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易激综合征
-
肠易激综合征 治腹痛腹泻验案
李某某,男,45岁。患者自2010年2月出现左下腹疼痛,疼痛时作时止,痛则泄泻,泻后痛减,伴倦怠乏力。无发热,无恶心呕吐,大便无脓血。行结肠镜检查见全结肠黏膜光滑,未见明显异常。4年来曾在多家医院就诊,口服多种中西药物治疗,均未见效,近来渐增腰膝酸软、畏寒喜暖等症。遂于2009年4月前来就诊。刻下症见腹痛纳差、倦怠乏力、腰膝酸软、畏寒喜暖,舌淡苔白腻脉沉细。 我院专家认为患者脾虚肝郁,病久损及肾阳,治疗应予健脾温肾柔肝止痛为主。处方:党参20克,茯苓20克,补骨脂15克,肉豆蔻15克,白术20克,陈...
-
腹痛型肠易激综合征的分型辨治
肠易激综合征属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它具有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及大便性状异常或黏液便等临床症候群。部分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仅仅表现为腹痛,而无腹胀、排便习惯及大便性状的改变,临床上把这种肠易激综合征称为腹痛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认为,本综合征属“腹痛”范畴,笔者按以下五型辨治常能获得满意疗效。 气机郁滞证症见脘腹疼痛,胀满不舒,痛引两胁,时聚时散,攻窜不定,得嗳气矢气则舒,遇忧思恼怒则剧,苔薄白,脉弦。治宜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方用柴胡疏肝散合金铃子散加减。药用柴胡、枳壳、香附、陈...
-
中医辨治肠易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征是常见的功能性肠道疾病,常反复发作,病情多在情绪波动、精神紧张、饮食失调、气候变化等情况下发作;常伴左下腹胀痛、隐痛或痉挛痛,多在排便后减轻,呈疼痛-排便-缓解的规律;经常便秘或腹泻,或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但无脓血便;可伴腹胀、纳呆、呕恶、心烦、焦虑、失眠等消化不良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体检多无阳性体征,或仅有左下腹轻度压痛,也可扪及鼓起的肠管。 本病一般临床分为腹泻型、便秘型和混合型(即腹泻与便秘交替型)三型,但也有观点认为应在上述三型基础上增加腹痛型。本病属中医“肠郁&rdq...
-
中医辨证主治 肠易激综合征方
治肠易激综合征方(一) 处方:党参、茯苓、白术各15克,白芍、厚朴各12克,香附、木香、防风、陈皮、甘草、佛手各9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功效:泻肝补脾,调和气机。 主治: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辨证为肝木乘脾型,症见腹痛则泻,伴有肠鸣放屁,胁肋胀满,嗳气食少,时有泛酸,精神紧张及情绪激动时则加重,舌淡苔白,脉弦。 汪鼎 治肠易激综合征方(二) 处方:生地、麦冬、玄参、火麻仁、白芍各15克,杏仁、当归、瓜蒌仁、柏子仁各9克,厚朴6克。 加减:便秘者,加大黄5克。 用法:每日l剂,水煎分3...
-
许亚兵治肠易激综合征方
治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方 处方:炒白术18克,生白芍、防风、陈皮、柴胡、炒枳壳、制香附各10克,煨木香、甘草各6克。 加减:腹痛加元胡、川楝子各12克;嗳气频频加沉香6克;泄泻甚加党参30克,乌梅、木瓜各10克;腹胀加槟榔8克,大腹皮12克;烦怒加丹皮、栀子各 10克;睡眠差加酸枣仁10克,夜交藤15克。 功效主治:抑肝扶脾。用于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辨证属肝郁脾虚型。症见泄泻每因情志怫郁而复发,肠鸣腹痛,腹痛即泻,泻后缓解,脘痞胸肋胀闷窜痛,舌淡红,苔白腻,脉弦或弦细。 创方者:许亚兵 治肠易激...
