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之 第42页

之 第42页

  • 《伤寒论》方证之要病机为基 圆机活法不拘经方

    《伤寒论》方证之要病机为基 圆机活法不拘经方

    从《伤寒论》探讨方证辨证的思路 “证”是中医学的一个特有概念, 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前提。“辨证”是中医诊断思维过程的核心[1]。历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创造了如八纲辨证、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和经络辨证等传统辨证方法。这些传统辨证方法形成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并经过后世医家的不断丰富与发展, 具备各自不同的适用范围和特点, 从不同角度总结了各种疾病的证候演变规律, 至今仍对中医临床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随着现代科...

  • 从西医病名与中医病证结合探讨中医未来发展之路

    从西医病名与中医病证结合探讨中医未来发展之路

    病名是临床实践中最基本的概念,代表对疾病本质的认识。因中医病名较多,容易混淆难辨。中医和西医病名命名体系存在差异。由于现代人在古文修养方面的缺乏,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中医和西医在临床上的结合应用,阻碍了中医药的发展,成为制约中西医结合发展的重要因素。笔者认为,中西医是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与科学技术背景下形成的学术思想、学术传统,各有优点,又各有局限,直接借用西医病名、排斥西医病名、固化坚持中医传统病名均不利于中医的传承、创新与发展,中医病名诊断应在挖掘、传承的基础上,拓展其内涵及外延,最终走向规范化。坚持临证中医和西医...

  • 中医方剂之集权与分权

    中医方剂之集权与分权

    集权和分权一般是指组织系统中两种不同的管理方法和制度。集权是指由最高管理者集中领导、统一指挥,把决定一切事务的权力都集中在上级核心机关,下级机关和部门只能根据上级核心机关的决定、指令和指示办事,而不得擅自越权,各行其是。分权是相对于集权而言,是在多层次、多机构的管理系统中按照一定规则把权力合理分派给不同机关和部门的规定和制度,上级核心机关只对关于全局的重大问题作出决策,下级机关和部门则在自已的管辖范围内有权自主决定一些一般事务性的问题。中医方剂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根据病情实际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选用适当药物组成的有君、...

  • 中医治痞须辨虚实 痞之含义痞之证机痞之辨治

    中医治痞须辨虚实 痞之含义痞之证机痞之辨治

    •《伤寒论》对痞论述甚详,以方测证,大致可分为热痞、寒热互结痞、寒热错杂痞、气痞、痰痞、悬饮痞、水痞、协热利痞等。 •痞作为症状与胀、闷、满等,作为病机与郁、滞、阻等,作为病证与结、瘕、聚等的区分度不高。痞作为一个概念,其清晰性、准确性、必要性都还有不足。 “痞”作为一个专用术语,在中医学中或指症状,或指病机,或指病证。临证常用常见,历代论述颇多,但观点杂乱,所识不一,影响学用。兹对其作一梳理阐释。 痞之含义 《说文解字》释&ldq...

  • 六经结构观之太阳与少阴

    六经结构观之太阳与少阴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以独特的视角认识到,在标准状况下,外感疾病从太阳病开始,随着病情的演化发展,以及不同的治疗手段干预,继而出现了六经的传变。为了更好地理解六经传变,现结合西医解剖、生理、病理相关概念试做论述。 从疾病开始到结束,机体对抗疾病的能量来自细胞,可以狭义的认为是免疫细胞的作用,但其实每个系统都为对抗疾病贡献力量。中医称这种机体产生的用以生存、与疾病作斗争的能量叫阳气,即“用阳”。阳气广泛存在于机体组织,抵抗、抵御杀死致病因子,分解、排泄病理代谢产物并对其解毒,修复受...

