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医 第191页

中医 第191页

  • 药膳的中医基础 中医食疗学

    药膳的中医基础 中医食疗学

    几千年来,中国传统医学就十分重视饮食调养与健康长寿的辩证关系,它包括食疗,即用饮食调理达到养生防病治病作用;以及药膳,即用食物与药物配伍制成膳食达到养生防治疾病的作用。中医学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药膳食疗保健经验,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 食疗与中医食疗学 食疗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药物、食物,通过烹调加工,具有防病、治病的保健食品。食疗也可以指一种养生方法,又称 “食治”,即根据食物的不同性味,作用于不同脏器,而有调理和治疗作用。它是养生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包括药膳等重要内容。...

  • 胃脘痛中医饮食调护

    胃脘痛中医饮食调护

    本病多由饮食、情志所伤,所以在治疗上应辨证求因,施治用药。根据疾病辨证分型,提出不同的饮食调护措施。 肝胃气滞 本型患者胃脘胀痛,饱闷不适,食后尤甚痛无定处,攻撑连胁,遇情志不遂则重。嗳气频作,矢气较舒,或有恶心呕吐、泛酸;苔薄白脉沉弦。治法:疏肝和中,清和胃气。此型患者的护理宜保持心情舒畅,饮食宜用食疗处方:党参15-30克,柴胡6克,陈皮3克,黄米(大米炒至焦黄)50粒,加水4碗煎1碗半代茶饮。隔天1次,连服4-6天。若泛酸者可加乌贼骨,瓦楞子以敛酸,如挟食积中脘,纳呆、脘胀闷,苔厚可加神曲、山楂、麦芽之类以...

  • 中医食疗消除足跟痛

    中医食疗消除足跟痛

    足跟痛是中老年人常见的多发病之一。中医认为,肝主筋,肾主骨,足跟为肾所主,肝肾亏虚则筋骨不健,跟骨疼痛,所以食疗当以补益肝肾、强健筋骨为本,从根本上消除足跟痛。 以肾气不足为主要病机的足跟痛.主要表现为局部疼痛固定不移、行走不利、行走则疼痛加剧,或伴有头目眩晕、腰膝酸软、肢软乏力等症状。当以补肾气,强筋壮骨为木进行医治。可选用韭菜100 克、羊肝100 克.调味品适量。将韭菜洗净,切段;羊肝洗净,切片,加水淀粉适量拌匀,锅中放植物油适量,烧热后下羊肝翻炒,待熟时,下韭菜,翻炒至熟,调味服食。每周2 次。 以肝肾阴虚...

  • 中医认为疼痛的感觉不同 疾病及调理的方法各不同

    中医认为疼痛的感觉不同 疾病及调理的方法各不同

    疼痛是疾病的一种反应 中医认为 疼痛的具体感觉不同,其产生的原因不同 提示可能所患的疾病及调理的方法也各不相同 今天就带大家 认/知/不/一/样/的 十种疼痛 绞痛 痛势剧烈如绞割者,称为绞痛。其特点是疼痛、有剜、割、绞结之感,疼痛难以忍受。多为有形实邪突然阻塞经络闭阻气机,或寒邪内侵,气机郁闭,导致血流不畅而成。 如心血瘀阻的心绞痛,蛔虫上窜或寒邪内侵胃肠引起的脘腹痛等。 刺痛 指疼痛如针刺,部位固定不移,多因瘀血所致。...

  • 上古时期中医养生发展史

    上古时期中医养生发展史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如果从原始群居的猿人算起,已经历了近两百万年的漫长过程。到公元前二十一世纪的夏代,即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建立以前,大概可分为原始群、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等几个历史阶段。在这个时期内,为了生存和发展,我们的祖先在与大自然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地认识了自然界,并通过自己的劳动,努力创造条件,以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维持自己的生存与种族发展。他们懂得了创造简单工具去寻觅、猎取食物以充饥;择居处、筑巢穴以避风寒、防野兽;存火种以照明、御寒、熟食;以及用语言、舞蹈等方式传递信息,表达感情等...

