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应用 第12页

应用 第12页

  • 讨论“寒头暖足”之应用

    讨论“寒头暖足”之应用

    早期医家身体观之“寒头暖足”探讨 1973年底至1974年初, 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了 一批简帛医书, “寒头暖足” 就出现在这批帛书《脉法》 中, 这是 “寒头暖足” 这一提法的最早文献记载。 1983年底至1984年初, 湖北省江陵县张家山M247汉墓出土的竹简《脉书》 又含有 《脉 法》内容, 称为《脉法》 乙本, 马王堆《脉法》则称甲本, 均为传 世未见之医学专书。 据考证, 马王堆汉墓墓葬的准确年代为公 元前168年, 即...

  • 昼夜节律在中医临床中的应用

    昼夜节律在中医临床中的应用

    昼夜节律通常是指周期时间接近24h的生物节 律, 是一种生物为适应自然环境如光照、 气温等节律 性变化的影响, 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机体内在的 生物节律 [1-3] 。 现代医学注意到, 药物在体内的吸收、 分布、 代谢和排泄等过程均受到生理昼夜节律变化的 影响, 胃酸分泌量、 胃排空时间、 血浆蛋白结合率、 肾 小球滤过率、 尿液pH值以及肝脏和肾脏某些酶类的 活性等均显示出昼夜节律性变化, 从而不同程度地影 响药物的吸收代谢和患者对药物的敏感性, 直接影响 药物作用的发挥 [4] 。 中医学从天人相应、 阴阳...

  • 热病辨证应用“三分法”

    热病辨证应用“三分法”

      辨证体系的作用,就是为了便于指导临床诊治实践,伤寒与温病融合之后的热病辨证,已经无法回归到《内经》的水平,因为其体系无法容纳后世外感热病学说的丰富内容,所以必须开放体系,容纳古今、未来关于外感病证治的全部内容,这就需要重新谋划一套诊治方法。   把伤寒与温病融合起来构成的热病,可以称为“新热病”,它与《内经》所说的“老热病”有不一样辨证论治的方法与内容。《素问·热论》所论述的热病,其按六经分证的方法被后世所继承,但是其只有热病热证,没有虚寒病证;每日...

  • 应用经方须注意药量配比

    应用经方须注意药量配比

      中医自古流传一句话:“中医的不传之秘在于药量”,就是说中医治病,在辨证准确的前提下,必须药量轻重适宜,才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笔者认为,这里所说的“药量”,不仅仅是指方剂中药物的剂量,更重要的是指药量间的配伍比例。特别是应用经方,一定要合乎经方药量之间的配比法度。《伤寒论》、《金匮要略》上所载的经方,因药味少而精,药量配比法度谨严,出神入化,疗效肯定,可重复性强而被历代医家公认为最能体现中医临床学术价值的精华。如桂枝汤,其药物配比是桂枝、芍药各3两,炙甘草2两,...

  • 药膳的应用原则

    药膳的应用原则

    什么是药膳? 药膳其实是食疗的一部分,有着独特而重要的地位。药膳即药材与食材相配伍而做成的美食。它着眼于“寓医于食”,就是把药物做成食物,将食物赋予药用,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既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又可防病治病、保健强身。 药膳是一种特殊的用于食疗的食品,它是按照中医阴阳五行和季节时令的原理,将药物和食物按照一定的比例配合起来,运用中国传统的烹调技术,结合现代食品的工艺流程,制作而成。药膳结合了药物的药性和食物的形式、味道,两者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共同起到保健强身、治病延年的目的。 药...

  • 活血化瘀法应用六注意

    活血化瘀法应用六注意

    一应考虑到气,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瘀。 二要注适当加入补血养血之品,以照顾病人体质。 三出血者应考虑配合止血法,如用三七、花蕊石等具有止血作用的活血化瘀药。 四要分寒热,兼有寒象,宜温经散寒活血;热者宜凉血散血。 五要处理好与止痛药的关系,一般活血化瘀药多具有扩张血管作用,又有缓解疼痛作用,治疗上可相辅相成。 六要处理好与治风的关系,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在祛风药中,适当加入行气活血之品,或养血之药,可使风邪不易留滞而提高疗效。...

