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研究 第6页

研究 第6页

  • 中药上市后要做好临床研究

    中药上市后要做好临床研究

    随着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中药上市后临床再评价开展如火如荼,作为上市后的后续事宜应做好临床研究。笔者对中药临床研究存在的问题思考如下: 首先,中药上市后临床研究安全性指标设计“八股”现象严重。中药上市后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应以临床实际应用中的治疗特点和安全性风险为主要设计线索或假设,进一步深度研究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但是目前中药上市后临床评价安全性指标设计“八股”现象非常严重,例如:所有中药上市后临床评价安全性指标都设计便常规,但本指标设计受饮食等因素干...

  • 中西医合作团体:中西医药研究会

    中西医合作团体:中西医药研究会

    中西医团结,创造新医理 1944年春,定边城区发生了白喉瘟疫,流行甚快,医治困难。三边分区专署于5月9日召集中西医生座谈,希望交换经验,得出治病良方。大家一致认为,中西医必须合作,才能增强医药工作力量,于是就提出组织医药研究会(《三边分区中西医药研究会》)。“参加的有中药铺十一家,有驻军卫生部和医院、地方的治疗所,共有西医十一人、中医九人、兽医六人、外科三人、接产妇三人”(《定边成立医药研究会,中西医生合作治病》)。 1944年7月中旬,延安县召开中西医会议,讨论中西医合...

  • 用络病理论指导难治性疾病防治研究

    用络病理论指导难治性疾病防治研究

      与时俱进的学术理论创新是中医药学科保持蓬勃生机的内在动力,只有重大学术理论创新才能带来治疗方法和药物的革命性变化。络病学学科的建立发展过程,为在21世纪生命科学时代中医自身学科发展探索了一条有效途径,即“理论+临床+新药”的发展模式,真正实现理论、基础与临床的相互转化。   纵观两千年的形成发展历程,中医药始终遵循“以临床实践为基础,以理论假说为指导,以治疗方药为依托,以临床疗效为标准”的中医学科自身发展规律。以史为鉴不难发现,从秦汉时期《黄帝内经》奠定中...

  • 中医在“精准”药物研究方面有独特优势

    中医在“精准”药物研究方面有独特优势

    有了“精准”的证候规定,有了“精准”的状态描述系统,以此为参照系,基于统计分析,就可筛选出针对各种病理状态的“精准”药物(或其他治疗手段),同时使中医学对药物作用的认识进一步精准化。从近年来对非小细胞肺癌治疗手段的进步可以看到,医学诊断的精准化带来的药物研究参照系的精准化,对精准药物研发至关重要的作用。 精准医学助推精准中药研究 肺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中国,居城市人口恶性肿瘤死亡原因的第一位。非小细胞肺癌约占所...

  • 活血化瘀法研究不断开创新领域

    活血化瘀法研究不断开创新领域

    活血法、化瘀法是中医医疗中十分古老的治病法则之一,将两法合而并用而成的,活血化瘀法也有着很悠久的历史,历代医学家在其医疗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使其日趋完善。在他们的著作中,对各类临床疾病何以需要活血化瘀治疗,活血化瘀的理、法、方药,以及疗效观察,都有内容十分广泛的记载。 上世纪50年代后期中西医结合方针确立后,活血化瘀的显著疗效又在中西医结合的研究中得到了现代医学的验证,进而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多年来血瘀证和活血化瘀研究先后被列入四个五年计划,成为中西医结合学术研究有活力、见成效、受国内外关注的领域之一...

  • 立足于医学研究的基本对象——身体

    立足于医学研究的基本对象——身体

      山东中医药大学刘鹏博士的《中医学身体观解读》,立足于医学研究的基本对象——身体,这本身就是一个新颖的选题。因为一切医学问题的提出、解决与应用,都是围绕它展开的,中医学自然也不例外。   对于身体的理解,中西医学的认知是不同的,这是《中医学身体观解读》要表达的主要观点之一。中医学把人看成是流动着的生命,注重对身体动态功能演变的阐发。在中医学的视角中,身体“绝非等同于肌肉骨骼的‘堆砌物’”,“不能只泥于解剖,而必须全面考察和...

