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应用 第13页

应用 第13页

  • 中药剂量问题临床应用思考

    中药剂量问题临床应用思考

    《中国药典》及教材之类,将许多药物限定在极少量范围之内,这也许是受到古人“原方一两,今之一钱”影响,而许多医者将之视为“圣典”唯有遵从不敢变通,结果临床收效甚微,在此,本人对《中国药典》的药量问题谈些个人体会。 汉代,大部分中药剂 量使用少则—两,多则一 斤,当然.古今度量单位有 区别,如果按1981年考古; 发现的“权”来计算,—‘两 约合现今的15.625克,一 斤约为现今的250克,如 果按&ldq...

  • 经方中五行生克思想的应用验案

    经方中五行生克思想的应用验案

    《素问·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 提出 :“五脏相通, 移皆有次。五脏有病, 则各传其所胜, 不治 。 ” 《金匮要 略》 提出 “见肝之病, 知肝传脾, 当先实脾” , 既为我们 提供了肝病治疗的原则, 也是仲景先师运用“五行生 克” 思想既病防变的示范。其实经方中本来就蕴含着 五行生克、 即病防变的的思想, 但这些方剂大多因各种 原因被忽视, 甚至被误认为“不科学” 而限制了临床应 用。因此, 有必要进一步...

  • “毒”在中医学中应用非常广泛

    “毒”在中医学中应用非常广泛

    “毒”,《说文解字》释“厚也,害人之草”。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语境里,有一个朴素的观点,凡对人有害即谓之“毒”。“毒”在中医学中应用非常广泛,是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概念,但因指意不明确而时常见滥用、泛化的现象。   病因之毒   泛指一切致病邪气。如日本医家吉益东洞在《古书医言》提到“邪气者,毒也”。清代徐延祚《医医琐言》更有“万病唯一毒”之论。  ...

  • 北斗历法在《黄帝内经》中的应用及意义

    北斗历法在《黄帝内经》中的应用及意义

    历法是推算年、月、日的时间长度及其之间的关系,制定时间序列的法则,是协调历年、历月、历日和回归年、朔望月和太阳日的办法。所以,用以推算年、月、日的长度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制订时间顺序的法则被称为“历法”。 生命就是一种过程,人类无法回避、无法违逆、也无法超越。这个“过程”无论是正常状态或者特殊状态,都是用日、月、年等时间单位进行计量的,这就是历法的意义和魅力所在。正因为生命活动是一个及其复杂的过程,所以《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才应用了5种历法予以计量,其中...

  • 《伤寒论》去滓再煎方剂煎煮方法与临床应用分析

    《伤寒论》去滓再煎方剂煎煮方法与临床应用分析

    清代医家徐灵胎曰 : “煎药之法,最宜讲究, 药之效与不效,全在乎此 。 ” 《伤寒杂病论》融理、 法、方、药于一体,详述了汤剂煎煮的溶媒、煎 法、火候、服法、用量、禁忌等。中药煎煮方法 与服用方法是 《伤寒论》方剂临床使用的重要内 容,在其 113 首方剂中,运用去滓再煎方法的有 7 首,即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半 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旋覆代赭汤。 去滓再煎是一种浓缩煎煮法。张锡纯 《医学衷 中参西录》指出 : “去滓再煎,此中犹有他义。盖 柴胡有升...

  • 中医应急医疗队 临床应用学术会 乡村中医师

    中医应急医疗队 临床应用学术会 乡村中医师

    “中医要摆脱慢郎中的形象,在急症中大显身手,必须掌握好、驾驭好珍稀药材的使用手段、方法、时机。”中华中医药学会秘书长曹正逵在5月23日于北京召开的首届珍稀动物药材临床应用学术报告会上如是说。 会议以“发挥珍稀药材资源优势,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为主题。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教授姜良铎讲述了中医运用动物药材的历史沿革,比较了不同动物胆汁入药的特点与差异,并从清除足少阳胆经郁热、化痰止咳等多个方面介绍了熊胆粉的临床应用经验。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季绍良对熊胆粉...

  • 中西医并重分级诊疗制度 中医药大学应用型

    中西医并重分级诊疗制度 中医药大学应用型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部署加快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体现中西医并重,形成科学有序就医格局,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意见》指出,到2017年,分级诊疗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基本形成,优质医疗资源有序有效下沉,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医疗资源利用效率和整体效益进一步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占总诊疗量比例明显提升,就医秩序更加合理规范。到2020年,分级诊疗服务能力全面提升,保障机制...

