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于 第13页

于 第13页

  • 刘延东与国医大师座谈时对于中医药

    刘延东与国医大师座谈时对于中医药

    近日,刘延东副总理在与国医大师座谈时对于中医药“五种资源”的进一步阐释,受到各界关注,并引发热烈讨论。其中,“中医药是优秀的文化资源,弘扬好这一资源,是繁荣中华文化的有力举措”等相关论述引起了强烈共鸣。 “在中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背景下,大力弘扬中华文化,特别是包括中医药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第二届国医大师张大宁参加了此次座谈,他认为,刘延东副总理明确指出中医药是包括优秀的文化资源在内的...

  • 唐代一两相当于现在14.266克

    唐代一两相当于现在14.266克

    近读何庆勇先生“唐代一两相当于现在14.266克”一文(载于2014年4月28日第8版),受益良多,使笔者深深感到中国度量衡量值古今换算问题对一名普通中医工作者来说确实很重要,而要找到正确的答案又确实很难。为此,笔者也略陈管见,不当之处还请何先生指教。 目前,学术界对唐代度量衡制度是“唐承隋制”已成共识,而隋初是“隋承北周”制,北周又是沿用后魏之制。 北朝是从西晋晋武帝死后,自公元296年关西羌氐人起兵反晋开始,五胡十六国乱华,前后近三...

  • 有人认为 中医将亡于药

    有人认为 中医将亡于药

    @选择中医__董洪涛 中药之有效,首在药的质量有保证。草木类的中药多有药香,香味源自草木中所蕴藏的天地阳气。中药治病有效,不但是中药本身含有生命活性能量,药香亦是治病取效的关键因素。若中药久藏,或曝晒过度,或沾湿霉变,其香味即消失,其疗效亦必然减退。因此,若病家买来的中药毫无药香,估计药效亦不怎么样。 历代诗人骚客每每折芳菲以遗所思,采芍药而赠将离,藉灵根佳卉以寄托情怀。古人多以草木入诗,其中即有中药。如屈原有“露申辛荑”、“扈江离与辟芷”等诗句,其中辛荑、白...

  • 秋练之计在于晨坚持不懈利于身

    秋练之计在于晨坚持不懈利于身

    天气逐渐转凉,又到了一年中为数不多的运动好时节。您动起来了吗?何时运动效果最好?秋季运动又有哪些注意事项?有些年轻人健身喜欢“集中补课”,这样好吗? 不常运动危害多 “全球每年大约有300万人死于不经常运动!”这不是危言耸听,这是前不久由卫生部、中国记者协会等联合举办的“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专家、媒体知识共享”会上,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运动与健康部主任迈克尔·普瑞特博士公布的最新调查结果。 会议指出,如果每周5天中每天进行...

  • 百病皆生于郁

    百病皆生于郁

      这里所说的情绪不好,不仅仅是指生气、忧郁等,而是不管什么情绪,过度都不好,中医说的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每一情过度都会对健康不利,甚至引发疾病。   中医强调情绪不好可以导致疾病,“百病皆生于郁”,就是说情绪调节不好,长期郁闷可以导致各种各样的疾病。情绪不好,不仅可以造成心理疾患,时间长了,还可引起上火(俗称心火肝火)、脾胃疾患、瘀血、痰湿、气机不利,还可以变证百出,什么奇怪的杂病都可以发生,如阳痿、妇女不孕、某一局部怕冷、局部出汗等等。   现代医学也认识到情绪对健康有很大的...

  • 惊蛰吃梨源于何时 冰糖炖梨

    惊蛰吃梨源于何时 冰糖炖梨

    大家好,我是梨啊,每年都有一个特殊的时间点,我的兄弟姐妹们将有一大批被人类消灭掉~!当然,就像南瓜之于万圣节,苹果之于平安夜,能被人类以这种方式记起,也算是我们的荣幸。不过,这里的人类专指生活于东方世界用农历指导生活的汉民族,他们在惊蛰这一节气有吃我们的习俗…… 惊蛰吃梨源于何时,无迹可寻,但祁县民间却有这样一则代代相传的故事。 传说闻名海内的晋商渠家,先祖渠济是上党长子县人,明代洪武初年,带着信、义两个儿子,用上党的潞麻与梨倒换祁县的粗布、红枣,往返两地间从中赢利,...

