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之 第27页

之 第27页

  • 用药之妙在于辨证方是随证

    用药之妙在于辨证方是随证

      老师常言用药之妙在于辨证,方是随证而出的。何时该用何药,该取何方;面对一个病人,该从何入手,首方如何,之后该如何接方都是讲究策略的。   见老师治过一早泄案例,案中病人于初诊时即表现为一派虚象,脾气虚、肾阳虚。然而湿象亦很明显,纳差,舌苔白黏腻。考虑到虚不受补,老师于首方中仅取苍术9克以运脾,待得脏腑功能恢复,方依次加入白术9克,党参6克,人参6克,熟地9克以补虚。之后,老师有言:“先医非不知辨证,乃不明用药次序,故病难愈尔。”   笔者喜读叶天士之书,每被其用方之精炼,用药...

  • 中药之有毒无毒

    中药之有毒无毒

    “是药三分毒”,老少皆知,那么,这“三分毒”究竟毒在哪? 所谓“是药三分毒”,是指绝大多数药物都有一定的毒性或副作用,张景岳在《类经》里说:“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者,以气味之有偏也,凡可辟邪安正者,均可称为毒药。”所谓“毒”,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去理解。 一是部分中药的确含有毒成分,服用后有明显的毒副作用,如川乌、草乌、大戟、甘遂、芫花等,这些药物使用时要严格限制剂量,并如法炮制,有...

  • 《黄帝内经》的食养之道

    《黄帝内经》的食养之道

      当下,人们对《黄帝内经》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希望得到来自经典的价值理念上的引领和具体生活实践上的帮助。但人们对它的认识、挖掘、利用还远远不够。另一方面,在市场这支无形之手的指挥下,以《黄帝内经》为卖点的养生保健书籍大量涌现。公众希望有更多的现代方式,针对现代生活习惯和生活状态的关于生命规律、养生保健、快乐存在的指导和帮助,尤其是希望得到来自像《黄帝内经》等经典的帮助。   最近出版了张焱的《食饮有节身体好:<黄帝内经>的食养之道》一书,给养生保健书籍市场带来了清新之风,让人眼前一亮。   ...

  • 清炖明目杞玉鸭 滋补肝肾之阴

    清炖明目杞玉鸭 滋补肝肾之阴

    原料:枸杞子50克,菟丝子15克,玉竹 25克,鸭半只,葱、姜、盐、米酒各适量。 做法:鸭子洗净,去掉屁股备用。菟丝子用布包包好,洗净备用;玉竹洗净备用。将盐之外的所有材料放人锅内隔水清炖,炖熟后加盐调味即可。 健康提示:此款菜谱有滋补肝肾之阴功效;适于腰酸头晕、烦躁不安、潮热盗汗、手足心热、大便干结、尿少尿赤等属于肝肾阴亏者。 何明康...

  • 以平药与之 不能开其壅塞

    以平药与之 不能开其壅塞

      某日,读《医方考》,发现这样一段文字:“中风,不知人事,病则急矣。以平药与之,不能开其壅塞,故用藜芦与人参、细辛相反,使其相反而相用也……”   此方为通顶散,原方组成:“藜芦、生甘草、川芎、细辛、人参(各一钱),石膏(五钱),共为末。”原文:“病患国中风,不知人事,口噤不能开,用此药一字,吹入鼻中。有嚏者,肺气未绝,可治。”且不管此方所立为何,本草“十八反”中明言“诸...

  • 中医所言之魂魄

    中医所言之魂魄

    ●中医所言之魂魄与民间相较,更倾向于实用,只探在生象,不究身后景。中医更多关注的是以之为概念的相关心理、生理与病理现象。   中医教材通常有一怪现象,“魂魄意志”几个字虽不少见,但解释却常语焉不详,没有展开来说。中医学的这种学术尴尬,皆因“魂魄”二字,与民间所言的“魂魄”字眼一般,似带巫韵,于是就成了一个学术心理上的无形雷区,怕一碰就会连累中医被疑为迷信或唯心。但“魂魄”的内涵于中医,真如民间?真有那么难说明吗...