-
腹痛便溏1年余 治肠易激综合征验案
病例:秦某,男性,36 岁。脘痞,腹痛,便溏1年余。腹痛位置不固定,肠呜,便溏,每日3~6次,便后痛减,无明显消瘦。曾服抗生素治疗,症状无明显改善。查体无异常,经胃肠透视、结肠镜检诊为肠易激综合征。舌淡,苔白腻,脉沉弦细。 予痛泻要方:白芍 15克,白术12克,防风、陈皮各6克。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停用其它一切药物。3剂后腹痛消失,大便每日1次,先硬后溏。脘痞,舌淡红,苔黄腻,脉弦 煎分3次服。停用其它一切药物。3剂后腹痛消失,大便每日1次,先硬后溏,脘痞,舌淡红,苔黄腻,脉弦细。 改用泻心汤法:党参 15...
-
治肠炎腹泻 肠易激综合征食疗方
治肠易激综合征方 处方:山药20克,莲子15克,白 芍、苍术、白术、茯苓各lO克,柴胡、 防风、枳壳、陈皮、炙甘草各6克。腹 痛甚者,加元胡10克;久泻不止者, 加诃子10克;便带黄色黏冻者,加白 头翁、秦皮各10克,黄连6克;形寒 肢冷、手足不温者,加补骨脂10克, 吴茱萸、肉豆蔻、肉桂、千姜各6克; 气虚乏力者,加党参15克。水煎分3 次服,每日1剂,2周为1个疗程,可 连服4周。 主治: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症 见持续性或间歇性腹泻,形态呈糊 状,含有大量黏液,粪便餐较少,精神 喇激或进食后...
-
全国名老中医治肠易激综合征经验(上)
沈舒文,全国名老中医、教授。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肠功能紊乱性疾病,其临床特点为持久存在而间歇发作的腹痛、腹胀、排便习惯及大便性状的改变,经检查无器质性病变证据的综合征。沈老治本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现将其治疗本病的经验总结如下。 1.早期治疗调肝脾,久治不愈固肾气。沈老认为,肠易激综合征早期发病关乎肝脾失调。肝脾木土相关,脾胃运化依赖肝木疏泄,肝旺疏泄太过则克犯脾土,疏泄不及则土壅木郁,两者皆可致脾失健运。沈老认为,本病发病早期,肝脾失调,肝旺克脾土,脾失健运,临床常见痛泻并作,痛则即泻,泻则痛减。治以泻肝...
-
肠易激综合征中医治方
肠易激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表现为一组包括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和大便性状异常、黏液便等持续存在或间歇性发作但又缺乏形态学和生化学异常改变的征候群。中医认为主要病机为肝郁脾虚,肝脾不和。笔者自拟疏肝运脾的宁肠汤治疗该病,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 宁肠汤基本方:灵芝30克,钩藤15克,柴胡10克,酒白芍15克,当归6克,茯苓15克,炒防风10克,陈皮10克,炒川连3克。若肝气偏旺者加广郁金15克,佛手片10克;脾气偏虚者加炒党参10克,炒薏苡仁15克;腹痛甚者芍药加至30克,灸甘草10克;腹胀甚者...
-
全国名老中医治肠易激综合征经验(下)
3.大便不调,补运中焦兼导滞;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可表现为便秘与腹泻间歇交替出现,或大便先干后稀,可伴有上腹不适、饱胀、恶心等。沈老认为,此种现象与脾主运化与湿碍运化相悖,反映了病发于脾的矛盾特性。脾以运为健,脾虚运化乏力,气滞湿阻,脾虚湿胜则泻,脾呆则肠气滞。故治以补健脾胃助运化而调气机,调整肠胃功能。用参苓白术散去白扁豆、桔梗,加肉豆蔻、枳实、莱菔子等。该方有两大特点:一是补脾、健脾升降并调,如方中四君子汤升运健脾,枳实、莱菔子导降滞气,因脾气虚弱患者常纳少腹胀,若一味补健脾胃,则腹胀难消;二是调大便固通并用,如方...
-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从风论治每获奇效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的功能性肠病。全国著名中医专家何复东治疗该病时,在传统辨证论治疗效不佳的情况下,结合自己的多年临床实践与体会,另辟蹊径,从风论治,每获奇效。 从中医角度来讲,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属于痛泻范畴,每逢抑郁恼怒、情绪紧张之时,即发生腹痛泄泻,腹中雷鸣,攻窜作痛,腹痛即泻,泻后痛减,矢气频作。或因稍进油腻食物、饮食不当,即发生泄泻,伴有不消化食物,大便时泻时溏,迁延反复。何复东根据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便次频有急迫感,或每食后即泻的特点,有风邪善行数变之象...
