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医 第286页

中医 第286页

  • 论中医之痒

    论中医之痒

    •痒之所作,原因繁杂,但主要因于风、湿、热、虫之邪客于皮肤肌表,引起皮肉间气血不和;或由于阴血亏虚,生燥化风,肤失濡养而成。 •痒之作有虚有实,故补虚泻实也为治痒的基本原则。具体运用则宜结合痒之病因、病位、病性,据证立法,随证治之。 痒,是皮肤或黏膜受刺激意欲抓挠的一种感觉。临证中可为独立的病证,但更多是作为症状见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中医学对此论述非常丰富,却较为杂乱,兹结合文献加以梳理。 痒之因 《黄帝内经》认为,痒的形成多与“火&r...

  • 愿做一支永不解散的国家中医医疗队

    愿做一支永不解散的国家中医医疗队

    9月的四川山区,有些微凉,16名国家中医巡回医疗队(赴四川)队员集结完毕,向着目的地进发。在日后20多天的巡回医疗时间里,他们早出晚归,克服高海拔不适和语言交流不畅等难题,发扬连续作战的精神,全队共向两地四个县市11409人次提供中医药服务。 “我们愿做一支永不解散的国家队,时刻听从党和人民的号召!”铮铮誓言响彻在四川凉山、阿坝大山的深处,也深深烙在百姓们的心中。 大凉山掀起了中医药热潮 在国家中医医疗队巡回医疗之前,中医药对大部分的彝族同胞而言还比较陌生。凉山...

  • 中医象思维的思维特点探

    中医象思维的思维特点探

    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主要是就思维的工具是以象为主还是以概念为主的方法划分,二者之间尚存在着渗透、包含的关系。象思维不仅包含着类比推理的成分,还包含着逻辑思维中归纳、演绎推理的成分,它往往是先通过归纳提取共象,然后以共象为基础对个象进行演绎推理,阴阳、五行之象的推演就是其典型形式。 象思维是近十余年来中医思维领域研究的热点,其特点也受到人们的关注。由于对象思维本身认识的混乱,故对象思维特点的认识也不一致,如曲阜师范大学姚春鹏《象思维的基本特点》一文认为,象思维的基本特征为有象性、整体动态性、非逻辑性和直觉体悟性...

  • 中医过儿童节 过“六一” 伴中医

    中医过儿童节 过“六一” 伴中医

    5月30日,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综合儿科分会成立,将有助于加快中医儿科学术和儿科事业的繁荣发展。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儿科主任医师徐荣谦当选为第一任会长。 2015年全国中医儿科高峰论坛同期举办,全国各地的科研院所、医疗机构的临床和科研等领域专家教授约450余人就中医治疗儿科系列病症的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儿科方剂的方证研究等方面进行主题演讲和探讨。 “小朋友,我们看病时医生常会开中药,你们知道中药是怎么熬的吗?” “刚才讲的推拿手法...

  • 中医龙雷非相火论

    中医龙雷非相火论

    火曰炎上,主乎动者也,其或为生理之常,或为病理之变,名目繁多。“龙火”“雷火”“龙雷之火”三者,源起非一,然用之则淆,常混称代指。其意其理,众说纷纭,各逞其说。观各家言此三火者,或执一而论,顾此失彼;或囿于说理,不切实用;或沿袭他家,殊无创见,总不如叶天士之论。叶氏于案中言理,实中论道,虽为一家己见,却胜数家之妄谈。兹搜罗叶案,汇其龙雷火论于一篇之中,冀望抛砖引玉。 阐理 叶氏于“龙火”“...

  • 中医寒火证病机 本质为寒表面似火

    中医寒火证病机 本质为寒表面似火

    •“寒火”有虚实之分。实证分为寒邪侵袭,或兼有病理产物停留,如感受寒邪,寒凝血郁,血郁之处,血色外现,郁而生热,易表现红、热等热象,阴证似阳,故为“寒火”。虚证多因阳气损伤,或为脾胃虚寒,或为肾阳虚衰,阴寒内盛,阳虚火浮而成。 •严石林提出寒火理论,是强调临床应建立寒证可见火热之象的认知,绝不能见寒认作寒、见热认作热,也不必以“假热”解说寒证中的热象。 已故四川省名中医、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严石林潜心中医诊...