  • 《黄帝内经》方位五行理论在中医学中的发展与应用

    《黄帝内经》方位五行理论在中医学中的发展与应用

    《内经》 里论述的五行理论体系有如下两种, 即 方位五行理论和生克五行理论。生克五行理论中, 五行各自地位是相同的, 配属四时的关系为木春、 火 夏、 土长夏、 金秋、 水冬。而方位五行理论认为中为 尚, 中央控四方, 四方对应四时。方位五行理论以上 古殷商以前的五方时空观为萌芽, 经河图五行生成 数成形, 经 《管子》 《吕氏春秋》 的发展完善, 之后经 《淮南子》 提出医学五行五脏配属, 最终被引入到 《内经》 中。河图中体现的四时、 方位五行观念, 再 结合五脏配属后, 也就形成中- 土- 脾- 中央- 每季...

  • 经方现代拓展应用的原则与方法

    经方现代拓展应用的原则与方法

    21 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但是古老 的经方不但没有随时代变迁而远去,反而在新时代 愈发展现出卓越的功效与深刻的内涵。现代研究成 果不仅进一步验证了经方的疗效,而且初步揭示了 其取得疗效的作用机制,发现了部分药效的物质基 础。这些研究成果为经方的现代应用提供了有力的 支撑。张仲景确立的 “以病为纲,以证相辅”的 病证结合的辨证模式,是中医整体恒动观的生动体 现。抓住拓展运用经方的原则和途径,对提高临床 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1 经方现代应用需遵循的原则 1. 1 熟谙经旨,打牢基础...

  • 中医复方配伍与药物精简应用

    中医复方配伍与药物精简应用

    临床疾病多虚实夹杂、寒热不清,病情较复 杂,有时单用一方难以达到祛除病邪的目的,而我 们使用复方治疗疾病,同时采用精简药物应用方法 组方,常收到较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1 复方适应复杂病证 复方属于七方之一 , 《伤寒明理论》曰 : “制 方之 用,大、小、缓、急、奇、偶、复 七 方 是 也” 。复方是指二方或数方相互重叠组成的方剂。 此外,原方加味,或方中各药用量相等者也称复 方 [1 ] 。复方多用来治疗慢性病、疑难病、危重病 以及并发症等病情较为复杂的疾病,具体适应病证 主要从以...

  • “亚健康体质证候”关系轴应用思路初探

    “亚健康体质证候”关系轴应用思路初探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前苏联学者 Berkman 首 次提出,人体除了健康状态 ( 即第一状态) 和疾 病状态 ( 即第二状态) 之外,还存在着一种非健 康与非疾病的中间状态,称为亚健康状态 [1 ] 。有 学者综合目前各类文献的观点总结认为,亚健康状 态是指人体处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一种健康低质状 态,主要表现在身体、心理和情感方面的改变,是 机体虽无明确的疾病,但在以上 3 个方面出现种种 不适应感觉和症状,从而呈现出活力、反应能力和 对外界适应能力降低的一种生理状态,它是人体多 种疾病的重要起源和基础 [...

  • 中医人 妇幼中医药应用 中医药教育管理

    中医人 妇幼中医药应用 中医药教育管理

    3月19日,2015年俄罗斯莫斯科国际旅游观光展览会期间,海南三亚中医健康旅游产品推介会独具特色的中医理疗受到了参会旅行商和嘉宾的推崇。 三亚中医参展代表讲解了养生保健知识、中医经络按摩,中医穴位等,并演示了中医手法。三亚市旅游委表示,希望三亚参展能深入了解俄罗斯市场的现状、游客出行意愿、客源结构变化等信息,为接下来三亚旅游营销工作提供依据。(李行) 3月24日,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和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联合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主办的2015“大爱无疆-寻找‘最美...

  • 中药企业创新 中药制剂研发应用

    中药企业创新 中药制剂研发应用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谈到创新,全国人大代表、神威药业董事长李振江感触颇深,他认为,科技创新最终要落实到增加和壮大市场主体上,落实到创造新的增长点上,形成产业规模。他建议,政府要创造激励企业创新的政策环境、法治环境,为公平竞争搭建舞台。 建议为企业创新产品在医保目录、基药目录、招标采购、税收优惠、专利保护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和优惠,实行点对点帮扶,促进企业扩大市场占有率和品牌知名度,实现更高层次发展。及时对侵犯企业专利、诋毁企业声誉,开展不正当...

