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方 第2399页

方 第2399页

  • 治周身汗出不止 固表敛汗方

    治周身汗出不止 固表敛汗方

    很多学西医的人不相信中医,呵呵,这个病案的患者,就是学西医的,一位60岁的退休女主任医师。 患者初诊时是5月,天气渐热,诉近2个月来,一直周身汗出不止,畏冷,以背部最甚,怕风,关节冷痛,心悸气短。视其舌质淡红,质胖,边有齿痕,脉沉细。根据症状,断为肾阳虚,卫表不固,治以温阳益气、固表敛汗,用方如下: 制附片(先煎)、桂枝、麻黄根各10克,黄芪30g,鹿角霜(先煎)、煅龙骨(先煎)、煅牡蛎(先煎)各30克,干姜、防风各6克,白术、浮小麦各15克,炙甘草10克。共5剂。方中四逆汤(附片、干姜、炙甘草)加鹿角...

  • 膏方辨证体系 组方原则

    膏方辨证体系 组方原则

      膏方辨证体系(三辨)   一辨体质:体质的确定是有效并且安全用药的基础,也是膏滋方处方用药的重要参照体系,因膏方服用的周期长,如果不针对体质用药,常常会出现副作用。   辨体质的方法:赵进喜教授六经体质分类法,黄煌教授辨体法,王琦教授九种体质分类法等。我最常用的是六经辨证法:按三阴三阳分类体质分型有太阳体质、阳明体质、少阳体质、太阴体质、少阴体质、厥阴体质。参考王琦教授九种体质分类法。   二辨病:主要指西医学微观诊断的疾病。“病”是有一组具有临床特征的症状构成,病各自有...

  • 中医药界的国宝级人物的名方

    中医药界的国宝级人物的名方

    在中医药领域里,称得上“名医”的大有人在,但究竟什么人才能算“国医大师”呢?首先,他们的医术要非常高超,有其独到之处;其次,他们的临床经验要非常丰富,至少从医55年以上。能符合这些条件的,在目前中国已是凤毛麟角,如果从他们中再精挑细选,可就称得上中医药界的“国宝”级人物了。 他们不仅医术高明,也擅长养生。今天就让我们看看首批国医大师们的日常养生,这些看似不经意的生活方式,却蕴含着很多智慧的养生道理,希望这些养生的方法,能对读者有帮助。...

  • 膏方开方与制膏注意事项

    膏方开方与制膏注意事项

      膏方的基本要点   1.膏方中的中药以饮片为主体,还包括细贵药、胶、糖、辅料等组成。2.尽量多选用易出膏的药物,如黄精、玉竹、怀山药、山萸肉、桑椹子、薏仁米等,尽量不用草药、矿物化石贝壳类药物,以利于膏滋的形成。3.药味一般相当于汤剂的2~3倍左右,处方总量为常用每日量的15剂左右。4.生晒参、西洋参等每日用量3~5克,不超过10克;野山参每日不超过0.5克,蛤蚧粉每日不超过2克,河车粉每日不超过2克,西红花每日不超过0.5克,冬虫夏草每日不超过1克,珍珠粉每日不超过1克。5.收膏用胶一料总量300克左...

  • 中医传统剂型 膏方 你了解吗?

    中医传统剂型 膏方 你了解吗?

    膏方作为中医传统剂型,是中医治疗 中具有鲜明特色的组 成部分,是中医“冶未 病”的重要内涵,突出 体现了《黄帝内经》 “正气存内,邪不可 干”的预防思想。它既 可用于体虚之人,也 可依据辨证论治原则 遣方择药、制方疗疾。 它“补中寓治,治中寓 补”,具有治疗保健、 强身健体、整体调理、 预防疾病的作用,故 民间有“冬令进补,春 天打虎”之说。 膏方的历史由来 已久,早在战国秦汉 时期即有关于膏剂的 制作和临床运用的论...

  • 防风御寒 药膳和按摩“处方”

    防风御寒 药膳和按摩“处方”

    古有“大寒大寒,防风御寒,早喝人参、黄芪酒,晚服杞菊地黄丸”之说。这是古人在生活中智慧的总结,现在大寒应该怎样调养,我们来听听江苏省南京市中医院金陵名医馆的张钟爱主任中医师和针灸科陆瑾主任中医师为我们分别开出的药膳和按摩“处方”。 饮食进补巧应对 大寒的饮食应遵守保阴潜阳的饮食原则。饮食宜减咸增苦以养心气,使肾气坚固,忌食粘硬、生冷食物,宜热食,以护脾胃阳气,食物的味道可适当浓一些,要有一定量的脂类,保持热量。此外,还应多食用黄绿色蔬菜...

