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方 第2400页

方 第2400页

  • 湿致病邪气 祛湿法与祛湿方药

    湿致病邪气 祛湿法与祛湿方药

    湿作为一种致病邪气,具有重浊黏腻性趋下、易阻气机易伤阳的特点,是诸多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等赖以生存的内在基础,也是临床许多疾病,尤其是慢性病变过程的常见的原因。因此,祛湿也成为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但关于祛湿,临床上从表述到运用都存在着诸多不规范甚至不正确之处,兹就此加以梳理。 湿之致病与表现形式 湿的来源有外、内之分。外湿为自外而来,多因于气候潮湿,或居处卑湿,或淋雨涉水,或汗出沾衣,在湿气弥漫或浸渍的情况下,侵扰人体而发病。在这一过程中,湿邪致病要有一个前提条件,即存在着机体正气...

  • 泡茶的中药组方

    泡茶的中药组方

    有些中药泡水当茶饮,对人体既有很好的保健作用,又能起到治疗某些疾病的作用。用中药泡茶,最好用沸水,并选择容量较大的茶具,冲泡后需要加盖焖5-10分钟,下面介绍一些常用的可用来泡茶的中药组合,仅供参考。(以下每组药物各取10克,泡水代茶饮即可)。 制首乌+决明子制首乌可补血通便,决明子有化痰降血脂的作用,因此,该组合适用于免疫力低下、高血脂、高血压、动脉硬化、便秘、心血管疾病患者,以及工作紧张、饮食无规律者、记忆力减退、老年痴呆症者。 黑芝麻+胡桃肉黑芝麻有补血调经的作用,胡桃肉可补肾添元气,该组合适用于...

  • 养生健体妙方

    养生健体妙方

    中医学认为,人的舌头与内脏有着 密切的关系,如舌尖属心肺,舌心属脾 胃,舌根属肾,舌两旁属肝胴。因此,经 常运动舌头可加强内脏各部位的功能, 强身健体,延缓衰老。下面为您介绍舌 头运动六招,助您健康长寿: 舌抵上腭。静坐闭目冥心,舌尖轻 舔上腭,凝神静气,调和气息。用舌尖轻 轻抵住上腭,再用舌尖在上硬腭处正反 转圈各36次。当唾液充满全口后分3 次咽下。咽时要汩汩有声,直送下丹田。 久行此法,五脏邪火不炎,气血流畅,百 脉调匀,有益寿之功。 赤龙搅海。用舌尖舔摩内侧齿龈, 从左至右,由上至下,紧贴上下牙龈转 圈...

  • 健身养生的方式 伸懒腰

    健身养生的方式 伸懒腰

      当人感觉很累的时候做做伸懒腰动作,会感觉很舒服。因此,有些人就把伸懒腰想象成是一种健身、养生的方式。伸懒腰对身体到底有什么影响呢?伸懒腰健身这个说法又是不是靠谱呢?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到广东省中医院治未病中心主治医师范宇鹏。   指导专家 广东省中医院治未病中心主治医师 范宇鹏      伸懒腰不能代替全身运动   范宇鹏表示伸懒腰就是把手臂的肘部向上抬高超过胸部的一种运动。伸懒腰时可使人体的胸腔器官对心、肺挤压,利于心脏的充分运动,使更多的氧气能供给各个组织器官。同时,由于上肢、上体的活...

  • 古老中医传统治方 药枕

    古老中医传统治方 药枕

    枕头是我们生命三分之一时间里的伴侣,除了为我们带来舒适的休息,其实为枕头适当“喂点料”,也是可以让我们在睡眠中享受它带来的保健防病作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科副主任、主任中医师林兴栋教授表示,这其实就是中医提到的药枕保健。 药枕是一种古老的中医传统治疗方法之一,借助患者处于睡眠中,充分利用枕头,发挥中药的治疗作用。林兴栋教授解释,药枕中的药物多具有芳香走窜的性质,作用于头部后侧的穴位,再通过经络的传导,对人体有活血通经,调和气血作用。常与药枕接触的部位有双颞侧、枕部、肩部为...