  • 男科偏方 遗精的中医食疗

    男科偏方 遗精的中医食疗

      遗精指不正常的精液外流。梦交而遗者为梦遗;无梦而遗者为滑精。中医认为此症多因于虚火;责之心、肝、肾。心肝之火内动,阴虚相火妄动及湿热下迫等都可扰动精室,精液外流;肾虚精关不固,亦可使精液失摄而自遗。治宜采用有补肾、固精、壮阳、安神作用的食物疗法,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韭菜60克,水煎服。或糯米煮粥,加盐、油,待粥将熟时,将洗净切段的韭菜放入粥中,煮片刻至汤稠。每日温热服食2次。韭菜有温补肾阳、固精止遗作用。   2、冬虫夏草加适量冰糖隔水炖,或与桂圆、核桃仁、红枣蒸熟服用,为“秘精益气、专...

  • 初夏恼人的便秘 中医教你治

    初夏恼人的便秘 中医教你治

    初夏,本是“轻装上阵”的时节,然而,有种不为人知的痛苦却让人无论如何也轻盈不起来,而且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和情绪,这种痛苦就来自恼人的便秘。 病因多样 症状扰人 “便秘是指由于大肠传导功能失常导致的以大便排出困难,排便时间或排便间隔时间延长为临床特征的一种病证。它既是一种独立的病证,也是一个在多种急慢性疾病过程中经常出现的症状。”西安市中医医院副院长梁靖华表示,长期持续存在的便秘不但症状扰人,而且非常影响生活质量。 梁院长指出,中医认为,便秘的病因是多方面...

  • 中医病理学:邪气

    中医病理学:邪气

      邪气,是中医病理学概念,同时也是医学中的一个哲学概念。中医学认为,邪气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邪气是各种致病因素的总称,它主要包括六淫、七情、饮食、劳逸、痰饮、瘀血等;狭义的邪气是一个具体的概念,如暑邪、湿邪、疫邪等,有着特异的属性与致病性。邪气的变化,对人体的生理、病理都会产生影响。   邪气是疾病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中医学认为,人之所以生病,主要是由于正邪斗争所决定的。正邪斗争的结果,决定疾病的发生、发展。邪气与正气是矛盾的双方,是对立的统一体,它们如同阴阳变化一样,时刻处于矛盾的运动之...

  • 中医方药进行迂回治病

    中医方药进行迂回治病

    医者治病,在多数情 况下,是有是病,即用是 方。如风热咳嗽,用桑菊饮 疏风散热、肃降肺气;肝气 郁结,用柴胡疏肝散畅达 肝气;胃寒痛,用良附丸温 中止痛……等,即是其例。 但是,有些病证,特别是一 些内伤杂病,久病一则按 有是病,即用是方治之,其 效不著,二则按上法治之, 反而弊多利少。如阴血亏 损之病,不受滋补,补则反 见腹胀腹泻等。在此情况 下,摆脱有是病,即用是方 之束缚,并采用方药给予 迂回冶疗,就能化弊为利, 也能收到治彼愈此的效 果。这种治法,在医书里, 是屡见不鲜的。中医所...

  • 老中医董德懋撰写“形神合一”

    老中医董德懋撰写“形神合一”

      笔者在1981年随全国著名中医学家董德懋先生学习期间,他将亲手撰写的“形神合一”全文交本人读学。文中归纳、概括、层次分明、深透的理论一直指导着我的临床实践,现介绍给大家以共赏。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就是说,通过后天的养生调摄,能便形神共调合一而增寿,可度百岁。祖国医学这一形与神的合一论,而成为养生之中不治已病治未病的主要内容...

  • 中医“院校+师承”仍有困境尚需改革

    中医“院校+师承”仍有困境尚需改革

    自1956年开办高等教育后,中医药教育纳入了国家教育体系并与现行教育制度接轨。这一过程中,中医药教育机构得以逐步建立,教育层次与课程体系日渐完善,主体培养模式也由院校教育替代了传承教育。 半个多世纪过去,尽管中医药高等教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存在的问题也显而易见——“乏人”依然存在,“乏术”愈加严重,科班出身的名医大家寥寥可数。 业内近些年深刻反思与研讨,认为问题的症结在于中医教育未能充分遵循中医人才的培养规律,培养模式出...