  • 研究生物标志物 发展中医证候疗效

    研究生物标志物 发展中医证候疗效

      科学研究从微观走向宏观,整合的系统生物学即将来临,国外的现代医学正从经验医疗向个性化预防、诊断、治疗方案的医疗模式转变,这与中医辨证论治的思想不谋而合。基于各种组学方法筛选出的生物标志物(药物靶标)可用于早期诊断疾病、预测疾病、判断药物疗效和评估患者预后等。血液神经—内分泌—免疫学的网络调控作用、尿代谢组学指标等涉及大量内源性物质的变化,能比较充分反映患者的整体状态,可以通过研究发展为中医证候疗效非常恰当的生物标志物,从而成为中医药机制研究与疗效的指标。   转化医学框架下开展研...

  • 药膳中药炮制的现代研究

    药膳中药炮制的现代研究

    药膳用中药炮制的技术,是从1980年成都同十二堂药膳餐厅开 业后,开始对其研究,研究目的要逐步用现代科学理论来阐明药 膳用中药炮制的原理,使其标准、规范、入膳安全。 前先对药膳用中药炮制理论和炮制方法的研究。比如,“天麻鱼头”这道药膳菜,其功效是:平肝熄风,定惊止痛,行气活 血。适用干虚风头痛、眼黑肢麻、神经衰弱、高血压头昏等症。 针对天麻鱼头的功效和适应证,我们在炮制天麻时,首先考 虑其引天麻药性到达头顶,用什么药和辅料可以达到这一目的, 我们研究认为首选川芎、茯苓、二泔水来炮制天麻。...

  • 研究清宫医案中时方的应用

    研究清宫医案中时方的应用

      时方是相对于经方而言,实寓时下之方、时令之方之义,又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时方,概指唐宋以后的方剂,率多历代名家名方。狭义时方,一般指金元以后医家创制的方剂,尤以温病学家所创制方剂为代表。前者如《千金》温胆汤、《局方》藿香正气散;后者如吴又可之达原饮、吴鞠通之桑菊饮等等,不胜枚举。从方剂学发展史来看,无论是数量还是诊治范围,时方方剂都远远超过经方方剂。   研究清宫医案中时方的应用,有以下几个特点:   1.不少唐宋金元时期的时方,也是历史上著名的方剂,如温胆汤、犀角地黄汤、香苏散、泻白散、清暑益气汤...

  • 益气活血法促进神经再生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益气活血法促进神经再生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多年来,我们课题组从事中医药防治中风治则治法研究,较好地阐明了名老中医王乐匋教授所创立的益气活血法及其代表方剂脑络欣通的神经保护作用。在既往的研究中,我们课题组已对大鼠脑缺血损伤动物模型的建立探索了稳定、可靠的造模方法。同时,从形态学、血液流变学、凝血和纤溶、兴奋性氨基酸、自由基损伤、细胞因子调节网络、神经元与胶质细胞的关系、细胞凋亡及其信号转导通路、诱导干细胞增殖分化等角度,对益气活血法及其代表方剂脑络欣通进行了研究。已有的研究表明脑络欣通和左归丸均能促进体外培养的NSC生长和分化,益气活血治法和补肾生髓...

  • 应将吸烟纳入中医病因病机学研究范畴

    应将吸烟纳入中医病因病机学研究范畴

      吸烟是多种疾病独立的危险因素。烟雾为火热之气,其火热有烧烤薰灼之害,极易动火生痰。烟毒入肺,随气血周流一身,遍布脏腑百骸,为害多端。   当代中医对吸烟致病的主流研究与认识存在不足。对吸烟危害的认识与论述不够。中医传统的病因病机分类,大致将病因分为三类,包括内因、外因、不内外因。在这些分类之中,没有包含吸烟及其危害,各版《中医基础理论》中有关病因病机的论述未见涉及吸烟的相关内容;即便是《中医内科学》在讨论与吸烟关系最密切的病证,诸如胸痹、中风、眩晕、肺系病证、癌症等疾病病因时,也鲜见有吸烟致病机理的论述...

