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医大师 第4页

国医大师 第4页

  • 跟师国医大师李振华琐感

    跟师国医大师李振华琐感

    跟随国医大师李振华学习近10个春秋,在学术思想、临证经验和中医思维方式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同时也形成了自己治疗疾病的风格和特色。回首10年跟师经过,我在2013年羊城中医学术流派高层论坛上汇报了自己的临证体会——调理脾胃治百病,四季脾旺不受邪。 10年前拜师李振华 2004年时,我已经从事中医临床和教学15年,时为副主任医师。在广东省中医院实施的名医工程选拔中,有幸被李振华教授收为入室弟子。当年是国医大师邓铁涛请李老出山来我院收徒,那年李老年过八旬。 要传承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和...

  • 记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国医大师徐经世

    记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国医大师徐经世

    •从医60年,他始终把解除病患、攻克顽疾视为己任,淡泊名利,朴素节俭,博爱宽容,真诚旷达,为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和发展竭尽心力。 •他善于思辨,勤于总结,融汇百家,汲取新知,体察世事人情,在学术上独树一帜;提出“尫痹”非风论,“杂病治因在郁,其治在脾,调之在肝”的学术思想;从临床实践当中总结出“肝胆郁热、脾胃虚寒”这一病机理论发前人所未发;提出肿瘤术后治在“扶正安中”的思想,临床运用,效...

  • 王琦:国医大师的中医梦

    王琦:国医大师的中医梦

    中医学作为生态医学、整体医学、平衡医学、人文与科学交融的医学,是具有原创思维、原创发明的智慧医学。科学与医学思维模式不断演变,科学越朝前走,人类越朝前走,就越发现中医学的普世价值,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希望我们中医人、中国人,一切有志于中医药的志士同仁,要高瞻远瞩,不懈努力,让世人感受她穿越时空的永恒魅力。 “医以济世,术贵于精”,中医药学术的贡献度、公信度取决于防治疾病的能力和水平,这就是我们的价值取向。殷切希望我的学生和年青一代中医由“为医&rd...

  • 第二届国医大师群体

    第二届国医大师群体

    本报讯 (记者胡 彬)1月28日,由中国中医药报社推选的“2014年度中国中医药新闻人物”揭晓,第二届国医大师群体,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中药资源中心主任黄璐琦(图中左)当选。 第二届国医大师群体: 岐黄荣光 业界旗帜 群体姓名: 干祖望、王琦、巴黑·玉素甫(维)(已逝)、石仰山、石学敏、占堆(藏)、阮士怡、孙光荣、刘志明、刘尚义、刘祖贻、刘柏龄、吉格木德(蒙)、刘敏如(女)、吕景山、张大宁、李士懋、李今庸、陈可冀、金...

  • 学习国医大师精神 争成为自觉自信的中医人

    学习国医大师精神 争成为自觉自信的中医人

    “看到王国强副主任的回信在中医药报上刊登后,我们的学生都掀起了学习国医大师热潮。既为他们树立了正能量的榜样,又坚定了他们学中医的信心。”南京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陈涤平说,王国强副主任的回信既是对中医学子的期盼,也是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期盼,为中医药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 各中医药高校掀起学习国医大师潮 北京中医药大学结合学校实际,开展了宣传学习国医大师相关活动,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献身中医药的精神。该校将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宣传国医大师,传承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挖掘总结...

  • 走近国医大师郑新 走近一部厚重医书

    走近国医大师郑新 走近一部厚重医书

    有人说,走近国医大师郑新,就是走近一部内容丰富的厚重医书。 7月30日,记者深入重庆市中医院肾病科进行探访,正赶上89岁高龄的郑新在指导病例分析。时值盛夏时节,处处热浪袭人,郑新却一丝不苟地穿着白大褂,虽然耳朵有些背,但看上去精神矍铄,且思路清晰、谈吐不凡,尽显大家风范。 1925年出生于河南郏县的郑新,是资深中西医结合专家、中西医结合主任医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成都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医专业)肾病科创始人,学验俱丰,蜚声杏林,医名广播海内外。 &ldqu...

