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于 第10页

于 第10页

  • 解“病发于阳发于阴”

    解“病发于阳发于阴”

      解读《伤寒论》第七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的文章《阴阳为纲 辨病“经旨”》后,也阐述自己对此条经文的认识,与同道探讨。   《素问·调经论》云:“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就是说邪气的产生不外两端。或者来源于天元,即五运六气所化之风寒暑湿燥火六淫,或者来源于坤元,如饮食、居处地域,以及明显(不...

    养生秘方 2024-03-07 8 0
  • 传统民族医药之优势在于

    传统民族医药之优势在于

    传统民族医药流派纷呈,在人类繁衍进步史上发挥过举足轻重的作用,现代医学是世界各国生命科技成果的共同产物,二者当前共同维护着人类的身心健康,当互补长短,长期共存。 传统民族医药之优势在于:一是能做到就地取材,加工和制做方法工艺简单、成本小、能耗低,技术推广运用方便易行。二是符合当地民族种族生活习性、遗传基因、体质特点、地理环境,对本民族、本种族地方病、常见病、流行病有特效。如藏医药对高原病、胃肠病,蒙医药对肝病、糖尿病、心脑血管病,傣医药对风湿病、妇科病、跌打损伤,还有一些民间医药对蛇蝎虫伤中毒等有特效。三是...

  • “发于阴”“发于阳”应是指病位而言

    “发于阴”“发于阳”应是指病位而言

    2015年3月20日载梁华龙先生《“发于阴”“发于阳”是指风寒风热》一文,认为《伤寒论》第7条“发于阴”“发于阳”的阴、阳是风寒邪气和风热邪气的代指。对此,笔者有不同意见:“发于阴”“发于阳”应是指病位而言,即病发于阴经、病发于阳经之义,而不是指邪气的性质。 风热不恶寒 目前普遍认为:伤寒、中风为风寒,温病为风热。《伤寒论》第6条指出:&ld...

  • 对于古代神秘中医的探索

    对于古代神秘中医的探索

      随着西医进入中国,以其见效快的优点逐渐成为主流,中医却一步步退居幕后。现在的年轻人,甚至是一些老年人对于中医都不能说是非常了解。但是在我国的很多古装剧中,仍然可以看见过去中医的辉煌,或是说人们对于神秘中医的探索。其中有很多角色命悬一线,但是几碗药、几颗药丸或一瓶药粉,不手术、不动刀就救回来的场景,让人们不禁要问:“古代的药真的这么神奇吗?”   指导专家   叶凤英   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药剂科副主任中药师   舒痕胶除疤待证关键没得卖   剧情回放:在《甄嬛传》...

  • 基于代谢物组量化的方药量效关系

    基于代谢物组量化的方药量效关系

    中医治病的巧处在方药的用量上,自古就有方药“量是不传之秘”之说,所谓“传方不传量”,而事实上,不是不传,是难传。 中医药的优势在疗效,疗效的发挥在方药,当中医辨证论治组成方药后,各药味剂量和整方用量是影响其疗效发挥的关键因素。清代名医王清任说:“药味要紧,分量更要紧。”说明先人对方药存在量效关系已有深刻的认识。但时至今日,方药的量效关系却一直散落在古籍文献中,作为经验停留在医生的脑海里,较少有现代科学证据或用科学数据解释。...

  • 古之成大医者 大多属于孜孜不倦的自学派

    古之成大医者 大多属于孜孜不倦的自学派

    中医理论幽深,文辞古奥。但当代出版的各种中医系列教材和名医著作一般人都可以看懂。尽管脉学“心中了了,指下难明”,但可以掌握基本的浮沉迟数、弦涩细滑,结合问诊(详细的问诊可以对疾病掌握70%)、闻诊和望诊(特别是望舌),通过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对疾病大略掌握,同时具有方剂、中药和经穴基础,基本可以诊治临床常见病。事实证明,先学白话本和临床课程一定程度上可以掌握中医的精髓。随着经验和教训的不断积累,不断地去学习、临证,再进一步研究经典和中医古典原著,仍然可达到一定的造诣,甚至名...

