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医大师 第6页

国医大师 第6页

  • 国医大师传授临床经验 中药配伍禁忌

    国医大师传授临床经验 中药配伍禁忌

    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国医大师临床经验传承和研习(第三期)心脑血管病培训班”日前在山东济南举行,旨在学习和传承国医大师的学术思想。 国医大师张灿玾、尚德俊分别就题为《心脑血管疾病中医诊疗原则》《中医外科外治疗法》进行讲座;山东省中医院院长杨传华讲述了高血压病的中医防治。 5月26日,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授予四川省骨科医院为国家队运动员指定医院。 该院自1958年成立,始终承担国家“奥运争光”和“全民健身&rdquo...

  • 国医大师助力经方研修

    国医大师助力经方研修

    10月16~19日,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国际经方班暨经方临床运用高级研修班”在重庆北碚区中医院举行。国医大师唐祖宣、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仝小林、马来西亚中医学院院长谢奇等20余位海内外中医名家到场为培训班授课并分享经验。 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黄煌表示,可把人群分为大柴胡汤证人和桂枝汤证人等,将经方方证和人结合起来,对临床治疗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培训班由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办,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重庆北碚中医院、香港注册中医师学会、香港中医骨伤...

  • 之所以能够成为国医大师的秘诀

    之所以能够成为国医大师的秘诀

    “国医大师之所以能够成为国医大师,一定有自己的秘诀。他们把工作视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将毕生精力投入到自己热爱的中医药事业之中。他们是学生的名师,患者的名医,在做人、修心、养德方面为树立了榜样。”在近日举行的首届国医论坛上,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杨志敏对在场的近300名听众声情并茂地讲道。 “第一次亲眼看到这么多名家来到广东,机会太难得了,一定要取点经回去。”一位越秀区社区服务中心的基层代表告诉记者。论坛现场有很多从四处赶来的学生、老师及中医爱好者,很多人甚至...

  • 我学习中医的四个经验 国医大师 唐祖宣

    我学习中医的四个经验 国医大师 唐祖宣

    我学习中医的第一点就是苦背,第二个就是善问,第三个就是多读,第四个就是多写。 我的学习是继承老师的经验,当时我是一个学徒,按照老师的教导来,老师对我很严格,我们每看一个病必须去观察是否有效,老师经过长期的实践总结,用温阳法治疗心衰取得了很好疗效。 我继承了老师的学术经验,运用于临床,取得了很好的疗效。我在临床中治疗中风以后引起的坏疽,就是现在的动脉硬化闭塞症引起的坏疽,命名叫老年脱疽,在辨证分类与治疗当中分为:阳虚血瘀型,运用温经散寒、益气化瘀法来治疗;热毒型,运用清热解毒、益气养阴法来治疗;阴...

  • 国医大师唐祖宣 临床辨析 分型组方

    国医大师唐祖宣 临床辨析 分型组方

    国医大师 唐祖宣 我学医的过程,就是苦读、多问、勤读和善思,也成了我读书的座右铭。多读书、勤读书是我的主要学习经验。再就是多写,眼看千遍,不如手作一遍,我经常做笔记、摘要、心得体会,要写好病历,每有想法都记在书上。 师从名医 刻苦钻研 我的老师周连三对张仲景善医病有着独到的见解,尤其是温阳法,我继承了老师的学术经验。周连三经常以“不为良相,则为良医”的古训教育我,要成为一名真正的中医,就要下功夫熟读仲景《伤寒》《金匮》等。我以蚂蚁啃骨头的精神勤奋苦读,背会了...

  • 国医大师吕景山:书写中国医生的神奇

    国医大师吕景山:书写中国医生的神奇

    吕景山的著作 吕景山(1934—),祖籍河南偃师,第二届国医大师,全国第三、四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1956年考入北京中医学院,1962年毕业后分配到山西省中医研究所(山西省中医院)工作,任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针灸科主任。1991年调到山西省针灸研究所工作,任所长、主任医师。历任中国针灸学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中国针灸学会腧穴分会副理事长、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山西分会常务理事、山西省针灸学会理事长。主要著作有《施今墨对药》(荣获1982年度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吕景山对穴》等...