  • 中医药文化核心文化之内涵

    中医药文化核心文化之内涵

      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事业的根基和灵魂,不仅决定了中医药的本质与特色,而且决定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方向。在全球一体化、信息网络化、各种价值观交融与碰撞的今天,中医药事业遇到的种种问题,究其根本是对文化认知的问题。   何谓中医药文化   “文化”源于《周易·贲卦·彖传》:“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说明文化的最大作用是以文化人、教化天下。   综合各家对“文化&...

  • 肺为水之上源

    肺为水之上源

      《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精并行。”从中可以见到,肺有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的作用,后世据此而悟出:“肺为水之上源”之说,从而也说明了,肺在最上层据高位,人体的代谢功能与肺气的正常功能(主要要是肃降,宣发功能)有着致观重要关系。所以对此有必要认真了解,学习,认识肺的这一生理功能的病理改变,对指导临床实践会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肺为水之上源的含义   可以从以下四...

    养生秘方 2024-03-06 15 0
  • 解开《伤寒论》剂量之谜

    解开《伤寒论》剂量之谜

      《伤寒杂病论》包括《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凡研习中医,必读《伤寒论》。然要读懂《伤寒论》,必须明白两个问题:其一是伤寒为何病;其二是《伤寒论》中中药的剂量一两等于现在多少克。   仲景之伤寒究竟为何病   仲景之伤寒究竟为何病?遍阅历代伤寒注书,莫衷一是。有“时行瘟疫”说,如葛洪;有“冬季感寒”说,如陶节庵、王叔和;有“寒毒”说,如庞安时;有“外感总病”说,如俞根初;有“肠伤寒”...

  • 安身之本 必资于食

    安身之本 必资于食

      “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   ——语出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食治》中引扁鹊话   释文:人的生命靠五味滋养,健康也会因五味损伤,所以扁鹊说安身之本在于饮食,如果不知道饮食宜忌就不足以保存生命。宋元时医家李鹏飞在《三元参赞延寿书》中感叹:“后人奔走于名利而饥饱失宜,沉酣于富贵而肥甘之是务。不顺四时,不和五味,而疾生焉。戒于此则人元之寿可得矣。”只有明了饮食宜忌,才可能得到天赋给我们的寿...

    养生秘方 2024-03-06 15 0
  • 肾为本中之本 陈文伯重补肾

    肾为本中之本 陈文伯重补肾

      国家级名老中医、鼓楼中医医院“京城名医馆”馆长陈文伯出生于中医世家,从医60多年,作为中医男科学术带头人,他倡导补肾临床应用中的重要作用,在男科疾病及多种内外科疾病上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重视补肾倡“肾为本中之本”   陈文伯宗《内经》“肾藏精”之旨,聚历代诸家之说,重景岳“燮理阴阳”之学,倡“肾为本中之本”,提出肾乃人体13项重要功能之本。   陈文伯认为,人体的形成是肾所...

  • 《内经》的诊脉 现分述之

    《内经》的诊脉 现分述之

      《内经》是古代各种学说,各个学派的综合产物,反映在诊脉上,就是以切脉的不同方法为主导的、诊脉、察病的不同体系。之所以称它们为不同的学说,主要原因有三:其一,因同为诊察疾病的脉诊,而其方法却不同;其二,每一种方法都可以独立诊察全身疾病,而不需融合,而且它们之间具有矛盾性、排他性;其三,每一种方法都有自己的理论和实际内容。总结《内经》的诊脉,主要有以下几种学说,现分述之。   脏腑经脉遍诊脉法   脏腑经脉遍诊法是《内经》诊法的一个重要内容。《素问·大奇论》详细地论述了心脉、肝脉、肾脉、肺...

  • “先论上焦”的高明之处

    “先论上焦”的高明之处

    叶案: 王二十 酒肉之湿助热,内蒸酿痰,阻塞气分。不饥不食,便溺不爽,亦三焦病。先论上焦,莫如治肺,以肺主一身之气化也。 杏仁 栝蒌皮 白蔻仁 飞滑石 半夏 厚朴 解读: 过食酒肉,痰浊湿热内生内阻自也必然。中焦为一身气机升降之枢纽,痰浊湿热内阻中焦,三焦气机不畅,升降窒塞,则不饥不食、便溺不爽也是必然。治疗当清化痰浊湿热,升脾降胃,恢复三焦气机升降。为什么案中“先论上焦”,而不是“先论中焦”? 酒肉之伤人,当是日积月...

