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味 第11页

味 第11页

  • 饮食五味养生的重要途径

    饮食五味养生的重要途径

      “生病起于过用”出自《素问.经脉别论》,是中医学关于人类发病的一种认识。经文指出“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所谓“过用”即指超越常度,本意虽指五脏过劳而致病,但结合《内经》其他篇有关发病内容的原文来看,其在发病学上有着普遍意义,因而应将“过用”视为人体致病的普遍规律。所谓生病起于过用,是指凡超过人体适应限度,包括四时天气、七情变化、饮食、劳倦等,使脏腑气血损伤者,皆为之。同时过度治疗、盲目使用...

  • 钱喻为一味中药

    钱喻为一味中药

      唐代有一名臣张说,曾写过《钱本草》的奇文。文中将钱喻为一味中药,服之得当则延年益寿,服之不当则祸身害命。   “钱,味甘,大热,有毒。偏能驻颜,采泽流润,善疗饥觧困厄之患,立验。能立帮国,污贤达,畏清廉。贪者服之,以均为良;如不均平,则冷热相激,令人霍乱。其药采无时,采之非理则伤神。此既流行,能召神灵,通鬼气。如积而不散,则有水火盗贼之灾;如散而不积,则有饥寒困厄之患至。一积一散谓之道,不以为珍谓之德,取与合宜谓之义,无求非分谓之礼,博施济众谓之仁,出不失期谓之信,入不妨已谓之智。此七术精炼...

  • 纯纯的中药味道

    纯纯的中药味道

      中医院,总有一股子中药味道!我把这股纯纯的中药味道,视为药香。   每天穿梭在医院里,那股药香总是丝丝缕缕地萦绕在我们身边。在炎炎的夏日里,它浓烈的仿佛热恋中的情侣所表达的炽热爱情;在清冷的寒冬,又是那样的淡雅、芬芳,沁人心脾。   光阴如水,转眼间我们已经走出了青葱岁月。是那股药香,为我们逝去的岁月染上了思念的颜色,为我们崭新的未来添上了美妙的音符。更多的是,可以为那些日夜攒眉、饱受病痛折磨的灵魂带来一份纯净与安宁。   闻着这药香,不禁联想到《红楼梦》第五十一回中,晴雯染恙,因说:&ldqu...

  • 五味淡薄 令人神爽少病

    五味淡薄 令人神爽少病

      夏季,天阳下济,地热上蒸,天地之气上下交合,万物繁茂,阳气浮长。《内经》说在这个季节,人应“夜卧早起,不厌于日”,意思就是早睡早起,多到户外活动。“使志无怒,使气得泄”,形体气息外泄,精神情志保持舒畅。   由于气候炎热,烈日当空,坐卧多,活动少,所以夏季里还是要多活动,多做些适合的运动。通过身体的代谢和循环排出热量,调节体温。   饮食起居要“五味淡薄,令人神爽少病”。古代的养生家总结概括为早、缓、少、淡、软五个字,早是晚饭要...

  • 健康的味道闻得出来

    健康的味道闻得出来

    你身上有味道吗?从身上散发的气味也可以看出身体的健康与否。 人体身上散发出的特殊气味,主要出自排泄物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口腔和鼻腔等处,不同的疾病可能产生不同的气味。最典型的是由气道,包括肺、气管、鼻、喉咙、口腔有病变时,随气息呼出的味道。 鼻的病症常出现恶臭气息,例如,脑漏除了鼻涕浊黄像脓一样,还伴有经常性头痛。口的病症以口腔内疾病为多,会出现恶臭气息的病因多属“火”,例如口舌糜烂破溃。牙齿和牙龈的病变,比如蛀牙、牙龈肿大,也以臭味为主,如果经常出血,还有血腥气味。气道的病症可以...