  • 一罐商家自制的膏方

    一罐商家自制的膏方

    “宁要一料膏方,不要金玉车装”。随着养生理念的不断深入,进补膏方成为人们热捧的一种养生保健时尚。记者近日走访发现,网络、超市膏方市场一片火热。对此,专家提醒,膏方进补因人而异,切不可千人一方盲目进补。 市售膏方,五花八门 连日来,记者走访哈尔滨市多家超市、药店发现,膏方品种多样多样,价格在百元、千元不等。商家告诉记者,所售膏方可以治疗失眠、心衰、支气管炎等多种疾病,且老少皆宜。 在淘宝网上搜索“膏方”,共有4691种在出售...

  • 冬季进补 你吃膏方了吗?

    冬季进补 你吃膏方了吗?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根据中医理论,冬季是一年四季中进补的最好季节,而冬令进补,更以膏方为最佳。让桂林市中医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廖进给我们讲讲,究竟是怎样用膏方治未病的吧!      好医生善治未病   到底什么是治未病?该中心又是通过哪些方法来达到治未病的效果的呢?   廖进表示,很多人总感觉身体不舒服,去体检又查不出来原因。“这其实就是一种亚健康的状态。”廖进说,“亚健康介于健康和生病之间,身体会有种种不适,但还未达到生病的...

  • 疲劳综合征的辨证分型选方

    疲劳综合征的辨证分型选方

    疲劳综合征是亚健康状态的一种特殊表现,以持续或反复发作的严重疲劳为主要特征,常伴有记忆力减退、四肢倦怠、头晕失眠、思维不集中、头痛、咽喉痛、关节痛及抑郁等多种症状。临床根据辨证分型,选方如下。 1.湿热阻滞型症见疲乏无力、头晕头胀、胸脘痞满、烦热、心神不宁、郁闷悲伤、厌世,舌苔黄腻、脉滑。治以清热化痰、健脾除湿、醒脑调神。方用导痰汤和小陷胸汤加减:党参、茯苓、石菖蒲、远志各18克,苍术、瓜蒌、胆南星各 12克,黄连、半夏、橘红、木香各9 克。水煎分2次服,每曰1剂。 2.脾虚湿阻型症见疲乏、不思饮食、四肢困倦、...

  • 膏方既可进补 又可治病

    膏方既可进补 又可治病

    燕泥 采访专家 徐流 陕西省中医药研究会养生分会主任委员 “秋冬进补,春天打虎”。眼下是寒露了,正是进补的好时节。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过去被视为达官贵人的高级滋补品——膏方,也已渐渐走入寻常百姓家,成为进补之首选。 膏方到底适合哪些人?怎样进补更科学?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专访了陕西省中医药研究会养生分会主任委员徐流副主任医师。 膏方既可进补 又可治病 在多数人眼里,膏方只为进补所用。其实不然,徐主委指出,膏方既可进补,又能治病。 赶走亚健康 工...

  • 冬服膏方须因人而异

    冬服膏方须因人而异

      2000张膏方三成亚健康人   一入冬,家住浙江省湖城闻波社区的徐小姐老早就预约了湖州市中医院膏方门诊中心专家门诊。30岁的徐小姐因多年高强度工作最近总生出一种“力不从心”之感。去年开始,她去市中医院找医生开了膏方。没想到效果明显,不适感有所好转,睡眠也安稳了很多。就吃了一冬天。今年她就成了膏方的“回头客”。   去年,湖州市中医院一共开了2000余张膏方,比前年约多500多张。其中三成都是亚健康人群,大半是“回头客”。按照中医...

  • 孙思邈其在养生学方面的贡献

    孙思邈其在养生学方面的贡献

    唐代医家孙思邈精通道、佛之学,广集医、道、儒、佛诸家养生之说,结合自己多年丰富的实践经验,著成养生专论。不仅在《千金要方》中有大量养生论述,还著有《摄养枕中方》,内容丰富,功法众多,在我国养生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其在养生学方面的贡献,大致有五个方面: 第一,继承和发展了《黄帝内经》“治未病”的思想。进而以此为养生原则,提出了“养性”之说,在《千金要方养性序》中反复强调“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ldquo...

