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食 第194页

食 第194页

  • 从两位“大寿星”的悲剧看过食的危害

    从两位“大寿星”的悲剧看过食的危害

    据史料记载,国内曾经有一位“大寿星”名叫李青莲,四川灌县青城山人,人称“青城山道人”,1939年时他活了154 岁。这位“大寿星”长期居住在山上,靠采药为生,生活清苦简约,但身体一向健康硬朗,154 岁时仍然耳聪目明,神清气爽。其时当地一些达官贵人为了表示对他的仰慕,多次派人上山请他下来。待他下山后,将其奉为上宾,聘请当地名厨做菜宴请他,“一菜一味,荤百格”,菜肴十分丰盛。久居山林的李青莲终于抵挡不住各种美味佳肴的诱惑而...

  • 养生保健衣食住行 养生叩齿

    养生保健衣食住行 养生叩齿

    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我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此时养生保健应从衣食住行方面做起。 衣冬至养生首先要多着衣,注意防寒保暖。衣裤既要保暖性能好,又要柔软宽松,不宜穿得过紧。 食饮食以清淡为主,少食煎炒,多进果蔬,力戒温燥、辛辣刺激之物。适宜的食品有冰糖、蜂蜜、西红柿、黄瓜、绿叶蔬菜最好餐餐佐食,水果可吃柚子、梨子等。 住冬天室内环境污染危害比其它节令更加严重。因此,每天要定时开窗通风,保持室...

  • 裴永清养生语录 不能重饮食而轻情绪调养

    裴永清养生语录 不能重饮食而轻情绪调养

    裴永清,1943年生,著名中医专家,现为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中医界首届硕士研究生,师承著名中医大家刘渡舟教授。曾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2年度中医药科技进步二等奖。发表医学论文50余篇,专著与合著10余部,其代表作是《伤寒论临床应用五十论》。擅于慢性支气管炎、哮喘(包括过敏性)、心脑血管疾病治疗。 作为中医界首届硕士研究生,年过七旬的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著名中医专家裴永清可谓基础理论扎实,临床经验丰富。随着在临床中接触到越来越多被某些养生节目推荐的所谓食疗方、保健方法误导的患者,裴永清逐渐对如何...

  • 初秋之际调起居解秋乏 多吃润燥生津食物

    初秋之际调起居解秋乏 多吃润燥生津食物

    四季轮转,初秋之际还没跟炎热彻底告别,凶猛的秋老虎就伺机而动,带来一年中温差最大的日子,于是感冒、咽喉肿痛、皮炎湿疹各种小病痛纷纷出来作怪。重庆市江津区中医院治未病中心吴兴华提醒大家,秋老虎虽看似“凶猛”,用对方法,也难发威。 调起居 解秋乏 适当多睡一小时 吴兴华指出,处暑节气正是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中阴气增强,阳气减弱,人体的阳气也随之内收,“秋乏”也就随之出现。 中医理论支持秋季“阴精收藏,收敛神气”的...

  • 冬季脾气大多吃理气食物

    冬季脾气大多吃理气食物

      冬季容易引起人们上火脾气大,中医将容易发怒称为“善怒”,应属于疾病的范畴。中医理论认为,善怒主要与肝有关。主要为肝郁气滞,肝火上炎,脾虚肝乘等三种症状,应多吃理气食物.   肝郁气滞。症状表现为频频叹气,胸肋胀痛或串痛等。肝郁气滞症的病因多是郁闷精神受到刺激或精神创伤史所致。对策:首先通过精神养生的方法来调节神志和情志。并针对病因采取疏导的方法进行治疗,饮食上可吃些疏肝理气作用的食物,如芹菜,西红柿,柑橘等。   肝火上炎。症状表现为睡眠多梦,目赤肿痛,口苦口渴等。病因多为肝气久郁和吸烟...

  • 饮食寒热过极有碍健康

    饮食寒热过极有碍健康

    “热无灼灼,寒无沧沧”是中医学食忌理论中关于食物温度应适中的具体论述。“热无灼灼”,指的是食物不要像沸腾的开水那样灼热伤人,“寒无沧沧”,指的是食物也不要像寒冰那样冷。日常生活中的食品在食用时,有的温度宜适当高一些,有的温度则应该低一些。正如《周礼·天官冢宰》中所记载的那样:“食医掌和王之六食、六饮、六膳、百馐、百酱、八珍之齐。凡食齐视春时,羹齐视夏时,酱齐视秋时,饮齐视冬时……凡君子之食恒...