  • 脉诊在四诊之中的作用是第一位

    脉诊在四诊之中的作用是第一位

    在正确运用脉诊技能和办法的条件下,脉诊在四诊之中的效果是第一位的,望闻问诊可辅其后,四诊相互完善诊断。有时脉诊剖析足以完整客观地反映疾病的病机改变,其他三诊只起到旁证、印证的效果。即使在脉诊剖析尚不完善的状况下,也能够帮助确定其他三诊剖析的大方向,这时其他三诊对脉诊定论发挥完善补充的部分批改效果,但笔者从未遇到望闻问诊定论能够全盘推翻脉诊定论的状况。所以,笔者认为脉诊的在四诊中位置是首要的,有专家学者将脉诊在四诊中的意义喻为灯塔、指南针、路标,丝毫不为过。 任何医学理论和技能都源于必定前史的生产力条件,存...

  • 中医学中的饮之成 饮之病 饮之治

    中医学中的饮之成 饮之病 饮之治

    饮,在中医学中有多种含义,可代指水液、病理产物或作为致病因素。但对于病理状态的饮,中医学术、临床界却时常因其概念不严谨、标准不清晰而造成误解,以至于成为学习中的疑点与难点。 饮之成 饮是水失正化的产物。关于水液的代谢过程,《素问·经脉别论》有详细论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由此可知,水由口入胃后,经过胃的受纳、腐熟,脾的运化、升清,肺的宣降、通调,把水布散全身。《素问·逆调...

  • 《伤寒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伤寒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论中医临床的思维特色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出自《伤寒论》第16条:“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条文中的“坏病”,坏者,自败之义,言历经误治而本证自坏。柯韵伯云:“坏病者,即变证也。”在这一条文中,指出患太阳病已有数日,已用过发汗之法,再...

  • 中医经方学术之“法”脱胎于“法家”之“法”

    中医经方学术之“法”脱胎于“法家”之“法”

    论经方学术的“法”的体系与精神 《伤寒论》与《金匮要略》的“法”字, 几乎贯穿始终, 如《伤寒论·伤寒例》云:“服药不如方法, 纵意违师, 不须治之”。《伤寒论》云:“脉浮数者, 法当汗出而愈”。后世常从字面上理解为“治疗方法”。但许多时候, “法”不是在讲治法, 如《伤寒论》讲:“脉浮紧者, 法当身疼痛”。“阳脉涩...

  • 苦菜是中国人最早食用的野菜之一

    苦菜是中国人最早食用的野菜之一

      从小满开始,大麦、冬小麦等夏收作物已经结果,籽粒渐见饱满,但尚未成熟,所以称小满。   小满前后是吃苦菜的时节。小时候曾读到一首写苦菜的诗:“儿时,老家/多得让人害怕/十年无影千里无踪/母亲坟头/孤独地站着,是她!”诗很酸楚,也很忧伤,让我至今无法忘记,更无法忘记诗人笔下的苦菜。   据说,苦菜是中国人最早食用的野菜之一。《神农本草经》:“主五藏邪气,厌谷胃痹。”《周书》有“小满之日苦菜秀。”的记载。《诗经》也说“采...

  • 论“随脏腑之性而治”

    论“随脏腑之性而治”

    “随脏腑之性而治”的思想源于《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遍寻古籍, 历代医家在治疗疾病时会不自觉地运用此思想, 遗憾的是, 迄今并未将此上升为理论高度。本文根据“随脏腑之性”提出“四因制宜”的观点, 即诊治疾病不仅考虑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还要顺从各脏腑特性用药, “因脏腑之性制宜”。 “随脏腑之性而治”的提出 “随脏腑之性而治”的思...

  • 浊毒理论之“道”浊毒理论之“术”

    浊毒理论之“道”浊毒理论之“术”

    道与术之间存在一种辨证的关系,这里的道是指一种理论的内在核心精神和境界,术是指其解决问题的技巧,道是讲思想,术是讲方法。《道德经》云:“有道无术,术尚可求也。有术无道,止于术。”原意是,道德高尚的人,即使没有术法,还是可以去学习的,但是,如果只有术法,而品德低劣的人,只能止步于当前的成就。此处想说一种理论必须要有内涵的精神,否则仅有一些技巧,就很难有大的发展。道是术的灵魂,术是道的载体,要用正确的思想来统御一切技巧方法。而一切正确的道都应该来源于实践:道,是术的升华。两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