  • 两种降脂药能否联合应用

    两种降脂药能否联合应用

    他汀类和贝特类确实都属于调脂药,能够有效调节血脂,但二者的作用机理并不相同。他汀类主要降低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作用机理是通过竞争性抑制胆固醇合成过程中的限速酶(羟甲戊二酰辅酶还原酶),抑制胆固醇的合成。同时他汀类可促使低密度脂蛋白(LDL)受体合成增加,降低LDL的血清水平,增高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有利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对冠心病的防治产生作用。贝特类主要降低甘油三酯。作用机理是通过增强脂蛋白脂酶和肝脂酶的活性,加速富含甘油三酯的脂蛋白的分解,减少极低密度脂蛋白的合成与分泌,从而发挥调节血脂效应。由此可见,他汀...

  • 郎清平:医疗行业新媒体应用

    郎清平:医疗行业新媒体应用

    医患关系中存在一些比较集中的矛盾,因此大量医患舆情、数据是可以进行分析的。可以看到这些医患关系的事件通过新媒体的爆发和网络的传播,具体有哪些医院,是什么样的医院,地域分布,以及舆情事件的原因。对医患关系的舆情应对,要大力发展自己的新媒体,用好微信微博。 首先要做好自己的内功,优化服务质量、提升人文关怀,同时应用新媒体的平台和渠道完善一些突发事件的预案,包括舆论的引导、构建舆情的研判体系,以及舆情的发现机制。我们要主动应对舆情,及时发布、及时跟进事件发展进程,做到信息公开透明,安定人心。再比如华西附二院,聚...

  • 裴永清教授的《详解伤寒论及临床应用》讲座

    裴永清教授的《详解伤寒论及临床应用》讲座

    9月18日,弘医堂医疗集团、北京弘医书苑、中国中医药信息研究会学术流派研究分会主办实施的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百师千徒传承工程开学。北京弘医堂国际医疗部古色古香的大厅里坐满了来自全国各地年轻中医师,150多位听课学员来自19个省市自治区,他们中间有国家“优才”、省“优才”,有县市医院中医骨干,有来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村卫生室的医师。他们静候百师千徒传承工程开学,聆听北京中医药大学裴永清教授的《详解伤寒论及临床应用》讲座,大厅旁的八诊室,上午刚出完诊的裴永清正抓紧时间休整,...

  • 中医辨证应用板蓝根

    中医辨证应用板蓝根

      近些年来,部分医生不辨证而应用板蓝根、百姓们盲目滥用板蓝根的现象非常普遍,特别是目前甲流肆虐、普通感冒增多的季节,板蓝根及其中成药制剂更是抢手,不少人为防感冒,长期以板蓝根煮水喝,不少家长天天为小孩冲服板蓝根冲剂(颗粒),供小儿当茶喝。还有不少人,一患感冒,出现鼻塞流涕、头痛脑热等症状,不分体质的虚实,不论风寒风热,一律首选板蓝根中成药制剂服用。   不辨证而滥用板蓝根的原因,一是百姓对中药的无知,多数患者不明白滥用寒凉药的危害性,患感冒图方便,看说明或道听途说随意购买服用;二是某些厂家、媒体的误导;三是部分医...

  • 《内经》天牖五部的临床应用

    《内经》天牖五部的临床应用

      “天牖五部”出于《灵枢·寒热病篇》,这篇文章主要论述发热性疾病、某些急重症的针灸治疗,如文章开始论述“皮寒热”、“肌寒热”、“骨寒热”等各种发热性疾病及治疗;再次介绍颈部的五个腧穴,以治疗暴瘖、暴聋、暴挛、癫痫等急重症为主,在临床上有很高的实用价值,故此加以介绍。   《灵枢·寒热病篇》首先介绍颈侧部的五个重要穴位,如原文所述:“颈侧之动脉人迎,人迎足阳明也,在婴筋之前;婴筋之...