  • 善怒者多吃理气食物

    善怒者多吃理气食物

      中医将容易发怒称为“善怒”,应属于疾病的范畴。中医理论认为,善怒主要与肝有关,主要为肝郁气滞、肝火上炎、脾虚肝乘等三种证候。   肝郁气滞症状表现为频频叹气、胸胁胀痛或串痛等。肝郁气滞症的病因多是郁闷、精神受到刺激或因精神创伤史所致。   对策:首先要通过精神养生的方法来调节神志和情志,并针对病因采取疏导的方法来进行治疗。饮食上可多吃些具有疏肝理气作用的食物,如芹菜、蓬蒿、西红柿、萝卜、橙子、柚子、柑橘、香橼、佛手等。   肝火上炎症状表现为失眠多梦、目赤肿痛、口苦口渴等。病因多为肝气久...

  • 三春湿黄精 一食生毛羽

    三春湿黄精 一食生毛羽

    唐代诗人杜甫为避安史之乱,辗转反侧到同谷。因为穷困潦倒,杜甫只好去山上挖黄精充饥度日。晋代葛洪的《抱朴子》有言,“黄精甘美易食,凶年可与老少化粮,谓之米铺,亦叫余粮、救穷、就荒草。” 这一日,杜甫收获颇丰,心里很高兴,于是诗兴大发,写下了《黄精》。诗云: “长馋长馋白木柄,我生托予以为命。黄精无苗山雪盛,短衣数挽不掩胫。” 有一天,杜甫准备食用黄精,忽然听见邻家大嫂急促咳喘。杜甫知道邻家大嫂孤苦一人,生活艰难,又生病了,忙让妻子把刚煮熟的黄精送些给...

  • 秋不食姜 夜不食姜

    秋不食姜 夜不食姜

    生姜味辛性温,含有挥发油、姜辣素、姜酚、树脂及淀粉等,能加速血液循环,刺激胃液分泌,促进消化,还有抗菌和减少胆结石的作用。早上吃一点姜,对健康有利。 但由于生姜本属辛辣之品,又在烹饪中失去不少水分,食后容易上火。秋季气候干燥,燥气最易伤肺,若再加上吃辛辣的生姜,则更容易伤肺,加重秋燥对身体的伤害,故古人有“一年之内,秋不食姜”的警示。 而对于“一日之中,夜不食姜”也是有一定道理的。清晨之时,胃中之气有待升发,吃点姜可以健脾温胃,为一天的消化吸收做好“铺垫&...

  • 巧用食物驱寒意 御寒误区逐个数

    巧用食物驱寒意 御寒误区逐个数

    专家:驱寒宜多吃羊肉、鲤鱼等甘温食物,淋雨之后喝碗姜茶可预防感冒 最近一周,严寒突然伴着冷雨袭来,让久违了寒冬的南方人措手不及。最近,因为天气寒冷,不少市民减少外出活动,尽量“猫”在家里“叹”暖气;不得不外出的人则“全副武装”,里三件外三件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有的甚至连口罩都戴上;还有不少人提倡喝高度酒来御寒,甚至认为喝得越多越能暖身子…… 对此,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主任医师陈瑞芳指出,上...

  • 生姜有驱风散寒作用适合冬季食用

    生姜有驱风散寒作用适合冬季食用

    林女士是典型的虚寒体质,一到冬天穿多少手脚也是冰凉的。今年入冬后,她老公经常煲些红糖姜水给她喝,喝后感觉暖融融的,很舒服。林女士把这一方法介绍给同事,结果遭遇多人的“反击”。许多人引用俗语“冬吃萝卜,夏吃姜”,以此证明冬季不适宜吃姜。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脾胃病科刘友章教授介绍说: 其实,生姜有驱风散寒作用, 适合冬季食用, 而干姜则有温胃散寒、温养脾胃的作用, 适合脾胃虚寒的人冬季食用。 但他提醒,...

  • 立冬的由来习俗与饮食

    立冬的由来习俗与饮食

    |立冬 • 由来| ▼ 说起对「立冬」的理解,从字面意思看就是冬天的开始,但还不能仅仅停留这个意思上。追根到底,古人对「立」的理解与现代人一样,是建立、开始的意思。 不过「冬」字就没这么简单啦,在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对「冬」的解释是:「冬,终也,万物收藏也」。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秋季作物全都收晒完毕了,要收藏入库,此时动物也藏起来准备冬眠啦。 完整地说,立冬是表示冬季开始,万物开始收藏,躲避寒冷的意思。 |立冬 • 习俗| ▼ 除了立...