    养生秘方 2024-03-06 14 0
  • 湿热内阻之邪防逆传心包

    湿热内阻之邪防逆传心包

    叶案: 王某,舌白烦渴,心中胀闷,热邪内迫,气分阻闭,当治肺经。倘逆传膻中,必致昏厥。 杏仁 郁金 滑石 黄芩 半夏 橘红 栝蒌皮 解读: 烦渴而舌苔黄腻,当为典型湿热之征。烦渴而舌苔白腻,当为湿热初起之征。尽管舌苔尚未黄腻,但邪热已盛。 心中胀闷,当指胸中及心下胀闷,上焦及中焦气机阻滞之征。 湿热弥漫,可见三焦及表里见症。倘痰湿热内阻,往往阻滞于肺、胃,停于上、中二焦。本案即为痰湿热内阻肺胃(湿热阻于肺胃,往往化生痰热)。 邪在上焦,内阻之邪较...

  • 努力成为中医学的“乐之者”

    努力成为中医学的“乐之者”

      有人说:“兴趣是成功的向导!”孔子早有论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是爱好,有兴趣,“乐”是以学为乐,是最高的学习境界。乐此不疲,任何艰苦环境都不会影响其孜孜以求的毅力与决心,古今中外成大家者多曾有过这种经历。   由此可见,当今在中医传承工作中最重要的,是应努力使青年中医成为学习与实践的“好之者”,甚至达到“乐之者”的理想状态。从&l...

  • 人之当食 须去烦恼 不用重肉 喜生百病

    人之当食 须去烦恼 不用重肉 喜生百病

      “人之当食,须去烦恼,如食五味必不得暴嗔,多令人神惊,夜梦飞扬。”   ——语出《千金要方·道林养性》   释文:餐桌上一些很重要的养生原则是必须谨记的。吃饭的时候要心情愉悦,去除烦恼。刚刚生气或被训斥、受打击、心中烦闷时不要马上去吃饭,尤其是吃饭中吵嘴暴怒,多令人神气受惊,夜晚多梦。另外《道林养性》还主张“每食不用重肉,喜生百病。”一般来讲,每餐要少吃肉,多吃饭,少吃腌渍的泡菜,不吃生菜、生米、小豆、陈臭物。饮浊...

  • “开源”“截流”解“儿科医生荒”之困

    “开源”“截流”解“儿科医生荒”之困

    儿科,中医称为“哑科”,既难学又容易学,2016年春节,因为工作原因,特别的留意了一下乡村医疗资源及儿童卫生情况,发现中医处理儿科问题有独特的优势。 在农村,或者县级城市,其实中医药资源是非常缺乏的,往往在一个中医院真正的中医不到五分之一,乡村中医就更加匮乏了。再者,近几十年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每家每户都有颇有积蓄,所以一般家长对儿童疾病,开始不会使用中成药,更不会像我们小时候那样有什么疾病就将就,稍微过几天就没事了。但是对于现代的家长来说,小儿生病第一选择就是输液,从不...

  • 中医之师徒传承

    中医之师徒传承

    中医之发展,师徒授受、传承进步,有着光辉的历史,十分优越的传统,特别晋唐之前,学校教育尚未发达,中医学术的继承、发扬、创新、进步,主要靠师徒传承。因为,父子传承的世医、学校教育师生传承,发挥重要作用者基本上在晋唐时期,之后虽有发展,或有扩大,但师徒传承始终占有一定的优势地位,而历代名医之辈,可以说绝大多数均出师徒授受之门。 扁鹊 中医第一名家,当推战国时期的秦越人,人们誉之为扁鹊。秦越人少年时代为人舍长,有一位舍客名叫长桑君,经常客住秦越人之客舍,两人相互敬重,如此交往观察十多年,有一天,长桑君约秦越人私...