  • 从楚威王“食不甘味”谈起

    从楚威王“食不甘味”谈起

    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之志,人皆有之。人处天地之间,自然之中,外界环境的刺激,势必引起情志变化,而情志变化一旦超过限度,就可成为致病因素,导致机体内脏的功能失调。《战国策》中,就有一段情志致病的故事。 战国时期,秦国恃强凌弱,穷兵黩武,经常出兵攻打相邻各国。苏秦是当时有名的政治家,他倡导“合纵” 之说,主张燕、齐、赵、魏、韩、楚六国联合抗秦。他游说到楚国,向楚威王阐明自己的来意后,楚威王深有感触地说:“我们楚国与秦接壤,而泰国有吞并巴蜀汉中的野心,是虎狼之国,不可亲善。...

    养生秘方 2024-03-07 15 0
  • 哪些人不能吃六味地黄丸

    哪些人不能吃六味地黄丸

      六味地黄丸对肾阴虚,以及更年期综合征、神经衰弱等问题能起到一定的治疗效果。同时,它还被很多人用来“补肾”,有些人觉得吃了六味地黄丸能强身健体,把它当成了补药。其实,它只适用于肾阴虚者,肾阳虚、痰热和脾胃差的人不宜服用。   肾阳虚者:面色偏白,体质虚弱,四肢发凉,喜热怕冷等都是肾阳虚的表现,肾阳虚者服用六味地黄丸会加重病情。不要认为自己“肾虚”就用六味地黄丸,服用前应先在中医指导下辨明病因。   痰热者:平时因吸烟、饮酒和生活不规律等因素导致体态肥胖者...

  • 轻轻灵灵几味药 药到病除

    轻轻灵灵几味药 药到病除

      很是佩服老师处方遣药的技巧,老师用方不大,三四味、五六味不乏其数;老师用量亦精,1克、2克、3克屡见不鲜。在老师手下,病有大小而治却不分大小,很多时候看似危重难治之病,轻轻灵灵几味药,药到病除。   案一   王某,男,56岁,2011年12月25日就诊。间断性尿频,尿痛3年余,量少黄浊,淋漓不尽,有灼热感。大便次数少,2~3日一行。口干,多饮不能缓解。纳食欠佳,舌质暗淡,舌苔黄,脉弦。处方:黄柏9克,知母12克,肉桂(后下)6克。4剂,水煎服。   二诊:药后尿痛有所缓解,现仅晨起尿痛,大便日...

  • 夏季口渴应吃一些带“味”食物

    夏季口渴应吃一些带“味”食物

    炎炎夏日,人们在高温炙烤下汗液大量流失,同时消耗各种营养物质,很容易感到身体乏力、口渴。不少人误以为流汗等于减肥,其实不然,体内水分流失过多会影响到脾胃的功能,引起食欲减退和消化功能下降,对于很多期待在夏季减肥的女性来说,这更是一种耗气伤阴的表现。因此,夏季口渴应吃一些带“味”食物。 酸味食物:夏季出汗多,最易丢失津液,适当吃些酸味食物,如番茄、柠檬、草莓、乌梅、葡萄、山楂、菠萝、芒果、猕猴桃之类,它们的酸味能敛汗止泻祛湿,可预防流汗过多而耗气伤阴,又能生津解渴,健胃消食。若在菜肴中加点...

  • 嘴里出现了异常的味道 要提高警惕

    嘴里出现了异常的味道 要提高警惕

      中医认为,口腔味觉的正常与否,与五脏的功能关系密切。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南沙医院中医科中医师唐梁表示,当你发现自己嘴里出现了异常的味道,一定要提高警惕,这很可能是你的身体内部存在健康隐患。   指导医生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南沙医院中医科中医师唐梁   记者蔡卫杨   通讯员陈瑶旋   口酸   自觉口中有酸味,甚者闻之有酸气。与肝、脾二脏关系密切。除了食滞、嗳酸腐臭秽等食积胃肠导致的口酸外,最常见于肝胃不和的患者。前者因饮食不节所致,后者则多是因情志失调而起,患者常有情绪抑郁,或脾气...