  • 秋补润燥重于贴秋膘

    秋补润燥重于贴秋膘

      秋天是进补的好时机,但是秋补是有讲究的,不可乱补、猛补、急补,否则事与愿违。   进补前先调理脾胃   夏天脾胃功能多较弱,立秋后如果突然大量进食补品,会骤然加重脾胃负担,使长期处于疲弱的消化系统不能一下承受,即“虚不受补”,导致消化功能紊乱,出现胸闷、腹胀、厌食、消化不良、腹泻等症状。因此,进补前要先调节胃肠功能。特别是以下三类人:   脾虚患者,常表现为食少腹胀、食欲不振、肢体倦怠、乏力、时有腹泻、面色萎黄,这些人进补前不妨适度吃点健脾和胃之品,如茯苓饼、芡实、山药、豇豆、小米等,或...

  • 周有光的幽默得益于中医的情志养生

    周有光的幽默得益于中医的情志养生

    2017年1月14日,传奇寿星周有光走完了他112岁的人生旅程。 就在前一天,亲友们来到家中为他庆贺111岁生日,按照他的要求,生日蛋糕上并排插着寓意“111”的三根蜡烛,只点燃一根。对此,他外甥女给出解读:舅舅这么做的理由,是自觉“111岁,还是一事无成,相当于1岁。” 在此之前,周有光92岁时收到小朋友的贺卡,上面写着“祝12岁的老爷爷新春快乐!”原来,他81岁的时候,就曾以81岁作为1岁,从头算起,读书写作。...

  • 心要静身要动 动静相结合健康属于我

    心要静身要动 动静相结合健康属于我

    医家有“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告诫。而古代养生家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则直接说“静者寿,躁者夭”。于是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心要静,身要动。静能生慧,动能生阳。动静相结合,健康属于我! 四种方法调摄心理和情绪 1 宣泄法   当一个人在压力大的时候,郁闷的时候,发泄一下,是缓解压力、宣泄郁闷的一种途径。宣泄是需要的,宣泄的方法也是是多种多样的。 喊山:   清晨到公园或者城郊的山上,常常听到有人在高声喊叫,他们在干什...

  • 心开窍于舌 舌为心之“窍”

    心开窍于舌 舌为心之“窍”

    在人体五脏中,与夏季相通应的是心,这表现为,一方面夏季的人体心气最易于受伤;另一方面,心的功能在夏季表现最充分。那么,心的功能有哪些方面呢? 夏季是心气主令之时 在人体五脏中,与夏季相通应的是心,这表现为,一方面夏季的人体心气最易于受伤,即炎热的暑邪最易伤心,临床上,凡心脏病的患者,如冠心病、高血压心脏病等,在高温的天气下病情往往会加重甚或死亡,另一方面,人体亦处于心气的功能状态影响之下,心的功能在夏季表现最充分。那么,心的功能有哪些方面呢? 主管人的精神活动 —&mdas...

    养生秘方 2024-03-06 15 0
  • 中医看辐射:属于一种热毒

    中医看辐射:属于一种热毒

      在现代社会,其实辐射无处不在,如果日本地震的核泄漏事故没有将辐射危害如此凸显出来,也许我们还不会意识到防辐射对于健康的重要性。   西医认为,辐射会影响人的神经系统、造血系统、消化系统等,建议用物理防辐射的方法进行预防。而中医则认为,辐射不过属于热毒的一种,对抗辐射,中药也能出奇招。      有些亚健康与辐射有关   虽然临床上并未接触到明确的辐射引起的疾病患者,但是广西中医学院中医基础教研室的蒋筱副教授认为,其实现在很多的亚健康状态,或多或少是与辐射有关的。   比如,长时间用电脑的人,可能出现疲劳、头昏、...

