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之 第23页

之 第23页

  • 中医学和“循证医学”之间

    中医学和“循证医学”之间

    @颜新好大夫 “任何医疗卫生方案、决策的确定都应遵循客观的临床科学研究产生的最佳证据”,这是循证医学的概念。中医学并不缺少证据,就说一首麻黄汤,汉代迄今,多少人使用过服用过?还不足于说明吗?但是在平时的诊疗工作中,病人的主诉和症状千差万别,又是需要动用医生的智慧,运用个性化方案解决的。 @杨长青 就中医而言,那些给出理论,拿出来证据,列出症状,给出处置方案,提供疗效的做法,就是循证,也是千年来都在做的正确之道,否则伤寒杂病论,千金方,金匮要略这些...

  • 所谓“失时之和”

    所谓“失时之和”

    中医有句谚语叫“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但由于夏季天气炎热,加之现在生活条件较好,故而现在的夏季常可见失时之和。所谓“失时之和”,就是如夏因暖而反寒,冬应暖而反温这些反季节规律性的做法都是属于“失时之和”。 一勿贪空调太凉 夏季阳极盛,暑热邪盛,汗多难眠,很多人喜欢空调开得非常凉来睡觉,殊不知夜喜纳凉,则易受寒湿之邪,寒湿伤阳。易出现头晕、腹泻、腹痛、食欲不振等症状,此时可用藿香正气散寒祛湿,健脾开胃。...

    养生秘方 2024-03-06 17 0
  • 华佗学医之艰久 华佗行医之大爱

    华佗学医之艰久 华佗行医之大爱

    掀开长篇历史小说《华佗传奇》,看古代医学圣贤华佗传奇而精彩的悲喜人生。 身为一个90后中医学子,以圣贤看自己,我羞愧不已。 华佗学医之艰久 《华佗传奇》有一段写道:“投名师不畏路远,苦钻研终成大医。”因为奸人当道,仕途无望,父母皆死于疾患,他放弃仕途,立志从医。 似是试探,实则教导。华佗被师傅安排到病房,专为病人烧水、送茶、刷尿盆、洗疮布等杂事。三年过去了,又派去抓药,而后自己钻研药典,就这样又过三年。六年过去终返乡,后又拜师学了五...

  • 主春时令五运易盈易亏 肝之疏泄失常

    主春时令五运易盈易亏 肝之疏泄失常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美好的春天,历来是养生家们非常重视的季节。然而,这个季节又是极易引起人体“情绪化”的高峰期,如焦虑状态、抑郁状态、强迫症状、烦躁易怒,以及情绪起伏波动等。从神志病学的角度看,这些情绪、情感的发生与变动是机体对外界环境刺激的反应所致。此时,对于神志病康复期的患者而言,更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尤其是易受人体情绪、情感体验影响的一类神志疾病,因为这种情绪异常往往成为旧疾复发的诱因。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神志病学重点学科带头...

  • 病则口中之味随各经而异

    病则口中之味随各经而异

    “口者,脾之窍也,能知五谷之味。又诸经皆会于口,病则口中之味随各经而异。”口内症状,一般实证多于虚证,热证多于寒证。又因口内津液,通于五脏,故脏气偏胜,便有不同味觉反应于口,口中味觉异常,常常是辨证的依据和参考。近代名医秦伯未在《中医临证备要》一书中对口证叙述甚详,可供临证参考应用,学习归纳如下。 口苦——胆热、心热、肝热证常见口苦。《内经》称为“胆瘅”。如说:“此人数谋虑不决,故胆虚气上溢而为之苦。”...

  • 谨和五味饮食养生之要

    谨和五味饮食养生之要

      “民以食为天”,在养生保健中,饮食营养位居第一。古人对饮食养生提出了一个总的原则,就是“谨和五味”。这里的“五味”既指食品的“酸、苦、甘、辛、咸”各种味道,又指代食物的营养成分。其意在告诫人们,既要谨慎地选择食品,又要谨慎地调和各种味道,达到饮食养生的目的。   营养均衡,谨和五味。人体新陈代谢必需的脂肪、蛋白质、糖、维生素、无机盐和水,富含于谷物类、豆类、蔬菜类、鱼肉类、禽蛋类等各种食物之中。各类食品的营养...