  • 追思国医大师陆广莘 缅怀陆广莘老师

    追思国医大师陆广莘 缅怀陆广莘老师

    国医大师陆广莘离开我们3个多月了,这是我们中医药学界和生命科学界的重大损失。在跟随陆广莘20余年的学习和工作经历当中,我深切地感受到他做人的正直谦和,做学问的严谨精进,尤其是其思想理念的深刻新锐,让我终身受益。 学贯中西 德艺双馨 陆广莘高深的学识和过人的智慧与他传统中医和现代西医双重资深背景是分不开的。1945年初,年仅18岁入中医学堂按中医传统师承方式拜师学医,先后师从于陆渊雷、章次公和徐衡之。1948年他21岁毕业便独立行医。1952年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接受了西医专业五年本科...

  • 国医大师任继学其用药配伍经验总结

    国医大师任继学其用药配伍经验总结

      国医大师任继学(1926年-2010年),生前系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从医60余载,潜心中医急证医学研究,提出辨证10法新观点,擅治心脑肝肾等疑难杂症。专著有《中医急诊学》、《悬壶漫录》、《任继学经验集》等,获科技成果奖多项。笔者通过学习有关著作,现将其用药配伍经验总结如下:   基础研究立新论   任继学教授认为,中医药学著作浩如烟海,必须持之以恒,勤奋苦读,才能学到中医的精髓。应从基础开始学习,先是粗读、泛读经典著作,然后将诵、释、体会三者互用,深谙医理,探求经旨,融汇贯通,指导实践。...

  • 国医大师的养生秘药:夏桂成

    国医大师的养生秘药:夏桂成

    国医大师夏桂成今年已八十四岁,仍然精神矍铄,奋战在医疗、教学、科研工作的第一线,每周的工作安排是上午门诊四次,查房一次,下午图书馆查阅资料或撰写稿件或著书发表。学术“高产”,风采依然,他并无养生秘药,全凭朴素的生活和崇高的思想境界。 生活规律 合拍日月星辰 夏桂成根据《周易》所阐述的自然天、地、人之间的关系,阴阳之气总体协调人体的代谢,平衡着阴阳,使之顺应自然变化,顺应自然就会颐养天年。他非常反对不规律的作息时间让一些人夜作昼用,昼则夜寝,黑白颠倒,生活无序。他常谓之:阴阳...

  • 本立而道生 纪念国医大师陆广莘

    本立而道生 纪念国医大师陆广莘

    自从1994年夏季在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第一次听到陆广莘先生的演讲,时间已经过去了20多年。这期间,又一代中医人成长起来,大家都会有其标志性的记忆,陆广莘应当是这一代人遇到的最富创见性的中医思想家。 本立而道生 陆广莘那一次演讲的题目是“本立而道生”,按照儒家的教化原则,这是面向“君子”的开示。也许是“人以群分”的缘故,听众对陆广莘关于养生、气功和中医的解释反应甚好,我也有“涣然冰释”的感觉。在这之后,我甚是注重陆广...

  • 拜访国医大师朱良春先生记

    拜访国医大师朱良春先生记

    因为仰慕朱良春老先生的学识、品德、对中医药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今年3月,我们一行来到江苏省南通市拜访国医大师朱良春老先生。 朱良春今年97岁,高大的身驱,略微驼背,声音因为讲课过多有些沙哑,时不时地咳嗽几声,但仍然精神矍铄,耳聪目明,思维清晰,笔耕不辍,传道授业解惑。 从拜见朱良春,参观南通良春中医医院,以及与朱良春家人的交谈中,他的形象在我们心目中更加清晰、更加丰满和高大。朱良春不仅是一个医者、学者、师者、长者,更是一个仁者、智者,是中医药事业的领航人、传承者、发扬者。 自上世纪40年代动荡中办学,学...

  • 追记国医大师徐景藩治脾胃临床经验

    追记国医大师徐景藩治脾胃临床经验

    全国首届国医大师徐景藩教授于2015年逝世。他从医60余年,秉承家传,通晓古今,学贯中西。他认为中西医各有所长,当相互取长补短,把中西医割裂,甚至对立起来的观点是非常错误的。徐景藩常谓,中医精于气化而粗于形质,而西医则精于形质的解剖。参考仪器检查并非丢掉中医特色,反可增加临床 “四诊”的手段,如B超、CT可以让望诊有“透视”功能,而胃镜检查则让大夫直接看到胃黏膜的表面,这些对辨证用药治疗都有帮助。中医学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历来都不是故步自封的,它一直在不断吸取着同...