  • 慢性疾病 勿忘膏方

    慢性疾病 勿忘膏方

      慢性疾病在所有疾病中一直占有重要比率,是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健康长寿的重要因素。由于慢性疾病不易痊愈、容易反复发作和加重,因此,不少患者苦不堪言。有的人认为慢性病难治,于是就“破罐子破摔”,坐等复发和加重;有的人是病急乱投医,什么单方验方都吃、都试,这两种思想都显偏颇。   中医对慢性疾病有独特的认识,膏方是中医防治慢性疾病的重要手段。采用膏方治疗,只要辨证准确,用药得当,常可收到显效。由于膏方处方具有个性化和精心调配的特点,加上药材选择道地、熬制工艺科学,加上膏方在熬制过程中反复...

  • 石仰山 完善了百年“石氏伤科”的理法方药体系

    石仰山 完善了百年“石氏伤科”的理法方药体系

    石仰山,男,1931年3月生,江苏无锡人,1955年开业行医,石氏伤科第四代传人,上海市黄浦区中心医院主任医师、名誉院长。上海市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伤科学会主任委员,中国中医药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上海中医药大学首批兼职教授、研究生导师,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名誉委员,上海市名中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他曾担任上海市政协委员,多届黄浦区政协副主席。 •他拓展完善了百年“石氏伤科”的理法方药体系,强调内外并重,气血兼顾。 •他改良石氏发...

  • 手脚冰冷“肢厥”温暖手脚偏方释疑

    手脚冰冷“肢厥”温暖手脚偏方释疑

      天气一冷,有些人就感觉全身发冷,手脚尤其冰冷得受不了,这种情况其实就是中医的“厥症”,发生在手脚的冰冷的就称为“肢厥”。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科主任中医师吴辉教授表示,手脚冰冷和心脏血管有很大的关系,一旦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出现障碍,就会影响血液运行输送,造成手脚冰冷的情形,所以有这个症状的人要注意排除器质性的疾病如冠心病、心衰等。   但是很多人没有这方面的疾病也会很容易在寒冬出现手脚冰冷,像一些比较瘦弱的老人,特别是女性更容易出现这些症状。吴辉教...

  • 膏方进补一人一方

    膏方进补一人一方

    服用膏方是冬令进补最常见的方式。膏方亦称膏滋药,是将单味或多味的中药经特殊加工制作成膏状的中药制剂,是中医常用八种剂型之一。 膏方是以中医辨证论治为基础,根据患者的体质、疾病性质、气候等因素综合分析组方而成,充分体现疗疾与养生相结合,既能治病,又能补虚,做到“一人一方一熬制”,以满足不同人群冬季进补、治病养生的需求,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适用膏方进补的人群主要有:⑴身体机能逐渐衰退的老年人;⑵患有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慢性胃炎、贫血、慢性肾炎等疾病,且病情已经相对稳定,用以增强体质、...

  • 中华传统保健医疗 膏方进补

    中华传统保健医疗 膏方进补

      膏方进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保健医疗方法,是属中医药学中的“补法”范畴,其历史源远流长。早在《黄帝内经》就有“精气夺则虚”,“虚则补之”的论述,指出人体最本质的“精气”消耗后,需要扶正补虚。由于人体之虚各有不同,有阴阳、脏腑、气血之失调而产生了各种虚证,如阴虚、阳虚、气虚、血虚、心阳虚、心阴虚、肾阴虚、肾阳虚等等,进补的方法变化万千,因此中医的进补需要有经验的医生辨证施“补”。重视中医进补的研...

  • 孙光荣:希望有人的地方就有中医

    孙光荣:希望有人的地方就有中医

    我有一个中医梦,希望有人的地方就有中医。中医药学植根于人民大众之中,生生不息,但凡有人之处就需医药,有医药必然要有中医。 希望中医梦融入中国梦,中医药的发展能“上通下达”。如今,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多方给予支持,如推进立法,列为国家战略等,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此谓之“上通”;中医药真正进入家庭,防病治病,深入百姓日常生活,让人人都掌握养生防病知识,了解中医,靠自身的中医健康素养提高身体素质,以致少生病、不生病、不得大病,此谓之“下达&...

  • 膏方不忌萝卜

    膏方不忌萝卜

      许多膏方会用到补品,其中人参的使用率是很高的。大补元气用野山参、移山参,通常补益用园参。气虚兼有阴津不足,神疲气短、易汗出、口干舌燥的用生晒参;气虚兼阳弱,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肢冷畏寒的用红参;阴虚出现烦热盗汗、口干咽燥、舌红少苔的用西洋参。所以,在许多补虚膏方中,都会用到人参。   随之而来的是一个普遍关心的话题:吃人参了,能不能吃萝卜?在一家医疗网站中,医生回答网友提问,有这样一段对话:问:吃人参能吃萝卜叶吗?答:不能哦。萝卜和人参同时吃,不会产生副作用,但人参吃了之后是起不到补益的效果。又问:吃人...

