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之 第32页

之 第32页

  • 惊蛰起源养生之法 气候特点

    惊蛰起源养生之法 气候特点

    惊蛰起源 惊蛰,古称“启蛰”,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太阳到达黄经345°时。《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此前,动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到了“惊蛰节”,天上的春雷惊醒蛰居的动物,称为“惊”。故惊蛰时,蛰虫惊醒,天气转暖,渐有春雷,中国大部分地区进...

  • 初夏养生之道

    初夏养生之道

    立夏刚过,广州的气温就瞬间高起来。很多人受不了闷热的天气,大口喝冷饮,洗澡冲凉水,对着电扇吹。按理说,夏天贪凉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可中医专家提醒,初夏气温虽高,湿气却是一年中最重的时候。过食生冷恐伤及脾胃,易为湿邪所困,也不利于热邪的排出。建议仍以祛湿为主,适当纳凉,才是初夏养生之道。 吃:清而不淡,少喝冷饮 夏季人的食欲下降,是因为胃酸分泌减少,加之饮水较多冲淡胃酸,导致机体消化功能减弱,故大家都喜欢清淡一点的饮食。可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综合科主任杨小红教授说,少吃肥腻、多吃清爽不错,口味...

  • 历代养生家推崇的长寿之道

    历代养生家推崇的长寿之道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到四川讲课,当地的医生无意间提起位于都江堰附近有一个长寿村,地方非常偏僻,但百岁以上的老人很多。我连忙追问,这么重要的信息,为什么不报道出来,让大家都知道呢? 这个医生苦笑着回答:“调查队去过几次了,但我们不能公布调查情况。都说抽烟不好,他们都抽自己晒的大烟叶子,从十来岁抽到一百多岁;都说喝酒不好,他们都喝酒,喝自己粮食酿造的白酒;他们都吃肥肉,吃自己养的大肥猪肉,别的肉、海鲜都没有。难道我们去宣传,抽烟、喝酒、吃肥肉能活一百岁?”(责任编辑 / 冯欣宇)...

  • 理解“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之意

    理解“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之意

    近几年,关于“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唯一语意”讨论,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理解:一是认为春夏培养人体适应春夏环境阳气生理机能,秋冬培养人体适应秋冬环境阴气生理机能;二是认为春夏保养人体生长之阳气,秋冬保养人体收藏之阴气。怎样确定“唯一语意”? 《形式逻辑学概论》:“具体语境则有确定性。诉诸(即借助)语境,能消解语言的歧义性、不确定性,确定语意的唯一性。”可见,借助“语境”,就可确定“唯一语...

  • 国医大师张学文谈养生之道

    国医大师张学文谈养生之道

    中国有30位国家卫生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的“国医大师”,陕西中医学院教授张学文先生就是其中之一,并且是中国西北惟一的国医大师,77岁的张老也是中国最年轻的国医大师。 作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张学文先生所治病种涉猎广泛,擅长诊治内科急危重病和疑难杂症,尤其对中风、胸痹、高热、中毒等病症总结出了一套独特的治疗方案和方法,创立了“颅脑水淤证”新理论,形成了“毒淤交夹”、“水淤交夹”、“...

  • 茶水加蜂蜜解暑又除之

    茶水加蜂蜜解暑又除之

    在挥汗如雨的夏天,恐怕没有什么能比一杯香茶更让你神清气爽、暑意顿消的了。如果在沏好的茶中加些蜂蜜则更有一番滋味,解暑又除乏。 饮茶能出汗散热,一杯热茶使体内散发的热量相当于茶热量的50倍,此外,茶叶中还含有糖类、果胶、氨基酸等成分,能与唾液作用,解热生津。而蜂蜜是一种营养价值极高的食品,除了含有葡萄糖、果糖以外,尚有多种维生素,以及钙、磷、铁等微量矿物质,蜂蜜可促进消化吸收,增进食欲,镇静安眠,提高机体抵抗力, 蜂蜜几乎含有蔬菜中的全部营养成分。根据中医观点,蜂蜜有养阴润燥、润肺补虚、润肠通便、解药毒、养脾气、悦颜...

