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 第4页
-
跟师国医大师李振华琐感
跟随国医大师李振华学习近10个春秋,在学术思想、临证经验和中医思维方式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同时也形成了自己治疗疾病的风格和特色。回首10年跟师经过,我在2013年羊城中医学术流派高层论坛上汇报了自己的临证体会——调理脾胃治百病,四季脾旺不受邪。 10年前拜师李振华 2004年时,我已经从事中医临床和教学15年,时为副主任医师。在广东省中医院实施的名医工程选拔中,有幸被李振华教授收为入室弟子。当年是国医大师邓铁涛请李老出山来我院收徒,那年李老年过八旬。 要传承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和...
-
学习国医大师精神 争成为自觉自信的中医人
“看到王国强副主任的回信在中医药报上刊登后,我们的学生都掀起了学习国医大师热潮。既为他们树立了正能量的榜样,又坚定了他们学中医的信心。”南京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陈涤平说,王国强副主任的回信既是对中医学子的期盼,也是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期盼,为中医药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 各中医药高校掀起学习国医大师潮 北京中医药大学结合学校实际,开展了宣传学习国医大师相关活动,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献身中医药的精神。该校将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宣传国医大师,传承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挖掘总结...
-
走近国医大师郑新 走近一部厚重医书
有人说,走近国医大师郑新,就是走近一部内容丰富的厚重医书。 7月30日,记者深入重庆市中医院肾病科进行探访,正赶上89岁高龄的郑新在指导病例分析。时值盛夏时节,处处热浪袭人,郑新却一丝不苟地穿着白大褂,虽然耳朵有些背,但看上去精神矍铄,且思路清晰、谈吐不凡,尽显大家风范。 1925年出生于河南郏县的郑新,是资深中西医结合专家、中西医结合主任医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成都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医专业)肾病科创始人,学验俱丰,蜚声杏林,医名广播海内外。 &ldqu...
-
追思国医大师陆广莘 缅怀陆广莘老师
国医大师陆广莘离开我们3个多月了,这是我们中医药学界和生命科学界的重大损失。在跟随陆广莘20余年的学习和工作经历当中,我深切地感受到他做人的正直谦和,做学问的严谨精进,尤其是其思想理念的深刻新锐,让我终身受益。 学贯中西 德艺双馨 陆广莘高深的学识和过人的智慧与他传统中医和现代西医双重资深背景是分不开的。1945年初,年仅18岁入中医学堂按中医传统师承方式拜师学医,先后师从于陆渊雷、章次公和徐衡之。1948年他21岁毕业便独立行医。1952年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接受了西医专业五年本科...
-
国医大师任继学其用药配伍经验总结
国医大师任继学(1926年-2010年),生前系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从医60余载,潜心中医急证医学研究,提出辨证10法新观点,擅治心脑肝肾等疑难杂症。专著有《中医急诊学》、《悬壶漫录》、《任继学经验集》等,获科技成果奖多项。笔者通过学习有关著作,现将其用药配伍经验总结如下: 基础研究立新论 任继学教授认为,中医药学著作浩如烟海,必须持之以恒,勤奋苦读,才能学到中医的精髓。应从基础开始学习,先是粗读、泛读经典著作,然后将诵、释、体会三者互用,深谙医理,探求经旨,融汇贯通,指导实践。...
-
拜访国医大师朱良春先生记
因为仰慕朱良春老先生的学识、品德、对中医药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今年3月,我们一行来到江苏省南通市拜访国医大师朱良春老先生。 朱良春今年97岁,高大的身驱,略微驼背,声音因为讲课过多有些沙哑,时不时地咳嗽几声,但仍然精神矍铄,耳聪目明,思维清晰,笔耕不辍,传道授业解惑。 从拜见朱良春,参观南通良春中医医院,以及与朱良春家人的交谈中,他的形象在我们心目中更加清晰、更加丰满和高大。朱良春不仅是一个医者、学者、师者、长者,更是一个仁者、智者,是中医药事业的领航人、传承者、发扬者。 自上世纪40年代动荡中办学,学...
-
追记国医大师徐景藩治脾胃临床经验
全国首届国医大师徐景藩教授于2015年逝世。他从医60余年,秉承家传,通晓古今,学贯中西。他认为中西医各有所长,当相互取长补短,把中西医割裂,甚至对立起来的观点是非常错误的。徐景藩常谓,中医精于气化而粗于形质,而西医则精于形质的解剖。参考仪器检查并非丢掉中医特色,反可增加临床 “四诊”的手段,如B超、CT可以让望诊有“透视”功能,而胃镜检查则让大夫直接看到胃黏膜的表面,这些对辨证用药治疗都有帮助。中医学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历来都不是故步自封的,它一直在不断吸取着同...
-
国医大师养生重在心态平和
晁恩祥平时十分忙碌,除了定期出诊,频繁飞往各地讲学、交流,每年还会参加100余次会诊,可他始终面色红润、精神矍铄。曾有友人向他请教养生秘诀,他将之归纳成六句话:心态需平和,锻炼自把握,饮食要调整,仪表要讲究,戒烟酒少喝,慎选保健品。 心态需平和 晁恩祥认为老年人养生最重要的就是怀有平和的心态,不要计较,心胸应开阔。尤其是刚刚退休的人,有的往往还是什么都爱管,自寻烦恼,老人要服老不要逞强。他建议退休的老年人培养一些兴趣爱好,如练练字、学画画、听听京剧、下下象棋、学学电脑上网、玩玩游戏等...
