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之 第26页

之 第26页

  • 温酒为“百药之长”

    温酒为“百药之长”

      《素问·风论》言“风者百病之长”,王冰注此曰:“长,先也。先百病而有也。”临证可见寒热燥湿诸邪每依附于风而侵袭人体,故风为外邪致病的先导。《汉书·食货志》称酒为“百药之长”,可否理解为酒为诸药发挥作用的先导呢?   《冷庐医话》记载:“同邑郑拙言学博凤锵,性喜单方,言其经验最灵者有四。道光壬寅年,馆乐平汪军门道成家,粪门前肾囊后起一坚块,渐觉疼痛,虚寒虚热时作,案头有《同寿录》,检一方云:跨马...

    养生秘方 2024-03-06 16 0
  • 亲身经历“中西医之争”

    亲身经历“中西医之争”

    近年来,有关中西医的争论似乎一直没停止过。犹记得1959年时,我还在北京医学院进修,亲身经历了一次“中西医之争”。 当时,一位苏联专家的女儿血崩,流血不止,在西医院通过各种手段都查不出病因,止不了血,只好搬来了中医专家秦白未教授。结果秦教授过来,花了一分钟不到的时间号完脉,淡淡地说:“开几副药吃吧。” 苏联专家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我们通过那么多先进设备都检查不出病因,你们中医不到两分钟就能知道怎么治吗?”听到这话,秦白未教授并...

  • 苏轼春季养生之道

    苏轼春季养生之道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天资聪颖,才华横溢,仕途上几回大起大落,但却能保持良好的心态,在生活中找到乐趣。   在养生方面,苏轼广为吸纳儒道佛家养生论与养生法,认真体验,把养生融入生活习惯,他的著作涉及养生方面的内容颇多,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方法。   潜心养性   苏轼是北宋的旷世奇才,他虽才华横溢,但不善逢迎,因此屡次得罪权贵,仕途几起几落。面对这样的逆境,苏轼痛苦过,徘徊过,但最终能笑对荣...

  • 夏天顺应“阳”带走机体寒邪之气

    夏天顺应“阳”带走机体寒邪之气

    黄帝内经在四季养生中强调“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也就是在夏天的时候要顺应“阳”的生发宣泄,来带走机体的寒邪之气。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应怎样注意夏日养生呢? 1、避免剧烈运动,尤其是心血管的病人更应注意,因为剧烈运动出汗多,津液丢失,使人体耗气损阳。喜欢锻炼的朋友可选择在早上和晚上阴凉的时间段进行锻炼,运动方式以散步、慢跑、打太极拳为主,以微出汗即可,切忌大汗而耗气伤津。 2、大汗后,不要立即用凉水洗澡洗头,因为此时毛孔是张开的,一...

  • 邪之所凑 正气必虚 易感冒运太阳穴

    邪之所凑 正气必虚 易感冒运太阳穴

    《黄帝内经》在描述中医养生法则时曾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意思是说,只要人体正气充足,邪气就不容易侵袭,不容易生病。中医的“正气”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免疫力,而“邪气”相当于外在的各种致病因素。 人体正气的强弱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先天禀赋、精神状态、生活环境、饮食起居、锻炼、年龄等,其中最主要的决定因素是先天禀赋体质,如“瘦人多火”、“肥人多痰”等正是由于体质不同而导致不同的病理特...

  • 夏日所苦的现象民间谓之“苦夏”

    夏日所苦的现象民间谓之“苦夏”

    进入伏天以后,不少人常会感到十分难受,极不舒服,出现心烦意乱,情绪急躁,头昏头重,无精打采,浑身没劲,胃口不开等表现,并为此叫苦不迭。这种为夏日所苦的现象,民间谓之“苦夏”。 苦夏又称疰夏,它的发生与这一时期的气候变化有密切关系。三伏适逢古代所称长夏季节,此时天暑下迫,地湿上蒸,日照强,雨水多,外界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空气流动小,这种特殊的气候,影响了人体散热,使得汗液难以蒸发,以致体内大量蓄热,内环境平衡失调,于是产生了上述烦闷不适、苦不堪言的感觉。 身处苦夏之中,...

