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之 第36页

之 第36页

  • 冬季食粥补之大方

    冬季食粥补之大方

      入冬以后,我国各地都以不同的方式进补,素有“补冬”一说。从古至今,民间习惯在这一时期进补来增强体质、抵御严寒天气。   由于冬季的寒冷气候对人体内分泌系统有很大影响,容易造成人体热量的流失,所以进补一般以增加热能为主,可适当多吃瘦肉、鸡蛋、鱼和大豆类食物,多喝豆浆、牛奶,多吃豆腐和黑木耳等。甘薯和马铃薯也是进补的佳品,一则可补充人体内的维生素,二则可清除人体内热。另外,民间素有“冬吃萝卜夏吃姜(生姜),不要医生开药方”的谚语,可见萝卜也是冬季进补的时令蔬菜。   ...

  • 夏暑之季吃清热解暑之品

    夏暑之季吃清热解暑之品

    夏暑之季气候炎热,人体的脏腑功能有其特殊状态,在饮食调养方面也有相应原则。此季节暑湿较重,在饮食上应以清淡、易消化、健助脾运的食品为主,以起到清热、防暑、敛汗、补液等作用,同时应少苦寒,节冷饮,少吃辛辣及油腻不易消化的食品。 适当吃清热解暑之品 中医认为:“夏属火,其性热,通于心,主长养,暑邪当令。”具有清热祛暑功效的食物有鲜藕、绿豆、冬瓜、西瓜、竹笋、荸荠、苋菜、莼菜、梨等,既能清解暑热,又能清泻身体产生的内热。也可服用有甘寒清暑或辛凉散发功用的中药,如菊花、荷叶、竹叶、金银花、连翘、...

  • 增强老人听力之药膳

    增强老人听力之药膳

    耳聋是指不同程度的听力减退,常与耳鸣同时存在。老年性耳聋一般从50多岁开始,随着年龄增加,耳聋逐渐加重,多因肾精虚衰或脾气不升所致。中医认为,肾开窍于耳;肾精虚衰者,精少而不能濡养耳目,故而耳鸣耳聋,常伴头晕目眩、腰膝酸软、精神疲乏等表现;而脾气不升者,脾运化的精微物质无法上达于耳,所以出现耳鸣、耳聋,一般常伴面色萎黄、头晕倦怠、食少便溏等表现。肾精虚衰者食疗可选用补肾的猪牛羊肾、黑木耳、淡菜、黑芝麻等;脾气不升者选用健脾的食物,如薏苡仁、白扁豆、红枣等。下面介绍的几则药膳可补脾肾、开耳窍,有助于增强老人听力。...

  • 去除夏日之暑湿 老鸽汤

    去除夏日之暑湿 老鸽汤

    功效:清热润肺化湿 西洋参性微寒,味甘、微苦,归肺、心、肾经,具有补气养阴、清火生津、清肠止血的功效。由于其清火养阴功效突出,十分适合煲汤之用。百合性微寒、甘,无毒,归肺、心经,具有养阴润肺,清心安神之功。中医认为,夏天气温升高,腠理疏松,阴液外泄增多,须适当服用滋阴之品。以西洋参与百合入汤,辅以玉竹、薏苡仁,既增强滋阴清热之效,更可去除夏日之暑湿。 食材:老鸽2只、蜜枣20枚、精盐6克。 药材:西洋参片20克、百合50克、玉竹25克、薏苡仁25克。 烹制方法:将玉竹、薏苡仁洗净,用清水浸发至透,西...

  • 甘蔗汁 甘蔗饴 有生津止渴之功

    甘蔗汁 甘蔗饴 有生津止渴之功

    二蔗,即甘蔗汁、甘蔗饴,二者同出一物,由于制作方法不一,故功效略有不同。 甘蔗汁 为禾本科植物甘蔗的汁,中医以榨出的汁液入药,名蔗浆,《随息居饮食谱》言其为“天生复脉汤”。中医认为,甘蔗汁性味甘、寒,入肺、胃经,有清热润燥,生津止渴之功。适用于阴虚肺燥所致的咳嗽,胃阴不足所致的呕吐,热病及暑热伤阴所致的口干口渴等。《随息居饮食谱》言其“清热和胃,润肠,解酒,杀蛔,化痰,充液。治瘅疟、暑痢、止热嗽、虚呕、利咽喉,强筋骨,息风,养血,大补脾阴。榨浆名天...