  • 合理应用糖皮质激素六原则

    合理应用糖皮质激素六原则

    糖皮质激素作用广泛而复杂,具有强的抗炎、抗过敏、抗毒素和抗免疫等作用,但这些作用随着药物种类、剂量、疗程、每日给药时间和频率的不同而异,因此,合理应用糖皮质激素的原则就主要涉及这些方面,要点如下 1.严格掌握适应证:糖皮质激素主要适合用于危重疾病、过敏性疾病和各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例如休克、严重感染、哮喘持续状态、过敏性休克、喉头水肿、固定红斑、荨麻疹、剥落性皮炎以及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器官移植、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性贫血、肾病综合征、支气管哮喘等。 2.严格控制禁忌征:凡是患有重...

  • 瑶药鸡肠风的应用

    瑶药鸡肠风的应用

    鸡肠风为茜草科植物牛白藤的根或全株。全年可采,洗净,鲜用或切片晒干。 1.风痧热症。鸡肠风、银花藤、刺鸭脚、痧藤、山栀根、白狗肠各 20克,水蚕根30 克,水煎服。 2.肠炎腹泻。鸡肠风、野油麻各15克,水煎服。 3.跌打肿痛。鸡肠风、小解药、九节风、入山虎、大钻各15克,捣烂与米酒调匀,炒热外敷患处。 4.不孕症。鸡肠风10 克,血风30克,少年红15 克,白面风20克.保暖风 30克,当归藤15克,走马风20克,九层风30克,大补药20克,水煎服。 5.湿疹、带状疱疹。鸡肠风鲜叶适量,水煎洗。 (...

    养生秘方 2024-03-06 8 0 应用
  • 应用钩活术治疗疾病

    应用钩活术治疗疾病

      中医适宜技术钩活术是一种特殊的针疗法。其是根据所用针具达到目的和操作时的条件而命名的。所用针具是钩鍉针,所以第一个字是“钩”;所用特异针具达到钩治法、割治法、挑治法、针刺法、放血法五法并用,把五种通法融在一起,齐心协力达到通的作用,“通”乃“活”也,所以第二字为活;此操作过程为无菌操作,此称钩活术。   钩活术适应症为:脊柱病之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症、椎体及小关节骨质增生症;脊柱相关疾病之颈性头痛眩晕、颈性高血压、颈胃综...

  • 应用膏方调治亚健康状态的临证用药规律

    应用膏方调治亚健康状态的临证用药规律

    徐经世膏方调治亚健康用药规律数据挖掘 亚健康状态的中医药调治属于中医 “治未病” 的理论与实践范畴。国医大师徐经世认为,要做到 “治未病”就要 “法以阴阳,顺应天时 ” ; “形神修 养,自我心知 ” ; “居住适宜,环境为要” ; “饮食 有调,注意偏盛 ” ; “运动有度,贵在坚持” [1 ] 。采 用建立医案数据库的方式,通过数据挖掘技术探索...

  • 中医心理临床应用举隅

    中医心理临床应用举隅

    笔者曾治一女病人,19岁,未婚。问其病由不答默默抽泣,精神萎靡,情绪极度抑郁,目光少神,面色萎黄无华,形体瘦弱。脉细弱。由于患者始终不答话.乃改问其父,只知其女半月前在会计培训班学习时被诬为考试作弊,当即生气回家,数日后返校.一昼夜不知去向.次日找回时见情绪不佳,精神疲乏,以后极少言语.仅流露过悲观厌世轻生想法,食量明显减少,曾多方求医无效,医生和家属皆不知病因由何而起。 根据以上所得,按郁证予逍遥散治之。经过分析,考虑内心可能有难言之隐,故而笔者与之交友谈心,谈思想及人生,谈社会、工作及生活…&he...

  • 麻黄重剂应用探讨

    麻黄重剂应用探讨

    ●麻黄辛、苦、温,非大热。临床使用麻黄,应注意鉴别患者的体质,一般来说,患者面色黄暗,皮肤干燥且粗糙,肌肉松浮,具浮肿倾向;恶寒喜热,易于着凉,着凉后多肌肉酸痛,无汗发热;易于鼻塞、气喘;易于浮肿,小便少,口渴而饮水不多;身体沉重;舌体较胖,苔白较润,脉浮较为有力。   ●麻黄毕竟有泻无补,温燥发散,一般而言应中病即止,不宜长服久服。外感时病用麻黄,得汗即须停用;哮喘、痹证等内伤病用麻黄,须较长时期使用者,一般不宜大量,而宜得效后减量,同时须注意调整配伍。   谈“麻”色变之由来   麻黄为...

