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用量

用量

  • 辨证治慢性乙肝 方剂用法用量

    辨证治慢性乙肝 方剂用法用量

    慢性乙型肝炎是由于乙 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肝细胞 变性、坏死、肝脏组织纤维 化,肝功能损害的一种消化 系统慢性传染病。慢性乙型 肝炎患者目前最常见的是抗 病毒治疗,但效果并不明显, 中医辨证治疗效果满意。 1.肝郁脾虚证治法: 疏肝解郁、健脾和中。方药: 逍遥散和四君子汤加减(柴 胡10克,枳壳10克,白术 20克,佛手10克,生麦芽 20克,神曲15克,白芍15 克,茯苓20克,党参15克, 黄芪15克,郁金10克,甘 草6克)。 2.肝胆湿热证治法:清 热利湿、解毒。方药:茵陈蒿 汤加减(陈茵10克,赤芍10...

  • 酒精性脂肪肝 中医方剂用法用量

    酒精性脂肪肝 中医方剂用法用量

    酒精性脂肪肝又称酒精性 肝内脂肪变性,是大量饮酒加嗜 食高脂肪和高糖食物引起的以 弥漫性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为 病理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即脂肪 (主要为甘油三酯)在肝内蓄积 过多所导致的病症。酒精性脂肪 肝属中医“胁痛”、“肥气”、“积 聚”、“痞满”、“痰浊”、“症瘕”等 范畴。目前西医尚无有治疗酒精 性脂肪肝的特效药物,只能用一 些诸如联苯双酯、熊去氧胆酸等 并非常规用药辅...

  • 治慢性胃病应把握好砂仁用量

    治慢性胃病应把握好砂仁用量

    慢性胃病,主要包括萎缩性胃炎、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胃溃疡等。患者或表现为不欲饮食、胃脘胀满或有隐痛,或伴有嘈杂吐酸等;或表现为在某些危重病或慢性病中出现不欲饮食、胃胀或胃痛等。从中医角度分析,多数是胃的受纳腐熟功能失常,胃主降、喜湿恶燥的特性受到挫伤所致,从而形成了肝气犯胃、脾胃气虚、脾胃虚寒、湿热中阻、胃阴亏虚、瘀血内阻、肝胃郁热等证型。 临证治疗各种慢性胃肠病,如辨证不清即贸然应用砂仁,或砂仁用量大、配伍不当等,不但起不到治疗效果,甚则效得其反。当患者出现慢性胃炎时,其消化道黏膜肌层萎缩,胃酸及消...

  • 小柴胡汤中柴胡的用量

    小柴胡汤中柴胡的用量

      早年实习时,曾跟一位治疗肝病的老师抄方。老师几乎每方都用柴胡,且柴胡恒用30克。问及为何如此频用、重用,老师的回答是:这是我的临床体验。慢性肝病必用柴胡,且需重用。不单重用,且需久用。疗效很好。   一位“急性甲型肝炎”患者,经西医救治,病情平稳,各项检查指标趋于正常,唯每晚寒热往来。笔者处以小柴胡汤,其中柴胡用18克,黄芩用12克,党参用9克,服1剂寒热即未再复发,但虚汗淋漓,身体更显无力。急以补中益气汤调治,虚汗渐止,气力渐增。   泛览医书,历代医家对柴胡的用量认识不一...

  • 附子理中丸附子的用量

    附子理中丸附子的用量

      关于附子理中丸中附子的用量,原方为诸药各等量。倘改丸为汤,医生在实际临床应用时,多不用等量。其中附子的用量,有用大量以“两”计者,有用小量以“分”计者。尽管方药的用量总宜因证而施,但临床指导理念不同,用量自也有别。   倘在附子理中汤中,使用附子的着眼点在于邪气,用其温散阴寒,自当使用大剂;如使用附子的着眼点在于正气,即用其温振阳气,便需使用小剂。   张璐在《张氏医通》附子理中汤方下有一段按语:“方中用参三钱,仅可用附一钱;若峻用温补,用...