  • 萝卜药及功效之一斑

    萝卜药及功效之一斑

      莱菔,俗称萝卜,全国各地均有栽培,其根茎、叶、种子皆可入药入食,为药食两用食物。谚语说“萝卜出了地,郎中没生意”,由此可见萝卜药及功效之一斑。   萝卜,为莱菔的新鲜根。中医认为,萝卜性味辛、甘、凉,入脾、肺经,有清热生津,凉血止血,下气宽中,消食化痰之功。适用于消渴口干,衄血,咳血,食积胀满,咳喘泻痢,咽痛失音,偏头痛等。《随息居饮食谱》言其“生者……润肺化痰,祛风涤热。熟者下气和中,补脾运食,生津液,御风寒,已带浊,泽肥养血&rdquo...

  • 气虚之人用黄芪与糯米煮粥喝

    气虚之人用黄芪与糯米煮粥喝

    黄芪是一味补气良药。平素体虚、中气不足的人,最适宜用黄芪进补。黄芪的作用与人参相似,都是补气的。但人参是大补,作用迅猛。而黄芪相对温和,且比人参固表的作用更强,所以为最常用的补气药。黄芪性甘,味温,入脾、肺二经。它提升脾肺之气,能增强人体的运化功能,起到强健三焦、补益五脏的作用,可以解脾湿、升肺气、强心和补肾,以及固表止汗、利尿消肿和托毒生肌。   用黄芪与糯米煮粥喝,方便实用,气虚之人尤其适用。   取黄芪30克,加10倍的清水浸泡半小时,连水一起烧开,中火煮30分钟,将药汁滗出备用。 再加等...

  • “甘”有百味之王的美称

    “甘”有百味之王的美称

    甘味是药性五味之一。《尚书·洪范》“稼穑为甘”;《春秋繁露》“五味莫美于甘”,故“甘”有百味之王的美称。《内经》有甘缓、甘补、甘和之说。具有甘味的药物占常用中药比例的三分之一,大多分布在补益、消食、安神类药,还有部分在渗湿、止血、收涩药中。一般认为甘味能补、能和、能缓,并具有可升可降、可浮可沉、可内可外的特点。   补   甘味在五行之中属土,土能生养万物,补益是甘味最大的功效。甘味能补就是指甘味中药多具有补益...

  • 老艺术家郭兰英 独特养生之道

    老艺术家郭兰英 独特养生之道

    老艺术家郭兰英今年88岁高龄依然精神饱满、身体健康。她诙谐幽默,精神矍铄,受人尊敬。而她的独特养生之道,也值得所有朋友们学习和借鉴。 音乐疗法:无形的健身保健品 有研究表明,优美的音乐能愉悦身心、消除疲劳、帮助消化、改善循环和增加血液流量,被誉为“无形的健身保健药品”。唱歌能锻炼心肺功能,可与游泳、划船媲美,也是一种养生的好方法。如今郭兰英虽已高龄还坚持上台演唱,可见,她健康的身体与常年演唱生活是分不开的。 坚持锻炼:运动保持健康、活力 早年郭兰英身体...

  • 小议《内经》之“固气”

    小议《内经》之“固气”

      固气,在《内经》中是与“客气”相对应的病理学概念。《素问·标本病传论篇》有“人有客气,有同气。小大不利治其标,小大利治其本”之论。《新校正》曰:“按全元起本,‘同’作‘固’”;是言“同”为“固”之误,当从。因为“固”与“客”是相对应的,而“同气”则与其后所言...

  • 中医之仁核心在“人”仁心仁术互为体用

    中医之仁核心在“人”仁心仁术互为体用

    10月3日山东省莱钢医院的杀医事件再次让医疗界人士感受了锥心之痛。近年来,暴力伤医事件越发频繁,医患矛盾问题凸显,该如何破局,成为整个医疗界的热议话题。 中医历来重视医德教育,“大医精诚”是中医学子们最常听到的教诲。11月12日,以“做人之道、从医之德”为主题的中医影响世界论坛北京大学专题会议在京召开,与会的中医大家就大医精诚和仁心仁术的内涵和传承展开了讨论。 中医之仁核心在“人” 常言道医者仁心,那何为&ldqu...

