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医 第281页

中医 第281页

  • 中医学顺应自然 顺应神形之间的自和机制

    中医学顺应自然 顺应神形之间的自和机制

    中医治疗观之调其不和 中医学的治疗目的是促进和激发人体的自和机制,使人体重新恢复协调有序的功能状态,是故《素问·生气通天论》提出“因而和之,是为圣度”,将“调其不和”视为人体治愈疾病的最高法度。如何调?其根本大法在于一个字——“顺”,即顺应机体的自和调节趋势,遵循“化不可代,时不可违”的原则。 顺应自然的时间规律而自和 1. 顺五运六气的运气规律治病 五运...

  • 中医药防疫 大灾之后有大疫

    中医药防疫 大灾之后有大疫

    7月21日凌晨,罕见特大暴雨袭击了郑州,引发了洪灾,主城区积水严重,雨水倒灌入地下隧道和车厢,地铁被迫停运,造成人员伤亡。“相当于150个西湖灌入郑州”的标题触目惊心。7月22日,河南新乡等地区也遭遇了特大暴雨。很快,新台风“烟花”也登场了。 俗话说“大灾之后有大疫”,暴雨洪涝后的大疫通常是因为积水中的垃圾、动物尸体、虫卵等加上高温天气,使微生物、病菌快速繁殖,如果人们接触到这些水,可能会引发皮肤病、胃肠道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为了做...

  • 中医防疫传承历史渊源

    中医防疫传承历史渊源

    陕西榆林位于陕西省最北部,春秋时魏置上郡,明正统七年(1442年)始为榆林城。因其地多榆树,故名榆林,又以木之茂在榆溪河谷之阳,又称榆阳。榆林中医药历史源远流长。早在4300年前(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代早期),中华文明起源最重要的城址遗址石峁遗址,就已经出现了鹰骨骨针、砭石来“刺病”、“熨石”疗疾。秦汉时代青铜造药杵臼、药勺等出土文物,均证明榆林中医医疗已有相当水平。 历史渊源 明成化八年(1472年),榆林巡抚右都御史余子俊上书《开设学校疏》,倡导...

  • 中医八招提高免疫力

    中医八招提高免疫力

    中医有句名言:“正气在内,邪不可干。”只有我们身体里阴阳平衡了,正气才能好好的存在人体内。那么如何保证身体阴阳平衡呢?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中医科主治医师邹梦颖告诉大家,可以从以下八个方面注意。 顺应天时 日常生活中要随着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调整起居生活。顺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养生原则,调理生活起居时间,规律饮食,按时睡眠。结合一天24小时脏腑循行规律养生,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做起,提高自身免疫力。 调节情绪 精神状态是人体内在环境因素,内环境的稳定有助于正气持久的保留在体内...

  • 中医方剂功效精准性量理法的研究

    中医方剂功效精准性量理法的研究

    作为全科优势的中医面对疾病错综复杂的现象,怎样才能融会阳阴五行、贯通温寒实虚地辨证施治?怎样才能得到显著或者极至的疗效?怎样才能与时俱进地传承和发展中医?所有这些对于中医药同道都是极其重要的问题。笔者通过长期观察认识到,精准辨治是中医发挥疗效优势的关键,但由于西医观念的影响和中医历史的局限及发展的阻碍,并由于中医药体系的博大精深,存在对于人体机能复杂现象认知的问题和困难,如本质与现象、统一与对立、模糊与精准、空间与时间等,导致了中医药理法传承的创新不足,使得中医施治仍然不能精准纲目功效的性量,造成了方剂应用的难题,...

  • 中医针灸 经典探理论重构

    中医针灸 经典探理论重构

    编者按:作为中医药走出去的“排头兵”,针灸已传播至183个国家,中国不仅是针灸临床应用、针灸教育和针灸科研等方面当之无愧的大国,也是可以领跑世界的针灸学术强国。然而,大好形势下,针灸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以干针为代表的西方针灸强势而来,怎样让古典针灸学得到应有的尊重和最有效的保护,使其在新时代焕发出强大生命力?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黄龙祥通过近二十年在针灸理论创新路上的两次行走,重现古典针灸学理论原貌,并深入探究针灸传承创新之道。 作者介绍 黄龙祥,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