  • 秋冬食黄精 抗衰又滋补

    秋冬食黄精 抗衰又滋补

      黄精是中医传统补中益气药,“久服轻身延年不饥”,属药食两用中药,服用安全。《本草纲目》认为其“得坤土之精,为补养中宫之胜品”。因其味甘、性平、无毒,宜于久服,单用即有抗衰延年的作用,如古方黄精饼、黄精膏、黄精丸等是一味传统的延缓衰老中药。   近年研究证明,黄精水提液可使果蝇的平均寿命延长8%~9%,其中对雌性果蝇作用显著。黄精的95%乙醇提取物与水提物对高血脂症大鼠治疗30天后,血清总胆固醇、血清甘油三酯较对照组有显著降低。黄精可以调节和增强免疫系统功能,显著消...

  • 大寒仍需保暖 饮食渐趋清淡

    大寒仍需保暖 饮食渐趋清淡

    1月20日是大寒,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最后一个节气,有“大寒凛凛在年关”之说。从节气上来说,大寒正处于“四九”“五九”,大部分地区持续“晴冷”。此时节保暖防寒仍为首务,在饮食等方面也以滋阴润燥为主,并要为立春做些准备了。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中医科主任李建军副教授提出大寒养生应注意以下几点: 起居有节防风御寒 1.“大寒大寒,防风御寒。”注意“冬藏”,保护人体阳气,做到早睡晚...

  • 重保暖 调饮食 让我们健康过冬

    重保暖 调饮食 让我们健康过冬

      连日来,全国大多数省份气温急剧下降,尤其是黑龙江北部漠河市最低温度已跌至零下30℃。在这严寒肆虐的季节,生活在北方地区的老百姓该怎样调节机体功能,又该如何顺应天时,才能平安地度过漫长的冬天呢?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黑龙江省中西医结合所所长、博士生导师李显筑主任医师指出,冬季主封藏,总的保健原则是封藏固精,疏通血脉。人们应从饮食、运动、药物、心情等诸多方面综合调整,避免因着凉受寒而致疾病。中医学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了一整套冬季生活起居和调养脏腑的方法。   李显筑主任医师介绍说,春夏秋冬四时各有显著特点...

  • 小雪节气与食疗 米酒和茶饮

    小雪节气与食疗 米酒和茶饮

    在每年11月22日或23日是小雪节气,历书记载“10月(阴历)中,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 ,下面小编就为大家介绍由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医堂陈子杰老师编写的《小雪节气调养之道》。(编辑/王钧石) 小雪节气: 在每年11月22日或23日是小雪节气,历书记载“10月(阴历)中,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 意思是指天气逐渐寒冷,并开始下雪,但雪量不大,即《群芳谱》中所云:“小雪气寒而将雪矣,地寒未甚...

  • 肝郁气滞多吃理气食物

    肝郁气滞多吃理气食物

      肝郁气滞 症状表现为频频叹气、胸胁胀痛或串痛等。   对策:首先要通过精神养生的方法来调节神志和情志,并针对病因采取疏导的方法来进行治疗。饮食上可多吃些具有疏肝理气作用的食物,如芹菜、蓬蒿、西红柿、萝卜、橙子、柚子、柑橘、香橼、佛手等。   肝火上炎 症状表现为失眠多梦、目赤肿痛、口苦口渴等。   对策:除应戒烟限酒、忌食甘肥辛辣的食品外,要适量多吃清肝泄热的食物,如苦瓜、苦菜、西红柿、绿豆、绿豆芽、黄豆芽、芹菜、白菜、包心菜、金针菜、油菜、丝瓜、李子、青梅、山楂及柑橘等。   脾虚肝乘 症状表现为身倦...

  • 冬季养生美食巧搭配

    冬季养生美食巧搭配

    冬天正是养生的季节,科学搭配可以让营养更利于人体吸收,从而达到冬补之效。下面介绍一些科学的食品搭配方法: 土豆炖牛肉营养高 土豆是含淀粉较多的根茎类食物,可提供一定的热能,而蛋白质含量相对较低。若牛肉与土豆搭配食用,可利用牛肉富含优质蛋白质的优势,弥补土豆营养成分的不足;而土豆则提供了足够的热能,不至于耗费牛肉中的蛋白质用于供给热能。两者合理搭配,大大提高营养价值。 士豆中的矿物质,以碱性元素为主,尤其是钾含量较高,在生理上属于碱性食物。而牛肉中含酸性元素较多,在生理上属于酸性食物,两者同食,还可以达到体内酸碱平衡...

