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研究 第5页

研究 第5页

  • 奠定了中国本草史研究的基础

    奠定了中国本草史研究的基础

    尚志钧(1918年-2008年),皖南医学院教授,本草文献学家,本草文献整理研究奠基者。长期致力于本草文献的研究。60年来,他依据历代经、史、子、集及各种类书、专书,相互参证,运用独特的考据方法对本草文献进行深入研究,钩沉辑复亡佚的本草14种,撰写专著8种,发表论文180余篇,奠定了中国本草史研究的基础,为中国本草文献研究的开拓和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今再读中医史学家尚志钧所赠《罗氏会约医镜》,整理尚老写给我的30余封信,睹物思人,勾忆起我和先师交往的点点滴滴,不禁潸然泪下,撰此文缅怀先师。 我和尚老是通...

  • 读《<本草图经>研究》

    读《<本草图经>研究》

    本草研究是中草药研究的第一手资料,是现代中草药开发的基础,因此,对本草著作的研究整理工作至关重要。长春中医药大学的多位专家学者致力于《本草图经》的研究,苏颖教授、赵宏岩教授带领学术团队完成的《<本草图经>研究》一书是这一领域研究的力作。 《本草图经》由宋代科学家苏颂(1020年~1101年)等奉诏编撰而成,全书收录药物814种,附图933幅,载方1067首,引用文献200余部,是我国第一部版刻的药物图谱,是一部承前启后的药物学巨著,堪称宋朝最完善最科学的医药书籍。惜原书已佚,其内容散见于后代诸家...

    养生秘方 2024-03-07 8 0 研究l
  • 中医药文化的研究与普及

    中医药文化的研究与普及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药事业在党和国家的扶持下,形成了目前“六位一体”全面协调发展的新局面。中医药人正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完善中医药事业发展政策和机制,力争将中医药发展纳入国家战略,在用中国式办法逐步解决医改这一世界性难题中做出新贡献。   但我们也要看到,百年来总有人对发展中医药抱有歧见,即便支持中医者,也有对中医发展方向、方法等问题认识不清的现象。作为中医人,如果不维护中医药的特色优势,不坚持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将对人民健康、对医学科学进步、对中华民族复兴带来消...

  • 为什么要研究中医各家学说?

    为什么要研究中医各家学说?

      在本系列之4《下元的选择——当今天时多“伤寒”》中(2013年8月15日),笔者提到:大自然是一只看不见的大手,不着痕迹地指挥着人类的各项活动。无论是竺可桢先生对中国历史气候变化的研究,还是吴鞠通讲的古代数术体系三元气候不同的描摹,都是在为历史上“天”的变化把脉。如果能把这种研究的成果及时补充到中医各家学术的研究中来,中医各家的兴替就不仅仅是停留在“知其然”阶段,而是进入到“知其所以然”阶...

  • 《内经》研究诸家·杂病证治的发挥

    《内经》研究诸家·杂病证治的发挥

      2012年出版的“新世纪第三版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医各家学说·<黄帝内经>研究诸家·杂病证治的发挥》讲道:“《素问》《灵枢经》论病证100余种,阐发病机,确立治则,订定方法,详备针刺治疗等,向为历代医家所取法。然而于针对病证的具体处方,却很少记载,其所列仅汤液醪醴、生铁落饮、左角发酒、泽泻饮,鸡矢醴、治口甘方、乌鲗骨丸、豕膏、半夏汤、蓤翹饮、马膏膏法、棉布熨法12方而已。&rdquo...

  • 读《甘肃道地药材当归研究》有感

    读《甘肃道地药材当归研究》有感

      甘肃是我国当归的道地产区,自古以来,就有“中国当归甲天下,岷县当归甲中华”之说。南北朝时著名的医药学家陶弘景辑《名医别录》载:“当归生陇西川谷。”公元659年,唐政府制订的《唐·新修本草》载当归“今出当州、宕州、翼州、松州,以宕州者最胜。”宕州即现在的宕昌和岷县一代。可见唐代,岷县、宕昌当归已享誉中华。目前甘肃省当归产量约占全国的95%,出口量占全国的90%,重要产地岷县被命名为“中国当归之乡”。...