  • 药食同源 解读“四性”“五味”

    药食同源 解读“四性”“五味”

    【原文】药食同源。常用药食两用的中药有蜂蜜、山药、莲子、大枣、龙眼肉、枸杞子、核桃仁、茯苓、生姜、菊花、绿豆、芝麻、大蒜、花椒、山楂等。 【解读】《黄帝内经太素》一书中写道:“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这便是“药食同源”思想的起源。其实,早在神农时代,药与食不分,人们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认识到许多食物可以药用,许多药物也可以食用,两者之间很难严格区分,且同样有“四性”、“五味”之分。 “四性...

  • 六味地黄宜饭前服

    六味地黄宜饭前服

    素有“直补肾阴之圣药”之称的六味地黄丸由熟地黄、山茱萸、山药、茯苓、泽泻、牡丹皮等六味中药组成,除了滋阴健脾补肝肾外,还有调节免疫功能、延缓衰老、治疗老年性痴呆以及轻中度高血压等功效。 经常出现腰膝酸软、五心烦热、盗汗遗精、眩晕耳鸣、头痛面赤、咽干口渴、小便多、疲倦乏力、浮肿、虚火牙痛、牙龈充血等症状的患者,服用六味地黄丸一般都会有效,而那些。肾阳虚者则不适用,否则会适得其反,致使病情加重,体型偏胖者也不应随意服用。 此外,六味地黄丸最好在饭前30~60分钟吃,以便药物成分能直接与胃黏膜...

  • 六味地黄丸 滥吃易伤身

    六味地黄丸 滥吃易伤身

      近日,六味地黄丸被指重金属残留超标,引发了不少人对于中成药安全性的关注。此外,还有不少人误以为六味地黄丸是补肾壮阳的“保健品”,在没有适应症的情况下长期服用。   桂林市中医医院治未病中心副主任医师莫笛表示,这种做法是非常错误的。六味地黄丸是中医的经典方剂,主要用于治疗肾阴虚导致的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耳聋耳鸣、盗汗、遗精及口燥咽干等症状。中医将肾虚分为肾阴虚、肾阳虚、阴阳两虚等,并不是说只要是肾虚就能吃六味地黄丸。如果不是肾阴虚,吃六味地黄丸只会加重症状。   桂林市中医院铁...

  • 酸味食物或药物可以养肝

    酸味食物或药物可以养肝

    “酸入肝”是指吃山楂、五味子、乌梅、白芍等酸味食物或药物可以养肝。 “养肝”指的是通过“滋肝阴,养肝血”,达到柔肝、调肝的意思。只有肝阴、肝血充足了,肝脏的各项生理功能方可正常发挥。腹胀、食欲不振、水肿、月经不调、眼睛不适等症,往往从肝论治。 在日常饮食中,可以适当进食一些酸味食品,如山楂、橘子、葡萄等,在进餐或做某些菜肴时,依需要和习惯适当加点醋也可以起到适当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酸味食物并不是一年四季都适宜吃。春季肝气旺盛,由于酸味食...

  • 一副嵌了两味中药名

    一副嵌了两味中药名

    清代著名诗人袁枚,曾任江宁知县,工作之余,他喜欢到县境内的风景名胜寻乐,搞些诗词歌赋,满足他的闲情逸致。一天,袁枚信步出游,来到了一座古庙前,庙里有个老和尚将他请至禅房,让座敬茶,闲聊些许后。老和尚邀袁枚到天井边去看一看,哪儿有一个半掩半露于尘土瓦砾之间的堂鼓,想请他为老祖师留下的一副上联续对。 原来,这面堂鼓为宋代民族英雄岳飞帐中用物。岳飞被残害后,有人暗中收藏堂鼓以表怀念。后来堂鼓传到老和尚的师傅手中,他携鼓回到了故乡江宁的这座寺庙,出家当了和尚,并把这个堂鼓精心保管在藏鼓楼。有一天深夜,雷雨交加,藏鼓...