  • 疾病观 中医对生命本身的理解和观照

    疾病观 中医对生命本身的理解和观照

    论运气七篇的疾病观 疾病,是人体结构或功能的异常变化,亦是人类个体在生命过程中必然经历的状态之一。疾病观,是关于疾病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基本观点[1]。疾病观能够反映某种医学在整体进程或某一发展阶段对生命异常状态的思考和认识,以及对生命本身的理解和观照。 在我国传统医学理论体系中,运气七篇占有重要而独特的地位。从文献角度看,运气七篇是医学经典《黄帝内经素问》的组成部分,约占其三分之一的篇幅;从思想角度看,运气七篇立足于天地气化层面考察人体生命盛衰常变的核心要旨,呈现出较《素问》《灵枢》其他篇章更...

  • 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中医保健功能评价方法

    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中医保健功能评价方法

    基于中医和法学对保健食品功能声称和证明标准的思考与建议 保健功能及其评价方法自1996年公布以来[1],历经4次调整,现行为2003年公布的27项保健功能[2]经2012年修订9项[3]后的版本,可以说正是这27项保健功能带动了整个保健食品行业的发展壮大。目前,中药类保健食品超过保健食品申报总数的60%,但是现行的保健功能均是基于现代医学、营养学的描述,缺乏体现中医思维的功能声称,极大地限制甚至阻碍了中药类保健食品的发展,因此探讨制定中医类保健功能是一个急需研究的课题。另外,原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

  • 麻沸散为何物 毒药即是麻药 华佗中医外科鼻祖

    麻沸散为何物 毒药即是麻药 华佗中医外科鼻祖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麻醉药——麻沸散,其发明者是东汉名医华佗。 麻沸散为何物 据《后汉书·华佗传》记载:“若疾发结于内,针药所不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无所觉,因刳破腹背,抽割积聚。”华佗最早将麻沸散运用于外科手术中。因《后汉书》中没有详细说明麻沸散的配方,使其成为千古之谜。 民国初期,一本名为《华佗神医秘传》的书籍出版,记载了“麻沸散方”配方:“羊踯躅3钱、茉莉花根1钱、当归1两、菖蒲...

  • 中医药抗疫的整体疗效

    中医药抗疫的整体疗效

    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瑰宝,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中医药在这场无硝烟的战“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体现了中医药抗疫的整体疗效,获得了国家以及人民的充分认可与肯定。 国内海外,望其表现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先后派出5批国家中医医疗队驰援武汉疫区一线,全国支援武汉的医疗队里有近5000人来自中医药系统,中医药首次整体接管方舱医院(武汉江夏方舱医院)。临床疗效观察显示,中医药总有效率达到90%以上。...

  • 古代中医是如何抗疫的

    古代中医是如何抗疫的

    《说文解字》说:“疫,民皆疾也。”在我国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即有关于疫病的论述,《素问·刺法论》说:“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中国至少已有3500年以上的疫情历史,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疫”的记载。 历代医家治疗疫病的经验 东汉中后期,我国中原地区疫情频发,《后汉书·五行志》记录有10次疫情,尤其建安年间,疫情持...

  • 阴阳五行在中医健康管理中的“守正”地位

    阴阳五行在中医健康管理中的“守正”地位

    健康不仅关乎个人发展,更关乎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之追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当前,我国健康问题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发展层面,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康管理迫在眉睫。 要做好中医健康管理,一要“守正不泥古”,明晰中医健康管理的核心指导思想,二要“创新不离宗”,借助不断涌现的现代技术发展优化这一指导思想。本文试从阴阳五行学说这一中医学重要组成部分和说理工具的视角解析中医健康管理的“守正”与“创新”,探讨如...

  • 上火怎么办 中医养生调理让你降火

    上火怎么办 中医养生调理让你降火

    入冬后,天气降温,我国北方地区已经供暖,南方地区也多采用空调取暖,是一年中比较干燥的季节。中医认为,燥是无形之邪,现代医学认为,燥邪气候会导致人体内分泌失调、植物性神经功能紊乱。一旦交替不平衡,则容易引“火”上身,人体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肝火、心火、胃火、肺火四种表现形式,“上火”怎么办?不要急,中医养生调理,让你平稳“降火”。 肝火 肝火旺是肝的阳气亢盛表现出来的热像。肝失疏泄、情志不遂郁而化火,导致肝火旺盛,表现为急躁易怒,...