  • 小议炙甘草汤之生地的用量

    小议炙甘草汤之生地的用量

    患者徐某,男,35岁,2015年9月16日初诊。主诉:心慌1月余。病史:患者1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心慌,心悸,偶见下午疲乏、恶寒,性急易怒,口唇偏紫,无乏力气短,无胸闷胸痛等表现,纳可,寐欠安,二便调。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而涩。既往体健,半年前体检,心电图呈窦性心律失常,未予诊治。即刻血压:146/95mmHg;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非勺形改变,晨峰血压明显升高,全天血压平均值125/80mmHg,白日血压平均值130/90mmHg,夜间血压平均值110/67mmHg。 西医诊断:窦性心律不齐,高血压;中...

  • 膏方禁忌 服用方法与用量

    膏方禁忌 服用方法与用量

    服用时间 整个冬季究竟以何时服用膏方为最好呢?一般来说从冬至日起大约50天左右的时间,也就是冬至以后的“头九”到“六九”(冬至后第一个九天为头九,第十天至第十八天为二九,以此类推),或服至立春前结束。如果准备一冬服二料膏方,服用时间可以适当提前。服用膏方药时还需要配合饮食调理,劳逸适宜,运动保健等,这样才能使膏方药的作用发挥至最佳。 服用方法与用量 每日清晨空腹服一汤匙,或早晚空腹各服一汤匙,均用白开水冲入,和匀服用。如方...

  • 仲景柴胡用量探秘

    仲景柴胡用量探秘

    •仲景柴胡大量用至八两,此时柴胡药势往外往表,故可用于治疗寒热往来,胸胁苦满而呕。 •柴胡用量中等(大约二两~四两),药势则弥散扩展,能上能下,用于镇痛解热,止呕醒神。 •柴胡用量小(大约五分~十分),药势则往上走,具有通阳突破之性,故可散结治疗癥瘕,亦可升提阳气,治疗泄利下重。 《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运用柴胡,有大、中、小三种用法:大剂量用柴胡八两,如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去半夏栝楼根汤;中等剂量用柴胡四两,如柴胡桂枝汤、柴胡加龙骨...

  • 处方剂型定用量

    处方剂型定用量

      制方大小定用量   笔者认为以药少而精为特点,可称之为精方;以药多而广为特点,可称之为围方。精方与围方的用量特点总体而言:精方量大,围方平和。   精方   精方药味精简,通常药味数在四至五味,药少力专故作用目标明确,适用于急危重症,因急危重症非大剂量不足以撼动病邪,故用量宜大,以求短时间内迅速收效。   《伤寒杂病论》中的经方多属精方范畴,观《伤寒论》第175条:“风湿相抟,骨节烦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rd...

  • 中药方药用量安全性对策

    中药方药用量安全性对策

      中药不良事件与排病反应容易混淆。所谓排病反应是药物进入体内,推动正气与病邪斗争,欲将病邪排出体外的过程。对于不良反应与排病反应的鉴别方法,尚需进一步研究及探讨。   中药成分复杂,因此绝大多数中药在“量-效-毒关系”上尚无明确的界点。应加强“量-效-毒关系”研究,寻找“剂量阈”、“治疗窗”,以及效-毒的最优划界点,作为临床用药的参考。   通过分析流行病学中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等以及运用循证医学等方法分...

  • 《伤寒杂病论》厚朴组方用量分析

    《伤寒杂病论》厚朴组方用量分析

    •八两或一尺厚朴主消中焦腹满;五两厚朴主除胸满,化痰降气;四两厚朴主消上焦胸中气结胀满;三两厚朴主降气化痰;二两厚朴主降肺气以平喘或降气以助通便。 •即便按古之一两,今为一钱,那么,八两厚朴应为24克,也远远大于《中药学》教材中3~9克的规定,可见,若按《中药学》规定药量来用厚朴,是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的。 厚朴,《神农本草经》载其主“中风、伤寒、头痛、寒热、惊悸、气血痹、死肌”。在《中药学》教材中,厚朴被放在化湿药中,其性味辛苦温,归脾胃肺大肠经,功效燥...

