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医 第195页

中医 第195页

  • 中医传播广覆盖 神奇疗效引患者

    中医传播广覆盖 神奇疗效引患者

    “长安大道连狭邪,青牛白马七香车”古城西安见证了三千年的历史变迁。 作为此行的第一站,我们前往扁鹊墓,拜谒了这位中医历史中的传奇人物;前往张骞纪念馆,拜会了这位丝绸之路之父。 探寻悠悠历史长河里的中医文明,也寻访现代中医在这里的发展,我们也来到了西安的中医科研院所、中医院,了解他们对外交流的进展。 中西交流越千年 中医对外发展的路径,沿着张骞曾经的足下印记一路向西 横亘陕西大地,数千年的中医药学发展史,灿若星河。 一部部中医史上的巨...

  • 中医学的理论核心:阴阳五行理论

    中医学的理论核心:阴阳五行理论

    医学模式发展到今天,大致经历了几个阶段。宗教学的医学模式、自然哲学的医学模式、机械论的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目前处于优势地位并被公认用于指导医学实践的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模式从多角度看待疾病、医学和患者之间的关系,主张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从多方面认识人类的饱康和疾病,从而把人们的医学观念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中国传统医学形成以《内经》的产生为标志,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基础,以整体性为特色的医学模式,这一医学模式从两千多年前产生至今,却&mdash...

  • 对中医前途与国人健康的忧患

    对中医前途与国人健康的忧患

    “浮为风虚芤失血,滑为吐逆实为热,弦为拘急紧为疼,若是洪来多发热。”下午五点十分,北京大学静园草坪西侧,一群年轻人齐声诵读《医学传心录》,这是北大中医学社的社员们正在进行每天的晚读功课。 2012年,学社选取中医典籍中的基础性内容编印成册,晨读晚读时,先齐读相应篇章,再由专人讲解。钱子阳是本次晚读的讲解人,实际上,这个大二的小伙子加入学社还不满一年。2010年入社的大师兄王翌频频点头,偶尔插几句话,谈谈不同见解。 这次普通的晚读课,足以令人感受到北大中医学社的传承。&ld...

  • 中医“达”字历来是注《素问》者难解之题

    中医“达”字历来是注《素问》者难解之题

    《素问·宝命全形论》: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 本条“达”字历来是注《素问》者难解之题。王冰训“通也”,未加详说,后人一般理解王冰注是“通达”之义,因为这样理解与另四句不谐,故生出诸多歧说。 有曲为之说、欲把“通达”义坐实者。如高世栻《素问直解》注:“木能制土,始焉木旺,既则木之子火亦王,火王生土,故土得木而达。”全然不顾前后四...

  • 宋仁宗重视传播中医药学知识 普惠众生

    宋仁宗重视传播中医药学知识 普惠众生

    宋仁宗赵祯,大宋王朝第四代皇帝,在位42年,可谓一位推动中医药学发展与繁荣的决策人和实践者。 有史记载:宋仁宗非常重视医籍的编修校正,以此来固化、传播中医药学知识,普惠众生。天圣元年(1023年),京师大疫,宋仁宗“命太医和药”。皇祐元年(1049年),京师开封发生大疫,宋仁宗命太医和药,内出犀角二本,析而视之。其一通天犀,内侍李舜举请留供帝服御。帝曰:“吾岂贵异物而贱百姓?竟碎之”。至和元年(1054年)春正月,“汴京疫”,宋仁宗再...

  • “象思维”是中医学原创思维

    “象思维”是中医学原创思维

      “象思维”是中医学重要的原创思维方法,在形成并丰富中医药学理论、构建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在中医学术备受关注。但正如其他任何一种科学方法一样,也存在自身的优势与不足。“象思维”对中医学理论的发展亦是有功有过,正确理解并评价这一方法的科学价值对研究中医学理论至关重要。“象思维”即取象比类思维方式,取象比类思维方式与现代科学方法论中的类比思维相似。类比与归纳、演绎、分析、综合、假说、想象等逻辑思维方法共同构成自然科学研究的主体方法...

