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 第13页
-
男性三个时期的中药调理
青春期祛湿热用茯苓、白茅根 青春期的男性最常出现的问题就是长痤疮,爱上火。此时,男性体内雄激素分泌水平增高、皮脂分泌活跃,加上求学阶段精神压力较大,容易生活不规律,因此更易发生痤疮、上火。 痤疮多因肺经热盛,或脾胃湿热引起。茯苓药性乎和,能起到利尿、祛湿、健脾的作用,而且不伤正气,可每日用 10克泡水饮用,或与猪苓、泽泻等煎水服用。白茅根能清肺胃之热,还可以凉血、清热生津,可直接泡水饮用。 中年解毒用葛根、白芍 30~55岁时中壮年男性,工作和生活压力都很大,忙于应酬,经常熬夜、喝酒。如果不注意调养,很容易...
-
冬季是匿藏精气的时节 早睡晚起养精气
冬令时节一定要学会如何调养身体。河北省唐山市中医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王清贤提醒大家,冬季是匿藏精气的时节,养生主要通过饮食、睡眠、运动、药物等手段,达到保养精气、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 早睡晚起 进入冬季后,养生宜藏阳、藏精,为来春的生机勃发做准备。王清贤建议,平时要做到早睡晚起,保证充足的睡眠。至于防寒保暖也必须做到恰如其分,衣着过少过薄,室温过低,则既耗阳气,又易感冒。此外,此时节也可以多参加一些户外的活动,多晒太阳。运动时,可选择太极拳、散步等相对缓和的运动,但要注意,运动以微微汗出为佳...
-
寒露时节的饮食养生
寒露时节的饮食养生,可以根据个人具体情况而定。总的来说,饮食调养应以滋阴润燥为主。可适当多摄入胡萝卜、冬瓜、藕、小白菜、豆角、菌类、海带和紫菜等蔬菜。 小白菜有排毒素的作用,能加速人体新陈代谢,防止便秘;其所含矿物质能够促进骨骼发育。十字花科蔬菜有健脾、清肺、润喉、清热解毒的作用,对秋燥引起的脾虚胃热、口鼻烦渴者最为适宜;其所含的多种维生素、纤维素、胡萝卜素、微量元素硒等对防癌抗癌有益;含有多种吲哚衍生物,能降低雌激素水平,可以预防乳腺癌的发生。 寒露宜多吃滋阴润肺的水果,如梨、柿子、石榴、香蕉等。...
-
小寒节气时拉伸脾经
2017年1月5日 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到来了 小寒节气时, 每天半夜11点至凌晨3点, 取正坐姿势, 然后一手向后方按住一侧的脚心, 身体伸直, 重心略后仰, 一手向上托举, 并仰头上视, 上举时, 掌尖要朝向内侧, 举至极致并配合吸气, 身体在手臂上举同时向上伸展, 略停片刻后,呼气放松, 换另一手上举, 一手按脚心, 左右各15 次, 然后行叩齿、吐纳、咽津液法。 此式主要针对邪气积滞在足太阴脾经的相关症状, 可调理食后不化引起的反胃, 胃部疼痛, 腹部胀满, 胃气上逆引起的呕吐, 水饮停...
-
数九严冬寒风凛冽 有效抵御各种时令疾病
数九严冬,寒风凛冽。寒冷刺激能导致人体热量耗散,阳气损伤,抵抗力下降,是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疾病的主要原因。在天寒地冻的数九时节,为有效抵御各种时令疾病,在养生上最重要的是注意保暖,减少寒冷刺激,其中尤重“三棉”。 中医认为,头乃诸阳之会,人体手、足各有三支阳经均在此处汇聚,冬天人体阳气最易从头部走散,产生寒冷感。医学测试表明,静止状态不戴帽的人,在环境气温为15℃时 ,从头部散失的热量占人体总热量30%;4℃时占60%;-15℃时占75%。尤其是一些年老体弱者,阳...
