律,发挥特色优势。 近代西方科学文化传入后,我国原有学科开始脱离传统模式,向西方科学文明融会,大多数传统学科或被外来科学所取代,或被肢解成新式学科中的构件。只有中医药学,虽然遭受前所未...
-
四川省中医药人才 中医临床研究(糖尿病)基地
中医药教育面临的新常态 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面临着新的形势与挑战,一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对中医药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瓶颈问题是人才的发现、培养、储备和使用问题,中医药人才总量不足、分布不合理、服务能力不强、基层人才匮乏、高层次领军人才缺少未得到根本性的解决。二是医学教育改革对中医药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医学教育体系存在主线条不清晰、与临床要求脱节、多种学制学位和培养模式并存、临床技能培养滞后等问题,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医教协同深化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提...
-
痰热清注射液对细菌生物膜影响研究显示
目前,在离体评价临床有效的抗菌中药作用时,一直沿用美国NCCLS的肉汤微量稀释法,该方法是针对暴露的浮游状态细菌所做的抗生素敏感实验。而在临床上,致病菌大多以生物膜的形式存在,因此,仅仅把杀灭悬浮细菌的量做为指标衡量抗菌中药是不完善不客观的,应该将杀灭或移除生物膜的作用纳入评价体系。 笔者所在实验中心用现代化中药痰热清注射液(由黄芩、熊胆粉、山羊角、金银花、连翘五味中药提取)和青霉素做比较研究。发现青霉素对于悬浮细菌及生物膜形成初期作用明显,但对已形成生物膜后的细菌无明显影响。 与此相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