  • 丰富中医药内容 重点加强中医科室建设

    丰富中医药内容 重点加强中医科室建设

    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日前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社区卫生服务管理和提升服务质量的指导意见》提出,规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与管理,重点加强全科医学及中医科室建设,在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以及慢性病康复中,充分利用中医药资源,发挥中医药的优势和作用。 《意见》明确,有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集中设置中医药综合服务区。加强合理应用中成药的宣传和培训,推广针灸、推拿、拔罐、中医熏蒸等适宜技术。积极开展中医“治未病”服务,为社区居民提供中医健康咨询、健康状态辨识评估及干预服务,大...

  • 论中医之陷

    论中医之陷

    •内陷者多因邪盛正虚或治疗失当,邪气由表入里、由浅入深;下陷者所指则较为明了,即脾气亏虚,无力托举,以致弛缓不收、脏器松弛而下垂。 •内陷、下陷虽同名曰陷,且均处于病变过程的中间阶段,反映的也均为病变趋势,实则迥然有别。内陷者重在于邪,所指为邪盛破防、正气失守的态势,致病多急而危重;下陷者重在于虚,所指为气虚日甚、升举无力之态势,致病多缓而淹缠。 作为一个病机术语,陷在中医学中反映的是病变向下或向里的趋势或状态。因概念与标准不清晰,临证误解、误用的现象时可见及。兹结合文献加以...

  •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医治则治法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医治则治法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儿童常见的出血性疾病,以皮肤、黏膜出血,骨髓细胞学检查显示巨核细胞增多或正常,伴巨核细胞成熟障碍为临床主要特征的疾病,曾被称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部分患儿因激素治疗不规范或不耐受、免疫低下而反复感染等因素导致病情迁延不愈。若病程大于12个月,即可诊断为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CITP)。研究报道显示,有5%~10%的ITP患儿可发展为慢性或难治性ITP;亦有研究显示,约20%的ITP患儿可进展为CITP。CITP患儿可见多部位反复出血,迁延不愈,部分患儿...

  • 中医霍乱论治 辟秽苏阳

    中医霍乱论治 辟秽苏阳

    霍乱属疫病的一种,是以临床特征命名的疾病。霍,据飞声而拟,指发病急骤、迅速;乱,则言病情严重。现代医学的霍乱指霍乱弧菌引起的烈性肠道传染病,属于中医学霍乱范畴。其他如急性胃肠炎、细菌性食物中毒和Eltor弧菌引起的副霍乱等亦可从中医霍乱论治。 叶天士系临证大家,于传染病一道,学验丰备,就霍乱之治法方药亦有医案数则。搜罗叶天士医案,言及霍乱之案共6则(《未刻本叶氏医案》1则、《眉寿堂方案选存》2则、《临证指南医案》3则)。概而言之,叶天士于霍乱有两大治法,即病中辟秽苏阳、病后和中补虚。 辟秽苏阳...

  • 以高度的文化自信认识中医药事业 中医药学具有战略资源优势

    以高度的文化自信认识中医药事业 中医药学具有战略资源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中医药事业高度重视,中医药发展迈上新台阶,进入快车道。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中,中医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得到了国内外的高度认可,为全球抗疫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医药文化再次得以彰显。 五千年中华文明没有断流能够延续至今,就在于蕴含其中的中华文化的...

  • 许寿仁门人章真如中医师处方笺

    许寿仁门人章真如中医师处方笺

    这张书写于1949年10月8日的处方笺,抬头为“许寿仁门人章真如中医师处方笺”,交代了医师姓名,师承哪位名家,页脚印有“南昌象山路北段萧公庙口(即旧马王庙街)”,是章真如中医师的诊所地址。患者王某因咳嗽就诊,章氏处方如下:“枇杷叶(去毛)、杭菊、生甘草、鲜桑叶、杏仁泥、元滑石、桑白皮、鲜芦根、川贝母(打碎)、肥知母。” 许寿仁(1904—1970),安徽省歙县西溪南乡石桥人。他14岁独自前往南昌讨生活,从商店学徒做起,后机...