-
明清时期的药膳食疗
明清时期,指朱元璋从1368年,建立明王朝至清代鸦片战争时止(公元1840年)这个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后期。 公元1368年,元朝末年,农民革命,推翻了蒙古贵族的统治政权,朱元璋建立了明王朝。明朝初期,采取发展生产,开垦荒地,发展农业,大兴水利,扶植工商业,经济出现繁荣景象,政治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中期以后,纺织、冶炼、瓷器、印刷、造船等行业欣欣向荣,海内外贸易十分活跃。郑和七次下南洋,与 30多个国家进行贸易交往,促进我国与海外各国的友谊。明朝后期,欧洲出现了资本主义国家,不断侵人我国,他们还派传教士进入我国...
-
宋元时期的药膳食疗
宋元时期,是指从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兵变、建立宋王朝,到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不久攻占大都、元朝复灭这一时期。 宋金元400年间,大兴水利,开荒垦地,不断更新农具,培育优良品种,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科技、医药有了新的发展。 在宋代印刷的发明与革新使书籍的刻印变得方便,医学书籍出版较前代大大增多。与此同时,由于时代的变迁,科技水平的提高,在临床上又不断发现新药和新的食疗方法,原本草已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宋朝政府下令,在整理前人成果的基础上,重新编订《开宝本草》、 《嘉佑本草》、 《图经本草》。这些本草由...
-
初夏时的家庭养生汤饮
中医认为无花果性平味甘,能健胃、润肠、利咽、防癌、滋阴、催乳。现代研究认为在其干果和植物的乳汁中都含有抗肿瘤成分,还有降血压、降血脂作用。 猪肠性寒味甘,能润肠,去下焦风热,止小便数。常用于治疗大肠病变。合为炖汤,润肠治燥,健胃益气,既为痔疮及结肠癌术后或放、化疗后的辅助调养汤饮。亦是初夏时的家庭养生汤饮,且男女老少皆宜。 做法:猪肠1段(约400克)、无花果10个、生姜3片。把拍得微裂的蒜头从猪肠内通过,排推出异物,去除异味,可多通一二次,再洗净;无花果浸泡。一起下瓦煲,加清水2000毫升(约8碗量),武火滚...
-
汉唐时期的药膳食疗
汉唐时期,是指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秦王朝以迄隋唐这一段历史时期。这个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经济、技术、国力较前代有了很大进步。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了文字,统一了度量衡名称和单位,统一了货币、法律、服装、历法等,促进了文化的传播。焚书坑儒虽对古代文化破坏严重,所幸的是医学、天文学、农学等方面书籍被保留下来。食疗方法上对前代的传承也没有中断,相反,由于交通发达,少数民族地区的中药材,如麝香、羚羊、犀角和海南的龙眼、槟榔等,陆续被内地医生采用;东南亚国家的药材,也不断运来我国,既丰富丁...
-
上古时期中医养生发展史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如果从原始群居的猿人算起,已经历了近两百万年的漫长过程。到公元前二十一世纪的夏代,即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建立以前,大概可分为原始群、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等几个历史阶段。在这个时期内,为了生存和发展,我们的祖先在与大自然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地认识了自然界,并通过自己的劳动,努力创造条件,以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维持自己的生存与种族发展。他们懂得了创造简单工具去寻觅、猎取食物以充饥;择居处、筑巢穴以避风寒、防野兽;存火种以照明、御寒、熟食;以及用语言、舞蹈等方式传递信息,表达感情等...
-
隋唐时代医学家——杨上善
杨上善(约575~670 年),隋唐时代医学家,在隋大业年间(605~616年)任太医侍御,精于医术,诊疗出奇,能起沉疴。对《黄帝内经》有着较深研究,曾奉敕注《内经》,取《素问》及《灵抠》之内容,重新编次,著成《黄帝内经太素》,为分类研究《内经》的第一家。另外,尚著有《黄帝内经明堂类成》。 杨上善著《黄帝内经太素》在对《内经》分类研究的同时,保存了《内经》中一些原文的较早面貌,而且存考校字义、诠释发挥和引录古书佚文方面,均有其学术价值。 科学分类。开类注《内经》之先河。历代医家研究《内经》方式不一,有校订疏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