  • 手术在中医历史上已逾千年

    手术在中医历史上已逾千年

      手术在中医历史上已逾千年,现代医学手术的发展历程是从腔外手术到腔内手术,从破坏性手术到再造性手术,从扩大手术到微创手术,正是向中医“祛邪以救本,祛腐不伤新,祛邪不伤正”观念的回归。中医院开展手术,并不是“西化”,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发展中医外科。   中医向来把手术当成外治法的手段,手术疗法在中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在一定历史时期曾处于世界前列,直至近百年来,由于清政府的闭关自守,中医外科手术的衰退与蓬勃发展的现代外科手术形成天壤之别,以至手术变成&ldquo...

  • 大自然是中医的老师

    大自然是中医的老师

      有人说:“中医始终认为,病人是医生的老师。”而我则要说,中医还有一个伟大的老师,那就是大自然。没有大自然,就没有中医,是大自然的无穷奥秘、神奇绚丽,启迪、蕴育和教导了中医,也丰富和完善了中医,使之成为世界医学园林中的一枝奇葩。   中医“效法自然”。首先,我们看看作为中医经典及理论基础的《内经》是如何讲的: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内经》在这里开宗明义地提出了中...

  • 中医药学研究 本草文献

    中医药学研究 本草文献

      本草文献整理是中医药学研究的重要组成之一,要深入开展其相关工作,必须明确整理工作的目的,从而制定相应的方案。本文试就此问题展开讨论,讨论之前要明确界定本文中的若干基本概念。   首先,“本草文献”,本文所指包括我国历史上标明为“本草”的古籍、未标明但实际为本草内容的古籍,以及某些综合性古籍中独立的本草章节,还有近现代一些以中药为主要内容的著作。   第二,“整理工作”,本文是指以文献文本为基础进行的文案工作,不包括实验、临床、教...

  • 中医学中“火”与疾病

    中医学中“火”与疾病

      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通过对火的直观观察,中华民族以取象比类的思维方法,将火从物质文化向观念文化扩展,将火演化为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理论概念。就“火”的中医涵义来讲,其主要涵义有以下四种:生理之火、病理之火、六气之火、药物气味之火。生理之火又称“正火”,与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有关。病理之火又称“邪火”,包括病因层次的火与病机层次的火。本文从“正火虚衰”与“邪火亢盛”两个角度论述中医学中&ld...

  • 道家哲学思想与中医药文化

    道家哲学思想与中医药文化

      历史悠久、丰富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伟大智慧与创造力的结晶。它以独特的东方文化内质与形态孕育了中医药文化。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中医药学一直支配着中国人养生防病治病以及生活方式,也曾给周边的民族和国家以深刻的影响,成为人类文化宝藏中的珍品。中国传统文化由道、儒、释三大学派构成,但对中医药文化影响较深,接轨较早的当首推道家,直至近代亦有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本文仅就中医药文化与道家哲学思想之渊源作一浅探。   医道同源双峰并峙   中国传统曾医、道并称,两家学术体系形成时期相近,都以阴阳、五行、精气...

  • 中医药在创新实践中培养人才

    中医药在创新实践中培养人才

    中医药第一个973项目、中医药标准化建设、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研究……这些重要科技工作中,中国中医科学院无疑起了领军作用。 近日,中国中医科学院入选科技部公布的“2015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的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体现了该院在中医药科研领域敢为人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拿下科技部的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对中国中医科学院来说,搭建了人才培养的高平台,搭建了人才创新环境,鼓励我们更灵活地引进人才,更客观评价人才。”中国中医科学...