  • 生姜在《伤寒论》中的应用

    生姜在《伤寒论》中的应用

    《神农本草经》载生姜“归五脏,除风邪寒热,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止呕吐,去痰下气”。 解表祛邪,调和营卫 对于外感邪气、营卫不和者,仲景必用生姜配大枣以调和营卫,如“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证因人体腠理不固,风寒外袭,卫病邪风挟持,营失卫护则弱。故以桂枝汤主之。 方中生姜性味辛散,能散在表在上之邪,既助桂枝祛邪解表,以治卫强,又与大枣相合,助营阴生化,以治营弱,姜枣合用还能扶脾...

  • 干燥综合征(SS)应用化气布津法治疗

    干燥综合征(SS)应用化气布津法治疗

    干燥综合征(SS)是一种以侵犯唾液腺和泪腺等外分泌腺、具有高度淋巴细胞浸润为特征的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除有明显的口干、眼干等干燥症状外,还可伴发其它脏器损害,如间质性肺炎、肾小管酸中毒、萎缩性胃炎、肝脏损害等。目前本病病因不明,临床实践证明,笔者首次提出并应用化气布津法治疗SS可使患者病状有很大程度改善,疗效显著。 1.SS的根本病机 根据SS临床表现,可归属中医学燥痹、燥证、消渴、燥毒、虚劳等范畴。历代中医学文献对以上病证的病因病机以燥邪致病和阴虚津亏论述为多。 如《灵枢&bu...

  • “形气神三位一体生命观”的临床应用举隅

    “形气神三位一体生命观”的临床应用举隅

    章文春教授基于长期的气功锻炼及临床实践提 出了 “形气神三位一体生命观” [1] 理论, 从这一理论可 以看出中医中药不仅可用于调整人体气机, 而且还 可以针对人的形体异常及精神意识的异常做相应的 治疗。 “形气神三位一体”生命观的基本概念 中医认为人体是由形、 气、 神3个要素构成, 《淮 南子· 原道训》 中提到 “形者, 生之舍也; 气者生之充 也; 神者, 生之制也。 一失位则三者伤矣” 。 基于此, 章文春教授提出了...

  • 跨学科视角在医史研究中的应用

    跨学科视角在医史研究中的应用

    当前我国医史研究处于令人尴尬的状态, 学界 将主要精力集中在文献考证, 而对真正的医史研究 却无暇顾及。 李建民教授评价这一现象 “严格来说, 这是治医书而非治历史” [1] 。 继而韩启德副委员长感 叹 “流传于世的医史寥若晨星” [2] 。 究其缘由, 或许 是源于医史研究的动力、 史料和方法的缺乏, 从而 导致医史尤其是上古先秦医史研究的滞后。 医史研 究不同于临床研究, 既没有立竿见影的医疗效果, 也 没有救死扶伤的职业荣耀, 对于应用学科的医学来 说, 这无...

  • 传统目诊理论及技术的现代应用与发展

    传统目诊理论及技术的现代应用与发展

    目诊是通过观察眼睛各部位的神、 色、 形、 态变化来诊断 疾病的一种方法, 是中医望诊重要组成部分, 肇始于《黄帝内 经》 (以下简称《内经》 ) 。 两目通过众多经络的贯通, 与脏腑 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因而眼睛的生理病理特征是中医诊断疾病 的重要依据, 蕴含大量内在的疾病诊断信息, 且因其简单、 直 观、 易行而备受历代医家青睐。 伴随着科技的进步, 目诊理论 及技术也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 中医目诊的理论基础及实践 1. 目诊的理论积累及临床基石的奠定 《阴阳脉死候》 《内经》首开目诊之先河。 《阴阳...

  • 针灸在运动医学领域内的应用

    针灸在运动医学领域内的应用

    针刺与运动创伤: 软组织损伤多为药物一时难以到达之处,而针刺按摩则可达到“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目的。针灸治疗方法的多样性在治疗运动损伤疾病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乒乓球运动员桡骨茎突等各型腱鞘炎,毫针刺五腧穴和络穴,局部禁针,同时中药药酒配合手法推拿,均得到及时恢复。 临床采用火针治疗陈旧性踝关节扭伤,选取踝关节内外侧寻找压痛点和损伤点,配阳陵泉、悬钟、昆仑、解溪、丘墟、申脉等穴,一般每次痛点加穴位共选3-5个。火针集针、热于一体,刺激患肢经穴,疏通经络,加速患部血液运行,改善微循环;同时放...