  • 药膳药物的用量和用法

    药膳药物的用量和用法

    药膳用药物量的多少,直接关系到药膳的效用。中药用量, 一般是指干燥后的药材饮片,在汤剂中的成人一日内眼量。对 鲜品药物要单独注明其用量。在使用有毒性药物时,从小剂量 开始,然后酌情增加。对质地较轻或容易煎出的药物如花、叶之 类,用量不宜过大。质重或不宜煎出的药物如矿物、贝壳之类, 用量宜重。厚味滋腻的药物用量宜重。苦寒药物,易伤脾胃者, 宜少用。 疾病与药物用量有密切关系。病情轻者,用量不宜过重;病 情重者,用量适当增加。 病员的体质、年龄与药物用量也有密切关系。体质弱的患 者,用量宜减;体质壮实者,剂量可增加...

  • 经方的用量是第一惑

    经方的用量是第一惑

      我用经方,常有很多困惑。经方的用量是第一惑。   先说说绝对剂量。《伤寒论》原方一两等于当今几克?一升等于现在多少毫升?如果按一两等于3克换算,则桂枝汤中桂枝仅9克,似乎量过小,如何能够分三次服用的?但如果按一两等于15.625克换算,又与习惯用量相差极大,比如,黄连阿胶汤黄连四两,60克黄连的药液病人能否下咽?大青龙汤麻黄达六两,近百克的麻黄煎汤下肚,病人将是何种反应?就是病人肯服,但因用量远远大于《中国药典》的规定,其法律风险如何规避?   规定绝对剂量有困难,那相对剂量是否可行?相对剂量,就是...

  • 临证方药用量的基本原则

    临证方药用量的基本原则

      编者按:中医疗病除了重视理、法、方、药之外,更重视剂量,故古有中医不传之秘在于药量之说,也即量也是决定疗效的关键因素。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仝小林教授多年来主持方药量效关系研究,他和他的团队从多角度深入探讨了方药用量和疗效的关系,寻找实现临床最大疗效时的最佳剂量。本版特设专栏介绍其方药量效研究的思路与成果,以揭开“量”与“效”之间的不传之秘。   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的精髓。理、法、方、药,又是辨证论治的核心内容。在理、法、方、药确定之后,什么是决定疗效...

  • 中药方药临床用量变化历史概况

    中药方药临床用量变化历史概况

    □ 傅延龄 北京中医药大学 研究中药用量流域,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中药用量实际情况,客观如实地加以反映,探讨中药用量流域变化的各种影响因素,如此才能完整勾绘中药临床用量的历史全貌。 认真研究这方面的历史,以史为鉴,对于中药临床的应用、中药临床用量规定的制定和中医药临床疗效以及中医药学本身的评价,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流域”这个词,在地理学上是指一个水系的干流和支流所流过的整个地区,如长江流域、黄河流域、淮河流域。笔者认为,中药的临床用量,如果用历史的眼光,从上...

  • 方剂配伍因方药配伍选择用量

    方剂配伍因方药配伍选择用量

    方剂配伍时,一般要回答两个问题,一是选什么药,二是每味药用多少量。当药确定后,每味药的剂量成为影响方剂疗效的关键因素。如何选(确)定中药的用量,才能实现药物最好、最大的疗效和最少的不良反应呢?调控中药剂量一般有因人(患者、医者)施量,因时地(季节、地域)施量,因证(病因、病机、病位、病势)施量,因药(方)施量等原则。所谓因药施量就是依据药物本身因素而确定剂量。因药施量作为调控剂量的重要一环,施量时则要考虑中药质量、质地、性味、有毒无毒、配伍、剂型、用药目的、用法等多个因素。 因质量选择用量 质量...

  • 灵芝的用法用量 灵芝食疗方

    灵芝的用法用量 灵芝食疗方

    灵芝为多孔菌科真菌赤芝或紫芝的干燥子实体。全国大部分地区有栽培,南方庐山最为出名。野生者全年可采收;人工培养者在子实体成熟时采收。采集子实体,除去杂质,阴干或晒干;或晾至八成干,隔水蒸1小时,晒干,以防虫蛀。市场上散装的灵芝,使用前最好清洗后使用。置干燥处,防霉,防蛀。新鲜的灵芝可以直接使用,但保存期很短。灵芝采收后,自然晾干或低温烘干(温度不超过55℃),水分控制在13%以下,然后用密封的袋子包装,放在阴凉干燥处保存,切记要通风,防止霉变。灵芝一般都需要晒干保存的。若需长期保存,可放在一个干净的玻璃瓶内,然后投入...

1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