  • 关于中西医孰科学孰先进的争论

    关于中西医孰科学孰先进的争论

    一段时间以来,关于中西医孰科学孰先进的争论喋喋不休,甚至摆起了擂台,下起了战书。但是不管怎么争论,两种医学在我国将长期并存是不争的事实。 笔者认为,之所以出现两种水火不相容的观点,其实都恰恰是只了解了事物的一个方面。笔者曾经跟随一位祖传几代的中医学习,虽然他的中医水平确实不错,方圆几十里的老百姓都找他开中药,但是鉴于知识的缺陷,他对西医可以说一窍不通,因此误认为中医是万能的,没有他用中医治不好的病,这就是缺陷;而临床常见很多医院的医生对患者说不要相信中医,中医都是骗人的,他西医解决不好的病中医也不...

  • 隔姜灸12年来用于冬病夏治

    隔姜灸12年来用于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试试   “长蛇灸”又称“督脉灸”、“铺灸”,所用材料为大蒜泥及麝香,铺在人体脊背正中,上用艾绒点燃灸之,因形似长蛇,故名“长蛇灸”,可用于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笔者在其基础上,将隔蒜灸改成隔姜灸,并结合经络推运、针刺、敷药综合治疗,12年来用于冬病夏治,取得了良好疗效。   操作规程   施灸材料   鲜生姜、督灸粉(附子、肉桂、冰片)装瓶备用。   操作步骤   一、制取姜泥...

  • 立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中医药学

    立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中医药学

    •所谓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既定文化中的人对自身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 •面对人类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健康危机,我们必须从多方面去深思应对之道,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从文化视角去看待医学问题,在理念上有所创新。 •立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中医药学所形成的生命观和健康观,对于健康维护和疾病防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其“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等理论、...

  • 李今垣原名李金元 长于痰证擅用芥子

    李今垣原名李金元 长于痰证擅用芥子

    李今垣,现年79岁,中共党员,1937年出生于河北省安平县,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首席专家,硕士生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天津分会首届及第二、三届理事,《实用中医内科杂志》特邀编辑,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2013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成立李今垣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 李今垣三世业医,是治疗肝胆疾病的世家,从医60载,发表文章40余篇,著述颇丰。李今垣自幼受先祖影响,酷爱中医,1953年承蒙天津市红桥区西沽诊所赵鹤年先生的启蒙教诲,习读《药性赋》《濒湖脉学》《汤头歌...

  • 听闻“中医或将亡于药”的疾呼

    听闻“中医或将亡于药”的疾呼

    也许你曾遭遇“症对方准药不灵”的尴尬或听闻“中医或将亡于药”的疾呼,日前,《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发布,可谓破解当下中药材困局的迫切之举,既夯实了中医药传承发展的基石,也为深化医改、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增添了一重保障,更攸关国计民生,将释放中药材在经济结构调整和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潜力,泽被久远。 中医中药唇齿相依,中药材质量是决定中医疗效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中医药事业迅猛发展、中药材面临严峻挑战之际,规划适时而出,提出保护...

  • 对于中医体检的认识

    对于中医体检的认识

    伸出舌头,由中医四诊仪拍一张照片;挽起袖子,脉搏采集器记下脉象信息;手脚贴上电极板,设备就能实时扫描人体内各系统,预测潜在危险因素;填过几张问卷后医生便开始进行中医体质辨识,经过几十道问题后,就完成了整个体检过程。中医师表示,健康评估报告出具后,会由资深专家进行详细解读。这是目前中医健康体检的常见流程,笔者目前也体验了一番。整个中医体检过程约半个小时,当整个流程结束后,笔者不免有些失望,这与笔者对于中医体检的认识并不相符。 笔者又随机走访了其他开设中医健康体检项目的中医院及健康体检中心,发现在项目...

  • 立秋已过“湿气通于脾”多食咸味以补心

    立秋已过“湿气通于脾”多食咸味以补心

    虽然立秋已过,但是伏天气候依旧高温闷热,影响到很多人的脾胃功能,此时饮食调理就显得格外重要了。中医讲“湿气通于脾”,此时宜多食酸味以固表,多食咸味以补心。 鸭肉 俗话说“防苦夏吃吃鸭”。这是因为鸭肉性凉,具有健脾益气,滋阴养胃,利水消肿的功效。从中医“热者寒之”的治病原则看,凡体内有热的人适宜食鸭肉,体质虚弱、食欲不振、发热、大便干燥和水肿的人食之更为有益。 黄瓜 伏天暑湿侵入人体后导致毛孔张开,过多出汗,造成气虚,还会引起...

