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于 第7页

于 第7页

  • 治疗郁证 情志疗法重于药物

    治疗郁证 情志疗法重于药物

    笔者经过数十年临床后,重读《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发现书中虽无郁证病名,然而却早已系统地论述了郁证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并强调通过防治郁证以治未病、以求健康长寿的学术思想。 情志致病 五脏具有活的灵魂 提出情志病因学说是《内经》的重要学术贡献。 喜怒常情,不节致病 《灵枢·邪客》:“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喜怒哀乐乃人之常情,犹如自然界存在风雨寒暑一样。然而,如果情志活动失调,便如四季不时之邪一样,可以引起疾病。《灵枢&middo...

  • 基于调理脾胃法针刺治疗失眠的理论浅析

    基于调理脾胃法针刺治疗失眠的理论浅析

    失眠是一种身体不适的症状,绝大多数人都有过经历,失眠症更是一种临床中最为常见的睡眠障碍类型,可以表现为早醒、难以入睡、睡眠时间过短和因睡眠质量下降而导致的日间精神或行为异常的多组症状。根据已有的相关研究显示,失眠症的患病率在10%~48%之间不等[1],并且有高达50%的患者有长达10年的病程[2],失眠症正作为一种慢性疾病长期困扰着大众的身心健康。 在目前失眠症的治疗方案中,以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为主。心理疗法主要通过对患者进行睡眠教育和放松训练等方式,纠正患者不良的睡眠习惯和睡眠态度,此方法没有不良反应...

  • 基于治未病思想浅析轻度认知障碍从痰防治策

    基于治未病思想浅析轻度认知障碍从痰防治策

    轻度认知障碍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MCI) 是指有记忆障碍和 (或) 轻度的其他认知功能障碍, 但个体的社会职业或日常生活功能未受影响, 是介于正常老化与轻度痴呆之间的一种临床状态[1]。阿尔茨海默病 (Alzheimer’s disease, AD) 为痴呆病症中最常见的类型, 研究显示, 健康老人中每年有1%~3%发展为AD, MCI患者每年有10%~20%发展为AD[2], MCI患者痴呆发病率约是健康老人的近10倍[3]。由于痴呆治疗效果欠佳, 痴呆对患者的健...

  • 基于肝与雌激素关系探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基于肝与雌激素关系探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是由于头部位置变动引起的、反复发作的短暂性眩晕及特征性眼震的外周性前庭疾病,占眩晕病的20%~30%[1]。该病临床表现为体位变动时突发短暂性眩晕,如坐起、仰头、垂头、转动头部或翻身等活动[2],可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属于中医“眩晕病”范畴。BPPV的女性发病率比男性更高,与年龄增加成正比,尤其是绝经后女性[3]。女性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耳石由碳酸钙结晶而成,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

  • 基于“虚”本质的大肠癌辨证论治方法探索

    基于“虚”本质的大肠癌辨证论治方法探索

    大肠癌是原发于结、 直肠恶性肿瘤的统称, 中医药 已成为我国大肠癌多学科治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 ] 。 一项 5 年随访的研究发现, 经过 1 年以上的辨证论治 汤药治疗可以将 II、 III 期的肠癌复发转移率降低 12% , 明显延长了无病生存时间 [2 ] 。“证” 的研究是辨 证论治的核心问题。祖国医学认为, 正气不足是疾病 发生的内在根据, 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3 ] 。本研究 基于“虚” 本质的发病学原理, 从单证候的角度对大肠 癌的辨证论治方法进...

  • 肠易激综合征 代温灸膏用于长蛇灸治疗

    肠易激综合征 代温灸膏用于长蛇灸治疗

    肠易激综合征(IBS)好发于中青年女性,以排便性状改变、腹痛腹泻为主要表现,其中以腹泻型IBS占据比例最大。IBS 发病率调查显示,全球发病率为 2%~15%,欧美国家为 9%~20%, 我国为 7%~12%,可见各地发病率基本相仿。腹泻型IBS病机复杂,目前认为常由多因素致病,与菌群失调、神经内分泌等因素相关。IBS治疗难度大,病情常反复发作,西医治疗效果有限。本病隶属于中医“泄泻”范畴,疾病日久不愈,加之失治误治,患者常表现为脾胃虚寒证。长蛇灸有温阳散寒、扶正通络功效,是中医常用外治法。...