  • 研究《本草经》研究应用中药的方剂

    研究《本草经》研究应用中药的方剂

      受近两百年来西方强势文化的影响,国人对自己的文化有些瞧不上了。现行教育把学习西方文化作为基础,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却重视不足。以中医为例,中药为什么能治病,自有其中医理论源由,但主流意志却要求拿现代实验去证明中药的疗效。比如麻黄经过现代研究之后反而不能治中风了,这是把中医给阉割了。   学习中药,一定要先学格物致知的思路与方法,特别是中药的取类比象思维模式。我读大学时,老师只要求背诵中药的基本功效,既没有要求熟读《神农本草经》,也不肯讲述古人观察药效的思维方式,如此学习,将来面对病人时却无法灵活辨证用药。...

  • 《中医痹病学研究丛书》读后

    《中医痹病学研究丛书》读后

    中医药临床重点学科的建设,既需要提高临床水平,也需要提高学术水平。由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刘健教授领衔、10余名风湿病学专家主编的《国家中医药重点学科中医痹病学研究丛书》,日前由安徽省科学技术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丛书重点突出临床实用性、科学性和中医药优势,着力体现新安医家治痹经验的挖掘、总结及应用,颇具地域特色;是一套全面反映风湿病古今学术观点和当今中医诊疗最新进展的大型学术丛书,更可作为国家中医药重点学科学术建设的一个重要成果。 分册各成体系 《风湿病新安医学探源》:揭示新安医...

  • 活血化瘀研究 用于治疗老年病

    活血化瘀研究 用于治疗老年病

    血瘀证与活血化瘀是传统中医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也是当前最为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陈可冀院士率领团队将我国传统的活血化瘀疗法及有关方药的理论与现代医学病理生理结合,开展了一项深入、系统、全面的研究工程。 通过对中医古典医籍的深入发掘和系统研究,结合现代临床医学视角,建立了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理论。通过对不同时期血瘀证认识的总结归纳,不断探索制定血瘀证诊断标准,为标准规范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现代研究中深化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病理机制,从血液流变学、炎症相关、...

  • 中医药文化研究者当自觉、自信、自强、自谦

    中医药文化研究者当自觉、自信、自强、自谦

      ●中医药文化研究者在完整传承的基础之上,自觉围绕中医文化传统的价值观念,主动结合现代社会对中医从业人员新的要求,进行新的富有文化气息的创作,才能够形成与现代百姓价值观念相契合且新颖的文化产物。   ●目前人类医疗现状和生存环境的危机,使得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未病先防为特色的中医学理念再次为人们瞩目。中医药文化所拥有的厚重历史,应当是我们中医药文化研究者的信心来源。   ●中医药文化研究者需自觉强化中医药学科的文化特色,强化自身科学严谨的态度,以更为合理的方式诠释中医学,用既符合本色又契合大众的文化...

  • 现代活血化瘀学派临床实践与研究

    现代活血化瘀学派临床实践与研究

    发展简史 1956年,高血压研究小组成立;1959年,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协作研究心血管病起步;1962年,首篇动脉粥样硬化中医治疗经验论文发表;1972年,周恩来总理指示成立北京地区冠心病协作组,16家医院合作研究活血化瘀复方冠心II号;1978年,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心血管病研究室成立;1981年,创建中国中西医结合活血化瘀专业委员会;1992年~2000年,中日、中日韩等国活血化瘀国际会议;1997年,首届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海峡两岸活血化瘀学术会议;2013年,中国中医科学院心血管病研究...

  • 任应秋中医理论体系研究 中医古籍整理

    任应秋中医理论体系研究 中医古籍整理

    任应秋(1914年~1984年),本名任鸿宾,字应秋,后以字行,四川江津(现重庆江津)人。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著名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4岁启蒙,习“十三经”等。稍长,就学于江津国学专修馆,且有机会问学于经学大师廖季平。历时14年打下深厚国学功底。1932年遵祖父任益恒命,进入其创办的医学研究社,师从当地名医刘有余,3年满师后即在祖父创办的济世诊脉所免费诊病。1936年就读上海中国医学院。1937年转入湖南国医专科学校,后返江津,一面行医一面执教中学,并任中央国医馆江津...