  • 说故事 忆恩师 缅怀国医大师干祖望

    说故事 忆恩师 缅怀国医大师干祖望

    2015年7月2日是我终生难忘的日子,这一天,我的恩师,国医大师干祖望(1912-2015年)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在这近一年的日子里,我时常梦到恩师,梦到与他探讨遣方用药的场景,似乎恩师还活着。这份对恩师深切的思念勾起了我无限的回忆。 聪明与调皮 恩师幼年聪颖过人,读书学习特别好。五岁时就读姚石子家塾,熟读三字经、千字文、四书、五经、《离骚》《史记》、唐宋八大家及六朝的骈体文等书,并理解至深,常常得到家塾老师的赞誉。 恩师也有一个调皮的童年,在他七岁时,家中新屋落成,准备请客十多桌以示庆...

  • 夙所钦敬的国医大师朱良春

    夙所钦敬的国医大师朱良春

    国医大师朱良春(1917年~2015年)是前中央卫生部中医顾问章次公先生早期的入室弟子,堪称是章先生诸多弟子、门人中,在学验传承方面最具代表性的医家。特别是治学、学术、诊疗等领域的传承与弘扬,影响遍及国内外。我和朱良春先生相知相识近60年,他长期在江苏南通市业医。我有一位师兄曹向平先生早年在上海的中国医学院毕业后,也长期在南通市从事诊疗、教学工作。曹师兄与朱良春先生有同窗之谊,他们经常在一起探讨学术、临床。回忆上世纪60年代,曹师兄来京参加学术会议时,曾多次向我述及朱良春先生的诊疗特色和业绩,以及他如何受到广大患者...

  • 回忆国医大师徐景藩二三事

    回忆国医大师徐景藩二三事

    我早在青年时代,就常拜读徐景藩的文章,大多数从《中医杂志》《江苏中医》等刊物中汲取经验。他的文章文笔流畅,说理透彻,使我仰慕不已,获益匪浅。 终于有一天我见到了徐景藩教授,我清楚地记得那是1977年7月1日,当时南京新医学院附院(现为江苏省中医院)来仪征县朴席公社巡回医疗。医疗队由穆科长任队长,徐景藩任副队长,成员有盛灿若、周福贻、蒯正举、孙久娟、王道友、邓新达等同志。徐景藩教授和我们相处6个月,他医德高尚、精湛技术,待人和蔼。至今虽过去38年,我仍记忆犹新,历历在目。 下乡巡回医疗...

  • 国医大师张灿玾 重师承严要求

    国医大师张灿玾 重师承严要求

    6月19日,山东济南夫子宾舍小会议室,一场收徒仪式在这里举行。鹤发童颜的首届国医大师、山东中医药大学终生教授张灿玾将授徒文帖一一递到徒弟的手中。授徒文帖中工整地用毛笔书写着“厚德怀仁,乐群敬业,医文并茂,理用兼优”“敏勉好学,克己修身,笃行务本,安道求真”,张灿玾用自己亲笔写下的治身格言和习业训词,给徒弟们上了第一课。 徒弟吴金星是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杭州第三医院针灸科副主任医师,也是浙江省著名针灸流派金氏针灸的第三代传人,拿到授徒文帖后激动地说:&ldquo...

  • 无法弯折的脊梁 国医大师王琦医案

    无法弯折的脊梁 国医大师王琦医案

    ——记一则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求治故事 鲁迅先生曾在《且介亭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写道:“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中国的脊梁是有民族精神和气节,为了祖国和民族利益而不惜奉献一切的英雄们挺起来的。 但是,在和平年代的现实生活中,有一群病...

  • 国医大师陈可冀 一葱一蒜能防病

    国医大师陈可冀 一葱一蒜能防病

    陈可冀,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中西医结合内科、心脑血管科专家,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名誉会长,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被评为第二届国医大师。   陈可冀的养生之道:   倡导“活血化瘀法”防治冠心病   作为中科院院士、心脑血管科著名专家,陈可冀在心血管病领域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并与已故名老中医郭士魁一起,首先提出了“活血化瘀法”防治冠心病的诊疗思想。   冠心病古已有之,陈可冀在研究中发现,冠心病血液不通的症状,...