  • 呃逆病变在于肝胃气机逆乱 治心得

    呃逆病变在于肝胃气机逆乱 治心得

    李东垣认为情志因素在内因致病中具有先导作用。呃逆病变之本在于肝胃气机逆乱,肝气当升不升,胃气应降不降,故肝胃不和而发病。 【肝胃升降相因为水谷运化的重要基础】   肝为风木之脏,性喜升发而恶抑郁,胃为仓廪之官,以通降为顺。肝与胃,一脏一腑,肝气疏泄,气机条达,则脾胃之气的升降运动有序,从而促进饮食水谷的消化和吸收。正所谓《血证论》所说:“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另外,脾胃居于中央以灌溉四旁,为气机升降之枢纽,故中气旺,则脾升胃降,肝气...

  • 痰食并出于幽门 温胃散寒延误人

    痰食并出于幽门 温胃散寒延误人

    痰食并出于幽门,温胃散寒延误人 喻嘉言以《内经》所云:“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之论为依据,在气顺则痰不留的思想指导下,以保持三焦气机的通降为治痰之根本。他认为痰饮随食并出之证,皆是胃气壅而不降,聚湿生痰,随气上越。其痰气壅之处在胸膈,痰气壅之根在胃,并指出“所出者,胃中之痰”,随着气机之壅滞,痰饮也越积聚,反之,痰饮越积聚更能导致气机壅阻,日积加剧。喻氏形容此痰饮犹如窠囊之积聚,谓之宿痰。若论其治法,他说:“痰得以居之,痰入即久,则阻碍气...

  • 关于感冒咳嗽的食疗食谱

    关于感冒咳嗽的食疗食谱

    孩子健康成长是家长的头等大事,即使是事无巨细地呵护着孩子,偶尔的头疼脑热也避免不了。孩子出现不适,家长也难免焦头烂额。 其实食疗是小儿保健及治疗非常好的方法,不仅对于身体无害,而且没有副作用,孩子可以安心食用。那么接下来就为各位家长介绍关于感冒、咳嗽的食疗食谱。 1 感冒食疗 感冒是孩子长大过程中所遇过次数最多的障碍,小儿感冒有流鼻涕、发热等症状,小儿感冒看似普通,家长们却常常束手无策。 01 大枣粥 原料:大枣10枚、粳米50克、冰糖适量。可做主食吃。...

  • 基于雾霾理论的中医诊疗探讨

    基于雾霾理论的中医诊疗探讨

    随着空气质量的恶化, 阴霾天气逐渐增多, 个别 城市空气污染指数甚至达到重度级别, 中国不少地区 把阴霾天气现象并入雾一起作为灾害性天气预警预 报, 统称为 “雾霾天气” 。 有研究表明, 雾霾可引起上 呼吸道感染、 鼻炎和眼结膜炎, 诱发支气管哮喘, 长 期生活在雾霾环境中, 会增加肺癌的发病率 [1] , 同时 也会对心血管、 神经、 免疫系统产生危害, 对大脑的 发育也有长期的损害 [2] 。 而中医对雾霾的认识还尚未 被专家学者们广泛讨论, 本文现将雾霾与中医认识 以及疾病防治进行探...

  • 中药伍用 张锡纯常用于治疗虚劳喘嗽

    中药伍用 张锡纯常用于治疗虚劳喘嗽

    张锡纯为近代中西汇通学派的一代宗师,在对药的配伍运用方面,凭借其临床实践经验丰富的优势,多有发挥。现将其补润并施类对药配伍运用规律介绍如下。 人参 麦冬 人参大补中气、补脾益肺,为补肺之主药;麦冬养阴润肺、益胃生津,为润肺之要品;人参补肺易生肺热,有伤肺之虞,若有麦冬以佐之,则转能退热。二者伍用,一补一润,一温一凉,补气生津之功更著,且清心除烦,又有补气宣阳利水之用。 参麦相伍,张锡纯用于治疗阴分亏损已久,肺虚咳嗽劳喘,或兼肺有结核者。还可用于治疗气弱不能宣通,小便不利以及妇女倒经。...

  • 基于“毒邪致病”论肺胀神昏

    基于“毒邪致病”论肺胀神昏

    慢性阻塞性肺病(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 中医学属 “肺胀”范畴,主因多 种慢性肺系疾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肺脾肾三 脏虚损,从而导致肺气不利,肺气壅滞,胸膺胀 满不能敛降。临床表现为喘息气促,咳嗽咳痰, 胸部膨满,憋闷如塞,唇颊发绀,甚者出现神昏、 喘脱等危重证候。近年来,毒邪致病理论日益受 到重视,大量临证也已证实,在肺胀病发病过程 中,脏腑功能失调所产生的痰浊、水饮、瘀毒等 内生毒邪,是肺胀的主要致病因素。王永炎院士 曾在...