  • 中医药标准化研究如何迈向数据化

    中医药标准化研究如何迈向数据化

    2012年2月,《纽约时报》一篇专栏文章称:“大数据时代已经降临,在商业、经济及其他领域中,决策将日益基于数据和分析而作出,而并非基于经验和直觉。”量化一切是数据化的核心,其已成为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主旋律。 标准化的基准点是量化,中医药标准化研究如何迈向数据化,是当前中医药标准化研究的重大课题。 中医整脊学是一门传统又现代的新兴学科,它继承中医原创思维,以整体思考代替局部思考、以系统思考代替机械思考、以动态思考代替静止思考,从研究人体脊柱功能解剖作切入点,运...

  • “百年中医史研究”由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承担

    “百年中医史研究”由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承担

    民国中医发展历史告诉我们,中医发展与中华民族文化的命运休戚相关,与当局中医政策密切相关;对于外来文化,一定要根据国情,予以借鉴,但不可照搬;科学有阶段性,不能等同于终极真理;中医、西医自成体系,各有优势,相互借鉴,共同发展;西医不能作为判定中医的标准;中医有自己独特的理论和方法,有自己发展的规律。发展中医,要遵循自身规律,发挥特色优势。 近代西方科学文化传入后,我国原有学科开始脱离传统模式,向西方科学文明融会,大多数传统学科或被外来科学所取代,或被肢解成新式学科中的构件。只有中医药学,虽然遭受前所未...

  • 中医科学的研究维度 实践法则 价值追求

    中医科学的研究维度 实践法则 价值追求

    •科学即规律之学,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理论知识体系,其活动永无止境。科学研究的视角和形态可以是多元的,判定一门学问是否科学的标准只在于活动本身的内容和性质,而与研究对象和方法无关。 •医学是探讨生命、疾病、健康存在和发展规律的科学,至少有东西方两种源流和形态,西医学不是唯一的医学科学,西方科学体系也不是唯一的科学体系,它们都不是检验中医是否科学的适宜标准。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关于21世纪“应当以人类的健康作为医学的主要研究方向”的观点...

  • 四川省中医药人才 中医临床研究(糖尿病)基地

    四川省中医药人才 中医临床研究(糖尿病)基地

    中医药教育面临的新常态 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面临着新的形势与挑战,一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对中医药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瓶颈问题是人才的发现、培养、储备和使用问题,中医药人才总量不足、分布不合理、服务能力不强、基层人才匮乏、高层次领军人才缺少未得到根本性的解决。二是医学教育改革对中医药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医学教育体系存在主线条不清晰、与临床要求脱节、多种学制学位和培养模式并存、临床技能培养滞后等问题,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医教协同深化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提...

  • 周柱亮 致力于研究用中药治疗肾病

    周柱亮 致力于研究用中药治疗肾病

    解放军北京军区北戴河疗养院肾病中心原主任周柱亮,被大家亲切地称呼为“周老”。他1964年起致力于肾脏病研究以来,研究用中药治疗肾病,撰写发表医学论文260余篇,累计100余万字,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肾病的临床技术已达到军内、国内领先水平,堪称我国中西医结合治疗肾病的奠基人之一。 学生周柱亮 摸索攻克肾病堡垒 1964年春天,而立之年的周柱亮来到北戴河疗养院肾病科,为了掌握国内外医学动态和技术信息,他开始自学英语,不到3年,便能轻松阅读翻译外文资料。查阅...

  • 络病研究与创新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批

    络病研究与创新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批

    近日,国家科技部发布《关于批准建设第三批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通知》,石家庄以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承担的“络病研究与创新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位列其中。 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任务是面向社会和行业未来发展的需求,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和竞争前共性技术研究,研究制定国际标准、国家和行业标准,聚集和培养优秀人才,引领和带动行业技术进步。 “络病研究与创新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以石家庄以岭药业为依托单位,设立络病理论研究室、临床重大疾...