  • 原创诗词礼赞古代川蜀文人的中医情缘

    原创诗词礼赞古代川蜀文人的中医情缘

    四川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文人荟萃之地。元代诗人张翥赞曰:“天地有大文,吾蜀擅宗匠。”现代文人郭沫若云:“文宗自古出西蜀。”在中国历代文化长廊中,四川可谓群星璀璨,如汉代的杨雄、司马相如,唐代的李白、陈子昂,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明代的杨升庵等。又“天下文人皆入蜀”,陆贽、杜甫、白居易、陆游、黄庭坚等名人都曾入川。四川人文荟萃,儒医兴盛,为后人留下了不朽篇章。现以诗词礼赞古代川蜀文人的中医情缘。 李白斗酒诗百篇 酒乃橘泉液...

  • 回首援鄂抗疫 中医还可以发挥得更好

    回首援鄂抗疫 中医还可以发挥得更好

    •“我以前不相信中医,但昨天喝了中药后,没想到有惊人的效果!”2月14日,我们在武汉市汉口医院隔离病区拍摄的一位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点赞中医药疗效的短视频一夜爆红。视频中的患者田阿姨说:“我是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喝了中药,没想到效果那么好,还让自己成了‘网红’!” 其实,当时这个病例我们并没有觉得神奇,因为在广东省中医院中医经典病房,我们治疗很多危急重症患者时,只要辨证准确、选方得当,很多发烧的患者都是一剂退烧,很多气喘的患者也是...

  • 重温石家庄乙脑疫情 定位中医治疫新角色

    重温石家庄乙脑疫情 定位中医治疫新角色

    •1954年河北省石家庄市暴发流行性乙型脑炎疫情,死亡率很高。老中医郭可明和其所在的七人小组,在中医温病学理论指导下用中药治疗,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卫生部派遣调查组三下石家庄,确认了中医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显著疗效,并做出决定:凡是有流行性乙型脑炎发生的地区的卫生部门及医院必须学习和推行这种疗法。 •重温20世纪50年代抗击流行性乙型脑炎疫情的历史,对我们重新理解中西医协作在传染病防治中的重要意义,并为正确认识中医在疫情防治中的地位和作用,打开另一扇窗子。...

  • 拔火罐疗法属历史悠久 疗效显著的中医外治疗法之一

    拔火罐疗法属历史悠久 疗效显著的中医外治疗法之一

    “五行”辨证法在拔火罐疗法中的应用与研究 拔火罐疗法属历史悠久、疗效显著的中医外治疗法之一。拔火罐疗法具有温经散寒、疏经通络、清热除湿、温中健运之效,还可祛风解表、泻暑聚阴、润燥敛阴、温补阳气,现代研究证实可增强局部毛细血管通透性,加速炎性产物代谢,提高机体免疫力等。“五行”辨证法不仅在中医、中药辨证治疗时疗效显著,在针灸、火罐治疗时也有独特指导作用。拔火罐疗法以中医理论基础为指导,以临证辨证为原则。笔者采用独特的拔火罐方法,形成具有特色的“五行...

  • 中医抗疫显神威

    中医抗疫显神威

    岁末年初,新冠肺炎肆虐,大疫当前,中医界仁人志士逆行武汉,院士领衔,青壮年紧跟。待患若亲,同体大悲,舍身无我,一心赴救。勤求博采,化用经方,清肺排毒,效如桴鼓。彰显了中医人的伟大!彰显了中医学的伟大!为之自豪,为之赞叹! 荆楚肆虐瘟魔狂, 立马横刀国医降。 为救生灵洒热血, 甘当天使暖两江。 古典经方威力显, 今朝活用效更彰。 亿万人民同祝福, 凯旋归来慨而慷。 (国医大师 李济仁) 药名诗·杏林抗疫...