  • 基于络病学说探讨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的防治

    基于络病学说探讨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的防治

    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纤维 化间质性肺炎,组织学和 ( 或) 胸部高分辨率 CT 表现为普通型间质性肺炎,发病原因不明确,多好 发于老年人群。该病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肺系疑难 疾病,且尚无有效治疗药物,目前肺移植是首选治 疗方案,但肺移植在临床中较难开展,故在中医药 中寻求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有效防治方法成为了当 务之急。 1 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的治疗 1. 1 络病贯始终,当以通络先 络脉是指从经脉别出、分布广泛、纵横交错且 与脏腑组织相联系的网络系统,是维持人体内环境 稳定和生命活动的网络结构。...

  • 秋季是肺气当值的时令 肺开窍于鼻

    秋季是肺气当值的时令 肺开窍于鼻

    从立秋之日开始,便进入秋季了,其间经过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等节气。 秋季是肺气当值的时令   五脏通应四时,前面我们谈过了肝通应春季,心通应夏季,脾通应长夏,而肺则与秋季相通应,按照我们谈到的五脏与五时的关系,一方面,可能肺的功能在秋季表现的最强;而另一方面,则是秋季最容易出现肺受伤的病症,如气管炎、肺炎、甚至肺癌等,均是秋季发病最高。下面,我们看看肺有哪些方面的功能。 主司呼吸之气——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   秋季是呼吸系统疾病最多的季节,很多人进入...

  • 试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于内伤杂病

    试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于内伤杂病

    自2019年底武汉暴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以来,各相关机构颁布了多种中医治疗方案,其中略有矛盾。笔者试简要分析此次流行病基本情况,鉴别寒温、疫病与此次流行病症状特点的区别,归纳总结COVID-19病程发展变化中的规律特点,依照中医辨证思维,审证求“机”,思考选方用药的内在逻辑,试述各版本方案的不同,以期能更好地发挥中医药作用,提升临床疗效。 1 流行性不是疫病判断的标准 中医将疾病大体分为两类,外感病和内伤病。...

  • 基于“肝左肺右”理论治疗肺系疾病

    基于“肝左肺右”理论治疗肺系疾病

    “肝左肺右”理论是中医对肝肺之气主要分布部位的认识,本文探讨“肝左肺右”理论的理论渊源、概述及临床实践应用。 1“肝左肺右”理论来源及概述 “肝左肺右”理论来自《黄帝内经》。《素问·刺禁论》中载:“脏有要害,不可不察,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1]后人将其简称为“左肝右肺”或“肝左肺右”,“肝...

  • 李燕宁教授基于古人治疗小儿哮喘的方法

    李燕宁教授基于古人治疗小儿哮喘的方法

    李燕宁教授治疗儿科疾病,疗效显著,本文总结了李燕宁教授基于古人治疗小儿哮喘的方法、结合自己临床经验而归纳出治疗哮喘的七个特色,对临床应用具有较好的指导价值。 李燕宁教授在总结古人对于小儿哮喘治疗特点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临床经验,归纳出“哮因痰成,发必达痰;哮时气壅,务以清肃;哮有夙根,治当培元;哮发突然,不忘平喘;哮久多郁,酌情疏肝;久哮多瘀,也须活血;哮为顽疾,多法合参”七条治疗特点。 哮喘是小儿常见肺系疾病,是一种反复发作的哮鸣气喘疾患,临床以发作时喘促气急,喉间哮鸣,呼气...

  • 基于中土五行思想阐述哮喘的病因病机

    基于中土五行思想阐述哮喘的病因病机

    中土五行思想在李东垣治喘中的运用 中土五行是以脾属土居中央而肝木肺金心火肾水分位东西南北四方的五行模式,强调中土的核心作用[1]。该理论根于洛图、萌芽于《管子·幼官》,《黄帝内经》引入并形成“脾主四时”理论[2]。后世李东垣力倡脾胃论,主张“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中土五行思想在李东垣治喘病案中得到充分体现。笔者通过分析李东垣治喘病案,以探中土五行思想在李东垣调治喘证中的具体运用。 基于中土五行思想阐述喘的病因病机 1. 脾胃气虚,...