  • 研究阴阳五行的数学理论

    研究阴阳五行的数学理论

      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我开始研究阴阳五行的数学理论。1995年创造“新概念五行图”及“世界全息太极图”,1999年创立“哲理数学”,2007年建立哲理数学的分支学科“阴阳五行数学”。基于新概念五行图构建的“阴阳五行数学”研究于2004~2009年纳入国家“973”计划,建立了阴阳五行逻辑和河图、洛书公式体系。根据这个公式体系,不仅可以反推中医经典名方,而且可以探...

  • 郭霭春对王冰次注《素问》的研究

    郭霭春对王冰次注《素问》的研究

      王冰编注《素问》常用四种方法:一是原文凡加字误简,皆朱书其文,凡“篇目坠缺,指事不明者,量其意趣,加字以昭其义”。二是移补原文。凡“简脱文断,义不相接者,搜求经论所有,迁移以补其处。”三是分合篇目。凡“篇论吞并,义不相涉,阙漏名目者,区分事类,别目以冠篇首。”四是注释条例绵密,义蕴宏深。   王冰次注的主要功绩有两个方面:其一,通过整理,使《素问》得以流传。其二,通过次注,阐发中医学基础理论。但王氏也有欠慎重处,对有些经文做了不适当...

  • 《黄帝内经》理论给国学研究提供新视角

    《黄帝内经》理论给国学研究提供新视角

      作者简介:   顾植山,安徽中医药大学教授。江阴柳宝诒四传弟子。历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学术编委、新世纪全国《中医文献学》教材主编、教育部“十一五”规划教材《中医文献学》主审等。现任国家“十二五”科技重大专项“中医疫病预测预警的理论方法和应用研究”课题组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龙砂医学流派传承工作室代表性传承人兼项目负责人、中华中医药学会五运六气研究专家协作组组长等。出版独著和主编著作7部,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   ●《黄...

  • 邢锡波《伤寒论》研究概述

    邢锡波《伤寒论》研究概述

      邢锡波认为,仲景所谓六经,实际上是指外感病的6大类型。每经以证候群为提纲,便于掌握其发展规律,确定施治的法则,以临床实践体现中医理论整体观的认识。因此,不能拘泥于六经传变日数和次序。   伤寒所谓之传,乃转变之意,即病机之转变,病势之发展。这种病机转变和病势发展,并不受日期限制,而是以内外条件为转移。   辨证时,必须认清主症,治疗时先从主症着手,主症一解,兼症亦随之而解。如不顾主症,而单从次要的兼症治疗,就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邢锡波(1906年-1977年),男,汉族,河北省青县人,当代...

  • 屠呦呦获奖对中医研究的启示

    屠呦呦获奖对中医研究的启示

    青蒿素研究者屠呦呦研究员获得的2015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并非国人获得的第一个诺贝尔奖,但其影响可能非常深远。 一周以来,国人的热议远远超出了对胜利的欢庆,从官方到民间对这次获奖的反应和意义的解读注定会成为重要的科学社会学研究案例。仅就中医药界而言,我们受到了如下启迪: 首先,独特的经验是中医学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的一段简短记载,在青蒿素的发现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仅仅几十个字却传递着需要经过反复实践才能得出的结论。这些看似与人们通常讲的整体观念、辨证施治并...

  • 清代皇家宫廷医药研究

    清代皇家宫廷医药研究

      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可冀和他的研究生及其名医传承工作室的弟子们数十人,就陈可冀院士的学术思想之三——“从宫廷到民间:清宫医药档案医疗经验研究”进行了广泛的座谈。   清宫医派囊括我国南北传统医学特长而兼擅,陈可冀院士倡议并主持清宫医药档案整理研究32年以来,他和他的团队不仅对尘封多年的数万件原始医药档案进行了文献整理,还运用新信息技术进行了深入的规律性研究,并依据清宫名方开发了清宫平安丹、清宫寿桃丸、清宫八仙糕、清宫长春丹、紫禁城牌老年皂等中成药及保健品...