  • 章太炎注重民间的中医实践经验 药性至微非更迭校验不能知

    章太炎注重民间的中医实践经验 药性至微非更迭校验不能知

    章朱学派治学一脉相承。章太炎治学最重“求是”与“致用”,关于遣方用药强调“贯习群方,用资证验”;章次公治学既师章太炎所示治学门径,又无门户之见,博采诸家;朱良春深得其师章次公遣方用药之心法,且在实践中引申发挥,其面广、用意深,建树良多。 学派是学术繁荣的标志,迥异流俗、独树一帜、自成体系、蔚然成风,章朱学派世人瞩目。笔者追随朱良春老师问业数十载,在先生仙逝七周年之际,特撰此文略述章朱学派遣方用药特色,借以缅怀朱良春老师的盛德丰业,虽系...

  • 中医病机准确辨识意义思路“识机”验案

    中医病机准确辨识意义思路“识机”验案

    •病机是疾病发生、发展、变化之枢机。“识机”为临床诊疗之核心环节,上承“辨证”,下启“论治”。有必要将“识机”从“辨证”中分离出来,彰显“识机”的独立性和重要性。 •“识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凝练“基本病机”,即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一般规律;二是抓住“主要病机”,即疾...

  • 从书院学习感悟中医传承之美

    从书院学习感悟中医传承之美

    不知不觉在王琦书院学习已一年多,其间聆听王琦院士的教诲,感悟中医的真谛,感想颇多,获益匪浅。 王琦院士对中医药事业深沉地热爱着,希望弟子们能够传承中医之精华,为中医药事业贡献力量,于是勇挑重担,率先成立了王琦书院,希望培育出一批明医,为中医药发展及人才培养作出引领。 王琦院士不辞劳苦亲自授课,而且还请来其他专家为我们授课,老师们敞开心扉,或论及中西医结合,未来发展之路;或论及中医诊疗方法的创新,提出要拓宽视野,多学科融合,各位老师真知灼见,为中医药的发展献言献策,也让我们受益匪浅。 书...

  • 浊毒理论体现中医文化内涵

    浊毒理论体现中医文化内涵

    国医大师、河北省中医院主任医师李佃贵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很多胃癌、萎缩性胃炎用常规方法治疗效果不理想,病人大都舌苔黄厚黏腻,大便黏腻不爽,一般予以“以毒攻毒”的方法治疗,用化浊解毒的方法进行治疗。李佃贵“浊毒证、浊毒理论”便诞生了。浊毒理论既是中医文化的体现,又是对中医理论的创新。 浊毒理论与整体观 传统中医文化强调自然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着的整体,天地万物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天人相应,形神一体的整体观。《中医浊毒论》中指出,广义...

  • 重构身心疾病的中医辨证体系

    重构身心疾病的中医辨证体系

    •中医学原本存在从志意辨证角度分析解决精神行为问题的思路和方药。然其在传承中曾被遗失,究其原因,对性、情、欲、五志生理概念异质性的忽视是关键因素。 •志意辨证通过中医学志意、精神、魂魄、君相辨证方法,将精神动作行为疾病表现进行类分,确立相应的调谐志意、精神、魂魄的治法与方药针穴,并应用于临床实践。 从中医学健康观出发,可以把病证划分为内伤病、外感病以及常伴身心共同症状的精神动作行为病,不同疾病各有其相宜的辨证法则。若辨证思维和方法模糊、阙如,则会影响精神行为病证诊疗技能和疗效...

  • 程莘农与中医“识于微时”携针灸事业并进

    程莘农与中医“识于微时”携针灸事业并进

    程莘农(1921—2015),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国医大师、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中医针灸代表性传承人之一。今年是程莘农院士诞辰100周年,我们纪念这位针灸学家,回忆的是他一生为中医针灸事业奋斗的事迹,看到的是近百年来针灸的发展历程。 与中医“识于微时” 1921年8月24日,程莘农出生于江苏淮阴的一个书香世家。他10岁时开始习读《黄帝内经》《难经》等中医经典。这一时期正是中医发展的低谷,“废止中医案”极大地挫伤了民众...

