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 第9页
-
不孕症中西医干预临床研究启动
国家临床研究基地2015年中医重大专项妇科项目启动会日前在黑龙江哈尔滨市召开。由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产科主任吴效科教授领衔的2015年度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公益性中医行业专项“不明原因不孕症中西医干预方案比较的临床研究”正式拉开帷幕。 此项目获国家资助经费600万元,旨在通过多中心、大样本、前瞻性的临床研究方法,比较中医、西医和中西医结合3种治疗方案对活产率的不同影响,更新本领域的临床指南,同时建立不孕症患者的生物资源库,创新多中心、大样本临床研究的的国际同行学会运行管理机制...
-
民间中医医药研究 中医“治未病”中心
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科普分会9月11日在京成立。大会选举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文化科普专家巡讲团专家韩平任首届会长。 韩平介绍,该分会主要承担对社会大众的中医药科普教育工作,着重健康养生与疾病宣教。把科普信息进社区,打造中医药科普文化平台。分会设北京圣马克医院为宣教基地,每周定期为北京市民开展健康讲座,让“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健康观念深入人心。 会议期间,国家卫生计生委首席健康教育专家洪昭光,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会长陈珞珈,中医养生保健专家吴大真等围...
-
中医药研究首开伦理审查认证
日前,湖北省中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广东省中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江苏省中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附属西京医院等7家大型中医、西医医院通过首批“中医药研究伦理审查体系认证”(简称CAP认证)并获得证书牌匾,标志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医药研究伦理审查体系认证工作正式起航。此项工作是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共同促进的的。 CAP认证项目是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2014年12...
-
颜正华临床中药学学科 中医药研究促进会
9月19日,北京市中医管理局与北京中医药大学联合主办的国医大师颜正华学术经验研讨暨临床中药学科发展高峰论坛上,颜正华临床中药学学科服务基地挂牌,将在中日友好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西苑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东方医院等12家单位建设临床中药学学科服务基地。 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创新名老中医室站工作新模式,建设颜正华临床中药学学科服务基地,将国医大师颜正华教授创建的临床中药学学科理论,与医院临床中药服务结合,形成“工作室学科理论-医院技能实践-建立工作标准”的工作室建设服...
-
自然医学研究会 中医药旅游人才 中医骨干培训
日前,广东省自然医学研究会成立,选举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教授杨宏志为会长。该研究会致力于健康行业的创新与应用,主要研究量子医学以及中草药、针灸拔罐、声光电磁疗法、营养食疗、气功、音乐、心理疗法等自然疗法。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将每年的10月22日定为“传统医学日”,并制定了传统医学及自然疗法的长远发展规划。 本次成立大会由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医肝病科主办,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自然疗法专业委员会等单位协办。 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ldq...
-
藏医药学硕博研究生 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公共卫生学院教授May-Choo Wang日前为青海大学藏医学院研究生上课。截至目前,加州大学已派遣赴青专家11人次,青海大学也已有9位博士研究生赴美学习。 此次为May-Choo Wang教授第三次到访青海大学。讲课期间,她围绕藏医药临床研究,以自己的研究经验为例,为学员们讲授了科研设计中的真实验研究和准实验研究、观察研究等医学科研方法。 2007年,青海大学藏医学院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公共卫生学院签订了关于培训青海大学藏医学专业硕博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合作备忘录...
-
陈士林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陈士林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养成了奋发有为、不断开拓、乐于沟通、团结协作的品质,带领全所干部、职工全面抓住机遇,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充分调动干部职工的创新积极性,开创了全新的管理局面。 陈士林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所长;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合作中心主任;欧亚科学院院士。自2012年起负责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管理工作以来,带领全所干部、职工全面参与“五位一体”的布局建设,抓住机遇,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立行立改、推陈出新,通过一系列措施充分调动干部职工的创新积极性,有效提...
-
中医五运六气研究专家齐聚长春中医药大学
7月初,全国中医五运六气研究方面的专家齐聚长春中医药大学,为各地近百名中医五运六气教学、医疗、科研骨干和爱好者授课。 这是长春中医药大学第四次承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育部的全国五运六气师资培训项目。培训期间专家为长春中医药大学五运六气示教馆揭牌,并参观了示教馆。五运六气示教馆是长春中医药大学苏颖教授带领研究团队,根据五运六气理论,结合现代科学技术,独创的中医经典实践教学场地。 长期以来,长春中医药大学高度重视中医经典教学和科研,尤其在《黄帝内经》,以及中医运气学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取得了丰...
-
艾灸疗法临床应用研究新成果
专家简介:许明辉,男,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传统中医师承导师。现任广西中医学院中医保健美容教研室主任,从事中医针灸临床工作二十余年。 许博士目前受聘于广西中医学院,从事教学及学院专家楼针灸科坐诊(周一、三下午,周五上午),临床上重视理论指导实践,不尚空谈, 以追求临床疗效为第一要务。因此,为各类常见病和疑难病症患者带来了福音,其临床应用具有神奇疗效。 艾草,自古在民间即有食用、祛风邪等用途,端午节有些岭南人士,除了会以糯米掺艾草制成“艾饭”等应节食品之外,还有人将艾草...