  • 《内经》“五节刺”的临床应用

    《内经》“五节刺”的临床应用

      “五节刺法”出自《灵枢·刺节真邪第七十五》。本篇内容广泛,包括论述真气、正气、邪气的概念,又论述“五节刺法”、“五邪刺法”临床病证及其针法,是一篇重要的临床之作。今仅论述“五节刺”的临床及针法。   所谓五节刺,岐伯所述,“一曰振埃,二曰发蒙,三曰去爪,四曰彻衣,五曰解惑。”应用比喻手法,令人更能深刻理解其针法作用。   振埃法   是指针刺效果之快捷,如同振掉身上的尘埃。病证为...

  • 人体对应平衡疗法临床应用

    人体对应平衡疗法临床应用

    人体对应平衡疗法,源于中医“左病右治,右病左治”的交叉治疗法。如头痛按手脚,膝痛按手肘,坐骨神经痛按肩部。其操作简便易行,无副作用,很适宜中老年人使用。应用原则是:上对应下,左对应右,躯干对应四肢。即左手对应右脚,左臂对应右腿,前臂对应小腿,头部对应手脚,颈部对应手腕脚踝,腰部对应肘窝帼窝。选取对应部位敏感点。病变部位一般比较敏感,按压有酸、胀、麻等异样感觉,或可摸到条索、肿块,对敏感点进行按压治疗。可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对症治疗。 治手腕扭伤手腕扭伤,会导致手腕局部疼痛肿胀。先在与之对应的...

  • 苗药赶黄草的功效与应用

    苗药赶黄草的功效与应用

    赶黄草是苗族民间用以治疗肝病的有效药物,被誉为“神仙草”,广泛用于治肝、养肝、保肝等方面,成为苗医治肝病的经验方和法宝。 苗药赶黄草始载于明代《救荒本草》以及《天宝本草》,当今《中药大词典》均有收载。赶黄草为虎耳草科扯根菜属植物扯根菜的地上全草部分,夏秋季采收,干燥或鲜用。学名为扯根菜,别名水泽兰。性微温,味甘,归肝,肾经,无毒。其叶、根、花均可入药,煎出汤色金黄,口感纯正。具有消热解毒,平肝健脾,化湿利尿,活血退黄的功效。可用于治疗黄疸、水肿、经闭、血崩、带下、各型肝炎、胆囊炎、脂肪肝、...

  • 艾灸疗法临床应用研究新成果

    艾灸疗法临床应用研究新成果

    专家简介:许明辉,男,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传统中医师承导师。现任广西中医学院中医保健美容教研室主任,从事中医针灸临床工作二十余年。 许博士目前受聘于广西中医学院,从事教学及学院专家楼针灸科坐诊(周一、三下午,周五上午),临床上重视理论指导实践,不尚空谈, 以追求临床疗效为第一要务。因此,为各类常见病和疑难病症患者带来了福音,其临床应用具有神奇疗效。 艾草,自古在民间即有食用、祛风邪等用途,端午节有些岭南人士,除了会以糯米掺艾草制成“艾饭”等应节食品之外,还有人将艾草...

  • 吴佩衡应用大剂附子挽危证

    吴佩衡应用大剂附子挽危证

    吴佩衡,原云南中医学院院长,四川会理县人。他从事中医教育及医疗工作6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是对附子的应用,吸收历代医家经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用药风格。他认为只要熟悉附子的药性、配伍、用量适宜、炮炙煎煮得法,在不违背辨证论治的前提下,临床应用十分广泛。具他多年体验,但凡面色淡白无华(或兼夹青色)、倦怠无神,少气懒言,力不从心、动则心慌气短、自汗食少、畏食酸冷、溺清便溏、诸寒引痛、易感风寒、形寒怕冷、手足厥逆、恶寒蜷卧、喜暖向阳、多重衣被、口润不渴或渴喜热饮而不多、舌质淡(或兼夹青色)、舌苔白滑或白腻、脉象...

  • 刺络祛瘀的应用探讨

    刺络祛瘀的应用探讨

    血瘀证是指血行不畅, 瘀血内阻, 以刺痛、肿块、出血或有瘀块、瘀斑等为主要表现。现代研究证明, 血瘀证可见血液呈现浓、黏、凝、聚等状态[1]。《素问·调经论篇》提出的“血凝泣”“脉不通”等是对血瘀认识的滥觞;清代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提出“久病入络”的观点, 并运用虫类药物活血化瘀;王清任著《医林改错》, 将血瘀理论系统化、条理化, 使中药祛瘀理法齐备。 理论基础 《黄帝内经》记载多种因素导致血瘀证, 有外因、内...