  • 中医乃国之瑰宝

    中医乃国之瑰宝

    中医乃国之瑰宝。中医医院作为中医药文化继承创新、展示传播的重要场所,在开展中医药文化宣传方面有着独特人文、技术、历史等资源优势。 近年来,在国家、省、市各级卫生主管部门的指导和帮助下,陕西省蒲城县中医医院积极开展中医药文化宣传工作,注重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和弘扬普及,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为了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对中医药发展的指示,切实做好中医药文化建设和中医药科普宣传工作,使广大群众进一步了解中医、认识中医,提升中医药文化普及,4月24日~28日,在县中心广场开展了“蒲城县首届中医药文化宣传暨中医适宜...

    养生秘方 2024-03-06 16 0 中医
  • 养性之道 常欲小劳 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

    养性之道 常欲小劳 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

    《黄帝内经》指出,视、卧、坐、立、行五种动作持久过度的疲劳,均能伤及血、气、肉、筋、骨,同时也会伤及其所应的五脏。其中“久视、久立、久行”是劳作过度,“久卧、久坐”则是安逸过度,“五劳所伤”实为劳逸太过、病起过用。 过劳与过逸都会成为疾病的发生因素,唐代医药学家、养生家孙思邈《千金要方》认为:“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因此,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建立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劳逸结合,使&ld...

  • 药能治病 亦能致病 用药之害 存乎于医

    药能治病 亦能致病 用药之害 存乎于医

    相对于西药的毒副作用,具有数千年应用历史的中药以无可比拟的优势再次引起大众的关注。但自古民间就有“是药三分毒”的说法,前些年,“龙胆泻肝丸”事件打破了人们对中药无任何毒、副作用的迷信。若是普通消费者以此为戒,倒颇能避免滥服药物的弊害,但许多西医也时时以偏概全,甚至对肝肾功能异常的病人都禁止服用中药,则让人感慨。 药能治病,亦能致病 我认为,“药能治病,亦能致病”,除患者误服误用和体质等因素外,中药本身是无辜的(除非有质量问题)。...

  • 秋季容平养收之道 调摄精神远离悲秋

    秋季容平养收之道 调摄精神远离悲秋

    秋季的三个月,谓之“容平”。 此时天气转凉,秋风肃杀劲急,地气清肃,万物凋落明净而成熟平定。在秋季,人们应该早睡早起,如同鸡的活动规律那样,天黑就回家睡觉,天亮睡醒就起床,使心志安定平静,以减缓秋天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让此前向外宣泄的神气收敛,以适应秋气并达到相互平衡,不使神思外驰,以保持肺气的清肃。这是适应秋季时令,保养人体“收敛”之气的养生方法。 秋季容平,养收之道 “秋三月”指秋季,即农历七月、八月、九月的三个月,按...

  • 以德养生之道 值得学习和借鉴

    以德养生之道 值得学习和借鉴

    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医术精湛,医德高尚,乐观开朗,心地善良,待人和气,享有101岁的高寿。他以德养生之道,值得学习和借鉴。 修身 儒家强调养生以养德为第一要旨。孙思邈正是以德养身,医德高尚的典范。他以医药济世为怀,不慕功名利禄。隋文帝、唐太宗先后召见他,给他高官厚禄,他都固辞不受,隐居著述,完成了《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两部医药学著作。他常常出游各地,访求方药,并为百姓防治疾病。他把毕生精力,都献给了济世救人的事业。老百姓感谢他,在他去世后尊称他为“药王”;唐代为表彰他的功迹,赠封...

  • 夏季养生攻略 保养“长养”之气

    夏季养生攻略 保养“长养”之气

    在《黄帝内经》的《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有这样一段话:“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勿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对夏季养生具有指导意义。 夏季的三个月,谓之“蕃秀”。这时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之气上下交合,万物因此开花结果。在夏季,人们应该晚卧早起,不要厌恶日长天热,应该情志愉快,既无郁闷,亦无憋怒,如同植物开花、孕育果实一样,使体内阳气能够向外宣泄,若有所爱,要充分表达...