  • 肺肠同病急治标 挽救病患于危难

    肺肠同病急治标 挽救病患于危难

    基本资料 郭某,女,60岁,退休人员,2020年2月6日入院。既往有胆囊结石手术史、急性胰腺炎病史。 发病过程 患者于2020年1月23日出现发热、咳嗽,次日就诊,胸部CT提示“双肺外带片状磨玻璃影”,予利巴韦林注射液静脉滴注、阿比多尔口服等治疗后无好转。1月28日出现气促、乏力加重,仍反复发热,体温波动在37.1℃~38.5℃,遂于急诊留观治疗,吸氧下血氧饱和度最低80%,使用无创呼吸机辅助呼吸。2月4日查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经治疗,症状改善不佳,于2月...

  • 发热过度捂汗不但不利于散热

    发热过度捂汗不但不利于散热

    “发热时盖上被子捂一捂,多出点汗退烧快。”在很多人看来,这是很常见的降温方法,实际上这却是一个很大的认识误区。尤其在发热吃了退烧药后,过度捂汗不但不利于散热,反而会使体温在短时间内升得更高,还可能造成病人脱水。 发热是人的机体对感染的一个正常反应,首先它有有利的一面:在体濡高的情况下.机体的免疫力增强,对病毒形成一个不利的生存环境,病毒一段时间后就会死掉。当然,发热也有不利的一面,如全身不适。儿童还可能会引起发热惊厥。 对发烧,用退热药的同时最好结合物理降温,用温水擦拭皮肤是个值得提倡的...

  • 暑热伤于元气 阴暑证验案

    暑热伤于元气 阴暑证验案

    暑热伤于元气,阴暑证验案   马某,男,47岁,1981年7月7日诊。发烧出汗头疼,关节疼已3天。于3天前因天气过热而用冷水洗澡,夜间气候突变寒凉而感身冷,相继发烧,关节疼,头疼、头晕、头胀,出汗微恶寒,出汗后头晕、头疼,关节疼和发烧仍不减,微咳嗽无痰,曾服安乃近等不验,而来求中医治疗。脉濡数右大于左,舌质红,苔薄白。检查:心肺(-),化验血:血常规无异常变化,血压120/85毫米汞柱,体温38℃。   诊断:暑湿感冒。   辨证:脉症相参,属暑热侵袭伤于肺系,复遇寒湿之邪侵袭郁遏卫阳...

  • 基于六经病欲解时辨治顽固低热

    基于六经病欲解时辨治顽固低热

    “六经病欲解时”理论出自张仲景《伤寒论》。笔者跟师龙砂医学流派代表性传承人顾植山教授学习,他对于“六经病欲解时”的创新理解对于指导临床意义重大。通过此例应用“六经病欲解时”理论治愈发热的医案,更深刻地体会到了该理论的临床应用价值。 刘某,女,14岁。2020年4月21号电话询诊。自诉4天前洗澡受凉后发热,伴咽痛、头痛。县医院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血常规正常,予清热解毒口服液、罗红霉素分散片、氨加黄敏片口服,服药3天后仍低热(时测体温37...

  • 心气通于夏 中暑证预防措施

    心气通于夏 中暑证预防措施

    暑热为夏至前的主要气候特征,由于心气通于夏,因此,气温适度升高对心气的功能活动有助益作用,这可以表现为刚入夏季,人们不但面色多数红润、有神采,而且较之春季,一般均心情愉快,精神饱满,这两种征象,是心气盛主血脉和主神志两方面功能正常的表现。 但随着气温的走高,当气温炎热到一定程度时,很多人就会出现心胸憋闷、心悸的症状,这同样是由于心气通于夏,暑热之气过盛,最易于伤及的也是心气。如果夏季气温过高,常会出现热死人的情况,经调查发现,那些热死的患者,一般是有心脏病史的人。因此,到了夏季,这一类患者的降温保护就格外重...

  • 基于整体观念的糖尿病病因浅析

    基于整体观念的糖尿病病因浅析

    中医整体观念包含3点,即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和人与社会环境的和谐统一。中医临床是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认识疾病的,糖尿病可认为是由自然环境的改变、社会环境的改变或人自身的变化导致的。抛开血糖、胰岛素这些微观物质不谈,从整体观念这样的宏观角度来认识糖尿病,是现代中医所需要的,这也将为中医临床认识糖尿病提供一条新思路。 1 西医对于糖尿病的认识 西医认为,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高血糖可由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或两者兼有引起。对于胰岛素分泌产生缺陷、胰岛生物作用受...