  • 择时服药 中医时辰药理学研究

    择时服药 中医时辰药理学研究

    择时服药是中医时辰药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它是根据病情发展变化,明确时症之间的主次关系,掌握时症相参互补的原则,尽量使药与人体节律同步协调。除依四时节律立法用药外,还应考虑一天中服药的最佳时刻。 涌吐药宜清晨午前服因为“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此天气在上,人气亦在上……故宜早不宜夜。”如《东医宝鉴》以吐法截疟,所载截疟常山饮、截疟七宝饮、截疟饮、人参截疟饮等方均强调“辰巳午前用药取吐”。...

  • 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 协同创新体系建设与探索

    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 协同创新体系建设与探索

    编者按: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是独具特色的中华民族文化,也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为发展中医药事业,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其中,“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项目”(以下简称“基地”)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曾被纳入国家“十一五”总体发展规划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发展规划,是迄今为止政府资金投入最多的中医专项。 基地的业务建设坚持以基本条件建设与能力建设为主线,对重点病种的研究提供支持和保障,同时着手管理体制和运...

  • 中医理论指导研究脑退行性疾病共性机制

    中医理论指导研究脑退行性疾病共性机制

    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是退行性脑病中发病率最高的两种疾病,目前对其发病机制缺乏清晰认识,尚无确切有效的治法。基于“肾生髓”理论,中医学认为二者发病的基本病机属于肾精亏虚而致脑髓空虚,基本证侯同为肾虚髓空,临床应用益肾生髓为基本治疗原则,体现了中医学异病同证的独特思想。现代医学认为神经元凋亡或者死亡是这两种疾病的共同病理表现,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受到脑内两大具有阴阳属性的神经递质的调控,即兴奋性神经递质谷氨酸和抑制性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异病既然可以同治,必有其共同的物质基础。抓住中西...

  • 新形势下中医理论研究与发展战略专家共识

    新形势下中医理论研究与发展战略专家共识

    一、中医理论是中医学数千年临床实践经验和学术思想的结晶,是中医学科特色的集中体现,是中医药生存与发展的基石和前提,是在中医药创新驱动发展中需要首先予以关注和支持的战略核心,在中医药发展及健康中国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前瞻性的重要地位。 二、近30年来,中医理论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为未来深化创新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但相比于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和健康服务业快速发展的迫切需求,中医理论的发展现状尚难以满足人们健康保障、中医临床实践和中医药相关产业快速增长的需要。主要表现为传承不力、创新不足、转化滞后、应用指导作...

  • 岭南医学研究须拓宽视野

    岭南医学研究须拓宽视野

      岭南,是指五岭包括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以南的粤、桂、琼、港、澳等地区,广义还包括福建、湖南、江西与广东接壤部分,台湾、越南北部。岭南医学产生并发展于岭南地域,是中国地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吴粤昌归纳为四性,即继承性、区域性、务实性、包容性;邓铁涛归纳为“三重视”,即重视岭南地区的多发疾病,重视岭南地区的特产药材和民间经验,重视吸收新知。岭南医学一方面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和独特的地域特色;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变迁,服务对象和范围发生了重大变化,如核心地域广东常驻人口已经...

  • 《清太医院医家研究》三大特色

    《清太医院医家研究》三大特色

    编者按:国医大师陈可冀院士自上世纪80年代始,对清代宫廷原始医案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并相继有一系列研究成果问世。由杨叔禹教授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清太医院医家研究》一书,对清宫医案又进一步做了梳理和选析。 自上世纪80年代起,我们对清代宫廷医药档案的研究,已历经三十余年。先后出版了《慈禧光绪医方选议》《清宫医案研究》《清宫配方集成》等多种著作,向世人展示了清宫诊疗的原貌。皇室患者位尊体贵,医家医技精湛,其医案深有挖掘之价值。难得杨叔禹教授沉迷于此,心有灵犀,对清宫医案的研究兴趣盎然,锲而不舍,历数年而...

  • 要加强中医理论研究队伍建设

    要加强中医理论研究队伍建设

      任何学科的理论建设与研究,都是具有独特规律的创造性精神劳动。中医理论的建设与研究,同样是辨章学术、提升思想、启迪智慧的重要工作,直接关系到中医药学术的继承与创新,关系到中医药事业能否可持续发展,是重塑“中华医魂”的系统工程。人才是学术发展最重要的资源,中医理论的建设与研究,人才是根本。开辟中医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呼唤着一批高素质的理论人才,呼唤着一批中医理论大家。当前和未来,是需要中医理论人才和中医理论大家的关键时期,也是能够产生中医理论人才和中医理论大家的重要时期。   我们要加...