  • 中药识毒“毒”的认识 临床应用配伍

    中药识毒“毒”的认识 临床应用配伍

    基于课题组前期对中药药物警戒思想的挖掘与梳理,不难发现,我国传统药物警戒思想的萌生、发展与实践一直是围绕着中药“毒”展开的。早在《淮南子·修务训》中就记载了神农“一日而遇七十毒”,此后对“毒”的认识与记载从未停滞。伴随着古人对“毒”的认知,“毒”成为中药药性理论与用药安全的核心,也开启了“识毒-用毒-防毒-解毒”的中药药物警戒实践全过程。本文将从识毒、用毒、防...

  • 所谓中医“经方”当代临床应用

    所谓中医“经方”当代临床应用

    张恩勤老师是山东中医药大学1979年级伤寒专业研究生,师从李克绍教授,临证多以经方为主,对经方应用深有体会。本文中张老师主要探讨了经方的研究方法和临床应用,包括原文原方、当代应用和药理实验三方面,同时介绍了其临证运用经方的经验。 所谓“经方”,一般是指东汉医家张仲景之《伤寒杂病论》所载的方剂而言。历代医家的反复实践和近代药理实验,证明其大多数都有可靠的疗效和科学根据。笔者是山东中医学院(山东中医药大学前身)1979年级伤寒专业研究生,师从李克绍教授,聆听过李老对《伤寒论》原文的精...

  • 朱良春对奇经八脉理论的灵活应用

    朱良春对奇经八脉理论的灵活应用

    国医大师朱良春对奇经八脉理论的传承和创新 国医大师朱良春教授(以下尊称 “朱老” )善于 治疗疑难杂症和危重病, 得益于其对奇经八脉理论的灵活应用, 笔者将随朱老学习过程中的体会, 整理 如下。 对奇经八脉理论的学习与继承 1. 学习经典 “奇经八脉” 理论始见于《黄帝 内经》 , 分散记载了冲任督带、 阳维、 阴维、 阳跷、 阴 跷等循行、 所主病症等, 特别是在血枯病论述中提出 四乌贼骨一芦茹丸, 由乌贼骨、 茜草、 雀卵、 鲍鱼汁4 味药组成, 主治肝肾不...

  • “外内合邪”发病理论在实际应用中

    “外内合邪”发病理论在实际应用中

    “外内合邪”的发病观首见《黄帝内经》,其对伤寒、温病、针灸的理论体系以及临床各科甚至本草、方药等方面均有所影响。但随着社会与时代的变迁,汉语语义亦发生演变。现今“外内合邪”的内涵是否已与《内经》本义有所差别,是有所发展还是实则偏离经典原意?本文基于相关文献的梳理,阐发外内合邪发病观的内涵,以期对中医发病理论的理解有所启迪。 1 外内合邪的研究现状 本文综合近5年的文献资料,发现目前关于外内合邪的研究主要包括理论分析、临床应用、人群调研与造模研究等...

  • 中医临证思维模式及其临床应用

    中医临证思维模式及其临床应用

    浅谈现代中医思维模式及其临床应用 中医学经历千年的变迁,仍能在现代医疗中占 据重要地位,正是因为古人的智慧赋予了其强劲的 生命力。然而时代日新月异,环境古今变迁,西医 学诊断技术和治疗手段的发展使传统中医正面临着 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多学科交叉的大环境下,中医 不能固步自封,应该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把握住时 代赋予的机遇并与时俱进。本文结合临床体会对现 代中医临证思维模式及其临床应用进行分析。 1 应乎四象,以实践为基础 中医思维是象思维 。 《素问·五运行大论》 曰 : “天地阴阳者,...

  • 中医燥热体质分型标准和应用建议

    中医燥热体质分型标准和应用建议

    2008年起, 在本地区使用《中医9种基本体质量 表》 和《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 [1] , 分别是平和质、 气虚质、 阳虚质、 阴虚质、 气郁质、 血瘀质、 痰湿质、 湿热质、 特禀质, 开展中医体质辨识和健康调养存在 局限性, 于是加入血虚质和燥热质, 对20 000多例体 检者进行中医体质辨识和健康调养, 普遍满意。 根 据中医体质分型的依据 [2] 和量表构成的格式 [1] , 结合 临床实践、 16 292例体检者中医体质调查统计结果 [3] 和中医异法方宜理论, 阐述中医燥热质分型标准和 量表的运用。...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