  • 血室并非胸腔之地

    血室并非胸腔之地

      历代医家对于《伤寒论》中血室的认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言血室为胞宫、冲脉、大小肠等者,近日笔者拜读了8月10日《中国中医药报》祝子贝“血室为胸膈以上胸腔之地”(以下简称祝文)一文,受益颇深。然笔者认为祝文之说有不妥之处。   祝文依《伤寒论》144条“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气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便言:“观柴胡汤主治各条,如96条‘胸胁苦满’,97条‘...

    养生秘方 2024-03-06 9 0
  • 浅议《扁鹊心书》“保命之法,灼艾第一”

    浅议《扁鹊心书》“保命之法,灼艾第一”

    南宋时期医家窦材结合“四十余年之所治验”,于晚年成就《扁鹊心书》,书中提出并应用“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的保命心法。笔者不揣浅陋,略述一二,管窥其理。 在《扁鹊心书》论述的120多种疾病的治疗中,“灼艾”占据80多种。笔者以为,关于窦材首推灼艾为保命第一要法,若下面几个关键问题不解决,所有的探讨都显得空泛,且无法真正理解“灼艾”能治大病、救性命的含义。一是窦材为什么非得用化脓灸(艾炷灸)?二是为什么需要...

  • 中医药的国家法律 中医之殇古方保护中医“断档”

    中医药的国家法律 中医之殇古方保护中医“断档”

    早在2012年,《中医药法》就已经进入征求意见阶段,随后的几年里还屡次传出将出台的消息。11月23日,在“第九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平行论坛:中医药发展”上,中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表示,“《中医药法》即将出台”。 《中医药法》也将成为我国起草的第一部关于中医药的国家法律。王国强指出,中国政府把中医药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最近几个月来,中医药在政策层面所享受到的“待遇”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全国卫生与...

  • 王和伯 清寒之燥案

    王和伯 清寒之燥案

      编者按:王和伯(1891-1970年),海盐石泉人。17岁从师于晚清名医金子久先生,是金氏二百多弟子中的佼佼者,1912年在石泉悬壶开业,1918年即名噪乡里,声誉鹊起。1934年,迁硖石行医。1963年3月被浙江省卫生厅评定为海宁最早的“省级名中医”。1918年戊午岁九十月之交,燥疫流行。王和伯遵《内经》及吴氏之旨,投以苦温,颇获奇效,本版特选出其治疗秋燥胜气病5例,今起陆续刊出。   包男。燥有二义,秋分以前之燥,尚邻于夏,故为干热之燥,秋分以后之燥,已邻于冬,乃是清寒之燥。初起寒热...

    养生秘方 2024-03-06 10 0
  • 药引虽轻 可取功倍之效

    药引虽轻 可取功倍之效

      药引大多具有药源丰富、容易寻觅、质地新鲜等特点,可适应辨证施治、灵活用药的需要。用量应遵医嘱,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常用的药引用法如下:   生姜:有散风寒、暖胃肠、止呕的作用。治疗风寒外感、胃寒呕吐等症的多种中成药,以及健脾和胃的香砂六君丸等,可取生姜3~5片(9~15克),水煎取汤送服。   芦根:以鲜者为佳,有清热、生津、止渴、止呕的作用。适于外感风热或痘疹初起者。用芦根10~15克,煎汤送服银翘解毒片、小儿回春丹效佳。   盐:能引药入肾,故补肾药(主要是滋补肾阴的药物)如大补阴丸、六味地黄丸等,宜用淡盐...