  • 冬天健康 归功服用膏方

    冬天健康 归功服用膏方

      有个老领导,今年82岁,血压不高,身体健朗。他告诉我,从1962年开始,每年冬天都吃膏方。红参250克,阿胶500克,龟板胶500克,是他必用的三味补药,再配上几剂中药,自己动手熬膏,吃上一个冬天。他将健康的身体归功于服用膏方。   江浙地区许多家庭都有熬制膏方服食的习惯。近年来,随着膏方受追捧,体验膏方的人愈来愈多。看过中医后,你可以把中药带回家,在家中自己动手熬制。   熬制时,找一个大砂锅,放入中药,加足量清水(煎煮时约高出药面10厘米左右)浸泡一天。然后先用旺火煮沸,再改用小火煎煮2小时,倒...

  • 膏方禁忌 服用方法与用量

    膏方禁忌 服用方法与用量

    服用时间 整个冬季究竟以何时服用膏方为最好呢?一般来说从冬至日起大约50天左右的时间,也就是冬至以后的“头九”到“六九”(冬至后第一个九天为头九,第十天至第十八天为二九,以此类推),或服至立春前结束。如果准备一冬服二料膏方,服用时间可以适当提前。服用膏方药时还需要配合饮食调理,劳逸适宜,运动保健等,这样才能使膏方药的作用发挥至最佳。 服用方法与用量 每日清晨空腹服一汤匙,或早晚空腹各服一汤匙,均用白开水冲入,和匀服用。如方...

  • 睡觉四肢冰冷 应对方

    睡觉四肢冰冷 应对方

    有些人一到冬天,夜里睡觉时老是四肢举动冰冷,怎么也睡不着,去病院搜检却统统正常。这种征象称为怕冷症,患者除了平常增强体育熬炼、留意保暖、在饮食上多吃些热性食物外,还可采取下列步伐来应答。 a.中药疗法可选干姜、肉桂、熟附子、仙灵脾、鹿茸等温脾、补肾、壮阳药物构成的丹方服用(尤为得当于年老体弱的阳虚怕冷者)。日常平凡畏寒易感冒者,可用人参、黄芪、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白术、炙甘草、防风、干姜等(有益气助阳、加强免疫功效之效)。 b.中医食疗(1)用潞党参适量煎煮取汁,插足蜂蜜熬成膏,每次取10克,早上配一枚核桃...

  • 中医膏方 讲究辨证论治

    中医膏方 讲究辨证论治

      那年膏方节,我在胡庆余堂名医馆坐诊,来自桐庐县的姚先生拎着两支价格在4000元以上的山参,要求开膏方。他说,一支给自己,一支给母亲,做到膏方里去补补。   姚先生是慢性胃炎患者,我曾用中药治疗半年,病情稳定,数月未再发病。望、闻、问、切后,我给他开了一个膏方,让人参在膏方中发挥补气健脾的主导作用。另一个给老人服用的膏方,我告诉他必须看到人、对全身情况有确切的了解后才能处方,否则难能做到对症下药,大补元气的人参会变成伤害身体的毒草。姚先生点头称是,满意地走了。   膏方可以是补方,但补药的选用有讲究。...

  • 早、中、晚不同的保健方法

    早、中、晚不同的保健方法

      养生保健,不能一把抓。也就是说,懂得在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才会事半功倍。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杨力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寒冷的冬季,老人每天都可根据早、中、晚不同时段,采取不同的保健方法。   早搓手。早晨起床后,人体各器官经过一晚上的休息,将开始新一天的工作。随着人体活动的增加,心率会加快,因此早晨要注意调养心肺。可采取搓手心、揉按手指等方式,通过刺激手心的劳宫穴,让心脏兴奋,并增强呼吸系统的功能,起到保健作用。搓手心时,将两掌合并,来回对搓,尽可能地摩擦手心。此外,早晨,将两双手的手指相互对揉按摩,也能起到...

  • 冬季进补选最适合自己的方法

    冬季进补选最适合自己的方法

    本报记者 杜燕 采访专家 西安市第五医院主任医师 职利琴 说起进补,人们脑海里就会立刻出现“人参”、“鹿茸”、“阿胶”等这些名贵中药材的名称,其实,进补药材或食材的选择并不是“越贵越补”。西安市第五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职利琴提醒市民,进补方法的选用,不仅要根据自身的生理、年龄特点,还要尽可能的结合自身的条件以及从事的职业特点等,如果能兼顾到这些,才是最适合自己的进补方法。 胖瘦不同 进补各异 拿人的体重来...