  • 药食兼优的入口之品“羊三宝”

    药食兼优的入口之品“羊三宝”

    羊年难免不说羊,羊不仅象征着吉祥,而且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下面我们就说一说营养丰富、药食兼优的入口之品——“羊三宝”。 羊肉 羊肉曾是先秦时占据着首位的肉食品。尽管猪肉后来居上,但就营养而论,羊肉蛋白质含量明显高于猪肉,同时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B1、B2以及铁、锌等矿物质,其微量元素硒的含量是猪肉的2倍。据测算,每100克羊肉食用后,可产生306千卡热量,故羊肉自古就是益气补虚、温中暖下的滋补佳品,冬日食之,既可御寒,又能强身,堪为上乘。羊肉入膳有很好...

  • 清热利尿防暑伤  果品之中白虎汤

    清热利尿防暑伤 果品之中白虎汤

    果品之中白虎汤, 清热利尿防暑伤。 翠衣更是生津剂, 多食助湿脾不康。 【注解】白虎汤是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创制的治疗气分热盛的千古名方,由石膏、知母、甘草、粳米四味药组成。把西瓜比作“白虎汤”,是说西瓜清热解暑的效果神奇。《本草逢原》载:“西瓜,能引心包之热,从小肠、膀胱下泄。能解太阳、阳明中暍及热病大渴,故有天生白虎汤之称。”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指出“西瓜生冷。世俗以为醍醐灌顶,甘露洒心,取其一时之快,不知其伤脾助湿之害也。&rd...

  • 中医临证时要重视“饮药”之法

    中医临证时要重视“饮药”之法

      《良方·自序》云:“治病有五难,辨证、治疾、饮药、处方、别药。”然医者每于临证,又最宜忽视“饮药”之法,而致药之功效难收。   饮药主要包括药物的煎煮和服用方法及煎药所用水质优劣等。疾病能否治愈,决定于医者和药物两个方面。辨证准确,处方用药合理,固然很重要,但这只是医者一方面,如果药物配合不上,该切的不切,该捣的不捣,该炒的不炒,该炙的不炙,该先煎后下的同煎,应热服的冷服,应冷服的热服,应食前服的食后服或食后服的食前服,均可影响疗效。故医家徐灵胎云:...

  • 粥有着客观的益寿之理

    粥有着客观的益寿之理

    自古以来,中国文人最能安贫乐道,要生存下去,粥是最好的选择。这是因为粥清淡廉价,能解决文人的饥寒之苦。只是文人有附庸风雅的习惯,于是便给了粥许多诗意的想象。 著名文学家王蒙曾创作过小说《坚硬的稀粥》。他以自叙的笔调,讲述了一个家庭在岁月的流变中,因为战时的原因,从断掉稀粥到重新喝上稀粥的故事。王蒙在文中感叹,稀粥太坚硬了,不管是牛奶面包、分灶而食、民主选举还是唯厨论艺,都抵不过从出生到现在还在吃的稀粥。一碗粥、一生情,粥对于王蒙来说,是维系了生命的情愫。而王蒙更是将寻常百姓家的稀粥,赋予了一番文化的风味。...

  • 兼论中医各家学说之“偏”

    兼论中医各家学说之“偏”

      有关火神派争议最集中的问题就是火神派是否有偏,笔者认为,这个问题应该辨证地看,所谓其偏是偏其所长,偏得其所,有其长即有其偏,无偏则无其所长。   各家学说“无不有偏”   历史上各家流派都有自己的研究重心和方向,议论必然有所侧重,强调一说,突出一义。金元四家分别以突出寒凉、攻下、补土、养阴而见长,旗帜鲜明地提出独立学说,构成了中医丰富多彩的各家学说框架。由于强调一说,突出一义,议论与着眼点自然有所偏重,这是很正常的,刘完素主张“六气皆从火化”、张子和“...

  • 中医治疗痰饮病之法

    中医治疗痰饮病之法

      《金匮要略》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此乃治疗痰饮病之大法,对此治疗原则的理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对此也有些浅薄的认识,希望与同道共同学习探讨。   从痰饮病的形成角度来理解   清·邹澍曰:“饮入于胃,分布于脾,通调于肺,流行于三焦,滤于肾,出于皮毛,归于膀胱”;“水者,节制于肺,输引于脾,敷布于肾,通调于三焦、膀胱。”从中可以看出痰饮病的形成与肺、脾、肾、膀胱等多个脏器相关。内因肺脾肾三脏阳气虚弱,三焦失于气...