  • 中医药名词术语规范化研究

    中医药名词术语规范化研究

    •首次采用术语学新方法,制订有关原则和方法及规范流程,并在项目中应用。 •首次系统规范中医药学名词术语,推进系统化、规范化。 •首次阐释中医药名词术语特点及其规范的难度,引入考证法,提高规范的科学性。 •建立一套适合中医术语规范的研究新模式。 项目由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王永炎、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副所长朱建平等领衔完成。中医药名词术语规范化研究包括两个已经完成的科技部项目,旨在解决长期存在的中医药名词术语一词多义、一义多词...

  • 如何推进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创新

    如何推进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创新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意味着对中医基本科学规律的潜心探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取得的创新成果,是中医整体的科研实力的体现,蕴藏着驱动未来中医药科技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中医药科技创新发展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 近年来,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下,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在自主创新的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新步伐。科研课题数量、计划部署质量、科技资源投入、创新基地重点科室建设和人才队伍培养等,都呈现了跨越式发展的态势;更值得关注的是,有一批重大原创性课题和拔尖人才,正有待政策催生、措施落实,以融入中医新科技革命的洪流。 中...

  • 中医基础类研究生教育应进一步加强

    中医基础类研究生教育应进一步加强

    基础医学是医学教育与研究的基石,中医基础类研究生教育是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中医基础类学科建设,关系着中医发展的未来。中医学具有基础和临床难以截然分开的特点,历代名医皆是中医理论大家,当代国医大师也都有渊博的理论功底。加强中医基础类研究生教育,对于培养高水平中医药基础教学科研人才、为中医药临床、产业提供人才技术支撑。然而当前由于政策规定、市场导向和考生观念的影响,出现全国中医院校中医基础类研究生教育普遍存在报考生源不足、优秀考生较少,加之就业压力等方面的问题,严重影响着中医基础类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这样...

  • 研究中医中药的诊疗妇幼疾病奥秘

    研究中医中药的诊疗妇幼疾病奥秘

    中医药是我国传统医学,湘潭市妇幼保健院中医中药科医务人员不断探索和研究中医中药的诊疗妇幼疾病奥秘,同时,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特色鲜明,受到患者的广泛好评。 产科中药绝招解疑难 当下很多妈妈却遇到了奶水不足或无奶的尴尬,看着嗷嗷待哺的孩子,心急如焚,手足无措。而中医,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催乳方案,据该院中医药科胡再前主任介绍,催乳主要通过口服中药的方法,一般5天就能见成效。周边地市专程赶过来的产后催乳患者络绎不绝。 对于产妇出现的妊娠期ABO溶血症,中医也有绝招。胡主任用中医中药治疗法,成功治疗了很多例妊...

  • 五四青年节写给中医药青年研究者

    五四青年节写给中医药青年研究者

      中医青年研究者如何从事研究,如何成才,关系到中医学的薪火传承和创新发展。作为一位花甲之年的老学长,我很愿意根据我这些年的研究经历,借着五四青年节这个机会,与广大中医药青年研究者谈谈研究中需要处理好的“三个大小”问题,与大家共勉。   一要育大德,重小节   做事先做人,立功先树德。医道精深,不可浅尝辄止,而医者责任重大,临证不可不慎。医生面对的是病人,研究的是生命,好生即大德,对于生命,我们怀有敬畏感;对于中医研究,我们岂能不小心谨慎,认真细致?中医先贤反复教导我们要&ldq...

  • 中医术语的翻译研究

    中医术语的翻译研究

      术语,又称为技术名词、科学术语、科技术语或技术术语,是在特定专业领域中一般概念的词语指称,一个术语表示一个概念。中医术语是中医的精髓和基础。术语承载着中医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在中医的国际交流过程中,中医术语的翻译至关重要,正是由于中医术语的中国特色,在翻译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混乱的现象。目前对中医术语的翻译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翻译方法   由于中医术语的特殊性,如何翻译中医术语并且有效传达中医的内涵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话题,翻译方法是当今中医研究的热点,不同学者在实践中提出了不同的翻...