  • 药材泡酒 根据中医药方配置

    药材泡酒 根据中医药方配置

    很多人用毒蛇、野黄蜂、蝎子等毒物泡酒,其实,这是不科学的。外用药酒也许可以使用蛇虫鼠蚁等动物性药材,但内服还是建议尽量选用常见的植物性药材,因为动物身上的寄生虫未必就能被酒精杀死,同时这些昆虫和动物也可能携带病毒、细菌等,不太安全。如果要选用多种药材泡酒,一定要根据中医开具的药方配置,不要随意乱泡。 一般来说,泡药酒并非药材越多越好,药材与酒的比例通常为1:10~20:1。质地较松散的药材吸水性强可以多加些酒,如枸杞子可加20倍酒浸泡;质地坚实的药材吸水性差,可以少加些酒,如人参可加10~15倍酒浸泡。当药...

  • 养生方式:自在、自律、自为

    养生方式:自在、自律、自为

    已逾耄耋之年的刘敏如,依旧体态优雅,精力旺盛地出诊、参加学术研讨。作为第二届国医大师中唯一的女性,她一直备受关注。当被问及何以能保持这么旺盛的精力,刘敏如笑笑说:“我的养生方式说来也简单,总结起来就六个字:自在、自律、自为。” 自在生活随性 “任性”、“不拘束”是刘敏如常对自己的形容。“我这个人经常是有话想说就说。有时候在一旁的朋友、同学都会善意地悄悄提醒我说话‘太直接了’。”作...

  • 王氏妇科临床注意服药方法

    王氏妇科临床注意服药方法

    中医很重视药物的煎法和服法,王氏妇科也然。家父常云:医者临床,四诊合参,八纲辨证,理法方药,何其难也。虽处方立法尽善尽美,药精力专,然如果煎药不得法,也往往前功尽弃。 王氏妇科临床用药多为汤剂,然从中药饮片到汤剂的过程,全在煎煮。古代医家早已指出:“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与不效,全在乎此”。所以家父经常强调病人的煎药方法,告诫方药虽中病,而煎法失度,其药也无效。煎药首先需要掌握的是:煎药的方法与煎熬时间。认为芳香之药,如白蔻、砂仁、香白芷等品,不宜多煎,久则使药性发挥,...

  • 三种方法强体质固正气

    三种方法强体质固正气

      连日来,北方地区特别是黑龙江省各地频繁出现零下二三十度的低温,而广东、海南最高气温仍在零上二三十度左右,南北温差高达50℃以上。日前,年近六旬的钱先生携全家从三亚旅游归来,因骤然间不适应哈尔滨酷寒天气,感觉头晕、恶心、乏力,直接由机场被送到医院,值班医生确诊为高血压突发心脏病。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康复二科主任滕秀英说,反季节旅游并非人人都适宜,短时间内辗转于气候差异过大的环境中,钱先生这样的“温差病”并不少见。常在旅途或旅行归来后发生,表现为呼吸道、胃肠道病症如感冒...

  • 伏邪之病病势顽固 处方予升降散加减

    伏邪之病病势顽固 处方予升降散加减

    伏邪之病,病势顽固,常因外邪诱发或加重,即外邪引动内伏之邪而发病,病情缠绵难愈,治疗棘手,尤以哮喘、风心病、慢性肾病等最为常见。 仝小林常告诫说:病越到后期,治疗时越容易忘记病根。哮喘但知平喘,心衰只晓强心,肾衰专顾补肾,全然不记伏邪之事。要知道伏邪在慢病,有一分伏邪,便有一分坏病。稳定期不坚壁清野,加重期不力克新感,则客邪不断,藏伏益深,病必渐重。治之,唯透邪扶正。此为治疗之最要紧事。 伏邪常因新感外邪而加重,仝师在临床中非常推崇升降散来透邪外出。升降散是一张治疗温病的名方,由僵蚕、蝉蜕、姜黄、大黄、米酒...

  • 辨明体质 科学进补 膏方虽好 辨体施调

    辨明体质 科学进补 膏方虽好 辨体施调

    隆冬时节,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在这段时间里,各种心脑血管疾病易发生或复发。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尹艳教授指出,人们在注意冬季养生保健的同时,若能自动自觉地避开传统误区,不仅能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还能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辨明体质,科学进补 尹艳指出,冬季气温较低,五脏六腑既需要吸收充足的养分抵御风寒,又要储备好能量迎接春天的生发之气。因此,此时补气养血、濡养脏腑是养生的关键所在。“补养脾肾,藏阴益精”是冬季调补的重要原则。所以有&ld...