  • 太多治疗急功近利一味退热

    太多治疗急功近利一味退热

      ●在安全的前提下,发热顶多算是“短痛”;因发热处置不当带来如银屑病之类的复杂疾病则是心理、身体双重的“长痛”。合理处置“短痛”可以预防“长痛”、治疗“长痛”。而太多治疗急功近利一味退热。   ●发热时,人体郁闭的阳气被激发,同时会激发更多的阳气加入战斗,是难治病的“欲解时”。这个时候只要没有生命危险,最好的治疗就是帮助人体的阳气“一鼓作气,攻克顽结&...

  • 隐含十六味中药

    隐含十六味中药

      相传西汉末年,曹操远征归来,患了头风病,部下向他推荐了名医华佗。曹操召华佗来诊病,事前听说华佗知识渊博,医术不凡,就想出题试试华佗的才华,于是,在帐中赋药名诗一首:“胸中荷花兮,西湖秋英;晴空夜明兮,初入其境;长生不老兮,永世康宁;老娘获利兮,警惕家人;三十除五兮,函悉母病;芒种降雪兮,军营难混;接骨妙医兮,老实忠诚;黑发未白兮,大鹏凌空。”这首诗表面上言辞风雅,壮然隽永,其实隐含十六味中药。   华佗看后,不加思索,脱口而说出这十六味中药。曹操听后,惊叹华佗奇才。华佗针刺治愈曹...

  • 两个概念“一味药”“一种药”

    两个概念“一味药”“一种药”

    “一味药”“一种药”是中医药工作者经常遇到的两个概念,仔细分析两者是有区别的。 “一味药”指的就是一种饮片。而“一种药”则是指中药来源上的一个“种类”概念。 一味药来源可以是多种植物。一般来说,一味中药的来源是一种植物或动物。但一味药其来源是多种植物的也不少。比如大青叶,其来源为马鞭草科植物路边青、寥科植物蓼蓝、十字花科植物菘蓝、草大青或爵床科植物马蓝等的叶或枝叶。再如石斛,其来...

  • 中医之路 漫长而有韵味

    中医之路 漫长而有韵味

    也许是命中注定,我有幸能与《大学的最后一课》相遇,并与它拥有过一个真挚的心灵碰撞过程,似乎也让我那如秋枫叶般无力再亮的心有了再次灿烂的可能。书中说:“其原因固多,而大学毕业生不为社会所重视,亦其一端。其所以不为社会所重视,得分数点言之:第一,自视太高;第二,欲望过奢;第三,经验欠缺;第四,责任心薄;第五,学业荒废。以上五种缺点,在政治已上轨道之国家,鲜有暴露与发生,因政府取材恒有固定程序,而社会用人亦有一定标准。躐等倖进既不可能,而希冀非分亦无由而生。”虽说我没有大彻大悟,却有如沐春风的...

  • 青灯黄卷与信口雌黄都与两味中药有关

    青灯黄卷与信口雌黄都与两味中药有关

    成语中的青灯黄卷与信口雌黄都与古书有关,又分别与两味中药有关。 青灯黄卷,本指光线青荧的油灯和纸张泛黄的书卷,常借指清苦勤勉的攻读生活。如宋代陆游《剑南诗篇·客愁》:“苍颜白发入衰境,黄卷青灯空苦心。”元代叶颙《书舍寒灯》:“青灯黄卷伴更长,花落银釭午夜香。”古书本来抄写或刻印在白色宣纸上,为什么称为黄卷呢?这是因为古书常遭虫咬而损坏,古人为了防止虫蛀,常以中药黄檗汁浸染纸张,然后用以抄书或印书。以黄檗汁染纸的工艺称“入黄&...