  • 罗元恺开启了高等中医研究生教育新篇章

    罗元恺开启了高等中医研究生教育新篇章

      广州中医学院创办于1956年,1978年首次正式招收中医研究生,开启了高等中医研究生教育新篇章。   1979~1982年,罗元恺任广州中医学院副院长,分管教学与研究生教育工作。当时,我们对如何办中医研究生教育根本没有经验,不知道从何做起。广州中医学院在中医本科教学方面虽有较好的基础,但对更高层次专业人才培养及学科发展的中医研究生教育是没有概念的。幸亏有他的指引,才逐步打开中医研究生教育局面。   罗元恺副院长兼任广州中医学院首届学位委员会主席。他以学者的智慧,专家的敬业,教育管理者的气魄,首先设立...

  • 研究中医国际传播势在必行

    研究中医国际传播势在必行

      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国内外有志于中医事业人士的努力,带来了中医在世界范围的广泛传播和快速发展的30年。这个大发展反映在国外公众对中医使用的增加,学术界对中医兴趣的增加和一些国家政府机构对中医认可和介入的增加。同时,中医走向世界的步伐加快,也使我们面对新的挑战。   研究中医国际传播势在必行   近日,习近平主席在谈到中医时,提到了中医走向世界已从过去的民间地位逐渐步入主流。为了中医进一步走向世界,为了中医的国际发展,我们需要更准确地了解国外中医发展的现状,总结推广中医对外传播过程中的经验,预测可能出现的...

  • 拓展敦煌医学研究视野

    拓展敦煌医学研究视野

      敦煌医学是以敦煌遗书、敦煌壁画、敦煌简牍和敦煌文物等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笔者在考察敦煌壁画和卷子时发现有许多关于“涅槃”的资料,如莫高窟第148、158窟都根据洞窟的功能命名为“涅槃窟”,主尊都是石胎泥塑,身长16米的释迦牟尼涅槃像。在敦煌遗书中也有《大般涅槃经音》(P.3025、P.2172、S2821、P.3484、P.3415、P.3478、S.3553),《大般涅槃经卷第卅七》(S.1893)等著作,使我不由的开始思考敦煌医学的涅槃。涅槃是佛教用语,指超...

  • 国家中医(肝病)临床研究基地

    国家中医(肝病)临床研究基地

      国家中医(肝病)临床研究基地   2008年国家发改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立16家国家中医临床基地建设单位,由国家编制专项规划并给予大力支持。项目的实施在中医药行业具有里程碑意义。我院经过初审、复审和终审,遴选为重点研究肝病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5年来,在基础设施建设、重点病种研究、人才队伍培养和相关平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基本达到项目建设要求。现将基地重点病种研究及相关业务建设的初步经验与体会,与同道分享,以期对基地建设有所裨益。   把握基地建设的内涵   2008年12月30日卫生...

  • 加强中西医理论和临床研究

    加强中西医理论和临床研究

    中西医结合在我国已经发展了60余年。中医、西医相互学习、相互实践和多学科交叉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大影响。青蒿素的发现更是向世界展示了中医药发展的繁荣前景。 当前,中医药研究汲取现代科学技术,形成中医、西医并重,相互借鉴的合作模式,大量临床数据和资料被积累,中西医结合所产生的医学成果正在由量变到质变发展。 笔者认为,为保障中医、西医并中发展,我们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加以引导、制定相应规划,促进中西医融合发展。 变革医院管理模式 医疗机构应依靠政府...

  • 舌象研究是中医发展的关键

    舌象研究是中医发展的关键

    国学大师梁漱溟曾在20世纪30年代指出:“凡是学问,皆有其根本方法与眼光,而不在乎得数,中医是有其根本方法与眼光的。”中医学观察生命和疾病的独特视角体现在从整体角度系统观察人体,寒热虚实升降是其观察人体功能状态的各个维度,这种观察视角的不可替代性,使迄今为止当代的西医学仍然无法对大部分中国人熟知的寒热虚实证候现象做出合理解释,这就是梁漱溟所谓中医的根本眼光,也是中医学辨证的基础。辨证施治的过程是从整体系统功能状态角度观察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辨证论治的独特性,使中医学具有不可替代的...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