  • 辨证 是用中医的诊断手段

    辨证 是用中医的诊断手段

    辨证,是用中医的诊断手段,即望、闻、问、切等,对病人进行调査研究,采集病情资料,运用八纲辨证、脏腑辨证、营卫气血辨证、三焦辨证等具体方法进行分析、归纳、综合,判断疾病属何证的整个过程。 证 是疾病的病因、病理、病位、病性、临床症状和诊断的概括,包括脉证舌色。是对疾病的一定阶段综合反应的认识,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疾病的夹杂、合并、先后、主次、邪正盛衰的情况。证的概念与症状、证候群不同,证不是疾病的现象罗列堆砌,而是对疾病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分析、归纳的总结。 病 是机体在多种病因作用下发生病理变化...

  • “众筹中医”中医是中国人的必修课

    “众筹中医”中医是中国人的必修课

    提到专业中医育儿课程,越来越多人会第一时间想到当归中医学堂。在实现“家庭中医”渐进式培养的同时,这家传统中医教育机构旗下的行知堂中医诊所也提供纯正的中医诊疗服务。 中医是中国人的必修课 当归中医的创始人李永明,是社会资本跨界举办中医机构的代表人物。这位曾经的IT人、互联网老兵,从踏进中医界起就怀着公益的心态,“为了回报中医让我重获健康,也为让更多人了解中医。” 他在全国各地举办公益讲座,内容以中医育儿为主,因为“欲养子先正己之...

  • 中医听声音 听出月经病类型

    中医听声音 听出月经病类型

    声音来源于气的鼓动。气有盛衰,所以声音就有强弱,声音的改变往往是内脏功能强弱的体现。外邪的刺激或内脏功能的病变,有时可导致声音的异常。 女性月经病闻诊表现有这些,发声重浊,声高而粗,多属实证;发声轻清,低微细弱,多属虚证;嗳声噫气,多属胸脘不畅。呼吸较粗者,多属正气不足。 时发长吁短叹者,多为情志抑郁,胸怀不舒。如经行咳嗽,咳声重浊者,多为肺气壅盛;咳声不扬而气粗者,多属肺热;咳声低弱者,多为肺虚;咳气不畅者,多属肺气不宣。再如经行呕吐,吐声微弱,吐势徐缓者,多属虚寒;吐声壮厉,吐势较猛者,多属实热等。 中医...

  • 中医遗风一直影响着前仆后继的中医人

    中医遗风一直影响着前仆后继的中医人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的确,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宝贵财富,也是传统知识创新的优秀领域,更是维护民众健康的不竭源泉。如今中医药发展面临的问题还是继承不够,继承是中医的传统,继承符合中医自身发展规律,只有充分汲取前人的智慧,才能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提高。中医药文献资料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对中医药传统文化的挖掘整理,将会成为研究医学问题上疑难杂症的不竭源泉。中医药需要创新,但继承是创新的基础,而继承...

  • 中医用药的药量与药效 药量与病证

    中医用药的药量与药效 药量与病证

    常有人说,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笔者亦如此认为,以下为笔者临床多年体会,期望能让读者得到些许体会。 药量与药效 中医用药的药量与药效是不成比例关系的,很多药物的功效会因药量大小而变化。升麻小量升阳举陷,大量则可败毒;荆芥小量十克内可疏风止痒,用至二十克乃至三十克则可发汗解表;薄荷小量有疏肝解郁之功,量大则为辛凉透表之剂;连翘常规剂量可败毒散结,为疮家圣药,大剂时则辛凉透表发汗,为温热要药;桑叶常量使用可散风清热,量大则可凉血止汗;红花小量养血,中量行血,大剂破血;枳壳、枳实量小宽中理气,大量则破气消积...

  • 中医老师对学生应谆谆教诲以鼓励为主

    中医老师对学生应谆谆教诲以鼓励为主

    中医师实习带教是一门艺术,是医院、科室、带教医师的重要工作,带教成效对学生发展影响深远。带教老师应在重视基础教育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管理方式、创新的带教模式、关注带教细节,让学生在进入职业生涯前,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具备熟练的诊疗操作技能,形成良好的诊疗习惯,逐渐成长为合格的中医师。 从细节做起 从学生的仪表、语言、动作等细微处严格要求,培养学生的职业气质,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如穿着整洁端庄、语声和蔼亲切、动作沉着冷静……这些细节看似琐碎,但作为医生职业非拘此小节不可,因为医生...