  • 驱寒养生第一方

    驱寒养生第一方

      日前,浙江省东阳市妇女儿童医院参加无偿献血的工作人员及爱心市民,献完血后都喝上了国医馆奉送的当归生姜羊肉汤,无疑为当天开展的“严冬暖流爱心日”活动平添了人文暖意。随着数九寒天及腊八节到来,人们也利用这一节气食疗,而当归生姜羊肉汤、腊八粥等食疗方更广受欢迎。1月19日腊八节早晨,该院国医馆还将联合市义工协会,为过往市民免费奉送当归生姜羊肉汤和腊八粥,并现场指导市民养生食疗,以倡导传统中医药文化和市民互动融合。   驱寒养生第一方:   当归生姜羊肉汤   随着天气逐渐变冷,...

  • 服膏方并非百无禁忌

    服膏方并非百无禁忌

    中医养生注重“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冬宜藏精。进入冬季,人体消化功能增强,食欲旺盛,摄入营养更容易吸收蕴藏,为来年机体生理活动积蓄必要的能量及营养基础。正是基于这一理论,选择冬令进补成为了时下顺应自然的一种流行养生方法,而膏方是冬季进补的最佳选择。 西安市中医医院未病体检科主任张若平表示,冬季补养既可及时补充人体气血津液,抵御严寒侵袭,又可使来年少生病或不生病,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正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来说更有必要。但张主任提醒,在使用膏方时,为了保证安全与疗效,必须重视禁忌...

  • 中医从仲景方讨论细辛的运用

    中医从仲景方讨论细辛的运用

      中医理论认为,细辛主祛风,散寒,行水,开窍。治风冷头痛,鼻渊,齿痛,痰饮咳逆,风湿痹痛。细辛辛香透窜、解表通窍温脉之力皆强;其用途较多,但有“用不过钱”或“用不过五分”之说。笔者认为,丸散剂可遵此说,汤剂则不尽然。在此从仲景方讨论细辛的运用。   临证运用   发散风寒:细辛辛温,能发散风寒,尤善散少阴经之风寒。伤寒少阴病,脉沉发热,仲景有麻黄附子细辛汤。方中附子温阳,细辛配麻黄入里使风寒外达而散。   温经祛寒:细辛辛温,能达经脉,与桂枝配伍,温...

  • 回春保健操 一套养“心”方法

    回春保健操 一套养“心”方法

    家在安徽蚌埠的姐姐,通过自编的“回春保健操”,多年坚持锻炼,体重竟然减了十几斤,身材苗条,精神抖擞,令我惊叹不已。所谓“回春保健操”就是合着音乐拍手掌、拍大小腿、拍肚皮、拍臀部。 我总结了姐姐的保健操,再增加“用左右手指轻拍头顶、用左右手交叉拍击双肩、用左右手合掌拍击颈椎、用左右手空心掌击拍腰部、用左右手分别轻拍膝盖”动作,同时规定自己每天饭后半小时闭目静养,倾听美妙动人的轻音乐。数年下来,果真尝到了甜头:身体比以前好多了。 音...

  • 最初的“好方”固执使用 成了“坏方”

    最初的“好方”固执使用 成了“坏方”

    不明方理而取效,便容易“执方”。初用本是对证好方,但是随着时间和人体的变化,最初的“好方”已经不再适合,继续固执使用,便成了“坏方”。 方是死的(有明确的规范),但用方之理却是圆融的。执方的错误,错不在方,在用方之人,在于对用方之理的漠视。以下举两个例子来说明不当守方时的危害。 一个例子出现在《王绵之方剂学讲稿》讲四逆散时: 1961年,在带我校第二期西学中班教学门诊时,有一个慢性肝炎病人陈某某,56岁。这次来不是看肝炎,而是精神抑...

  • 对“方证对应”进行了再次思考

    对“方证对应”进行了再次思考

      笔者读贾春华《张仲景方证理论体系研究》一书,书中说:“方证体系以研究‘已有病症已有对应的有效方剂’为优势,对新出现的病证尚未有有效处方者,或显得力不从心。”(见该书72页)此话促使笔者对“方证对应”进行了再次思考。   什么是“已有病证”呢?从该书文意,我们可以理解为已经有成熟治疗方案的疾病,原文的描述为“已有对应的有效方剂”。这是些什么病症呢?是一些认识比较清楚、变化比较少、研究阐述...

