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 第41页
-
《中医方药手册》铺就了我的中医之路
我相识《中医方药手册》已经48年了。1968年我中学毕业后回到了家乡务农。没有学可上了,只好读小学的《山西日报》及能借来的一些有限的书籍。当时大队的一位赤脚医生祁老先生让我跟他学习中医,但当时由于从小受戏剧的熏陶,立志要做一个清官,故不愿学习中医。到了1969年,眼看升学无望,也看到了中医在治疗疾病中的显著效果,于是就在劳动之余开始自学中医,希冀自己能为群众做点什么。遂借我舅父于秦治老先生(他自学中医,为人处方治病,擅长小儿推拿)的一些中医书籍来读,并抄写部分内容。后又抄写转业在粮站工作的抗美援朝老战士(军官)乔重...
-
食疗保健之功效 怎样选择呢
夏季,气候炎热,人 们常以粥为食。盛夏食 粥,不仅能有效地补充 人体缺失的水分,而且 还可提供易于胃肠吸收 的营养,若在其中添加 绿豆、荷叶、莲子、扁豆、 薏苡仁等人药食物,则 具有食疗保健之功效。 那么,应当怎样选择呢? 暑为夏季的主气, 暑热之邪侵 袭,可使人 出现多种热 象,甚至中 暑。在人体 五脏中,心 与夏季相 合,属火,故 夏季心火易 炽,表现为 心烦不宁、 胸中闷乱、 思维不集中、失眠等。另 外,夏季多雨,尤其是长 夏(农历六月),易致湿 邪为患,而暑湿常可兼 夹伤人,出现头重身重, 肢体困倦,微热...
-
从森立之《攷注》看日本江户时期稿本医书及价值
基于特有的历史背景及社会环境,以及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崇尚,有史以来,日本保存了大量中国书籍、药品、文物等,客观上对保护、传承中国文化发挥了作用。近年来,日本国立图书馆以及多数大学图书馆将所藏中国文献逐渐在网络公开,方便读者查阅及研究。 日本一直热衷于学习、研究中国古代文化,而且持续千数百年,实属一种罕见的历史现象。日本江户时代(1603-1867)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鼎盛时期,尤其中后期,研究水准可谓登峰造极,硕果累累。江户后期至明治初期,随着西学东渐加速,汉方医学与其他文化同样发生方向性改变。尽管优秀的汉...
-
辛温解表药虽均系辛温之品 主治证候亦有区别
辛温解表药,性味多属辛温,以发散风寒为其主要作用。适用于外感风寒所致的恶寒发热所致的发热、头痛、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等风寒表证。对咳嗽、水肿、疮疡及风湿痹痛等兼有表证者亦可应用。辛温解表药虽均系辛温之品,但又各有特性,主治证候亦有区别。 麻黄 桂枝 细辛 麻黄、桂枝、细辛发散风寒之力较强。麻黄、桂枝均主散太阳经肌表之风寒,然麻黄发汗作用大于桂枝,故用于无汗之表实证;桂枝不论有汗无汗皆可应用。麻黄又能开宣肺气,利水退肿,常用于肺气不宣的咳喘及水肿兼表证者;桂枝还可温通血脉,通阳化气,善治妇人血寒...
-
六经的结构观之阳明与太阴
经方扶阳法认为,太阳与少阴是循环系统在机体对抗疾病时出现的变化,阳明与太阴是细胞机能在对抗疾病时出现的变化。疾病初期,体温升高,产热增加,散热减少,属于太阳病与少阴病。病势向里发展,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细胞兴奋,肌筋膜舒展,力图多产生热量,机体能量全部用于对抗疾病,新陈代谢和产热中枢都兴奋到了极点。这时,大量胃肠道中的水分与糟粕进入到血液中,机体和疾病的反应进入极期。看上去是正气最旺盛的时候,其实背后隐藏着巨大危机。若机体持续这个状态,则能量逐渐衰竭,疾病进入太阴或者少阴。 阳明病 阳明病本...
-
六经的结构观之少阳与厥阴
少阳的定位在半表半里。半表半里在宏观的定位是表,即肌肤腠理、循环系统以里,胃肠道以外的结构范围,包含着全身的肌筋膜系统、淋巴系统与组织间液系统。 从细胞的角度,半表半里滋养着细胞的生长,支持细胞修复功能。细胞和细胞内的细胞器不是漂浮在细胞外液和内液中,而是被纤维蛋白丝固定在相对的位置上。网状蛋白丝汇聚并对多个细胞形成的组织器官进行分割包形成肌筋膜系统。肌筋膜连接微循环、细胞、细胞内部的细胞器,起到连接、支撑、包裹、物质交换、赋形等作用,是一个密闭、完整、封闭、连绵不断的整体系统。 根据三层表里观...
-
中医发展在于中医思维之发展
转眼在书院学习已满一年,与王琦院士在一起的日子里,我对中医的认知也在不断成长和提升。 中医发展在于中医思维之发展,在于中医经典之传承。王琦院士指出,中医思维不仅是传统的,更应该是开放的。 为了扩展学生的思维方式,书院请来几位西医大家为大家授课。这些课程内容对每个人思想影响之大,可用“震撼”来形容。通过听课,我意识到,在中医的学习和应用中,既要有中医本位思维,又要有跨界思维;既要有传统思维,还要有现代思维;现代中医人,既要有中西医结合思维,还要深入学习西医思维;既要有整体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