  • 悼念国医大师王玉川教授 心如璞玉身若大川

    悼念国医大师王玉川教授 心如璞玉身若大川

    2016年4月1日,国医大师,中医学家,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王玉川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他的离世震颤着每一个中医人的心。谨以此文,怀念我们心中敬爱的王玉川老师。 建《内经》现代教育体系 1957年,王玉川调入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后,创建内经教研室。建校初期,没有教材,选用《内经知要》作为教材,当务之急是用现代语言准确表达《内经》博大精深的内涵。在没有现代文翻译可借鉴的情况下,他率领教研室同事夜以继日的研究、整理和翻译,完成集前人大成的《内经讲义》,建立了现代《内经》的教育理论体系,打开...

  • 在医学之路上不停求索 国医大师阮士怡教授百岁华诞

    在医学之路上不停求索 国医大师阮士怡教授百岁华诞

    【人物简介】 阮士怡教授,1917年2月生,河北省丰南县人,硕士研究生学历,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研究生导师。 1946年6月北京大学医学院毕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一批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合作导师,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天津市名中医,荣获天津市卫生系统“伯乐奖”。 阮士怡教授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事业70余年,是我国中西医结合领域的开拓者,推动了天津中医、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分化与发展,创建了天津中...

  • 淡泊名利甘为人梯 张其成忆国医大师王玉川

    淡泊名利甘为人梯 张其成忆国医大师王玉川

    国医大师王玉川教授驾鹤西去了,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系教授郭霞珍怀着对恩师的感恩与怀念,向笔者讲述了她记忆中的王玉川。 治学严谨 言传身教 郭霞珍回忆,王玉川几乎每天都泡在办公室或图书馆里,就连寒暑假也都用来查阅文献,研读中西医药的各类相关书籍,抑或备课抑或写作之中,留下了几十本读书笔记。在郭霞珍为笔者展示的王玉川手写笔记中,可以看到,泛黄的本子上字迹工整,条理清晰,备注明确,该句出于何处,由何人所写,写于何年何月,一目了然。很难想象在没有便捷的电子信息检索系统的时代,查阅如此丰富且细致的资料需...

  • 国医大师郭诚杰 针药并用 疏通补调

    国医大师郭诚杰 针药并用 疏通补调

    •从“疏、通、补、调”出发,郭诚杰认为乳腺病的病机以气血痰湿火瘀阻为多,在以调肝为先的基础上,配合脏腑辨证和气血辨证处方用药、选穴,或疏肝理气,或化瘀散结,或祛痰清热,或健脾利湿,通经活络。 •对于内伤杂病者,郭诚杰在辨证基础上,以“疏、调”为先,先以方药疏调肝气,人体气机枢纽之肝气调顺,则其他脏腑气机的升降出入才可有序进行。对内伤杂病,不论病症归属何经,常配以肝经原穴太冲和募穴期门,以理肝气、平肝风、调肝血。 国医大师郭诚杰教...

  • 国医大师贺普仁钟爱针灸文物和古籍

    国医大师贺普仁钟爱针灸文物和古籍

    国医大师贺普仁教授是我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时的评审专家,那时因为感到自己与贺普仁教授之间差距太大,还没有足够的自信前去拜访。直到毕业10年后才揣着已经出版的两本与贺普仁有关的小书,怀着几分惴惴不安的心情去见贺普仁。当我如约走进琉璃厂附近的一个四合院内,贺普仁正在给人看病,后来我才得知,贺普仁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为来自各方的病人义诊,我见到的只是无数次义诊中的一幕而已。待病人离去,我趁着贺普仁针还在手,就提出想体验一下针感,贺普仁为我扎了内关穴,进针轻灵无痛,针刺到位后似乎也没有更多的术式便静以留针,不一会儿针感出现并渐...

  • 写在国医大师裘沛然诞辰百年之际

    写在国医大师裘沛然诞辰百年之际

    裘沛然(1916年1月30日~2010年5月3日),出生于浙江省慈溪市裘市村。11岁师事姚江学者施叔范先生,1931年求学于一代医擘丁甘仁先生创办的上海中医学院,师事丁济万先生。1958年应聘进入上海中医学院担任教学工作,1984年后任上海中医学院专家委员会主任、上海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上海文史馆馆员、《辞海》副总编兼中医学科主编,是全国500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的导师之一。1979年后担任上海市市政协常务委员兼“医卫体委员会”副主任,1991年被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5...