  • 轻松学习夏季的养生之道

    轻松学习夏季的养生之道

    夏季是阳气最盛的季节,气候炎热而生机旺盛,但是我们的身体健康也经受着“烤”验。如何健康一夏呢?我们不妨跟着儿时熟悉的节拍,在欢快的歌谣中,轻松学习夏季的养生之道。 你拍一,我拍一,夏季养心排第一 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常务委员张明主任医师介绍说,中医认为“夏气与心气相通”,夏季养心要早睡早起,适当运动,不妨清早在住所附近的树荫花间处散散步。 你拍二,我拍二,健脾除湿莲子伴儿 江苏省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治未病...

  • 效仿和借鉴冷谦的养生之道

    效仿和借鉴冷谦的养生之道

    明代著名养生学家冷谦,字启敬,自幼聪明过人,琴棋书画皆出手不凡,且精通《易经》。中年时,在淮扬遇一道家高人指点,入道教,为不出家的正一派。他亲受道教悟真法旨,潜心修炼,终成正果,传说享寿105岁。他在养生方面有很高的造诣,著有《修龄要旨》一书,其中的养生诗,精辟总结了多种养生之法,被后世医家、养生家广为收录、推崇。 这首养生诗曰: “水潮除后患,起火得长安。梦失封金匮,形衰守玉关。鼓呵消积聚,兜礼治伤寒。叩齿牙无疾,升观鬓不斑。运睛除眼翳,掩耳去头旋。托踏应轻骨,搓涂自美颜。闭摩通滞气,凝抱固...

  • 多事之秋 防暑御寒“贴秋膘”

    多事之秋 防暑御寒“贴秋膘”

    夏秋之交,昼夜温差大,气温忽高忽低,往往是疾病多发的“多事之秋”。针对这一时期的气候特点,日常生活既要防暑,又要注意御寒。 精神调养 立秋节气后免不了炎热天气,这种气温高、湿度大的“桑拿天”最容易令人心情烦躁,应积极防范“情绪中暑”。要做到内心宁静,神志安宁,心情舒畅,切忌悲忧伤感,即使遇到伤感的事,也应主动予以排解,以避肃杀之气,同时还应收敛神气。中午天热的时候应减少外出,可以喝点清凉解暑的绿豆汤,遇事保持心平气和,少生闲...

  • 处暑入秋后的养生长寿之道

    处暑入秋后的养生长寿之道

    处暑时节三伏天 气已过或接近尾声,民 间也有“处暑寒来”的 谚语。但天气还未出现 真正意义上的秋凉,此 时晴天下午的炎热绝 不亚于暑夏之时。在江 南一带有相当多的年 份处暑之后炎热不减, 所以有“大暑小暑不是 暑,立秋处暑正当暑” 的说法。 处暑时节虽有暑 热的余威,但这种天气 也只是夏天的回光返 照而已。处暑以后,冷 空气南下次数增多,气 温可能急剧下降,天气 也很可能骤然转凉,因 此这一时节是比较明 显的降温转折点。与此 同时,全国大部地区的 雨量也日益减少,天...

  • 五种食疗方赶走五脏之火

    五种食疗方赶走五脏之火

      人们容易出现眼睛红肿涩痛,或喉咙肿痛、牙龈肿痛、口腔溃疡疼痛及舌尖糜烂等“上火”症状。“上火”可通过饮食调节,且“食疗”有独特的效果。中医推荐,针对五种不同的脏腑之火,选择以下的食疗方法来降火。   喝莲子汤去心火   表现症状:分虚实两种,虚火表现为低热、盗汗、心烦、口干等;实火表现为反复口腔溃疡、口干、小便短赤、心烦易怒等。   食疗法:莲子30克(不去莲心),桅子15克(用纱布包扎),加冰糖适量,水煎,吃莲子喝汤。   莲子可...

  • 独到的养生之道

    独到的养生之道

    第二届国医大师禤国维今年77 岁,依旧保持一周出六天门诊。说起为 何能有这样旺盛的精力,禤国维有自 己独到的养生之道。 作息规律 禤国维特别提醒,睡眠要充足,不 要熬夜。禤老多年坚持每天睡6小时 左右。他说,熬夜会对身体造成多种损 害,最典型的就是易疲劳,导致人体免 疫力下降。另外,晚上11时到凌晨3 时是美容的黄金时间,也是人体肝经、 胆经运行的时段。如果这两个器官没 有获得充分的休息,就会表现在皮肤 上,容易出现粗糙、脸色偏黄、黑斑、青 春痘等问题。 坚持锻炼 没有特别的食养、药养,榻国维每 天坚持早晨...

