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于 第14页

于 第14页

  • 形神合一 神本于形而生依附于形而存

    形神合一 神本于形而生依附于形而存

    形神合一主要在于说明心理与生理的对立统一、精神与物质的对立统一、本质与现象的对立统一等。所谓形,指形体,即肌肉、血脉、筋骨、脏腑等组织器官是物质基础;所谓神,是指情志、意识、思维为特点的心理活动现象,以及生命活动的全部外在表现,是功能作用。二者的辨证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神本于形而生,依附于形而存,形为神之基,神为形之主。(责任编辑/王钧石) (一)神为生命之主 “形神合一”构成了人的生命,神是生命的主宰。人的生命活动概括起来可分为两大类:即...

    养生秘方 2024-03-06 14 0
  • 基于“因人制宜”学说的中医“发物”观

    基于“因人制宜”学说的中医“发物”观

    “发物” 一说在我国民间流传久远, 亦广泛记载 于古今中医医籍中。 在中医药文献里, 常能看到 “忌 口” “忌发物” 等字样。 《黄帝内经素问· 宣明五气篇 第二十三》 总结了食物忌口的一般原则: “五味所禁: 辛走气, 气病无多食辛; 咸走血, 血病无多食咸; 苦 走骨, 骨病无多食苦; 甘走肉, 肉病无多食甘; 酸走 筋, 筋病无多食酸。 是谓五禁, 无令多食” 。 张仲景 在 《金匮要略》 中详细记...

  • 中医与汉字共同出于中华文化的源头

    中医与汉字共同出于中华文化的源头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汉字,不仅每个词有特定的含意,每个字也有,甚至,偏傍部首也都能说明问题。 中医与汉字共同出于中华文化的源头,两者之间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下面我们看看中医与文字之间的联系吧。 疼 (téng) 这是我们最常遇到的一种不适感觉。那疼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它与“痛”又有什么不同呢? 我们先来看看汉字是如何解释的? 我们先来看看结构。疼,外面是一个病字旁,里边是一个冬。怎么理解呢?中国文字都是象形文字,每个字里,都...

  • 关于“十八反”“十九畏”

    关于“十八反”“十九畏”

    中药相互间的配伍禁忌,是中药学基础理论中一个古老的药性理论问题,也是中医临床处方和中药药剂工作中经常涉及的问题,历代医药学家对此素有争议,许多医药学家进行了多方研究,有的还撰有专论,但至目前尚无十分精确的定论,具有禁忌药物的品种数更是多有说辞,只是逐渐有所增多。笔者在继承学习过程中,总结出除了传统的十八反、十九畏所述药物之外,尚有许多药物亦有反恶畏忌的记述。 关于“十八反”“十九畏” “十八反”是在七情配伍中相反理论基础上提...

  • 基于证候要素的病证结合辨治研究思路浅探

    基于证候要素的病证结合辨治研究思路浅探

    中医诊疗疾病是一项系统工程, 从四诊信息采 集, 到证候类型辨别, 最后到理法方药确定, 辨证论 治思想贯穿诊疗过程始终, 而其中又以 “证” 最为关 键。 如何准确、 有效地进行辨证?如何运用辨证结 论, 准确、 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 这是关系到规范中 医诊疗、 提高中医疗效的切实问题。 在病证结合前提 下 , 建立基于证候要素的辨治理论体系, 应是目前中 医证候规范化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笔者结合前期 工作基础, 并以冠心病为例, 对基于证候要素的病证 结合辨治研究思路进行了思考。 证候...

  • 合理 缺陷 弥补: 基于隐喻映射的中医五行学说研究

    合理 缺陷 弥补: 基于隐喻映射的中医五行学说研究

    五行学说作为中国传统思维的主流, 一直沿用 至今。五行概念肇始于《尚书·洪范》 , 通过广泛运 用、 泛化浮沉实现质的飞跃, 其一是将五行属性与关 系捆绑, 形成五行生克乘侮; 其二是将宇宙万物与五 行概念进行取象比类, 实现五行配伍。在五行学说 向社会各领域流行蔓延的时期, 中医学奠基之作 《黄帝内经》 诞生, 五行学说很自然地渗入中医学, 成为构建中医学的三大哲学基础之一 [1] , 并经历 了从哲学到医学的嬗变, 形成中医五行学说, 实现 了又一次质的飞跃。五行学说与中医学的结合看 似完美无缺,...