  • 二次改造 中医药优秀配方

    二次改造 中医药优秀配方

      在对化学药、生物药进行多轮降价后,降价的目标这次终于转向中成药。   据媒体报道,酝酿多时的“国家医保目录内中成药品种”调价方案即将水落石出。此次调价与2012年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实施不无关系。该目录大幅增加了中成药的种类,这无疑有助于改变长期以来中成药在大型综合性医疗机构临床使用比例较低的现状。   从理论上说,中成药作为基本药物在医院的使用比例上升,相应地也会带动药店的中成药销量增加。可现实却是,药店对中药,乃至中成药的销售热情并未随之上涨,这又是为什么呢?  ...

  • 五脏六腑 顺性治病 组方用药

    五脏六腑 顺性治病 组方用药

      五脏六腑 秉性各异   受文化背景及认知方法的影响,中医所说的脏腑,不仅是解剖学上的概念,更是一个生理病理的综合概念。   在这样一个认知体系中,人体被看成一个小宇宙,脏腑被看成一个小社会,因而中医理论中的脏腑不仅各有其职(“岗位职责”),而且还具有“三性”:   一是自然属性:基于“天人相应”理论,中医学认为人体脏腑与自然界有着内在的关联,如肝属木,应春、应风;脾属土,应长夏、应湿等。二是社会属性:如心为君主之官,肝为将军...

  • 古代医家在方剂命名时用心匪浅

    古代医家在方剂命名时用心匪浅

    张仲景“八味肾气丸”与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两方的方名均值得医者思考。前者方中有桂枝、附子,本为温阳之品,却名“肾气”;而后者方中君药黄芪为益气之属,却名为“补阳”,若将两方方名中“气、阳”互换,似乎才药名相对。然古代医家在方剂命名时用心匪浅,岂能有误! 其实,仔细研究两方“温阳药”和“益气药”的用量,就能明白两方命名的含义。 肾气丸在...

  • 不同体质特征的日常养生方法

    不同体质特征的日常养生方法

    【原文】体质养生:根据不同体质的特征制定适合自己的日常养生方法,常见的体质类型有平和型、阳虚型、阴虚型、气虚型、痰湿型、湿热型、血瘀型、气郁型、特禀型九种。 三、阴虚型:体形偏瘦,以口燥咽干、手足心热等虚热表现为特征,伴鼻微干、喜冷饮、大便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等症。此种体质者往往性情急躁,性格外向活泼,易患虚劳、失精、不寐等病症,耐冬不耐夏,易感暑、热、燥邪,感邪后易从热化。 阴虚体质者多分布在多风、干燥、紫外线较强的西部地区,也多见于年轻人,可能与他们喜欢吃煎、炸、烧烤等食物,或嗜烟酒以及生活压...

  • 顾植山推荐了以下运气方供临床参考

    顾植山推荐了以下运气方供临床参考

    2015乙未年,中运为岁金不及,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气化运行后天。“阴专其政,阳气退辟”,总的气候偏于湿寒。司天土生中运金是“顺化”,中运金又生在泉水,三气相得,属平气年,“其化顺,邪气乃微”。上半年寒热的变化会比较多,冬季会较冷,“寒冬”的可能性大。 从气象、物象、脉象、症象综合分析,今年大寒以来,大部分地区司天湿土和一之气的厥阴风木都按时交运。南方部分地区年初气温持续偏高,乃2014年甲午终...

  • 长寿期颐饼 其制作方法

    长寿期颐饼 其制作方法

    期颐,指年龄在百岁及以上的老人。汉《礼记·曲记篇》载:“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八十曰耄,九十曰耋,百年曰期颐。”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期颐之年”。临床研究表明,常食期颐饼,有望寿至期颐年。 期颐饼,出自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其制作方法是: 芡实180克,鸡内金90克,白面粉250克,白糖适量。将芡实、内金分别研末,而后将内金加开水浸泡4小时后,加入芡实、面粉、白糖拌匀...