  • 庖丁“神遇”和“神欲”悟出养生之道

    庖丁“神遇”和“神欲”悟出养生之道

    伯公今年96岁,身体硬朗,思维清晰。熟悉伯公的人都说他是越活越健康了,因为伯公年轻时身体并不好,经常生病。我很好奇,不知伯公有何养生秘诀。听了我的问题,伯公笑说:“我是跟庖丁学的养生术。” 我仔细听了伯公的解释,认为伯公从庖丁解牛那里悟出并坚持的养生之道大概有下面这几条: 首先,从庖丁说的“依乎天理”悟出养生之道一:要尊重身体规律。叔公40岁之前基本上不会考虑身体的感受,后来才发现,他的身体晚上10点半到早上7点前都处于渴望睡眠时段,因...

  • 白露之际话养生

    白露之际话养生

    9月8日,是我国24节气之一的白露。古籍《孝纬经》中记载:“处暑后十五日为白露”,此时“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元代吴澄所撰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对此则诠释“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 到了白露节气,气候开始转凉,因而民间养生有“白露节气勿露身,早晚要叮咛”之说,意在提醒人们此时白天虽然温和,但早晚已凉,打赤脯容易着凉。中医认为,白露时节秋燥耗人津液,人们常会出现口咽干苦、大...

  • 养生当“视其后者而鞭之”

    养生当“视其后者而鞭之”

    《庄子》说:“善养生者,若牧羊然,视其后者而鞭之。”指出养生要时时警醒自己,找到养生之不足而后鞭之、改之。其“后者”含义甚深,于养生一途,凡对健康有负面影响,或养生该做而没有做到,甚至没有想到的,都可称为“后者”。养生就像为健康蓄水的木桶,每个人的养生体系中,总存在着为健康“加分”的“长板”,以及损害健康、为健康“减分”的“短板”。“健康...

  • 中医方剂 平淡之中见神奇

    中医方剂 平淡之中见神奇

      高建忠老师治学,同修仲景、东垣;临证用药时,经方、时方并重。在用其他方剂时,也能平淡之中见神奇。   秦某,男,58岁。2010年9月29日初诊:   主诉:间歇性便脓血1年半,近1月加重。   患者既往体健。去年3月大便脓血,静滴抗生素痊愈。去年6月大便脓血又发,肠镜示“结肠溃疡”,住院治疗1月,痊愈。今年3月大便脓血又发,时轻时重,经治疗始终未愈。近1月症状较甚。患者现大便日1次,起床即便,溏稀,夹有脓血,腹有隐痛,周身困乏,纳食尚可,睡眠好。舌质淡暗,舌苔白黏腻,脉...

  • 用平和之药调理五脏六腑

    用平和之药调理五脏六腑

      每次到桂林,我总是吃得很撑。因为这里的东西更生态、更天然,而且南方的东西香辣鲜美,让人百吃不厌。   这么吃就容易伤食,感觉胃中一阵阵刮着痛,晚间好几次从睡梦中痛醒。第二天早上,我正寻思着开个方自疗。岳母得知,挖来三棵薏仁的根,熬了水给我喝。一杯下肚,胃中即安。我马上意识到,此物能和胃,下气利水。   通常吃多了,中医会考虑化食消积,用山楂、神曲之类。而用薏仁根,虽不能消食,但其芬芳醒脾助运,甘寒养胃生津,利水下气之功恰顺胃降之性;胃气顺则食积自化,无需化食消积的峻削之品。这就是它的妙处。   ...

  • “医不自医”之说背后有何内涵呢?

    “医不自医”之说背后有何内涵呢?

      对于“医不自医”之说,有人会反问:“难道医生绝对不能给自己或自家人治病吗?”“难道医生永远不能给自己或自家人治病吗?”“难道医生给自己和自家人治病就绝对没有效果吗?”一个论断,只提示某种可能性,其背后有丰富的内涵。“医不自医”之说背后有何内涵呢?   首先我认为,医者是可以自医的。医生给自己或家人看病,往往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前提条件是,这个医生水平还可以,自己或家人能够积极配合...