  • 基于“五行圆运动”再论“肝为五脏之贼”

    基于“五行圆运动”再论“肝为五脏之贼”

    清代李冠仙于《知医必辨·论肝气》 中指出: “人 之五脏, 惟肝易动难静。 其他脏有病, 不过自病⋯⋯ 惟肝一病, 延及他脏” , 清代魏之秀于《续名医类 案 ·疡症》进一步指出: “肝为万病之贼, 殆以生杀之 柄不可操之人耳” ; 现代著名中医岳美中结合临床实 践认为: “中医之肝, 病理纷繁, 临床所见杂病因肝 致病者十居六七” [1] 。 古今医家对肝脏的病理论述较 多, 有 &ldqu...

  • 中医相火理论发源于《素问·天元纪大论》

    中医相火理论发源于《素问·天元纪大论》

    历代医家对相火理论阐发很多,各家观点莫衷一是。   相火理论发源于《素问·天元纪大论》,其记载到:“君火以明,相火以位。”这里的君火和相火大体上是从五运六气的角度阐发。   王冰在注释《黄帝内经》时对此进行了解释,认为君火在右,相火在左;君火不立岁气,守其位而奉天命行火令,所以说君火以明;相火守位禀命,所以说相火以位。   及至金元,医家开始系统论述。首先是刘完素,刘完素认同杨上善《太素》中对肾和命门的论述,认为右肾中寄有相火,相火通过三焦发挥其生...

  • 一位富于民族气节的爱国者 傅青主

    一位富于民族气节的爱国者 傅青主

    傅青主是著名医家以及他的《女科》这部卓越的著作。他生活在明末清初的动荡年代,不仅是一位医学家,而且是文学家、书画家,还是一位富于民族气节的爱国者。 傅青主(1607年-1684年),名傅山,字青竹,后改为青主,山西阳曲人。傅青主为人正直,不愿阿谀权贵,他愤而放弃了科举,专心研究学问,博览群书,终日手不释卷。他的才华和人品,深得山西督学袁继咸的赏识和器重。 1636年(崇祯九年),督学袁继咸遭到巡按史张孙振的诬陷,被捕入狱。傅青主步行千里,到京城为袁继咸申诉。终于,袁继咸的冤案得到了昭...

  • 保健食品(不等于)保健药品

    保健食品(不等于)保健药品

    目前市场上的保健品大体可以分为保健食品、保健药品、保健化妆品、保健用品等。其中比较容易令人混淆的是保健食品和保健药品。保健食品具有食品各种各样的性质,并有一定的保健功能,如茶、酒、蜂制品、饮品、汤品、鲜汁、药膳等,具有色、香、形、质要求,千般在剂量上无要求;保健药品具有营养性、食物性天然药品性质,应配合治疗使用,有用法用量要求,如目前带“健”字批号的药品。保健食品和药品有着显著的区别,在选购时也需要注意。 一是目的不同: 保健食品不以治疗疾病为主,而是侧重于调节人体的某种功能。而保健药品则具...

  • 七种瘤(不等于)癌

    七种瘤(不等于)癌

    有的人听到带有“瘤”字的疾病,就以为是肿瘤。其实,有些带“瘤”的疾病是因为病灶有肿块或突起,但和癌症还是有一段距离的。临床上,除了恶性肿瘤外,其他多数都是良性的,不会对生命构成威胁。 1.炎性假瘤。是一种特发的非特异性慢性增殖性炎症,临床表现类似肿瘤,但实质上是炎症。可发生于任何年龄,40岁以上较为多见,男性多于女性,多发于肺、肝和眼眶。 2.甲状腺腺瘤。青年女性多见,常位于颈的一侧,可随吞咽移动,增长缓慢。一般边界清楚,质地软,会压迫周围组织或器官,可手术切除。 3...

    养生秘方 2024-03-06 14 0 不等
  • 对于非医攻博临床专业的研究生

    对于非医攻博临床专业的研究生

    《广州中医药大学非医攻博专业研究生就业现状调查与分析》的调查报告,发表于2007年11月的《中医教育》杂志上。报告对广州中医药大学2002~2006级,5个年级的学生进行了问卷等调查和访谈。 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有:医院方,对于非医攻博临床专业的研究生,了解不够深入,评价也不够客观,普遍对临床专业的学生经过2年课程学习、3年临床实习及轮训能否达到临床型博士研究生的水平表示了质疑,甚至反对非医攻博研究生进入医院工作。同时,医院更偏爱理工背景学生。用人单位对物理、化学、生物等本科学生青睐,尤其在科研中,理...

