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 第36页
-
头痛在六经辨证基础上将病性与遣方用药治疗
全国名中医刘茂才是广东省中医院主任医师、教授,运用六经辨证,有自己独到而丰富的经验,提倡“以经解经,以老解老”,用仲景自己的条文解释条文,做到“无一字无来历,无一处无出处”,用仲景伤寒的法度解析条文,避免了一家之言的弊病,并对每一个方证的层次进行深入的剖析,将看似散乱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条文以理法贯穿,使得方证之间的层次分明,让医者有法可依、有理可寻。笔者将刘茂才治疗头痛经验按病机划分,分析总结临证方药,在六经辨证基础上,将病性与遣方用药结合,阐述治头痛的六经辨证...
-
头痛辨因论治 中医药方
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病证,可以出现于多种急慢性疾病中,引起头痛的原因有很多,只有通过辨因论治,方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风寒头痛:头痛时作,痛连项背,恶风畏寒,遇风尤剧,常喜裹头,口不渴,苔薄白,脉浮或浮紧。治宜疏风散寒。川芎茶调散(《和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川芎12g,荆芥12g,白芷6g,羌活6g,防风6g,薄荷24g,细辛3g,葛根10g,甘草6g。清茶调下。若恶风明显者,加麻黄、桂枝,以宣散风寒;若头痛较剧者,可加蜈蚣、全虫,通络止痛。 风热头痛:头胀痛,甚则如裂,发热或恶风,面红目赤,口渴...
-
改善失眠察病辨证 更要治其所苦
临床思维是医生在认识和判断疾病过程中,通过对患者临床资料收集、整理、归纳、分析、推理及总结,最终做出诊治决策的思维过程。科学的临床思维是提高临床决策水平的基础,也是保证临床诊疗效果的关键。全国名中医张伯礼长期从事中医临床与科研工作,形成了中西医并重的临床诊疗思维,并注重对学生临床思维的培养,现将张伯礼临床诊疗思维举例如下。 西医诊察,参考而不盲从 中医与西医虽属不同的理论体系,但在临床二者多能相互配合,优势互补。张伯礼指出,西医诊断要尽量明确,中医辨证要力求准确,明确的西医诊断是对中医疾病病因病...
-
孤独症患儿有失心神表现 选用乐曲需辨证
孤独症又称自闭症,临床主要表现为患儿有社会交往和交流障碍、兴趣狭窄及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等。研究显示,约有1/2此病儿童存在智力发育障碍,约1/3至1/4患儿合并癫痫,还有不同比例的儿童共患睡眠障碍、胃肠道问题等多种疾病。有调查数据表明,孤独症的患病率急剧升高,是位居全球患病人数增长最快的精神残疾疾病之首。国内0~6岁残疾儿童抽样调查结果也显示,该病在致残原因中占首位,高达78%,部分患儿成年后不能适应社会,终生需要照顾。 患儿有失心神表现 中华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分会康复教育学组委员、黑龙江中医...
-
面神经炎中医药方辨病辨证思路
韩碧英治疗面神经炎经验总结 面神经炎 [1] 是面神经非特异性炎性反应所致的 周围性面瘫, 是一种常见病、 多发病, 不受年龄和季 节限制。 主要以面部表情肌肉群运动的相关功能障 碍为主要特征, 表现为额纹减退或消失、 眼睛闭合不 全、 鼻唇沟变浅或消失、 口角下垂、 鼓腮漏气、 示齿 口角偏向健侧。 面神经炎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 [2] , 一 般认为是局部受到风寒或病毒感染之后, 面神经组 织缺血、 水肿、 受压而致病, 严重者可导致面神经髓 鞘的脱失和轴索的变性等病理改变。 韩碧英教授认为, 面神经炎属于中...
-
“痫”与“疒间”之辨析
作为医学名词, “癫痫”与“癫疒间”并行不悖, 均可使用。查阅古今文献, 除了“痫”“疒间”二字之外, 还可见“癇”“癎”“”3种写法。当代医学出版物中, 尤以“痫”“疒间”二字居多, 且“痫”与“疒间”二者均分别使用或混合应用, 尚未达成统一, 莫衷一是...
-
辨证治疗小儿泄泻案一则
男,1岁零6个月。3天前出现发热咳嗽,医院予以常规退热治疗,热退后出现腹泻,后逐渐加重转为水泻,日20余次,医院续予以补液治疗,症状不减,患儿继而出现呕吐,进食减少。 刻见:低热(37.9℃),咳嗽少痰,面色萎黄,精神萎靡,饮水较多,小便量少(1天当中仅于傍晚6点左右小便1次),舌质淡,苔薄白,眼窝较凹陷,心率120次/分。 方药:大回阳饮加半夏、茯苓、人参、怀山药、肉桂各6g(碎),生甘草6g,干姜6g,生附片6g(碎),生半夏6g(碎),茯苓8g,人参须6g,怀山药12g。3剂,浓煎,加适量...
-
基于“虚”本质的大肠癌辨证论治方法探索
大肠癌是原发于结、 直肠恶性肿瘤的统称, 中医药 已成为我国大肠癌多学科治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 ] 。 一项 5 年随访的研究发现, 经过 1 年以上的辨证论治 汤药治疗可以将 II、 III 期的肠癌复发转移率降低 12% , 明显延长了无病生存时间 [2 ] 。“证” 的研究是辨 证论治的核心问题。祖国医学认为, 正气不足是疾病 发生的内在根据, 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3 ] 。本研究 基于“虚” 本质的发病学原理, 从单证候的角度对大肠 癌的辨证论治方法进...