  • 处暑之时养生 食宜补气衣要春捂秋冻

    处暑之时养生 食宜补气衣要春捂秋冻

    “一场秋雨一场寒”是很明显的秋季气候特征。昼热夜凉的气候,对人体阳气的收敛形成了很好的条件。处暑之时,爱好养生的朋友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衣要春捂秋冻 处暑期间的气候特点是白天热,早晚凉,昼夜温差大,降水少,空气湿度低。在这样的环境下,人容易出现口鼻干燥、咽干、唇焦的干燥症。因此,衣服不要加得太多——忌捂宜冻,但也不能过凉。不宜急于增加衣服,“春捂秋冬”。但夜里外出要增加衣服,以保护阳气。 食宜补气为主 秋属肺主气多燥,秋季...

  • 寒者温之 热者养阴

    寒者温之 热者养阴

    五劳七伤往后瞧 两手攀足固肾腰 运气即外在大自然的环境的特点,根据运气的不同,调节内在人体的偏颇,方可真正做到天...

    养生秘方 2024-03-06 17 0
  • 学习“三伏天”的养生之道

    学习“三伏天”的养生之道

    一入伏,就到了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又闷热的日子。按照农历规定,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此时人体腠理疏松、经络流通有利于药物的渗透吸收,正是温养阳气,驱散寒邪的最佳时机。 在临床上“冬病夏治”法种类繁多,不仅可内服中药,还有穴位贴敷、穴位注射、穴位艾灸、针灸、按摩、理疗、泡洗等外治法。其中以穴位贴敷(简称“三伏贴”)应用最为广泛,该法结合了针灸、经络与中药学的原理,将中药直接贴敷于穴位达到治病防病的效果。&ldquo...

  • 干燥综合征病机治则“燥甚化毒”之说

    干燥综合征病机治则“燥甚化毒”之说

    •朱良春先生诊治干燥综合征,推崇近代中医大家冉雪峰“燥甚化毒”之说,认为此病之燥,虽有燥证之象,又非外感燥邪或某种因素直接所致,实乃燥邪日盛,蕴久成毒,煎灼阴津,伤及肺、胃、脾、肝、肾等脏腑,伤津伤血,乃致关节、经络、肌肤不充、不荣、不润、不温,故口眼、皮肤黏膜干燥,甚者并发关节或肌肉疼痛。 •动物药属血肉有情之品,非一般植物药所能比拟,而鲜动物药除了保持药物的天然特性外,“生者尤良”,更具有独特的功效。金龙胶囊具有补肾培元、解毒消肿、活...

  • 写字也是一种养生之道 静心怡情修身养性

    写字也是一种养生之道 静心怡情修身养性

    我父亲的同学是著名的书法家,年逾八十岁,鹤发童颜,身材匀称,手脚灵活,一点也不像这个年纪的人。在讨教了书法之道后,我便向程大师请教起了养生之道。只见程大师哈哈一笑,说:“我哪有什么养生之道,我只是把字写好了而已。”原来程大师虽然年逾八十,仍然处于一个精进的创作状态。他每天早上7点钟起床,第一件事便是去写字,一般写三个小时,他说早上起来写字,让他眼睛明亮,神气充沛,有如早起练了一套太极拳一样。说到这里,我终于明白了,原来写字也是一种养生之道,就是静心怡情,修身养性。 人在写字时&ld...

  • 春夏之交 保养心脏 保护听力

    春夏之交 保养心脏 保护听力

    中医理论认为,立夏前后利于心脏的生理活动,人们在春夏之交要顺应天气的变化,重点关注,保养心脏。 多做安静的事立夏后,人们易感到烦躁不安,好发脾气,而且机体的免疫功能也较为低下。特别是老年人,由发火生气引起心肌缺血、心律失常、血压升高的情况易增加,甚至因此而发生猝死。所以,在春夏之交要做好自我调节,平时重视“静养”,多做安静的事情,如绘画、书法、听音乐、下棋、种花、钓鱼等。戒躁戒怒,切忌大喜大悲,要保持精神安静、心志安闲,心情舒畅,笑口常开。 午休能调养心神在起居方面,根据节气变化...