  • 名老中医敢于“以身试药”

    名老中医敢于“以身试药”

      近读曹东义教授主编的《挺起中医的脊梁》一书,在“难言之密在于用量”篇中谈到国医大师朱良春以身试药案例,读后使我深受启发感触颇多。   书中说:70多岁的李可(已故)先生,山西灵石人,自学中医成才,以敢于用大剂“破格救心汤”救治大量垂危病患而闻名当代。很多地方是急救找西医,慢病找中医。而在灵石县,曾经发生过西医有急症治不好,就找中医李可先生的大量事例。后来,李可因此由民间行医,转而成为第一任灵石县中医院院长。   他曾因给时已90岁的名医江苏南通朱良春先...

  • 液体食物不能大量用于补水

    液体食物不能大量用于补水

    经常口渴的老年人宜多喝点水,最好是温开水,虽然口感并不爽,但却能真正解渴,并被身体吸收。出汗过多时,补充水分的量比较大,除日常按消耗补充的水分外,还需额外增加出汗损失的水量,每天可能超过2000毫升。对于营养成分含量高的液体食物,不能大量的用于补九水分,应该根据身体的营养成分需要量来确定使用量,其余不足部分由其他饮料补充。由于牛奶的营养价值较高,如果仅用牛奶来补充水分,极易使身体需要的脂肪、蛋白质超标。另外,牛奶中的钙含量高,100毫升牛奶约含钙100毫克,人体每天需要的钙为800毫克,2000毫升的牛奶提供钙20...

  • 绿豆汤不适合于三类人

    绿豆汤不适合于三类人

    消暑降温,我国民间有喝绿汤的习俗。但营养专家提醒说,绿豆汤虽好,但三类人不适合喝。 一类是属于寒凉体质的人: 如四肢冰凉、腰腿冷痛、腹泻便稀等,吃了绿豆反会加重症状,甚至引发其他疾病。 二类是老人、儿童以及体质虚弱的人: 因为绿豆中蛋白质含量比鸡肉还多,大分子蛋白质需要在酶的作用下转化为小分子肽;氨基酸才能被人体吸收。这类人的肠胃消化功能较差,很难在短时间内消化掉绿豆蛋白,容易因消化不良导致腹泻。 三类是正在服用各类药物的人: 由于绿豆具有解毒作用,因此,病人服用的药物中,不论是中药还是西药,如果含有有机磷、钙、钾...

  • 微波炉塑料盒加热应少于3分钟

    微波炉塑料盒加热应少于3分钟

    市面上有很多种用于微波炉的塑料盒。但据国家包装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孙世或部长介绍说,实际上我国尚无微波炉专用餐具的标准,这些标识“可用于微波炉”的塑料餐具,用于微波炉加热或烹饪时不一定是安全的。为安全起见,孙部长建议最好在700W以下短时加热的条件下使用。700W大致相当于微波炉的中挡火力,一般使用说明书内有各挡火力对应的输出功率说明,短时加热则是指2—3分钟的加热,不能用于烹饪煮熟食物。...

  • 适度运动锻炼 利于银屑病的痊愈

    适度运动锻炼 利于银屑病的痊愈

      我经常告诉患者要适度运动锻炼,运动是为了更健康的出汗,更利于银屑病的痊愈。但不久会得到患者这样的反馈:我办了张健身卡,挤出时间开车去健身房锻炼,路上好堵车啊……   笔者反问:你为什么不慢跑着去,到了健身房门口,再慢跑着回来呢?不仅不用花钱办卡,还不用心烦堵车……   每个人都会有“交差事”的心理,似乎办了张健身卡,就意味着自己已经锻炼了。   更多的时候,我们锻炼不是要做给自己看的,而是要让自己的身体真正受益。...

  • 喜形于色有助养生

    喜形于色有助养生

    喜形于色,一定程度上来说有利于养生。以哭为例,当悲伤或愤怒时,大哭一场,将心头之郁积发泄出来,情绪就会得到平衡,心境也就能平和下来。相反,若把天大的委屈都藏在心里,紧闭情绪之门,表面上无所谓、嘻嘻哈哈,心里却淌着血、流着泪,定会加剧心理和生理的失衡,给身心健康带来很大的危害。有调查显示,不少癌症病人在发病前多有长期忍耐、压抑情绪的情况。乳腺癌的病人70%以上属“肝气郁结”的表现,即所谓的“癌性格”的人易患肿瘤,其中超限的忍耐便是最突出的表现。 当然,喜形于色贵在能够自...