  • 盖天说宇宙结构模型在《黄帝内经》理论建构中的应用

    盖天说宇宙结构模型在《黄帝内经》理论建构中的应用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的成书年代有黄帝年代说、战国年代说、秦汉年代说、西汉说、两汉说等,近20年来更有成书于西汉中晚期说。笔者以为,《内经》成书应当是在《史记》面世(公元前91年)今后至公元前6年刘歆《七略》完稿的近百年间。此前近两个世纪,西汉帝国的政治、经济、文明、科技(尤其是医药科技)的开展为其成书发明了杰出的条件。因为任何严重工作的发作都不是偶尔的,都有其相关的特定布景,《内经》的成书也不破例。华夏文明的开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根据现存古文献之追述或代代传说及出土文物,阐明早在上古时期,劳动人民便逐渐...

  • 吴门医派对温病的认识 临床应用

    吴门医派对温病的认识 临床应用

    吴门医派在以苏州为中心的我国江南地区孕育形成,在六经辨证的基础上创立了温病学卫气营血辨证理论与临床体系,为中医治疗温病开辟了新路径。 吴门医派对温病的认识 元末明初苏州昆山名医王安道提出“温病不得混称伤寒”的论点。明代苏州东山名医吴又可在《温疫论》中指出“夫瘟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感染途径是自口鼻而入,与现代传染病传播途径认识一致。清代名医叶天士《温热论》奠定了温病学理论框架,开温病卫气营血辨证先河。清代名医吴鞠...

  • 《金匮要略》汗法临证应用

    《金匮要略》汗法临证应用

    汗法,亦称解表法。汗法能开泄腠理,调和营卫,促使排汗,从而达到逐邪外出,解除表邪治疗表证的目的。运用汗法治疗偏上偏表的水液停滞诸证,如风湿、水气、痰饮等病证的一些方剂,也都是温振阳气之方,发汗的作用也寓在温振阳气之中。 发汗祛湿 湿为六淫之一,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邪为病有外湿、内湿之分。外湿多由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居处潮湿等外在湿邪侵袭人体所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并脉...

  • 《金匮要略》吐法临证应用

    《金匮要略》吐法临证应用

    吐法是运用具有催吐作用的方药,引起病人呕吐,从而使停留于咽喉、胸膈、肺、胃等部位的有害异物从吐排出。及时排除病邪的治疗方法,亦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谓“其高者,因而越之”之法。《金匮要略》运用吐法,极其灵活,如用于驱除暑湿,排除宿食,除湿退黄等。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篇第二十七条:“太阳中暍,身热疼重脉微弱。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汤主之。”本条是论述伤暑挟湿的证治,伤暑则身热,挟湿则疼重,暑属虚证。故脉微弱。本条病机由于夏...

  • 注重体质辨证 重视整体辨证 应用运气学说

    注重体质辨证 重视整体辨证 应用运气学说

    笔者从事中西医结合骨伤科临床30年,析病辨证精细,善用经方,中西并重,临症治疗善于权变,形成了重视整体辨证、重视分部析病、重视病证结合、重视内外兼治、重视预防防复的特色,现简述如下。 重视整体辨证 临症时骨伤患者辨证难度较大,许多患者仅有颈、肩、腰、腿部酸痛麻等症状,舌脉均如常人,欠缺可用的辨证体征,使得临床中药应用千篇一律,均以活血舒筋、祛风胜湿为主,疗效欠理想。因此,笔者主张应用中医整体辨证,据患者体质而辨、据所处地域特点而辨、据五运六气而辨,因人因地因时而用。 注重体质辨证...

  • 《黄帝内经》中病机十九条应用模式与方法探微

    《黄帝内经》中病机十九条应用模式与方法探微

    病机十九条后“十六字”提示的病机辨治方法——病机十九条应用模式与方法探微之二 《黄帝内经》中病机十九条不仅是历代医家关注的重点,也是现代辨证论治模式的重要来源。前文已述[1],病机十九条后的十六字在病机类属分析基础上,确立了进一步的病机机转过程与病机层次结构分析模式。但其具体方法十六字中却言而未尽,笔者发现,以病机十九条及其后的论述为主线,结合《黄帝内经》其他篇章相关论述,参以后世阐发,似可得出十六字所提示的病机机转过程与病机层次结构分析的具体方法,可与病机...