  • 初秋燥养生 养生谨于微

    初秋燥养生 养生谨于微

    初秋天气燥养生最重要 夏日的炎热渐渐 褪去,秋天的凉意缓 缓袭来。在夏末秋初 季节更替的时候,应 该怎样保养自己的身 体呢? 秋天时节,天气 干燥,不少人出现口 干、唇干、鼻干、咽干、 大便干结、皮肤干燥 等一系列症状,这就 是中医常说的…秋燥 症”。根据“燥则润之” 的原则,秋季应多吃 水果和蔬菜以及滋 阴、润肺、补液、生津 的食物,比如梨子、芝 麻、蜂蜜、银耳等。饮 食以清淡为主,实行 “早晚一碗粥,晚餐一 碗汤”的模式。秋季食 物平...

  • 中医疫病理论源于实践

    中医疫病理论源于实践

      ●中医在防治瘟疫的实践中,发挥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特点,通过掌握临床特征及辨证论治的基本规律,能在紧急而又特殊的时候显示出早期干预、毒副作用小,能减少西药后遗症、并发症等优势。   ●提高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卫事件能力,需要不断提高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在中医药领域建立开放、竞争、协作的机制;发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的先进性,加强中医药防治流行性传染病的研究工作。   近年来,艾滋病、SARS、人禽流感等突发性、传染性、病毒性疾病的不断出现,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中医药防治疫病具有悠久的历史,中医瘟...

  • 山药粥 广泛应用于临床

    山药粥 广泛应用于临床

      1984年初秋,我的邻居王氏老太太,年近七旬,患泄泻近两个月,经输液、口服药物治疗,其症时轻时重、绵绵不愈,求余诊治。自述:此疾系因胆囊切除术后,寒温失宜,失于调养所致。   患者面色萎黄,肢倦乏力,头目眩晕,脘腹不适,饮食减少,大便溏泻,水谷不化,日六、七次行,动则益甚。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证属术后失养、寒温失宜,伤及脾胃所致。脾胃虚弱,运化失司,则水聚为湿,谷积为滞,清浊相混,水谷不能化生精微,下迫肠道而为泄泻。治宜益气健脾为法,因其苦于服用中药,斟酌再三,授以近贤张锡纯之&ldquo...

  • 食疗有助于温经通络

    食疗有助于温经通络

      因受寒冷刺激,人的颈部会出现肌肉血管痉挛,加重颈部板滞性疼痛,因此,寒冷的冬季往往成为颈椎病的高发季节。据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院长、骨科专家张晓峰教授说,虽然加强日常保健对预防颈椎病很重要,但如果出现颈椎病的症状,更应及时就医,到医院接受正规诊治。那么,此病都有什么治疗方法?需要注意什么事项?常用食疗方有哪些?带着这些疑问,记者对张晓峰教授进行了采访。   分型论治是关键   记者:颈椎病是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病,对于此病,可以采用什么样的治疗方法呢?   张晓峰:颈椎病的主要症状是颈肩痛,放射至头枕部和上...

  • 佛教医药属于中医的一部分

    佛教医药属于中医的一部分

      佛教医药的实用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寺院的医疗经验、诊疗方法和单验秘方,至今仍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开发研究价值;二是佛学理论和佛教思想,对人生的启迪和心理疾病的治疗具有无与伦比的生理与心理效应;三是史料价值、文献价值和学术价值。   从广义来说,佛教医药属于中医的一部分。但从狭义来讲,中医指的是以汉族文化为主体的医药体系,这时的佛医、藏医、蒙医等与中医则为并列关系,他们长期以来相互补充、相互影响和相互包容,共同构建了辉煌灿烂的中华医药文化。   佛教医药是以古印度“医方明”为...