  • 蒜泥敷脐只适于虚寒性腹痛

    蒜泥敷脐只适于虚寒性腹痛

    3岁的军军,因为前一天晚上肚子痛,外婆用蒜泥敷在军军肚脐上,说可以止痛。结果第二天早上一看,肚子是不痛了,但是肚脐周围却长了个直径约1厘米的大水泡,妈妈不敢挑破,也不知道如何处理,于是带军军来到中医院。 接诊的医生在仔细询问了军军腹痛的情况后,认为他是因为吃多了饼干等零食而消化不良,积郁生热而产生的腹痛。 中医认为,腹痛按照寒热性质来分,分为虚寒性腹痛和热性腹痛。虚寒性腹痛大多是因为吃了生冷的食物,或受了风寒导致,如果用热水袋敷肚子,或用蒜泥敷脐等方法来治疗,一般可以收到效果。具体方法是将大蒜头捣碎,敷在肚脐眼上,...

  • 宝宝消化不良关键在于养肠

    宝宝消化不良关键在于养肠

    很多家长也许不知道,儿童保健最重要的是消化系统。孩子没胃口、偏食、便秘,可能是由脾胃虚寒、肠道功能受损引起的,只要养好脾胃,宝宝就不易生病。那么如何判断孩子消化好不好呢? 睡眠:“胃不和而卧不安”,肠胃不舒服的时候,睡眠质量也不会好。如果发现孩子晚上睡觉翻来覆去睡不香,就很可能是肠胃有问题、消化不良。 口气:判断宝宝消化状态的最汽掖方法,就是早上起床时闻一闻他的口气。如果口气闻起来有酸臭的气味,就证明消化状态不太好;如果口气清新,就证明消化状态还是不错的。 舌苔:舌苔显示的就是胃气,健康的宝...

  • 晨起眼肿(不等于)肾虚

    晨起眼肿(不等于)肾虚

    问:早上起来,我经常会发现自己眼肿。听有人说,这是因为肾虚,不知道是不是这样,我该不该吃点什么补补肾? 答:通常情况下,晨起眼肿与肾虚无关,它主要是由体液循环不好造成的,比如睡觉时枕头太高了,或是头天晚上饮食过咸,再就是人太疲劳了,休息不好也容易导致眼肿。这些情况基本都属于生理性的,只要尽量改善其诱因,如降低枕头的高度、饮食尽量清淡、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等,一般,人体就会很快通过自我调整恢复,不必担心。不要道听途说,给自己扣个肾虚的帽子,加得心理负担。严重的,建议做一些运动或面部按摩来缓解症状,加快恢复。 但除了这些...

  • 百病生于气也

    百病生于气也

      《素问·举痛论》曰:“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张介宾注:“气之在人,和则为正气,不和则为邪气。凡表里虚实,逆顺缓急,无不因气而至,故百病皆生于气。”“百病生于气”的观点表明,致病因素是造成人体气机失调后而导致疾病发生的,所以,治疗百病当以调气为要。   为何“治百病调气为要”   气机调畅则五脏六腑功能正常进行   气...

  • 丢弃萝卜缨 等于丢弃了萝卜的精华部分

    丢弃萝卜缨 等于丢弃了萝卜的精华部分

    萝卜缨是含钙量最高的蔬菜,非常适合缺钙的人群,要是把萝卜缨丢弃掉了,等于丢弃了萝卜的精华部分。 不管是什么种类的萝卜缨,在补钙方面都有明显的优势。以号称补钙作用很好的大豆为例,每100克大豆的含钙量大约在191毫克左右,但每100克红萝卜缨的含钙量则是350毫克,钙含量几乎是大豆的一倍。除了补钙,萝卜缨中富含粗纤维,还能缓解便秘。此外,萝卜缨含钼较高。因此,常喝点萝卜缨汤,有一定的预防近视眼、老花眼、白内障的作用。 萝卜缨和很多蔬菜一样,维生素易流失,最好是焯一下凉拌着吃。此外,也可以用萝卜缨来包饺子和熬汤...