  • 国医大师刘敏如 中医药构建国际医药卫生话语权

    国医大师刘敏如 中医药构建国际医药卫生话语权

    国医大师 刘敏如 目前国际上各种思想交融、交锋频繁。西方科技独霸的现象以及科学主义的干扰,使发展中国家很多优秀文化和科技,得不到理解,不能发挥为世界服务的作用。 中医药在国际医药领域中处于弱势地位。因此,大力争取中医药走出国门的话语权,是走向国际首要工作。确定中医药话语权,第一要有实力,第二要有队伍,第三要有平台,要设计好话语权的议题,把握好话语权导向,贴近话语权对象。其中,新闻媒介是先锋,专业人才是实力,将国内的中医药优势和成就有组织、有计划地由专门机构来落实和推广。 设计好话语...

  • 国医大师李济仁家族的传承之道

    国医大师李济仁家族的传承之道

    现代中医药如何传承,怎么发展?从自身的传承之路来看,国医大师李济仁总结了四句话十六字:源于新安,立足国学,重视临床,走向科学。 李济仁垂髫病苦,又逢战乱,因缘拜师于新安“张一帖”第13代传人张根桂,立志以医道济人济世。张舜华先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张一帖”世医第14代传人,2009年“张一帖”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李济仁、张舜华双双入选国家非遗传承人,“国医双馨”一时传为美谈。而今,国医伉俪,同仁同...

  • 国医大师李士懋滑脉脉象 滑脉主热说

    国医大师李士懋滑脉脉象 滑脉主热说

    国医大师李士懋非常重视脉学研讨,在脉学方面有许多立异与发挥,被誉为“仲景平脉辨证的擎旗人”。笔者深受恩师的影响,重视从“脉诊三纲鼎立说”动身进行临床实践。滑脉在临床上是很常见的脉象,故重视滑脉研讨对提高临床水平具有重要的含义。 滑脉脉象 历代医家对滑脉的知道是共同的,描绘滑脉脉象如丸滑,圆活流利。《脉经》描绘更为形象:“滑脉,往来前却,流利曲折,替替然与数相似。”唐代孙思邈曰:“按之如珠子之动,名曰滑。&rdqu...

  • 抓好学术制高点和增长点 编好《国医大师传承录》

    抓好学术制高点和增长点 编好《国医大师传承录》

    •中医药著作出版要做到推陈出新、不落窠臼,需要把握开启山林、独树一帜、引领方向、群体传播、持续影响、可以复制六个方面的考量,具备大师本人、传承人、出版社三个要素,处理好厚与薄、全与专、道与术、传与承、传统与现代五个关系。 •可以从三个方面评定中医药著作的出版是否真正推动了中医药传承工作,一是重印,二是再版,三是获奖。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组织编写《国医大师传承录》,不仅是中医药学术界的一件大事,也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国医大师的群体系列著作不仅现在要体现当代水平,若干年后也应当是有重...

  • 国医大师朱良春病证结合的宗师 经典的传承与发挥

    国医大师朱良春病证结合的宗师 经典的传承与发挥

    国医大师朱良春早在52年前提出“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的学术观点(《江苏中医》1961年1月),相继又对“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重要性及其关系的探讨”(《中医杂志》1962年3月)作了全面论述,这一业医者耳熟能详,乃至普通患者家喻户晓的学术思想,具有高度科学概括性,先进且可操作性强,至今仍为指导临床实践,最有实用价值、应用最广泛的中医理论创新。 “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朱良春在“中医药的现代化要突出原始创新”一文...

  • 中医脾脏象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国医大师的继承创新

    中医脾脏象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国医大师的继承创新

    中医脾脏象理论导源及研究进展 中医脾脏象理论是在中国古代历史、政治、哲学文化背景影响下,在反复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是中医理论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医脾脏象理论的研究从古至今不断地发展,本文探索与梳理了春秋战国《黄帝内经》《难经》对脾脏象理论的奠基,到晋唐、宋金元、明清时期医家们对脾脏象理论的丰富与发展,阐述了近现代脾脏象理论的成熟,叙写了各代医家的足迹,阐述了中医脾脏象理论体系随着临床实践的变化和现代科学、医学发展的脉络,并以2013年国家科技部立项的973计划“脾主运化、统血&rdquo...