  • 延安之行话中医

    延安之行话中医

    革命圣地延安,举世闻名,世人敬仰。1935年至1948年,延安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在这里,中国共产党人创造了一个个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壮举,谱写了人类历史上的光辉篇章。 以往,我曾多次到延安参观学习、开展实践活动。前不久,我再一次赴延安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离别三年,今又重返,自己还特意增加了一个“自选项目”——探寻、了解延安时期医药卫生工作的开展轨迹,特别是关于中医药方面的详情实录。 在延安学习期间,我怀着崇敬的心情参观了王家坪革命纪念馆、杨家岭革命旧...

  • 最深的感悟是学习中医需要多实践

    最深的感悟是学习中医需要多实践

    笔者是一名从业几十年的中医生。回顾我的学习、成长之路,笔者最深的感悟是学习中医需要多实践、多感悟。 1985年,笔者考取了辽宁省北票卫生学校,在学习过程中,有感于中医理论博大精深,但在治疗上,理论却有时候很难指导实践。比如“形体衰”要“导引”应如何导引,“正气衰竭”要“培补正气”应如何培补等。 许多人都在学习中医,但是很少思考两个问题。一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方面,探究本质。比如,中医讲“正气&...

  • 中医调和治法好

    中医调和治法好

    “调和法”是中医 独有的治疗方法,在 临床上经常应用,此 法出自于医圣张仲景 的《伤寒论》,是指通 过调和手段达到化 解、祛除病邪的目的。 老年朋友凡出现营卫 不和、肝脾不调、气血 不畅、上热下寒等症 时,都适宜应用调和 法来治疗,可取得较 佳疗效。 调和营卫是纠 正营卫失和,解除风 邪的方法。风邪自表 而入,可引起营卫失 和,出现头痛发热、 自汗恶风、鼻呜干 呕、口不渴等症。其 自汗有两种情况:一 是卫弱营强,因阳气 虚弱,失去固摄汗液 的能力,则身不发热 而自汗出;二是卫强 营弱,因阳...

  • 《神农本草经》对中医肿瘤学的贡献与拓展

    《神农本草经》对中医肿瘤学的贡献与拓展

      恶性肿瘤是多发病和难治病,世界卫生组织2003年公布2000年全球共有恶性肿瘤患者1000万人,死亡620万人,预计到2020年,全球癌症发病率将比现在增加50%,达到1500万人。我国公布2007年38个肿瘤登记地区共1亿多人,恶性肿瘤发病率为276.16/10万,国人癌症年发病率超过300万人。   中医肿瘤学学术渊源与特色   中医肿瘤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各类肿瘤性疾病的病因病机、发病特点、辨证论治规律及预防康复保健等的一门临床学科。中医治疗癌瘤的学说分散记载于古医经、内外妇儿杂病各科医著...

  • 用代谢组学“语言”诠释中医药内涵

    用代谢组学“语言”诠释中医药内涵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中医药学几个关键科学问题的现代研究”及其他相关项目的资助下,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王喜军团队利用代谢组学方法发现中医黄疸病证候的关键生物标记物,这为阐释中医黄疸病证候的生物学本质,及诊断客观化、规范化和病证分型治疗提供了依据,有利于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   揭示黄疸证候本质   “我们的研究主要是利用现代系统生物学手段,来阐明中医证候的生物学本质,阐明发病机理,鉴定证候的生物标记物,为建立证候诊断标准提供依据,使诊断走出经验模式,实现...

  • 中医科学范围的理念与立场 为大医学观

    中医科学范围的理念与立场 为大医学观

    •人类的大科学,包括形上性科学与形下性科学两大类。以大科学观与大科学框架结构为基础,把中医(包括其它传统医学)与西医两种成熟的医学科学体系,并列纳入我国医学科学范围的理念与立场,称之为大医学观。 •把中医形而上与西医形而下用生命与非生命加以说明,可以这样解释:中医是用对待生命领域的思想与方法,研究人的整体生命现象的医学;西医是用非生命领域的思想与方法,研究人体局部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的医学。二者相互不存在可比性。 •不同特质的文化科学,各自有各自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上的...