  • 秋燥 细辨温凉分而治之 秋乏 四招加以消解

    秋燥 细辨温凉分而治之 秋乏 四招加以消解

    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入秋后,随着气候的变化,人体可产生诸多不适,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秋燥、秋乏、秋愁三大主症,对此,人们应该采取必要措施,积极应对。 秋燥/细辨温凉分而治之 燥为秋天的主气,其中初秋有夏日之余热,天气晴暖而干燥,燥与温热结合,称为温燥。深秋有近冬之寒气,久晴无雨,气候干燥,天气逐渐转凉,燥与寒结合,称为凉燥。燥邪为患有两大特点,一是燥邪干涩,易伤津液。二是燥易伤肺。 入秋后,可根据气候变化,按照“减辛增酸”的原则,通过饮食对秋燥进行调治,主要是多进食...

  • 中医千古不易之法门

    中医千古不易之法门

      中医药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我们要爱护它、传承它。我们中医工作者责无旁贷,要肩负起其传承、弘扬的神圣使命。   中医的经典著作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的整体观;《老子·廿五章》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医是道法自然的医学,平衡的医学,历代医家都是在道法自然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而传承弘扬,使之历数千年而不衰的生命科学。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就是源于自然,也就是中医的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是不变应万变的,是人类解决疑难杂症的最高智慧...

  • 米汤:民间提神之液

    米汤:民间提神之液

    儿时,曾经常常遇有头昏脑热的时候。那时乡下也没有什么药物可用,医疗条件实在有限。每每此刻,妈妈总是让我先是好好躺着。然后待土灶上的热锅里饭煮开了,妈妈舀一碗米汤,待可口的时候,让我喝下,再令我盖上被褥躺着。过会儿居然能够发一身子热汗,原本紧绷绷的身子就有了放松舒畅的感觉,我也就来了神气精力,翻身起床下地,又生龙活虎似的玩耍去了。 米汤,在民间被公认为“提神之液”,是有其历史渊源的,是百姓们数千年来一代又一代人生活实践的生活结晶之一。米汤又叫“米油”,是用大米熬饭时,...

  • 方药的剂量成为中医“千古未解之谜”

    方药的剂量成为中医“千古未解之谜”

      自古有言“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清代医家王清任亦认为:“药味要紧,分量更要紧”,可见方药剂量的选择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中医药的临床疗效。尤其当今随着中医药现代化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深入探讨方药存在的最佳量效关系,无疑将为中医药基础研究及临床实践所追求的“安全稳定、标准统一、疗效确切”三者高度统一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中医学无论在内、外、妇、儿各科,还是在理、法、方、药各层面都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然而,在方药剂量领域的系统研究仍然未受足够重...

  • 怎样走好中医科普之路?

    怎样走好中医科普之路?

      怎样走好中医科普之路?中医专家马有度教授献身中医科普30年的感悟就是要做好“十要”:一要认识到位,感情充沛;二要传承发扬,提炼精华;三要重在实用,传授方法;四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五要讲究文采,启发兴趣;六要图文并茂,形象生动;七要典型展示,真人真事;八要区别对象,形式多样;九要衷中参西,西为中用;十要短小精悍,修改完善。这十要的核心就是,走好中医科普之路,务必提高对中医科普的认识,务必提升开展中医科普的能力。   中医科普任重道远,它的历史使命,除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

  • 秋冬之交适合饮用的几种茶

    秋冬之交适合饮用的几种茶

    秋季饮茶有利散发夏天积在体内的寒邪,促进人体阳气的生发。中医认为,茶叶因种类不同,其性能和功效各异,对人体的保健养生也有不同的作用,一年四季饮茶应根据茶叶的性能和功效,随季节的变化而选择不同品种的茶叶。那么,秋季最适合饮用哪些茶呢? 菊花茶 菊花应为甘菊,其味不苦,尤以苏杭一带所生的大白菊或小白菊最佳,每次用3克左右泡茶饮用,每日3 次;也可用菊花加金银花、甘草同煎代茶饮用,其有平肝明目、清热解毒之特效。对高血压、动脉硬化患者有显著疗效。 荷叶茶 中医实践表明,荷叶的浸剂和煎剂具有扩张血管、清热解暑及降血压等祛...