  • 从《神农本草经》论述干姜在经方中的应用

    从《神农本草经》论述干姜在经方中的应用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本草学专著,其成书年代与《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金匮要略》)相近,故两书对药物功效的认识相似。经方组方简洁,效专力宏,通过《神农本草经》的论述研究仲景经方,可深入理解经方的配伍规律,提高临床运用经方辨治疾病的水平。《神农本草经》最早提出“四气五味”等理论,是张仲景《伤寒论》组方用药的基础[1]。清·徐灵胎在《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中云:“汉末张仲景《金匮要略》及《伤寒论》中诸方,大半皆三代以前遗法,其用药之义,与《本经》吻合无间,审...

  • 中医外治法 皮部概念 六经皮部命名 皮部理论临床应用

    中医外治法 皮部概念 六经皮部命名 皮部理论临床应用

    中医外治法是一套独特的、行之有效的固护健康、调治疾病的方法,在防病、治病、调理、康复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且在某些情况下甚至优于内治法,作用直接,使用安全,具有简、便、廉、效、验等特点,颇受国人推崇。因此,自古以来中医学一直十分重视用外治法在临床中的应用。中医外治法之所以能够取得相应的临床效验,究其理论依据,必然与经络及其所属皮部的机能有关,故笔者在本文中基于《素问·皮部论》经义而探求临床疏通经络外治法获效之机理。 皮部概念 皮,又称“肤”“肤腠&...

  • 《伤寒论》太阳经辨证应用

    《伤寒论》太阳经辨证应用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精髓,是中医学的灵魂。辨证思想来源于《内经》,但是真正的辨证论治则始于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在流传过程中分为《伤寒论》《金匮要略》两部书。《伤寒论》提倡六经辨证,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辨证,对临床各种疾病的治疗,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是中医临床的重要思维特色,辨证论治的内涵由此奠定基础。 《伤寒论》六经辨证由来 六经辨证来源于《内经》,《素问·热论》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

  • 临床应用麻黄类方“波浪式加量”法

    临床应用麻黄类方“波浪式加量”法

    笔者临床应用麻黄类方时,常用“波浪式加量”法,该法来源于笔者临床实践,行之有效。兹介绍该方法,并分享一临证验案。 波浪式加量法操作及优势 笔者临证时,对于邪立足未稳的病患,药物用法及用量均力求迅速攻邪,即一剂知、两剂已;对于邪已立足之病患,则需要缓慢加量,采用“波浪式加量”法,以知为度,中病即止,缓缓图治。 “波浪式加量”法具体操作为:先从0.5剂开始服,每日增加0.5剂,以知为度确定第一阶段的最高量,然后剂量逐日...

  • 中医学中“厥”的应用 症状之厥 病证之厥

    中医学中“厥”的应用 症状之厥 病证之厥

    厥,是一个形声字,《说文解字》释为“发石也”,本意是指“采石于崖,憋气发力”。在中医学中其词意被进一步引申、扩大,得到广泛应用。有学者统计,“厥”在《黄帝内经》中即出现318次,涉及篇章87篇,并有《素问·厥论》《灵枢·厥病》的专篇论述,但其间词意纷繁,所指或为症状、或为病机、或为病证等,明显影响着理解与应用。兹对中医学中“厥”的应用情况加以梳理。 症状之厥 作为症状,厥的...

  • 《孔伯华医案》十香返生丸应用体会

    《孔伯华医案》十香返生丸应用体会

    孔伯华先生是近代著名中医,著名中医教育家。先生不仅使用汤剂灵活得法,且能辨证使用丸剂救急与善后。《孔伯华医案》收录孔伯华先生运用十香返生丸,治疗抽搐、神志病、眩晕、失眠、经期狂躁、崩漏的医案,为使用十香返生丸提供很好的示范。故将学习医案的体会录出,以供学习参考。 十香返生丸又名十香返魂丸、十香返生丹,《简明方剂词典》录此方出自清代孟文瑞的《春脚集》,功效为治疗痰厥中风,口眼歪斜,牙关紧闭,昏晕欲死,或诸风狂死的药方。《北京市中成药规范》录此方功效为开窍化痰,镇静安神,主治为肝风内动,痰迷心窍引起的症状:中...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