  • 附子用之不慎亦伤阳

    附子用之不慎亦伤阳

      《伤寒杂病论》中用附子共有39方,以“枚”作为计量单位的有34方,最少者用1枚,最多者用3枚。经实物考察折算,1枚附子约5克,可知仲景用附子量当在5~15克之间,用量不及则无济于病,太过则损伤阳气。然为医皆知附子温壮阳气,未有问津附子亡损阳气。   附子何以温阳,因其味辛性热也。阳虚寒证多凝滞,治以辛行散,以热温煦,即辛热合体以温阳散寒。如《本草经读》曰:“附子,味辛气温,火性迅发,无所不到,故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又如《本草正义》曰:“附子,本是辛温...

  • 《黄帝内经》——中医思维之大成

    《黄帝内经》——中医思维之大成

      中医是建立在中国古代哲学思维框架之上的。因此,中医的特殊就突出表现在它的思维方法上。中医的思维方法主要有:意象思维、辨证思维、直觉与灵感、逻辑思维、系统思维等等。其中运用最多的是意象思维。意象思维是以文字、物象(图象、现象、符号)表达研究对象抽象含义的思维方式.是人们在观察事物取得直接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类比、联想,运用具体事物的形象、文字或其象征性符号进行表述,以反映事物普遍联系与规律的一种思维方法。以下简介意象思维的三个阶段:   观察现象:即对周围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进行观察。此象有体用之别,即形质与功能之...

  • 阴阳——《黄帝内经》之大法

    阴阳——《黄帝内经》之大法

      “阴阳”的概念,最早见于《易经》。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含有对立统一的思想。阴和阳既可以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也可以代表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阴阳的最初涵义是很朴素的,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来引申为气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左右、内外,动作状态的躁动和安静等等。   古代思想家看到一切现象都有正反两个方面,就用阴阳这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种相互对立和此消彼长的势力,并认为阴阳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宇宙的基本规律,如《周易&m...

  • 《伤寒论》之“寒”可否作“邪”解

    《伤寒论》之“寒”可否作“邪”解

      《伤寒论》之“伤寒”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为“伤寒有五”(见于《难经·五十八难》),实则即为“伤邪”之意。“寒”是否有“邪”之意?也就是说,如果伤寒含义为伤邪,温病为某个时代外感病的总称,则两者可摆脱名相之争,实现统一了。   “寒”在《伤寒论》某些文意中是有“邪”之意的。不仅是“寒”,“热&rd...

  • 浅说风为百病之长

    浅说风为百病之长

      “风为百病之长”源自《黄帝内经》,《素问·风论》曰:“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生他病也。”王冰注曰:“长,先也,先百病而有也。”《素问·骨空论》亦曰:“风者,百病之始也。”外感六淫,风淫为始,风邪为外感疾病初起的主要邪气。印会河主编的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基础理论》释为:“风邪为六淫病邪的主要致病因素,凡寒、湿、燥、热诸邪多依附于风而侵犯人体,如外感风寒、风热、风湿等,所以...

    养生秘方 2024-03-06 10 0
  • 银屑病治疗之广汗法与八法

    银屑病治疗之广汗法与八法

      清代医家程钟龄在《医学心悟》之《程钟龄医门八法》开篇引子中说:“论病之源,以内伤外感四字括之……治病之方,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方剂归类以八法,而临证治法何止八类,正如程氏所说“八法之中,百法备焉”。程氏接着说:“病变虽多,而法归于一。”临床症状百出,是疲于应对,还是执简驭繁,需心有定见,在纷繁的症中提炼出“法归于一”的“一”来。对于&ldquo...

  • 何谓“十二官之相使”

    何谓“十二官之相使”

      《素问·灵兰秘典论》根据十二脏腑在人体中的不同分工合作关系,将十二脏腑喻为君臣十二官,分别论述了它们的功能。   心主宰生命活动,通过神明来协调各脏腑的功能,喻为“君主之官”。张介宾注:“心为一身之君主,禀虚灵而含造化,具一理以应万几,脏腑百骸,唯所是命,聪明智慧,莫不由之,故曰神明出焉。”   肺主气司呼吸,调节全身气机,辅助心血运行,而且位高近心,犹如宰相,喻为“相傅之官”。张介宾注:“肺与心皆居膈...