  • 薄味少怒尽享高寿

    薄味少怒尽享高寿

    109岁老人王昌松体形瘦小、鹤发童颜、身板硬朗、精神健旺,让人不敢相信他已如此高寿。 这位在全国中医界享有声誉的老人,每天早晨6点准时起床,8点准时步行至诊所,上午就在坐诊看病中度过。午休过后,他有时呆在家中看书、听听戏曲、看看抗战题材的电视剧,有时去逛逛药材市场或图书城……这是他每天的大致日常生活。 王昌松的家族不仅是医学世家,还是长寿之家。父母都活了99岁,他的老伴也是97岁才去世。“薄滋味、少愠怒”是王老的养生秘诀。他一辈子没和别人红过脸,妻子16岁嫁给...

    养生秘方 2024-03-06 16 0
  • 病则口中之味随各经而异

    病则口中之味随各经而异

    “口者,脾之窍也,能知五谷之味。又诸经皆会于口,病则口中之味随各经而异。”口内症状,一般实证多于虚证,热证多于寒证。又因口内津液,通于五脏,故脏气偏胜,便有不同味觉反应于口,口中味觉异常,常常是辨证的依据和参考。近代名医秦伯未在《中医临证备要》一书中对口证叙述甚详,可供临证参考应用,学习归纳如下。 口苦——胆热、心热、肝热证常见口苦。《内经》称为“胆瘅”。如说:“此人数谋虑不决,故胆虚气上溢而为之苦。”...

  • 谨和五味饮食养生之要

    谨和五味饮食养生之要

      “民以食为天”,在养生保健中,饮食营养位居第一。古人对饮食养生提出了一个总的原则,就是“谨和五味”。这里的“五味”既指食品的“酸、苦、甘、辛、咸”各种味道,又指代食物的营养成分。其意在告诫人们,既要谨慎地选择食品,又要谨慎地调和各种味道,达到饮食养生的目的。   营养均衡,谨和五味。人体新陈代谢必需的脂肪、蛋白质、糖、维生素、无机盐和水,富含于谷物类、豆类、蔬菜类、鱼肉类、禽蛋类等各种食物之中。各类食品的营养...

  • 加味参附汤“亡阳”症治

    加味参附汤“亡阳”症治

    “亡阳”是中医名称,现代医学 为人体功能或皮肌功能消失,致使 汗腺敞开,身体冰冷大汗淋漓,此病 是因久病或大病后期,身体机能严 重衰退出现。其症状:突然体冷出 汗,从上而下,神昏晕迷,声音低微, 呼吸短急,如不及时救治3~5小时 死亡。 处方:加味参附汤。 生北芪50~ 80克,人参20—30克,附子15~20 克,五味子20~30克,煎汤热服。一 般服后半小时左右见效,一小时后 须服第二剂,每隔一小时至2小时 连服3~5剂。 (刘潭汉) 治 痔 疮 肿 痛 方 1....

  • 慈禧服用的五味子膏

    慈禧服用的五味子膏

    《慈禧光绪医方选议》记述了慈禧服用五味子膏案。书中介绍:“光绪年六月初八日,五味子膏。五味子八两。水洗净,浸半日,煮烂,滤去滓,再熬似饴,少加蜂蜜收膏。” 五味子膏在宋代药物学家寇宗奭的《本草衍义》和明代医家李梴的《医学入门》中有介绍。 《本草衍义》载:“治肺虚寒,五味子方红熟时采得,蒸烂研滤汁,去子,熬成稀膏。量酸甘入蜜,再上火待蜜熟,俟冷,器中贮,作汤,时时服。”《医学入门》用治梦遗虚脱,熬膏方法与寇氏相同,服用方法,“每服一、二匙...