  • 国医大师的寄语 民族医药发展

    国医大师的寄语 民族医药发展

    在前不久刚刚公布的2014年度江苏省中医药十大新闻和新闻人物评选结果中,由朱良春、周仲瑛、徐景藩、干祖望、夏桂成五位国医大师组成的“江苏国医大师群体”当选为2014年度江苏省中医药新闻人物。朱良春、周仲瑛、干祖望、夏桂成分别已达99岁、88岁、104岁和85岁高龄,仍心系中医药发展,并寄语中医药人才培养。 朱良春说,继承是中医药发展的基础,要多读经典,汲取历代医家经验之精华;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多进行临床实践,“实践出真知”,要在继承基础上勤于实践,抓...

  • 国医大师养生重在心态平和

    国医大师养生重在心态平和

    晁恩祥平时十分忙碌,除了定期出诊,频繁飞往各地讲学、交流,每年还会参加100余次会诊,可他始终面色红润、精神矍铄。曾有友人向他请教养生秘诀,他将之归纳成六句话:心态需平和,锻炼自把握,饮食要调整,仪表要讲究,戒烟酒少喝,慎选保健品。 心态需平和 晁恩祥认为老年人养生最重要的就是怀有平和的心态,不要计较,心胸应开阔。尤其是刚刚退休的人,有的往往还是什么都爱管,自寻烦恼,老人要服老不要逞强。他建议退休的老年人培养一些兴趣爱好,如练练字、学画画、听听京剧、下下象棋、学学电脑上网、玩玩游戏等...

  • 郭子光 刘敏如 四川中医国医大师

    郭子光 刘敏如 四川中医国医大师

    刘敏如简介 刘敏如,女,1933年生于四川成人。第二届国医大师、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1962年毕业于成都中医学院(现成都中医药大学)医学系,并留校任教。主任医师,教授。历任:妇科教研室主任及附属医院临床妇科主任,中医妇科学博士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华全国中医药学会副会长、中医妇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政协委员会第八、九届委员,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兼)。199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7年推荐为全国首批中医妇科专家。 在57年的医疗、教学、科研及管理工作...

  • 陈可冀:国医大师推进古老的传统医药学迈向现代

    陈可冀:国医大师推进古老的传统医药学迈向现代

    厚古不薄今,温故且知新。传统中医学是古而不老,旧而常新,永远富有生命力的。 中医学和西医学虽然是在不同的社会背景及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在思维方法和诊疗手段上也有很大不同,但保障和提高人类健康水平是两者的共同价值取向。 我希望今后的中医发展道路中,能充分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推进中西医学有机结合,跨文化认同彼此的优势和特点,优势互补,继承和发展中医药精髓,提高临床疗效,是中西医结合重要的发展方向。而且只有采取这种优势互补的整合,跨学科交叉、求同结合和求异探索整合,才能使两种医学都得到很好的发展...

  • 首届国医大师 纪念恩师徐景藩教授

    首届国医大师 纪念恩师徐景藩教授

    徐景藩是首届国医大师,白求恩奖章获得者,也是我的研究生导师。35年前我跨入南京中医学院大门,幸运地成了他的学生,从此有机会能够伺诊左右,亲聆他的教诲。记得徐景藩给我们上脾胃病课时,有些课程我们在本科时已经学过,但徐景藩的讲解非常生动、细致,旁征博引,补充了很多课外的东西和个人的学习体会、经验,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如他讲脾时引用了《难经·四十二难》:“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说明中医不仅对脾的生理功能有认识,而且有解剖学的知识。徐景藩的课是同学们最爱听的...

  • 国医大师干祖望教授于2015年7月2日在南京仙逝

    国医大师干祖望教授于2015年7月2日在南京仙逝

    1983年7月,我从南京中医学院毕业后分配至江苏省中医院。院领导告诉我,今后将跟随耳鼻喉科干祖望教授学习,我心中既兴奋又忐忑。早有耳闻干老业务虽好,却是位“倔老头”。30多年跟师学习历程,让我受益匪浅。恩师虽然离去,但我永远无法忘却。 严格 刚到科室,干老就问我,《四书》《五经》读过没有,《内经》《伤寒》《金匮》《温病》熟不熟,《药性赋》《汤头歌》能不能背。他让我必读两本书,《柳选四家医案》和《类证治裁》,说临床很有用。刚开始在跟随干老门诊抄方的日子里,心理说...