    养生秘方 2024-03-06 10 0 十二
  • 《伤寒论》之“寒”不可作“邪”解

    《伤寒论》之“寒”不可作“邪”解

      2012年1月16日《中医中药秘方网》“《伤寒论》之‘寒’可否作‘邪’解”一文认为所谓广义伤寒“实则即为‘伤邪’之意”。而“温病为某个时代外感病的总称,则两者可摆脱名相之争,实现统一了”。笔者认为,虽然《伤寒论》一书中个别地方的“寒”字可作“邪”解,有的条文中的“热”也可能“代表了寒热&...

  • 伏邪之毒探析

    伏邪之毒探析

      伏邪之毒属于伏邪范畴,伏邪学说,应溯源于《内经》,至明代以前皆依据《伤寒论》之言,称为“伏气”。明代末年,吴有性在《温疫论》中创造性地改为“伏邪”。所谓“伏邪”,顾名思义,“伏”是隐匿、潜伏;“邪”是指随着气候变异所产生的,并且有一定毒性的致病因素。毒分为两种:一是外来之毒,包括六淫之邪毒、戾气、杂气和环境毒等;二是内生之毒,指机体在正常的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废物;由于机体代谢障碍,本来正常的...

    养生秘方 2024-03-06 9 0 探析
  • 肝为血室之说不妥

    肝为血室之说不妥

      2011年8月25日载范铁兵“论肝为血室”一文,重提柯琴等“血室者,肝也,肝为藏血之脏,故称血室”、“血室男女皆有”等旧论。笔者认为此说并不妥当。肝脏虽然与血室密切相关,但是如果就说“肝为血室”或将肝就“称血室”,容易产生肝与血室等同的误解。因肝的结构与功能更复杂,病态更广泛;肝脏与血室应是两个不同层次的概念。我们不应只谈肝藏血与血室的相关性,而忽视了二者的差异性。   血室一说首创于仲景,只...

    养生秘方 2024-03-06 8 0
  • 银屑病与汗 局部大汗与“衣里冷湿久久得之”

    银屑病与汗 局部大汗与“衣里冷湿久久得之”

      很多银屑病患者在接受了多运动、多穿的医嘱后,开始穿起了厚厚的衣服,不仅不容易出汗的地方穿得很厚,而且皮损很少、出汗容易的地方也穿得很厚。   多穿的基础上多动,容易出汗的地方很快汗出淋漓。冬天里局部汗出很多的话,只要稍一降低运动强度,寒冷的气候就会让汗水与汗水直接接触的衣物变冷,这时候如果没有及时换干爽的衣服,便会“衣里冷湿久久得之”(《金匮要略》第十一篇16条)。夏季运动汗出后吹空调和在荫凉的地方运动出汗也都会受到寒湿之邪的侵入。   对于银屑病,特别是时间较久、屡经治疗者...

  • “膏肓”二字之误

    “膏肓”二字之误

    何以“膏肓”一误再误? ——“鬲( 膈) 贲”“荒、肓”“幕、膜”各字音义判析 “膏肓”二字之误,先误在《左传》原文将“鬲”字写成“膏”;再误在贾逵、杜预的《左传》注将“肓”字解释作“鬲”,说成“心下为膏; 肓,鬲也。”自《说文》以...

    养生秘方 2024-03-06 11 0 膏肓
  • 生姜与干姜之异同

    生姜与干姜之异同

      邹润安先生在《本经疏证》一书中,用不下于6000字的长文,结合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对于生姜与干姜的具体运用,深刻地剖析并阐明了二药之异同。   邹润安说,姜以中夏发生,感火气以动,感土气以昌盛,以培充金气,迨交燥令而气乃全,用乃具。随采收方法及时节之不同,而有生姜与干姜之分,其禀性亦有异。姜贯火、土、金三者为一体,其能事为“具火性于土中,宣土用于金内”。其所针对的病机是“以中土无火,故使土用乖,而金不效其节宣之职”。所谓“土用乖”,就是...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