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 第42页
-
老人冬季“四通”保平安
冬季天寒地冻、空气干燥,老 人毛孔闭塞,出汗减少,加之户外 活动量低、易致血脉不通,尤以汗、 脉和大、小便不通表现明显。根据 中医脏腑理论,汗通能利肺,血脉 通则利于心。大便通能健胃肠、小 便通则护膀胱。因此,老年朋友冬 季保健首先要做这四通。 促进排汗:汗液中含尿素、硫、 乳酸、重金属等人体代谢产生的百 余种有害物质,排汗能促进这些毒 素排出体外,中老年人每周至少应 出一次微汗(皮肤出现细小汗珠即 可)。冬季促进出汗的方法,除了热 水沐浴,泡脚外还可以饮用红糖姜 汤,取生姜一块(5~10克)洗净切 碎,加水煮沸...
-
秋冬人体五大部位的中医保健
秋冬季,做好前胸、后背、脊柱、肚 脐、双脚这五大部位的保健,对提高抵抗 力,增强人体免疫力,有很大帮助。 前胸是人体阴气所汇之处,做好 前胸保健,不但可以起到宽中理气的作 用,还对改善肺部功能,提高抵抗力。可 采取虚掌叩拍的方法,来养生保健。先将 五指并拢,掌心中空,对准胸部正中间的 胸骨,以适当力度拍击。每次拍击3—5 下,每次停10秒左右,每天3~5次。此 外,也可以每天坚持用手掌以自上而下 的方式摩擦前胸(自颈部至心窝部)。 后背是诸阳之汇,后背保健做得 好,能祛邪气,治疗劳损,强身健体。平时...
-
冬至养生应当阴阳并重 补养之时莫忘养阴
冬至 是中医养生的重要节点。在中医的论述中,冬至是一年到头阳气最弱、阴气最盛的时节。冬至以后,自然界的阳气将逐渐回复升发,但这段期间,自然界的阳气仍然处于低位,是一年到头养生保健的重中之重。许多人以为,既然自然界缺少阳气,那么冬至养生的重点就应该是增补阳气。事实上,中医还有另外一个观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专家认为,冬至养生应当阴阳并重,补养之时莫忘养阴,才能达到平衡养生的目的。 温补肾阳 冬至养生的主旋律 冬季在五脏六腑中对应肾脏,而肾脏又主封藏,是收纳阳气的关键,...
-
重保暖 调饮食 让我们健康过冬
连日来,全国大多数省份气温急剧下降,尤其是黑龙江北部漠河市最低温度已跌至零下30℃。在这严寒肆虐的季节,生活在北方地区的老百姓该怎样调节机体功能,又该如何顺应天时,才能平安地度过漫长的冬天呢?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黑龙江省中西医结合所所长、博士生导师李显筑主任医师指出,冬季主封藏,总的保健原则是封藏固精,疏通血脉。人们应从饮食、运动、药物、心情等诸多方面综合调整,避免因着凉受寒而致疾病。中医学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了一整套冬季生活起居和调养脏腑的方法。 李显筑主任医师介绍说,春夏秋冬四时各有显著特点...
-
冬季手脚冰凉的朋友可以试一试中医补阳气法
因为怕冷,40多岁的王女士特别怕过冬天。刚一到冬天,保暖内衣、厚羊绒衣已全副武装上了,出门时还要再穿上羽绒服。 像王女士这样一到冬天就手脚冰凉的大有人在。在河南省中医院治未病科门诊,副主任医师吕沛宛就接诊了不少这样的病人。吕沛宛介绍,怕冷、经常手脚冰凉是阳气虚的表现。阳气虚导致气血布达相对无力,四肢末端不能很好地受到气血的温养,从而导致手脚冰凉。冬季手脚冰凉在女性较为多见。主要原因多是女性月经失血,很容易导致血虚,其次一些女性过度节食,导致食营养不良,从而使气血更为薄弱。吕沛宛副主任医师建议注意以下三点。...
-
冬天贴膏药最好先加温
膏药是家中常备药物,具有疗效好、见效快、使用方便等优点。膏药贴于体表刺激神经末梢,通过反射扩张血管,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周围组织营养,达到消肿、消炎和镇痛的目的。用膏药前,患者应认真阅读使用说明书。贴膏药前需先确定病变部位,使膏药中心贴于病变中心。贴前先用热毛巾将患处或穴位处的皮肤洗净擦干。若患处有较长的毛发,需先剃去,以免影响膏药的粘贴牢度,或更换膏药时毛发被牵拉而疼痛。 冬天气候寒冷时,橡皮类膏药往往不易粘贴住,这时可将膏药贴好后再用热水袋敷一下,以便粘贴牢固,增加治疗效果。如使用黑膏药类膏药,应先将...
-
冬季养生美食巧搭配
冬天正是养生的季节,科学搭配可以让营养更利于人体吸收,从而达到冬补之效。下面介绍一些科学的食品搭配方法: 土豆炖牛肉营养高 土豆是含淀粉较多的根茎类食物,可提供一定的热能,而蛋白质含量相对较低。若牛肉与土豆搭配食用,可利用牛肉富含优质蛋白质的优势,弥补土豆营养成分的不足;而土豆则提供了足够的热能,不至于耗费牛肉中的蛋白质用于供给热能。两者合理搭配,大大提高营养价值。 士豆中的矿物质,以碱性元素为主,尤其是钾含量较高,在生理上属于碱性食物。而牛肉中含酸性元素较多,在生理上属于酸性食物,两者同食,还可以达到体内酸碱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