-
慢性萎缩性胃炎病机浅释 辨治经验验案举隅
王灿晖辨治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经验撷菁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CAG)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 以胃黏膜上皮 和腺体萎缩、 固有腺体数目减少、 黏膜变薄、 或伴有 不同程度的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为病理特点, 为 胃癌前病变。 及时治疗CAG以逆转病理改变对防止 胃癌发生有重要意义。 王灿晖教授从事中医教学、 临床、 科研六十余载, 精于医理, 勤于临床, 在治疗 CAG方面有丰富的经验, 现将其经验介绍如下, 以飨 同道。 病机浅释 1. 脾虚胃弱是发病基础...
-
江杨清辨治久泻学术思想及经验
久泻,短则数月,长则数十年,缠绵难愈,影响水谷精微运化转输,严重影响健康。笔者侍诊于侧,见江杨清教授治愈久泻患者众多,故对此经验作一总结,以飨同道。 辨病因、病机及脏腑 江老认为,久泻的病机有四大特征:一为多兼湿邪为患;二为多见脾虚或脾(肾)阳虚;三为寒热虚实并见;四为肝木侮土。前者为邪实,二者为正虚,三者寒热虚实错杂,末者属肝郁脾虚,肝脾不和。其中脾胃气机之升降乃运化功能之关键,更为整体气机正常运转之枢纽,脾之清气不升而下陷则可为泄泻,故从他脏治泻亦应兼顾脾胃气机之升降[1]。把握住如上特征和标本主...
-
胃肠病用药特点举要 辨证用药不拘成方
国医大师吕景山曾师从北京四大名医之一施今墨先生及祝谌予教授,是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笔者有幸忝列门墙,鉴于吕景山对于胃肠病的治疗见解颇多,尤擅长对药的临床应用,随师学习,深受启发,现将其治疗脾胃病用药经验简介如下。 胃肠病具有发病易、收效速、根除难的特点。脾胃相为表里,胃受谷而脾磨之,二气平调,则谷化而能食,若虚若实,水谷不消,故令腹内虚胀或泄,不能饮食。饮食不节与不洁则胃病,胃病则精神少而生大热,元气虚而阴火乘,胃既病,则脾无所禀受,亦从而病。形体劳役、思虑过度则脾病,脾病则怠惰嗜卧...
-
胃痞的中医分型辨治
胃痞是由于感受外邪、饮食 不节、情志失调、脾胃虚弱等导 致中焦气机阻滞而表现为胃脘 痞满不舒的病证。 脾胃虚弱型:证见中脘胀闷 痞满,纳呆少食,倦怠乏力,便溏 或腹泻,舌淡红,脉细弱。治宜健 脾和胃。方用香砂六君子汤加 味:党参10克,白术10克.茯苓 12克,半夏12克,陈皮6克,木 香6克,砂仁3克(后下),炮姜3 克,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1剂。 胃阴不足型:证见胃脘灼 热.口干舌燥,似饥不欲食,大便 秘结,舌红少津有裂纹.脉细带 数。治宜养阴益胃。方用一贯煎 加减:沙参12克,麦冬12克,生 地12克,...
-
胡玲从《难经·五十七难》辨治腹泻临床经验剖析
胡玲教授深谙中医古籍经典,善于运用经典服务临床,受经典启发,对多种脾胃系统疾病均有独到见解;临床尤擅长运用中医药防治腹痛、腹泻、便秘等病,遣方用药疗效显著。胡教授谨遵《难经·五十七难》之要,对临床腹泻的辨析精微准确,故治疗腹泻多是用药泄泻即止,达药到病除之效;现对胡玲教授基于《难经·五十七难》辨治腹泻的临证思路及用药配伍方面作出阐述,剖析其临床经验,以与同道共勉。 中医学对腹泻的认识 1. 病名 现代医学定义“大便次数增多,每天3次或以上,便中含水量增加,粪...
-
慢性胃炎中医辨证分型 好性格养胃又养身
专家简介 李博,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副主任医师,北京中医药循证医学中心秘书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循证专业委员会青年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青年委员会副秘书长。 慢性胃炎系指不同病因引起的各种慢性胃黏膜炎性病变,是一种常见病,其发病率在各种胃病中居首位。目前国际上把胃炎分为萎缩性胃炎和非萎缩性胃炎两类。慢性胃炎临床多因饮食不节,嗜食生冷、寒客肠胃,或过饱导致脾胃损伤继而湿热内生,还可能因恼怒或抑郁等不良情绪引发。 好性格,养胃又养身 首先,胃病与性格有关,宜戒&ldq...
-
四逆散合方与桂枝汤合用辨治慢性胃炎案
与桂枝汤合用辨治慢性胃炎案 慢性胃炎是消化系统临床常见病、 多发病之一。 临床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疼痛、 饱胀、 嗳气、 泛酸、 纳差、 恶心呕吐等。现代研究认为, 幽门螺杆菌( H. Pylori) 感 染是其主要病因, 胆汁反流、 药物、 自身免疫等也是其 发病因素。确诊主要依赖内窥镜和胃黏膜活检。慢性 胃炎病情反复, 病程绵长, 西医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 物, 治疗基本原则是抗幽门螺杆菌、 抑酸和对症处理, 中医药是其重要治疗方法。 中医无 “慢性胃炎” 之病名。根据其临床症状, 属 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