  • 痰热清注射液对细菌生物膜影响研究显示

    痰热清注射液对细菌生物膜影响研究显示

      目前,在离体评价临床有效的抗菌中药作用时,一直沿用美国NCCLS的肉汤微量稀释法,该方法是针对暴露的浮游状态细菌所做的抗生素敏感实验。而在临床上,致病菌大多以生物膜的形式存在,因此,仅仅把杀灭悬浮细菌的量做为指标衡量抗菌中药是不完善不客观的,应该将杀灭或移除生物膜的作用纳入评价体系。   笔者所在实验中心用现代化中药痰热清注射液(由黄芩、熊胆粉、山羊角、金银花、连翘五味中药提取)和青霉素做比较研究。发现青霉素对于悬浮细菌及生物膜形成初期作用明显,但对已形成生物膜后的细菌无明显影响。   与此相反,用...

  • 中医临床研究  平台建设瞄准“国际化”

    中医临床研究 平台建设瞄准“国际化”

      编者按:中医药是我国五千年文明传承的瑰宝,是我国独具特色的卫生资源,也是我国少数几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且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行业,因此“国际化”已成为本世纪中医药发展的大趋势。为了进一步提升中医领域的科研水平,使中医药的科学研究成果能够更广泛地被国际了解、认可和接受,应吸引不同地区研究人员共同参与项目的全过程,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在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同生育阶段中医防治方案及转化应用研究》实施过程中,对中医临床试验研究国际化进...

  • 酷爱中药 研究艾叶

    酷爱中药 研究艾叶

      《尚书·益稷》云:“烝民乃粒,万邦作乂。”“乂”与“艾”是通假字,有治理、安宁的意思。与治国的道理相同,艾被称为“医草”,有治百病,使机体安宁的作用。医学意义之外,艾还具有广泛的社会学意义。写艾之人,古今有之;揭示艾含义者,医人、文人有之。文且不论,医人写艾者亦难计其详,500年前明代医家李时珍父子算是其中的两位:李父闻言有《蕲艾传》赞艾,说它“产于山阳,采以端午,治病灸疾,功非小补&r...

  • 古医案研究慎用数据统计

    古医案研究慎用数据统计

    古代医家记写医案是选择性记录,记难不记易、记变不记常。我们看不到所选医案代表的“总体”,只能看到“样本”,这些样本又不是从总体中随机抽取的,而是选择性记录和保留的,因而不可能真实反映“总体”的情况。 中医医案,在古代又称诊籍、脉案、方案或病案,它是古代医生临证实践的记录,客观地记录医生诊病中辨证论治和处方用药的过程,是我国历代医家临床经验的结晶。中医医案是传承历代医家学术思想和经验理论的重要载体,认真研读医案,可以探究医家辨证施治、遣...

  • 陕甘宁边区第一个中医团体:国医研究会

    陕甘宁边区第一个中医团体:国医研究会

    陕甘宁边区自然环境恶劣,社会经济文化落后,医疗卫生整体状况极差,几乎没有正规的医疗机构。人民群众虽大多相信中医,遍山郊野也皆有中药,中医人才亦复不少,但真正有研究、有经验的中医却寥寥无几,一些中医肆意无忌。为“提高边区国医质量,达到国医科学化;培养新国医人才,一方面解除人民痛苦,同时以新鲜血液灌溉国医事业”(《国医研究会呈文》),边区政府于1940年成立了第一个中医学术团体:陕甘宁边区国医研究会。 为使“国医科学化”而成立 为充分发挥陕甘宁边区一千...

  • 古医籍研究应注意古今中西异同

    古医籍研究应注意古今中西异同

    中医古籍文献,是中医之“根”,如何在中医诊疗指南编制工作中做好古医籍文献研究,做到继承不泥古,发扬不离宗,现略表个人看法,供批评指正。 从疾病史入手辨别古今异同 在浩如烟海的中医古籍文献中,去研究一个疾病,如果单纯依赖图书馆检索,可能是“瞎子点灯”。因为当前古籍文献检索尚未发展到疾病诊疗技术方药的程度。笔者建议从李经纬总编的《中国医学通史》入手。该书有各学科、各历史时期的诊疗技术发展史,可提供各历史时期有关医家、著作名称、学术成就的重要线索,在此基...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