  • 秋燥之际多喝汤羹类

    秋燥之际多喝汤羹类

    秋燥之际,可以适当喝些汤羹类,对身体大有稗益。 冰糖莲子羹 去心莲子50克,加适量水焖酥,用冰糖调味,水淀粉勾芡成羹食用。有利于妇女体虚下白带,男子肾虚遗精、滑精、阳痿、早泄以及脾虚欠泻、食欲不振、虚烦失眠之症。 银耳粥 银耳20克、粳米150克、冰糖20克。将银耳用温水发透,除去硬蒂、杂质,撕成瓣状。粳米洗净。将粳米、银耳同放锅内,加水适量,用武火烧沸,再用文火煮30分钟,加入冰糖,搅匀即成。具有滋阴、润燥、生津、止渴等功效,有养肺、益气和血、补脑强心的作用。 四宝糯米粥 龙眼肉、红枣、山药、薏苡仁各25克,加1...

  • 中气不足 溲便为之变

    中气不足 溲便为之变

      “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出自《灵枢·口问》篇,从其之本意看是指中气虚弱可导致二便异常,其病本以正气不足为主,正如该篇所言“凡此十二邪者,皆奇邪之走空窍者也。故邪之所在,皆为不足。故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肠为之苦鸣。下气不足,则乃为痿厥心悗。”   《类经·口问十二邪之刺》也指出:“凡此十二邪者,皆奇邪之走空窍者也。(不同常疾,故曰奇邪。)故邪之所在,皆为不足。...

  • 吐法乃中医八法之一

    吐法乃中医八法之一

    吐法乃中医八法之一,在我国医著中早有记载,如《素问》“其在高者,引而越之”,就是吐法的理论依据之一。在历代医家的临床医案中,也常可以看到吐法治疗疾病的记载,如公孙阳庆有“郁金吐蛊毒”之说,张仲景有“大法春宜吐”之论等。 吐法是利用能够引起呕吐的物理刺激,或促使病人呕吐的药物,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等部位的宿食、痰涎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法。此法通常是用在一些病情急迫,病邪在上焦(咽喉至胸膈)或中焦(脾胃)的实证上。 用干净的手指...

  • 辛甘之品可助春阳

    辛甘之品可助春阳

    中医认为,春天是肝气最足、肝火最旺的时候,也是陈旧疾病最容易复发的时候。由于肝脏的火气通常借助胆经发出,所以,很多人到了春天,就会莫名的感到嘴苦、肩膀酸痛、偏头痛,而肝火过旺,亦会影响于脾,相应的脾胃虚弱的病症也会发生,比如腹泻、小腿抽筋,经常困倦等。 另外初春阳气初发,辛甘之品可助春阳。因为,酸性食物入肝,甜性食物入脾。多食酸可引起胃酸分泌障碍,影响消化吸收,应少食酸涩、减少脾胃功能的负担。 最适合的补品: 大枣蜂蜜最养肝 春天是肝气最足、肝火最旺的时候,所以在饮食上我们要多选择护肝健脾的食物...

    养生秘方 2024-03-06 15 0 辛甘
  • 太阳表证汗之不及 下失序致误

    太阳表证汗之不及 下失序致误

      太阳病本应当汗,但要汗之得法,仲景在《伤寒论》第一首方剂桂枝汤“方后注”中名言,太阳病发汗应“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这就要求,太阳病发汗有两个条件:第一要汗出周身,不能只是局部出汗,否则发汗不彻,病邪不去;第二,要微似有汗,不可大汗,否则将有可能伤气耗阴或亡阳,酿患无穷。仲景之论看似平淡,其实恰恰点中了临床治外感病之要害,太阳病汗之不当,当今临证屡见不鲜,因此造成严重后果者甚重,所以有必要对《伤寒论》中太阳病误汗之原文进行总结分析...

  • 全面地理解中医的可贵之处

    全面地理解中医的可贵之处

      ●文化首先的含义是知识,它包括了人类对社会、自然和人自身思维的认识和总结。文化没有新旧之别,凡是对人类、对这个时代有用的,凡是它的相对真理性没有被打破,并能向着绝对真理再迈进一大步的文化,就永远是新的。读国学的目的,就是要对学者的文化思维进行塑造。   ●中医和西医是面对不同研究对象在不同研究方法的前提下,所形成的两种不同的学术体系。中医和西医的服务对象都是人,但中医研究的是人和天地自然的关系以及人自身的关系,研究方法是哲学与系统论。   ●饱满地拥有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我们就能真正准确、全面地理解中...