  • 养生之道 饮食“四度”养心为上

    养生之道 饮食“四度”养心为上

    山西中医学院教授、省针灸研究所 原所长、国医大师吕景山的养生之道很 简单:顺心、顺时、随意、随缘。他说:“越 是刻意,越难如意,一切顺随自然才好。” 养心为上 《道德经》云:“万物之始,大道至 简。”养生也是一样。吕景山认为,养生其 实很简单,顺应自然规律,保持人体自身 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与和谐即可。 养生的关键,除调整好衣、食、住、行 外,更重要的,便是养心。 吕景山是个非常平和的人,他淡泊 名利,甘于寂寞做学问,以一颗平常的 心,养生之道 知足地过平常人...

  • 膏方的饮食禁忌 调理肠胃者须饭后吃

    膏方的饮食禁忌 调理肠胃者须饭后吃

    膏方一般是现制的,未添加过防腐剂,不可以剩到下一年,否则时间过久,或遇暖冬时就会发生霉变,吃了反对身体不利。一般情况下,把膏方放在阴凉处,若放在冰箱冷藏更佳,但必须要在当季吃完。 调理肠胃者须饭后吃 膏方的服法有两种:冲服和含化。一般来说,每天早晨空腹服一次,由于膏方多为滋腻补益药,因此通常宜空腹服用,以利于药物吸收。若是用于胃肠道疾病或空腹服用易引起腹部不适或食欲下降者,则应把服药时间放在饭后l小时左右。 膏方的饮食禁忌 服膏方时应忌抽烟、喝酒,不宜喝咖啡、可乐等含有咖啡因...

  • 心情食欲差 梅花来改善

    心情食欲差 梅花来改善

      中医认为,梅花性平无毒,能够调理脾胃、舒理气血,却不会伤阴,无论百岁老人,还是可爱的宝宝,都可用梅花来保健。除日常保健外,梅花还可用于治疗梅核气、肝胃气痛、胸闷不舒、食欲减退等病症。   “墙角数枝梅,临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说到这首古诗,想必大家也猜到我们要谈的就是鼎鼎大名的梅花。   梅花迎霜傲雪,是园林中争先报春的花卉。古往今来,一直受到人们的高度赞赏。诗家咏梅,画家画梅,园艺家种梅,相沿成习,成为我国传统。与梅花有关的诗词歌赋,可以说是不胜枚举,其中不乏有像&ldq...

  • 章穆饮食养生思想

    章穆饮食养生思想

      章穆(1743~1813年),字深远,晚号杏云老人,江西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清代医家,著有《调疾饮食辩》、《四诊述古》、《伤寒则例》、《药物指南》、《五种心法》等书。现结合其著作《调疾饮食辩》来对章穆的饮食养生学术思想作一介绍。   重视饮食防治疾病   我国自古就有“医食同源”、“药食同源”的说法。《调疾饮食辩》是一本采用食物来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本草学专著。章穆主张病人的饮食必须与病证相结合,认为如果病人“饮食得宜,足为药饵之助;失宜,则反与药饵为仇...

  • 肺属金通于鼻气 食疗以润肺清气道以净肺

    肺属金通于鼻气 食疗以润肺清气道以净肺

    经过了盛夏酷暑之后,我们终于迎来了秋季。秋季是寒热交替的季节,气温变化较大,中午仍然很炎热,早晚凉爽,周围的环境也不再黏腻潮湿,人体也明显有了干燥的感觉,唐山市中医医院肺病科主任中医师孙惠敏提醒大家,秋天到了,一定要注意养肺,小心呼吸道疾病的发生。 肺属金,通于鼻气,肺是人体最“娇嫩”的器官之一,其性喜润恶燥。而秋天又是一个干燥的季节,燥邪的特点是易伤津液,因此秋天常常感觉到口鼻或咽喉干燥、干咳无痰、皮肤干燥等。故防治秋燥对肺的养生保健有重要意义。“肺朝百脉&rdquo...

  • 秋季转凉润燥养肺饮食养肺 药膏养肺

    秋季转凉润燥养肺饮食养肺 药膏养肺

    中医学认为,秋季养生重在养肺。由于秋季转凉,天气干燥,肺部易受伤害,稍有不慎,便会发生感冒、咳嗽,一些患有哮喘病、支气管炎的患者也往往在秋季病情开始加重。秋季养肺的主要方法有: 饮食养肺 秋季在饮食调理上要以防燥护阴、滋阴养肺为基本原则,药粥最宜。这里有几款粥向大家推荐: 秋梨粥 此粥有良好的润肺功能。 红枣糯米粥 经常服用可健脾养胃,提气润肺。 冰糖银耳粥 这是治疗秋燥的理想食品。 还有菊花粥、芝麻粥、百合粥、雪梨粥等,加白糖适量,每日早晚食用,益于养肺。...