  • 中医燥之与湿

    中医燥之与湿

      燥之与湿,虽如水火之对立,但又若水火之既济,两者盈亏失调则病,治当视其主次消长以调之,务必注意做到:润燥不助湿,燥湿不伤津,“以平为期”。   经曰:“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水流湿,火就燥”。据此,燥湿两者,阴阳属性泾渭自明,故《医门法律》说:“燥之与湿,有霄壤之殊……水流湿,火就燥,各从其类,此胜彼负,两不相谋。”并强调“燥气终属于热”。但进而言之,燥有温燥与...

    养生秘方 2024-03-06 8 0 中医
  • 粥俗称稀饭 为饮食疗法之妙诀

    粥俗称稀饭 为饮食疗法之妙诀

    粥在我国有数千年的历史,是我国民间一种独特的传统饮食方法。宋代陆游有《食粥》诗云:“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眼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北宋张耒《粥记》言:“晨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虚,谷气便作,所补不细,又极柔腻,与肠胃相得,为饮食之妙诀。” 粥,俗称稀饭。用适当的中药和具有药用的食物与适量的米同煮为粥,叫作“药粥”,如林黛玉喝的“燕窝粥”。药粥是中国医学宝库中的一部分,它是以药治症,...

  • 从西门庆之死谈补药

    从西门庆之死谈补药

    读过《金瓶梅》这本书的人,都知道西门庆出身于富豪家庭,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绫罗绸缎。他有着健康的体魄,充沛的精力,但是,在没患任何疾病的前提下,年仅36岁就突然死亡了。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他的死亡原因是什么呢?除了其他因素外,最直接的致死原因是:用滋补药品过度。 翻开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皇帝滥吃补药,身体更虚弱,死得就越早……这是什么原因呢?在社会高度文明的今天,我们不得不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来探讨一下滋补药品对人体的功能与过失。 从中医角度看,人生于天地之间,天阳地阴,人体内也有阴...

    养生秘方 2024-03-06 10 0
  • 西子捧心之“心”即中医学之“心下”

    西子捧心之“心”即中医学之“心下”

    “春秋时越国少女西施在河边浣纱,水中鱼儿看见她清纯动人的面容,竟忘记了游动,渐渐沉到河底。这就是四大美女中排名第一的‘沉鱼西施’。西施有先天性心脏病,发作时常忍不住皱眉捂胸,人们都觉得她这样更美,称为‘西子捧心’。同住施家村的东施姑娘容貌平庸心脏健康,大白天没事也学西施紧皱眉头招摇过村,结果变得丑不堪言,邻居纷纷闭门躲避,这就叫‘东施效颦’。”   上文出自《唐诗为镜照汗青》(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年10月第...

  • 中医目诊之主要内容 中医经典对眼神表情的论述

    中医目诊之主要内容 中医经典对眼神表情的论述

    “读眼术”是运用中医思维打开情志疾病的大门 中医认为情志疾病多与肝主疏泄及心主神志功 能密切相关, 临床上常从肝与心论治, 但仍无法客观 测量情志异常。 通过查阅大量文献, 笔者认为对眼神 表情的观察是解决这个难题的新思路与新领域。 眼 睛是人体的视觉器官, 是最重要的感觉器官之一。 眼 神是无法伪装的, 它能真实、 准确的反映人内心的情 绪体验。 研究情志病证患者眼神表情与异常情绪体 验关系, 开创眼神表达内心情绪体验研究新领域, 寻 求直接、 真实、 准确地测评情绪体验的方法是医学、...

  • 资天癸理肝气经带通调 究奇经养气血毓麟之本

    资天癸理肝气经带通调 究奇经养气血毓麟之本

    朱氏妇科悬壶百年,医人无数,杏林满园,桃李满天,其学术思想沉淀厚重而别具一格。第三代传人、国医大师朱南孙总结前人经验、结合临床积累,总结朱氏妇科学术思想为:资天癸,理肝气,经带通调;究奇经,养气血,毓麟之本;君臣精专,佐及兼证,善用药对;诊治妇疾,经孕产乳,适时为贵。 资天癸,理肝气 经带通调 从肝肾论治妇科疾患,是朱氏妇科学术思想之精华。朱南孙从肝肾同源及冲任隶属于肝肾这一生理关系出发,在其父朱小南“肝气不舒,百病丛生,尤以妇人为先”见解的基础上,提出了“治...