  • 中医问诊归纳为十问

    中医问诊归纳为十问

    问诊,是医生通过对病人或陪诊者进行有目的地询问,以了解病情的方法。在《难经·六十一难》中说:“问而知之谓之工。”工者,专精之谓也。清代叶霖曾说:“夫工于问者,非徒问其证,殆欲即其证以求其病因耳。”说明了问诊在临床辨证论治、审症求因中的重要作用。《冷庐医话·诊法》云:“《伤寒论》六经提纲,大半是凭乎问者。至于少阳病,口苦咽干目眩,及小柴胡汤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等,则皆因问而知,此孙真人所以未诊先问也。&r...

  • 高中生眼中的中医药

    高中生眼中的中医药

    5月20日晚上,偶然看到一档反映中医药文化的纪录片——《本草中国》,看着看着就入迷了。这一集的主题是时间,时间无时无刻不在我身边,陪我成长,跟我赛跑,有时候我可能怎样努力都赶不上它的脚步,但对那些药农来说,时间像一位朋友,他们深知本草的奥秘,与花相约,与鸟做伴。老中医们都深知时间对成就一味好药的重要性,“春取桑枝,夏摘桑葚,秋打霜桑叶,冬刨桑白皮”,这些规律被古代的医者们所总结,又被现代的科技所证实。 我是一名高中生,从小到大体弱多病,每次生病爸妈都会第一时...

  • 中医原创思维模式

    中医原创思维模式

      以往,人们总是认为只有形式逻辑加实验才能是科学,爱因斯坦却提出,为什么中国没有走形式逻辑加实验的道路却形成了众多古代成就?中国的圣贤没有走上形式逻辑加实验的这两条路那是不用惊奇的,惊奇的是为什么取得许多古代的成就?这个问题很少有人回答过,我们的答案:那是因为采用了非逻辑形式的思维,如象思维、直觉思维、形象思维等。   但为什么16世纪以后近现代文明没有在中国发生?这就是著名的李约瑟之问。近400年来,还原论一直占据世界科学的统治地位,一切以还原论的“科学标准”为标准来衡量事物,中...

  • 从中医角度度有酒

    从中医角度度有酒

    中医经典认为:酒能“主行药势,杀百邪,通血脉,浓肠胃,润皮肤,消忧愁”。酒类能够畅达情志,合理饮酒能使人情绪高昂,消除不良情志对肌体康健有替移默化的影响.少量饮用低度酒是有益的。但酒类的性质都偏热,会升火气.并且生痰湿。过量狂饮伤脾胃.消耗人体的能量.使人头昏脑涨:伤害人的精神.使脾气变得暴躁。长时间没节制的饮酒会得脂肪肝.甚至演化出肝硬化等危重症候.喝酒过多.还会引起男性精子数量和质量下降.导致不孕不育。凡此种种.过度饮酒的危害不容小觑. 饮酒不仅要控量.还别忽视其他不利因素。首先.空腹...

  • 中医四诊合参“辨”出结果“证”

    中医四诊合参“辨”出结果“证”

      辨证论治是通过中医四诊合参“辨”出结果“证”,据“证”确定治疗方法的一种诊治模式。辨证论治只是中医学的诊治模式之一而不是唯一,虽是常用的诊治模式之一但不是“全能”。为了“人为地”保持中医特色,“违心”地说中医就是辨证论治,既会“曲解”辨证论治,也在影响着中医的临床实践和健康发展。   辨病是治病求本的重要环节   《内经》记录病名30...

  • 古中医药学始祖:伏羲

    古中医药学始祖:伏羲

      伏羲是中医药学基础理论的奠基人,伏羲太极、阴阳、五行、八卦学说包含着朴素的唯物论与辩证法,是中医药学得以传承发展的重要因素和核心内容,是中医药学创立形成发展生生不息的总源头。伏羲中医药学基础理论孕育了“天人合一”、“阴阳合一”,人与自然相统一的整体观,成为中华民族数千年灿烂文化之根和安身立命之圭臬。中医药学术流派在历史文献中最早可考分为三个流派:从伏羲制九针的传说到总结成《黄帝针灸》为一派;第二,由黄帝、岐伯讨论经脉的传说,到总结成《素女脉诀》为一派;第三,由...