  • 立秋养生 预防“秋乏”多味苦瓜

    立秋养生 预防“秋乏”多味苦瓜

    秋季宜防唇裂——由于天气寒冷,气候干燥,嘴唇、口角的皮肤黏膜脱落、起鳞片,继而干裂出血。在这种情况下,细菌容易乘虚而入,引起感染、糜烂,严重者还会出现肿胀、化脓。预防唇裂的方法:一是在洗脸后,口唇上涂些油脂。二是多喝水,多吃新鲜蔬菜、瓜果,以补充体内的水分和维生素。 “秋乏”是一种自然现象。暑天结束后一般早晚的温差增大,且秋高气爽,人们会感觉比较舒服。此时人们为什么还会感觉乏呢,这是因为在炎热的夏季,人的皮肤湿度和体温升高,由于大量出汗使水盐代谢失调,胃肠功...

  • “五味”的自然属性及与“五行”的关系

    “五味”的自然属性及与“五行”的关系

    近代对五行学说颇多怀疑,有学者认为五行比类有很大程度的唯心性,而且通过不断演化,有些内容已失去本义,乃至完全相悖,五味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笔者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和思考,发现了古代对五味的解释的确存在不足,但其与五行的配伍并非率意而为,而是有其内在的规律性。故与同道探讨如下。 五味属性及五行比类之不足 《黄帝内经》认为土生甘、水生咸、金生辛、木生酸、火生苦,其与五脏的关系是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古人多单纯从“五材”的物质基础阐述,土味甘、水味咸、金味辛、木味...

  • 秋菊入食美味多

    秋菊入食美味多

      我国食用菊花的历史十分悠久,早在战国时期爱国诗人屈原就有“朝饮木兰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吟咏。菊花气味芬芳,食用方法颇多,凉拌、炒食、作馅、制饼、作糕、煮粥等,皆成美味。尤以白菊花应用最为普遍,其次为蜡黄、细黄、细迟白和广州的大红菊等。民间流传的菊花鱼球、菊花豆腐、菊花炒肉片、菊花粥等,各具风味。   菊花粥:取糯米150克,决明子15克,鲜菊花30克。将锅烧红后加入决明子稍炒后加水500毫升,煮沸30分钟后去渣,再加水和米一起煮粥,待熟时加入菊花再煮开,加油盐或冰糖调味食用。   ...

  • 寒冷季节百味白菜 枸杞一小把

    寒冷季节百味白菜 枸杞一小把

    寒冷季节,一些人容易感觉手脚冰冷,特别是一些女性朋友,更是容易感觉嘴唇发白、脸色不佳,经常手脚冰冷,要想调理不妨常用枸杞红枣冲泡服用。 取枸杞一小把,大约20至30粒、红枣3至4粒,将枸杞和红枣放入玻璃杯中,以开水冲泡服用,或者用水煮沸后服用。 如果熬夜后口干舌燥很严重或者火气很大的话,可另加白菊花1-2朵一起冲服,冲服时,注入开水后不要立即服用,应该让枸杞和红枣在水中充分浸泡后再喝,效果更好。 红枣味甘性温,能够补中益气、养血安神,多用于脾胃气虚、血虚萎黄、失眠多梦等症的治疗,与枸杞搭配对于经...

  • 4味中药治女孩腹部跳动

    4味中药治女孩腹部跳动

    对大多数人来说,生病吃药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可对于正值花样年华的苏姗(化名)来说,只有16岁的她已经吃了整整三年的药,忍受了三年疾病的折磨。当同龄的女孩们都在校园里嬉戏打闹的时候,苏姗却被浑身莫名的病痛折磨着。 苏姗说,她记得最开始只是轻微的耳鸣,就像是一只蝉住在她的耳朵里,妈妈带着苏姗去看了医生。可没想到,苏姗吃完药后,情况并没有发生好转,耳朵里的蝉鸣并没有消失。相反,苏姗开始觉得肚子发凉。从那之后,她便几乎无法大便,就连小便也变得困难起来,没人知道,这是怎样一种感受。苏姗说,就好像是有什么东西堵住了似...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