  • 关于治未病 关于膏方

    关于治未病 关于膏方

    一、关于膏方 “膏”指稠黏的糊状物,含有滋润的意思。膏方俗称“膏滋药”,是将中药加水蒸煮后滤渣,再浓缩熬成膏状制剂,具有滋补强身,延缓衰老,治病纠偏的作用。秦伯未尝谓“膏方者,盖煎熬药汁成脂溢二所以尝善五脏六腑之枯燥虚弱者,故俗亦称“膏滋药”,”“膏方非单纯补剂,乃包含救偏却病之义”,此为对膏方含义的恰当诠释。 二、关于治未病 (一)治未病的提出 《黄帝内经》首先...

  • 巧养生远胜于吃补药

    巧养生远胜于吃补药

    孙思邈主张:“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体欲劳于形,百病不能侵。”由此说明劳动是健康之泉,经常进行合理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有利于通畅气血、活动筋骨、增强新陈代谢、健脑健神。通过一些有意义的劳动又能陶冶情志、开阔胸怀,从而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愉快的情绪,增强体质,防止疾病的发生。 劳动是人生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但必须适度。尤其是老年人从事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时,切勿过度疲倦。过度劳倦便会引起疾病。因此,中医学把“劳倦内伤” 作为一个重要的病因。...

  • 酒用于医疗活动 药酒分类

    酒用于医疗活动 药酒分类

    酒用于医疗活动,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药酒治病的是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其中用到酒的药方约 35 个,有 5 方可认为是酒剂配方。在《养生方》中,可辨识的药酒方有6 首;《杂疗方》中酿制药有 1 方,是我国最早的药酒酿制方。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收载西汉淳于意 2 个药酒方。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收载药酒治妇女难产方1首,《金匮要略方论》收载涉酒方剂31例,汉代以来,医学家非常注重药酒方剂的收集。著名医学家王焘在《外台秘要》收集“古今诸家方”共...

  • “治病必求于本”是中医学的著名论点

    “治病必求于本”是中医学的著名论点

    “人生全凭一口气”“天有一丸红日,人有一息真气”。维持人体生命者是元气,元气与人生死攸关。元气充足,运行正常,是人体健康的标志;元气不足,或升降出入失调,则疾病发生。临床中,尽管疾病千变万化,病情错综复杂,但其基本病理可归纳为元气的反常变化。《内经》首先提出“百病皆生于气”的理论,强调了气与人体的关系。   中医学认为,致病因素乃邪气。所谓邪气,是相对于正气而言,不正则为邪。医家张景岳早有明示:“气之在人,和则为正气,不和...

  • 情志生克法源于五行学说

    情志生克法源于五行学说

      中医情志生克法源于五行生克学说,简便易行,可用于预防和治疗某些情志病,有时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疗效。   《尚书·洪范》中说:“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五行相生的规律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克的规律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中医将人体的各种组织和功能,归结为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统,将人体的各种情志和表象,归结为以五志(喜、怒、悲、思、恐)为特征的五种情志...

  • 秋伤于湿

    秋伤于湿

      “秋伤于湿”语出《内经·阴阳应象大论》,对此说历代医家众说纷纭。当今医者,多遵喻嘉言“秋伤于燥”之说,笔者认为,一年有四季之分,有旱季和雨季之别,各季节之间的转换规律前后联系,互相制约,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从中医整体观念出发,辨析“秋伤于湿”之理由可归纳如下。   一是长夏之湿流恋至秋,秋承长夏之后,湿邪氤氲黏腻,缠绵难去,虽至秋令,然湿邪仍在。温病学家吴鞠通云:“秋伤于湿,指初秋而言,乃上令湿土之气流行未尽。&...