  • 阐述古中医的好书——评路辉的《无极之镜》

    阐述古中医的好书——评路辉的《无极之镜》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当我们徜徉其中采撷朝晖、俯拾夕秀之际,自然会被她磅礴而深厚的美感所震撼、吸引;然而,当我们举目星空、怅望千秋之时,却也不能不为她的滥觞之邈远难测而感到茫然无措。“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暗,谁能极之?冯翼唯像,何以识之?明明暗暗,惟时何为?阴阳三合,何本何化?圆则九重,孰营度之?惟兹何功?孰初作之?斡维焉系?天极焉加。八柱何当?东南何亏?九天之际,安放安属?隅隈多有,谁知其数?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属?列星安陈?”(屈原《天问》)科学的日益昌明,...

  • 用中医药夯实健康中国之基

    用中医药夯实健康中国之基

    “健康中国”是“十三五”规划的亮点之一。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理顺药品价格,实行医疗、医保、医药联动,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实施食品安全战略。 建设“健康中国”中医药将发挥重要作用。如今,在全局引领,上下联动的过程中,各省开展的中医药健康事业为进入蓬勃发展期的中医药医疗卫生事业破解“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做出了有益...

  • 余瀛鳌:用好古今学术流派之学验

    余瀛鳌:用好古今学术流派之学验

    •名医名著学验精粹之软实力,是中医药文化释放出的无形影响力,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弘扬光大的。 •当前各科临床医师要根据自己的临证科别,加学一些有代表性的专科名著。学习不同的学术流派,宜研精覃思,探索其学术临床要点及其对医界的影响程度。 •学习古今中医学术流派,有利于广开诊疗思路和在诊疗中的取精用宏,切忌胶柱鼓瑟,或浅学少思,否则易生流弊,难以真正学有所得。 中医药学的古今“学术流派”,是推动轩岐医学传承弘扬、发展、创新的主心骨,也是...

  • 医学典籍与方药《金瓶梅》读名著品中医之

    医学典籍与方药《金瓶梅》读名著品中医之

    医学典籍与方药 医学典籍 《金瓶梅》(第六十一回)赵太医诌出的所读书谱,基本反映了明季医人喜读的医书。以《素问》《难经》、王叔和《脉经》为基础,临床应用的方术主为宋金元及明代早中期颇具影响的著作。如《脉诀》似指崔嘉彦所作,虽内容较粗,但四言韵语,便于习诵。《活人书》为宋·朱肱所撰(1118年)。“洁古老”为金·张元素(12世纪),著有《医学启源》《珍珠囊》《脏腑标本药式》;“东垣”为“洁古老”弟子李杲(11...

  • 古人制方之原则讲究君臣佐使

    古人制方之原则讲究君臣佐使

      古人制方之原则讲究君臣佐使,最早见于《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谓“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如《伤寒论》中麻黄汤,君臣佐使颇为严密。然同一书中有小青龙汤,则难言何药为君,何药为臣。张元素尝云“力大者为君”,而小青龙汤8味药用量相当。故莫枚士在其《研经言》中谓“古经方必有主药,无之者,小青龙汤是也”。然则小青龙汤主治外寒内饮之证,其散外寒者,有麻黄桂枝;其化内饮者,有姜辛夏味,芍药甘草和营调中。故是方乃对证...

  • 探秘台湾中医药发展之路

    探秘台湾中医药发展之路

    •台湾中医药的发展与大陆中医药的境遇相比稍显不足,但随着中医界人士的努力,台湾在中医医疗、中医药教育及研究方面都取得了一定进展。 •台湾作为兼具中、西医学形式,医疗水平不断发展、医疗政策不断完善的地区,建设中小型医疗机构、完善双向转诊制度、发挥中西医结合的特色与优势等方面值得我们借鉴。 近年来,台湾医疗水平稳步发展,在肝肾移植、心血管外科及人工生殖等领域取得的成绩得到国际医学界的认可,而其自1995年开始实行的“全民健康保险”不仅全面惠及民众,更引起世...