  • 升麻性味 功效的变迁 升麻升提之用益固

    升麻性味 功效的变迁 升麻升提之用益固

    升麻,在中医临床中被广泛使用,有升举阳气、透发邪气的功效。通过临床观察,基于对升麻性味、功效、应用的溯源,结合现代中药药理研究成果,总结心得体会,对升麻升举阳气、透发邪气的功效进行了反思并提出商榷。 升麻性味、功效的变迁 金元以前,升麻位列上品,功效解百毒、避瘟疾 升麻,首见于《神农本草经》,位列上品药,味甘辛,主解百毒,辟温疾、瘴邪。张仲景书中的方剂以升麻入药共有三方,即(1)《伤寒论》357条:“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吐脓血,泻...

  • 《金匮要略》中医经典之一

    《金匮要略》中医经典之一

    《金匮要略》是东汉张仲景的作品,是中医经典之一。《金匮要略》为简称,其全称或曰“正名”却鲜为人知。 新材料呈现是考据条件 《金匮要略》几种重要的传本几乎是各本各名。现在比较流行的观点,认为《金匮要略》全称是《金匮要略方论》,因为明代赵开美编修《仲景全书》,其间收载的《金匮要略》就题名为《金匮要略方论》。尽管赵开美之前还有几种其他刻本,书名都不一样,但因为晚近时期赵开美刻本影响较大,后来咱们都相信赵本的这个书名是正名了。 因为材料的缺失,曩昔弄不清楚该书的正名确实...

  • 八纲辨证之源流“逆陷、散郁”析释

    八纲辨证之源流“逆陷、散郁”析释

    以“逆陷、散郁”补充八纲的设想 八纲指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而辨证之证是对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等病理本质的概括[1]。由是观之, 现有八纲辨证体系已有对病因、病位、病性的归纳, 如寒热、虚实属病因或病性, 表里主要指病位。而至于病势 (即病证动态之势) [2], 如机体正气在与病邪斗争中所表现出向上、下、外、内的趋势 (即下文所谓之“逆陷、散郁”) , 则在八纲中尚未呈现, 此并不契合中医学的动态性与整体性的特点。且临床中确有仅凭表...

  • 读名著品中医之《封神演义》

    读名著品中医之《封神演义》

    名著《封神演义》中多处涉及与医药有关的题材。如第二十六回“妲己设计害比干”写纣王与二妖用早膳,“忽见妲己大叫一声,跌倒在地,纣王惊骇汗出,吓得面如土色。见妲己口中喷出血水来,闭目不言,面皮俱紫”,喜媚奏曰:“有玲珑心一片煎汤吃下,此疾即愈。”并说只有丞相比干是玲珑七窍之心。于是,纣王宣比干献上心来,比干怒奏曰:“心者一身之主,隐于肺内,坐六叶两耳之中,百恶无侵,一侵即死。心正,手足正;心不正,则手足不正。心乃万物之灵苗,四象变化之根...

  • 中医之积 积之治积之成积之类

    中医之积 积之治积之成积之类

    •积之形成有外感、内伤两类原因:外感者,可因感受外寒或寒湿之邪,致津凝血结,渐成积聚;内伤者,可因情志太过或饮食、起居不节,致气滞血凝或损伤肠胃之络而成血瘀,久而成积。 •中医之积包括两大类病证:一是指腹内结块固定不移者,如腹腔肿瘤、肝脾肿大等;二是指小儿伤食所致的积滞或疳积,多属消化功能紊乱或消化不良。 积,繁体为“積”,《说文解字》释为“聚也”,本义为谷物堆积。在中医学中,积作为一个常用词,或表示一类病证,或表示一种病机,文...

  • 榴莲跟鸡肉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榴莲跟鸡肉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榴莲素有“水果之王”的美誉,很多人认为它是大补之品,甚至有“一只榴莲三只鸡”的说法。到底榴莲跟鸡肉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营养上有差异 “从营养角度而言,榴莲的营养价值和鸡肉确实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差异也是较为显著的。”桂林市中医医院营养科主任荣军说。 荣军介绍,榴莲和鸡肉中均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以及钙、磷、铁等微量元素,营养成分上有相近之处。不过榴莲还含有大量的淀粉和糖分,这些都是鸡肉中所没有的。 此外,榴莲中的蛋白质和鸡...