    养生秘方 2024-03-06 14 0
  • 半表半里成熟于东汉

    半表半里成熟于东汉

      关于“半表半里”这一术语成熟的年代,不论是从考证文献看,还是从《伤寒论》的主要内容看,半表半里是八纲的病位概念,是由病位概念表、里衍生而来。“半表半里”最早出现于《伤寒论》而且成熟于《伤寒论》,时代应属东汉。   《伤寒论》不仅最早提出“半表半里”,而且明确了半表半里的证候特点,如再进一步分析,可知《伤寒论》已记载对半表半里证的详细治疗,如第97条“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hellip...

  • 人身诸病 多生于郁

    人身诸病 多生于郁

      朱丹溪说:“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对于这句话,字面理解非常容易。但要真正在临床上理解这句话,把这种认识融入到日常临证中,是有一定难度的。   尝在朱进忠老师门诊抄方,见朱老治疗慢性痹痛类病变,每以上中下通用痛风丸治疗。该方在《丹溪心法》中组成为:南星(姜制)、苍术(泔浸)、黄柏(酒炒)各二两,川芎一两,白芷半两,神曲(炒)半两,桃仁半两,威灵仙(酒拌)三钱,羌活三钱(走骨节),防己半两(下行),桂枝三钱(行臂),红花(酒洗)一钱半,草龙胆...

  • 评价疗效不能止于“以证为标准”

    评价疗效不能止于“以证为标准”

      中医疗效当以什么标准来判断?有人明确提出“应以证为标准”。这一观点从逻辑上看没有问题,但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就有可商榷之处了。   “疗效”应是一个整体判断   辨证论治,辨的是证,治的是证,疗效判断当然也是以证为标准。在西医传入之前,也只能“以证为标准”,这是时代条件使然。   西医传入之后,特别是中医临床在现代先进检测仪器的帮助下对人体生理病理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之后,中医对疗效的认识则发生了深刻变化,那就是以证作为疗效判断的唯一标准是不全面...

  • 五行理论非源于五材说

    五行理论非源于五材说

      笔者近年对五运六气作了详细研究,认为现行教材中从五材讲起的五行,不能阐发五行的基本内涵。   任何理论都来源于实践,并运用其理论来指导实践,通过进一步实践来证明其理论的真伪。《尚书·洪范》:“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素问》“满纸五行”,木火土金水的出现,则随之出现了“相生”等理论,那么五行相生等理论是来源于“五材说”吗?   或曰:“先有五材,后有五星,因此五行理论来源于...

  • 淳于意 刘国晖撰诗 廖品清书
  • 善于调理饮食 足球纵情狂欢

    善于调理饮食 足球纵情狂欢

    炎夏到了,2014年世界杯来了,激情燃烧的日子,叫人怎能不火热?球迷们快乐且痛苦的生活即将拉开帷幕,可是,你的身体准备好了吗?晨昏颠倒的一个月里,只有善于调理饮食,才可以在纵情狂欢的同时,照顾好自己的身体。 晚餐:多吃些高蛋白食物,以防夜里饿 均衡膳食是保持健康的基础,熬夜看球容易使身体的正常节律发生紊乱,对胃肠及睡眠造成影响。想把熬夜看球对身体的损害降到最低,调节饮食是关键。从晚餐那顿开始,就要注意调整饮食结构。熬夜看球时,晚餐应注意食物品种多样化,可以适当选择一些酸味食物以促进食欲,如凉拌西红柿、西...

  • 生病因何起于过用

    生病因何起于过用

      《素问·经脉别论》云:“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认为自然界春夏秋冬顺序递迁是四时阴阳有规律消长结果,与此相类比,人体的正常生活行为,无论饮食起居,还是劳作、情志等,都应有所节制而不可太过。太过而超出人体生理调节限度,损伤阴阳气血、脏腑功能则能致病,正如张介宾所云:“五脏受气,强弱各有常度,若勉强过用,必损其真,则病之所由起也。”这种病因观是与我国古代“过犹不及”、“过则为灾”的...