  • 对于中医的理解与感悟

    对于中医的理解与感悟

    @选择中医__董洪涛 我观察到,不少读过中医学院五年的学生对于中医的理解与感悟尚不如中医爱好者,难道专业比不过业余吗?分析其原因,一则兴趣使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若兴趣不到,动力不足,变成被动学习中医,其结果可想而知;二则人生经历不同。当经历过人生磨砺,体验过病痛折磨后,人会更成熟,从而更执着健康。 @仝小林北京 农村的乡医,有许多在大病、急病的诊治上,身经百战,非城市医生所能比拟。他们的临床水平,在许多方面远远超过三甲医院的那部分西药为主加点中药作陪衬的中医。我们不仅仅要培训乡医,更...

  • 中医文化的精髓在于:以道论医

    中医文化的精髓在于:以道论医

    @选择中医__董洪涛 中医文化的精髓在于:以道论医。若能知道,既可长寿,又能诊病、论病、治病。以道论病,不但关乎人体生理病理,还包括天地之道;以道治病,不是孤立地治病,而是平衡天地人三才,借天地之道以恢复人的健康。正如《内经》所说:谨道如法,万举万全,气血正平,长有天命。这是每个中医人都要达到的境界。 @中医肖相如 中医院校毕业,中医机构工作,有中医职称,就是没学好《伤寒杂病论》等经典,中医高职称“科学家”越来越多,科研成果越来越多,就是疗效越来越差,其根源就是...

  • 兼评张效霞同志关于“方证相对”的系列文章

    兼评张效霞同志关于“方证相对”的系列文章

    至此,有关“方证相对”的话题,张效霞同志已在《中国中医药报·学术与临床版》发表了4篇文章。说实在的,从读到张文第一篇时,我即有一种感觉:作者是在书斋里玩味文字时的一种自我陶醉。这种感觉不幸在张的二文,三文中更加明显,直至近日读到其第四篇《方证相对是中医学的倒退》时,使我强烈地感到,这已不仅仅是对于一个学术具体问题的争议,它实际上反映的是一种学术态度的问题。 为此,我想从张文总体存在的三个突出问题,提出个人看法: 引文冗杂 以引文为骨架和主要内容的论...

  • 张仲景对于细辛的运用予以讨论

    张仲景对于细辛的运用予以讨论

      细辛辛香透窜、解表通窍温脉之力皆强。其用途较多,然有“用不过钱”或“用不过五分”之说。因此用之者,多持审慎态度。笔者认为,丸散剂可遵此说,汤剂则不尽然。现就张仲景对于细辛的运用予以讨论,以期有利于临床之正确使用。   临证运用   发散风寒细辛辛温,能发散风寒之邪,尤善散少阴经之风寒。伤寒少阴病,脉沉发热,仲景有麻黄附子细辛汤。方中附子温阳,细辛配麻黄入里使风寒之邪外达而散。   温经祛寒细辛辛温,能达经脉,与桂枝配伍,温经祛寒。如伤寒手足厥寒,脉...

  • 关于中医的科学之辩

    关于中医的科学之辩

      ●要评价一个学科的科学与否,一是看它有没有依据,有没有道理;二是看它有没有用、能不能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中医是一门科学。中医讲究读经典、拜名师之外,最重要的就是早临床、多临床、反反复复的临床。读经典是学习前人的经验,拜名师是学习今人的经验,而多临床则是积累自己的经验。所以说,中医是一门经验性极强的学科。   ●中医药文化深深地植根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是应用古代哲学思想获得最佳效果的学科之一。同时,中医药学又在具体实践运用中折射和升华出不少宝贵的哲学思想,因此中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应用于实际、应用于科技的...

  • 不可有不当用汗而执着于汗之误

    不可有不当用汗而执着于汗之误

      清代医家吴鞠通有一段话,大意为:“医生不得有善用之药,若有善用之药,必有不当用而用者;医生也不得有畏用之药,若有畏用之药,必有当用不敢用而误者。”对于药是如此,对于法又何尝不是呢?   笔者临床重“汗”法,但也时常提醒自己:不可有不当用汗而执着于汗之误。   “离开禁忌症片面强调适应症,临床上施方用药将失去法度,同样,离开适应症片面强调禁忌症,宛若作茧自缚。”(李心机语)《伤寒论》中《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一篇,便提示了汗法(特...