  • 颜面之色可以测知脏腑精气

    颜面之色可以测知脏腑精气

      《难经·六十一难》云:“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指出望诊在中医四诊中的重要性。《内经》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外在局部的病变,如面、舌体等可以影响到全身,而体内的气血、脏腑、经络等的病理变化,必然会在体表相应的部位反映出来。正如《灵枢·本脏》所说:“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而在望诊中以望色为主,因“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素问·...

  • 研读经典之要点

    研读经典之要点

      ●博大精深、昭源质本、与时偕进是中医药学的三大特征。   ●医经,不仅昭铸了很多医学发现与医学发明,富藏学术资源,还有诸多难以计数的学术生长点,以供后来者续接和培植。   ●经典的诠释既为方法也是创新,经典的诠释学体系是基于经典原创思维的最为重要的发展路径。在诠释经典的同时,也壮大了理论内涵,使理论不断出新、增长、壮大,这也是古代中国学术发展的规律、方法和路径。   在流传中能自我壮大为体系的源头名著被称作经典。任何学科都把它的经典著作视为宝贵的学术资源或财富,中医学更是如此。中医药的经典著作,...

  • 自然冲和之味 有食人补阴之功

    自然冲和之味 有食人补阴之功

      “味有出于天赋者,有成于人为者。天之所赋者,若谷菽菜果,自然冲和之味,有食人补阴之功,此《内经》所谓味也。”——语出元朱丹溪《茹淡论》   味道有出自天然的,有出于人为制造的。天赋的味道如谷物、豆类、蔬菜、水果,这种自然而然的天地之气赋予的味道,有供养人体、补助阴精的功效,这也是《内经》所讲的自然之味。朱丹溪接着说:“人之所为者,皆烹饪调和偏厚之味,有致残伐命之毒,此吾子所疑之味也。”说的是人为制造的味道,都是一些烹调之后偏浓厚的味...

  • 脾胃为生痰饮之源

    脾胃为生痰饮之源

      痰饮是体内水液停积、不得输化的一种疾病。《内经》谓之“积饮。”《金匮》首创痰饮之名,并以专篇论述,对脉证治疗阐发甚详,成为后世辨证论治的主要根据。痰饮皆湿聚而成,但湿又源于脾胃,总由脾胃升降失常,运化失职,水湿内停而致。   脾胃为生痰饮之源   《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可见津液来源于饮食水谷,通过胃的“游溢”,脾的&ldq...

  •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学本三代之旧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学本三代之旧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学本三代之旧,虽以论病为主,却始终贯彻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理念。《伤寒杂病论》成书于疫疠流行、社会动荡的东汉末叶。内容包括:医论、脉论、病论、证论、法论、方论、药论等内容,重点论述“伤寒”与“杂病”治则、治法、组方、遣药、护理、禁忌等知识,及内、外、妇、儿诸科诊治,饮食、行为禁忌等相关知识。《伤寒杂病论》内容丰富,理法方药完备,属中国医学领域的大成之作。该书几经传抄、节录修订,又几经兵燹,历代均难得其全,而流传至今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文...

  • 乌梅黑豆滋阴敛汗之功

    乌梅黑豆滋阴敛汗之功

    体虚多汗不妨喝点 生活中.很多中老年人由于体质虚弱.稍一活动就会出汗.或在夜间睡眠时出汗.遇此情况.不妨喝点乌梅黑豆汤治疗。 方法:取乌梅15 克.黑豆30克.淮小麦 50克.加清水适量水煎浓汤.去渣取汁.加蜂蜜适量即可。喝汤.每日早晚各1次.连续饮用1周即可. 乌梅味酸收敛.有滋阴敛汗之功:黑豆有养血补肾.除热.止汗之效:淮小麦有固卫敛汗之用.诸味合而煎汤服之.治疗多汗有良好效果。 (鲁莱光)...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