  • 夏秋之际 吃到新鲜的丝瓜

    夏秋之际 吃到新鲜的丝瓜

      清明时节,在庭院种上几株丝瓜,夏秋之际,青藤满架,朵朵金黄色有花朵,既可观赏,又能时时吃到新鲜的丝瓜。   丝瓜又叫“天罗”、“布瓜”、“天吊瓜”、“天丝瓜”等,因其老熟放干后可用来擦冼炊具,所以又有“洗锅罗瓜”之称。丝瓜原产印度尼西亚,大约于唐代传入我国,至明代广泛种植于南北各地,至今已有1100年的历史。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丝瓜,唐宋以前无闻,今南北皆有之,以为...

  • 日光照晒背“负日之暄”背部穴位多

    日光照晒背“负日之暄”背部穴位多

    “负日之暄”即背对着太阳,进行日光照晒。古人雅致,称晒太阳为“负暄”。这个典故出自于《列子》:“昔者宋国有田夫,常衣缊黂,仅以过冬。暨春东作,自曝于日,不知天下有广厦隩室,绵纩狐貉。顾谓其妻曰:‘负日之暄,人莫知者。以献吾君,将有重赏。’”说的是宋国有一个农夫,穿乱麻破絮过冬。他在田间耕种的时候,太阳晒着后背,非常舒服。农夫哪里知道世间还有暖房狐裘,于是对妻子说:“太阳晒背暖和极了,别人不知道,我得告诉国君,...

  • 《黄帝内经》六淫之风

    《黄帝内经》六淫之风

    •《黄帝内经》之风,实则是多层概念的混合,不仅有广义、狭义之别,而且有气化、气候之分。 •古人认为,风为震物之气,不同季节的风阐释不同的物候征验。气为物之先导,故物无以验则验之气,气无以验则验之风。 •作为“气”流动呈现的基本形式,古人依据八卦将时令分而为八,称为“八风”。八风之意,依然是主宰万物之生长化收藏之意,是哲学之“气”的表达的具化与替代。 在中医病因学理论中,风为六淫之一,在...

  • 中医病势判断的方法 轻重缓急之势 升降出入之势

    中医病势判断的方法 轻重缓急之势 升降出入之势

    势,本义为一种力量的惯性趋向,引申指某种状态。病势,即是指疾病的情势,包括目前态势与发展趋势。分析、判断病势,对于把握疾病的宏观、整体情况,确立适当对策具有重要意义。兹对此加以辨析。 病势判断的方法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是正邪相争、阴阳失衡的结果。因此,病势都是阴阳盛衰的具体反映。 轻重缓急之势 病之轻重是医者首先要判断的基本内容。一般所依据的标准主要有二:一是“神”的状态,即“得神”与“失神”,是所谓...

  • 太极之智 中医内核 太极文化 大医之道

    太极之智 中医内核 太极文化 大医之道

    重庆,商周之时为巴国国都,秦时为巴郡;嘉陵江为渝水,绕城而行,故称“巴渝”。不仅古老的阴阳五行学说在巴渝大地落地生根,当代巴渝人还在继续坚守太极正统文脉,从表达形式、理论研究、实践运用等方面,创阴阳五行运用之新。 太极之传 希夷故里 草长莺飞的时节,重庆潼南的崇龛镇青岗村别有一番风景:以油菜花为主要背景、小麦为配景,组成直径达236米的油菜花太极图案。气势磅礴的油菜花太极图案吸引了数十万甚至上百万游客前来观赏。重庆市潼南区崇龛镇油菜种植历史悠久,是重庆市“菜篮...