-
郭子光 刘敏如 四川中医国医大师
刘敏如简介 刘敏如,女,1933年生于四川成人。第二届国医大师、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1962年毕业于成都中医学院(现成都中医药大学)医学系,并留校任教。主任医师,教授。历任:妇科教研室主任及附属医院临床妇科主任,中医妇科学博士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华全国中医药学会副会长、中医妇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政协委员会第八、九届委员,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兼)。199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7年推荐为全国首批中医妇科专家。 在57年的医疗、教学、科研及管理工作...
-
陈可冀:国医大师推进古老的传统医药学迈向现代
厚古不薄今,温故且知新。传统中医学是古而不老,旧而常新,永远富有生命力的。 中医学和西医学虽然是在不同的社会背景及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在思维方法和诊疗手段上也有很大不同,但保障和提高人类健康水平是两者的共同价值取向。 我希望今后的中医发展道路中,能充分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推进中西医学有机结合,跨文化认同彼此的优势和特点,优势互补,继承和发展中医药精髓,提高临床疗效,是中西医结合重要的发展方向。而且只有采取这种优势互补的整合,跨学科交叉、求同结合和求异探索整合,才能使两种医学都得到很好的发展...
-
国医大师干祖望教授于2015年7月2日在南京仙逝
1983年7月,我从南京中医学院毕业后分配至江苏省中医院。院领导告诉我,今后将跟随耳鼻喉科干祖望教授学习,我心中既兴奋又忐忑。早有耳闻干老业务虽好,却是位“倔老头”。30多年跟师学习历程,让我受益匪浅。恩师虽然离去,但我永远无法忘却。 严格 刚到科室,干老就问我,《四书》《五经》读过没有,《内经》《伤寒》《金匮》《温病》熟不熟,《药性赋》《汤头歌》能不能背。他让我必读两本书,《柳选四家医案》和《类证治裁》,说临床很有用。刚开始在跟随干老门诊抄方的日子里,心理说...
-
晁恩祥 国医大师的中医梦 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导师
中医学是有优势的。中医理论来源于临床的不断总结,我坚信中医的科学性、有效性。西医有了诊断才可以治疗,当一种病尚不能明确诊断时,中医可以用四诊八纲分析病情,也能早期介入,开出处方。对于新发传染病,只要见到临床表现,再结合历代医家的诊疗经验,我们就可以从四诊中得知其意,辨证用药;对于亚健康状态,中医可以根据病人的感受选方用药。面对快速发展的西医,中医应努力发挥自身优势,弥补现代医学在整体性认识和辨证个体化方面的不足,中医不会被取消或“吃掉”。 希望中医能薪火代代相传,有我们自己...
-
忆国医大师徐景藩教授
首届国医大师徐景藩教授于今年3月因病离世。这位德高望重、受人景仰的一代宗师,毕生执着于中医药事业和脾胃病学术研究。徐景藩曾担任过江苏省中医院院长,并兼任江苏省中医研究所所长;1990年被遴选为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1994年被评为全国卫生系统先进个人,1996年获全国白求恩奖章,为国家人事部、卫生部特聘高级专家。他实事求是,淡泊名利,做人低调,体现了一代名医的大家风范,平实、平和、平稳、平凡,构成了他为人、为师的本色人生。 作为徐景藩的学生,我从1978年进院之始即有幸随师...
-
中医药界的一大损失 哀悼国医大师郭子光
首届国医大师、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郭子光先生,于2015年5月17日去世。作为九三学社同志和学生,痛失良师和九三前辈,中心惨忉,悲痛难言。 曾记2年前,学校为先生举办“国医大师郭子光教授从医60周年庆典暨学术交流会”,我作为学生写了简介短文:先生1932年12月26日降生于荣昌县仁义镇郭氏中医世家,父亲郭治安其时已是闻名遐迩的中医先生,熊罴协梦,中年弄璋,取名子光,表字茂南,翼其光大祖业,名茂天南。先生家道殷实,诗书传家,幼承庭训,天资聪慧。然四岁失恃,七岁失怙,终天之恨,尤...
-
国医大师夏桂成的养生秘药
国医大师夏桂成今年已八十四 岁,仍然精神矍铄,奋战在医疗、教学、 科研工作的第一线,每周的工作安排 是上午门诊四次,查房一次,下午图书 馆查阅资料或撰写稿件或著书发表。 学术“高产”,风采依然,他并无特别的 养生秘药,全凭朴素的生活和崇高的 思想境界。 生活规律合拍日月星辰 夏桂成根据《周易》所阐述的自然 天、地、人之间的关系,阴阳之气总体 协调人体的代谢,平衡着阴阳,使之顺 应自然变化,顺应自然就会颐养天年。 他非常反对不规律的作息时间让一些 人夜作昼用,昼则夜寝,黑白颠倒,生 活无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