  • 化脓灸疗法 制作操作方法与灸后调护详解

    化脓灸疗法 制作操作方法与灸后调护详解

    化脓灸疗法虽然操作方法简单,但其疗效与施灸材料选择与制作、施灸季节、顺序与体位、灸前准备、操作方法与灸后调护等关系密切,因此医师必须善于掌握和应用这些要领。 施灸材料选择与制作 化脓灸疗法所用材料为金色艾绒,也称金丝艾绒。艾绒是由艾叶制成的,古今均以艾叶为主,如《孟子·离娄》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一说。 艾叶选择 艾叶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自然生长于山野之地,我国各地均有生长,以蕲州产者为佳,故又称蕲艾。其性味苦、...

  • 方组相同而方异 同出一物而功异

    方组相同而方异 同出一物而功异

      方组相同而方异   在中医方剂中,还有这样一种情况:二个或三个功能主治不相同的方剂,其方药组成的药物却完全是一样。为什么方组相同而方异呢?这主要是方剂中药物用量加减变化的结果。如四逆汤与通脉四逆汤,均是由附子、干姜、炙甘草三味药物组成,由于药物用量大小的不同,而致两方功用不同。四逆汤用量是:附子9克,干姜9克,炙甘草12克,功效能回阳救逆,主治少阴阳衰证。若将方中干姜用量增大一倍,则变成了通脉四逆汤。回阳救逆之力更大,并能通脉,而且扩大了治疗范围,可用治少阴病阴盛格阳证。   桂枝汤与小建中汤:除小...

  • 夏天总是大汗淋漓 中医调理方法

    夏天总是大汗淋漓 中医调理方法

      指导专家   邓聪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南沙医院中医科中医师,中西医结合医学硕士   记者蔡卫杨通讯员陈瑶璇   番禺读者朱阿姨:我今年68岁了,身体一向很健康,但就是有一个毛病,很爱出汗,一到夏天更容易大汗淋漓。家人叫我去医院检查,但也没有检查出什么毛病,请问有无其他的调理方法?   答:一般来说,夏季炎热,出汗多一点是正常的,如果是由于气温高,或者在运动时出汗,是属于正常的。夏季暑邪当令,机体出汗多,“汗为心液”,容易耗损人体心阴,导致耗气伤津,出现身体倦怠...

  • 中西医理 通过理法方药四个程序治疗

    中西医理 通过理法方药四个程序治疗

    现在西医大夫开中药的现象非常普遍,但大多不对证。 这样做不仅对患者的疾病治疗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反而还可能使病情加重。由于大部分西医大夫像开西药一样照着说明书开中药,而又没有经过专业的中医学习,并不能辨证论治,因此西医大夫开中药的做法值得商榷。 中西医理论可以说是“风马牛不相及”的,所以中成药的说明书与西药的说明书的使用方法有很大的区别。然而,许多没有系统学过中医,或者只是学了一些中医皮毛的西医大夫,却在大量使用中成药,甚至乱开中药处方。我了解到一个西医大夫,不懂中医,为了...

  • 春三月养生保健 运用经方治病防病

    春三月养生保健 运用经方治病防病

    人之春三月,怎样运用经方养生保健及治病防病,又怎样运用经方使身体顺应自然及适应自然变化,本文结合《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论略作探讨于次。 春三月,始于二十四节气自立春开始的三个月,为一年之始;春三月应以阳气生升,生机盎然为主,阳气生升,和谐自如,人则健康无病;若阳气生升不及,可用桂枝甘草汤助阳气生升,焕发阳气以生机勃勃,以防寒从内生。 此谓发陈,这是人体阳气生发与发泄的最佳季节,一是可将体内阳气生发舒展,以温煦机体固护内外;若阳气舒展不及,可用枳术汤助阳气生发舒展。二是...

  • 清代宫廷医 独特之方药

    清代宫廷医 独特之方药

      清代宫廷医案对御医的治疗经验进行了完备的记录,高度体现了清代宫廷医学的水平。其中对于危急重症的治疗,亦值得我们学习。   治厥证强调益气健脾   中医学认为,厥证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以气机逆乱,升降失调,气血阴阳不相接续为基本病机;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或伴有四肢逆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急性病症。   乾隆四十九年九月初二日,张肇基、李德宣请得禄贵人脉息细涩,系气虚痰厥之症,以致昏迷不省人事,服苏和丸神识渐清,惟气弱身软,时或迷晕,痰热犹盛,议用育神化痰汤调理。   茯神三钱,远志一钱五分,...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