  • “探微索隐”或源于易学

    “探微索隐”或源于易学

      “探微索隐”已成为人们普遍追求的重要研究思路与方法,如中西医病证结合诊断、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可提高对“无症可辨”、“隐潜证”等的辨证诊断能力和水平,为科学认识“有病无证”或为证的早期诊断等,创造了新的思路、方法。   “有病无证”激发了中西医结合研究“微观辨证”的思路与方法,并在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基础上,发微阐隐,提出“隐潜证”新概...

  • 醋 味过于酸 肝气以津 脾气乃绝

    醋 味过于酸 肝气以津 脾气乃绝

      醋堪用药必须陈,家造何劳更乞邻。   柴少香清开郁气,食多肉胸揭朱唇。   昏迷急救喷宜早,肿毒全消傅欲频。   王戬一生能戒此,年逾八十可传神。   按:醋味酸温无毒,入肝经。弘景曰:醋酒为用,无所不入,愈久愈良,亦谓之醯。时珍曰:刘熙《释名》云:醋,措也。能措置食毒也。古方多用酢字也。唐本注云:醋有数种,此言米醋。若蜜醋、麦醋、曲醋、桃醋、葡萄、大枣等诸杂果醋及糠糟等醋,亦极酸烈。只可啖之,不可入药。衍义曰:醋,酒糟为之,乞邻者是此物。然有米醋、麦醋、枣醋。米醋最酽,入药多用,谷气全也,...

  • 中医葱姜蒜属于发物

    中医葱姜蒜属于发物

    中医理论中,葱姜蒜属于发物,对于面目红赤、发热口渴、失眠心烦、痔疮下血等热症者忌食葱姜蒜这类热性食物。而对于面色苍白、手足冰冷、外感风寒等寒症者应适量多食葱、姜、蒜。 葱 葱叶中含丰富的维生素A、维生素C以及钙,有舒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胆固醇的作用。葱含有的微量硒,可降低胃液内的亚硝酸盐含量,对预防胃癌及多种癌症有一定作用。另外,葱还可刺激消化液的分泌,增进食欲。 但对于患有胃肠道疾病,特别是溃疡病的人不宜多食。葱对汗腺刺激作用较强,有腋臭的人在夏季应慎食;另外过多食用葱还会损伤视力。 姜...

  • 苏东坡精于茶道

    苏东坡精于茶道

      苏东坡一生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几乎到了嗜之成癖的地步,无论是为官为民,闲暇之余,必去当地寺庙与方丈一同品茶论道。在民间就广为流传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初到杭州为官的苏东坡去金山寺游玩。该寺方丈有一习惯,就是面对身份、地位不同的来宾,常以“敬香茶”(上等茶)、“敬茶”(中等茶)、“茶”(三等茶)三种呼语暗示侍者沏泡不同的茶招待之。东坡跨进寺门,方丈见他衣着普通,以为俗客,便淡淡地说了声“坐”,对小和尚喊&l...

    养生秘方 2024-03-06 8 0
  • 基于科学性、经验性、文化性的中医传承

    基于科学性、经验性、文化性的中医传承

      ●中医的科学性、经验性、文化性与中医传承息息相关,中医人必须牢牢把握关乎中医本质的核心内容,树立正确的中医科学观,把握对于古圣先贤、当代名医名师、自己个人三种经验的学习积累,并通过持之以恒的文化积累涤清中医学习之路。   ●今时之中医不仅要有坐堂行医的本事,还应具备创新发展学科的信念和能力。当我们的中医人视野更宽、思维更广的时候,不仅是给予了自己一个更为广阔的发展天地,也同样是为我们的中医学科开启了一扇扇发展之门。   ●产业化意味着一门学科的知识、产品具备了更为广阔的服务天地,服务社会、服务百姓的...

  • 养心胜于治病

    养心胜于治病

      只要宁静处世,不为世俗名利所动,身心处于淡泊宁静的良好状态之中,必然有利健康。对症下“药”,自然能“药”到病除。   唐代著名禅师无际大师,91岁无疾而终,生前曾为世人开列十味奇药:“慈悲心一片,好肚肠一条,温柔半两,道理三分,信行要紧,中直一块,孝顺十分,老实一个,阴骘全用,方便不拘多少。此药用宽心锅炒,不要焦,不要燥,去火性三分,于平等盆内研碎;三思为末,六波罗蜜为丸,如菩提子大;每日进三服,不拘时候,用和气汤送下。果能依此服之,无病不瘥。...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