  • 晁恩祥 国医大师的中医梦 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导师

    晁恩祥 国医大师的中医梦 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导师

    中医学是有优势的。中医理论来源于临床的不断总结,我坚信中医的科学性、有效性。西医有了诊断才可以治疗,当一种病尚不能明确诊断时,中医可以用四诊八纲分析病情,也能早期介入,开出处方。对于新发传染病,只要见到临床表现,再结合历代医家的诊疗经验,我们就可以从四诊中得知其意,辨证用药;对于亚健康状态,中医可以根据病人的感受选方用药。面对快速发展的西医,中医应努力发挥自身优势,弥补现代医学在整体性认识和辨证个体化方面的不足,中医不会被取消或“吃掉”。 希望中医能薪火代代相传,有我们自己...

  • 悼念国医大师程莘农

    悼念国医大师程莘农

    国医大师,是祖国授予您的最高荣誉, 针灸泰斗,是国医界赋予您的最高桂冠, 程莘农大夫,是人民给予您最亲切的称呼。 每天清晨, 您就早早来到东直门针灸医院的门诊室, 像迎接朝阳一样,迎接着每一位患者, 几毛钱的挂号费, 几块钱的医药费, 几句亲切温暖的医嘱, 践行着您悬壶济世,患者有医,医者无私的信条。 这一信条,化为您高尚的医德, 几十年如一日,从未改变,...

  • 纪念国医大师裘沛然逝世5周年

    纪念国医大师裘沛然逝世5周年

    又到5月3日断肠之日,恩师裘沛然先生逝世已经5周年。忙忙碌碌之余,及至夜深人静,不时忆及与老师相处20年间的点点滴滴。 在延安饭店统稿 我认识老师裘沛然先生多年,但真正近距离的接触,是在1982年的12月。《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内科学》在上海延安饭店统稿,主编是金寿山、潘澄廉及裘沛然,由于年事已高,需要几位中青年专业人员协助。我有幸被选中,并被安排与裘老同室。有一次我在查阅《简明中医辞典》时,裘老说你把《辞典》中有关伤寒的著作报给我听,我能说出这些书的作者、年代、内容特点...

  • 忆国医大师徐景藩教授

    忆国医大师徐景藩教授

    首届国医大师徐景藩教授于今年3月因病离世。这位德高望重、受人景仰的一代宗师,毕生执着于中医药事业和脾胃病学术研究。徐景藩曾担任过江苏省中医院院长,并兼任江苏省中医研究所所长;1990年被遴选为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1994年被评为全国卫生系统先进个人,1996年获全国白求恩奖章,为国家人事部、卫生部特聘高级专家。他实事求是,淡泊名利,做人低调,体现了一代名医的大家风范,平实、平和、平稳、平凡,构成了他为人、为师的本色人生。 作为徐景藩的学生,我从1978年进院之始即有幸随师...

  • 国医大师谈养生四法

    国医大师谈养生四法

    吴咸中,男,满族,生于1925年8 月,辽宁省新明县人。天津医科大学外 科教授。国医大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世 界外科学会会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 贴。虽然高龄,但身体健康,谈到养生方 法,吴教授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生活俭朴。生活规律 我生活在一个知识分子成堆的家 庭。父母崇尚儒学,母亲勤俭持家,都以 “俭以养德”教育子女。我们兄弟姐妹五 人,自幼养成生活俭朴的习惯,至今仍 然如此。改革开放后,家庭经济好转,已 无拮据之虞,一日三餐,坚持多吃粗粮, 少食荤腥厚味。即使节日聚餐或公务宴...

  • 热心中医文化传播 赞国医大师郭子光

    热心中医文化传播 赞国医大师郭子光

    中医发展问题仅仅依靠中医药的行业媒体还很不够,必须充分利用现代传播手段和大众媒体来宣传中医药。我在新浪网发表一系列中医博客并邀请路志正、朱良春、陆广莘、郭子光等著名中医专家参与访谈。 2008年3月13日,郭子光教授参与的第1次“国宝中医集体做客新浪网”在网络上视频直播,主题是“有疗效就是硬道理”,主要讨论如何发挥中医的临床优势。节目中郭子光说:“我认为,要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首先就应该提高中医学术水平,才能谈得上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