-
气虚,血虚证的循经脏腑调理研究
亚健康状态是处在健康和疾病之间的状态, 在中国城市中普遍存在, 临床表现涉及到人体疲劳和精神状态、心血管、消化道、免疫系统[1]。积极调理人体亚健康状态有助于向健康状态转归。四诊合参辅助诊疗技术在临床中应用广泛, 在健康、亚健康、疾病状态诊断辨识中, 提高了中医诊断标准化的准确性和速度[2], 使中医诊断标准化, 规范化。中医证的标准化、规范化研究在临床辨证论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微观辨证”的新概念, 延伸了中医传统的四诊, 建立可量化、通过仪器收集的诊断信息, 有中医特色的微观参数是微...
-
中国药膳研究会成立藏餐药膳学组
10月21日,中国药膳研究会民族药膳专业委员会藏餐药膳学组在京成立,并举办首届学术研讨会。中医专家、藏族名医、藏餐名厨等专家学者在北京藏医院研讨藏餐药膳研究开发、烹饪技艺和藏医的饮食疗法,北京藏医院介绍开展藏餐药膳工作的经验。 藏餐药膳学组成员由来自北京、西藏、青海、甘肃等地的藏学研究机构、藏医院、藏族餐饮企业等,由中医药、藏医药专家和餐饮文化大师、藏餐名厨等组成。为进一步推动藏餐药膳理论研究和技术交流,充分发挥藏餐药膳的食疗养生作用,指导和配合藏餐药膳学组工作,中国药膳研究会还成立藏餐药膳专家委员会。...
-
中医药文化 把文化概念理清是研究文化的前提
•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进程中,儒学在文化精神和民族独立意志、华夏人格意识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增进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中医学与儒学的文史哲诸多方面,有其天然的内在联系,历史证明了二者有诸多方面的相互补充和相互促进。 •中医学的发展不是在自我封闭中完成的。没有外来文化(如佛学文化)的冲击,没有异质文化的融合,中医学也就不会如此完整。中国学术体系之所以有顽强的生命力,就在于它不断地吸收外来文化,历史不断赋予其新的内容。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几千年理论与实践的...
-
读《黄帝内经百年研究大成》有感
上海中医药大学王庆其教授等主编的《黄帝内经百年研究大成》,全书183万字,历经8年之久,终于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了。王庆其老师渊博的学识、深邃的科研目光、老骥伏枥的雄心壮志,以及团队精诚合作、深入钻研的治学精神,都值得我辈学习。今将读后感加以梳理,以供同道商榷。 •《内经》研究成果梳理的集大成之作 《黄帝内经百年研究大成》,顾名思义,是对近百年(1911~2011年)来《黄帝内经》研究状况的系统、全面梳理,全书分《内经》文化研究、《内经》学术理论研究、《内经》语言文字及文献研究...
-
中医问诊内容的发展历程 中医问诊客观化研究现状
中医问诊内容及客观化研究探析 中医问诊是指医生采用对话的方式,向患者及其家属了解疾病的发生时间、发展及现状、治疗过程等,是诊断疾病的方法之一。中医问诊是中医四诊之一,是医生了解患者病情的重要方法。由于疾病的某些情况,如患者的自觉症状、过去的情况、用药效果等,只有通过问诊才能了解。在某些疾病或发病的早期,患者缺乏明显的客观异常体征而问诊获得诊断病情的资料就显得尤其重要。 中医问诊内容的发展历程 综合中医问诊的发展过程,查阅相关文献,根据其时间大致可以分为以下3个阶段:初期:先秦时期至战国时期;...
-
慢性疲劳综合征 中医古有“怪病多痰”理论依据和研究思
从“怪病多痰”探讨慢性疲劳综合征病因病机及治疗思路 慢性疲劳综合征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CFS) 是20世纪80年代由国外学者提出的一种慢性疾病[1]。CFS以持续或反复的疲劳为主要症状, 且休息后疲劳得不到明显缓解, 并伴有咽痛、睡眠障碍等一系列症状, 而体格检查和常规检查无明显异常[2,3]。CFS发病率较高, 病情复杂, 已成为21世纪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然而, 到目前为止有关CFS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有研究认为其与神经、内分...
-
中西医在认识物质与研究方法上的差异
中西医世界观与方法论的不同,决定了中西医在认识人体和诊疗疾病上的差异。 中西医的共同点有三:都是基于物质而形成与发展的;都只研究了复杂物质世界的一个方面,而且都采用了使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方法;目的都是为了疗效,即为了人类的健康。为疗效而存在,为疗效而发展,综合考虑近期疗效、远期疗效、不良反应等,使患者收益最大化。在这三个共同点基础上,又有物质层面、研究方法和解决临床问题的差异。此文仅就中西医在认识物质与研究方法上的差异进行探讨。 认识物质上的差异 元气论的世界观决定了中医必然走向宏观,原子论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