  • 膏方处方医案

    膏方处方医案

      膏方的组方用药,需要根据服用者个人的情况、疾病的性质,以及四时气候等各方面因素。欲进补的,或补阳,或补气,或补阴,或补血,还有气血双补,阴阳兼顾的;祛病的,针对寒、热、痰湿、瘀血之病邪属性,治法上有温散、清热、祛湿化痰、活血祛瘀之侧重,或祛痰湿,或疏气滞,或行血瘀,或消食滞。个体化的膏方处方,能应对治疗各种病证的需要。   以下医案选自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秦伯未膏方医案》。   程门雪膏方治疗内风头痛案:脉右小左弦大,尺弱寸关弦,头晕,俯后更甚,用脑过度,遂见后脑痛,右手振颤,右臂酸软无力,眼...

  • 慢性病患者采用边补边治的方法

    慢性病患者采用边补边治的方法

    慢性病患者:冬季可以对慢性病患者采用边补边治的方法,以促进疾病的治疗和康复; 亚健康者:现代社会中青年人的工作、生活压力和劳动强度都很大(主要为精神紧张、脑力透支),同时不良的生活习惯也可造成人体各项正常生理功能大幅度地变化,使机体处于亚健康状态,这就非常需要适时进行整体调理; 老年人:老人的各项生理功能都趋向衰退,冬令进补,能增强体质和延缓衰老; 女性人群:女性常出现气血亏虚,元气不足,易致女性衰老,冬季通过对脾胃的调养,全身的营养不断得到补充,人的抗衰老能力增强,脸...

  • 治外科病也能用膏方

    治外科病也能用膏方

      膏方一般在内科病症应用最为多见。其实,中医外科某些疾病的虚证或稳定期,膏方治疗同样有效。在前不久召开的2012全国第四次中医膏方交流大会上,与会专家指出,膏方同样适用于外科手术后,肿瘤放、化疗等期,以及一些常见外科顽症,如周围血管病、慢性淋巴结炎、淋巴结核,甲状腺囊肿等。   中医认为,外科病症“其本在内,其标在外”,疮疡虽发于皮肉局部,而与全身气血密切相关,故无论痈疽、疮疥等感染性疾病,瘿瘤、瘰疬等甲状腺疾病、颈部淋巴肿,都与脏腑、气血、经络、阴阳病变有关,可以应用膏方合理辨治...

  • 胖人瘦人体型冬季养生方法

    胖人瘦人体型冬季养生方法

      中医专家指出,体型不同,冬季养生方法有所不同。胖人相对来说阳气偏虚,瘦人相对来说阴虚火旺。这两种体型冬季养生有区别:胖人应补气,瘦人应补血。下面一起来看看原因。      胖人要补气:拍手   拍手最好在清晨进行。这是因为手是阳气大本营,早上旭日东升,天地间阳气开始升腾,这时拍手可以振动阳气,促进阳气升发,疏通全身气机。   拍手方法:十指分开,手掌对手掌,手指对手指,均匀拍击,切记拇指与其他四指分开,以免拍手过度造成淤血。开始可以轻拍,以后逐渐加重。以自己双手能承受为度,但不能太轻,否则起...

  • 养生10妙方 人老性不老

    养生10妙方 人老性不老

    生活中,很多男性年龄相同,性生活质量却差别很大:有的人到了70岁性能力依然很好,有的人40多岁就“不行了”。究其原因,“性龄”不同是一个重要因素。 男性一般在20—22岁左右身体发育成熟,生理机能逐渐达到顶峰,此后开始慢慢走下坡路。男性性衰老一般在50岁左右。此时男性雄性激素下降明显,身体会出现许多不适,如注意力不集中、心情不好、头发越来越稀、体力下降等;性方面也会发生改变,如性欲减退、性反应迟缓、勃起能力下降、生殖器萎缩、精液量有所减少等。...

  • 中药和西药从思维方式极不相同

    中药和西药从思维方式极不相同

    “中医将亡于中药”这一说法既凸显中药与中医的不可分割,也反映当前中药方面出现种种问题,威胁到传统中医的生存,甚至影响到中医药在国际医药领域的地位和形象。而这些问题的产生多数与我国对中药的管理思路以及体制机制存在着直接的因果关系。 一、中药和西药是不同医药体系的产物,“中药西治”、“中药‘现代化’”的错误认识和管理方法导致“中药不中”,我国很有可能失去中药优势、话语权和主导权。 中...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