  • 食治理论内涵的中医病因病机

    食治理论内涵的中医病因病机

    食治理论在防治糖耐量低减中的应用 食物[1]指能满足人体正常生命活动并利于寿命延长的物质, 《医学衷中参西录》云:“食物, 病人服之, 不但疗病, 并可充饥”, 指出了食物的双重作用。食治又称食疗, 是在整体观及辨证施食的指导下将食物当作药物, 按理、法、方、食进行合理配伍, 从而达到调节机体功能, 使其获得健康或愈疾防病的一种方法。糖耐量低减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IGT) 是介于正常血糖和糖尿病 (diabetes mellitus, DM)...

  • 让青春在中医药文化中拔节孕穗

    让青春在中医药文化中拔节孕穗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中医药在抗击疫情和保护人民生命健康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新时代中医药青年学子,我庆幸自己生逢其时,遇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我们要努力汲取中医药文化智慧,勇于担当,努力在实现中国梦、中医梦的实践中放飞人生梦想,让青春在中医药文化中“拔节孕穗”。 勤学苦练 以专业知识武装智慧的青春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学习专业知识是我们在大学阶段的核心任务。大学期间,除了课堂上...

  • 中医药文化薪火相传

    中医药文化薪火相传

    和煦初冬,阳光温馨;移步岁末,硕果累累。浙江省兰溪市这座江南药都,拥有着悠久的中医药文化历史,此刻正沉浸在中医人相聚的欢乐中,将仔细聆听岐黄传承、明道守正的中医故事。 江南药帮声名远扬 兰溪是名扬海内外的中药材集散地。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首设惠民药局。明代,兰溪诸葛药业十分显赫,形成了江南著名的药帮,药行生意遍布大江南北、东南亚各地。历史上兰溪位居绩溪、慈溪的“三溪”药都之首,称雄江南中医药市场800多年,兰溪药皇庙及诸葛八卦村现存的天一堂、大经堂和百草园记述了...

  • 合理膳食养心安神 按摩药茶中医防备

    合理膳食养心安神 按摩药茶中医防备

    睡觉妨碍主要包括“睡不着、睡不醒和睡欠好”三大类,在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称为“目不瞑”“不得眠”“不得卧”。山东省济宁市中医院脑病一科副主任医师阮明军介绍,睡觉妨碍虽不属于危重疾病,但严重影响人们健康水平、日子质量和作业学习,并由此引发其他一些疾病。在日常日子中,注意饮食、训练、心境等方面能够大大改进睡觉质量。 合理膳食养心安神 日常膳食宜清淡,多吃小米、核桃、百合、桂圆、莲子、红枣、小麦、羊奶、蜂...

  • 边区军民发扬中医药防病治病好传统

    边区军民发扬中医药防病治病好传统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边区,医药缺乏的情况也非常显著。一直善于应用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红军部队,来到延安等边区后,进一步发扬了这一传统。 在实践中,边区军民也一直在广泛应用中医。1939年,中央医院院长傅连暲在兰家坪设立中央门诊部,是延安第一个有中医门诊的医疗机构。延安石圪塔中央疗养院也聘请了瞿宪文、唐继宗等中医。由于边区药品短缺,当时注重就地取材,用中草药、民间验方治病防病,比如用大蒜治痢疾,用花椒水或茄子秧洗脚治冻伤,用烟叶水治下肢溃疡,用硫磺膏治疥疮等,都收到了显著的效果。1940年冬,受寒流影响,军民...

  • 制约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内在因素分析与对策

    制约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内在因素分析与对策

    •影响中医药发展的内在因素及现状包括中医药创新理论共识度有待提高、中医药防治疾病效果有待提升、中医药传承文化氛围有待加强。 •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一要凝聚共识,创新发展就是最好的传承;二要科学评价,提升中医药临床治疗效果;三要营造氛围,推进中医药文化与科学人文融合。 中医药作为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是中国特色卫生健康事业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在2019年、...