  • 提高免疫力 防病抗病 中医疗法益处多

    提高免疫力 防病抗病 中医疗法益处多

    新冠肺炎的来袭,再一次让人们关注如何维护好自身免疫力、提高防病抗病能力的问题。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南岗分院急症科主任贾维刚教授介绍,医学上所说的免疫力,是指人体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外源性异物、进行自我保护的一种能力。对于普通人而言,免疫力低下一般都只会在一定的条件下、在一定的时期内发生。如劳累、睡眠少、嗜烟酗酒、久坐少动、情绪低落、焦虑、紧张、饮水少、饮食不规律、维生素缺乏等。贾维刚指出,一个人如果经常罹患感冒,且有倦乏、消化功能紊乱、唇周疱疹(俗称“上火”、嘴角起泡)等情况,就说明免疫力出现...

  • 《马可·波罗游记》里的中医药

    《马可·波罗游记》里的中医药

    我国元朝至元八年(1271年),年仅17岁的马可·波罗背负行囊跟随父辈由意大利“水城”威尼斯开启了亚洲之行。他们沿着“丝绸之路”奔波,历时4年来到了向往已久的中国。 据学者考证,马可·波罗曾经在我国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四川、陕西、山西、北京、山东、河南、江苏、湖北、江西、浙江、云南、福建等地游历17年之久,探寻、体味异国之典章世情民风,并且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荣耀接见。 马可·波罗此行的最大价值在于为后...

  • 探析节气理论在中医临床决策中的指导价值

    探析节气理论在中医临床决策中的指导价值

    二十四节气指中国农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是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1],它不仅可以指导农耕劳作,对中医临床实践也有很大价值。 节气理论溯源及内涵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古代黄河流域[2],萌芽于夏商,基本形成于战国时期,《黄帝内经》论述:“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而各从其主治焉”,即五天为一候,三候为一节气,六个节气为一季(时),四季为一年(岁)[3]。秦汉时期节气理论趋向完善,公元前104年...

  • 难忘家乡的“中医仙”

    难忘家乡的“中医仙”

    我自18岁当兵离开家乡至转业,一直在城里工作、生活,30多年来很多往事都淡忘了,但对儿时家乡的“中医仙”却甚为感激、难以忘怀。 我的家乡河南邓州是医圣张仲景故里,中医药氛围浓厚,崇医尚医蔚然成风。记忆最深的是幼时村里有一老一少两个“中医仙”,是一对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父子,老余仙叫余泽林,小余仙叫余其汉。他们对家乡的中草药了如指掌,比如围墙上的仙人掌,屋顶瓦缝长的瓦松,厨房锅底的小灰(百草霜)、房后的黄花蒿、艾草,水沟里的蒲黄、芦根,路边的车前草、蒲公英,地...

  • 中医养生疗疾 养生宝典《黄帝内经》谈健康

    中医养生疗疾 养生宝典《黄帝内经》谈健康

    中医养生疗疾向有 “持中守一,保健康医百病”的理念,“中”有中和、平和之意,“一”即指阴阳平衡。中医之“中”也包含了“尚中”与“和中”的意思。 医家之宗、养生宝典《黄帝内经》在不同的篇中谈论到了健康。 在《平人气象论》篇中谈到健康时,提出了“平人者不病也”的概念。在《上古天真论》篇中指出,人们要想取得“形体不敝,精神不...

  • 膏方是中医学的精华 膏方鲜明的辨治特色

    膏方是中医学的精华 膏方鲜明的辨治特色

    编者按:膏方是中医学的精华,具有量体施方、补虚扶弱、治病纠偏、便于服用等特点,正日益走进百姓生活。然而,膏方普遍流行的背后亦显露出不少问题,尤以医者不重视膏方脉案书写规范最为普遍。颜德馨擅用膏方治病防疾,重视脉案书写,其所拟膏方脉案医文并茂,颇具特色。本文通过品读《颜德馨膏方精华》和《颜德馨膏方真迹》所载膏方脉案,从字里行间体会其深厚的人文内涵、鲜明的辨治特色和高度的学术自信,以冀中医后学能效仿前辈风范,进一步发扬中医学术特色。 膏方是中医学的精华,它既博采民间传统药方之长,又融入历代名医临床经验结晶。膏...

  • 中医情志疗法

    中医情志疗法

    孔明借东风达成了两个目的,一是火烧赤壁,大败曹军,二是借得东风散郁疾。前者家喻户晓,无须多言;后者却远没有前者那么深入人心,事情的来龙去脉及其中的中医知识还需再普及。 《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载:“周瑜领着众位将士立于山顶,隔江观望。忽然一阵西北风刮来,吹起战旗的一角,正好打在他脸上。周瑜忽然大叫一声,吐血倒地。”随后请名医为其调治,却因“心中呕逆”,药不能下,服清热凉血止血之剂亦“全然无效”。其实心病还须心药医,只有诸...

