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 第20页
-
国学大师章太炎 中医之成绩,医案最著
著名国学大师章太炎说:“中医之成绩,医案最著。欲求前人之经验心得,医案最有线索可寻。循此专研,事半功倍。”这段话既是对医案作用和地位的最高评价,也是对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相结合治疗疾病的充分肯定。在中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医案作为传承中医理论,引领中医实践的载体,起到了发展中医理论,提高诊疗技术,促进学术交流,弘扬职业道德等作用。医案作为中医发展史上的一朵奇葩,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呈现出更加多元的特性。 真实性 医案是治疗疾病的真实记录。历代名医在记录医案时,患者的姓氏、住址,发病的时...
-
“初治之道”和“末治之道”
前贤王好古在《此事难知》书中提出:“治病之道,有三法焉,初中末也。初治之道,法当峻猛者,谓所用药疾利猛峻也——缘病得之新暴,感之轻,得之重,皆当以疾利猛峻之药急去之。中治之道,法当宽猛相济,为病得之非新非久,当以缓疾得中之养正祛邪相兼济而治之——养正祛邪者,假令如见邪气多,正气少,宜以祛邪药多,正气药少,凡加减药法,如此之类,更以临时对证消息增减用药,仍以时令行之无忌也,更加针灸,其效甚速。末治之道,法当宽缓——宽者谓药性平善,广服...
-
《内经》中四种长寿之人初探
《内经》称摄生者为人,并将其分为与道同生的真人、通达于道的至人、顺从于道的圣人、符合于道的贤人。 真人:他们掌握了天地阴阳变化的规律,能够调节呼吸,吸收精纯的清气,超然独处,令精神守持于内,锻炼身体,使筋骨肌肉与整个身体达到高度的协调,所以他们的寿命同于天地而没有终了的时候,这是他们修道养生的结果。这种人可以归属于真人之歹E 至人:他们具有醇厚的道德,能全面地掌握养生之道,调和于阴阳四时的变化,离开世俗社会生活的干扰,积蓄精气,集中精神,使其远驰于广阔的天地自然之中,让视觉和听觉的注意力守持于八方之外,这是他们...
-
老中医夏禹甸的养生之道
夏禹甸老人是湖南中医药大学的退休教授,生于1913年11月14日,他少时酷爱中医,对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十分仰慕,可惜那时家贫没有入学深造的机会。但夏老对中医的热爱很执着,没能拜成师他便自己学。每当有乡村医生来村,他就会跟在后面看,直到医生离开还要跟他跑几个地方。回到家他就会找一些医书来看,还经常上山采摘药材。 功夫不负有心人,多年后,夏老终于自学成才,1947年他的著作《伤寒论新诠》问世。这在当时是个了不得的新闻,因此他成了医学界令人瞩目的人才。解放后,他被调入湖南中医学院中医药研究所工作。文化大革命期间...
-
记83岁老人夏正高的养生之道
提起夏正高老人,周围乡邻没有不知道的,人们都很尊敬这位勤劳俭朴、为人热情的健康老人。夏老于1929年出生在河南洛阳的一个乡村。从小以种田为生,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家平淡生活。老人生育2子1女,2个儿子在上海、深圳工作,老人和女儿、女婿一起在农村生活。前段时间,老人从上海的大儿子家回来.问起老人为什么不跟着儿子在大城市享福时,夏老笑着说: “在农村生活了一辈子,还就是觉得这里好,2个儿子三番五次让过去住住,实在拗不过了,这才去住了一段时间,整天没事做,都要憋出病来了。” 老人有个特点,...
-
妇人气血失调血瘀 行气活血通之
妇人常以气血失调为病,故气滞血瘀者多,家父认为,妇人之病初,多为气结在经,可循经疏导,调肝为先,久之则入络。邪伤血络,成为隐伏较深的疾病。络病形成以痛为主,可见舌色紫暗,脘腹痞胀,切之脉涩。治络病,多用辛温通络,或以柔剂通之,重在活血化瘀,常用行气活血之品。 1986年初夏,邻村张姓妇人,37岁,患乳房胀痛有块,痛如针刺,汗出心烦,急躁易怒,面红脉涩。家父诊后,观前医用方,多取柴胡疏肝散、逍遥散等类方药,但服后罔效。今乳房胀痛有块,多为肝经络瘀痹阻。观其心烦急躁,面红,乃阴虚而有血热瘀结也。古人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