  • 推进中医类医院纳入卫生应急管理体系

    推进中医类医院纳入卫生应急管理体系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为了集中医疗救治资源,防止疾病大规模扩散和传播,国家提出“四集中”的抗疫工作原则和要求,即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把患者特别是重症患者集中到综合实力最强的定点救治医疗机构,这是我国在历次救治工作中积累的一个行之有效的经验。 根据全国公布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显示,为有效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全国各地共确定2197家定点救治医疗机构,中医类医疗机构97家;12670家发热门诊定点机构,中医类定点机构1706家。随着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定点机构名单一直在不断更新...

  • 大疫大灾更显中医本色

    大疫大灾更显中医本色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中国中医科学院迅速组建国家中医医疗队驰援武汉,整建制接管独立重症病区,35名队员奋战66个日日夜夜,治愈百余名重型、危重型患者,彰显了中医“国家队”的实力、责任和担当。他们身上闪耀的医者精神令人敬仰。 闻令而动、奋勇当先的战斗精神。这是驰援武汉的第一支国家中医医疗队,也是北京第一支、全国第三支援鄂医疗队。半天内300多人请战,10小时成队出发……他们如人民军队般召之即来雷厉风行,只为及时贡献中医力量,救同胞于水火。 充满自信...

    养生秘方 2024-03-06 736 0 中医
  • 中医药打好基层“防字牌”中医药参与疫情防控效果明显

    中医药打好基层“防字牌”中医药参与疫情防控效果明显

    山东青岛崂山区:中医药打好基层“防字牌” 山东青岛市崂山区面对疫情防控的严峻形势,积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从“防”字入手,做好基层疫情防控工作。 该区卫健局第一时间响应,组织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国医馆)克服困难按照省中医专家组的配方统一熬制,统一配送。目前,已为103位密接者送汤药721剂,为各街道社区一线防控人员、预检分诊、高速路口卡口防控人员等提供中医药预防汤剂,共计4000余剂。将1.5万包代茶饮送到3000位一线工作人员手中。崂山区社区卫...

  • 重庆中医人奋力战“疫”

    重庆中医人奋力战“疫”

    “我要把我的爱心、乐观、智慧、技能,都化为打赢这场防疫阻击战的无尽力量,向所有人传递。”自发生新冠肺炎疫情以来,重庆市中医药系统积极行动,从主城到区县,从市中医院到区县中医院,从医生到护士,用行动书写平凡而又伟大的抗疫故事。 垫江县中医院蔡洪:“召必回”的80后 1月24日,面对不断扩散的疫情形势,重庆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要求医疗机构工作人员一律取消春节休假。垫江县中医院立即进入战备状态,并要求所有外地休假医护人员回原地待命。...

  • 追寻古代中医的医患交流方式

    追寻古代中医的医患交流方式

    编者按:近年来,医患关系越来越紧张,不少医生抱怨患者越来越挑剔,不少患者却指责医生服务态度差、收费贵、潜规则多。医生与患者,从过去的相敬如宾,到现在的“势不两立”,究竟是哪里出现了问题?本版今日聚焦医患关系,追寻古代中医的医患交流方式,或可为今日之医患关系带来启发。 •当你把“帮助病人”作为工作的重心,我们就自然而然从“生物医学”走向“人文医学”,我们也才会真正找到职业幸福感。 •...

  • 中医治疗痿病,阴吹,异位妊娠,虚劳,臁疮的典型病案

    中医治疗痿病,阴吹,异位妊娠,虚劳,臁疮的典型病案

    补中益气汤最早出自金元时期李杲所著《内外伤辨惑论·饮食劳倦论》,立方理论可溯源到《素问·至真要大论》,其中有“劳者温之”“损者温之”的记载。后原方在《脾胃论·脾胃损在调饮食适寒温》中有记载,主治“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则脾胃乃伤”。补中益气汤主治中气不足,脾胃气陷。患者多见面色萎黄,或面白虚浮,气短懒言,神疲乏力肢软,腹泻便溏,自汗,下血,带下,发热,头痛,渴喜温饮,舌质淡,舌苔薄白等。 李杲立...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