  • 暑热侵袭(伤于气阴)证验案

    暑热侵袭(伤于气阴)证验案

    暑热侵袭(伤于气阴)证验案   高某,男,38岁,1981年8月12日诊。头晕胀,肢困乏力1个月余。于20天前曾发高烧,乡医给予补液等和退烧药,热退后,遗有头晕、头胀而微疼,心烦热,肢困乏力,继服西药效果不佳,求中医诊治。精神尚可,食欲一般,体温37.5℃。检查心肺(-)。血常规均在正常范围内。胸透:胸膜及两肺无异常变化。脉细数有力,舌质红,苔白薄。   诊断:气阴两伤,余邪未尽型感冒。   辨证:暑热伤于气阴,高热已去,余邪未尽。   治则:宜清气解表,重在养阴保津。...

  • 陈士铎关于消渴学术思想探究

    陈士铎关于消渴学术思想探究

    陈士铎,字敬之,自号大雅堂主人,浙江山阴人。陈氏平素好学,广泛访求名医,博采众家之长,治病多奇中,一生著作较多,但大部分失传。陈氏在继承中医经典理论的基础上,重视辨证,治法方药均有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学术思想,广为后世推崇。本文基于《辨证录》[1]、《石室秘录》[1]、《辨症玉函》[1]、《外经微言》[1]中有关消渴的认识,参考《本草新编》[1]中关于药物的详细阐述,从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用药特色3个方面,全面分析陈氏关于消渴的认识,以期为消渴病的临床诊治有所帮助。 1 病因病机 1.1 《辨证录》...

  • 基于黄元御“中气枢轴”论治胃食管反流病

    基于黄元御“中气枢轴”论治胃食管反流病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RD)作为临床常见病,主要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进入食管,以胃灼热和食物反流为主症的疾病。《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将GERD分为非糜烂性反流病、反流性食管炎和Barrett食管,并指出亚洲国家以非糜烂性反流病为主[1]。现代医学主要通过抑酸剂治疗GERD,但停药后易导致患者病情反复,不能从根本上改善食管功能,病情严重者需要进行手术治疗,生活质量下降[2,3]。GERD归属中医“噎膈&rdquo...

  • 浅述“肝生于左,肺藏于右”与周围性面瘫

    浅述“肝生于左,肺藏于右”与周围性面瘫

    周围性面瘫又称面神经炎,是茎乳孔内急性非化脓性面神经炎所导致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主要以一侧面部表情肌群运动障碍为主要表现,如患侧额纹、鼻唇沟变浅或消失,口角斜,鼓腮漏气,甚者出现耳后疼痛、疱疹,舌前2/3味觉减退等[1]。周围性面瘫属于中医“僻”“口眼斜”“口僻”等范畴。笔者在长期临床观察中发现,患者面瘫发病的左右侧与情绪及外邪关系密切,左侧面瘫者发病前多有情志失调,右侧面瘫者则多由感受外邪所致,故而提出左侧面瘫从肝论治,右侧面瘫从肺论治...

  • 基于圆运动理论探讨泄泻证治

    基于圆运动理论探讨泄泻证治

    泄泻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多由脾胃失健,小肠受盛及大肠传导功能失司所致[1]。泄泻最早载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云:“湿胜则濡泻。”濡泻者,湿泄、洞泄也,乃泄泻旧称。笔者在研读彭子益《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的过程中发现,脾胃疾病尤其是泄泻的发生与圆运动理论中的“中气”密切相关。笔者认为泄泻的发生是由于中气虚,轴运无力,或四维克伐太过、脏腑本虚,轮转失常,中气无以为化,或湿邪内生,直接影响中轴气机所致,故治疗泄泻应以&l...

  • 基于中医理论探讨新冠辨治

    基于中医理论探讨新冠辨治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简称“新冠”,是一种因感受“疫戾”邪气而发生的流行性、传染性急性外感热病,人群普遍易感,以发热、干咳、乏力为主要临床表现,严重者可出现神昏、厥逆等危重表现,甚至危及生命。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将其归属于中医学“瘟疫”范畴。中医药应对此类疾病已有数千年历史及临床实践经验,尤其在应对2003年非典和2009年甲型H1N1流感等呼吸系统公共卫生事件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对防控呼吸系统传染性、感染性疾病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古今医家...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