  • 中医原创思维之“动态思维”

    中医原创思维之“动态思维”

    “动- 定序贯八法”是中医原创思维的典型代 表,是融合临床实践、名医传承和中医经典的产 物。我们在多年临床实践和经典研习基础上创立 “动- 定序贯八法”理论,该理论融合了中医学的恒 动观念与象思维,借鉴了 “十四纲辨证”与 “药 对” ,提出了 “药串”概念,形成了 “核心病机- 证素- 药串一体化”的辨证模式。其内涵主要包括 以 “核心病机”为靶点...

  • 中医学之形而上学基础

    中医学之形而上学基础

    近世以来, 西学东渐, 学说杂呈, 中医面临之挑 战遂起。 中医有被西学裹挟同化之趋势, 其后果自 然是消亡; 中医有关门自大之倾向, 其后果必然是 式微。 百年前先贤呼吁中学为本, 西学为用, 此乃 中医发展之大道。 今尊先贤遗志, 申明中医阴阳五 行之理, 采撷西医解剖生理之优长, 汇通中西, 作 此文。 五行 “人之秉气受形, 与天地合其德, 机缄相通” [1] , 故察问人道, 需从天道始。 阴阳未判, 一气混茫。 气含阴阳, 则有清浊, 清则 浮升, 浊则沉降。 升则为阳, 降...

  • 中医之争 展开有品质的学术批评

    中医之争 展开有品质的学术批评

    中医乃学、乃术,由学术文献、理论与临床实务两部分构成,要展开有品质的学术批评,一是要花气力研读文献,研习理论,二是亲自临证,体验辨证。 不过,近代中国,批评中医完全可以绕过这几个环节,只顾放逐意气,观点越极端,越能吸引眼球。于是批评沦为讥讽、谩骂,论辩沦为声讨、罢黜,这一切似乎都与 “饭桌”有关。民国时期,许多重大议题都在饭桌上商讨,夜读《张元济日记》,招饮宴宾是一等“正事”。一部民国文化史、出版史似乎就是一场场餐桌上的头脑风暴。部分留学生也有“...

  • 求其证之所以然

    求其证之所以然

    作者:张存悌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某青年患中耳炎,历时半年,服药近百剂,始终无效。山东中医学院(现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李克绍接诊治疗,见患者舌淡脉迟,耳流清水,不浓不臭,认为脾胃虚弱,摒弃一切治疗中耳炎的套方套药,从补益脾胃着眼,投四君子汤加炮姜、白芷,一剂即效,三剂痊愈。(《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李克绍》)   对症治疗谁都会,那是低层次。张景岳指出:“见热则用寒,见寒则用热,见外感则云发散,见胀满则云消导。若然者,谁不得而知之?设医止于是,则贱子庸夫皆堪师...

  • 以“强”为“肾气作用之强”

    以“强”为“肾气作用之强”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侯天保   《素问·灵兰秘典论》:“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究竟诸家,皆以“强”为“肾气作用之强”。故今之学者授《内经》,莫不读之如“墙”,后皆袭传之。或质之曰,“君主、相傅、将军、中正、传道、州都等官,于史有焉。惟‘作强之官’则无考,何也?”有师曰:“岐、黄立论于此,意借诸官之职以明五藏之用。...

  • 肝为风木之脏 与风气相通

    肝为风木之脏 与风气相通

    肝为风木之脏,与风气相通,风属阳,阳主动,故《素问》病机十九条言:“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风气内动之因不过虚实两端耳,然实能转虚,虚可挟实。风气内动之病,诸如眩晕、柔痉、颤振、小儿急慢惊风、发搐、痫证等。 现以方仁渊整理的《王旭高临证医案·肝风痰火门》为主,参考《临证指南医案》、刘河间、湖北省黄梅县名中医张行柏之论而言之。 一、热(火)极生风 罗国纲论火:“有实火、虚火、湿火、风火、郁火、阴火、五脏火、六腑火、游行不归火。”其诸...

  • 《伤寒论》“几几”之音义再考

    《伤寒论》“几几”之音义再考

      近读贾延利“《伤寒论》几几之我见”一文,对其中有关“《内经》、《伤寒论》中的‘几几’实是‘沉沉’的坏字,是沉重之义”的看法不敢苟同。   记得笔者2004年在南京中医药大学读博士研究生期间一次朋友聚谈时,其中有一位已经毕业的王长松博士,乃国医大师周仲瑛先生高足。王长松祖籍河南,在谈及《伤寒论》时笔者问:“王兄乃仲景同乡,读《伤寒论》定有别样的感觉,是否能发现其中有乡音啊?”王长松回答说:&ld...