  • 国医大师李士懋 平脉辨证思辨体系

    国医大师李士懋 平脉辨证思辨体系

    第二期“国医大师临床经验传承与研习班”日前在昆明开讲,第二届国医大师李士懋带领多位弟子为参会医师开展了平脉辨证培训,260多名来自云南及周边省区二级以上中医院和三级综合医院有关科室医师参加培训。 本次传承与研习班由中国中医药报社和中华中医药学会联合主办,云南省中医药学会和云南省中医院联合承办,江阴天江药业协办,昆明圣火药业(集团)特约支持。 以下为李士懋及各位讲师授课内容精编: 李士懋,第二届国医大师,1936年生,山东黄县人,河北中医学院主任医...

  • 中医药界的一大损失 哀悼国医大师郭子光

    中医药界的一大损失 哀悼国医大师郭子光

    首届国医大师、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郭子光先生,于2015年5月17日去世。作为九三学社同志和学生,痛失良师和九三前辈,中心惨忉,悲痛难言。 曾记2年前,学校为先生举办“国医大师郭子光教授从医60周年庆典暨学术交流会”,我作为学生写了简介短文:先生1932年12月26日降生于荣昌县仁义镇郭氏中医世家,父亲郭治安其时已是闻名遐迩的中医先生,熊罴协梦,中年弄璋,取名子光,表字茂南,翼其光大祖业,名茂天南。先生家道殷实,诗书传家,幼承庭训,天资聪慧。然四岁失恃,七岁失怙,终天之恨,尤...

  • 国医大师夏桂成的养生秘药

    国医大师夏桂成的养生秘药

    国医大师夏桂成今年已八十四 岁,仍然精神矍铄,奋战在医疗、教学、 科研工作的第一线,每周的工作安排 是上午门诊四次,查房一次,下午图书 馆查阅资料或撰写稿件或著书发表。 学术“高产”,风采依然,他并无特别的 养生秘药,全凭朴素的生活和崇高的 思想境界。 生活规律合拍日月星辰 夏桂成根据《周易》所阐述的自然 天、地、人之间的关系,阴阳之气总体 协调人体的代谢,平衡着阴阳,使之顺 应自然变化,顺应自然就会颐养天年。 他非常反对不规律的作息时间让一些 人夜作昼用,昼则夜寝,黑白颠倒,生 活无序...

  • 国医大师路志正的持重观

    国医大师路志正的持重观

    路志正先生是首届国医大师,悬壶至今七十余载。路志正多年前创造性地提出“燥痹”“产后痹”等新的病名和系统的辨证论治理论,是当代中国中医风湿病学科建设的重要奠基人。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中医院名医云集,名满天下。四十年前有周恩来总理谓“最懂辩证法的医生”蒲辅周先生,后有中国第一批国医大师之首的路志正先生,二人都是思想丰富、气象博大、视野广远,以崇奉实践、守先待后,用无比宽容、大度、开放的胸襟,吸收和尊重现代医学的人。他们秉承主通不主专的治学之道,内外...

  • 国医大师陆广莘医学思想的形成

    国医大师陆广莘医学思想的形成

      作者简介:   诸国本,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原副局长,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名誉会长。对国医大师陆广莘医学思想颇有研究,曾发表“一枝高竹独当风——论陆广莘医学思想”等论文。   ●把陆广莘的学术经历和中医学的坎坷命运联系起来考察,知人论世,陆广莘医学思想不仅是他个人60余年学术生涯培育出来的丰硕之果,而且是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历史舞台上的满山红叶。   ●陆广莘医学思想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生生之道,涉及哲学、社会科学、生物学、环境生态科学、传统医学、现代...

  • 拜访国医大师刘尚义札记

    拜访国医大师刘尚义札记

    在“第二届国医大师”中,有一位大师刚过古稀之年,但他从事中医临床、教学工作已有50余年,至今他还在为病人把脉看病,他就是贵州中医学院教授、主任中医师、博士生导师刘尚义先生。 近日,我们在毛德西教授的带领下,专程赴贵阳拜访了刘尚义教授。刘教授精神饱满,热情豪放,但在谈到自己治学经历及临证经验时,却又含蓄少言。他说:“张仲景才是真正的国医大师,至于我,还是叫郎中。”在一个多小时的漫谈中,刘教授谈到了自己的读书、临证以及独创思路,使我们颇受启发,获益良多。...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