  • 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方针政策,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进一步促进中医药(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开创中医药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新局面,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中医药事业面临的形势  ...

  • 中医治疗理论先行 古方新法中西并举

    中医治疗理论先行 古方新法中西并举

    “萆薢自古分清品,蛇龙今称化浊方。湿毒瘀血伤肾络,清利活散妙法当。”在山西省中医院,流传着这样的歌谣,说的就是被慢性肾病早期患者称之为“福音”的院内制剂“分清化浊胶囊”。 一提起“尿毒症”,众人都会谈虎色变。慢性肾脏病由于发病多呈潜在性、进行性,虽初期症状不明显,但在发病早期若不加干预,则终将发展为终末期肾病即尿毒症。 为了对病症进行有效的干预,该院肾病科的专家们,根据中西医结合活血化瘀法治疗肾病等思...

  • 中医病理中的取象比类

    中医病理中的取象比类

      取象比类用于现代中医研究   中医病理中的取象比类   中医学许多疾病的病名及病理解释,往往来自对外界自然现象的直接或间接取象,比如狐惑病、奔豚气等。在病理上的应用亦不少,举例如下。   南宋许叔微《普济本事方》卷第三风痰停饮痰癖咳嗽曰:予生平有二疾,一则脏腑下血,二则膈中停饮,下血有时而止,停饮则无时。始因年少时夜坐为文,左向伏几案,是以饮食多坠向左边,中夜以后稍困乏,必饮两三杯,既卧就枕,又向左边侧睡,气壮盛时,殊不觉。三五年后,觉酒止从左边下,辘辘有声,胁痛,饮食殊减,十数日必呕数升酸苦水...

  • 中医传承时不我待

    中医传承时不我待

      老叔的尴尬,正是目前中医发展面临的尴尬。   笔者家祖传中医,历经数代,在妇科、外科、内科等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后来爷爷继承了祖业,并能将其发扬光大,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深得人心。爸爸经常能自豪地讲起爷爷当年在鼠疫暴发时的光辉形象:他不顾个人安危,骑马奔向瘟疫地带,就是用祖宗留下的秘方医治了一方百姓,并因此摔伤了腿。   当时,爸爸是爷爷心中的最佳继承人,可爸爸偏偏更喜欢琴棋书画,现在他回想起爷爷愤怒而遗憾的表情,深深地后悔。最后老叔接了爷爷的班,虽然医术远不及爷爷,但也因妙手回春而名声大震,为自己...

  • 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

    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

      中药对于疾病的治疗效果怎样,除取决于诊断是否正确、选方是否对证、用药是否合理外,与剂量不无关系。故一代宗师岳美中曾感慨道:“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   一般而言,凡急重病症或体质壮实者,药味较少而用量要足;慢病轻症或年老体弱者,药味稍多而用量宜轻。若以药之质地而言,凡药物滋腻、质重者用量要重;而轻扬、质薄者用量宜轻。即便同一种药物,也因病情、病势不同而用量各异,如柴胡大剂量可解表清热,用于急性外感热病;中剂量能疏肝解郁,用于肝气郁结证;小剂量则升阳举陷,用于清阳不升者。   ...

  • 王伯岳谈中医古籍学习

    王伯岳谈中医古籍学习

      笔者在跟随导师王伯岳先生学习期间,王老多次谈到了中医古籍的整理学习问题,耳提面命,使学生终身受益。   先生认为,专攻儿科者,学习中医古籍,可从以下几方面分类学习:一是中医经典;二是儿科专著;三是类书及其他各科古籍;四是本草、方剂类。   拟定书目,有计划、有重点学习   1.学习古今儿科名家学习成长成才经验选书目:名家读过的,尤其是历代、大多数医家都推崇的,说明这些书籍能经受时间考验、有临床生命力。当时正值《名老中医之路》一书出版,该书介绍了一批在全国享有崇高威望、学术造诣精深的名老中医的成长...