  • 回归传统 把握中医之“中”

    回归传统 把握中医之“中”

    中医文化要发展首先要回归,传统与现代不是对立的,回归传统就是在向前发展。回到传统最根本的是要对生存之道有所认识。生存之道就是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生,这是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在生存之学的体现。 中医不是一个单纯的医学问题,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者。中医文化要发展首先要回归,传统与现代不是对立的,回归传统就是在向前发展。 回归传统 认识生存之道 中医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种生存哲学,是研究让我们的生命如何健康地生存和延续。在生存哲学里面包括两个层次,一个层次就是生...

  • 经典之用更在于熏陶

    经典之用更在于熏陶

      ●要成为“上工”,学习经典的临证思维更重要。   ●《伤寒论》几乎每一段条文,都会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不同注解。这些注解往往都是从临床实践中来,并能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读经典,兼读各家对经典的注解,有助于培养、丰富我们的临床思维。   中医经典,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这是毋庸置疑的。一部《伤寒论》,成就了一代又一代许许多多的临床大家。《伤寒论》中所载经方,是历代医家手中起死回生的常用方。很多后学者对于中医经典的学习,以《伤寒论》为例,很多是从实用性的角...

  • 论中医的入门之道

    论中医的入门之道

    错误观念一:中医是经验医学 中医要有临床经验,但是更重要的是中医要有理论指导,如果没有理论指导,中医就永远提不高,升华不了。 我的学生都知道,我看病绝不是用几个固定的药、固定的处方,而是要根据病情辨证论治。特别是碰到疑难病症,如果没有理论指导是绝对看不好的,何况中医本来就有完整的辨证论治体系。 因此,那些说中医是经验医学、是伪科学的都是错误的,他们不懂中医,我们也不屑与之一谈。中医是有完整理论体系的,是科学的,不掌握好中医理论是无法当好医生的。 因此我认为要当一个好中医必须具...

    养生秘方 2024-03-06 10 0 中医
  • 浅析中药煎法之煎汤代水

    浅析中药煎法之煎汤代水

    煎汤代水是指将处方中的某些药物先行煎煮, 去渣取汁,再以此药汁作为溶媒煎煮其他药物的中 药煎法。煎汤代水在历代医籍中多有提及,张仲 景、叶天士、王旭高、费伯雄、张简斋等医家对此 法的运用深有妙义,试论如下。 1 张仲景用法探析 《伤寒论》原文 138 条曰: 小陷胸汤 “上三 味,以水六升,先煮栝蒌,取三升,去滓,内诸 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1 ] 。即先煮栝蒌 ( 瓜蒌) 去渣取汁,再加入黄连、半夏共煮,共同 发挥清热除痰散结的作用,用于治疗小结胸病。瓜 蒌性味甘寒,先煮去...

  • 探讨郑钦安学术思想之一二

    探讨郑钦安学术思想之一二

    郑钦安, 清末著名医家, 其学贯内难, 精于伤寒, 明 于阴阳, 兼诸家之长。郑氏临证, 善用并重用大剂姜附 扶阳, 治疗阴寒证和急危重症, 效如浮鼓, 被誉为火神 派开山鼻祖, 享誉内外。本文从“阳主阴从观” 深层挖 掘郑氏扶阳理论之由来, 并就其辨证治法等方面探讨 郑氏学术思想之特色。 1 阳主阴从观 阴阳观是中医学的基本观点之一。作为中医学理 论奠基之作 , 《黄帝内经》 提出 : “阴阳匀平, 以充其形, 九候若一, 命曰平人 ” 、 “阴平阳...

  • 中医系统辨证之脉学

    中医系统辨证之脉学

    脉诊作为中医诊疗疾病的重要技术,以眩晕为契点,系统总结其脉象要素、证候特点和辨治方药规律,验证系统辨证脉学“脉-证-方”诊治体系,为临床辨治疾病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脉诊作为中医诊断学一项独特的诊疗技术,在我国己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脉象能够反映机体疾病的所在部位、邪气的进退、正气的盛衰,并能反映机体生理病理情况、机体对自然界和环境变化所做出的反应以及用于判断疾病预后等。因此,熟练掌握脉诊技巧是中医准确辨证的基础。 1 系统辨证脉学 系统辨证脉学与传统脉学不同,综合多学科...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