  • 脾为生痰之源 肺为贮痰之器

    脾为生痰之源 肺为贮痰之器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出自明代著名医家李中梓所著的《医宗必读·痰饮》。说起“贮痰之器”——肺,大家都能理解,但中医认为痰的产生不仅与肺关系密切,还与脾有关。 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李芳介绍说,脾有运化水液和营养物质的职能,是人体水液及营养代谢的中间环节。脾出现了问题,便不能正常运输营养物质来养肺,水液代谢也会出现问题,这样肺气久而久之会变虚,一旦受到外邪侵犯,肺的通调水道也会“失职&rdq...

  • 中医骨科 骨干之科

    中医骨科 骨干之科

      中医骨科,骨干之科;国粹长廊,长河历烁。新石器萌芽孵化,夏商周锋芒初拓。甲骨文,骨折名病刻骨铭心,青铜期,铜屑试水破铜愈挫。西周风云,剑戟森冷弄清影;“疡医”器具,折创流红矫畸疴。伤创折断,《礼记》勘四段崎岖路;祝药劀杀,《周礼》谱三支咏叹歌。卫侯“折股”,哀公“残疾”,《左传》折伤也上大夫;华佗“麻醉”,关公“刮毒”,东汉扩创直指将军。骨也生长,骨也修复,生理病机战国先知;留者攻之,坚者...

  • 粳米粥 第一养人之品

    粳米粥 第一养人之品

    粳米,即粳稻的种仁,一般呈椭圆形,属于大米的一种,常见的天津小站米、上海白粳米、东北米、江苏圆米都属于粳米。中医认为,粳米味甘,性平,是最普通的滋养佳品。唐代医家孙思邈《干金要方》中称其补脾胃、增力气、长肌肉。现代研究表明,粳米含人体所需的氨基酸比较全面,还含有脂肪、钙、铁、镁、磷以及B族维生素等。食疗专著《随息居饮食谱》认为,粳米粥可代人参汤,为补虚佳品,最宜于老人、妇女和儿童。《黄帝内经》中介绍,在治病的同时,推崇“食养”,谷肉果菜之中,五谷为首,粳米是谷物中第一养人之品。用粳米与药食同...

  • 饮食调养的养生之法

    饮食调养的养生之法

      养生之道,各有各法。清代医家、养生家石密斋著有《万密斋医学全书》,包括养生保健等方面的著述,如《养生四要》《保命歌括》等,其中饮食“七食养生法”歌诀一首,曰:“食宜早些,不可迟晚;食宜缓些,不可粗速;食宜八九分,不可过饱;食宜淡些,不可厚味;食宜温暖,不可寒凉;食宜软烂,不可坚硬;食毕再饮茶两三口,漱口齿,令极净。”这首以饮食调养的养生之法,适宜中老年人的饮食保健,特别对老人养生大有裨益,深受老年人青睐。下面解读这首养生歌诀。   食宜早些,不可迟晚...

  • 仔细研读《孙子兵法》之后

    仔细研读《孙子兵法》之后

      “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语出《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学者对此句理解不一。马莳在《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中释为“如气盛则不可补,故其来不可逢;如气虚则不可泻,故其往不可追也。”《素问直解》注:“邪气冲突,宜避其锐。”《素问集注》张志聪注:“故曰其往不可追,谓邪气已过,不可泻也。盖言邪气方来不可逢迎,邪气已过,不可追迫,待邪之至,及时而发针,不可差迟于毫发之间。”   笔者在深入思考,仔细研读...

  • 中医调理方法“虚则补之”

    中医调理方法“虚则补之”

      “虚则补之”是中医治疗疾病的调理方法,不过,进补不能不分清红皂白地胡乱服药,必须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否则不但无益,反而有害。比如人参、鹿茸一直被视为祛病延年的灵丹妙药,不少人即使无病也常服用。实际上,它们有温补阳气的作用,对气虚阳虚患者比较合适,而阴虚火旺或阳气亢盛的患者,服用后可造成鼻出血,月经量多,甚至崩漏。   欲话说“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精神补”,尤其女性朋友当以愉悦心情,增加锻炼为首要,适当营养为宜。进补之前应辨明个人体质,需进补的人一般以虚证为多,中医...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