  • 内蒙古中医药发展赋

    内蒙古中医药发展赋

    绵绵犹,六十载春秋;浩浩荡,千万里长川。 岁月流金,中医药云蒸霞蔚,风景这边独好;春秋溢彩,内蒙古日新月异,江山如此多娇。日月争辉,共和国山欢水笑,燕舞莺歌,神州九域生紫气;悬壶济世,医府地凤鸣龙跃,鲲化蛟腾,云天万里献精诚。 内蒙物华天宝桃芬李芳喜看绥远医杰俊采星驰蜚寰宇;青山钟灵毓秀艺馨文昌遍观中医英才大家云集傲苍穹。青城河岳钟灵,卫健委春风化雨,一片丹心惠泽民众;海亮人文荟萃,中医院玉树成行,三千折肱大医精诚。新城雄区史悠文昌,杏林中焚膏继晷,立德树医,春催桃李花千树;健康福地金声玉振,泮...

  • 从中医“战疫”之效思考传承之难

    从中医“战疫”之效思考传承之难

    2003年的那场非典,让世界知道了中医的宝贵,而在这次防治新冠肺炎的过程中,大量事实表明,中医在防疫战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日前召开的中央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指出,要加快探索推广有助于阻断轻症转为重症的药物和治疗手段,强化中西医结合,促进中医药深度介入诊疗全过程,及时推广有效方药和中成药。 在这之后,中西医协同防治新冠肺炎,发挥了“1+1>2”的效果,从而缩短住院天数,提高救治率,减少死亡率。值得关注的是,这次很多以中医为主的综合诊疗方案、举措、医药...

  • 中医手段缓解春困 日常三点预防春困

    中医手段缓解春困 日常三点预防春困

    春困其实是季节交替人体出现的生理变化。 江苏省昆山市中医医院脾胃病科学术带头人、博士生导师徐进康指出,中医认为肝与春季相应,肝主疏泄与藏血。春季万物生发,肝气旺盛。肝火横逆犯脾克胃(木旺克土),导致胃失受纳、脾失健运,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损伤,则气血生化不足;同时肝火偏旺,影响肝藏血的功能,致使五脏六腑失去气血的滋养。因此春季常会出现乏力、头晕等症状。 虽然春困不是病,但是却会影响人们生活作息,降低工作效率。“春三月”指的是从立春到立夏这三个月,这是一个推陈...

  • 王安石与中医药

    王安石与中医药

    王安石爱读医书,尝谓“某自诸子百家之书,至于《难经》《素问》、本草……无所不读。”他性格孤傲,不同俗流,有人劝他服补药,他说:“余平生不服紫团参(上佳党参),亦活到今日。”可见他对无病服药是持否定态度的。 有两首中医方因其使用与推广流传后世。一是《苏沈良方》所载偏头痛方:“裕陵传王荆公偏头痛方,云是禁中秘方。用生萝菔(白萝卜)汁一蚬壳,仰卧注鼻中,左痛注右,右痛注左,或两鼻皆注亦可,数十年患皆一注而愈。荆公与仆言,已愈...

  • 中医强调治未病

    中医强调治未病

    受连日强降雨影响,许多人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湿邪侵袭。此情此景不禁想起2015年一位年轻男性患者,其主诉腰以下冰凉,问其病因,诉因参与抗洪,冷水中浸泡一夜而发病。给予独活寄生汤加减治疗半月,症状消失。 中医学认为湿为阴邪,易伤阳气,阻遏气机,使脏腑气机升降失常。骤然淋雨或浸于水中之后致寒湿之邪入侵人体,邪气由皮毛肌腠而入,阻碍了经络气血的运行,皮毛收引则见皮肤苍白或青黑、四肢厥冷、脉紧、肢体关节牵引,正气虚者或邪气重者则出现恶寒发热、无汗、颈项强直、咳嗽、头身疼痛。又脾主运化水湿,性喜燥而恶湿,外感湿邪困脾之...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