  • 中医一直重视摄食养生

    中医一直重视摄食养生

      竹笥是由竹篾编织而成的盛物箱子,马王堆一号汉墓曾出土48个竹笥,里边装满了五花八门的随葬物品。根据竹笥外边拴着的竹简标注统计,48个竹笥中装有食品类30笥,中草药及其植物茎类8笥,衣物及丝织品6笥,模型明器类4笥。由此可见,所有随葬品中食品类占到了62.5%,真正体现和突出了“民以食为天”这一特点。从30个食品竹笥所装食物来判断,西汉时期的主副食品异常丰富,主食有稻、麦、黍、栗、大豆、赤豆、麻子等谷物;副食有梨、梅、杨梅等果品,有东葵、芥菜、竹笋、姜、藕等蔬菜,还有牛、羊、猪、狗、兔...

  • 中医冬病夏治

    中医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释疑 :答疑专家 湖南省中医院针灸科主任医师 吴清明 湖南省中医院内科主任医师 毛以林 湖南省中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 彭斌 1、 什么是“冬病夏治”? “冬病”指冬天容易发作,或遇寒加重的病症,如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脾胃虚寒性胃脘痛等疾病。“夏治”指趁夏季气温高,体内阳气充沛,病情有所缓解时,采取内服温阳补气之药,外施敷贴、针灸等方法,以鼓舞人体正气,调和人体的阴阳平衡,从而达...

  • 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提升工程

    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提升工程

    今年2月,国务院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向全国和全世界公布了中医药改革与发展的基本形势、指导思想、四个坚持的基本原则、两个阶段的发展目标、五大类二十四项重点任务、五个方面保障措施、三条途径组织实施等战略思想、战略规划和战略部署,标志着中医药事业发展纳入了国家战略,指明了中医药改革与发展的方向,确定了“到2020年,实现人人基本享有中医药服务”的目标,指引着中医人团结、奋发、有为地前行! 《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牢固树...

  • 释题“中医文化”谈“秀才学医,笼里捉鸡”

    释题“中医文化”谈“秀才学医,笼里捉鸡”

    文化的形态有很多种,特别是对于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积淀的华夏大地。从荒蛮岁月的求神问卜到文明时代的行医济世,中医文化包含了极为丰富的哲学、宗教、文学、道德以及美学等内涵。它脱胎于中国特有的人文哲学理念,又通过反反复复的临床经验总结形成了自己独具一格的科学理论体系,并在广泛的传承、传播中,不断赋予中华文化以新的内涵意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中医药学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释题“中医文化” 中医文化的诞生,离不开中国传统的人文、哲学滋养,它博大精...

  • 中医“发物”常分为以下几种

    中医“发物”常分为以下几种

      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便加紧残害开国有功之臣。元帅徐达患了“发背”,最忌吃鹅肉,朱元璋却别有用心地赐徐肥鹅一只。因鹅为发物,易动火发疮,《本草纲目》载有“鹅,气味俱厚,动风,发疮。”徐达明知其恶意,但又不敢违君之命,只好当场吃下。不久,徐达“发背”扩散而亡。   传说的真实性我们不做深究,但可以看出“发物”一说在民间流传的广泛和久远,现在也是许多患者关心的话题。河南省中医院皮肤科主任刘爱民博士介绍说,...

  • 为民间中医搭建“献宝”绿色通道

    为民间中医搭建“献宝”绿色通道

    毛泽东曾说:“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由于工作原因,我接触到一些民间中医们的诉求和反映,他们认为国家虽然对中医药很重视,但现实中却遭遇冷门,许多民间中医是“献宝”无门。 有一位吉林省的民间老中医反映,他受国家中医药政策的感召,想在有生之年将家传几代行之有效获过专利的秘方献给国家研究提高推广,以期造福于更多的民众。他找到当地科技部门,科技部门说不归他们管,要他找卫生或中医药管理部门,由于当地没有中医药管理部门,只有找到...

  • 中医学与天文地理学及气象历法学

    中医学与天文地理学及气象历法学

      理学宗师朱熹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任何一门文化知识都有其理论思想基础,认识中医学的本质不在于以否定抛弃其形而上理论思想为导向的唯经验论。也不在于以扭曲肢解,甚或废弃其形而上理论思想为基础的唯科学化。而应广泛了解中医学理论思想体系产生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深刻领会指导中医学理论思想体系构建形成的宇宙哲学观内涵,在于准确把握中医学一系列生理病理观点及其建构形成过程。   那么拥有什么样的文化背景知识才能深刻理解诸如脏腑理论、命门三焦理论、经络理论、伤寒六经理论、气血津...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