  • 国医大师王世民《实用中医方药手册》评介

    国医大师王世民《实用中医方药手册》评介

    “方不在多,心契则灵;证不难认,意会则明。”此语是明代医学家陈实功剥《陋室铭》之语品学医之妙要,可谓“世言真数开心意”。 清代末叶以来,中医界把《医学三字经》《濒湖脉学》《汤头歌诀》和《药性赋》列为“蒙学四书”,又被称为学医“四小经典”。其中,方剂的汤头尤为重要,对其背诵,甚至终生享用。这说明学用方剂的重要性。至于作为中药的本草,也多是以方带药来学,可备见,学方之重要。 方剂是中医药理论的缩影,医家的...

  • 把脉中医药文化传播 国医大师石仰山收徒

    把脉中医药文化传播 国医大师石仰山收徒

    11月4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图书、报纸集中审读会在京召开。新闻媒体、科研院所的专家纷纷建言,为中国中医药报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中医古籍出版社等单位现场“把脉”,提出针对性建议。 专家充分肯定了《中国中医药报》的发展变化,认为本报在提升医疗工作者业务能力、捕捉中医药热点事件,用新闻故事讲述中医药新政等方面,具有突出能力。 《健康报》总编辑周冰认为,《中国中医药报》关注行业基层发展,需加大对现有名医、名药的宣传力度;《中国青年报》社长、总编辑张坤表示,《中国中医药报》应...

  • 国医大师朱良春逝世

    国医大师朱良春逝世

    首届国医大师,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南通市中医院首任院长,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朱良春先生于12月13日在南通逝世,享年98岁。 朱良春1917年8月出生,江苏省镇江市人,6岁入私塾,18岁拜御医世家马惠卿先生为师学习中医,后跟随沪上名医章次公先生临诊,22岁开始行医。 朱良春擅用虫类药治疗风湿骨病和肿瘤等疑难病症,有“虫类药学家”“五毒医生”之称。他撰写的《虫类药的应用》,是中医药院校师生、临床医师学习、研究、应用虫类药的...

  • 首届国医沙龙与国医大师面对面 贺屠呦呦

    首届国医沙龙与国医大师面对面 贺屠呦呦

    10月22日,安徽省首届“国医沙龙”活动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召开。该活动定期举办,每一期确定活动主题,邀请省内高层次专家进行主旨演讲,参与者进行互动交流,为培养造就安徽省高层次中医药临床技术人才提供学术交流的平台。 首届沙龙由国医大师徐经世、安徽中医药大学校长王键、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喉科教授郑日新分别就“中医内科诊疗思路与方法”、“新安医学的传承与王氏医学特点”、“郑氏喉科的传与承”进行主旨演讲...

  • 携手中西医 国医大师李士懋逝世

    携手中西医 国医大师李士懋逝世

    10月23日,由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学会、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共同主办的中西医结合北京论坛(2015)在京召开。京津冀三地中西医结合学会共同签署合作协议。 大会执行主席、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介绍,三方将搭建起学术交流平台、成果创新转化平台以及人才综合培养平台,发挥京津冀中西医结合人才智力资源优势,加强中青年医师特别是基层医师的全面培养,整合三地学术资源,促进优势医疗资源共享。 京津冀中医、中西医结合青年人才培养—“...

  • 国医大师李士懋学术传承研修班

    国医大师李士懋学术传承研修班

    日前,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河北中医学院李士懋名医传承工作室承办的国家继续教育项目——2015年国医大师李士懋学术传承研修班在河北石家庄举办。 培训班上,代表们观看了介绍国医大师李士懋生平事迹和学术成就的视频,大家沉痛哀悼,深情缅怀。李士懋治学严谨,勤求古训,博采众长,医术高明,医德高尚,平易近人,深受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和患者爱戴和尊重。此次培训班是李士懋教授去世后举办的首次传承学习班,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院院长刘清泉、河北省首届十二大名医刘亚娴教授、江西省名誉名中医姚梅龄、河北省...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