  • 治病为何必求于“本”

    治病为何必求于“本”

      《黄帝内经》中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话,堪称中医思维的高度概括,那就是《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的“治病必求于本”。但是具体而言,“本”谓何也?   本,此指阴阳。因为阴阳是“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而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也就是阴阳的失调,所以,“治病必求于本”,意为阴阳为自然万物之本,人为万物之一,疾病亦本于阴阳,故当求阴阳之本而治。   人的健康标准是什么?其中最重要的一...

  • 解析肝生于左 肺藏于右

    解析肝生于左 肺藏于右

      《素问·刺禁论》云:“藏有要害,不可不察。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之为使......从之有福,逆之有咎。”但是随着中医解剖的发展,历代医家渐渐明白,肺居膈上,肝居膈下,肺在上而肝居右肺下。诚如《十四经发挥》云:“肝之为脏......其脏在右胁右肾之前,并贯脊之第九椎。”《医学入门》云:“肝著右胁下,胆附于肝。”因此后世医家曾对“肝生于左,肺藏于右”之说提出质疑,时至今日否定之声仍不绝于...

  • 辛降之理在于调理气机

    辛降之理在于调理气机

      众所周知,中药五味各有其阴阳属性。早在汉代《内经》中就已有“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的认识,明代李时珍亦言“酸咸无升,辛甘无降”。如麻黄、桂枝、荆芥、薄荷、菊花等味辛轻扬,具有发散解表作用,用于治疗外感表证;香附、木香、红花、川芎等味辛善行,具有行气活血作用,用于治疗气滞血瘀证。然而,在众多中药里,也有部分药物的作用和应用与上述理论有相悖之处,如生姜、半夏、紫苏叶等具有明显辛味的药物却有“降逆”、“下气”之功。辛...

  • 繁体字更有利于中医学传承

    繁体字更有利于中医学传承

    文字是记录信息的图像符号,是文化最基础的载体之一,对于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的汉字,是世界上仅存的象形文字,汉字的字形中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内涵。两千多年来,中医的传承代不乏人,就是依靠中国的文字的一脉相传。古来中医学家们都有很好的文字功底,是儒、医不分的。 然而,中国近百年来的社会变革激烈,严重影响了中华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也严重干扰了中医学的教学规律。如何在新形势下继承和发展中医,确是一个非常复杂、值得深思的问题。笔者认为,作为中华文化传承的基本元素,繁体字的教育和学习应该受到重视。...

  • 关于养生粥的描写

    关于养生粥的描写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谁都知道,《红楼梦》写皇亲国戚、世代簪缨、金陵望族的贾府,这里面的主子像贾母、王夫人、王熙凤、贾宝玉等人个个娇贵无比,他们的饮食养生生活真可以说是炊金馔玉、穷极奢华。在本书中,还有大量关于养生粥的描写。   《红楼梦》第八回 写贾宝玉在薛姨妈家吃酒,谁知那个讨人厌的李嬷嬷百般阻拦,不让宝玉痛痛快快地喝,幸而薛姨妈千哄万哄的,容他吃了几杯,就忙收过了。接着,宝玉痛喝了两碗酸笋鸡皮汤,吃了半碗碧粳粥。   碧粳是一种优质大米,在清代是贡品,供皇室享用。...

  • 我国共报告805人死于甲流

    我国共报告805人死于甲流

    卫生部近日发布消息,自2009年5月11日国内报告首例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以来,我国内地累计报告甲型流感确诊病例12.8万余例,死亡病例805例。 防控专家指出,近期甲型H1N1流感病毒发生很大变异的可能性不大,但不排除病毒变异引起新的流感大流行的可能。因此,从专业的角度来说,最重要的是监测这个病毒的变化,同时还要监测其他流感病毒的变化,做好监测预警工作。...

    养生秘方 2024-03-06 16 0 我国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