-
治疗患者多年肠易激综合征案
在中医临床中,年轻医生面对久病患者是常有的事。患者往往对老中医更为宽容,对年轻医生相对苛刻。今举笔者在临床上以大方易小方,治疗患者多年肠易激综合征案如下。 患者冯某,女,40岁,于2016年11月8日初诊。患者多年腹痛病史,既往在西医院经多家医院确诊为肠易激综合征,并经多方治疗无效遂放弃治疗。任由病情纠缠发展,只用西药止痛药,抗焦虑抑郁药维持。经由别人介绍来院就诊。患者自诉:腹痛腹胀10余年,尤其是左下腹和脐周隐痛。喜温喜按,腰膝酸软,下肢冰冷,烦躁易怒,并伴有严重头晕头痛,失眠多梦,舌胖大,苔白,脉沉弦...
-
不同中医证候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生存质量水平分析
福建医科大学省立临床医学院 叶颖,邱志洁,伊春锦 摘要 目的:分析评价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arrhea-irritablebowelsyndrome,D-IBS)不同中医证候患者生存质 量水平的差异。方法:对 88 例符合罗马 III 诊断标准的 D-IBS 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同时对不同证候的患者采用 肠易激综合征专用生存质量量表(IBS-QOL)进行生存质量水平的测评,对比他们之间的差异。结果:在 88 例 D-IBS 患者中,肝气乘脾型 30 例,脾胃虚弱型 26 例,肾阳不足型 8 例,寒湿困...
-
孙志广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经验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组持续或间歇发作,临床表现为腹部不适、排便习惯及大便性状的改变,缺乏器质性改变的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1]。临床诊断为病程大于6个月,且诊断前3个月内该症状持续存在,按照大便的性状将IBS分为腹泻型、便秘型、混合型和不定型4种类型,其中腹泻性IBS多见[2]。近年来,IBS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西医目前仍以对症治疗为主,而中医治疗IBS疗效显著,有明显优势。历代古籍中没有该病的病名记载,根据临床症状可将其归于“腹痛”&l...
-
肠易激综合征采用奔豚汤联合曲美布汀治疗
奔豚汤联合曲美布汀对伴有焦虑状态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影响 肠易激综合征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 是临床常见的功能性疾病, 以腹部不适伴腹痛和排便习惯改变为临床表现, 在我国以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IBS-D) 最常见[1]。目前, IBS-D的发病机制与多种因素有关, 但社会心理因素在IBS发病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临床主要采用止泻、解痉等对症治疗IBS-D, 但部分患者的疗效并不能令人满意。本病属于中医“泄泻”“腹痛&rd...
-
肠易激综合征 代温灸膏用于长蛇灸治疗
肠易激综合征(IBS)好发于中青年女性,以排便性状改变、腹痛腹泻为主要表现,其中以腹泻型IBS占据比例最大。IBS 发病率调查显示,全球发病率为 2%~15%,欧美国家为 9%~20%, 我国为 7%~12%,可见各地发病率基本相仿。腹泻型IBS病机复杂,目前认为常由多因素致病,与菌群失调、神经内分泌等因素相关。IBS治疗难度大,病情常反复发作,西医治疗效果有限。本病隶属于中医“泄泻”范畴,疾病日久不愈,加之失治误治,患者常表现为脾胃虚寒证。长蛇灸有温阳散寒、扶正通络功效,是中医常用外治法。...
-
李永成从脾胃阴火论治寒热错杂型肠易激综合征经验
李永成,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任医师,第3、5、6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天津市老年病学会理事,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脾胃病科首席专家、学术带头人。李永成教授临证50余载,医德高尚、治学严谨,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从中焦论治肠易激综合征,临证特点突出,疗效显著,现将李永成教授从脾胃阴火论治寒热错杂型肠易激综合征经验介绍如下。 1 阴火理论探讨 1.1 阴火以脾胃为本,与五脏相关 《素问·玉机真脏论》记载:“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五脏有病,则各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