  • 关于邀请两位美国土著医药专家的信

    关于邀请两位美国土著医药专家的信

    第二届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组委会: 第八分会“民族医药的研究与发展”是现代化中一个比较特殊的课题。在中国,民族医药是指少数民族的传统医药。在国际上,与此相应的学者是谁?是需要我们认真物色和热情对待的。 我有幸作为第八分会的执行主席,并受第八分会秘书处的委托,负责物色第八分会的外方主席,明确给我两个全免(全部费用由会议负责)名额。年初,我们联系了美国著名草药专家Roy UptonHeraqlist,因迟迟未发邀请信而未遂所愿。之后,我们通过多种渠。道邀请到美国南达科他州Lakota ORl...

  • 中医“病”的认知甚至早于对“证”的认知

    中医“病”的认知甚至早于对“证”的认知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张建英 李小茜 何建成   编者按:病、证、症是中医理论体系中层次有别的对人体疾病的反映,对于病证的诊断均不可或缺。综合病、证、症三位于一体的诊断思维模式,逐渐发挥出中医学在疾病诊治方面的优势,意在厘清病、证、症的概念,以辨证为核心构建诊病-辨证-识症三位一体的诊疗模式,勾勒中医学诊疗的基本框架,全方位、多层次地体现中医学的诊疗特征,充实了中医诊断的内容。本版特分上、下两篇刊发全文。   病、证、症在中医理论体系中的含义不同,可从不同层次反映疾病的特征,作用不可替代又互为...

  • 脾瘅源于《黄帝内经·素问》

    脾瘅源于《黄帝内经·素问》

    脾瘅源于 《黄帝内经·素问》 ,指以口甘为主 症的一种病证。现代中医学认为,糖尿病主要参 考消渴论治,而可 “转为消渴”的脾瘅则类似于 糖尿病早期或前期,临床常据此辨治。目前已有 学者对脾瘅的源流进行考证 [1- 2 ] ,但发现尚有些文 献观点并未论及,以 “脾瘅”为主题词对 《中华 医典》进行全文检索,整理归纳相关文献,作此 文以辅不逮。以时间先后为顺序论述脾瘅源流, 仅叙述古人较其前代提出的新的理论、认识和方 药等,对于重复前代的论述略过不表。...

  • 浅谈“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浅谈“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内经》 创 “脾开窍于口, 其华在唇” 之始 , 《难经》 《诸病源候论 》 《太素》 均未离其要义, 且在其基础上阐 释了相关疾病的病因病机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中曰 :“脾主口……在窍为口。 ” 脾开窍于口, 口又为脾 之外窍。而唇为口之门户, 故口唇合称, 正如《灵枢· 五阅五使》 中云 :“口唇者, 脾之官也” [1 ] 。根据 《内经》 中的 “藏窍理论 &r...

    养生秘方 2024-03-06 14 0
  • 《内经》关于虚实病机的论述

    《内经》关于虚实病机的论述

    《内经》关于虚实病机的论述既见于《素问·通评虚实论》之专论虚实的篇章,也散见于《灵柩·本神》《素问·调经论》等篇章,内容十分丰富,论述比较全面,突出体现在五脏、六气、四海以及阴阳内外寒热等的虚实表现之中,为后世临床虚实辨证及补虚泻实治则运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素问·调经论》云:“百病之生,皆有虚实。”疾病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虚实病证的形成,最主要的病理机制是正邪双方的斗争及其力量对比。《素问·通评虚实论》曰:&l...

  • 卫当“出于上焦”

    卫当“出于上焦”

      《灵枢·营卫生会篇》记载:“黄帝曰:愿闻营卫之所行,皆何道从来?岐伯答曰: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下焦。”对于“卫出于下焦”的认识,历代医家注释各异。笔者认为此说不妥,当为“卫出于上焦”。   从古代医家注释看,《灵枢集注》云:“卫者,阳明水谷之悍气,从上焦而出,卫于表阳。故曰卫出上焦。”此外,《中藏经》、《针灸甲乙经》、《黄帝内经太素》卷十二、《千金要方》卷二十第四、《外台秘要·三焦病脉论》等...

    养生秘方 2024-03-06 13 0
  • 关于“千般疢难,不越三条”是否关乎病因的话题

    关于“千般疢难,不越三条”是否关乎病因的话题

    《金匮要略》首篇第二条云:“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指各种疾病),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臓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最近有学者认为这其中的“千般疢难,不越三条”是论发病途径的,与病因无关。   从表面孤立地看,的确如此。因为首篇第十三条第2个自然段专论中人的五邪:清(雾)、...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