  • “技术控”华佗之死

    “技术控”华佗之死

    《古代三大名医,两个死于医暴》微信近来热传,借“华佗被曹操所杀、扁鹊被桓侯追杀”讽喻医患关系。尽管华佗因“开颅”手术被杀的情节来自小说而非史料,却不妨用这些桥段作一道“资料分析题”。 扁鹊亦未说服“霸道总裁”,但耐心介绍了病情进展、治疗必要性和拟采取的治疗措施,在那个巫医初分的年代也未借“神医”身份施以压力。放在今天,这份责任心和沟通技巧也堪称“模板”。反观华佗,...

    养生秘方 2024-03-06 15 0 华佗
  • 中医药学熔铸传统文化之根本

    中医药学熔铸传统文化之根本

    自中医药科学体系形成至今2000余年,无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如何变化,历朝历代,东西南北,都有一批又一批仁人志士献身中医药事业。据李经纬教授主编的《中医人物词典》收录,从古至上世纪中叶,对中医发展做出卓著贡献的历史代表人物就有6200余人。 同时,以《黄帝内经》等四部经典为代表,形成了中医药学的文献体系。据2007年版《中国中医古籍总目》收录,1949年前中医古籍为13455种,加上台湾现存的690种,合计14145种。在反映古代中华文明成果的三部大型丛书《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和《四库全书》中,中医...

  • 中医药的原创优势 自主创新之“宝”

    中医药的原创优势 自主创新之“宝”

    “把中医药的原创优势发挥好,能够对当代人类面临的重要健康问题作出重大贡献。”全国政协委员、河南中医学院科技成果推广中心主任司富春认为,目前人类面临的许多医学难题,如心血管疾病、肿瘤、代谢疾病等,都是多因素导致的复杂疾病,而中医药的复方很有可能在防治方面有效突破,“应加强中医药原始创新研究,推动重大新药创制、重大传染病防治等取得新进展。”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凯先认为,中医药借鉴融合现代科技,是当代医学发展必然的方向,是中医药服务人民健康的重要方式,...

  • 王献之与《鸭头丸帖》

    王献之与《鸭头丸帖》

      《鸭头丸帖》是东晋书法家王献之的传世名作,也是王献之书法作品中唯一的传世真迹,写在绢上,全文两行15字,为“鸭头丸,故不佳。明当必集,当与君相见。”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帖中所谈到的“鸭头丸”是一种中成药。宋代严用和《济生方》卷四:“鸭头丸,治水肿,面赤烦渴,面目肢体悉肿,腹胀,喘急,小便涩少。甜葶苈略炒猪苓去皮汉防己以上各一两。右为细末,绿头鸭血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用木通汤送下。”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卷四十七&ldq...

  • 一字之变 活人一命

    一字之变 活人一命

    □广西韦桂琼 民国初年,浙北名医张艺诚,仅在处方上改动一字,就挽救了一条生命。 一天,南浔镇米行业主王氏得了重病,家属延请当时镇上甚为有名的周孟金、巴心孚两位医生会诊。两位见患者神昏谵语,狂躁不安,面赤眼直,脉象洪数,腹部坚硬,按之若刺。经过一番观察、分析,周、巴两医诊断患者系热毒内陷、邪热炽阴,积垢胶滞之症,即开一药方。不想患者服药后,不见丝毫起色,病更垂危。家属甚是焦急,周、巴两医自感回春乏术,便建议急请业师张艺诚。 张仔细了解病情,检阅周、巴会诊医案后说道:“根据医理,两位诊断准确...

    养生秘方 2024-03-06 14 0
  • 传承是中医发展的重中之重

    传承是中医发展的重中之重

      2013年5月18日上午,由中医之家主办的第一届“名老中医临床经验传承研修班”在北京太申祥和山庄正式开课,中国中医科学院荣誉研究员、首届国医大师陆广莘教授在研修班的首次公开课上阐述了对中医传承问题的看法,简要摘示如下。   传承是中医发展的重中之重   中医作为我国的传统医学,其发展问题一直被中国乃至世界医学界所关注。多年来,中医一直被有些人质疑,中医究竟科学不科学?这个最基本的问题成了阻碍中医学发展的关键所在。陆广莘认为,要回答中医科学与否的问题,还是要实事求是地以实践为依...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