  • 《本草中国》一程中医药文化“寻觅之旅”

    《本草中国》一程中医药文化“寻觅之旅”

    图为中药传统制法:地黄蒸笼。 图为中药炮制老药工和他的徒弟...

  • 师从席德治老中医有感

    师从席德治老中医有感

      我们知道,盂河丁氏学派的用药特色是“轻、清、效、廉”,笔者曾跟随已故名老中医席德治老师抄方学习过程中,对此有切身的体会。   首先是“轻”,指用药剂量不宜过重,按中药的气、味、轻、重,也按历代传统剂量为常规,达到一定疗效为准。细观席师的用药剂量,除蒲黄等少数药物剂量偏大外,均按历代传统剂量为常规,即便是主药,一般也不超过教科书剂量的上限。   第二是“清”,指用药精简。按主要诊治要点,君、臣、佐,使合理搭配,而不是药味的叠加或堆...

  • 拯救民间中医的良策“师带徒”

    拯救民间中医的良策“师带徒”

    据6月2日《中国中医药报》报道,日前贵州省有28名乡村医生拜师84岁高龄苗族医生张珍双学习民族医药学。学员通过师承,掌握一技之长后可申报相关执业医师资格考试。 师承是中医药传承有效方法之一,通过“师带徒”模式让民间传统医药传承下来。然而,近半个世纪以来,民间中医“缩水”严重的主要原因在于,掌握了一技之长,也无资格参加相关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准入难”制约着民间中医发展。 笔者所在县有几个苗族乡,常常听到苗族同胞们议论如何到山上...

  • 古代中医的剂量问题

    古代中医的剂量问题

    陶弘景认为仲景时期的两应该是汉代两分量的二分之一 公元500年左右,出生于刘宋的陶弘景注解了《神农本草经》,成就斐然,在《本草经集注》的开篇,为了说明用药的方式方法,陶弘景对古代度量衡也加以考证。现引原文如下:“古秤唯有铢两,而无分名。今则以十黍为一铢,六铢为一分,四分成一两,十六两为一斤。虽有子谷黍之制,从来均之已久,正尔依此用之。但古秤皆复,今南秤是也。晋秤始后,汉末以来,分一斤为二斤耳,一两为二两耳。金银丝绵,并与药同,无轻重矣。古方唯有仲景,而已涉今秤,若用古秤作汤,则水为殊少,故知非...

  • 有的文学典故阐述了中医的病机

    有的文学典故阐述了中医的病机

    在我国汉语的文字语言学中,成语典故是一大特色,它文字简练、生动有趣、寓意深远、内涵丰富。其中许多成语典故是从中医中演化而来的,有的阐述了中医的病机,有的讲了中医的证治法则,运用到汉语之中,增添了许多新的内涵,其含意更加丰富而深远。 一窍不通 这句成语是比喻一个人愚昧无知、什么都不懂。祖国医学认为,人身有七窍,即双眼、双耳、两鼻孔和口腔,七窍与五脏六腑相通:肝开窍于目,肾开窍于耳,肺开窍于鼻,脾开窍于口,心开窍于舌。窍有病,可治疗与之相通的脏器,如耳鸣、耳聋,可用补益肾脏的药物治疗,目疾则可用治肝的药物而收效...

  • 中医痹病学科创新发展模式

    中医痹病学科创新发展模式

      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痹病学科,在中医整体观指导下,秉承新安医学的学术思想,在医疗、教学、科研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实践中建立了中医痹病学科科技创新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   挖掘整理新安医学精华,实现理论创新   在中医痹病学科文献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整理凝练新安医学精华,实现理论创新。本学科开展了从《内经》痹病理论探讨RA(类风湿关节炎)中医病机研究,总结了国家级名老中医韩明向教授治疗痹病的学术经验,提出了RA从脾论治的学术观点,形成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新安医家学术思想为依托的痹证...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