  • 陶弘景:道家养生重视服食导引

    陶弘景:道家养生重视服食导引

      陶弘景出生于公元456年,卒于公元536年,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人(今江苏南京)人。   陶弘景自幼聪明好学,博览群书。17岁后,以才学闻名,做过诸王侍读等官职。他受葛洪影响颇深,10岁时看过葛洪的《神仙传》后,便对此书爱不释手,而且有了学道成仙的想法。于是36岁时,陶弘景辞去官职,退居句容之句曲山(茅山)修道,著述,炼丹。他勤于撰述,写有道教教理、历史和养生等方面著作多种。其中,著有中药学著作《本草经集注》,养生学著作《养性延命录》、中医学著作《真诰》,《效验方》、《肘后百一方》。   存思服日月静...

  • 寒露时节的饮食养生

    寒露时节的饮食养生

    寒露时节的饮食养生,可以根据个人具体情况而定。总的来说,饮食调养应以滋阴润燥为主。可适当多摄入胡萝卜、冬瓜、藕、小白菜、豆角、菌类、海带和紫菜等蔬菜。 小白菜有排毒素的作用,能加速人体新陈代谢,防止便秘;其所含矿物质能够促进骨骼发育。十字花科蔬菜有健脾、清肺、润喉、清热解毒的作用,对秋燥引起的脾虚胃热、口鼻烦渴者最为适宜;其所含的多种维生素、纤维素、胡萝卜素、微量元素硒等对防癌抗癌有益;含有多种吲哚衍生物,能降低雌激素水平,可以预防乳腺癌的发生。 寒露宜多吃滋阴润肺的水果,如梨、柿子、石榴、香蕉等。...

  • 中药最怕食物搅和

    中药最怕食物搅和

      过节期间,亲朋好友馈赠礼品时,总是少不了一些中药补品,还有很多人会趁着假期调理一下身体。这里要提醒大家,喝中药时要注意忌口,否则会影响其疗效,   温补中药忌白萝卜人参是补气的,而萝卜是行气、降气、破气的,如果萝卜和人参同时吃,可能会削弱人参的补气功效。其他的温补类药物,如西洋参、党参、黄芪、何首乌、熟地等,都与人参具有类似的功效,不适合与萝卜同服。无论生的还是熟的,萝卜都有行气的作用,要注意避免与补药合用。   此外,具有清热解毒的绿豆,也会“抵消”人参等药物的补益作用。   养胃中药...

  • 霜降节气防秋燥防秋郁 霜降食补

    霜降节气防秋燥防秋郁 霜降食补

    霜降要防“燥、郁、风” 调补食材巧选择 霜降 (First Frost),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公历10月23日左右,霜降节气含有天气渐冷、初霜出现的意思,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意味着冬天即将开始。由于此时气候干燥,天气多变,气温往往骤升骤降,体质较弱者很容易滋生疾病。故,养生保健尤为重要。 【霜降期间要三防】 A 防秋燥 秋季燥邪易伤人体津液,津液既耗,就会出现燥象。元代医家忽思慧在《饮膳正要》中说:秋气燥,宜食麻润其燥。因此,秋季养生应多吃...

  • 大寒节气饮食调养

    大寒节气饮食调养

    1月20日 星期五 农历腊月廿三 大寒 2017年大寒交节气时间 2017年1月20日 05:23:33 宜: 防风御寒 早喝人参黄芪酒 晚服杞菊地黄丸 大至 寒 八年十二月,五日雪纷纷。 竹柏皆冻死,况彼无衣民! 回观村闾间,十室八九贫。 北风利如剑,布絮不蔽身。 唯烧蒿棘火,愁坐夜待晨。 乃知大寒岁,农者尤苦辛。 顾我当此日,草堂深掩门。 褐裘复紖被,坐卧有余温。 幸免饥冻苦,又无垄...

  • 养生智慧 精神内守饮食有节

    养生智慧 精神内守饮食有节

    其实,所有的人都是向死而生的,从出生的第一天开始,就在走向死亡、接近死亡,只不过这个接近的时间有长有短,长短不同,命运也就不同。 《黄帝内经》里这样说过:“上古之人是可以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所谓“天年”,就是人的正常自然寿命,百岁应该也不是个虚数,很显然,在古代,肯定是有人活到了这个年岁的,作为中医养生宝典的《黄帝内经》才会记录在案。 古代的医疗条件可想而知,就算有中医护佑,对很多疾病,人们仍旧是束手无策的,这些长寿者做了什么能活得那么久?其...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