  • 中医浊之含义 病因之浊 浊之证治

    中医浊之含义 病因之浊 浊之证治

    浊,繁体为濁,《说文》言为古水之名。后经引申,《篇海类编》谓之“不清也”,《说文解字注》谓之“清之反也”,从而有浑浊、污浊、稠浊、粗浊、浊流、浊世等词语,用于描述事物的一种视觉状态或表述现象的象征意义。在中医学中,浊的使用频率颇高,但由于义界不清,所指非一,误用、泛用甚至滥用现象时可见及。兹对此加以梳理。 浊之含义 浊在《内经》中有多处论述,且义项繁多,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谓:“寒气生浊,热气生清…&he...

  • 伏邪理论源流 温病伏邪与肿瘤伏毒 伏毒之内涵及分类

    伏邪理论源流 温病伏邪与肿瘤伏毒 伏毒之内涵及分类

    伏邪理论起源于《黄帝内经》,在温病学中得到了发展和应用。笔者梳理伏邪理论源流,并结合肿瘤的特异性提出了伏毒的病机、表现形式和中医的治疗思路,现总结如下。 伏邪理论源流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冬伤于寒,春必温病。”《素问·金匮真言论》:“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冬伏春发,冬寒春温,说明伏邪温病的特点是正气不足,肾不藏精,伺机而发。 王叔和在《伤寒例》中指出:“冬时严寒&helli...

  • 传统中医疗法之一“导引”

    传统中医疗法之一“导引”

    导引定义探析 导引,在《素问·异法方宜论》中已经明确提出,与针刺、灸焫、砭石、中药和按蹻同为中医传统治疗方法,该法与按蹻均源于中部,“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蹻,故导引按蹻者,亦从中央出也”。 作为传统中医疗法之一的“导引”也经常出现于道家典籍之中。道医同源,黄老并称。黄指的是医家鼻祖黄帝,有托名的《黄帝内经》传世;老则是道家创始人老子,撰写五千字《道德经》而不知所终。史上...

  • 症状之“逆”病机之“逆”诊断之“逆”病名之“逆”

    症状之“逆”病机之“逆”诊断之“逆”病名之“逆”

    逆,是“屰”的后起字,《说文解字》谓“屰,不顺也”,有违背、抗拒之意,与“顺”互为反义,古代文献中常见逆与顺并用之例。中医学中,“逆”字出现频率颇高,但词义不一,表述内容涉及症状、病机、诊断、病证、治则等方面。兹就此作一梳理。 症状之“逆” 作为症状,逆指肢冷,又称手足逆冷、四逆,如《素问·通评虚实论》曰“所谓逆者,手足寒也。”《素问&mi...

  • 药之气 药性学说是传统中药理论的基础与核心

    药之气 药性学说是传统中药理论的基础与核心

    药性学说是传统中药理论的基础与核心,并与古人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相关联。作为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这一学说大致包括药之气、味、势(升降浮沉)、位(归经)、毒性等内容。兹就药之气味与性能的关系作一简略论述。 药之气 《神农本草经》首言药物“有寒、热、温、凉四气”,但宋代寇宗奭提出疑问,谓“凡称气者,即是香、臭之气,其寒、热、温、凉则是药之性”,《本草衍义》中又说:“序例(《神农本草经·序录》)中‘气’字,...

  • 中焦气机为五脏气机之枢纽 神志活动由五脏气机所主宰

    中焦气机为五脏气机之枢纽 神志活动由五脏气机所主宰

    王洪图为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该校中医系副主任、内经教研室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内经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今介绍他从中焦气机为五神脏气机枢纽角度,探讨从调理中焦脾胃气机入手治疗难治性神志病的学术思想。 中焦气机为五脏气机之枢纽 《素问·六节藏象论》说:“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至”,有往来之意,“至阴”,有承阳启阴之用,说明中焦脾胃有上下升降、...

  • 肾所藏精气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

    肾所藏精气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

    人体内气的三大来源 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气 人体先天之精气是禀受于父母而来的。它与生俱来,是构成胚胎发育的原始物质,即《灵枢·本神》所说的“生之来,谓之精”。我们所以称肾为先天之本,就是由于肾对于精气有闭藏作用,为精气在人体内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生理效应,创造良好的条件,不至于无故流失,影响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能力。故《素问·六节藏象论》说:“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肾所藏精气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 后天之精...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